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行业优势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地勘经济
发挥行业优势
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地勘经济地质春天来了,为地勘行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地勘经济带来了极好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摆正位置,发挥行业优势,真心实意地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要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主动出击,主动服务,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潮
中,地勘单位必将有所作为。
一、发挥地勘优势,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
温总理指出要把东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的保证是重要条件,而辽宁矿产资源经半个世纪以来的强力开采,资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事实。本溪是辽宁的重工业城市,曾号称煤铁之城,但近几年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危机十分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本溪地区成矿条件较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年初,八队认真贯彻落实局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八队生存发展的一项大事来抓,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机遇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只要善于捕捉商机,主动参与,总会有所收获。如何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建设,首先我们把自身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了解地方政府的大计方针,围绕发展大计方针而超前思考,超前行动,超前汇报,争取主动。摆正自已的位置,我们虽然有专业技术优势,但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要想找到用武之地,必须赢得政府的支持,主动到政府部门汇报,主动沟通,主动当好参谋,主动帮助他们分析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以诚相待,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在技术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地方政府真正把我们视为他们得力助手和朋友,并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谊。政府部门的信任和支持,不但使我们在地方有良好的声誉,而且对开拓市场大有益处。八队今年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后,不仅承揽了地方政府的地质勘查项目,而且其它地质项目照往年也大幅度增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本钢多年的冤家,今年终于打破了僵持局面,现已握手言和,重归于好。今年11月初,本钢将630万元的地质勘查项目交给了八队,而且表示今后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八队今年1至11月份共签订合同35份,完成产值166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62。其中工勘和地勘就完成产值1580万元,实现利润5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45。超过百万元的项目有4个,分别是铁矿勘查630万元和240万元、石灰石矿勘查170万元及大连桩基工程,地质灾害评估项目累计完成160万元。以上几个数字对于八队来说是历史以来最好水平,这得益于我们主动融入了地方经济建设。
因此,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让地方政府把你视为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当前乃至今后发展地勘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做好立项工作,在经营矿权上下功夫
地质工作的春天,为我们的地勘队伍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机遇是关系到地勘队伍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作为八队来讲,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抓好地质立项工作,从班子成员到全体职工要充分认识矿权的价值,矿权是地勘单位的重头资产,要切实有效地抓好运作,全力做好探矿权的登记工作。本溪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需求量又大,我们将集中精力,集中技术人员,认真研究资料,研究本溪地区的资源现状,切实抓好在省、市的立项工作。根据八队目前的经济现状,我们将投入部分资金,利用今冬明春的这段时间,组织技术人员到野外去,到实地去做前期踏勘工作,力争在立项上有所突破。二是在我们拥有的探矿权的项目上,认真做好地质工作,力争多出成果,一旦有了比较好的成果,根据我们的实际和国家政策情况,能自己开发的就开发,不适宜自己开发的或者自己开发在经济上有困难的,我们将采取引资合作或探矿权转让。八队在全局里是个小队伍,假如通过我们努力,能开发建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矿山,八队就能走上致富之路。三是创新市场观念,大胆探索参与到市外、省外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路子,努力在这一领域寻求新突破。在适当时候,八队也将走出去,到西部去进行地质勘查工作。
本溪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每年都发生多起地质灾害,八队在全力做好资源立项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本溪地区地质灾害的研究,把地质灾害的治理摆上重要日程,在今年完成160万元产值的基础上,明年力争再有新突破。
三、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经营模式,努力促进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
局党组确定的做大做强地勘产业,做实搞活二级单位的战略决策,对地勘单位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又有长远的发展观念,催人奋进,我们只要领会了精神实质,开阔思路,结合自身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选择恰当的经营模式,不断地调整经营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实践。八队由于队伍小,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职工思想闭塞,缺乏市场经营意识和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定稿)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民乐职教中心韩起银
“十一五”以来,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全市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张掖市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的办学宗旨,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培养高素质的新兴产业大军,服务产业发展。随着张掖市区域经济尤其是河西新能源基地发展步伐加快,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各职业学校应跟着我市“两新一特”(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三大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针对新兴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产业发展。
