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全面加快陇南农行发展步伐解读
发挥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 全面加快陇南农行发展步伐(1)
]: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优势项目的比较与选择,重点解决陇南农行当前资产、负债等业务营销不畅、整体发展步子缓慢的状况,并积极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发展的路子。
主题词:欠发达地区 比较优势 陇南农行 发展步伐
一、区域现状和亟待破解的经营难题
1、区域现状:陇南位于甘肃南陲、西秦岭南麓,东与陕西汉中、宝鸡相连,南接四川广元、阿坝两地。全市下辖8县1区242个乡(镇),3421个行政村,总人口2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5万户。到2004年底,全市仍有7个县被国家列为重点贫困县,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达21.46万人和73.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97%和27.22%。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省水平。2004年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60.58亿元,经济总量排全省第11位;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仅为5.45亿元和2.15亿元,排全省第12位;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00元和1236元,排全省最后一位①。
2、亟待破解的经营难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当地经济环境等素的制约影响,全行人均点均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当地同业
和全省系统内部平均水平。一是贷款营销瓶颈难以突破。一方面贷款营销环境运行较差,资金长期得不到充分运用,形成了资金成本较高,效益不明显,导致全行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到2005年4月底,全行各项贷款累放同比减少5494万元,贷款增加额出现负增长,余额下降253万元,同比少增7930万元,存贷比例为51.67%,较年初下降6.01个百分点,增量比例为-0.97%,同比下降35.63个百分点,对全行经营效益形成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营销机制不畅,审批周期过长,中长期贷款营销效率不高,也是影响全行收入的一大主因素。银行中长期贷款在拉动社会总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加快陇南农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陇南经营环境差,无项目思想的影响,市分行近两年精心组织上报的中长期贷款营销项目得不到上级行的重视和支持,使营销目标落空。2003、2004年全行共上报1000万元以上在全市及全省有影响的优势项目7户,待审批贷款62700万元,一直到今年5月底,通过省分行审批项目仅1项,营销贷款2000万元,仅占上报贷款项目的1.4%和待审批贷款总额的0.3%。另外,当前,全行项目贷款审批过程中,环节过多,手续繁杂,“一刀切”的作法很不合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运行环境极不适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行的营销能力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如2003年我行上报的成县李家沟铅锌开发公司深部开采21700万元项目贷款,成县成州矿冶锌冶炼项目3000万元贷款,陇南师专校园施设建设3000万元贷款,成县正大开发公司2000万元贷款和文县汉坪咀水电站1亿元水电项目贷款,这5个项目贷款总额39700万元,项目上报后由于未得到上级行审批,结果我行化费大量人力、财力调查论证的项目成果被他行挖走,失去了大好机遇。其中,有2个项目,在农行迟迟得不到答复和审批的情况下,企业向当地建行提出申请后,建行及时给2户企业分别贷款21700万元和22000万元,仅这2个项目,按现行三年期利率5.94‰眶算,我行年有效贷款收入就减少3115万元。从以上问题看出,陇南农行贷款营销如找不到出路,那么谈赶超、谈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另外,全行系统内上存资金7个多亿,若这一部分资金能营销60%,按一年期贷款5.58%和一年期上存资金2.7%利差眶算,全行每年可减少收入1209万元{60%×70000万元×(5.58%-2.7%)}。二是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基础脆弱。到2005年4月底,全行亏损挂账、抵债资产损失等高达17769万元,短期内难以消化,按目前上存资金利率计算,每年损失达608万元,严重制约着全行的创利能力和发展步伐。三是总量不足,经营实力和人均、点均水平与全省农行及当地同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去年末,陇南农行点均、人均存款分别比工行低815万元和56万元、比建行低408万元和86万元、比中行低3307万元和536万元,比全省农行平均水平低1068万元和178万元;点均、人均贷款分别比工行低2142万元和23万元、比建行低708万元和85万元,比全省农行平均水平低203万元和178万元,人均创利仅占全省农行人均水平的15%。四是不良贷款清收难度越来越大。当前,全行不良贷款从形态上看主集中在扶贫专项贷款上,近年来,全行尽管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因量大面广户数多,清收力量不足,加之空壳企业、贫困户所占不良贷款比例较大,因此,清收效果不太理想。今年上级行下达全行全年清收5000万元任务,从实际来看,压力较大,有一定的难度。五是新的考核办法实施后,受经营基础和盈利水平的影响,员工收入大幅度下降。2005年一季度,全行进步效益工资同比减少84万元,人均减少1444元,在全行经营效益同比提高的基础上,全行员工工资同比却呈现大幅下降态势,这个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员工作积极性。总之,认真分析以上经营中的这些难题,积极寻求有效发展途径,对加快陇南农行发展具有十分重的借鉴指导意义。
二、挖掘资源优势潜力破解陇南农行发展难题
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发展困难大,制约了陇南全市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全行业务经营的有效发展。近两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陇南丰富的自然资源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省内外投资者的关注,抓住这个机遇,也就抓住了陇南农行发展契机。一是陇南旅游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己被列为省级旅游景点的宕昌县官鹅沟、文县天池、康县梅园自然风景区、成县鸡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景区,年均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达28万人,综合旅游收入1.4亿元以上。今年由成县举办的“第二届西狭文化旅游节”上,仅成县就签约7项招商引资项目,并与省内28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开发意向性协议,签约总金额近1.3亿元②。旅游产业的兴起,不但为陇南农行今后发展银行卡和代理保险业务寻找到了目标市场,而且对破解中间业务收入单
一、实现收入多样化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二是生物资源分布广、种类多。陇南生态湿地环境良好,气候温宜,雨量充足,境内有松、杉、楠木1000多种,经济林果主以花椒、核桃、生漆为主。陇南“大红袍”花椒年产量达5887吨,产值达1.39亿元,康县核桃名列全国“四大核桃基地”之一,产量位居全国第6位,全市核桃年产量达16881吨,产值约1.7亿元。陇南还有“千年药乡”“陇上茶乡”、之称,文县党参、康县天麻驰名省内外,茶叶生产,全省独有,年产量达374吨,这些丰富的生态经济资源,不但为全市农行支持私营经济、促进个人业务增长,落实项目上的“有大抓大、无大抓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对破解全市农行个人业务总量小、发展速度慢等难点问题具有十分重的意义。三是矿产资源丰富。陇南被誉为长江上游的“金三角”。目前,全市己查明的有铅、锌、金、银、铜、锑、煤等金属和非金属32种,其中具有开采价值的达13种,储量大、品位高、质量优。如铅锌矿带横贯6县,金属量为1100多万吨,名列全国第二。陇南洛坝集团(含金矿)、成县成州矿冶、宝徽公司年铅锌开采量己分别达25万吨、50万吨和30万吨,年均实现利润分别达5000万元、8000万元和3000万元,经营实力迈入甘肃大型矿山企业前列。黄金储量大,品位高。近年己探明和正开采的文县阳山金矿,其储量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大金矿,全市黄金年产量1028.16千克。其中,文县金矿、硅铁企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己达61.8%。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加快区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破解了全市农行优质客户稀缺难题,为贷款规模性营销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四是水利资源丰富。陇南文县是全省水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境内有“两江八河”360多条溪流,年径流量90多亿立方米,发电储藏量24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达175千瓦,被列为西部水电开发基地,计划新建12座水电站,总装机140千瓦,总投资123.07亿元,这为全行实现“南水北矿”战略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五是项目重点突出,投资比例大。据统计,仅2005年,列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就达66项,总投资45.58亿元,当年投资18.09亿元,其中:工业8项,总投资5.34亿元,当年投资3亿元;农业7项,总投资1.3亿元,当年投资98.8万元;交通13项,总投资4.12亿元,当年投资2.63亿元;能源12项,总投资31.04亿元,当年投资8.59亿元;城建10项,总投资1.87亿元,当年投资1.66亿元;社会事业16项,总投资1.87亿元,当年投资1.28亿元。通过66个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年均增长确保13%,力争15%③,如果抓住以上这些资源及项目优势机遇,就抓住了全行发展机遇。正如2004年9月,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傅志辉在陇南调研后说:“陇南山大沟深,但水资源是甘肃最为丰富的地区,山里面有宝,有资源,陇南特色经济、水电和矿产资源就是陇南农行业务发展的基础”。
[摘]: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优势项目的比较与选择,重点解决陇南农行当前资产、负债等业务营销不畅、整体发展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三、围绕总体发展思路,积极寻求有效发展途径
通过资源优势比较和分析,2005年初陇南分行新一届党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上总量,求质量,调结构,创机制,强管理,增效益,把发展作为硬道理”的工作思路。围绕整体工作思路,当前全行应立足资源优势,继续围绕“南水北矿”项目和“有大抓大、无大抓小、抓大拓中不放小”的营销策略,全面加快市场营销步伐,积极寻求有效发展途径。
