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文明使者,播文化种子09
做文明使者,播文化种子
----记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施永忠老师在贵州从江县的自费支教经历
当前,各种媒体上“种文化”的说法随处可见,而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老师施永忠则是一位热心于到西部“播撒文化种子”的文明使者。
2006年暑假,他利用假期,与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志愿者,自费前往贵州省从江县支教,开始踏上做文明使者之路。那一年,他在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一方面深入苗乡侗寨进行调查研究,爬山涉水,访贫问苦,步行上千里,走访了雍里、翠里、高增、丙妹等三乡一镇的二十多个村寨,走访了近百位苗民、壮民、瑶民、侗民、布依族村民,写下了五万多字的支教和调研笔记;同时,在大洞中学、归林壮族小学、污扭苗族小学开设公开课和示范课,辅导教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先后进行了一个月的支教活动,获得了当地党政部门的好评。
从此,他就一直关注那里。返回杭州后,他告诉杭州的志愿者们:西部特别是从江县的少数民族镇正确的是什么?作为东部应该如何去帮助西部落后地区:
一是从教育入手,为当地培训校长、老师----我们东部无论怎样热心支教大终究还是要靠当地的教师来完成艰巨的教育任务;
二是国家已经解决了学生入学的经费问题(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培困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真正需要的是为他们提供资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以及急需的学生生活、体育锻炼、卫生设施等;
三为了实现确保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自身民族特色的继承发扬下去。所以,首先,他利用一年里所有的节假日时间,白天查资料,晚上伏案写作,把自己调查来的资料,加上查到的资料,整理补充,写成了《走进桃花源》这本书的草稿;其次,先后在浙江大学“长三角高校‘关注三农’公益社团论坛”,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以及民办东方中学做了支教的专题报告,介绍西部现状及新时代资助西部的新思路。而且,在第九世界公益组织的组织、支持下,努力征集社会公益人士的帮助,为污扭小学解决了小学生饮用水及厕所问题,高加小学的操场体育设施和教室玻璃窗,还有十几所小学几千名学生的《新华字典》。
2007年五一节,他放弃节日休息,又自费和十几位志愿者一块,亲自把从江县小学生急需的文具、文体用品、《新华字典》等送去,亲自走访丙妹镇最贫穷的乡村,调查了老或小学,并将自己的调查报告给当地领导审阅,结果被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看中,希望施老师能够帮助正式出版,供从江县中小学作为乡土教材,因为当地不用说学生就是许多教师,也对自己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学文化了解甚少。为此,他回到杭州后,就积极地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周俊编辑联系,在市教育局、浙大附中领导的支持下,自己出钱联系落实该书的出版事宜。
2007年7月,施老师为了让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下半年新学期开学前读到这本书,而且为了慎重,避免书中出现民族性纰漏,就提前从浙江大学第二医院出院,带着断了四根肋骨,肺气胸刚刚开刀结束的身体,支撑着带伤给准备前往从江县支教的浙江工业大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进行培训,坚持了两天。而且在到医院拆线后的第二天,就又自费,从杭州坐火车二十五个小时,并且在路况很差的盘山公路上乘汽车颠簸时来个小时,抱病到从江县支教半个月:一是组织全国十几位志愿者在丙妹镇大融小学、雍里乡敖里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举办小学生夏令营;二是将书稿带到当地请当地教育部门审查(因为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他认为作为教材坚持要慎重对待,真正把好事做好);三是应约给从江几十位中学班主任老师进行新课程条件下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班主任工作的培训。
2007年八月,他匆匆地不辞辛劳赶回杭州后,就在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杭州市教育局以及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和一些热心公益人士的支持下,正式出版了《走进桃花源》这本书,并且在浙江图书馆的“人文大讲堂”做了支教的专题报告和新书发布会。自己出资三万多,与学校、教育局一起,购书八千册赠送给从江县所有中小学作为乡土教材,为少数民族地区送去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充满活力的文化之种。因为施老师希望从中小学生入手,播撒现代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从而为西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西部经济的大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可以这样说:施老师这位文明使者,企望通过这本书,在苗乡侗寨播下文化的种子,从而收获文明的硕果。
《走进桃花源》是以宣传、保存和继承苗族、侗族文化为主要目的,供苗乡侗寨的师生们阅读、学习用的乡土教材,是施老师几次支教活动中深入苗乡侗寨调查研究所得,是他为西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的一份努力。他希望通过支教而带去的现代文明,通过这本书,能在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上更好的生长,更好的发育,相信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更多关注西部的人们从文化教育建设入手,引领西部农村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同时,他也结合西部经济条件、社会发展、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对当地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利用假期,为当地教师进行了初中班主任工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致力于改善西部的中小学教育,为当地中小学教师,也为后续的西部支教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当然,施老师的书也是一本真实的反映西部农村教育、农村生活的读物。书中通过他的亲身体会、真实记录,真实地再现了西部农村教育和西部农村的种种现状。所以《走进桃花源》也可以是城市里广大青少年的课外读物。
