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学选修论文
咨询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以各种心理学理论观点为依据,有其系统的理论体系、特色和技法。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仅次于临床心理学的心理学第二大分支学科。心理咨询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当然,存在的问题也较有多。
心理咨询是指一个通过心理辅导背景的作用改变当事人意识倾向和行为倾向的、发生在辅导员和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操作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有专业技术的咨询人员进行诉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心理咨询解决的是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帮助来询者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心理咨询是来询者的自愿行为;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助人行为,而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咨询强调良好人际关系氛围;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心理咨询的总目标是发展当事人平衡各种价值观的能力。这种平衡能力表现在:各种价值观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各种价值观存在着冲突都有其现实性;当事人的所有遭遇并不是其独特的,是共性中的个性表现。从这一目标上看,通俗来讲,当事人因认知出现偏差,导致情绪情感、思想行为出现问题,以致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不良,而此时,咨询员起着一个辅导作用,在倾听和观察当事人言行以及讨论过程中,协助当事人认识自我、纠正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体悟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能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是当事人能够成长,拥有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
生活中人们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有病”,甚至是有精神病。其实,恰恰相反,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不是病人,而是正常人。我们每个正常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学业呀,工作呀,婚恋呀,家庭呀,人际交往呀,都会因为一些具体的事件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作为心理咨询师,对这些都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提供相应的帮助。咨询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咨询,科学地分析和疏导,帮助求询者缓解情绪困扰和内心冲突,防止向病态发展。这种情况属于健康咨询。总之,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我们生活中的正常人。
心理咨询能够使当事人学会正确了解、面对、接纳作为一个人的自己;促进当事人自我的成长;帮助当事人实现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改变,特别是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的转变。同时,对学习心理咨询的我们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聆听是咨询的一个重要技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学会认真倾听和观察别人,多听身边的朋友讲,更好地了解内心感受,明白“你对我也没错”,尊重和体谅他们不合理的想法。学习了心理咨询,我也可以更好地帮助身边的人,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帮助和启发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成长。
第二篇:选修心理学论文
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在大众传播中,群体的心理因素地位更加凸显。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选修心理学论文,欢迎查看。
篇一:课堂师生互动心理学分析
【摘要】
课堂师生互动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的内容,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与意义、误区、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以讨论,并以心理学的角度在认知、情感和动机以及人格等因素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课堂师生互动;情感和动机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与意义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
所谓互动(interaction),就是互动的两个或多个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从某种角度来使互动的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课堂师生互动,即是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教学主体双方之间为掌握教学内容、保持教学活力、增强课堂效果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动作、心理、语言等,以心理活动和语言交流为主。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1、课堂师生互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型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我们期待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老师们能够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在学业成绩上,更多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学校发挥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操作的重要联结作用,而教师的师生互动正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途径。
2、课堂师生互动是加强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主要方法。任何教育都不会离开因材施教的主题,因为它是发展人才的关键。如果能够根据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现状去制定有计划的教学策略,必定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师生互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新的联结,从而能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
(一)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倾向单向性。
因为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他导向着整个互动的方向。例如从对象上看,某些老师更偏向与某些班级干部、或是经常与老师进行互动的人进行交流,成绩比较高的同学要高于成绩不是十分突出的同学。但是这种选择很可能是无意识的。
(二)课堂师生互动过于追求形式化。
首先是课堂师生互动的预成性。因为教师明显的主体地位,引导着学生向前走,时间一长,势必会使孩子们形成思维定势,丢失发散思维和个人思想观念。其次是互动之中的不深刻性。有些教师只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模式,所以刻意去设计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来请学生回答,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