(一)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加快有效发展。一坚持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切实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彻底摆脱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打破内部意识上的行业分工约束,抢占发展先机,主动营销。二以强烈竞争发展意识,克服部分干部员工中存在的等待、观望和依赖上级行联合贷款过日子的思想,克服加快发展就违规、犯错误等一系列模糊认识,在全行确立在发展中解决困难,在发展中增加员工收入的信心和思想,切实使加快科学有效发展的观念成为全行上下的统一共识。充分发挥领导挂县和部门包县的指导督促作用,突出“五抓”,全力以赴“抓弱、抓差、抓欠、抓进度、抓效果”,力争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迅速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全行发展步伐。
(二)转变欠发达地区无项目的观念和看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分类指导,不断加大有效贷款营销力度。一认真总结近几年信贷营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全市所有存量及潜在公司客户进行细分和筛选,分层次列出市、县行和部门抢挖的重点客户名录,专门召开市场营销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全行贷款营销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找准切入点和贷款营销的突破口,由市分行统一组织进行联动营销,千方百计提高信贷营销工作的成功率。二在严格落实信贷新规则和遵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的前提下,坚持以效益为标准,对全行贷款营销实行分类指导。文县、成县、徽县三行立足于“南水北矿”,以“抓大”为重点,“南水”项目中重点抓好已介入的汉坪咀、横丹、金口坝、东诚公司等5个重点项目,力争成功营销2户以上;在“北矿”项目中,重点营销徽县宝徽公司、陇南洛坝铅锌矿、成县成州集团公司、西和尖崖沟及邓家山铅锌矿,力争有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对已经介入和上报的成县正大房地产开发公司2000万元小城镇建设项目贷款、汉坪咀水电站2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000万元贷款尽快投放到位。密切关注“兰渝”铁路、国道212线改造、阳山金矿开发等重点项目,及时捕捉各类信息,侍机介入。三转变单凭依赖大项目、大客户的思想,抓好中、小企业客户的拓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财政、计委、社保、水保、林业、城建、文教、卫生等行政事业单位及重点医院、重点中学等中、小机构客户的拓展力度,积极争取康县医院、宕昌一中等机构客户贷款尽快投放到位。四确立个人业务优先发展战略,按照“放的出、管的住、收的回、有效益”的原则,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大力营销小额质押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铺抵押贷款、工资履约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等低风险个人信贷业务,全面培植和发展一大批经营和收入相对稳定的个人客户群体,坚决扭转全行低风险信贷业务逐步下滑的趋势,着力打造个人业务核心竞争力。五建议在严格执行信贷新规则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改革集中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对于资金宽裕、管理水平高的分支机构,可适当下放项目贷款审批权和决策权,同时建立健全责、权、利相对称的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基层行营销积极性,逐步改变营销中的只盯大企业、大项目的做法,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全面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有发展前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这样既可以规避项目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又可以开拓新市场,增加收入。充分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信用体系和专业评估机构专业化服务提高审批各类中长期贷款的速度,提高办事效率,防止优质客户的流失,增强市场竞争。此外,加强对现有中长期贷款的贷后跟踪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贷款担保、保险机构,分散银行的风险,促进中长期贷款健康发展。加强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的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规范政府行为,严厉打击贷款诈骗、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不法行为,强调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使银行可以通过规范高效的司法程序进行贷款诉讼和处置抵贷资产,为中长期贷款的发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大“保抢挖”力度,突出竞争抓存款。一以实施营业网点等级管理、柜员星级管理,狠抓规范化服务和实施全员营销为手段,大力发展个人客户群体,努力实现营业网点“上台阶”目标。当前,全行特别抓好劳务收入存款。务工收入存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涉及面最广,渠道最宽,稳定性最强,对稳定存款和增加份额有着重大作用。据调查,全市年务工人员达10万余人,年务工净收入可达上亿元,因此,全行必须抓好宣传发动,主动上门预约,加强跟踪联系,抢占更多的份额,确保储蓄存款稳定增长。二狠抓“一揽子”服务,大力拓展城区存款市场空间。基本帐户是市场营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基本帐户,营销才算有效果,资金才能合法地流向农行,才能确保市场营销步步为营,稳健推进。在营销对公存款营销措施上,可采取推行“三个凡是”的整体方略,即凡是经营单位都100%在所辖分理处开立帐户;凡是开户企事业单位都100%推行代发工资;凡是能代理的业务都实行垄断。同时,积极推行财政代理及收支两条线工作,争取信用社在农行开立结算帐户,尤其利用全行机构撤并收缩契机,加大对城区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力度,全面实施项目开发战略,积极争取基本帐户,主攻存款重点项目,突出抓好项目性、行业性、系统性优质大户,大幅提高对公存款市场占有份额。三突出重点,狠抓“特色存款”。茶、菌、药、果、蚕桑是陇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已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全行紧盯经济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现有专项贷款的优势,通过对产业化、高效型产业链的扶助和牵引,帮助发展密集型、规模化的多种经营及副业生产,尽而实现扶贫产业有回报,争取“特色存款”有突破。四以落实各级领导重点公关和全员营销为手段,强化竞争促发展,重点挖掘黄金客户,进一步提高存款增长速度,确保全行存款总量和市场占有份额大幅度增长。
(四)以创新机制为手段,加大清收管理力度。一结合陇南实际,以注重清收效果为前提,切实把分账经营与属地清收结合起来,把专职清收与全员清收结合起来,加快专业清收支行的组建工作,确保全行分账经营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在清收过程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一套适合陇南清收特点的不良资产分账经营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分账经营机制对全行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二认真分析研究全市企业改制动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在切实维护我行贷款债权的同时,争取在清收改制企业不良贷款本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三认真总结“散小差”清收退出工作中的经验,在进一步加大全员清收退出力度的同时,在全行积极推行打包卖断等市场化清收举措,全面加快散小差贷款退出步伐。
[摘]: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优势项目的比较与选择,重点解决陇南农行当前资产、负债等业务营销不畅、整体发展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五)以营销高收益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必须加快保险代理业务发展步伐。在营销方式上,充分发挥全行员工多、社会关系资源网络丰富的优势,通过全方位、多领域、渗透式营销,迅速抢占保险代理业务营销制高点,努力提高保险代理业务在全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代理农发行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保险代理业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中间业务收入新格局。在营销范围上,代理寿险业务瞄准旅游项目、工薪阶层、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各类工矿企业、中小学校群体等实行设点营销、上门营销。产险上在抓好“双单作业”的同时,牢牢抓住年度车辆审验等有利时机,争取在非抵(质)押物财产保险代理方面取得突破。在合作方式上,本着“双方互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主动加强与当地人寿、人保、财产保险和平安保险公司的沟通和联系,扩大保险产品代理范围,争取提高代理手续费收入费率,避免无效劳动,改变长期以来代理保险手续费率普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其次,以金融服务收费价格调整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银行卡、保险代理及其它各类代理业务的拓展力度。充分把握银行卡全面收费的机遇,挖掘银行卡资源潜力,加快发卡进度,改善发卡结构,全面提高银行卡综合收入水平。三不断扩大代收代付业务范围,千方百计争取礼县、徽县农发行代理业务,争取拓展武都、西和、成县石油公司基层加油站代收费业务,努力实现全辖代理;进一步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烟草、水电等系统性客户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扩大业务合作范围。四依托科技支持,大力开展金融创新。首先,充分依靠网络技术平台,大力开发以个人理财、基金销售、金融咨询为主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满足不同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其次,不断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效率,加快网上银行建设步伐,在认真落实规范化达标服务的同时,不断扩大“ATM”机在全市的覆盖面,以服务手段的提高,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另外,借助科技支撑平台,通过量化对比分析,整合现有金融产品,使传统业务与新业务有机结合,逐步改善当前全行收入单一的状况,迅速提高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年初确立的赶超目标,全面加快全行有效发展。参阅资料:① 《陇南统计年鉴(2003)》
第二篇: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委〔2011〕29号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1年3月16日)
根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和“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步伐”的要求,为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经省委、省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普遍增加群众收入、全面提升民生水平、不断增强内生功能作为中心任务,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优化城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着力构筑生态屏障,全力建设“山上浙江”,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
