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就是民国:民国大校长
这就是民国1:民国那些伟大的校长
“做领袖的人有两种,一种使人慑服,一种使人悦服。毫无疑问,教育工作者应当使人悦服,而不在于慑服。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梅校长的品性中深深具有这一点。他爱学校,所以把一生献给了学校;他爱国家,所以在抗日时把儿子送到远征军中;他爱同事,所以待人一视同仁,从无疾言厉色„„”
———傅任敢先生曾在《值得我们学习》一文中评价梅贻琦
蔡元培破格聘用梁漱溟
民国大学校长之所以成为教育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实现了人文知识的内化,在对学校管理的言行中自然地表现出崇高的人文精神。
蔡元培有句名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则鲜明地主张个性教育,他说:“吾人若视教育为增进文明之方法,则当自尊重个人始。”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办学治校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职员。
竺可桢主政浙江大学后,对学生充满了期待:他主张大学要造就各界领袖,盼望着学生“具备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养成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尊重并信任教师,是民国大学校长鲜明的特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明确指出:“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对教师的尊重、信任,不仅表现在思想认识上,更深切地体现在行动中。蔡元培强调对教师不要求全责备,要以学诣为主;他破格聘用梁漱溟等,使梁漱溟终成一代哲学大家。陈垣主持辅仁大学时破格聘用并培养启功,终为启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打下基础。张伯苓主持私立南开大学时,无论经费多么紧张,总是想方设法优待教师。
蔡元培向校役鞠躬
民国大学校长不唯尊重学生、尊重教师,而且尊重下属职员,一改以往把校长当官做的旧习,显示出民主、平等的作风。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在当时是由大总统直接任命的,可谓官高位尊。以往一些校长每天进校时总是高视阔步,对校役从不理睬。蔡元培到北大任职的第一天,校役们依惯例排队在校门口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不想蔡元培当即也脱帽向他们鞠躬还礼。蔡元培的举动使校役和师生们耳目一新。以后,蔡元培每进出校门都向校役们脱帽鞠躬还礼。
后人评说蔡元培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礼貌,更主要的还在于他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摈除旧北大存在的等级分明的官僚习气。其实,这是蔡元培具有崇高人文精神的自然之举。梅贻琦“爱师如命”
近代著名大学校长人文素养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他们具有博大的人道情怀。这种人道情怀是以尊重人、相信人为基础,进而升华为对人类的爱。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则表现为对学生的爱,对教师的爱,以及对学校的爱和对教育的爱。
清华大学不少老教授在回忆梅贻琦校长对教师的爱护时常常老泪纵横,他们说:“‘梅师’爱教授已到了‘爱师如命’的地步。”民国大学校长对教师的爱不唯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对教师作用的极度重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有不同个性、学术观点、政治派别教师的“兼容并包”。
近代一些著名大学校长都以教育为终身之职,有为教育奋斗终身之愿,面对教育之外的官职等诱惑不为所动。梅贻琦、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等都有进入政界做高官的机会,但他们都像张伯苓一样,以“我是干教育的,还是办教育好”、“学校为个人终身事业,绝不脱离”为由,拒绝了国民政府为官的邀请。
毛泽东曾盛赞蔡元培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若没有高尚的人格,在教育领域再有成就,人们也不认可他是教育家。近代著名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成为社会的表率。毛泽东曾评价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可谓当之无愧。这不仅仅因为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著名的办学方针,铸就了“北大精神”,不仅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在许多学术领域建树甚丰,更重要的是,他“外和内介、守正不阿;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宽容大度,民主平等;严于利己,廉洁奉公”,具有高尚的道德与人格魅力。
张伯苓治理南开大学时,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永不言败的品质,铸就了“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培养了南开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
当今时代呼唤校长们成为教育家,迫切需要校长们不断提高素养。从人文素养对近代著名校长之成为教育家的作用来看,提高人文素养也就是提高教育素养和管理素养。因此,当代校长们不仅要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更要涵养崇高的人文精神、人道情怀和人和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此,教育家办学的时代才会到来。
蔡元培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其74年的人生历程,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
蔡元培破格聘用教授
梁漱溟 辜鸿铭 鲁迅 陈独秀
陈垣(辅仁大学)破格聘用教授启功
梅贻琦(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身为世人推崇。张伯苓(1919年至1937年任南开大学校长)
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字伯苓,天津人。张伯苓先生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张伯苓先生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求很严格。他认为:“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他把人格的培养归纳为五个方面:立志,敦品,勤勉,虚心,诚意。
竺可桢(1936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他编写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在民主爱国的**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
第二篇:民国四大校长
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张伯苓
目录 引言
有容乃大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
一、翰林留学生1
二、20世纪中国教育革命第一人3
(一)蔡元培接掌北大4
(二)兼容并包,惟学是求7
(三)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与教育独立18
