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溧阳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仍然刻不容缓。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新情况层出不穷的今天,它已不是一个 简单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问题,而成为一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地区稳定的战略问题。
形势所迫。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溧阳市已于2008 年步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还包括社会现代化、市民现代化等方面,其中包含了人均预期寿命、万人拥有医生数等硬性指标。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其意义已超出医学的传统范畴,成了考量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顺应群众期待的现实呼唤。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快捷、方便、安全、实惠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四是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传染病流行态势十分严峻,其中不少传染病以突发、爆发流行的形式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慢性病已经成为百姓健康的主要威胁。原有公共卫生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现状所求。溧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组织管理、硬件配套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要求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把公共卫生等同于医疗卫生,对其长期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在预防”的理念不牢;配合协调不够。二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女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偏少,特别是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卫生防病与监督机构发展滞后。三是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与布局不尽合理。
职责所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的内涵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共卫生工作明确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
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这表明,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延长期望寿命,而实质是公共政策,核心是政府责任,需要由政府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颁布公共卫生法律。因此,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人民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责任明确、反应灵敏、运作协调、高效权威”的要求,调整 充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把镇一级行政区纳入成员单位,健全覆盖城乡、组织严密、反应及时、处置果断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强化政令畅通、保障有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处理联动机制,确保人员、设备、车辆和物资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卫生局作为主管单位,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总抓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明确市疾控中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管理和日常处理责任单位。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根据防范得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的总要求,不断深化细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疫情突发时的启动和处置程序,确保临阵不乱、有序实施。经常分析研究公共卫生体系运转情况,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快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加大市、镇、村三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力度,形成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级医院为骨架,镇卫生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全面进行技术设备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设备和现场监测设备等的配套升级,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针对当前传染病突发、频发的严峻形势,按照现代传染病控制策略和建设标准,加快筹建高标准、高配置的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全市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任务。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快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方便和满足广大农民一般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需求,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和村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方面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彻底消除农村疾病预防保健网络的盲区,解决疾病防控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重视加强对村卫生服务站和人群密集地如学校、工厂医务室的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市卫生局正常管理轨道。
三是加快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充实各医疗机构“120”急救力量和设施,提高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进一步发挥其紧急救援的主力军作用。组
建技术诊断专家指导组和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应急救治队伍,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定期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并分设若干专业应急工作组,以
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医疗机构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依托市人民医院,组建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实现对急救设施和人员的科学、合理、快速调度。根据区域分布范围,选择条件较好的镇卫生院建立急救分站,构筑市、镇两级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控制及时、救治有序的医疗紧急救治网,实施急救工作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用足用好急救资源,缩小急救半径,确保意外伤害、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四是加快健全监测预警报告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报告系统,实现市、镇两级相关部门和各类医疗机构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村卫生服务站延伸,完善群防群控网络,增强快速反应、快速控制能力。重点推进数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平时为全市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作为应急指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并依托该平台,建立信息报告专用网。落实网上直报、日报、零报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信息直报,切实提高数据报告质量,缩短疫情报告时间,杜绝缓报漏报现象,确保在第一时间实现预测预报。市卫生局负责对各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收集、汇总和分析,作出正确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经市政府同意,市卫生局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布疫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和群众情绪,避免引发社会恐慌或波动。
五是加快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以市卫生监督所为主体、以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卫生监督执 法工作,依法强化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与控制,力求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和技术手段,增强应急反应和日常监督执法能力。进一步拓宽执法领域,切实抓好源头监控。健全公共卫生执法监督责任制,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依法治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探索卫生综合执法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强卫生监督分所力量,在镇卫生院派驻卫生执法监督人员,探索卫生监督工作垂直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强化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义务,实现从理念上强化、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 全、力量上加强,牢固确立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中的主导地位,责无旁贷担负起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关心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若干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抓好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估体系,把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按照“政事分开”原则,重点强化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形成全市上下齐