一要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要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技能型人才。
三要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四要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特别是为跟进打造 “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金张掖旅游地的发展步伐,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2、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企业需求。近年来,全市在河西走廊通道经济和战略走廊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条件更为优越。对此,我们要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二是探索设备共享、联合科研、联合生产的运行机制,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使中职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双赢,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的层次。
3、培养高素质的农村适用人才,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一要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二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要强化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四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五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县市区以职教中心和乡镇、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主阵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培养高素质的新生劳动者,服务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民生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社会,都必须首先解决好新生劳动者的转移和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方针不动摇,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再走向
社会,同时要积极扩大服务面向,广泛招收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在职职工等入学,以劳动部门为主体,建立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联合动作的机制,加强对社会人员的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确保他们进得来、学得好、能就业。
5、服务学生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一要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逐步完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二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三要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其工作经历和业绩可作为优先录取的条件之一。
6、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市职业学校一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全市社区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统筹依托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加强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开展教育培训服务的全民学习,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在内的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成人继续教育。二要主动出
击,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建立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联系点,推动企业依托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三要加快推进成人继续教育资源建设,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在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举办相关的评价、交流、推广活动,逐步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有特色、广覆盖的优质学习资源,创建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把职业教育打造成“教育公平的砝码,全民进步的阶梯,终身学习的平台,劳动者的补给站”。
总之,中职教育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加快全市培养数以万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发挥党群部门优势 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推动党群部门积极参与和促进经济工作,市委年初要求市直各党群部门贴紧靠实经济工作,制订了上半年工作要点及责任目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意见》,就市委领导经济工作的基本任务、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以及充分发挥市委及市委各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先后召开了市委所属部门进一步为经济工作服务动员会、政法部门促进经济建设座谈会。在党群部门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经济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首要标志,是解决我们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不上去,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谈不上执政能力的提高,就难以使群众满意。当前我市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不发达,必须进一步把经济建设突出出来,真正摆在第一要务的位置。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思想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统一,我们的精力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集中,我们的步调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一致。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和积极因素,排除一切干扰,凝心聚力促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大力倡导发展意识、集聚发展合力、营造发展氛围,广泛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参与经济建设,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党委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自觉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在服从服务大局中积极发挥作用。
