第一篇:首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体系方案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卫生局 2005年1月
目 录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4
二、建设目标..................................................................................................................4
三、系统结构..................................................................................................................5
四、主要建设内容..........................................................................................................8
(一)建立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8
(二)标准化建设..........................................................................................................8
(三)应用系统建设......................................................................................................9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9
2、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10
3、卫生防病信息系统...................................................................................................11
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13
5、医疗救治信息系统..................................................................................................14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15
7、妇幼保健信息系统..................................................................................................17
8、卫生统计信息系统..................................................................................................18
9、网上审批系统..........................................................................................................18
10、实名就诊卡系统....................................................................................................19
11、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20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21
13、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22
14、完善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22 2
(四)基础设施建设....................................................................................................23
(五)组织机构建设....................................................................................................23
五、区县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24
(一)建设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数据库............................................24
(二)公共卫生应用系统建设基本要求....................................................................25
(三)与市卫生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25
六、保障措施................................................................................................................25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证........................................................................................26
(二)认真做好规划,抓好规划落实........................................................................27
(三)系统建设资金....................................................................................................27
(四)加强人才培养....................................................................................................27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积极推动和规范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北京市各级政府领导下,以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平战结合、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公共卫生工作实际,全市联网、防治互通,强化责任、依法管理,加快全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测、应急反应、医疗救治、执法监督和指挥决策的能力,提高首都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
二、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精神,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
1、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市区(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系统,网络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
2、编制《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该规范中包括系统建设规范、应用功能规范、基本数据规范以及数据传输规范等。信息的交流、共享和再利用是应用IT技术的精髓,真正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完全源于信息的标准化,这是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实现北京市卫生局市区两级平台共享公共卫生信息,达到协同决策,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的目标;
3、在全面建设公共卫生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市区两级平台的建立,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水平;
4、通过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功能,提高信息质量;逐步建立起市、区(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全面促进人民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
三、系统结构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总框架图如下:
各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图为: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可概括为“三级网络、两层平台”。三级网络就是依托北京市政府公用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市、区(县)、乡镇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两层平台就是在区(县)、市建立两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在市级平台上建立全市公共卫生中心数据库,支持全市公共卫生资源的综合指挥调度,该平台由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在市CDC、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血液中心等专业机构建立相关业务数据库。各区县应建立区县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与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等连接形成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建立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随着首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在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势在必行。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北京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整合北京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组织并协调公用网络系统、中心数据库和综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和协调市级各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区县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加强全市各级卫生信息化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基本技能的系统应用和维护人员队伍,快速、全面、准确地采集、传输、整理、分析各种公共卫生信息,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建立公共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公共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中坚持引用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国际信息标准的发展,等同等效应用国际标准,宣传贯彻国家标准和行 8 业标准,积极开发和研制北京市地方标准。
根据建立公共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要求,逐步形成公共卫生标准化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体系。2005年要围绕首都公共卫生信息化需求,制定出《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用以指导市、区两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该规范中应包括系统建设规范、应用功能规范、基本数据规范以及数据传输规范等部分。
加强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标准化实施情况审查工作,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开展公共卫生信息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三)应用系统建设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是在总结SARS防治工作基础上,将传统疫情定期报告的逐级统计转为在线报告、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建成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实现全市所有一级以上医院与国家、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网,并将疫情信息网络逐步延伸到全市所有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首都疫情信息资源的全行业覆盖。
9(2)在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上建设与国家四套直报系统(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死亡信息上报管理系统、疾病控制基本信息系统)数据的接口,实现对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监测和分析预警,同时要做好与新的报告方式的接口开发工作。
(3)按照管理权限,建立市区(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数据库。区(县)CDC应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核实、流行病学调查、订正,同时完善本地数据库建设;市CDC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进行综合管理;各级卫生行政和监督部门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执法监督。