三、蔡元培的人格魅力25 附录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30 主要参考资料32
美在平衡
郭秉文与东南大学33
一、文理兼通的教育学博士33
二、持平办学止于至善35
(一)东南大学的创立35
(二)三育并举、四个平衡38
(三)民主与效率兼顾47
三、东大风貌51 附录
郭秉文:略论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55 主要参考资料56
“通”重于“专”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58
一、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58
二、奠定清华校格的教育思想家62
(一)梅贻琦出掌清华62
(二)办学思想65
(三)治校风范72
三、永远的校长75 附录
梅贻琦:大学一解79 主要参考资料87
求是精神
竺可桢与浙江大学88
一、竺可桢与浙江大学88
二、“求是”的治校方略92
(一)“一切以真理为依归”的办学理念93
(二)德育与智育并重,以质量为教育生命100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11
三、浙江大学的辉煌116 附录
竺可桢教育名言选120 主要参考资料124
文理相通
唐文治与交通大学126
一、国学大师、工科先驱、教育名家126
二、“文理相通”的办学思想130
(一)推崇“实学”和“实业”1
32(二)以德立校、以德树人142
(三)以文养德、文理相通149
三、交通大学的辉煌153 附录
唐文治: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十届毕业典礼训辞156 主要参考资料158
尽十二分力
萨本栋与厦门大学160
一、物理学家、电饥工程学家出身的教育家160
二、做足“南方之强”163
(一)尽“十二分力”建设厦门大学165
(二)加强基础、强调质量172
(三)从严治校的高明管理者180
三、“最艰苦的条件”和“最辉煌的历史”184 附录
萨本栋:献给厦门大学毕业同学会187 主要参考资料189
五个结合
马君武与广西大学190
一、集革命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马君武191
二、“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19(一)欧洲办学理念的旗手194
(二)以实用教育为方针,促进广西建设之发展200
(三)言教身教并行,既关心学生的生活,更关心学生的学习209 三、一代宗师,教泽在人210 主要参考资料211
学术之生命与精神
熊庆来与云南大学213
一、“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和卓越的教育家213
二、“把云大办成小清华”216
(一)“现代善名的大学,都不外在此三方面,有很大的努力”217
(二)实施“通才”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培育良好的学风,提高学生素质228
(三)坚持大学独立。教授治校作用。建立现代大学体制232
三、„巍巍五华,淼淼滇池,卓哉同高深”234 附录
熊庆来填词的云大校歌235 主要参考资料235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237
一、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的创办237
二、“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理念与南开大学的奇迹243
(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德能并重德为先的办学观245
(二)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能力”的人才251
(三)人才强校的办学观258
(四)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263
三、享誉中外的私立大学266 附录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节选)269 主要参考资料273
服务、牺牲、团结
李登辉与复旦大学275
一、以宗教之虔诚毅力,为教育界之垦荒者——复旦大学的奠基人275
二、“沪滨屹立东南冠‟279
(一)倡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28(二)追求卓越的理想“创办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学”288
(三)仿照美国耶鲁大学模式——民主治校297
三、乐育天下才,光华旦复旦300 主要参考资料303
爱国至高无上
陈垣与辅仁大学304
一、身等国宝志存辅仁304
二、名满天下的教育家308
(一)坚持爱国主义教育309
(二)重视名师、基础课和教材312
(三)注重传统文化熏陶与校园特色文化的培育322
三、桃李满天下330 主要参考资料331
沟通中西
陈裕光与金陵大学333
一、从金大学生到金大校长333
二、沟通中西造育英才338
(一)教会大学的中国性338
(二)沟通中西,造育英才343
(三)民主办校351
(四)金大精神与陈裕光的人格光辉353
(五)金大辉煌356
三、永远的校长358 附录
陈裕光:教学、实际、研究的三足鼎立与有机统一361 主要参考资料362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363
一、燕园之父司徒雷登363 二、一生心血倾注燕京大学,铸就洪基大业368
(一)艰难的创业历程368
(二)“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375
(三)努力使燕京大学成为“中国人的大学”385
三、燕京大学的业绩391 主要参考资料393 后记
第三篇:民国人物
高考作文要求“材料鲜活”,于是最新的社会热点人物和焦点事件成了考生的新宠,但这种“鲜活”素材的定向聚焦,必然导致“撞衫”,使文章失去特色。其实鲜活固然指“新”,但用少有人知或少有人用的历史人物、事件关照现实,同样是新,而且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既避免“撞衫”,又翻出了新意,还展现了个性,肯定独树一帜,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史海钩沉,本期及下期钩起“民国学人”逸事,从备考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素材积累,以求推陈出新,考场制胜。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
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素材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一生曾3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素材四】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然而,在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多维解读
1.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
2.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者治学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提倡学者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要以怀疑的精神建立学术批评的民间立场,要敢于对行政干预说“不”。面对国民政府的三度训令,冯友兰慷慨陈词,执笔抗辩,其抗辩雄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为学术自由树立了典范。
【适用话题】
典范、精神自由、学术自由、老当益壮、站在巨人的肩上、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作业、要勇于说“不”„„
