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使其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适应环境。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会加深这一矛盾。还有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经验不成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独境地。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情况有:
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
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种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
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学校因素主要是: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
2、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
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预防为主。首先,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强调优势互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过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除进行障碍性咨询,还应该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工作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上。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而且应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第二篇:大学生学习情况与心理困惑调查报告
大学生学习情况与心理困惑调查报告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 实践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困惑,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个人承担任务:主要参与小组讨论以及调查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另外,实事求是的参与了调查内容的填写回答
三. 实践收获和感悟:.收获:通过实践调查的显示结果,我从中也总结出来现在的大学生的一些普遍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困惑。
首先,在学习方面: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高中学习生涯中的格式化的学习模式及方法,在高中,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很中,压力也很大,为了考大学这个目标,为了能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不被挤得头破血流,大多数学生都时刻绷紧了神经,应该说,高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还算是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至少,即便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都还处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下,之前有提到高考这个现实而残酷的警示牌,另外来自家长的期望与压力,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与自身压力,老师的督导等,我们都知道,高中的学习环境与大学是截然不同的,高中时期,你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来约束你,学校有很多大大小调的规章条例来管制你的行为,你有一张满满的课程表,每天都有繁重的任务,自主安排的时间很少,而大学却截然相反,我们拥有的更多的自主时间,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开始接触与高中老师的教学全然不同的模式,各种不适应接踵而来,老师上课太快听不懂,跟不上进度,自主时间太多不明确要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也不知道要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所以刚进入大学出先了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偏科尤其是数学,学习找不到状态等问题,甚至有些同学觉得本来很憧憬的大学生活突然变得没有方向和积极性,但是比较好的一面是,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正在努力去适应去改变这样一种状态,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都拥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一点是非常好的。
其次,在心理困惑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大都为自己描绘了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博学多才的教授,和蔼可亲的师长,意气风发的同学,自由的学术空气,美丽的青春故事,幽静的菁菁校园等等。然而,入学后的新生很快就会对大学的现实感到失望:他们没有发现大学里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宝库,没有找到梦中的彩云公主,也没有遇见幻想中的白马王子;大学教授也不像传说中无所不知的饱学之士,大学同学也只是土头土脑的一群;什么“学人”“博士”之流,仍然都是食用人间烟火的动物,与常人无异;他们要面对索然无趣的专修科目,要到乱糟糟的学生食堂打饭,还要到布满灰尘的图书馆翻阅陈旧过时的图文资料。总之,一切都与他们设想的不一样,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十分巨大。大学新生的心情是失望的,心理是迷失的。B.自我价值感失落:有很多考上一流大学或一流专业的学生在原中学是几年一贯的拔尖生,进入新学校后,拔尖生集中到一起,各自拔尖的优势没有了,优越感、自豪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挫折、压抑等消极心理感受。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家长口中的骄傲,同学身边的榜样,教师眼里的尖子,到了大学校园这些光环由于太多的骄傲、太多的榜样太多的尖子都消失了。C.学习目标的失落:入学前,新生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以升学为目标的,考取大学等于目标已达到,因而入学后就失去目标,不知所措了。而且,进大学前后,新生的求学心态也有很大的转变:未考取大学时,求学意愿强烈,学习非常紧张,进大学之后,求学意愿低落,学习非常松懈,形成了“两极现象”。D.生活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绝大部分学生的高中生活都是走读生活,加上紧张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团队生活很少,彼此相处的技巧没有得到锻炼。加之紧张的学习,中学时期也无暇顾及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家的生活,人际关系简单。进入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生活习惯、性格特点、自身修养都有所不同,因此很容易产生矛盾,很多大学新生为人际关系难处而伤心苦恼.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个人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又共居一室,同吃同住,时有矛盾发生,人际交往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他们许多人都感叹: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另外大学里师生关系冷淡,互不了解,新生很少从教师那里寻求帮助,也是公认的事实。E.情感的失落与爱的寻求:大学新生,在情感上存在一个从对家庭、父母的依赖到对立情感的建立过程。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想家、想念父母。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对家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是稳定的、可靠的,踏实的。带着这样的情感依赖。希望在新群体中也能够建立起这样真挚的、可靠的情况。然而,期望现实有跟自己开了玩笑,在同学中似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感觉,同学之间的情感是那么飘忽不定,难以琢磨。情感的失落往往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感悟:面对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去解决,并相有方法可行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其实是很受用的,在绪论中我们有学到要“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其中告诉我们“适应人生新阶段”中的四个方面对于我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变心理有很好的作用,我们要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另外,第一章中要求我们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念,我认为这是最最主要的,理想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一次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与理想作伴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与坚持不懈的勇气。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员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提出的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由四个“维度”组成,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是一种状态,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良好状态。健康状态是动态的,是可以变化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时代课题。国内外学者纷纷结果自己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的概念表述方式。