抓共管、高效联动的公共卫生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必须充分认清公共卫生姓“公”的特质,坚持公共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应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在内的重要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提高全市财政支出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提高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标准,健全公共卫生事业费与财政支出同步甚至更快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卫生经费足额到位。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突出“两倾斜一保证”,即向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系统倾斜,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倾斜,保证公共卫生系统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坚决杜绝以搞创收来维持日常开支。加快卫生系统内部改革,把政府卫生工作的职能和重点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逐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以政府投入为主、临床医疗以市场为主的卫生医疗新格局。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同时积极争取贷款项目和国家补贴投入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发展格局。
保障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重点抓好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现场处置、卫生监督、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完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把好人员准入关。着重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对乡村医生、校医、厂医的技术辅导,着力构建自己的“专家库”和“学科权威”。在市疾控中心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应急处理队伍的培训任务。以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扩大分配自主权,充分调动卫生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引导市级医院的业务骨干向社区流动,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建立人才支援交流使用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资源的对口合作,重点开展卫生下乡等活动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加强镇防疫专职人员的管理,把镇防疫专职人员纳入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任务考核,为使基础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人才保证。
引导舆论。大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安全卫生的行为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个体能力。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的自觉性,形成共建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和健康村组的良好氛围。重视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增强其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构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观念,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奠定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思想基础,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合力。
第二篇: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溧阳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仍然刻不容缓。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新情况层出不穷的今天,它已不是一个
简单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问题,而成为一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地区稳定的战略问题。
形势所迫。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溧阳市已于2008 年步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还包括社会现代化、市民现代化等方面,其中包含了人均预期寿命、万人拥有医生数等硬性指标。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其意义已超出医学的传统范畴,成了考量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顺应群众期待的现实呼唤。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快捷、方便、安全、实惠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四是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传染病流行态势十分严峻,其中不少传染病以突发、爆发流行的形式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慢性病已经成为百姓健康的主要威胁。原有公共卫生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现状所求。溧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组织管理、硬件配套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要求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把公共卫生等同 1
于医疗卫生,对其长期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在预防”的理念不牢;配合协调不够。二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女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偏少,特别是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卫生防病与监督机构发展滞后。三是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与布局不尽合理。
职责所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的内涵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共卫生工作明确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这表明,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延长期望寿命,而实质是公共政策,核心是政府责任,需要由政府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颁布公共卫生法律。因此,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人民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责任明确、反应灵敏、运作协调、高效权威”的要求,调整
充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把镇一级行政区纳入成员单位,健全覆盖城乡、组织严密、反应及时、处置果断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强化政令畅通、保障有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处理联动机制,确保人员、设备、车辆和物资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卫生局作为主管单位,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总抓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明确市疾控中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管理和日常处理责任单位。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根据防范得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的总要求,不断深化细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疫情突发时的启动和处置程序,确保临阵不乱、有序实施。经常分析研究公共卫生体系运转情况,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快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加大市、镇、村三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力度,形成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级医院为骨架,镇卫生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全面进行技术设备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设备和现场监测设备等的配套升级,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针对当前传染病突发、频发的严峻形势,按照现代传染病控制策略和建设标准,加快筹建高标准、高配置的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全市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任务。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快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方便和满足广大农民一般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需求,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和村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方面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彻底消除农村疾病预防保健网络的盲区,解决疾病防控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重视加强对村卫生服务站和人群密集地如学校、工厂医务室的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市卫生局正常管理轨道。
三是加快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充实各医疗机构“120”急救力量和设施,提高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进一步发挥其紧急救援的主力军作用。组
建技术诊断专家指导组和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应急救治队伍,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定期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并分设若干专业应急工作组,以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医疗机构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依托市人民医院,组建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实现对急救设施和人员的科学、合理、快速调度。根据区域分布范围,选择条件较好的镇卫生院建立急救分站,构筑市、镇两级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控制及时、救治有序的医疗紧急救治网,实施急救工作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用足用好急救资源,缩小急救半径,确保意外伤害、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四是加快健全监测预警报告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报告系统,实现市、镇两级相关部门