【素材五】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先生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就是典型一例。他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逝世后,其弟梅贻宝含泪回忆说:“五哥长我11岁,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面对东北地图变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之”。他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在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米糕上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多维解读
1.大楼与大师
大学有了一流的豪华大楼,并不等于有了一流的办学质量。当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北大并没有大造崇楼巍宇,他的身边云集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马寅初、刘半农等一大批学术巨擘,他依靠这支群星璀璨的导师队伍,一举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基本品格。诚然,为使当下数量激增的大学生有良好的深造环境,添置必需的设备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我们的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来自行政的干预过多,看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往往不看其内质,而注重于可视可触的“硬件”。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大学早已不是净土,“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言犹在耳,斯人已去,反观现实,惜哉痛哉!
2.厚德载物
真正的君子具有包容世间万物的博大胸怀,他们甘心在别人耀眼的光芒下刻苦钻研。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百年的校史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幕后英雄,才有了清华学术星光大道上的光彩与荣誉。他本人虽然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在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正是这样淡泊宁静的心胸、包容旷达的厚德,成就了清华百年的别样辉煌,梅贻琦本人也成了清华的名片而享誉全球。
【适用话题】
名片、丰碑、大师、爱国、信心、乐观、破格、大学精神、厚德载物、大楼与大师、不拘一格揽人才„„
【素材六】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官
梅汝璈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东京审判。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梅博士曾慷慨激昂地表示:“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梅汝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多维解读
1.正义之剑
法理之剑舞“远东”,梅汝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代表中国人民参与的东京军事法庭审判,不仅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正义,也对发展和维护国际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之时,我们需要另一把法理之剑再舞“远东”。
2.铭记历史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那场如同硝烟一般逝去的历史审判,让中国人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梅大法官之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适用话题】
责任、诺言、正义、忘记与铭记、回望身后的脚印„„
【素材七】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铁肩辣手,记者当有天下责任;快笔如刀,报人不惜满腔热血”,这是民国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一生的真实写照。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邵飘萍,心怀壮志,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袁世凯称帝,他大声疾呼:“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宋教仁遇刺,他秉笔直书:“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最终因不愿向反动军阀张作霖低头,面对30万元巨额“封口费”毫不动心,遭到枪杀,以身殉国。
●多维解读
1.勇于担当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要勇于担当。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应该是公众的眼睛,要尽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对社会进行激情而理性的观察、审视。或许,因时代不同,记者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但是,在“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这一点上,应该是共通的。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将个人的“小责”,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大责”。正如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所言:“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虽路途坎坷,然信念不改,屡仆屡起,至死方休。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公平”当为“铁肩”所负,“真理”应为“辣手”所书。“辣手”除了犀利、尖锐、深刻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辣”的背后,应有一颗济世之心。
2.报人风骨
真正的报人应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的风骨,傲视一切权贵。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自由报人邵飘萍,心怀壮志,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在不自由的境遇中,凸显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彰显出一个正直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的精神风骨。
【适用话题】
责任、风骨、勇于担当、人间正义、人生的作业„„
【素材八】
傅斯年——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傅斯年曾说,“一天只有21小时,另外3小时是用来思考的。”有人评价傅斯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正所谓“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多维解读