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教育过程中的城市化倾向日趋严重。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几乎都是为适应城市生活而作。城市的孩子,一出门见到的就是喧闹的车辆和宽阔的街道,从一记事起就开始与电脑打交道。生活上的远离农村,与城市化倾向严重而导致的心灵上同故土的疏离,他们渐渐把农村忘却。因此,书中展现的西部农村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可以让城市孩子了解同处一片蓝天下的另一方水土上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理想,唤起他们对农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培养更为广阔的世界观和对比的思维能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没有了对比的生活显得枯燥无力,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他们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却忘记了农村那些为了生存的孩子。而通过这本书则可以让城市的孩子了解到,他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他们的生活。
2007年国庆长假,施老师动员自己的学生出资,在上海交大,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知名小学校长给贵州从江县和浙江景宁的50位少数民族小学校长进行培训。而他自己也牺牲假期,自费前往上海,亲自带队,陪着校长们听课、讨论、活动,亲自为他们上课。期望通过培训一位校长,带动十几位老师,改进一代代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十二月,则在金华参加由另一位学生在那里组织的、由从江县其他几十位小学校长参加的培训活动。
2008年7月,他为浙江大学“三农协会”设计策划了大学生西部帮困新思路:
一方面动员东部的小学和从江县岜沙小学结对子,形成东西部小学互动机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在西部开拓“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经济林项目”由浙江大学三农协会捐献优良板栗树苗,在当地建设可以造福百姓的经济林,以便走出一条增强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三是深入当地民间了解风土人情,访贫问苦,进行调查研究,为当地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并且又一次与大学生们一块来到从江县,在半个月时间里,上山下底,访贫问苦,指导浙大的学生开展工作,而他自己则亲自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给小学老师上课。
2009年7月,他又花费半个多月时间,自费到从江县。一方面亲自带了四十名浙大学子到从江三小支教,组织东西部小学老师进行教学交流,上示范课,讲评各种交流课,结合具体课例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并且首次尝试组织东部的中小学生到从江县和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架设东西部下一代的沟通桥梁,共同为西部的未来发展做出努力。另外又通过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这个平台,介绍全国各地四五所大学的志愿者,组织许多有爱心的志愿者近百人,到从江县进行支教、调研活动。
施永忠老师,是中学教师支教志愿者队伍中的典型。他象一位勤劳的现代文明使者,五次自费奔赴西部地区义务支教,给西部的孩子和老师带来知识和希望,带来都市的文明和信息,他就像清泉浇灌着山区孩子贫瘠干涸但又渴求希望的心田。虽然生活很艰苦,工作很劳累,但是他内心却充满着激情,因为在他看来,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正因此,他在支教以外,还坚持定期献血,从1999年一直坚持到现在,日积月累,已经献血32次,献血22400毫升。
他在谈到支教经历时说:“怀着一颗嚼食菜根苦的心去支教,却品尝到了一种如饴的甘醇,感谢支教,它让我生命的时空得到了延伸,更新了我酸甜苦辣的定义,在那广阔而贫困的山区体验到了更多的生命意义。”他利用节假日,用自己以及学校提供的旅游经费,默默地用真诚和行动,前往被称作“第九世界”的贵州省黔东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支教,践行着一名当代中学教师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及一名中学教师的神圣使命。他从中学教师的道德义务的认识与履行来看,服从国家需要,积极服务人民,无私奉献,志愿支教,这些都属于道德义务行为。与法律义务的履行具有他律性不同,道德义务的履行具有自觉自律性,这种自律是个体内心对社会道德信仰的一种内化。当道德义务内化为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感,就完全摆脱了一般义务所具有的消极他律性,而成为主体意识中一种自由自觉的选择,并从中升华出人性觉醒的高尚的光辉。
作为中学教师选择志愿支教,最初也许是出于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或是瞬间的触动与震撼。正如作者在书的前言所写的:“为的只是一个梦,一个儿时的梦-----走很多的路,认识很多的人,见识更多的文化,献出力所能及的一点点爱心----就这么简单而执着。”可是当他面对支教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目睹那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他看到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他要为改变那里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当这些愿望内化为心中的道德责任感时,他义无返顾,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要为贫困边远地区的孩童“讲解外面世界的精彩”,要用科学的火种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光。