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学案:做文化往来的使者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们对待不同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
2、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3、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 难点: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过程
环节
1、小雪和mary的故事,你如何看待Mary的这种待人处事的方式?
我们能以“好”或“坏”来评价吗?
得出答案:不能,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
引出问题: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引出新课,展出自学指导:
1、对待多元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是什么?
2、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3、面对文化差异怎么办?
学生看书后,回归小雪和mary的故事中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家大门常打开,敞开怀抱,等你来”,我们要打开大门,敞开怀抱,欢迎不同的文化进来,及我们要有开放胸怀。
环节
2、开放的胸怀
探究:开放的胸怀要求我们怎么对待外来文化?
1、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过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
2、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3、要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对照P61、62的情景和材料,分析其分别对应了上述那一点? 其中梁思成的故事中:
讨论:梁思成问什么要保护奈良城?
因为奈良城中有我国唐代高僧设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因为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讨论:假设奈良城没有我们华人设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我们还要不要保护奈良城?
不能,因为二战期间日本对我国犯下了滔天大罪,我们跟日本有血海深仇。
能,因为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教师引导:我们要爱国,但更要看到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一旦毁灭,不仅对其国家,对整个人类都是一大损失。
环节
3、搭起文化的桥梁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还要求我们要搭起文化的桥梁,继承、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说说身边的外来文化(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学习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迷失了自我,失去自身独特性,而要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图片展示中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说明如何在中外文化加搭起桥梁。环节
4、如何面对文化
探究:课本P64中国小留学生的困境,解决后面问题
1、小留学生为什么会遭遇困境? 中外文化的差异
2、面对中外文化的差异,你要如何处理(对待)?
(1)、应该尽量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2)、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3)、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4)、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5)、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6)、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环节
5、课堂知识总结 环节
6、课堂训练
《同步解析与测评》P36-37第6、7、8、11、12、13.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情景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力求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认知,达到教学效果。
此外,本节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一条是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暗含文中。要处理好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认真把握。同时,要在讲解中恰当引导学生,抓生成点,进行情感升华。
第二篇:说和做导学案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一、知识链接:
1、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里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佳话。
3、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在农村中生活,比较了解农民的悲惨遭遇。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学习。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往东北。1930年考入山东大学,幸得闻一多先生教诲、帮助。1932年发表新诗,并连续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明月刊》,1949年自香港回到北京工作。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协书记、《诗刊》主编等职。主要作品还有《有的人》《老哥哥》等。
二、预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地壳()校补()赫然()函寄()漂白()..衰微()卓越()深宵()钻探()锲而不舍()兀兀穷年()警报迭起()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气冲斗牛()无暇顾及()目不窥园()仰之弥高()炯炯目光()沥尽心血()
第一课时
导 入:
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 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2.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第二课时
1.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2.探究学习:
(1)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3)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3.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第三篇:古代文化导学案
中国古代文化复习导学案
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成就、数学成就、医学成就及书画、音乐等艺术成就;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贡献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有关孔子及百家争鸣的史实;
3、学会从史实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借鉴。过程:
一、明确复习范围及目标。
中国古代历史上册第8-9课、16-17课、21-22课
二、按要求自由复习。
1、浏览教材,注重重点插图;
2、快速简单的按照提示将知识归类。
A类别
1、文字演变;
2、天文、历法;
3、医学;
4、楚辞;音乐;
5、诸子百家;
6、科技发明;
7、数学;
8、宗教;
9、史学
10、农业
11、地理著作
12、雕塑
13、书画
14、建筑
15、青铜器 B人物屈原;孔子等;蔡伦;张衡;李冰;祖冲之;司马迁;华佗;张仲景;郦道元;贾思勰; 王羲之;顾恺之。C著作《离骚》《九章算术》《春秋》《论语》《韩非子》《孙子兵法》《史记》《伤寒杂病论》《水经注》《齐民要术》《兰亭序》《洛神赋图》 补充:(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三星堆”文化。(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就有青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3)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4)汉代冶铁技术居世界先列。
(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三、检查复习情况。<快速口答>
(一)1、甲骨文是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小篆:时,成为全国规范文字;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艺术;东晋时,王羲之第一行书《》
2、判断改错题:东汉时期,司马光用十多年时间编写《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1、你知道屈原生活在哪一时期?