1.人格典范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或许正是社会大众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种期许。在那个动荡的多事之秋,民国学人傅斯年为“谔谔之士”做了生动的注脚。他一改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等积习,敢怒敢言,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是一代学人的人格典范。
2.给自己修枝
人和花草树木一样,也需要适时修枝。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由修枝而悟人生之道,说明只有合道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正如傅斯年所言,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有人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
【适用话题】
典范、正直、兼收并蓄、给自己修枝、冰炭不相容„„
【综述】
歌德说过:“伟大人物的处境比别人更糟,因为平庸的人既然无法跟他们相比,便睁大眼睛盯住他们不放。”民国时代的教授,其学养的深厚与道德的示范是后人难以企及的。故欲通过梳理历史积淀下来的史料与点滴记录,以展现民国教授学问渊博、正直无私、天真烂漫、机智活泼、幽默风趣的内在素养和人文情怀。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论及民国学人时,曾这样说过:“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如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因此,考生解读这些民国学人,应着眼于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大风采、大风度及大风骨,并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使之与当下之学人,互为反照,从而突出人物某种精神的现实意义或价值所在,进而在作文“立意高远、深刻透彻”上更上层楼。
第四篇:民国作文
民国文言作文:渐行渐远的优雅
2011-03-07 22:05:54
中华民国国文!悔没有早生100年!
摘自《文汇报》2011/3/3
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本,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有些遗憾。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令人感慨万千。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读后感】读着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觉就想到初小国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文字虽短,意境甚美。再来看这
篇作文,文字如此优雅,描写如此生动,对偶恰到好处。恬静的乡野生活已不可复得,真是恍如隔世!
春日游公园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黎寿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
【读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骋怀”,是在师专书法课上临写《兰亭序》的时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那时还不清楚文字的意思,临摹了若干遍,方觉得妙不可言。看看这位前辈小学生,他已将“游目骋怀”化用到文章中去了!
清晨上学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
惧急退,入坐房中,无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逊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途花柳飘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吾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有出人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
【读后感】读文章,可以想见小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初见狂风大雨而大惧急退,后观“讷尔逊冒雪返校”又奋勇出门,一个顶风冒雨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春江垂钓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刘在镕
某星期日,学校放假。吾谓友曰:“时当春日,江水清澈,而江边之景又可玩赏。吾友可往江边垂钓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纵观春景,时则桃红柳碧,草长莺飞,顾而乐之。
不觉已至江边矣,余与友乃于垂阳下,选钓鱼矶而坐。则见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观也。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未几,钓线一动,手举竿,遂得一鱼,鱼屡跃而不得脱。余见友得鱼甚喜,余又持竿钓之,终日不获一鱼。友笑谓余曰:“事必学而后能,垂钓亦犹是也!”余曰:“然!当静心以学之。”余遂归,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将鱼烹而食之,味甚鲜美。吾因谓友曰:“今日得鱼之时,鱼跃亦可怜否?”友曰:“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
【读后感】笔法果然老练!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堪称警句,一小学生竟有此等见识!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贪饵”之辈自取沦落,何时醒悟?读此文深感前贤可畏。
记地震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李蓂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潜修,忽闻屋宇有轧轧之声。因出户视之,则见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吾方惊诧,觉地面簸荡,若乘舟而涉波涛者,噫!奇异哉,非地震欤?因思夫震撼之大,时间之久,为前所未有者。不数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县以上之大山崩颓,压死人民,不可胜数,岷江上流,为之壅塞。
余因之有感焉。吾人处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灾,岂非吾人之幸福乎?虽然,中华四面受敌,外人协以谋我,国势飘摇,视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危险也!
【读后感】这篇作文记叙的是1933年7月5日发生的四川茂县叠溪地震,从文中可以看出,郫县震感也非常强烈——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小作者为我们保留了一段史实,文末由地震而生发出的感叹更是发人深省。
书楼望月记
四川万县分水场县立第二小学陈晓初
一夕,人静矣。余倚窗读书,偶见月光射入,宛如白练,顿生明月入怀之感,遂弃书起立,循栏徘徊。见夫玉免悬空,光辉皎洁。举目四望,万籁寂寥,清风夜起,促织微吟,顾而乐之。适有孤鸿横岭东,展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
时已夜半,月凉似水,忽见草际微动,黑影隐露。余不禁长啸,叹曰:“人耶?鬼耶?何裹足而弗前!”半晌无声,长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寝。
【读后感】此文吾读之再三,有似曾相识之感。忽忆及东坡之《后赤壁赋》——“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原来如此!小作者将东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读毕,为之击节而赞:东坡千载后,亦有知音矣!