2.主要目标。到2015年,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所有县(市、区)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主要目标是:
——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60%的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充分就业基本实现,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内生发展功能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生态经济加快发展,人口布局显著优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城市、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基本原则。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转型发展,科学跨越。以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结构调整为重要举措,准确把握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内在规律和特色优势,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不断强化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努力跟上全省发展步伐。
——集聚发展,城乡统筹。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基本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构筑经济优势互补、功能定位清晰、城乡一体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内生发展,合作联动。坚持自身努力与外部支持有机结合,加大财政扶持、生态补偿、区域协作、结对帮扶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在创业创新中实现自主发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4.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加强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扶持发展一批茶叶、果品、笋竹、油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机具购置、林区道路修建、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品牌培育等扶持力度,着力支持发展一批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适当增加欠发达地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省对油茶产业发展、林区道路建设的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欠发达地区。
5.着力发展生态工业。支持现有工业园区扩容和提升,鼓励跨县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搭建绿色制造业集聚发展平台。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支持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和工业循环经济,打造一批生态经济的先行区、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对来料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来料加工、专业村、工厂化基地、集中小区建设和经纪人创业,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外贸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发展来料加工基地。省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循环经济扶持资金、外向型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
6.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抓好县域风景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景区规划编制,加强通景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各类旅游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休闲观光农业园为基础的发展格局。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特色县、示范乡(镇、村)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各级政府要优先认定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作为政府会议定点采购单位。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农家乐发展扶持资金等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
7.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基本实现连锁便利店在行政村全覆盖。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流通业,支持供销社、商贸、邮政、金融等企业向欠发达地区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再生资源等经营网点。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扶持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推动“农超对接”,鼓励在发达地区建立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政策。支持文化创意、森林文化等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省级重点采风创作基地。
三、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
8.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小县大城、内聚外迁的要求,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对规划编制的财政补助和技术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运输网、通信信息网、商贸物流网、供水供电网、垃圾污水处理网等设施,加快形成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欠发达地区集聚发展、集约发展。
9.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把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生态保护和土地节约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城市组团中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支持以县城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培育绿色中心镇,提升中心镇的人口产业集聚功能和公共服务辐射功能。省里优先安排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的用地指标。
10.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着力推进连线成片的村庄整治,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省村庄整治等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整合建设项目和扶持资金,推进中心村培育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自然村整合和农居点缩减,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水平。继续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11.推进农民异地搬迁和转移。把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作为主要迁入地,大力引导高山远山、重点水库库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偏远小岛等缺乏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区域群众有序搬迁,逐步提高搬迁补助标准,每年搬迁6万人以上。各地要统筹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自然村整体搬迁、公寓式节地安置、特困户异地搬迁和宅基地整理复垦的补助力度,宅基地复垦收益要提高用于搬迁小区建设和农户搬迁的补助额度和比例。结合中心镇和产业集聚区等建设,积极探索在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村人口将户口迁移到城镇,享受与当地居民一样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待遇,并保留其迁出地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权益的有效办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跨市县转移就业、进城落户的机制。对吸纳异地搬迁农民、低收入农户、被征地农民就业的企业,可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执行,并由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或奖励。
四、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2.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和充分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升转移就业能力。支持利用集体闲置土地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着力营造以县城、中心镇为主要载体的非农产业和现代农业创业平台。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各类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创业,鼓励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充分就业的格局。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补助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各地应将低收入农户、被征地农民和异地搬迁农民中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对象。
13.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扶持农村学前教育上水平和普通高中布局优化,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制度。支持骨干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教师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对在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职称(职务)等倾斜政策。支持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配备基本设备装备,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时期县县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