这种高尚的人性的光辉,让他自觉履行了中学教师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并把这种道德义务延续下去。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推动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近几年实施了西部支教计划,几年来,国家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合理配置了人才资源,促进了西部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促进了教师转变就业创业观念,立志到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广大教师中进一步树立起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东部特别是杭州市以施老师为代表的中小学教师对西部的支教活动,对促进东西部教育公平、发展落后地区教育有着重大作用。而中小学教师利用节假日自费支教,则是近年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去大力表彰和推进。事实证明,只有这样,西部才能更快的发展,社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我们相信,随着社会道德环境的日益优化,中小学教师支教志愿者活动一定能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伦理之光。希望见到更多的象施老师那样的在职教师,象一批批勤奋的文明使者,无私奉献,不懈努力,为西部孩子送来爱心,送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促进西部文化种子的萌发,从而为振兴西部,创建和谐社会,作出东部教育者的努力。
四年来,施老师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前后五次到贵州从江县支教,累计行程早已超过二万五千里,耗费也早已超过五万,累计志愿服务的时间也已达到两
千多小时,在我们苗乡侗寨,留下了他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足迹:
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和改进少数民族教育,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卫生、体育、饮食条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他身体力行,他热心牵线,他热情鼓动,为西部教育带去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结合苗乡侗寨的实际提出了很好的教育改革意见,特别是身体力行的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校长、教师培训机制,为西部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培养机制,给西部的教育注入了汩汩的新鲜血液,使西部的教育充满了活力。
贵州苗乡侗寨的父老乡亲感谢他,专门写来感谢信:西部的老师感谢他,西部的孩子感谢他。他是从江县苗乡侗寨的荣誉公民,他是今天民族团结的典范,他更是苗乡侗寨教育的引路人,他给西部带去了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
他从来不提出什么要求,今天在这里,我们谨代表苗乡侗寨的父老乡亲,写这份推荐信,表达对施永忠老师的敬意,也特别感谢杭州市委、市政府,杭州市教育局,特别是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这样优秀的老师,也感谢杭州教师对西部一直以来的关注、支持和帮助!
附:
赠施永忠老师
悄悄的你来了
悄悄的你走了
似天边的那一抹云彩
掠过苗乡侗寨的山头
但
清澈的都柳江水
映下了你的身影
那苍莽的山林
因你的到访而滋润如油
你的心灵如此淡定
从无任何奢求
你可曾想到
其实你留下的印迹
恰如一粒种子
待来年
会有意想不到的丰收
从江县第二民族中学秦昌州
二00七年十一月八日
第二篇:做文明使者
做文明使者,播文化种子
----一位中学教师的自费支教经历
当前,各种媒体上“种文化”的说法随处可见,而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老师施永忠则是一位热心于到西部“播撒文化种子”的文明使者。他在去年暑假,自费前往贵州省从江县支教,踏上做文明使者之路,从此,一直关注那里,并且用一年时间,把自己调查来的资料,写成《走进桃花源》这本书,并在学校、市教育局、教育出版社及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和一些热心公益人士的支持下,正式出版,赠送给从江县中小学作为乡土教材,为少数民族地区送去一份珍贵的礼物----充满活力的文化之种。希望从中小学生入手,播撒现代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从而为西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西部经济的大发展打好基础。
可以这样说:施老师这位文明使者,企望通过这本书,在苗乡侗寨播下文化的种子,从而收获文明的硕果。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由此引发的社会利益的重组和经济杠杆效用的凸现,一方面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社会的变化,既开拓了当代中学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也影响了中学教师的价值追求和对理想的定位。
首先,从当代中学教师的道德追求来看,目前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在个体层面上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而在群体层面上则偏向实效性和功利化。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迅速发展,中学教师价值观的社会本位取向开始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他们面对纷繁的经济社会现象和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不仅从感情上,而且从理性上都变得功利而务实。在道德观念、理想追求等价值取舍的天平上,表现出理想现实化的倾向。一方面,他们的精英意识逐步消退,自我定位渐趋现实,变得低调而注重实效,这是进步可喜的。但另一方面,中学教师在对生活、职业理想十分注重的同时,他们的道德、社会理想相对淡化。