2、《离骚》是一种新体诗歌,这种体裁叫什么?
3、你能说出上面诗句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
4、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我们国家为了纪念他特制定了什么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三)材料一:因为他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其排在第七,列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他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展示了他改进的技术。
材料二:它的发明便利了人们的书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世界各国的这项技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出的,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1)这项发明是在中国古代的什么时候?为了纪念发明者,该发明被命名为什么?
(2)“世界各国的这项技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出的”,你认为将这项技术传出和发扬光大的有可能是谁或者国家?
(3)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探究中国古代能够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原因有哪些?
四、探究研讨:
研讨一: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儒家学说中还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
材料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能融入世界体系,就越是能突显民族特色。今天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近年来,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兴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心学习中文和中国典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时代大趋势。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学为什么会成为显学和取得独尊地位?
⑵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文化到现代为什么会重新受到重视?
⑶依据材料三分析,我们在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研讨二: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经历变革,各学派互相辩论。
1、结合教材,分小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2、结合秦汉时期的昌盛文化,想一想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五、课堂检测
1、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能体现这种情怀的语句是()
A、言而有信,见贤思齐B、其身则正,天下归之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中国文化史》记载:张衡浑天仪用青铜制成,星宿名称清晰可见。该项成就涉及()
A、文艺-绘画-医药B、科技-铸炼-天文C、思想-宗教-数学D、社会-科技-雕塑
3、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4、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纸卷,在历史上对纸的发明和改进起到一定作用的是()A、蔡伦B、吴道子C、张仲景D、郦道元
5、阅读下列材料: “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①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
②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节选自他的什么著作?③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第四篇:7学案 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掌握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教学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可马·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意义。
【自主学习】(标有▲为学习重点,自主阅读课文,在课本中勾画重点,完成下题)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
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印度的、、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 人,人把它发展并传播。
(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 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 的赏识。
▲2.《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 经历与见闻,其影响:。
【合作探究】
1.想一想,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10这十个数字。
2.有人说,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引来西方殖民者,所以,马可·波罗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罪魁祸首。你认为这话有道理吗?
3.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
【知识梳理】
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能归纳起来吗?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巩固性作业】
1.创立了包括“0”在内的阿拉伯数字的是:()A、古代阿拉伯人 B、古代腓尼基人
C、古代印度人 D、古代希腊人 2.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包括:()A、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B、传播了印度人创造的0到9的计数法 C、传播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3.马可·波罗一行何时来到中国:()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4.生活在13世纪的意大利人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他会选择下列哪部书作为参考:()A、《荷马史诗》 B、《三国演义》 C、《马可·波罗行纪》 D、《天方夜谭》 5.以下不属于马可·波罗经历的事情的是:()A、17岁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 B、在中国生活了17年 C、出使日本 D、与热那亚人作战
二、看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人物来到过中国,你知道他是谁吗?是哪国人?
②他在历史上主要活动有哪些?
③根据他的见闻写成的书是什么?对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五篇:文化1.1.1《体味文化》导学案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导学案NO.005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编写: 顾娟娟 2017-9-30
一、【学习目标】 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
二、【学习重点】 文化的社会作用
三、【学习过程】
活动一:研读课本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P4和P9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将相关答案在课本相应位置划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关键词。1.如何理解文化“万花筒”?
2.文化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4.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它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有关吗?精神产品需要物质载体吗?
5.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活动二: 深入情境 合作探究
一、“看”文化、“说”文化 你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你的家乡有哪些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二、“问”、“析”文化
文化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化的概念。
1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导学案NO.005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是: 1)西双版纳植物王国
2)黄山自然风光
3)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 9)军队
10)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11)参加学校运动会
12)参加演讲会
13)某国议员竞选
三、“辨”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四、“议”文化
我们的生活能否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国家有哪些深远意义?
活动三 训练反馈 归纳提升
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号前。)
1、“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和凯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2、人们从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中,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无关 B、参加文化生活一定会陶冶人的情操 C、精神产品是一种纯虚构的东西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