(4)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警能力。
2、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是公共卫生综合指挥调度平台的基础性建设。通过市、区县两级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将各部门所要采集的信息分解为原始数据项,通过直接采集原始数据项的方式,强化数据的规范性、一致性,减少基层单位重复采集数据。通过公共卫生资源信息的整合,形成为首都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包括人力、物力、疾病发生等信 10 息的全方位服务,生成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公共卫生指标体系。
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
(1)建立市、区县两级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采集、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资源信息。
(2)公共卫生资源信息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设备信息、应急药品库存信息、应急卫生材料库存信息、血液库存信息、住院床位动态信息及救护车辆动态信息等。
(3)通过市、区县两级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首都公共卫生资源信息的全面采集、整合、分析并支持指挥调度。
对各区县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的建议:(1)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动态信息进行采集和整合。
(2)与市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卫生信息共享。(3)在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卫生资源数据基础上,补充其它卫生资源数据信息。
3、卫生防病信息系统
卫生防病信息系统建设是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配合卫生部对传染病疫情的全国直报监测系统 11 的实施和推进,在保证向卫生部上报数据的同时,提供疫情信息与其他公共卫生信息的共享、整合,提高疾病预防监控、预警和分析水平。
卫生防病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完成由市、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组成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信息采集、传输设备和网络条件的建设。
(2)通过统一的信息交换机制,逐步实现对基础疾病信息的采集和监测,对医疗机构提供的就诊患者日常主要疾病症状和就诊信息进行汇总,研究设置预警域值,形成对传染病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
(3)建立北京市卫生防病中心数据库,包括卫生防病信息、卫生防病决策支持数据库。
(4)各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都应实现与国家卫生部四套直报系统的数据导入导出,充分利用国家卫生部直报系统提供的数据资源,加快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分析和再利用。
对各区县卫生防病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
(1)区县CDC业务网络建设:建立局域网及联接外网条件、必要的促进网络安全的措施,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业务系统。
12(2)将疾病监控信息与卫生局其他应用系统产生的信息整合,形成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数据库,发挥区县CDC的优势,增强疾病监测、分析和预警功能,为管理决策服务。
(3)实现与国家卫生部、CDC四套直报系统和北京CDC六套系统的接口。
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不仅具有与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类似的功能,其特殊性还表现在不仅对医疗卫生机构自身行为的监督执法,而且对全社会与健康相关的环境、产品、服务的监督执法,包括经常性卫生监督、预防性卫生监督、突发事件报告等。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开发和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和数据中心”,建设北京市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包括监督对象、监督执法工作、监督执法结果、卫生监督资源数据库。
(2)建立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科学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利用已经开通的基于IC卡和POS机卫生监督执法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实现卫生监督执法数据的及时录入和汇总。
(3)根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完成市、区(县)两级卫生监督执法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运用。
13(4)研究和建立卫生监督机构与监督对象、疾病预防控制、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接口问题,保证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共享。
(5)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执法监督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公共卫生的监督监测以及医政管理、妇幼保健、血液管理的执法监督等内容。
对各区县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
(1)区县监督所业务网络建设:建立局域网及联接外网条件、必要的网络安全措施以及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业务办公系统。
(2)区县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应将政府行政审批事项与卫生执法监督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实现与市卫生执法监督系统中执法监督信息的整合。
(3)将卫生监督系统信息与卫生局其他应用系统产生的信息整合,形成统一的卫生信息数据库,为管理决策服务。
5、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反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既服务于日常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日常救治、远程医学等业务工作,又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区域医疗救治资 14 源统一调度的需要。同时在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建立全市统一的、平战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功能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
(2)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和分级管理的要求,结合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市、区(县)两级医疗救治资源数据库,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救治机构、救治专家和救治队伍、救治物资和药品等数据库。
(3)建立完善的、支持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联动的北京120急救中心综合管理系统。
(4)通过公共卫生信息标准的制定,逐步解决现有医院信息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血站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学情报检索、远程医疗系统与医疗救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5)积极推进北京市公共卫生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实现120系统与110、119、122等系统的信息互动。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全市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市、区卫生局负责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建设。在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上进行功能扩充,将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和相关信息统一在网络平台上,采用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公共卫生综合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包括指挥场所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管理、通讯系统和管理、视频音频(如电视电话会议)等系统建设。
(2)结合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公共卫生综合指挥调度数据库。
(3)完成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软件开发。(4)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
7、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市各妇幼卫生机构和全市妇幼人口的信息网络,实现北京市妇幼保健健康档案和报表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专网与公网结合的方式,建设起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网络。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网络覆盖的机构分别为:
一级单位:基层开展业务工作的单位,包括各级医院相关科室、托幼园所保健科;
二级单位:区卫生局防保科/妇幼科、区妇幼保健院; 三级单位:指市卫生局妇幼处、卫生局信息中心、市妇幼保健院;
四级单位:指卫生部妇社司、国家妇幼保健中心。(2)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涉及的业务内容范围包括:妇女保健、婚前检查、孕妇保健、产妇保健、婴儿保健、幼儿保健和学龄前儿童保健。保健的内容包括定期体检、评价、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疾病普查、健康教育等。
(3)实现集刷卡登记、信息录入、报表管理、业务咨询、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软件应用,做到所有单位均可通过网络进行运转,实现对为全市孕、妇、婴 17 儿等人群的追踪检查和及时对这些特殊人群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对各区县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
(1)在区县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妇幼保健系统数据资源,整合后实现对区域妇幼保健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
(2)遵照系统标准,与其他应用系统有机联接,充分发挥妇幼信息在公共卫生信息中的作用。
8、卫生统计信息系统
北京市卫生局根据“信息整合、数出一门”的总体工作要求,结合卫生部统计制度改革和北京地区卫生统计工作发展的具体情况,已建立起北京市卫生局卫生统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首都公共卫生基础信息采集的主要来源。
北京市卫生局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卫统报表及其他卫生统计信息的采集、汇总和上报。各区县应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区域卫生统计信息的整合、综合分析及再利用。
9、网上审批系统
网上审批系统是由在线平台,市级平台及各委办局内部的审批系统三部分组成,网上审批系统的业务系统涵盖了与卫生部门相关的医疗机构、医师、护士、外国医师、妇幼机构及 18 人员、血站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业务审批,支持业务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生成各种报表。
对各区县网上审批系统建设的建议:
(1)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尽快建设各区县的网上审批系统。由于审批权限的属地化,卫生局所涉及的审批项目工作量大部分在区县卫生局。各区县必须与市级系统配合,尽快建设网上审批系统。
(2)审批系统产生的数据是其他应用系统共享信息的重要内容,在整体系统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审批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标准接口。
10、实名就诊卡系统
建设北京市实名就诊卡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在全市统一使用实名就诊卡,实现实名就诊、赋予所有患者统一的实名代码、方便病人就医、推进银行卡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通过疾病信息上报,逐步积累就诊病人的本底信息,实现疾病预警的功能。
对各区县相关系统建设的建议:
(1)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实名就诊卡系统只有在全市范围内广泛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各区县卫生局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协调本辖区医院开通系统,上报信息,将实名就诊卡系统建设作为各区县疾病监测预警工具,纳入本地公共卫 19 生信息系统建设内容。
(2)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名就诊卡系统信息资源全市共享,可提供与区县其他系统的标准接口。
11、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将实现城镇公共卫生网底基础数据的及时采集,为疾病和公共卫生监测提供第一手资料。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起集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大业务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全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全面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2)为全市居民建立起终生连续记载的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应体现多档合一、“死档”变“活档”的原则,同时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之间双向电子化病历档案转移。
(3)建立起市、区卫生局两级社区卫生政务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起基于区域中心数据库的完善的社区卫生电子政务体系。
20(4)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应包括公共卫生监测所需要的疾病、症状等相关信息,为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
逐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农村卫生政策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将实现农村公共卫生网底基础数据的及时采集,为疾病和公共卫生监测提供第一手资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以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和农民健康信息管理为中心,对资金信息流、健康信息流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维护、统计分析,以便及时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农民健康和疾病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应包含农民健康档案管理、征缴管理、补偿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统计分析、配置维护等基本功能。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和农民健康档案中应包括公共卫生监测所需要的疾病、症状等相关信息,为疾病和公 21 共卫生事件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遵循即将出台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规范》。
13、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
医院信息系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之一。目前全市各医院所使用的HIS系统软件是由许多HIS厂商分别提供的、非标准化的应用软件,数据整合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对门诊基本信息的采集和记录方面非常薄弱。因此要结合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遵循《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正在制定中)关于基本数据集和数据传输规范的要求,从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需求入手,逐步建立起基于公共卫生监测要求的规范的医院信息系统接口,以满足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
14、完善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
在信息工作为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指挥决策服务的同时,应当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站的建设,面向社会普及健康知识,提供公共健康危害因素信息,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及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活动的威胁等;公共卫生相关事件处理情况信息及公众对公共卫生相关事件的举报沟通信息等。促进环境卫生条件改善,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培养公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与北京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办公室)的建设同步进行,实现高水平的系统设计,建成集中心机房、会商中心、容灾中心以及北京地区卫生信息系统全部数据库为一体,具有培训、信息分析、技术支持等相应功能设施的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业务楼。
(五)组织机构建设
为保证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建立由市和区县卫生局两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各区县卫生局信息化专职机构或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专职机构或部门三级执行机构。
1、市级机构及职能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负责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落实对北京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组织公用网络系统、中心数据库和综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和协调市级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如:疾控、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信息系统。指导区县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2、区县级机构及职能
在区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各区县卫生信息中心或相应机构 23 及部门负责本辖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实施;落实对本辖区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组织本级公用网络系统、中心数据库和综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和协调本级各业务信息系统及辖区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
3、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职能
按照北京市的统一规划要求,组织实施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协调并落实向市、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五、区县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区县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区县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将承担直接对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和整合的重要任务,同时公共卫生监测、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控制也将以区县为基础展开。
区县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一)建设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数据库
1、各区县都要在2006年底以前建立起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区县级公共卫生中心数据库。
2、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正在制定中)的基本要求,在技术环境、网络环境和业务功能等方面与市局系统取得协调一致,以避免 24 重复建设。
(二)公共卫生应用系统建设基本要求
1、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包含以下基础应用子系统:(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2)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3)卫生防病信息系统;(4)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5)医疗救治信息系统;(6)综合指挥调度信息系统;(7)妇幼保健信息系统;(8)卫生统计信息系统;(9)网上审批系统。
2、本规划第五部分中所列出的其它应用系统可根据各区县实际需要进行建设。
3、对各区县在上述应用系统建设中的建议请参见本规划第五部分各节内容。
(三)与市卫生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 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设计与市卫生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接口,以满足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要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证
必须加强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导,坚持实行卫生信息化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并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本辖区、本单位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导工作,建立领导机构和管理协调机制。
市、区(县)卫生局应成立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应由“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应在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充分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领导小组下设信息中心或信息科,该机构是在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属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公共卫生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承担并负责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落实、工作协调和日常维护。信息中心应由专职人员组成,应有一定比重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以形成卫生信息化核心骨干队伍。
各医院应配备专职计算机维护人员,市级医院、区县级医院应建立信息中心或信息科(相当于一级科室)。信息中心编制可参考以下标准:以床位为基数,每100张床设1人或以门诊量为基数,每日门诊量200人次设置1人。
充分发挥和调动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的积极性,使之形成全市卫生信息化的外围技术队伍。
(二)认真做好规划,抓好规划落实
各区、县和各直属单位应根据本规划的精神,制定出本地区、本单位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要注意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采取充分论证、试点运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方法,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各级卫生主管机关应做好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建立每年11-12月份卫生信息化工作定期检查制度。
(三)系统建设资金
加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投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及应用系统建设和网络运行经费。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区县建设经费原则上由区县财政给予定额补助,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区县由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支持。