不可否认,中学教师对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质量追求是完全正当的和必要的。但是,中学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当代中学教师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今天,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提倡以服务人民为荣的思想和价值观,克服功利自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理想定位与价值追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悼念张思德大会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并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概念的含义。他说:“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再次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的第一项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荣”。因此,当代中学教师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不仅应当牢固树立这一观念,学成之后还应当积极实践,以自己的所学所长回报社会和服务人民。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施永忠,正是中学教师支教志愿者队伍中的典型。他象一位勤劳的现代文明使者,三次自费奔赴西部地区义务支教,给那里的孩子和老师带去知识和希望,带去都市的文明和信息,他就像清泉浇灌着山区孩子贫瘠干涸但又渴求希望的心田。虽然生活很艰苦,工作很劳累,但是他内心却充满着激情,因为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他在与我的交谈中提到:“怀着一颗嚼食菜根苦的心,却品尝到了一种如饴的甘醇,感
谢支教,它让我生命的时空得到了延伸,更新了我酸甜苦辣的定义,在那广阔而贫困的山区体验到了更多的生命意义。”他利用节假日,用自己以及学校提供的旅游经费,默默地用真诚和行动,前往被称作“第九世界”的贵州省黔东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去支教。特别是今年暑假,他为了审定出版这一本乡土教材,为了给那里的老师作一次培训,为了去年暑假的那一份承诺,带着刚断了四根肋骨的身躯,忍着伤痛,再次前往从江县支教,实践着一名当代中学教师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及一名中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其次,从中学教师的道德义务的认识与履行来看,服从国家需要,积极服务人民,无私奉献,志愿支教,这些都属于道德义务行为。与法律义务的履行具有他律性不同,道德义务的履行具有自觉自律性,这种自律是个体内心对社会道德信仰的一种内化。当道德义务内化为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感,就完全摆脱了一般义务所具有的消极他律性,而成为主体意识中一种自由自觉的选择,并从中升华出人性觉醒的高尚的光辉。
中学教师选择志愿支教最初也许是出于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或是瞬间的触动与震撼。正如作者在书的前言所写的:“为的只是一个梦,一个儿时的梦-----走很多的路,认识很多的人,见识更多的文化,献出力所能及的一点点爱心----就这么简单而执着。”可是当他们面对支教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目睹那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他们看到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他们要为改变那里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当这些愿望内化为心中的道德责任感时,他们义无返顾,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们要为贫困边远地区的孩童“讲解外面世界的精彩”,要用科学的火种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光。这种高尚的人性的光辉,让他们自觉履行了中学教师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并把这种道德义务延续下去。
而懂得感恩、力图回报社会的愿望也是中学教师支教志愿者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本源。“知恩必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共同互助的必然要求。施永忠老师自己就是从贫困山乡走出来的,是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使他成长为一名高级教师,一位民间教育机构评选的全国基础教育先进个人。为此,他一直想寻找机会回报社会对他的关爱。他说:“从小我就受母亲的影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母亲经常说一件事,我们家小时候没有钱买菜,是我邻居借了两块钱买的菜,我妈现在经常提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或者你所提供的帮助对自己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特别是后来在大学里面,在我价值观和人生观慢慢趋于成熟的时候,又有那么多的好心人来帮助我,影响了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感恩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帮一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得起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对得起自己。”特别是他的爱人,在他面临绝望的暮色悬崖时,用呼唤叫回了他,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受人关怀时的温暖,也成就了他们的美满姻缘。今天回想起来,他说,正是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这就是最充足的理由”。