14.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支持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严格按规定落实好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及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政策。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社会救助水平。从2011年起,各地农村“低保”年标准提高到每人2500元以上。
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障发展水平
15.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国省道干线、县(乡)际公路技术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有序开展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国省道和重要县道建设省级补助资金继续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国省道养护工程由省级投资,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由省给予适当补助。加快欠发达地区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全面实施“水上康庄工程”,加快乡镇渡航船及配套码头改造,继续完善海岛交通设施,进一步解决库区、海岛群众出行难问题。
16.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增强电网吸收消纳能力,两年内基本解决小水电“送出难”问题。依托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深入推进集约农网和农村电气化建设。“十二五”时期用于欠发达地区的省农网改造资金比“十一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增长。支持有条件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风电、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17.加快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扶持“强塘”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农村安全饮用水、水库水源地保护和非工程性预警防灾措施等建设,着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支持农村自动气象站建设,五年内覆盖主要乡镇。加快欠发达地区现代通信网络和农村信息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建设。
六、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18.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加大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投入,支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开展森林抚育经营,着力发展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支持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执法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及入海口水质、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省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等专项资金加大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支持。
19.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率。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行动,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鼓励兴办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加强对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的保护,发展保水洁水渔业。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实行省市县联合共建。
20.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原则,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逐步提高各类资源规费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011年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每亩提高至19元。探索建立政府管制下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探索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并开展试点。
七、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实施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
21.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重点,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格局。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合作社发展,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制度,继续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建立资金互助组织,进一步规范村级资金互助组织管理。完善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切实做到分类指导、分户决策、帮扶到户、责任到人。加强扶贫工作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建立低收入标准确定机制和低收入农户界定机制,推动扶贫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2.实行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从2011年起,连续三年对低收入农户比较集中的重点欠发达县实行特别扶持政策,支持实施一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的项目。实施紧水滩库区、乌溪江库区等重点库区和高山远山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工程,继续推进“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各地要优先将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少数民族乡村、革命老区乡村列为扶持对象。
八、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实现合作共赢
23.深化产业发展合作。建立对口共建山海协作园区制度,合作共建6大山海协作园区,省循环经济项目贴息、技改贴息、开发区专项等资金向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倾斜安排。各级政府优先保障山海协作项目用地需求。完善共建园区利益分成机制,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要素向共建园区转移。巩固和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资源与产业合作。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省外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152计划”,积极引导发达地区企业和省外浙商到欠发达地区实施产业开发和投资。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到欠发达地区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劳动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省财政按参训后实现就业人数给予适当补助。
24.强化社会事业合作。健全省级单位牵头的山海协作专题合作组机制,深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之间的协作,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发达市县要逐步增加财政等资金,对口援建一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
25.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引导欠发达地区主动融入“长三角”,支持温州、丽水、衢州三市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寻求发展机遇,实现融合发展。继续办好“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支持欠发达地区组团参加“浙洽会”、“西博会”、五金博览会和海西经贸洽谈会等省内外重大展会,有条件展会的设立山海协作专区。
九、不断强化职能扶贫,加大结对帮扶力度
26.强化职能扶贫。落实职能部门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低收入农户等扶贫对象的普惠服务和特惠支持措施。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协同推进产业开发、技能培训、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农房建设等各项工作。加强对省级部门职能扶贫工作的绩效考核,省政府将职能扶贫绩效纳入对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27.加强结对帮扶。完善由省级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大型医院、国有企业、强县强镇等组成的省级结对帮扶体系,健全结对帮扶单位协作配合的团队结对帮扶机制。各牵头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成员单位落实帮扶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落实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帮扶力度,提高帮扶针对性,不达小康不脱钩。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办法,未派指导员的帮扶单位要落实干部联系结对村,指导落实帮扶工作。健全“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市县两级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帮扶工作每年有新进展、新成效。
十、切实增加投入,强化要素保障
28.强化财政扶持。2011—2013年,省财政每年专项筹措23亿元,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给予特别扶持。“十二五”后期,视财力情况进一步加大投入,用于对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的扶持。省级对欠发达地区的相关扶持资金要在“十一五”时期基础上做到总量增加、比重提高。29.强化金融服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投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我省金融机构到衢州、丽水设立分支机构,稳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建立县域范围的社区银行。加快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推动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和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丰收小额贷款卡”和“金穗惠农卡”覆盖面,实施“便民支付工程”,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试点。