(四)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卫生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大力抓好卫生信息化宣传教育工作,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建立考核、评估制度。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和计算机应用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普 27 及信息化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建立持证上岗、业务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核制度,以促进在职人员计算机培训工作。
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稳定发展。建立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稳定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
第二篇: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申论模板:农村公共卫生建设
引题: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这就是国情。
九亿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健康问题。
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关系到中国70%人口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繁荣。
(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呈现新的面貌。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678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2.4亿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26.6%,参合率达75%。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队伍建设,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2、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卫生应急工作明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应对和处置了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4、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和地方病患者,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公共卫生面临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并存的局面。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基础条件差,人员素质不高。部分中西部农村卫生机构房屋破旧,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专业人才匮乏。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5%,无专业学历者高达21.6%。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缺乏经费保障,预防保健工作存在隐患。
5、医药卫生体制机制不适应群众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社区卫生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市场秩序混乱,价格过高。医疗机构全行业监管缺乏有效机制,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阻碍了监管措施的落实。医疗保险体系不健全,半数以上城乡居民仍自费看病。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原因分析
(一)观念淡薄,欠缺规划,卫生环境不容乐观
1、禽流感防控
概况:我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不少农村地区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脆弱的农村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仍然为禽流感以及其他疫情的暴发 1 埋下重重隐患。
存在问题:
村容不整,防病防疫一筹莫展 与禽畜共居,健康隐患若隐若现 体系衰败,卫生服务力不从心 意识淡薄,农民不懂防患于未然 解决对策:
搞好村容整洁
搞好村容整洁,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创造搞好村容整洁的物质基础,要搞好规划,建立村庄整洁的管理和约束机制。
生产方式亟待改变
禽流感感染人就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我们现在农村养禽的实际状况是禽与人接触密切,如果存在人畜共患病的情况,就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应该按照规范化养殖要求做到人和饲养的畜禽分离。
卫生机构功能应强化
针对目前农村卫生面临的困境,必须打破束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真正发挥农村卫生院和乡村医生在基层公共卫生事业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业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卫生对口支援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帮助提升其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概况: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问题,造成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的开展。有些地区,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也是疾病和传染病蔓延的原因之一。
解决对策:
环卫部门加强在农村地区的环卫宣传,普及农村居民的环卫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政府投资建设垃圾处理厂,将农村垃圾集中回收,集中处理。
政府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加强监督。真正做到对农村卫生的高度重视。加大对农村科技宣传力度,引导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垃圾排放,维护公共卫生。
3、农村卫生设施建设
概况:目前我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省份,农民普遍使用露天旱厕,设施简陋陈旧,缺少排污系统。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成为一些疾病(如肠道传染疾病、血吸虫等传染性强、容易集中暴发的疾病)的传播源头。这些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解决对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此给以足够的重视,投入并落实专项资金,开展以改厕治污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阻断疾病传播,从而彻底改善农村的卫生和生活条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工程的实施将在群众中进一步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水平较低,看病难。
概况: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医疗水平低,农村医疗缺乏制度保障,医疗条件差,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致使放大农村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农民医疗得不到较好的保障。
解决对策:
建立覆盖全国农村县、乡、村三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证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1个卫生室;把工作重心放到乡镇卫生院建设上,按照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搞好房屋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配套,能改造的不新建,能共享的不分割,尽可能在医疗器材上多投入,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效益。村卫生室建设要从有条件、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
地区政府根据情况给予村医一定的工作补贴,为村医一定交纳养老保险等,提高村医的工作积极性。对村医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的培训考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政府出资聘请高学历专业人才,提高地区医疗水平。
建立卫生站医生责任制,在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
坚持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集体兴办原则,乡镇政府、村委会无偿提供医疗场所 支持应用研究,推广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传统医药作用。严格规范医疗服务和收费行为,努力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加强农村卫生医疗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医假药、虚假广告等各种非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三)经济相对落后,无法承担高价医疗费用
(四)农村医疗保障还不到位
中国卫生部2007年11月2日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全面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要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持、居民参与的筹资机制,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针对贫困人群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救助制度,改善其基本卫生保健问题。到2010年,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措施
中国承诺,制定国家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加大政府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卫生的投入,政府新增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卫生事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和重大传染病防治 3 经费;
要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范围,抓好规范运行,减少运行成本,方便群众办事。努力探索高效地医疗保障方式,如宁夏平罗县推行的“票式”管理模式(“票式”管理,即将政府埋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票卡的形式分解量化,发放到农村服务对象手中,乡村预防保健人员完成服务后收回票卡,并以此为考核依据向主管部门兑现服务补助金。乡镇卫生院安排专人上门免费服务,持卡人也可以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接受免费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卫生部还代表中国政府发出《北京倡议》:明确初级卫生保健是政府的责任;重视发展农村及偏远地区卫生事业,政府应统筹城乡,推进以公平为导向的卫生政策;构筑健全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优先发展农村和偏远地区卫生人力;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推广应用卫生适宜技术;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五)制度尚未完善
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政府责任,改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公益性质,扭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倾向,减轻群众负担。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
(二)努力方向
改革发展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国家行列。
——到2010年在全国普遍建立比较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看病就医问题。
——到2010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到2010年基本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卫生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建设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差距,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对策、措施