听鹃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魏邦权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斯时明月在地,庭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龙蛇蟠结,盖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树
之上,鸣声凄切。倾耳听之,似唤“不如归去”者,盖杜鹃也。其鸣急迫,其声凄厉。凡入耳者,未有不动于衷也。夫鹃一鸟耳,昼夜悲鸣,催人耕作,故又谓之“催耕鸟”焉。余听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人生之光阴有几,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驹过隙焉,彼杜鹃者,夜半啼血,欲唤回将去之东风,吾人对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华之易逝哉?因听鹃而作记自警。
【读后感】又是一个苏东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从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脱化而出,后段的议论由杜鹃鸟而生发,足见少年老成!
夜月采莲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江炳崧
饭后斋中独坐,好友忽临,约往外游。乃束装偕往,盖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举目四眺,则亭亭独立,不蔓不枝,微风吹来,摇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辅其美,殊可乐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难再,故至夜阑兴尽,始摇舟而归,并携莲一枝,置诸瓶内,以驱尘俗。归而记之。
【读后感】月下泛舟,池中观莲,何其美妙!置莲瓶内,以驱尘俗,何其高雅!此非周敦颐乎?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态度大可玩味。
第五篇:民国的一些名人轶事
民国的一些名人轶事
1)梁启超教训徐志摩:你的确是一位温雅又在行的大情人。你对烈酒和女人,有一种不能控制的冲动......你选上的床伴确实很杂,杂得惊人。你太好乱交,以致你选人太不讲究。(看来徐志摩这小子确实不素好鸟,简直民国版CGX,不过看过民国名人,你会发现太常了。。)
3)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国文试卷出了两道题:
一、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二、作一篇杂感。两题任一个。臧全答了。杂感只写了三句:“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数学交了白卷。一个月以后,他意外收到通知书。(偶想到了我大学的时候公选课连考试都没去,一次课没去过,结果还被老师考了65分、、、)
2)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闻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牛人自不可言语)
3)薪水显示身价据说刘文典还给身边的教授估薪水,陈寅恪值四百大洋,他值四十,朱自清值四块,沈从文最低,连四毛钱都不值。
最牛逼的是这个:在北大红楼内的校史展览室中,还陈列当日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刘文典那时的月薪是一百六十元大洋,蔡元培校长的月薪第一,为三百元大洋。鲁迅不过是六十元的讲师月薪。胡适这位洋博士也只有一百挂零。李大钊教授兼图书馆长,在名册上刘第四名,月薪为一百三十元大洋。红色教授陈独秀在名册上排第三,月薪一百五十元大洋。图书馆管理员毛润之(毛泽东)在教职员工中工资最低,是八元大洋,而排列最后的老校工杨某月薪十元大洋,比毛的八元还多两元,只是他在表上放在毛润之之后,因为他是个工人。(看过这段以后,偶唏嘘不已啊。。)
4)陈寅恪在欧洲留学,当时欧洲的留学生很多,傅斯年、罗家伦、金岳霖、宗白华等。有一天晚上,陈寅恪走进柏林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和周恩来与曹谷冰等几人相遇,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由于政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周恩来颇为雄辩,曹氏等人都说不过他,于恼羞成怒中放下面包,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抡了几拳。(这个事情实在是搞笑,想想周总理以前也这样^_^ 笑死了。)