30.强化用地保障。对欠发达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实行倾斜。依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要求,加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力度,积极引导城乡建设更多利用低丘缓坡的非耕地。
31.强化科技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欠发达市县建立产学研联盟,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完善团队和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欠发达地区率先创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点。培植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和农业高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促进行动,开展村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等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
32.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引进转型发展紧缺人才,组织开展专家服务欠发达地区活动,省“人才强省战略”专项资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的补助。加强和改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加强管理考核,强化激励保障。健全省级和发达地区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欠发达地区服务的制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青年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切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作用。
十一、进一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组织领导
3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听取有关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委常委和副省长各联系一个欠发达县,深入到联系点调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服务,加大倾斜支持力度。欠发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开拓进取,把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推动各部门
整合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
34.着力加强干部保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选好配强市、县、乡镇的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推进选派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到省级机关挂职、省级机关干部到欠发达地区挂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互派干部挂职工作。健全省级机关干部不定期到结对帮扶村蹲
点调研制度,积极为群众送服务、办实事。
35.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合力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激励,加大村级运行资金和村干部报酬的补助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整合有关财政扶持资金和结对帮扶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实现集体资产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省里在安排支持村域经济发展项目时向人口规模较大、产业特色明显或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倾斜,对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予以优先扶持。
36.积极引导社会扶贫。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作用,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发挥慈善基金会、扶贫基金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捐赠扶贫事业。企业通过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
得额时扣除。
海岛地区参照本意见执行。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办法。(此件发
至县)
主题词:农业农村工作 欠发达地区△ 意见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2011年3月18日印发
(共印1090份)
第三篇:新阶段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调研思考
我市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的山区、**,历经**、并镇、扩村,目前,市级重点扶持16个欠发达镇乡和3个街道(镇)的3个片,共有382个行政村,人口43.4万人,镇乡(街道)数、行政村(居委会)数和人口数分别占全市总数的13.1%、12.3%和7.8%;陆域面积约2050平方公里,耕地28万亩,分别占全市总数的21.2%和
8.9%。
欠发达地区是我市水资源的发源地和主要供给地,涵养着我市的青山绿水,承载着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源头重任,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和无法忽略与替代的特殊地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迈上关键的提升阶段,欠发达地区与全市整体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紧密,欠发达地区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市快速发展的拉动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因缺乏先发优势和现代发展要素而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其建设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这也对各级党委政府在统筹谋划全市发展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
一、新阶段欠发达镇乡村实现了较快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原市级重点扶持的贫困乡镇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先后摆脱贫困和实现基本小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市委、市政府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变化和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确立了“进村入户、整村推进”的扶持工作思路,实施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扶持规划,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扶持措施,加快了城乡一体化保障体制的建设步伐,促进了欠发达镇乡村的较快发展。
一是欠发达镇乡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6个欠发达镇(乡)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561元,比2000年增长77.6%,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欠发达地区382个村当年实现集体经营性总收入2925万元,平均每村达到7.7万元。尤其是通过连续多年重点扶持欠发达村和薄弱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一些资源型、特色型村的集体经济实现了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担负和支撑村级管理运行与服务保障的功能也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群众生活也持续改善。2006年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7元,比2000年的2648元增长76.2%,年均增速接近两位数,略微超过全市农民平均增长水平,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
二是山区**农民梯度转移致富的综合效益明显。着眼“彻底摆脱贫困、保护生态源头”的山区人口梯度转移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截止2006年底,全市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了**、**、**、**的三批高山、深山、**农户,累计搬迁9253户、27165人,整体拆迁225个自然村,退宅还耕还林3414亩。今年计划搬迁2150户的第四批下山移民,目前也已下迁1500多户。据去年10月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对第一、第二批移民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下山移民户的收入普遍大幅提高,人均纯收入从下迁前的2672元增加到下迁后的5154元,增幅达92.8%;移民户的收入结构也变化显著,就业趋于稳定,固定就业收入比重达到56%以上,梯度移民对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效益明显。同时,梯度移民也减轻了各级政府对偏远山区**的管理难度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压力,化解了偏远山区**的新农村建设难点,促进了山区资源的统筹利用和农村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了当地中心村、镇的建设,改善了我市众多大型水库的源头生态保护。