要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找准切入点,拓展作为空间,把发挥部门职能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得更紧些、更好些,力求在实效性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贴紧靠实重点项目建设、工业提速增效、重点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履行职能,奋力作为。一是直接参与。主动走出去,做好内引外联工作,加强对我市形象、资源、项目等方面的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相关服务,促进更多的项目在我市落地与建设,促进更多的企业在我市生成与发展。二是聚集力量。积极搭建创业兴业、增收致富的平台,动员和吸引广大群众投身经济建设。三是参谋辅助。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资料,加大督查力度,为市委经济决策的制订、修正和落实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四是营造环境。深刻分析影响软环境的根源,进一步研究提出治本措施,营造更优的服务环境。加强经济工作宣传,营造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加强“三型机关”建设,加强对经济人才的培养、对经济工作的考核、对经济干部的选配,营造想事、干事、成事的工作环境。
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抓落实。多做凝聚人气、鼓舞士气的工作,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化以“六不准”为基础、“三型”处室为核心的机关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干部松、散、沉的问题,大力倡导专心致志、攻坚破难、埋头苦干、履职尽责的精神,构筑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体系。要把抓落实作为永恒主题,认真履行各项承诺,做到有诚、有信、有效。各部门要对已有的工作目标进行再明确、任务进行再分解、措施进行再完善、责任进行再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工作一件工作地抓好落实,真正做到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要以换届为契机,配强各级班子,加强经济工作的领导力量,更好地承担领导发展的重任。各级干部要着力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振奋精神,奋发作为,用扎扎实实的业绩来赢得组织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拥护。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发挥县域比较优势 加快罗龙工业集中区发展
发挥县域比较优势 加快罗龙工业集中区发展
中共南溪县委副书记 肖敏
宜宾市构筑沿江工业走廊的战略构想,为全市尤其是南溪工业经济的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市委、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有效运作建设的前提下,作为宜东沿江工业走廊的核心区域,南溪县必须积极主动,立足县域自身优势,先期在土地、交通、环保、能源、市场主体等重要工业要素的快速集聚上倾力而为,加快罗龙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促进沿江工业走廊的快速发展。
一、客观认识、深度发掘比较优势,筑牢工业集中区发展基础
1、相对的区位优势。南溪位于宜宾、泸州、自贡三市的中心,距宜宾城区48公里,距泸州城区55公里,距自贡城区79公里,处于三市半小时或1小时经济圈交汇地带,配置资源较为便利。罗龙工业集中区位于南溪县罗龙镇,西距宜宾市区23公里,东离南溪县城10公里,在建宜南快速通道和拟建宜泸高速公路穿区而过,属于宜宾半小时经济圈,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水路距宜宾仅42公里,距重庆230公里。
2、宝贵的水运优势。长江岸线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南溪滨临长江黄金水道,具备发展水上交通的良好条件,枯水季节通航能力在1000吨以上,丰水期3000吨以上。目前常年可停泊600——1000吨的船舶。重庆直辖后,宜宾水上交通地位在全省凸现,南溪东门沱、学堂坝、九龙滩等地段具备建设大型码头的条件,特别是罗龙作业区作为为宜宾市宜东工业区服务的港区,已经列入市政府“十一五”规划,并同东门、西街、半月寺区域性客货码头等,一起被列入全市“21520”港口发展总体规划。
3、优越的要素优势。宜东沿江工业经济带南溪段拥有地、水、电、气等工业要素优势,具有36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地质条件好,建厂成本低;南溪是全市唯一由国家直供电网覆盖的县,现有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3座,总容量13.85KVA,可满足南溪电力供应;天然气管道全省联网,有配气站3个,最大日供气量可达15万立方米。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输气处Ø630mm大管线经过南溪,目前有150万m3/日气量经过南溪县到自贡和乐山地区,完全能够满足企业生产和生活用气需要。罗龙工业集中区滨临长江河道,水资源丰富,在园区拟建5万吨的水厂。COD、BOD环境容量大,排水畅通。现代数字通信设施完备,信息传输通畅便捷。
4、充足的人力优势。南溪是老军工基地,拥有红光、南山等大军工企业,在化工、机械制造方面,拥有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具备较强的产业研发能力。南溪基础教育水平全市领先,县域内有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劳动力素质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市第一,人力资源丰富。
5、丰富的农产品优势。南溪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初步形成了优质无公害蔬菜、南溪白鹅、水果为主的支柱产业,“南溪豆腐干”、南溪四川白鹅在全国、全省享有较高的声誉,能为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优质的资源,可为依托罗龙工业集中区建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原料。
6、良好的公共资源优势。南溪教育享誉川南,医疗卫生、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机构健全。南溪是川南鱼米之乡,能为大批企业入驻提供生活后勤保障。同时,南溪县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优越,具备建成宜东
沿江工业经济带依托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二、集中精力、倾力打造关键要素,优化工业集中区发展环境
按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的要求,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为命脉,以突出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机械加工和新材料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工业园区、生物制药工业园区,重点培养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生物制药、机械加工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一年铸平台,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规划目标,力争早日把罗龙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区、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区、现代城市发展的带动区。