和各类医疗机构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村卫生服务站延伸,完善群防群控网络,增强快速反应、快速控制能力。重点推进数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平时为全市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作为应急指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并依托该平台,建立信息报告专用网。落实网上直报、日报、零报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信息直报,切实提高数据报告质量,缩短疫情报告时间,杜绝缓报漏报现象,确保在第一时间实现预测预报。市卫生局负责对各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收集、汇总和分析,作出正确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经市政府同意,市卫生局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布疫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和群众情绪,避免引发社会恐慌或波动。
五是加快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以市卫生监督所为主体、以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卫生监督执
法工作,依法强化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与控制,力求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和技术手段,增强应急反应和日常监督执法能力。进一步拓宽执法领域,切实抓好源头监控。健全公共卫生执法监督责任制,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依法治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探索卫生综合执法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强卫生监督分所力量,在镇卫生院派驻卫生执法监督人员,探索卫生监督工作垂直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强化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义务,实现从理念上强化、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
全、力量上加强,牢固确立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中的主导地位,责无旁贷担负起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关心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若干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抓好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估体系,把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共
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按照“政事分开”原则,重点强化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高效联动的公共卫生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必须充分认清公共卫生姓“公”的特质,坚持公共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应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在内的重要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提高全市财政支出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提高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标准,健全公共卫生事业费与财政支出同步甚至更快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卫生经费足额到位。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突出“两倾斜一保证”,即向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系统倾斜,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倾斜,保证公共卫生系统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坚决杜绝以搞创收来维持日常开支。加快卫生系统内部改革,把政府卫生工作的职能和重点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逐步形成公共
卫生服务以政府投入为主、临床医疗以市场为主的卫生医疗新格局。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同时积极争取贷款项目和国家补贴投入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发展格局。
保障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重点抓好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现场处置、卫生监督、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完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把好人员准入关。着重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对乡村医生、校医、厂医的技术辅导,着力构建自己的“专家库”和“学科权威”。在市疾控中心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应急处理队伍的培训任务。以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扩大分配自主权,充分调动卫生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人才
流动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引导市级医院的业务骨干向社区流动,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建立人才支援交流使用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资
源的对口合作,重点开展卫生下乡等活动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加强镇防疫专职人员的管理,把镇防疫专职人员纳入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任务考核,为使基础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人才保证。
引导舆论。大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安全卫生的行为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个体能力。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的自觉性,形成共建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和健康村组的良好氛围。重视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增强其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构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观念,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奠定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思想基础,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合力。
第三篇: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人类与各种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要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赢得胜利,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XX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考验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经济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人口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投资健康,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多数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卫生服务和及时的医疗救助,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当前有许多农户有病了只能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非常突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城市医疗投入比例也不平衡,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近乎瘫痪。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外面有学历、有技术的不愿来,内部技术成熟的又要走,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4]
。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XX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代理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贫困的地区,政府应该出资建立这一网络服务系统。现在微机管理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样可提高乡镇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保证给予农民最佳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农民在看病、取药等方面的不便,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5]
。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过去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制度解体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他们无力承担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农民的重大疾病上,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坚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四篇: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人类与各种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要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赢得胜利,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2003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考验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 有利于经济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人口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投资健康,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多数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卫生服务和及时的医疗救助,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当前有许多农户有病了只能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非常突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 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城市医疗投入比例也不平衡,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近乎瘫痪。