三是主要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经过连续多年的重点扶持和建设,截止2006年底,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电话、农村电网改造的实现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0%以上,启动两年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已解决了15.3万人改善、3.3万人解困的安全饮水问题,方便群众生产经营和降低生产成本的资源型机耕路已建成75条199公里,标准海塘修建、水库除险加固、流域综合治理、海涂围垦造田、农业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也在重点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主要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网络,对当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功能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贡献率也越来越大。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建设加快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16个欠发达镇乡村、3个片已有38所中心学校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建设评审,达标率为64.4%,远高于全省、全市的达标水平;教育“四项工程”(即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也已向欠发达地区积极倾斜,九年制义务教育段“两免一补”(即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政策于2002年在欠发达地区率先实
施,每年惠及学生近3万人。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建设,山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惠民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同时,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于2004年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行,截止2006年,16个欠发达镇乡村、3个片的1000余名“五保户”大部分已进住镇(乡)敬老院集中供养,敬老院每万人床位已达到29张,为全
国平均数的2.4倍,年人均供养标准超过当地农民收入的60%。欠发达镇乡村当年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低收入户也有12512户、17740人,分别占全市农村低保总户数、总人数的29.6%和30.2%。以大病统筹为主、困难家庭医疗补助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2006年,全市专项民政救助资金共资助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21万人,其中欠发达镇乡受助者就达到30.6万人,占全市资助总数的78.1%。在此基础上,许多生活困难的农户和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农户,还享受到了政府发放的医疗救助卡、救助金,以及危旧、倒塌住房的修建重建补助。就人口基数比较而而言,欠发达镇乡村农民的保障面和救助面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老有所养、基本生活有保障、灾害病患有救助的社会保障实现程度在欠发达地区得到了重点倾斜。
另外,16个欠发达镇乡的卫生院已有6个通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近半数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推动和影响下,大部分村落实了卫生保洁制度,多数村也实现了村内路灯亮化,近半数村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欠发达地区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庄的管理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总的看,欠发达镇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面貌在近几年中得到了较大改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提高,衣、食、住、行等农村传统民生问题解决得比较扎实、彻底,优质教育、优质医疗以及趋于城乡一体化的各种公共服务保障等现代民生需求供给正在得到不断提升,推动欠发达镇乡村今后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也进一步增强。
二、欠发达镇乡村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欠发达镇乡村在新阶段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其与全市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尤其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综合起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和压力:
一是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问题逐步突显。当前,“三农”发展问题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低收入农户发展问题则是“三农”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现阶段已经不同于“包产到户”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发展阶段。之前大家都处于几乎相同的同一起跑线上,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农村普遍贫困、整体落后的状况基本消除,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的基础上,产生了高、中、低之别,不同个体积累的条件、基础也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新的起点差异性大,户间不平衡性增大、分化严重,农村社会繁荣中有落后、富裕中有贫困的客观现象和变化趋势也就随之出现,于是逐步形成了农村低收入群体。
就我市欠发达镇乡村而言,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问题已开始呈群体性特征逐步显现出来。根据市扶贫办今年统计建立的低收入农户档案显示,目前,根据2006年报农民纯收入,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共有13280户农户纳入了市级重点监测范围,这些农户主要分布在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下12%、3500至4500元之间10%和4500元以上8%的三个比例层次内。综合起来看,基本确定在总农户数的10%左右。与全市比较,2006年欠发达镇乡村农民4667元的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市农民平均水平的52.8%,而上述这些农户的收入更低,基本只有全市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调查分析,这些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受自然力量影响遭受重大损失和重大变故而失去原来积累的发展基础,有的因受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束缚而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有的因受发展成本和社会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而倍感“入不敷出”,还有的因受自身身体条件和能力素质的制约而无法实现较快发展致富。总之,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低收入农户加快致富困难,使之成为今后各级政府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任务仍然艰巨。近几年来,尽管欠发达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全市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超过66万元,其中各种经营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欠发达地区382个村平均每村只有32余万元,且大部分村来自上级拨款的收入占到七至九成,同时,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还有近200个。这些村的年经营性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甚至不够支付村庄的基本“开门费”,已越来越难以与村民对村庄管理服务保障的不断需求相适应,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点。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难以上大台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发优势缺乏、资金技术薄弱的原因,也有发展模式传统、逐年积累空白的原因,还有生态保护限制、产业人才外迁的因素,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的规模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难以在欠发达镇乡村形成,尤其在今后发展现代农村经济的问题上,更是面临着多种致因共存和多方条件缺位的实际困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压力仍将十分明显。
三是建设公共项目和完善服务功能的任务仍然较重。目前,欠发达镇乡村需要抓紧建设的各种公共项目还比较多。382个村中,仍有一半左右的村尚未建立村级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半数以上村的自来水需要改造,需要修复的小型山塘水库还有796座,村内“泥巴路”状况仍较普遍,村民对资源型机耕路修建的需求大。但同时,欠发达镇乡村财力支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功能的能力却还比较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要求和公共服务需求,尽管上级已承担了大部分建设资金,但镇乡负债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现象仍然普遍,各种债务逐年积累、增多。据初步调查测算,16个欠发达镇乡平均历年累计负债1000万元左右。以“显性负债”比较少的**县桑州镇为例,2006年镇帐面累计负债350万元,其中当年“康庄工程”建设负债120万元、镇中心小学建设负债120万元,农村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历年负债110万元。在调查过程中,镇乡普遍反映,各种相对滞后的公共项目能够得到抓紧建设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希望,是各级对欠发达镇乡村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真实体现,但同时也意味着镇乡债务的大幅增加,其间的“两难境况”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四是山区**梯度移民整村搬迁和加快推进的难度增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山区**梯度移民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渐渐显现出来,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开始影响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增加了整村搬迁、加快推进的难度。从拆迁房屋价值和新建住房成本看,现有移民补助标准增加了今后的搬迁难度。前二批移民中,大部分拆迁的是石木结构、年代已久的低矮旧平房,房子折价值底;从第三批开始,水泥砖钢结构两层楼房列入拆迁范围的逐步增多,这些房子是村民历年积累所建。同时,近两年新建或新购住房的成本急增,在一拆一建(购)的过程,除去市县两级共1万元的补助,移民户需贴出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对于世代居住在山区**、历史积累少的移民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开支。从安置宅基地落实看,现有土地审批规定增加了移民的安置成本。一些迁移户的旧宅基地还耕后,土地指标被收购,但异地安置的新宅基地却没有得到及时审批和落实,迁移户只能租屋暂居,镇乡村也为支付租赁费所拖累。如**市梁弄镇横坎头村,2003至2005年共搬迁周边小自然村农户74户,但中心村宅基地一直审批不了,几年下来,移民补助费已基本支付了房租。从户籍等权属管理看,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增加了管理服务移民的难度。根据对318户已迁移农户的调查统计,仅有135户迁移了户口,其余仍挂靠原籍地,对已安置移民的管理服务比较混乱。特别是跨镇、跨县迁移的,原行政村虽已拆迁,但机构尚存,新迁入地又分散,移民入户困难。一些农户迁入其他村后,因无法入籍,其所建造的房屋产权、子女就学、参加合作医疗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样,原整村搬迁后,由于农户迁移分散,村级无固定办公场所,村级机构无法正常运行,事关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自留地等权属管理问题也不易落实。除了上述问题,也还存在县(市)资金配套不足和部门之间在规划、行动上协调不够的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主要对策