1、加紧完善报批园区规划
园区的规划报批是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首要前提。应紧紧抓住“川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大发展的机遇,扎实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全力协助市委、市政府将罗龙集中区作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省级工业集中区进行申报,争取中央和省上对集中区的扶持。对已经通过市级评审和省环评中心评审的罗龙工业集中区15.4平方公里相关规划,应继续加大跟踪争取力度,尽早完成后续审批。抓紧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报批工作,着力实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宜宾中心港区罗龙作业区和九龙滩作业区规划设计,尽早完成立项和审批。
2、迅速提升要素集聚程度
工业要素配置是构建沿江工业走廊的基础工程。应按照“政府主导、基础先行、市场运作、滚动开发”的原则,优化要素配置,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在顺利推进宜南快速通道建设,改善集中区外围交通条件的同时,加快集中区工业大道建设,确保11月底投入使用。抓紧完成港口码头的规划报批;加快罗龙110KV和220KV、裴石110KV变电站的规划和建设,解决工业集中区电力问题;联合红光公司促进水厂扩能技改,加紧制定新建水厂方案;加强与省经委、蜀南气矿对接,迅速推进集中区供气、供水规划编制和管线铺设,解决集中区用气、用水问题;积极向上争取环境容量指标;高质量实施1.4万亩“金土地”工程,新增2000亩占补平衡指标,增加存量土地指标。对已经通过省政府批准的1.65平方公里用地规划,应结合产业规划,明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开发时序等政策要求,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采用BT、BOT方式加快集中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3、大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能否吸引企业入驻并迅速形成产业集聚是建设罗龙工业集中区进而推动沿江工业走廊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在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坚持开发思路集约化。按照“存量做强,增量做优”的建设开发思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发展目标,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以现有入区大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追求项目之间相互配套,注重生产、科研技术的创新、资本之间的联合,增强产业聚集力,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坚持招商方式市场化。推行招商主体的多元化和招商方式的多样化,改变过去招商引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注重提高招商效果。通过开展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不断拓宽招商领域和渠道。积极促动以商招商、以外招外策略,促使更多企业在获取效益的基础上增资扩股。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争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工业集中区。三是坚持开发投入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公司开发,市场运作”的规则,进一步利用银行贷款,民间资金参股开发、项目招商等多种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引导现有企业升级规模化。加强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南溪军工、豆腐干、医药等企业的优势,加快红光公司3.5万吨TDA、天蓝公司18万吨三聚磷酸钠、五粮液药业、粤华集团造船厂等项目建设进度,加速形成企业集群,做强做大化工、医药、食品、机械主导产业。五是鼓励社会创业全民化。系统研究制定鼓励老百姓积极创业的政策和权力,既鼓励做大做强,又鼓励做多做精,形成人人思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生动局面。规范行政执法机构执法行为,改革“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管理办法,强化规范、教育、引导、服务一体化功能;强化财政保障力度,从根本上革除“以罚养法”阻碍中小企业的弊端,营造明显优于其它沿江地区的创业环境。
4、加快构筑城市依托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加快罗龙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工业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要紧紧围绕建设“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定位,突出南溪历史文化底蕴和江景资源,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的思路,加快城市规划修编报批。坚持“重点西拓、适度东进北扩”的城市发展方向,疏解旧城,完善功能,拓展新区。坚定不移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尽快启动滨江三、四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西城开发,全线贯通西环线、护城溪东西段工程,完成护城溪清淤和沿线道路硬化、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垃圾处理场项目等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魅力品味。同时,加强罗龙场镇规划和建设,加快罗龙安置小区建设,妥善安置工业集中区被拆迁农户。
5、精心优选制定运行机制
市委、市政府集全市之力,将罗龙工业集中区打造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亮点的英明决策,必将推动罗龙工业集中区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建设。因此,应在“市县共建”的体制下,本着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原则,精心制定集中区的运行机制,实现市县共赢、多方得利。作为集中区所在地的南溪县,尤其要以开明开放和务实落实的态度,积极主动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做到下情上达;同时,多方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积极建言献策,实施“市县共建,分级管理”,推动沿江工业走廊的建设和开发。尤其要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加强与集中区当地群众联系,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安置相关工作,及时有效处理社会问题,提供优良政务环境,服务好园区企业。