(一)宏观政策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采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广适宜医药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安全、低价、有效的药品,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加强监管,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深化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维护公益性质。改革管理体制,打破医院隶属关系,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改革医院运行机制和以药补医机制,规范医院收支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奖励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二)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增加政府卫生投入,落实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改变居民医药费用个人支付比例过高的状况。落实和完善政府补助政策,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
1.切实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经费投入。
2.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政府新增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卫生。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水平。农村卫生机构的建设要根据当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数量、规模和布局,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所需的基本条件。
3.加强卫生财务监督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能力。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明确职能定位,落实责任,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规范、科学、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动应急法制化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应急和医疗救治能力。
3.完善卫生监督体系。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明确职责任务,健全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措施。严格人员准入,强化人员培训,重点加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全面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和能力。
(四)转变工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基本卫生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医政管理等法律法规。推动初级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护士条例、放射损伤防治条例的制定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修订,做好卫生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和培训工作。
(五)加强和改善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开创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1.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卫生事业,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关心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卫生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规划的落实。各级政府应成立有关卫生工作的协调机制,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统筹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价格、经费保障和药品购销等有关工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卫生工作。
2.动员社会资源发展医疗服务。保持公立医疗机构适当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为患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3.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关心和爱护广大卫生工作者,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积极推动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共同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而努力。
(二)微观措施
(一)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
(二)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到2010年,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80%以上,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达到90%以上。
加大无脊髓灰质炎、乙脑、狂犬病、麻疹、血吸虫病、蠕虫感染等农村高发疾病的防治力度,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针对重点人群,特别是农村人口,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各项有效干预措施。
(三)大力加强城乡卫生适宜人才培养和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医学科技研究。
加强卫生人才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到2010年,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的资格。继续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推动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试点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工作。到2010年,实现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加强应用医学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大力推广适宜技术。
(四)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们就医条件 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重视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的建设,保证医疗设备达到安全标准,规范药品的销售和使用,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规模,禁止公立医疗机构利用集资和擅自贷款等手段盲目扩张,限制医疗机构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到2010年,以县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0%。
明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确保有人承担疾病监测报告、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任务。
(六)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到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国家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和农民缴费标准,提高保障水平。
(七)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让社会资金得以发挥其在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领域的巨大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在乡、村两级兴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巩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范文
尽快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农村公共卫生涵盖农村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普遍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因此,如何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已成为当前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被削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公共卫生通过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来实现。以“赤脚医生”为卫生员的卫生制度使农村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初级卫生服务,保障了低收入水平的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农村公共卫生风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领域也逐步走向市场化—大部分村级卫生所私有化,部分乡镇卫生院被个人承包、出售或出租,农村卫生机构成了盈利组织;乡镇卫生院所获财政补助相对减少,农村医疗人员也不再吃“皇粮”,收入依赖于自己的医疗收费。由此,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受到了极大削弱,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失去了依赖。
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着较城市更为严峻的形势。相比之下,虽然城市人口也面临着社会公共卫生风险,但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一直集中在城市,社会医疗和救助制度建设的重点也在城市,城市人口享受着卫生服务的优先权。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却只享受了政府对卫生事业总投入的20%。当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问题一是缺乏可动员的资源,主要反映在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设施落后以及农村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素质低下等方面;二是农村面临着急性传染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同时还面临着地方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威胁;三是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加大了传染性疾病控制的难度;四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破损。
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探索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少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江苏赣榆县破解农村合作医疗推广难问题的“赣榆模式”,因吸引了78万农民参合,参合率为95%,行政村覆盖率达100%而备受瞩目。目前,该县成功经验已被全国20个省区150多个县市推广。
赣榆县卫生局通过调研发现,受益是农民继续参合的直接动力,只有通过大病大受益、小病小受益、无病也受益的模式,才能增加农民的信任度。
于是,一种名叫“滚动筹资”的合作医疗新型收费模式诞生了。滚动筹资的概念是:农民在报销医药费用时,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用报销所得的费用向所在镇合管办预先缴纳该户次年参合资金的制度。也就是“先受益,后续保”。
赣榆县第一轮用8个月的时间滚筹农民参合资金830.59万元,占次年参合资金的80.9%。第二轮筹集 2006年参合资金743万元,占次年农民应缴资金的80.1%。第三轮筹资截至2006年8月已筹集2007年参合资金891万元,占次年农民应缴资金的76%。合作医疗实行零起 7 点报销,既保大病又保小病,不仅患大病的农民可以得到补偿,患小病的农民也能受益。为体现合作医疗无病也受益的优点,赣榆县又创造性地提出:只要参加了合作医疗,即使在一年中没有得病的农民,也可享受一次免费体检。2005,免费体检人次达到8.28万。
此外,赣榆县还对注射二类疫苗,甲、乙类传染病,参加妇幼保健的产妇正常住院分娩等进行补偿,有效地提高了人群免疫和健康水平,降低了有关免疫针对疾病和寄生虫病、地方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妇幼保健保偿参保率,降低了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畸残率。
“赣榆模式”的成功,被归功于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即镇村融为一体,卫生院院长成为村卫生室的实际法人,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药品统一管理。这样,把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一对潜在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基层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四项工作