施老师正是在受人之恩中认识到了道德义务的互为施受性,这种简单的“知恩必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支撑着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坚持下去,完成了他对社会道德义务的履行与实践。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推动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近几年实施了西部支教计划,几年来,国家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合理配置了人才资源,促进了西部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促进了中学教师转变就业创业观念,立志到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广大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中进一步树立起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学教师支教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落后地区教育有着重大作用。而中学利用节假日自费支教,则是近年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去大力表彰和推进。事实证明,只有这样,西部才能更快的发展,社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相信,随着社会道德环境的日益优化,中学教师支教志愿者活动一定能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伦理之光。
《走进桃花源》是以宣传、保存和继承苗族、侗族文化为主要目的,供苗乡侗寨的师生
们阅读、学习用的乡土教材,是施老师几次支教活动中深入苗乡侗寨调查研究所得,是他为西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的一份努力。他希望通过支教而带去的现代文明,通过这本书,能在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上更好的生长,更好的发育,相信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更多关注西部的人们从文化教育建设入手,引领西部农村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同时,他也结合西部经济条件、社会发展、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对当地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利用假期,为当地教师进行了初中班主任工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致力于改善西部的中小学教育,为当地中小学教师,也为后续的西部支教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当然,施老师的书也是一本真实的反映西部农村教育、农村生活的读物。书中通过他的亲身体会、真实记录,真实地再现了西部农村教育和西部农村的种种现状。所以我觉得,《走进桃花源》也可以是城市里广大青少年的课外读物。
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教育过程中的城市化倾向日趋严重。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几乎都是为适应城市生活而作。城市的孩子,一出门见到的就是喧闹的车辆和宽阔的街道,从一记事起就开始与电脑打交道。生活上的远离农村,与城市化倾向严重而导致的心灵上同故土的疏离,他们渐渐把农村忘却。因此,书中展现的西部农村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可以让城市孩子了解同处一片蓝天下的另一方水土上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理想,唤起他们对农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培养更为广阔的世界观和对比的思维能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没有了对比的生活显得枯燥无力,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他们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却忘记了农村那些为了生存的孩子。而通过本书则可以让城市的孩子了解到,他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他们的生活。
笔者曾经去过一个中学,一位老师告诉我,现在学生就是待在厕所里,也不愿意在教室里上课,这说明了啥?我们总是一味地给孩子灌输知识,按照我们的观点认为他应该这样,应该哪样,却忘了我们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给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只有自己想变,才能改变,否则任何办法都不可能改变。本书可以让他们了解西部那些孩子们的学习,从而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动力。同时可以通过本书真实的文字、照片等资料,对城市的孩子进行:
国情教育,认识到西部占祖国2/3的土地,农村人口近9亿;
公民教育:由于西部自然条件落后,很多地区靠天吃饭,常常十年九旱,许多孩子生活在比较贫困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这就需要全社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认识到我国是个二元结构的社会,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需要通过他们将来的努力来缩小这种距离;
用真实的画面,对城市孩子进行思想和德育方面的教育。
在书的最后,作者希望见到更多的在职教师,象一批批勤奋的文明使者,无私奉献,不懈努力,为西部孩子送去爱心,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促进西部文化种子的萌发,从而为振兴西部,创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东部教育者的努力。