第五篇: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 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膨胀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一个国家内,以大都市带、城市群委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也十分迅猛。各国普遍通过推进区域化来增强区域集团和区域组织成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在加速向我国转移要求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1%,人口6%,GDP18.7%,与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面积、人口与经济总量比重都相对偏小,积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面积占全美的1.5%。人口占20%,制造业产值占70%,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从国外大城市发展历程来看,长三角必须扩展经济空间,积极吸纳周边地区参加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应对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全国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作出的重要指示。乌江镇于长三角地区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无论式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关联来看,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条件得天独厚,地区合作已具有相当的基础。
一、承接产业转移,乌江得天独厚
(一)乌江区位独特,交通便捷
乌江同南京浦口区一桥相通,与马鞍山一渡相连。从乌江到南京禄口机场只需要50分钟,到宁杭高速只需20分钟。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座大中城市一衣带水,一桥相连。合肥骆岗、南京禄口和芜湖湾址三座机场环绕周围,合巢芜、巢宁、滁芜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和淮南铁路穿境而过,全方面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二)资源优势突出,互补特征明显
一、农副产品资源。和县农业上有蔬菜、禽蛋、水产、优质粮油、花卉等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40万亩无公害蔬菜享誉大江南北,年产各类优质武功还蔬菜等100万吨,被誉为长江下游最大的菜篮子。特色农产品、河蟹、江鱼等特色水产
二、岸线资源。镇东长江岸线6公里,常年水位可达-8米,最深处可达-12米,滩涂平均宽度280米,可以开发船舶制造、码头等。
三、旅游资源。凤凰山上坐落有千年古刹霸王祠,风景秀美,镇内有明清古街,古色古香,离南梁太子沐浴疗养的“天下第一汤”香泉距此仅10公里,可成为长三角一带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乌江人口7万,起总劳动力三万,劳动力技术工种较多,有“缝纫之乡”称号,有相当从事化工、铸造、建材行业的技术人才。
四、工业基础优势,和县原来工业基础较好,再加上近几年乌江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形成了多个产业群,依托安徽省精细化工基地,主要发展以农药原药为基础,以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题的综合性特色化工业。水泥、泵等装备制造业、电子产品以及机械加工、泵阀产业配套相关产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环保装饰材料等产业,目前已经有2家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及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乌江水泥二期马上投产,环保材料、拓源热镀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
(三)产业内在关联,承接实力较强
目前长三角正着重发展汽车、电子及通讯设备、机械设备、钢铁、造船、航空、生物制药等优势明显,关联度高,区域带动能力强的高增长行业及服务业。区域内纺织、食品、冶金、家电、机械等传统行业则不断向外转移和扩张,乌江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食品、旅游等产业,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长三角产业转移。
二、准确定位功能,建设四大基地
功能定位是指一定区域能所扮演的教色,承担的任务以及所禀赋的主要职能。乌江在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中,应本着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长三角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将功能定位于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一)现代工业基地。确立以华星为品牌的化工基地,培养以三块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加工制造基地;强化以水泥、砖瓦为主行业的建材生产基地,建立以振兴服饰为龙头的服装加工基地,并逐步推进产品配套、产业升级、规模扩张。
(二)、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万头养猪厂的优势,瞄准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等大市场,围绕蔬菜甜瓜、水产、优质粮油、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使乌江成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的小南京和旅游目的地。
(三)观光旅游基地,充分发挥霸王祠、林散之故居等历史品牌,积极参与皖江文明长廊建设,加快建设霸王祠公园、乌江大桥,加强鱼南京市、香泉湖等景区联系、对接,努力将乌江建成长三角地区的小南京和旅游目的地。
(四)劳务输出基地。立足 本地人力资源,巩固浙江海宁劳务品牌,拓展香泉、石杨、绰庙等友邻乡镇,改革培训内部机制,努力市乌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劳务输出基地。
三、参与分工合作,掣肘不容忽视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乌江得天时地利,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相对于长三角,乌江发展相对滞后,在参与分工合作所必须得快捷相通得交通公共基础设施、运作高效得管理协调机制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还急需加强。
(一)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市经济社会发展额平台,两者互为相关。当运输能力补农那嘎满足整个地区经济增长需求时,便会对区域的经济运行产生约束,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交通为大交流服务,尤其市告诉交通大大缩短了人们活动的距离,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乌江通往长三角的道路档次偏低,到马鞍山尚需要和马汽渡,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二)要素投入水平不高,对接能力有待加强。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资本、劳动、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的增加,其中资本投入增加是最主要动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乌江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投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影响了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步伐。劳动力投入是要素投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业水平的高低。乌江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劳动力素质也有明显提升,但劳动力素质结构还不尽合理,高技能、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层次人才少,技能低的一般性体力劳动者多随着科技进步加快,产业转移层次也会逐步提高,对劳动力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般性体力劳动者已难以适应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行业发展需要