新世纪以来,对于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已从全市发展战略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部署中进行了统筹谋划和规划实施。为了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欠发达镇乡村的加快发展,市政府又于今年4月份出台了31号文件(即甬政发〔2007〕31号《关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扶持的目标、政策、资金、措施和责任进行了具体明确和分解细化,并进行了专门部署和推动。对于今后如何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扎实贯彻好市委市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能不能形成合力推动的有效局面,能不能形成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极实践和加强探索:
(一)多措施齐助,进一步缓解低收入户的实际困难。
对于农村的困难群众,之前主要帮助一些贫困户和特困户脱贫解困。从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欠发达镇乡村的低收入农户。目前,已经建立了13280户的低收入农户档案,并将其纳入了市级重点帮扶范围。对这些低收入户的帮扶,应根据他们的困难致因和困难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尽快解决或有效缓解实际困难。一是实施“生产发展扶助”。对于尚有劳动能力但又缺少致富门路的增收困难型低收入农户,要将其纳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项目中,通过实行“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解决生产资料,落实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和示范基地进行带动,实现增产增收。二是实施“危房改造补助”。对于住房拥挤、残破简陋、难御风寒、倒塌损坏而又无自救能力的各类住房困难户和无房户,要采取新建扩建住房、旧宅改造、买房调剂、村集体联建和租赁闲置房等办法,先急后缓、分批分次地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三是实施“子女入学援助”。在低收入农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段继续享受“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将此政策延伸到高中段,免除其子女就读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学杂费。同时,对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四是实施“因病致贫救助”。在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和政府专项民政医疗救助的作用,对因病致贫低收入农户进行专门补助,并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缓解其生活困难。
(二)多路子并行,进一步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十一五”时期,市级将重点扶持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的206个欠发达村。扶持这些村发展集体经济,应根据当地的地理资源特点和中心村规划,走分类扶持、特色发展、规模经营和异地创收的路子。一是根据村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中心村。对于具有中心村功能和列入中心村规划的欠发达村,在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这类村的集体经济扶持。通过壮大中心村的集体经济,提升中心村的管理服务功能;通过中心村管理服务功能的提升,吸纳、兼并周边非中心村,扩大中心村规模,发挥扶持资金的最大效益,以此促进中心村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根据资源禀赋,重点扶持特色村。对于具有山海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的欠发达村,重点发展海塘养殖、特色种植、小水电开发和“农家乐”观光休闲旅游,扶持和推进一批特色村的建设和发展。三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重点扶持规模经营。对于农业副业化、兼业化和小型化经营的欠发达村,应针对土地做文章,依托市场谋发展。通过专门安排财政资金,补助参加土地流转的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组织并推动小块种植、散状经营的耕地林地集中流转,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基地开发、规模经营,发挥土地集约、资金集中、技术更新和市场引导的作用,培育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四是根据工业发展布局,重点扶持异地创收。对于资源匮乏的欠发达村,应结合县(市)的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安排专门资金帮助欠发达村在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建造标准厂房或商业用房,以租赁的形式实现异地创收,培育村集体的固定收入来源。
(三)多体系同建,进一步构筑服务保障的基础网络。
二十多年来,欠发达地区走过了增产增收、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推行公共服务保障的发展历程。扶持工作也从以解决广大群众的衣食问题为重点,逐步向改善住行条件并重转变,如今,已向全面提供教育、卫生、医疗、就业、住房、低保、救助和人居环境等各种公共服务推进。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公共管理与服务保障的作用尤为重要,人民群众对此的愿望也十分迫切。
今后几年,将是我市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时期。在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上,应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加重视和优先安排欠发达地区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拓宽服务保障领域,增加服务保障品种,扩大覆盖受益面;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和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减免欠发达镇乡村和群众的筹资比例和配套比例;应完善管理服务和保障救助机制,提升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增强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保障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也应不断增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能力,把建立完善的各种服务保障体系作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稳定的支撑条件。
(四)多部门联动,进一步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随着扶持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深入和拓展,担负相关扶持职责的职能部门也逐步增多,目前,已形成多个部门参与、多项政策扶持的工作局面。这种格局在使欠发达地区得到越来越多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也无疑增加了部门间协调、政策上对接、行动上配合的难度和问题。因此,各部门在今后合力推进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工作中,应在三个方面做到协调一致:一是在规划编制上一致。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与依据。要在全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框架内确定欠发达镇乡村的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安排扶持项目和扶持资金。尤其在各部门编制具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凡涉及到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应通盘考虑,避免因规划错位而发生建设错位和设施置闲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在政策制定上一致。市委市政府对欠发达镇乡村的扶持举措,是通过各部门的具体政策来体现的。因此,各部门在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时,一方面要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实现部门之间各项政策措施的对接,避免因政策错位而影响扶持成效的发挥。三是在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上一致。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必然推动政府转变管理服务社会的职能、方法和机制。在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工作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山区**梯度移民进程中,诸如移民安置宅基地落实难、户籍管理和山林自留地权属管理难、复耕土地指标收购价格低等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显现,成为影响梯度移民综合效益的制约因素。而要解决类似这些新问题,单个部门已无法做到,也无法仅仅局限于欠发达镇乡村的区域内去解决,这就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并从全市的大视野和发展的大趋势上去谋划,努力探索新的管理服务方式和体制,积极推进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四篇: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优势,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
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优势,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
我市党员电化教育坚持“两个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实现创业富民为目标,使党员电化教育成为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以构筑坚强堡垒为目标,使党员电化教育成为增强乡村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加速器”;以塑造党员形象为目标,使党员电化教育成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