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 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外面有学历、有技术的不愿来,内部技术成熟的又要走,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 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 [4]。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 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2004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 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 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代理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 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贫困的地区,政府应该出资建立这一网络服务系统。现在微机管理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样可提高乡镇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保证给予农民最佳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农民在看病、取药等方面的不便,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5]。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过去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制度解体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他们无力承担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农民的重大疾病上,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坚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五篇: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思考心得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构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之一,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等。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近几年来不断得到加强并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网络体系的框架,尚能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但由于财力投入不足,市、县、乡、村四级疾
控、妇幼、卫生监督网络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不足,乡村防疫、妇幼专干不专,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尤其是乡、村预防保健工作不能得到落实、卫生监督工作出现空白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解决市、县、乡、村四级防疫、妇幼、卫生监督人员的编制及经费保障,逐步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全市人民的应急救援网络。
一、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情况和现状
我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境内地貌复杂多样,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水面较少。末总人口460.88万人,其中农村占65%。现辖两区一市八县,共250个乡镇,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位于北纬24°53~26°50’,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因南北气流受南岭山脉影响,太阳辐射,形成多种类型的立体分布,垂直和地域差异大,是洪涝、冰雪、干旱等自然灾害、瘟疫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好发区。全市目前建设有急救中心1家,传染病医院1家,中心血站1所,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及机构分别12个,二级以上医院36家,农村乡镇卫生院24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家,设有专兼职乡镇防保专干253人,妇幼儿保专干345人,基本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和市、县两级卫生监督体系。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一直以来尤其是历经“非典”之后,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全市12个疾控中心共有在职人员6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0人,占79.9%;管理人员44人,占7.2%;工勤人员79人,占12.9%。占地总面积近80亩,其中市疾控中心20亩,各县级疾控中心平均占地5.4亩。固定资产4156.68万元,其中房屋建筑2554.91万元,专业设备1479.27万元,其他资产122.5万元,完成了市、县两级12所疾控中心业务大楼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用房基本达到省卫生厅规定的标准要求,检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防控水平上了新台阶。
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均能组织开展急性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及时有效处置一般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开展食品、环境、水质、空气等健康危害因素的检验检测和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检验检测工作,能够承担辖区内生物制品的管理、实施预防接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疫情信息管理、对下级疾控机构人员的培训指导、对同级医疗卫生单位传染病防治的指导等工作任务。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和二级以上医院及96.25%的乡镇卫生院开通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实施了疾控机构规范化管理,强化了队伍建设,加强了“非典”、人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及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在救灾防病等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郴州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相对需求来说,公共财力对疾控体系的经费投入不足,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均存在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经费少,规划免役等专项经费没有按政策落实等问题;尤其是县、乡防保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没有得到解决,导致防保队伍不够稳定,工作难以开展,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重点疾病防控的部门责任有待进一步协调落实,艾滋病、狂犬病、职业病等疾病的防控工作没有形成政府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工作局面。
(二)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由于政府越来越重视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在政策上给予了更多地倾斜,资金上加大了投入,各项工作措施逐渐到位,促进了我市妇女儿童保健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先后争取了5个国家、省妇幼卫生项目在我市的9个县区实施,促进全市妇幼卫生系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并在项目地区探索并建立贫困孕产妇救助机制,改善妇女、儿童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通过分批分期开展创建乡镇卫生院产科合格县活动,全市产科软硬件建设极大改善,已有8县区通过了卫生厅验收合格,全面提升了我市妇幼保健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目前12个妇幼保健院的基本建设初具规模,业务用房、器械与人员已经基本完成三配套。全市妇幼保健网络基本建立,工作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指标、服务指标普遍得到改善,孕产妇、儿童死亡率稳中有降。
但
受经济、文化、生育观点、保健意识、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孕产妇死亡率近年来稳中有降,下降速度不快,有时甚至反弹,其中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死亡占了近一半比例;受婚前医学检查率直线下降的影响,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从的10‰上升到的14‰;财政对妇幼卫生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的需要,全市绝大多数乡
镇防疫、妇幼专干的工资未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全额保证,造成专干不专,无偿服务难以落实;城乡、县域间妇幼卫生工作发展不平衡;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妇幼保健机构重临床、轻保健,群体保健工作陷入困境;流动妇女(农民工)的卫生保健服务和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三)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建立