5)生活能力: 钱钟书先生数学15分,生活能力很差,不分左右,放到现在不是考不上大学。章太炎长年呼吸不畅,鼻涕川流不息,而他率性而为,当鼻涕大龙蜿蜒而出有“或跃在渊”之势时,只见他大袖一挥,“截断众流”,一条大龙“见龙在田”,于是衣袖上斑驳陆离,气象万千。章太炎在日本避难三年多,据说,衣服被褥从来没洗过!章太炎为人非常小气,朋友向他借钱,偿还时付息,他竟受之而无愧色;是一个嗜钱如命的人(这个看谁还敢批评现在的80 90后GGMM 不会生活的。。)
6)张宗昌做为一个“个性军阀”,有不少反传统的习气。一般的土匪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自己的爹、自己的女人,都是很在意的,可张宗昌在这方面的观念十分薄弱。他对女人占有欲不强,曾对“共产共妻”发表意见说,共产不好,但共妻是好的,自己睡不到的女人和别人睡没错。当时奉系的名将郭松龄去他那里视察,一边检阅部队,一边骂娘,臭骂了一路。张宗昌居然没脾气,顺着郭松龄的话说:你操俺娘,那你就是俺爹了。然后就给郭下跪。这下郭松龄也拿他没辙。(共产共妻好提议,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啊)6)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也透露出顾维钧的风流事,说顾维钧也在外面找女朋友,还要张
学良给介绍。还说顾维钧在30年代出任驻法大使时就跟一位杨太太打得火热,说那都是公开的秘密,当事人都不在乎。只有一次黄蕙兰找上门来,在麻将桌旁边大骂杨太太骂得很是难听,还拿了茶水浇到顾维钧头上。按照少帅的说法,这个杨太太的一个女儿实则是顾维钧的孩子(看到了吧,民国那个时候压根就没几个好鸟起码在男女关系上,出来革命的,MM迟早要换的)。
7)孙中山1901年在横滨避祸时,藏匿在时遇到了一位日本商人的家中,就认识了这家的女儿。当时孙中山36岁,而日本女孩只有14-15岁,还在上中学。孙向女孩的父母求婚,遭到女方父母拒绝,于是他直接向女孩求婚,获得成功。两人在横滨举行了简短的结婚仪式。这一段婚姻只持续了几年,两人聚多离少,可是也产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其实是真的,很鄙视老孙,摧残啊。老蒋以前也是青楼薄幸名)
8)史上的汪精卫是个受尽唾骂的反面人物,但是在个人生活作风上,汪精卫是少有的廉洁。他只有一个妻子陈璧君,此外并没有二奶。汪精卫谋刺摄政王,临行前已抱定必死的决心,陈璧君心里跟着一激动,满怀豪情地说:“你去干吧,你明天就要去死,我没有旁的送给你。”于是她把自己的处女之身献给了心上人,跟他睡了一觉。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表示,只要陈璧君肯为当年的汉奸行为悔过,就考虑放她出狱。但是当宋、何二人去劝说陈璧君时,遭到她的严词拒绝。她给两位夫人回信说:“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最后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陈璧君说到做到,至死不肯承认是汉奸卖国贼,因而也就一直没有得到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最后病死在监狱里。(实话说我很佩服她,敢作敢为。。)
9)林徽因与梁思成是世交,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故对他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 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 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痴情男儿啊,金一辈子没结婚我靠,反正我做不到)10)梁实秋亦不赞成共产党,他发表了《我为什么不赞成共产党》一文,明确表示“我一向不赞成共产党和共产党主义。”虽然他说“我不是研究政治经济的人,从学理上讨论共产主义,那不是我所能胜任的事。”但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最不满于共产党的是它对于民族精神的蔑视。第二点,我不满于共产党的是它的对于私有资产的仇视。第三点,我不满于共产党的是他们的反民主手段。”(这个...因此所产生的任何法律(包括宪法,二奶法,婚姻法,没办法,国际法,今日说法,吸星大法)纠纷或责任本人概不负责。5.本人谢绝任何跨省追捕行为,请求ZF不要让俺俯卧撑,躲猫猫,弹脑壳,活动腿„„.俺身体瓤,胆子小)
11)某次,蔡元培与汪精卫共语,汪说:“君在昔为名太史,于今为教育家,世以蔡、汪并列,自惭形秽。”蔡说:“敝屣利禄,我与你固志同道合。论学术精力,我远不如君。
12)老蒋大战刘文典: 蒋介石拍案大骂:“刘文典,你看看自己像个什么东西?简直一个封建遗老!”刘文典反唇相讥:“蒋介石,你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纯粹一个封建军阀!”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然后刘文典一脚飞踹向蒋介石的肚子。然后蒋介石把之关进监狱,之后安庆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保障人权”、“释放刘文典”。(牛逼吧,更牛逼的我认为是学生,要是现在...文人风骨,学风自由,可惜随风飘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