2、心理健康的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心理健康的基本准则:
快乐准则——心里活动的主观感觉如何 现实准则——社会适应性怎样
二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准则,不论牺牲哪个,都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实际年龄(自然年龄);心里年龄;生理年龄; 社会年龄。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成人幼稚化。
2、智力正常。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
3、情绪稳定乐观。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4、意志坚定能够自制。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标准是:行动得到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有目的地进行各项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经过考虑而采取果断决定;善于克制自己的激情。
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6、自我意识完善。
7、反应适度。
8、人格完整和谐。积极进取;消极悲观
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反复性、动态性等特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不仅提高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人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三)心理亚健康。
1、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2、外在表现(1)心神不定,焦虑万分,对任何以前很容易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没有把握,眉头紧皱,若有所思,担心马上会大难临头;
(2)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站着累,坐着也累,听见任何响动都会烦躁,总有吵架的冲动;
(3)强烈的妒忌心理,对谁都不服,即使当面迫于环境勉强欢笑,背后会用最恶毒的语言发泄不满;
(4)恐惧心理,害怕和同事、朋友、亲人交流,有的人自己在家里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说陌生人,见到上司心跳加速,满脸通红,有些人用猛吃东西安慰自己,也有人用逃避的方式麻痹自己;
(5)记忆力下降非常明显,在关键场合脑子会一瞬间空白,词不达意还抱怨别人不理解,对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忘记,经常下达前后矛盾的指示;
(6)反应迟钝,对新鲜的事物不接受或拒绝接受,身体的灵活性下降,判断能力也受到影响,任何事情会比以前慢一拍;
(7)强迫症状,比如有洁癖倾向,常常反复洗手;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反复地确认好几遍,经常会返回只是为了确认门是否锁上;做事情必须要按一定的程序来做,否则心理就会很不舒服等等。
(8)抑郁,比较常见,如不加以调节或治疗,发展到严重程度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大多数人会选择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
(9)缺乏安全感,现在社会的常见现象,走到哪里都感觉没有安全感。
3、心里亚健康的调适:(1)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能正确的认识现实、分析现实,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2)调整心态、控制情绪。
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保持开朗、乐观。(3)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并切合实际的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4)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做到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学习。
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和学习中尽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及聪明才智,并从成果中获得满足和喜悦,把工作学习当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里发展具有阶段性
2、思维发展趋于成熟但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3、需求复杂,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4、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5、性意识与爱情需要的快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总体趋势是健康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规律分布”,即主流是好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的矛盾。各年级心理健康的状况存在差异。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40%,比较严重的占到10%。
表现在:适应、学业、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恋爱与性、求职择业等问题。
2、原因: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
三、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
(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
4、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3)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4)学会共处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学校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心理咨询服务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多途径营造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
四、咨询与辅导的概述: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1、概念: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寻求帮助者称为来访者或者咨客,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咨询者。心理咨询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咨询来增强来访者解决问题 的独立性,而不是依赖性,要让来访者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2、心里咨询的特点:人际互动性、心理多面性、社会现实性、循序渐进性、长期性
3、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原则、客观立场原则、专业能力限定原则、时间和感情限定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二)心理辅导的概述;
1、概念:“辅导”一词源于英文的“guidance”,有引导与辅助的意思,也有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意思。心理辅导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概念,目前,心理学家对它的表述不尽相同。关于心理辅导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即心理辅导是一个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专门的助人技术,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并达到理想发展水平的服务活动。归纳起来,学生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7)坚守诚信保密原则(8)采取灵活互动原则(9)立足发展辩证的原则(10)讲服务重实效的原则
(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即他们的心理健 康状况相对良好。
心理咨询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正常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现在。
心理治疗是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障碍的疾患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过去。
上述的三个概念都是狭义的,在实际活动中,他们的使用不仅有很大程度的交叉和重叠。虽然三者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不能也无法完全区别开来的,但是这三者毕竟是不同的,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他们应该区别开来。
五、大学生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模式;
发展性心理咨询(developmental counseling)适应性心理咨询(adaptive counseling)障碍性心理咨询(obstructive counseling)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 开始准备阶段 指导帮助阶段 巩固结束阶段
(三)心理咨询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
1、全面分析咨询对象,弄清楚其咨询的真正问题或意图
2、心理咨询师要保持情绪稳定
3、坚持专业限定原则
4、坚持客观的咨询关系
5、严重者需家属陪同,坚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对于咨客来讲:
1、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不等于心理障碍者,不要觉得面子上不好看,正视问题的存在。