综合各地的实践和经验,有专家认为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必须与农村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协调。这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投入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和布局重新调整。而在此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确保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问题。
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理顺管理体制。目前,许多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要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就必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
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核算体系。这样可以减少政府投入的不确定性,避免政府投入不足或产生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
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与重建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相结合。借鉴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从而减少对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的压力。(郑丽/中国经济周刊)
浅谈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尽管我国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值呈下降趋势,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依然具有影响全局的地位。目前中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系到全国70%人口的身心健康这一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快速推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医护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卫生意识淡薄、多种疾病高发、医疗条件缺乏以及医药卫生体制的不完善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广大农民的心头之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增加政府投入,减轻群众个人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是当前卫生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
要解决问题,需先对其形成有一定的了解。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发展长期滞后有以下原因:
1、农民的卫生观念比较淡薄,对生活习惯不够重视,加之农村建设欠缺规划,卫生环境不容乐观。由此造成一些传染性强、容易集中爆发的疾病的滋生和蔓延。
2、资金不足,医疗卫生建设水平较低,中西部某些省份的农村还缺乏基本医疗条件,农民看病难。
3、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高价的医疗费用,因而不能及时接受必要的医治。同时,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几率也呈上升趋势。
4、医疗保障还不到位,患病的农民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和支持。
5、制度尚不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和专项资金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引 8 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规范途径也没得到确立。
有鉴于此,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政作为。
一、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产生及传播。一方面要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的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教育。
二、由政府主导,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民的就医条件。既要支持基础设施的配备,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要大力加强适宜人才的培养和卫生队伍的建设,继续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系列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另外,还应积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加强应用医学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同时,还要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
三、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农民就医提供有效到位的保障。这既要求政府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国家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和农民缴费标准,提高保障水平;同时也要求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鼓励社会力量在乡、村两级兴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等,让社会资金得以发挥其在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领域的巨大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如今成为百姓关注焦点的当属健康问题。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系到九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新的发展时期里,在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一步!(钟秀云)
第三篇: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十一五”期间,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保基层、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我国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水平化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方、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目前,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爆发疫情、中毒以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
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艾滋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血吸虫病专业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防治水平。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网络基本形成,广泛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初步建立了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建立;饿精神专科学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及对基层技术指导的机制。
二是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三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决策指挥系统,组建了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和四大类2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协调、决策评估、信息报告、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制定了流感、鼠疫、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等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网络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率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98%,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网络报告率87%。
三是卫生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建立了合适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国现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近1900项,地方标准1200余项,行业标准3100余项。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国
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构建了以31个省级和312个县级监测点为基础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并延伸至农村地区的卫生监督网络通信构架。职业病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覆盖率到83%,加强了国家引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建设,在31个省(区、市)及兵团建立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点近两万个,保障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强化。
四是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25个,2005-2010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由18.8万人增长至24.5万人,妇产科和儿科职业医师由22.4万人增长至36万人。2011年,投入4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置基本设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有赚兼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功能逐步加强。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可以说,随着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体系不传断加强,我国传染病疫情总体稳定,慢性病防治不断加强,城
乡居民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了更好的维护,国家健康指标继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管仲军,黄恒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原因分析
〔J〕.中国行政管理,2010,25(6):56-60.〔2〕 高峻璞.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其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
公共卫生,2006,22(7):815
〔3〕 王延中.我国公共卫生制度的问题和出路〔J〕.中国卫生
经济,2004,23(11):35-39
〔4〕 吕筠,李立明.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
〔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8):1022-1024
〔5〕 陈蓓蓓.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差距与均等化探析
〔J〕.西安社会科学,2009,27(5):63-65