众共同致富的“动力源”;以倡导文明法治新风为目标,使党员电化教育成为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润滑剂”。近年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党员电化教育活动,使党员电化教育活跃了农村经济大舞台。极大地发挥党员电教为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的优势。
一、完善基础设施,抓好网点建设,为党员电教加快农民奔小康建设搭建网络平台
在加快农民奔小康建设的新征程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肩负着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重任。党员电化教育是帮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网点建设是党员电化教育的基础。为加强电教网点建设,我们坚持逐年制定规划,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建点任务,党员电教播放网点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抓普及,不断扩大网点覆盖面。在巩固提高“一村一点”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抓普及,重点扶持抓提高”的思路,对全市11个乡镇和条件比较好的市直单位、15个社区电教播放点进行了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电教工作的“盲点”,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投入,为网点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随着电教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党员电教支出逐年增大。为此,我们投入资金3000元,购买了60部农村实用技术科教片,10部政治理论片,复制下发到各播放站点,目前,全市70以上的播放站点建立了百部片库,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抓提高,促进网点建设上水平。在抓好网点普及的同时,我们注重抓规范提高。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网点建设。为进一步提高网点建设水平,根据《全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市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改变了各部门单打独斗旧的培训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培训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抓督导,确保网点建设工作的落实。我们坚持把党员电教基层基础工作纳入全市党建目标管理,与党建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明确规定,电教工作不合格的乡、村党委,不能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坚持每年对建点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结果予以通报;部务会成员到基层检查党建工作也坚持必问电教工作、必看网点建设情况。推动了网点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措施有力,工作到位,我市电教网点覆盖面逐年扩大。目前,全市有电教科技示范乡镇3个,科技示范村6个,电教科技示范户400余户。
二、不断丰富和深化电教内容,努力提高党员电教服务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
近年来,我市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充分发挥网络完善、机构健全的优势,努力丰富电教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使党员电教服务小康社会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紧贴党委工作中心,服务农村工作大局。为宣传建设小康社会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投资1000元购买了20余本农村实用技术vcd光盘,并复制11套,在春耕和田间管理期间下发到各乡镇播放站,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为实现“主副换位”和畜牧业半壁江山目标打下了基础,积极的发挥了党员电教的作用。
二是突出党建职能,增强农村党组织带头致富能力。坚持党员电教反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市、乡、村三级都把电教手段运用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后进支部转化等项工作中。按照制片计划,编辑制作了《架起远程教育的金桥》、《百姓的当家人》等多部专题片。为了丰富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我们注重搞好前沿信息和知识的教育。购买了《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东北农大金长城教授主讲)、《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东北农大副院长魏湜主讲)《当前台海局势》、《9.11事件后的国际反恐怖主义斗争形式》、《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判断当今中国社会形势》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科技知识方面专题讲座的光碟,促进了干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欢迎。年初以来,全市共举办电教科技培训班53期,播放科教片34部,培训人数达2490人次。通过电教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党员的科技素质,98以上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掌握了1-2项农村实用技术。按照全省开展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活动的通知精神
第五篇: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章标题: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紧迫感
1、我省历来重视欠发
达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意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当前我省欠发达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衢州、丽水及所辖县(市、区),泰顺、文成、永嘉、苍南、平阳、磐安、武义、三门、仙居、天台、淳安等欠发达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重。“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合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3、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从优化全省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出发,着眼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拓宽扶持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我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4、主要目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十一五”期间,欠发达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大部分欠发达县(市)接近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5、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把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放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放到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上,从根本上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因地制宜。按照全省“三带两区”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人口内聚外迁,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
——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交通、电力、水利、环保、渔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在全面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在财政转移支付、扶贫开发、生态补偿等方面,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经济特别困难的地区倾斜。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6、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温福铁路、衢常铁路、舟山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和台缙、丽龙、龙丽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已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规划一批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省道干线改建,加快县际、县乡公路改造和“康庄工程”建设,增加省级补助。继续完善海岛交通设施,加快乡镇渡航船及配套码头改造,进一步解决海岛群众出行难问题。
7、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电力设施布局,大力推进三门核电厂、丽水滩坑电站等建设,推进规划内优先发展序列的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电网建设与改造,逐步实行欠发达地区与省电网同网同价。“十一五”期间,省电力部门安排60亿元,用于欠发达地区220千伏、110千伏电网建设与改造。
8、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龙游沐尘、三门佃石等水库和洞头陆域引水工程、滩坑库尾防护工程(外舍防护工程)建设,推进町步水库和楠溪江供水及引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规划好一批水源工程,结合航运等功能,综合整治衢江、常山江、江山江等钱塘江上游河道。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灌溉节水、生态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快抗灾避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城市防洪、千库保安等工程,加大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标准江堤的建设力度,加强小流域治理,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抗台防洪的能力。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海岛地区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9、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继续深入实施《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浙江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业基地和特色畜禽生态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