(三)传统行业引资较多,节能降耗压力较大 外省企业(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在乌江的投资项目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居多,其项目个数、计划投资和投资完成额在外省企业全部投资中所占比重都达80%以上,制造业尤其传统行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行业,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受自然资源的约束,不仅影响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也间接地对与该部门相关的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影响。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引进长三角产业转移要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乌江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在二分之一以上。若招商引资来的多是资源消耗型行业,则既会加大节能降耗的压力,也不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
(四)招商外部竞争加剧,协调机制亟待建立
产业梯度转移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长三角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长三角的梯度转移并不是空间上向四周自然传播。对于长三角外围城市来说,都希望能承接来自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目前,江苏省已制定了新一轮加快沿江开发战略,推动苏中、苏北地区更快融入长三角;浙江省的各长三角边缘城市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融入长三角的进程。未来几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使得我镇的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从全县看,近年来各乡镇加快东向发展的热情很高,纷纷到东部招商引资,但缺乏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整体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不明,引资项目点多面广,项目规模偏小,结构布局分散。如某市近几年引进的60多家浙商投资项目,投资额多为几千万元,超过亿元的只有10余家。虽然这些企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规划布局,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尽快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尤为重要。
四、互动互惠互利广泛合作共赢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实施交通东连、产业东接、资金东引、产品东卖、劳务东输,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接轨,变地理的无缝对接为发展的无缝对接,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互惠,在广泛合作中实现共赢。
(一)坚持互惠共赢原则,加强软环境硬建设
良好的“软环境”将成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硬资源”。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产业转移和经济合作搭建框架和平台,使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推动参与分工合作。一方面,建立政府间统一协调机制,协调各地区中长期规划、产业发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间产业政策和招商政策,建立有序的产业转移机制。同时,加强与长三角的沟通交流,建立广泛的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推行双向区域会商制度,组织多种形式的推介会和招商活动,积极为省内企业与长三角企业合作牵线搭桥,构建良好的合作、协调、互动机制。另一方面,抓好产业服务环境、交通和信息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等建设,营造公正、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清除妨碍贸易的政策障碍,打破地区封锁,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打造政策最优、服务最好、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环境品牌,吸引长三角资金和产业流向乌江。
(二)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加强优势产业发展
乌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强聚集度,拉长产业链,提升承接力,以产品连接、市场连接、资本连接为纽带,加入长三角产业链、价值链和分工体系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抓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产业的空间聚集度。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立足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适应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装备制造业。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高起点、高水平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品牌过硬的产业集群,打造工业发展的“集团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优质安全农业,抓好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大力推进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加强可持续性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今天,承接产业转移应该有更新的理念和更高的要求。要根据乌江目前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科学确定产业结构布局,有选择地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提倡“高、新、轻、外”的发展方向。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不能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不能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不能让开发区、试验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二是加强资源节约。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强化能源、水、矿产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有效保障发展。引进和发展节能型、生态型和环保型产业,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条件,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如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要积极引进一定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在这些企业务工,既解决就业压力,又增加劳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