第四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江 西 省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坚持每月通报各地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组织督查组对各设区市项目建设进行督导检查。全省102个疾控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成,102个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此外,完成了6个日元贷款公共卫生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签约资金24.08亿日元。在全国9个项目省中,江西省第一个开标、合同生效和供货。二是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建设。截至2005年6月24日,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了传染病疫情网络零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进一步加强。三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制、机制和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起草,制定和完善了医疗卫生救援、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等8个单项应急预案。组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成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了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和工作程序,及时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开展了瑞昌市、九江县地震灾区医疗救援和防疫防病工作。四是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各地加快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步伐,全省11个设区市、80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所已批准成立。认真实施全省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强化了卫生行政监管职能。五是深入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在全省开展以小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周活动。对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深入进行调研指导,积极推进创建全省卫生镇、卫生村活动。加大了农村改水、改厕的技术培训力度,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有了新的提高。召开了全省卫生系统健康教育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积极探索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农村卫生工作一是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省11个试点县(市)参合农民318万人,参合率80.64%。截至2005年12月底,累计补助参合农民门诊及住院202.28万人次,补助经费1.34亿元,获万元以上补助的771人,获3000元以上补助的6255人。2005年9月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1
会议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吴仪副总理对江西省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扎实开展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省厅组织督查组对各地创建活动进行了督查。创建活动评选出第一批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6个。到2005年7月初,全省100%的县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并落实上划县管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其中省直医疗机构派出105名医生到21个国家级贫困县医院开展帮扶工作。下半年逐步加大了城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力度,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用好中央财政补助和地方配套1.52亿元资金,在加强县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完善急诊科、检验科、医院感染科装备的同时,重点加强了35个县300所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省政府新增2000万元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款,按照填平补齐、重点支持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原则,为40个合作医疗试点县所有的乡(镇)中心卫生院装备200毫安以上X光机,为全省所有的乡(镇)卫生院装备三大常规检验设备、洗胃机,为全省所有非“降消”项目县的乡(镇)卫生院装备产科基本设备,为全省60%的乡(镇)卫生院装备心电图机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加强了村卫生室(所)建设和管理,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村卫生室(所)建设的意见(暂行)》,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所)的医疗服务行为。在全省开展了“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所)”创建活动,评选出“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所)”1500所。
疾病预防控制一是加强艾滋病防治。在全省既往有偿供血(浆)人群中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初筛检测5.35万人份,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203个,为1.7万人提供了咨询和检测服务。全省印制发放张贴艾滋病防治宣传海报25万张、宣传品100余万张(册)。认真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全省累计54名病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在8个地区开展美沙酮门诊试点,在9个县区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2005年江西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综合评价列全国第7位。二是加强结核病防治。举办全省99个县(市、区)分管卫生工作的县(市、区)长结核病防治工作培训班,建立结核病防治工作分析会议制度,组建31个督导组深入到全省99个县(市、区)开展结核病防治督促检查。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省发现并免费治疗管理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20371例,完成国家下达全年任务的124%,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从曾处在全国末位进入全国前5位,得到卫生部的充分肯定。三是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在全省开展了“血防工作质量年”活动,完成查病61.98万人、人群化疗15.6万人、查螺3.39亿平方米、药物灭螺3109.17万平方米的任务,为2000例晚期血吸病病人实施免费内外科治疗。在南昌市进贤县的国务院血防领导小组工作联系点,开展了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的血防新策略试点,在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视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继续实施鄱阳湖区6个村综合治理血吸虫病试点,省级已完成资金投入900余万元,试点工作逐渐发挥效益。四是加强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防控。修订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作了周密部署,对各地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省、市、县三级卫生部门全力做好遂川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防控工作,积极组织病人的医疗救治。认真部署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预防控制工作,举办全省防治知识培训班,加强对基层防疫工作的指导。五是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制定预防接种单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管理办法,规范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脊灰、麻疹强化免疫,维持全省无脊灰状态,麻疹发病率比上年下降66.95%。在全省为35.04万名留守儿童建立计划免疫档案和健康联系卡。开展以乡为单位接种率达90%以上的创评活动,36个县通过考核验收。六是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在全省55个县实施“降消”项目,项目县产科建设管理逐步规范,364所乡(镇)卫生院通过“母婴安全乡卫生院”评审,占全省乡(镇)卫生院的23%。加强基层产科培训,提高产科技术水平,切实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试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社区卫生服务以创建全国和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活动为抓手,采取切实措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全省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4个,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55.9%的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51.7%的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第一个“两年计划”发展目标总体上已经完成。全省共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国家级、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各1个。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980人次,全省有47家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7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社区开展了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家庭责任制试点工作。
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全省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以“群众满意医院”建设活动为载体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制定《江西省“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努力拓展医院管理年工作广度,在乡(镇)卫生院开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在个体诊所开展“示范诊所”创建活动。在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座谈会上,江西省介绍了开展“群众满意医院”创建活动经验。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省卫生厅制定了《关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6条综合性措施。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仅11个设区市卫生局、15所省直医疗机构制定具体措施624条。各医疗机构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改进医疗服务流程、降低医药费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专刊编发了江西省卫生厅的具体做法。
卫生监督执法一是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以“健康餐桌促进行动”为抓手,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全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整改7745户,处罚1051户,吊销卫生许可证86户。继续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全省共有1761家大中型餐饮单位、1531家学校食堂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开展了食品卫生安全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示范工作,加强学校周边食品卫生整治和建筑工地食堂监督检查,强化了节假日和全省重大活动的食品卫生保障工作。二是开展了传染病、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工作。组织全省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检查,开展了以“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贯彻《职业病防治法》、维护农民工健康权益”为主题的职业病防治宣传咨询活动,发放《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卡》3.5万份。三是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全省
共取缔无证行医的诊所、游医1223户次,对有违法行为的医疗机构和其他机构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570份,暂停执业人数462人,吊销执业证书42人,暂停执业户数170户,吊销执业许可证书86户。实行医疗机构违法、违规执业警示记分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日常监管,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对打击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了“回头看”,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确保血液质量与安全。加大无偿献血工作力度,全省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85%。