第三篇:播科学圣火做文明使者展大学生风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为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优势,体现当代师范大学生风采,进一步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物理系党政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围绕“播科学圣火,做文明使者,展大学生风采”主题,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成立了由青年教师中的博士、硕士和优秀大学生组成的送科技文化下乡社会实践”共24人,有“博士、硕士送科技小分队”、“文艺演出小分队”、“理论宣传小分队”、“素质教育小分队”四个队,于7月8日开始到洪泽县三河镇、楚州区朱桥镇、施河镇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行程近千里,横跨三个乡镇。----物理系的社会实践团活动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及早发动,全员参与。“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物理系党政领导充分认识这一活动对于团结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国、进步、跟党走的重要意义,根据我校暑期社会实践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系实际,早在6月中旬,我系党总支就采取信函、派人摸底等多种方式,落实社会实践的地点。这些地点涉及洪泽县、楚州区等多个县市3个社会实践基地。团总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广泛报名的基础上,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四个小分队,采取就近就便的原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主题鲜明,内容扎实。我系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一个鲜明的思路: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我院已组建的4个小分队中,基本上都是围绕我院已开设的相关专业,开展专题攻关、产品开发、电脑培训、家电维修、理论宣传等活动,一部分小分队还配备了专职的指导老师,明确了活动内容,使学生走入实践就有所得,有所收获。
(三)组织得力,成效显著。每到一处,师生们了解乡情民情,然后分四个队,由博士、硕士组成的送科技小分队为乡镇干部培训电脑知识、帮助企业上网建立主页宣传产品,场面火爆的是无偿家电维修,同学们自带配件,头顶骄阳,仅11日这一天就修理电视、电风扇等电器近50件,还有人晚上慕名抱着收录机到大学生的驻地,淳朴的乡亲送来了西瓜。最受欢迎的是文艺演出,有的乡亲赶了10多里路来看大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仅有600座的小礼堂挤进千余人,走道上站满了人,场场爆满,《淮海晚报》的记者看到后,以社会实践----辛苦并快乐着为题在头版刊登,用700字的篇幅描述了师生们的一天生活。由教授领头的素质教育小分队,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电化教育知识与技能,建立希望书屋,深入农家,与贫困小学生结成互助对子,资助他(她)们上学。大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小分队走访优秀共产党员,接受教育。乡亲们夸赞大学生下乡做了实事、好事,对大学生来说是走进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出成果,“人瘦了、晒黑了,但是很充实、快乐”,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党员孙慧玲同学说,“参加实践活动是我一次终生难忘的生活经历”。回顾整个活动,实践团全体成员感受至深的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熔炉,每一个人只有进入这个大熔炉中才能锤炼自己、体现自己和完善自己,社会实践是检验和锤炼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重要途径?quot;再苦再累,值得”。----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实践效果突出。
(一)实践活动按计划进行,各项活动进展顺利,收效明显。物理系“送科技文化下乡社会实践团”举办三期电脑知识培训班,培训学员近120人;义务修理家电百余件,仅此一项就创出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元;分别在三个影剧院举办文艺演出,观众达5000人,甚至有人赶了十多里的路来看演出;围绕反QQQ主题做了八块宣传版和一期专题广播节目,分别在三个乡镇进行了巡回展出;与15名小学生结成互助对子;为中小学捐赠图书千余册,接待高考、法律咨询近10人,沿途贴出我院宣传画20余张;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动登门走访了8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送科技文化下乡这段不平凡的经历,给了我一个检验自己的机会,给了我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学习为人处事的机会。但最令我高兴的是,我能运用所学回报社会了!”可以说,物理系99(3)余冬冬同学在自己实践报告中所讲的这些话代表了所有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心声。今年暑期参加实践的大学生,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结下了丰富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物理系陈华宝副主任为了参加活动,顾不上陪同妻子到南京去参加比赛,有周峰等三名大三同学放弃外出参加辅导班的机会,孙慧玲同学的母亲生病在床……
(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向社会传授知识、传播科学、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参加社会实践20余人,收到论文报告、心得体会20余篇。此外小分队还开展了其他的一些活动,如:与老校友座谈、三个代表理论进农家、法律宣传百户行、科教进农户(夏季常见病宣传、家庭如何教育子女等)、到文化站挂职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社会实践队伍所到之处,当地的报纸、电台等媒体相应作了宣传报道。楚州区朱桥镇党委、政府向我实践团赠送了广传科学文明 尽显学子风采的锦旗,施河镇人民政府向我系赠送了“科技服务,文化下乡”的锦旗。《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楚州日报》、《洪泽报》、《淮安人民广播电台》、《楚州广播电台》等对我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作了相应的宣传报道。----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淮阴师范学院物理系