(三)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强调显性化。
真正的好的课堂,能够把课程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并且整个的过程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都是觉得有意义的。但是有的教师会过于重视语言互动的外显性,以学生在课堂之中回答问题的多少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其实是不可取的。
三、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
(一)教师层面。
从内部原因来看,首先是教师的讲课方式。一个好的教师他的授课方式无论怎样都是让学生在形式上愿意接受、在内容上容易理解的。其次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的教师,应该是在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的同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从外部原因来看,教师易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例如个人的身体状态。根据资源整合理论,一旦教师身体状况不好,一部分资源是会下意识地去觉知你的生理变化的,教师的授课就会受影响。
(二)学生层面。
从内部原因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对师生互动产生很大差异,如学生的家庭环境、风俗习惯等。其次,不同的学习目的会导致不同的效果。有的同学就是希望能取得好成绩,有的则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积极关注,这些都会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从外部原因来看,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等待时间都会对这种互动产生影响。
(三)其他角度。
在教学中,非主观的因素往往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如关注程度。若课程是公开课,学生紧张,激素水平改变,师生互动的状况也会发生改变。
四、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几点建议
(一)认知因素。
首先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卡尼曼(D.Kahneman)指出,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老师能够用一些关注度高的手段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情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就会把更多的资源调用在所学的课程中。其次是应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指出:人脑中是会对知识进行知觉和归类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掌握课程内容之中的原理和规律。
(二)情感和动机因素。
教师应该具备共情的能力。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当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愉快安全的学习环境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另外,教师很有必要通过很多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们有目的、有意义地去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更好地有代入感,真正地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
(三)人格因素。
从两方面来讲,首先是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教学课堂外的身体力行,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环节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学生的人格特质同样也是关系到课堂师生互动能否顺利展开并达到目的的关键。有研究显示,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而在OCEAN(大五人格)的最新研究中证实,那些责任感、宜人性和开放性得分较高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会更多。
参考文献:
[1]钱珍.汉语中级口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2]周文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课堂师生互动重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3]刘尧,戴海燕.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10,06:66-69.[4]胡桂锬,罗琴,王绪朗.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11-14.[5]赵翠兰.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21:26-28.篇二:谈心理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要: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知与运用能力,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方法表示数,明确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的解释。文章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运算为视角,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以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探讨合适的运算教学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感;运算;发展心理学;元认知;元记忆
一、前言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知与运用能力,中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方法表示数,明确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数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扩展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营造数学情境、利用身边具体形象和实践活动进行感悟等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性成果。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数感特征中感受性的强弱,绝对阈限的高低,直接作用着数学学习思维的发展以及各学科抽象逻辑的应用水平。其对多少、远近、大小等的清晰敏锐度也是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心理基础。小学阶段贯穿始末的“运算教学”则是数感培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也是最广阔的平台。这个阶段的运算包含了数之间的关系,加减乘除计算,结合具体情境的估算和解释,灵活使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无论从哪方面讲,运算在数感培养中有其不可或缺性。运算的习得与熟练,对数的思维体系和意识能力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儿童时期的孩子,思维获得了飞跃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成熟,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主导,推理系统化,并逐步掌握了守恒,思维具备了可逆性,补偿意识开始萌芽,这些都为数感的加强奠定了心理基础。当然,本文跳出了皮亚杰的阶段认知理论的圈圈,借助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小学阶段运算的教与学,对“问题、竞争、认知、记忆、错误”进行探讨,要解决的是由运算带动数感在正常发展中提升的问题。