根据中央和省作出关于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把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列为公卫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进行精心策划、精密部署,于11月成立市卫生监督所,定编60人;通过盘活土地,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在原址兴建成了一栋3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同时换新了办公用具,添置了执法取证设备和交通工具。目前,该所拥有执法车辆7台,快速检测设备16台,摄像、照像等取证设备12台,电脑46台,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各县(市、区)卫生监督所分别于至先后成立,目前,全市共有卫生监督员225人、卫生监督业务用房7224平方米(含借租用房),先后有北湖、苏仙、安仁、永兴、汝城、宜章、临武等县被纳入国家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项目装备县,配备了车辆、电脑及部分快速检测设备。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已逐步建立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查处了一大批涉嫌食品制假、售假、“无证”经营、“无证”行医等社会反响强烈的大案要案。为提高我市公共卫生质量、规范医疗服务市场、防止职业危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确保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文明城市”、有效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财政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11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所仅永兴、桂阳和北湖区有属于自己的业务工作用房,其余均为临时借或租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全县卫生监督工作需要;乡镇基层卫生监督体制尚未建立,农村乡镇卫生监督频次、效果不达标甚至出现监督空白,卫生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四)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由上级拨款50万元和6台救护车,我市由市第一人民医院投资300万元在市一人民医院急诊大楼基础上建成郴州市急救中心,三年多来共成功抢救病人17468人次,急、危、重症病人院前抢救成功率达93%以上。市中心血站建立以来,发展迅速,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11个县级传染病病区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12月,经市编委批准设立了郴州市公共卫生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全市院前急救的统一指挥调度等工作。目前,该单位人员已经到位,正在筹备全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和单位运行方案。但目前资金匮乏、人员编制短缺是公共卫生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指挥调度平台开展工作的最大困难。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为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机构。,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市委、市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安排了启动和专项资金经费90万元,并修订了《郴州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确定市城区及资兴市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个,其中北湖区设中心5个,站6个,苏仙区设中心3个,站5个,资兴市设中心3个。
今年,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我市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被列入第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内容,为推进社区卫生工作,我局统一下发实施方案、评审细则、指导意见、考核办法,召开专题会议,对人员、房屋、设备等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同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里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社区卫生服务师资培训,护士转岗培训,将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了规范化的继续医学教育,举办了全科医师培训班。目前,北湖区燕泉、北湖、开发区及苏仙区陈家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4家新一轮场地改造装修建设基本完工,并正式运营;其余除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在进行房屋改造建设的同时,正创造条件,加强配套建设,制定统一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标识标牌、宣传橱窗,添置办公设施和医疗保健设备。
由于政府没有完全履行为社区卫生服务“买单”职责,造成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靠医疗服务的有偿收入承担房屋费用支出、人员工资支出、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药补医”、“以医养防”现象依然存在;加之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基本医疗设施陈旧、设备简陋缺乏、人员难配置、到位的人员素质差,运营成本高、宣传不深入等等因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多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还处于摸索中,“六位一体”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二、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公共卫生是整个社会全体成员预防控制疾病、促进身体健康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人人享有”的本质含义是“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构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之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只有同步加强建设、相互注重协调配合,才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途径
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始终坚持的方针,要达到预防为主的工作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领导、投入、服务和监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同时加强监管,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方能确保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卫生应急、急救等各项工作措施在市、县、乡、村四级层层有机构负责,有组织保障,有人员落实,有社会监管,最终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和发展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条件。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主要责任就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服务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突出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利民惠民,让农村和城市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投入、解决编制、稳定队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要加大对市、县、乡、村四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县疾控、妇幼、卫生监督、乡镇防疫、妇幼专干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及必需的房屋及治疗检验检测设备监督执法工具,合理解决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报酬,使基层预防保健工作人员能安心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确保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县级预防保健机构的龙头作用,强化乡镇防保专干、妇幼专干和卫生监督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枢纽”功能,加强村级卫生室的网底建设,使松散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能够不断坚固起来,实行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二是要加大对市公共卫生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投入,尽快解决其工作用房及指挥平台建设费及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费用,增加其人员编制(要正常运行,至少需12人,但仅4个编),建立健全指挥有力、功能完善、反应灵敏、高效快捷、信息通畅、覆盖当地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确保救援需要时,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救治,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疾病对人民身体的伤害。三是要逐步增加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等常见多发病的防控经费,使危害人们健康的重点传染病、多发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二)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落实公共卫生相关责任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公共卫生更是一种政府责任。如艾滋病的防控需要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妇幼保健工作牵涉到计生、民政等部门,紧急救援工作与公安
110、交警122号码密切相关,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各宣传媒体的大力支持,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与控制,又与安监等部门相关连等等,所以,公共卫生需政府牵头,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方能达到预防疾病、减少伤害、保护健康的目的。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财力投入不足,基层尤其是乡镇防疫、妇幼专干工资待遇没有保障,导致专干不专,人员不稳定,基层防保队伍人才匮乏,基本素质低下。必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对新进人员要提高准入条件和水准,尽快提高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尤其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建议将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管理
精神卫生问题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市精神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而作为全市唯一的精神病治疗机构市精神病医院,因政府投入不足,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老住院楼属危房,亟待改造和维修,门诊业务用房面积小,不能满足业务工作需要。新住院楼总造价1300万元,政府只投入110万元(系争取的国债资金,地方政府财政未拨任何专项经费),全靠医院举债建设,医院负债1600余万元,资产负债率达57%。尽管住院病人多,但医院收费水平低(日均床日费用85元),处于亏损经营,职工福利待遇差,加之精神病专科机构地处偏僻,生产生活环境差,交通不便,导致人才难留,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且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建议把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精神卫生管理体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方针,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转为精神疾病专业防治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建立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经费保障制度,采取措施加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保护,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将重大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列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公民的精神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对精神病人实行社会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