2、开门见山是最好的方式,不要羞于开口、含糊其词或有太多的顾虑。
3、不要期望咨询师为你决策什么,他们能做的事情是帮助你澄清事实,分析利弊,开阔和转变思路,疏导不良情绪。
4、在咨询师这里,你是绝对安全的
5、在心绪较平静的时候约见咨询师效果好
6、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可取
7、倾诉不要占时过多8
8、咨询切勿浅尝辙止,蜻蜓点水
(四)心理咨询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1、咨询师的角色和责任: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自身作用与任务的认同。角色:咨询师应扮演建议者、帮助者、参与者、来访者商讨伙伴的角色;来访者是决定者、行动者。
责任:为来访者提供一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适当的说明、解释、意见和建议,不能代替来访者做任何决定,最终的决定由来访者自己定。
2、心理咨询操作规则 保密原则 自愿原则 理解信任原则 尊重原则平等原则 支持原则 合适原则 中立原则 非指导性原则 感情限定的原则 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守时原则
六、学校心理辅导:
(一)学校心理辅导概述;
1、概念: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接纳,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三)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1、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
(3)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进行个别心理辅导(5)开展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1)心灵陶冶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师爱和创造各种富有情感教育的因素以陶冶学生心灵的方法。
(2)心理激励法:用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学生,使之采取积极的行动,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3)心理指导法:以心理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来访者进行说理教育。(4)心理控制法:教育者在掌握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的强度、性质以及表现进行管理和约束。
(5)心理训练法: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心理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
(6)心理咨询法:由学校心理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对具有心理疑难需要帮助、存有心理困扰需要排解或患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学生进行直接咨询。推荐阅读
克利福德·比尔斯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该书是心理卫生运动创始人克利富德·比尔斯所著,记录了他患精神疾病住精神病院前后的种种遭遇以及内心的思考和体验。此书首版于1908年此后连年再版,迄今已经再版50余次,被称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要想了解心理卫生问题的来龙去脉,此书不可不读。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不同的心理形态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心理过程表现出动态特征;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稳定特征。
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性特征
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功能: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补救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其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定期普查;班级监控;院系参与;专业人员介入;学校统筹。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注高危个体;在危机干预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为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促进:
1、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 包括紧张消除、认知重组、解决问题和合理使用自我防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
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少;
3、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
4、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偏离;学生思想惰化;
2、培养的方法: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权威;激发热情,尊重真理;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境,培养自主性;拓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适应的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的功能。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
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
3、自律心理和他律心理的冲突;
4、竞争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
5、前瞻心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
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
4、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1、时间上的特殊性;
2、空间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3、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形成;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客观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外表相悦性和个性吸引性;
2、主观因素: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
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
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
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性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刺激的来源有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的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
4、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5、危机的成功能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
及发展阶段:
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
2、刺激连续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增强了;
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的种类: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访谈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问卷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问卷。
测验法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
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人格完整,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
2、个体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因素;
5、社会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对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的问题;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挫折与应对问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职业选择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加强校园文化
御机制,使自我免受过度伤害;
4、营造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1、阅读策略:SQ3R法(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问题解决的IDEAL(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自主选择性、个性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动机不当;
3、注意力不集中;
4、记忆障碍;
5、考试焦虑;
6、考试作弊
广义的智力测验包括:测验量表、单一测验和成套测验 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智力继续上升;
注意力集中,注意分配能力好;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思维的独创性和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2、辨证思维逐渐成熟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学
生的智力发展
关于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转换能力训