第四篇:播科学圣火做文明使者展大学生风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为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优势,体现当代师范大学生风采,进一步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物理系党政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围绕“播科学圣火,做文明使者,展大学生风采”主题,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成立了由青年教师中的博士、硕士和优秀大学生组成的送科技文化下乡社会实践”共24人,有“博士、硕士送科技小分队”、“文艺演出小分队”、“理论宣传小分队”、“素质教育小分队”四个队,于7月8日开始到洪泽县三河镇、楚州区朱桥镇、施河镇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行程近千里,横跨三个乡镇。
----物理系的社会实践团活动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及早发动,全员参与。“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物理系党政领导充分认识这一活动对于团结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国、进步、跟党走的重要意义,根据我校暑期社会实践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系实际,早在6月中旬,我系党总支就采取信函、派人摸底等多种方式,落实社会实践的地点。这些地点涉及洪泽县、楚州区等多个县市3个社会实践基地。团总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广泛报名的基础上,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四个小分队,采取就近就便的原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主题鲜明,内容扎实。我系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一个鲜明的思路: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我院已组建的4个小分队中,基本上都是围绕我院已开设的相关专业,开展专题攻关、产品开发、电脑培训、家电维修、理论宣传等活动,一部分小分队还配备了专职的指导老师,明确了活动内容,使学生走入实践就有所得,有所收获。
(三)组织得力,成效显著。每到一处,师生们了解乡情民情,然后分四个队,由博士、硕士组成的送科技小分队为乡镇干部培训电脑知识、帮助企业上网建立主页宣传产品,场面火爆的是无偿家电维修,同学们自带配件,头顶骄阳,仅11日这一天就修理电视、电风扇等电器近50件,还有人晚上慕名抱着收录机到大学生的驻地,淳朴的乡亲送来了西瓜。最受欢迎的是文艺演出,有的乡亲赶了10多里路来看大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仅有600座的小礼堂挤进千余人,走道上站满了人,场场爆满,《淮海晚报》的记者看到后,以社会实践----辛苦并快乐着为题在头版刊登,用700字的篇幅描述了师生们的一天生活。由教授领头的素质教育小分队,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电化教育知识与技能,建立希望书屋,深入农家,与贫困小学生结成互助对子,资助他(她)们上学。大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小分队走访优秀共产党员,接受教育。乡亲们夸赞大学生下乡做了实事、好事,对大学生来说是走进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出成果,“人瘦了、晒黑了,但是很充实、快乐”,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党员孙慧玲同学说,“参加实践活动是我一次终生难忘的生活经历”。回顾整个活动,实践团全体成员感受至深的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熔炉,每一个人只有进入这个大熔炉中才能锤炼自己、体现自己和完善自己,社会实践是检验和锤炼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重要途径?quot;再苦再累,值得”。
----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实践效果突出。
(一)实践活动按计划进行,各项活动进展顺利,收效明显。物理系“送科技文化下乡社会实践团”举办三期电脑知识培训班,培训学员近120人;义务修理家电百余件,仅此一项就创出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元;分别在三个影剧院举办文艺演出,观众达5000人,甚至有人赶了十多里的路来看演出;围绕反FLG主题做了八块宣传版和一期专题广播节目,分别在三个乡镇进行了巡回展出;与15名小学生结成互助对子;为中小学捐赠图书千余册,接待高考、法律咨询近10人,沿途贴出我院宣传画20余张;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动登门走访了8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送科技文
第五篇:做文明使者__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争做文明使者》
风过的歌声,像是校园在对我低声诉语;朦胧的雨雾中,园景似乎透出了一点我似锦的前程。可是,当你在微风中,在细雨中,为这片美景而心旷神怡时,突然发现葱郁的枝头挂着刺眼的塑料白花,在静谧而具有诗情画意的校园中冒出污秽的粗话时,你的感觉如何?你是不屑的走过,让它们在那儿横行霸道;还是拾起它们,将它们扔进垃圾筒呢。
一个人,他可以没有本领,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一切,但是他不可以不讲文明。
讲文明,不仅是在于不讲脏话、不打架,它还包含着:不闯红绿灯,不随地吐痰,不扔垃圾,不搞破坏等。当我们身处在这美丽的校园中,作为陵中学子的我们,你是否也发现了周边一些不协调的景象?教学楼两旁那白墙上出现了涂鸦和鞋印;教室里洗手间那垃圾桶更是不堪入目,一堆堆垃圾好像争相想跳出框,看看外面的世界似的,弄得同学们头昏脑涨;懒于爬楼的同学们便更是一下课就一股脑地冲向电梯,你推我,我挤你,显得很没秩序;或许是没这个习惯吧,同学们离开教室前往往忽视了关闭电源和灯光,从而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也要文明守纪:在学校里宽容谦让,在宿舍中文明健康,在活动中遵守纪律,在生活里勤俭节约。我们是靓丽的青年,我们是校园的守护者,所以我们也要洁净平安:让教室窗明几净,让校园碧草芳菲,让同学平平安安,让校园自然和谐。
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有飞向蓝天的梦想,我们也有遨游宇宙的志向。就让我们畅想和谐,构建平安,争做文明陵中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