中医药事业通过中期评估和考核验收,加强了23个国家级中医专科、急诊科和60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开展了全省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培训,启动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中医药治疗项目。继续开展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全省有3个县(市)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加强培训、宣传力度,向乡村推广50项简便易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了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和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培训。
卫生人才工作继续实施全省卫生人才工作“222”规划,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采取外部评价法,在全省以公开打擂台方式选拔出20名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并出台了培养管理办法,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考核。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遴选了首批747名全省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继续与省人事厅联合在全省选拔了第二批90名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实施卫生人才服务团帮扶工程,从省直医疗卫生单位选调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组成服务团,赴设区市医疗卫生单位挂职服务。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召开了全省农村卫生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部署农村卫生人才工作。
卫生科技教育工作召开全省卫生科技工作会议,组织编制了“十一五”全省卫生科技工作规划。实施医学领先学科建设计划,第二轮首批确定8个领先学科建设计划项目。组织验收新技术41项、科学技术成果17项。建设开通“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为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组织开展全省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工作,启动了乡村医生中等医学学历教育。
对外合作与交流组织了5个专题团组赴国外考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等。接待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来宾16批78人次,与国外开展合作项目14项。
卫生行风建设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了“保持党员先进性,带头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群众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两个专题教育活动,树立和宣传江西省卫生系统先进典型柯瑞新、江顺德,评选表彰两名“一心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两名“一心为患者着想的好护士”典型和百名“优秀医生”、百名“优秀护士”、百名“优秀乡村医生”。在全省卫生系统组织开展了“卫生行风大家评”活动,建立和完善行风评议机制。制定了《关于对举报“红包”、回扣有功人员实行奖励的暂行办法》,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举报。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年全省卫生系统共退回患者“红包”139万余元,上交“红包”46万余元,拒收回扣24万余元,上交回扣75万余元。有52人因收受“红包”、回扣受到党纪政纪及其他处分。根据省政府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的部署和安排,认真组织开展了2005年厅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
(朱烈滨)
第五篇: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你们好!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村对我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通过这次检查指导对我村在信息化体系建设方面做得不够的地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下面我就我村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村全村占地面积近5.5平方公里,有29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现有在籍农民1406户,4775人,还有 1000 多外来务工人员,实际居住人口超过了 5775万人。耕地面积3890亩。
我村工业基础一直较为薄弱,但全体村干部富民强村的步伐从没间断过,特别是为农民致富的信息化工程,我村一直把它放在重要的位臵。我村从 2006年就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化网络体系,并认真按照中央、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我村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现固定电话入户率有95%以上,具备宽带放号能力的40%以上,数字电视的接入95%以上。
通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我们以实现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积极通过信息网站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对推动我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我村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信息化体系建设做法。我们按照“农民的良师益友,农村干部的时尚帮手”的宗旨,为农民了解行情、参与交易、学习技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我们还抽调专人,结合本村农业生产工作实际,建起站内信息关键词搜索系统,使浏览者十分便捷的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强化了信息网站的功能。
2.村党员干部现代教育终端接入点设施建设齐全,拥有用于远程教育的大型会议室一个,电脑、彩电、功放、音响各一台。并已在江苏省农村远程教育网建立了**村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网站具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内容、基层党建、本村概况、村务公开、特色农业、信息发布、政策答疑、沟通平台、联系方式等主要频道,并能链接农民信箱。配有专门的网站信息管理员,定时更新网站内容,发布重要本村动态信息。
3、信息的价值逐步显现。近两年来,我们举办了多期的“致福工程”电脑培训,这项“致力扶农、教农民上网、为农民造福”的民心工程已成为我村现代农民培训中的一个重点项目。我们通过向农民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推动我村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福能力,促进建设学习型社会向农村延伸。信息的价值也逐步显现,农民通过上网了解各类政策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动态信息、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内容覆盖了农业生产 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信息对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活动也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农民能从中获得先进的种养、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咨询解决农业生产作业中的疑问,而这些正是以往传统方式所难以做到的。有一部分农业种销户利用这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调整种养结构,选择种养品种,选择销售地点,达到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发布农产品信息或利用网上信息推销农产品,寻找销路,进行经济活动。
尽管这些网上经济活动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农民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网络给他们带来的知识和实惠,信息的价值也逐步受到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的重视和关注,现每天有近百多人次上网浏览、查找和发布各类信息。
当前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尽管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有了较大进展,但总的来讲,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仍处在最初级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网络建设上的科技力量比较缺乏,现在我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以致对于一些脚本语言、程序编写和数据库的开发、利用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信息的覆盖面依然不广,信息的传播也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离真正实现信息到农民手中、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还有一段距离。三是信息采集面还不够广泛,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在我村虽有大批农业工作人员,但他们挖掘信息,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并不强,而且信息的质量也不高,从当前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大部分是一些“过去式”的信息,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还很少,能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还很少。四是信息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未得到普遍认可。五是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致使我们在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上显的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此外我们的机构不明、职责不清,也严重的阻碍了我村农业信息化进程。
下步思路和措施 :
下步工作的初步思路是:以中央、省、市、区有关信息化建设要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强化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面提升我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
具体措施为:
1、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工作习惯的变革,甚至涉及到利益的调整、重组和工作的协调。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只有领导班子的足够重视,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网络信息化建设才能迅速发展。
2、资金投入进步到位。资金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当前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的情况下是一项高投入的 产业,因为网络建设要资金,系统的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升级要资金,因此要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3、加强工作机制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当前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出台激励措施,以调动大家挖掘信息、采集信息的积极性,为我们信息网站的及时更新、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库奠定基础。同样,信息员队伍建设也为我们全方位捕捉动态信息,开阔信息视野,提高信息质量做到“快、准、新”提供有力保障。
4、加强知识培训。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我们懂得基础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培训深度与广度。
5、加强借鉴、交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东西可模仿,各地各部门都是在摸索,为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应在交流学习和相互借鉴中逐步完善。
2009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