练,以提高信息的保真度和对信息的敏感性;
(2)加强概念、规则和高
级规则的学习;
(3)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
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内部定向的有效策略。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
动,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创造力的测量主要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进行。创造性人格测验包括自我陈述法和投射技术测验法。
创造力发展的理论:威特海默的格式塔学派,吉尔福特的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智力、智力方式和人格),创造力投资理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有三个: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冲动性和爆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愉快的;情绪有波动但保持相对稳定;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绪教育有发展性情绪教育和矫正性情绪教育。
情感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情绪认知和控制的能力。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和嫉妒。
常见的情感问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审美观错位。
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因素;
2、自身的因素: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受挫;因性、恋爱引起的情感问题;重要的丧失。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3、加强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加强荣辱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感的培养。
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时期,包括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工具性的相对功利阶段;习俗道德时期,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时期,法制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该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
5、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6、拉斯思的道德价值发展理论。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
1、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2、道德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
3、道德意志逐步增强;
4、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冲突:
1、功利心理和道义心理的冲突;
2、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空间中的多元性给大学生带来自我定位上的迷惑感与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独立意向的矛盾性、自我评价的矛盾性、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和自我控制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自我认识途径多样、自我认识差异较大。
自我意识培养的关键是化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促进其自我意识的整合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有: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积极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途径: 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缺陷:自我意识偏差有自我中心和从众;自我体验偏差有自卑和自负;自我控制有逆反和放纵。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备: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独立自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和自然物理因素。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途径:
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和其他测验;
2、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3、增强挫折承受力;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调整认知、改变归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其他途径; 在业余爱好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求助于心理咨询。常见的人格问题:自私型人格、自我封闭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人际交往的功能: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
2、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只是经验;
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培养个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高尚品质;学会人际协调
外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
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学会交谈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重的技巧;注意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新界定或被放弃,而那些肯定无法实善用幽默;富有恻隐之心;在交往中现的部分会被彻底放弃;
4、如果问得到快乐。
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
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法避免,紧张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选择有效解决状态出现了。
人际冲突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止过激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
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碍的最主要表现;
励其回复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提高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 提高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
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感休克和激动状态。
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大学生危机干预的一般措施:
1、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 决问题的行为;
2、特殊反应的能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2、学校教
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
4、解决事育和社会发展的脱节;
3、大学生自件后果的行为。
身原因。
常见的心理危机:
1、躯体疾病引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调适: 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2、失恋引发的1、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
2、心理危机及干预;
3、亲人丧亡引发悦纳自己,接受他人;
3、消除人际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4、自杀的危机关系中的不良心理;4,学习人际交干预
往的技巧。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挫折的类型:
1、根据引发挫折因素建立: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生顺序有需求挫折、行动挫折和的建立;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目标挫折;
2、根据引发挫折的构成制的建立。因素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 折;
3、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外部 挫折和内部挫折;
4、根据挫折对人的影响程度有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5、根据挫折的内容和性质有各种具体性挫折。挫折的心理反应:
1、非理智性消极反应:焦虑、攻击、逃避、冷漠、退化、固执和幻想;
2、理智性积极反应:坚持目标,排除障碍;调整目标,修正行为;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2、大学挫折心理产生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塑造完善的人格;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折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心理危机的分类:根据心理危机的性质有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
第五篇:心理安全论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