二、开放问题设计,增强问题的逻辑性
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乐于以直观来理解抽象。此时在运算的教学实际中,教师通常采用先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在数数中内化知识,最后再通过运用口诀或简单经验解决问题的模式。至四年级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此时,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是发掘学生巨大潜力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手段。这既体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理解性和自由性的期待,又能帮助学生借助成功来“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从而完善自己的品格。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本文作者曾在所教的两个班级运用了不同的方法。A班,例题:王老师带着500元去买篮球,每只165元,买了3只,还剩多少元?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进行校对、讲评。接着再依次出示几道题,学生基本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法。B班,相同例题,学生依旧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讲评。接着,教师板书列式:500-(165×3),让学生自己编出四道这样列式的应用题。学生独立编写,教师指名汇报,教师再相机点评。可以说,B班同学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稀奇古怪,但从思维角度来讲,B班的多样性足以让每个学生体会身边数(学)的丰富,感受数(学)的能量,而对数(学)产生潜意识中的高认可度与接受性,提升了对数的感受性。不仅在解决问题阶段,在运算的初始建模中,多样性对于方法和自我思维方向的选择,扩大开放性依然是很有效的。例如,菜市场的老大娘未必对数学的计算法则和简便方法有过认知,却在称出斤两后迅速地告知你该付多少,尔后又找零多少,而此时的顾客往往落后于他们的反应。或许有人归功于他们的记忆,但菜价与斤两是两个变量,况且也不太可能在事前列算过相关结果,背诵并不现实。其实,菜市场里的每个人不约而同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计算模式且运用自如。在此,可简称个性算法。在这样的计算理念中,往往不需要过多的原理,只是自己喜欢,用来顺手,结果正确。不可否认,他们对数的感觉,至少在敏锐度方面是领先的。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否也能有机会在运算问题中、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算法,驾轻就熟,得出正确结果,解释出结果的合理性呢?教育学者们喜欢对此冠以“张扬个性,释放天性”来褒奖,而教师则只是思考过程中的道理,以及达到目标方式与现有规则的融合。当然,这一点在现在的教学实际中是有遗憾的,因为很少有在校学生有着各式创新思维方式而被鼓励使用甚至加以推广的。虽然网上也曾有过相关统计,运算灵活度高的孩子其思维的可逆性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要远远快于“死算”的孩子。
三、强化在合作环境下的竞争意识
比起合作,竞争更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并伴随着坚强的意志及强烈的成功欲望。在小学阶段,运算是竞争的最好“格斗场”。不论是日常普遍开展的口算速算这些纯结果类的比拼,还是解读多方法、探究性问题思路的较劲,潜移默化中学生将原有的对数(学)的理解应用图式在做着各种不同的有效的优化与组合,加速了他们日后对问题切入点的把握,他们也更乐于去记下这些证明了自己能力的方法,或是可以记下别人赢取优势的过程,并引以为鉴,这样形成的更多专属个人的认知方法和记忆策略是很重要的。在童年期儿童逻辑推理类别体系化形成初期,这无疑是很好的范式。在教学第十册“公倍数与公因数”时,教师对竞争的应用非常频繁。由于内容本身是建立在整数乘除法之上,也不涉及更多其他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参与面很大,积极度也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是设计与仲裁的角色,期间的理解、寻找方法、计算、验证、比对均由孩子们自己完成。挑战这个以往错误率超过30%的单元需要勇气,但竞争给了学生动力,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失利一两次后也在总结方法,在集中注意力指向的过程中,对数的理解和原概念技能的重组捋清了复杂思维脉络。当然,竞争中的机械训练或训练强度过大,片面强调解题技巧,忽视通性算法都有可能造成学生思维跑偏,钻牛角尖以及“被放弃”。这时,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尚无清晰的辩证思维,抽象本质思维水平还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必须随时调整策略,对问题和方法适当矫正,或分散难度或有效迁移,使学生达到准确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四、有效形成元认知与元记忆
7岁~12岁的儿童,其记忆容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又是认知与记忆的密集期和形成期,此时,对于增加“库存量”显然是必要的。本文作者在学习圆周率时,老师就曾将“3.14***9”描述成“山顶一狮一虎救二鹿舞三舞把酒吃酒”,以致迄今都记忆犹新。运算的认知能力、运算过程方法的记忆和记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其中的估算和问题简化技巧,对推动主动化认知是相当明显的。当人们的大脑皮层接收指令完成相应发展多变的运算时,调动了更多细胞体神经合作参与,其中整个协调和识别系统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对不断重复的经过产生习惯化,并纳入条件反射系统,服务于更高级的认知与思维。创新意识、辨析求证等高阶数感,便在这样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同样,元记忆的积累也在综合各组织的有效管理,以开发和利用更大容量记忆资源。因此,整个小学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和难度的运算来刺激学生,并鼓励其对认知方法和记忆策略进行自我个性化改造,在正确有效的前提下加以推广和加工,不仅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也是符合该年龄段孩子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合理学法。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要把握运算中的关键节点,适当提醒复述,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内容转化为长时记忆,增大学生知识技能容量,使学生在把握价值取向中体会数的实用性,领悟数的美感。但过于注重学生记忆的发展,看重认知效率,结果也会不太理想。在日常化的“数”的接触中,教师把“数”教“活”的想法,同样对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学生起着促进发展的特殊作用。数感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重点则在效果的渐渐体现。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尝试提出质疑,特别是当教师的单一模式教学大量重复后,会被学生抵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运算为视角,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以小学阶段的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探讨了合适的运算教学法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何忠贤,彭伟强.高效课堂教学与数学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3]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刘晓琳,黄荣怀.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5]吴向东.创客教育:从知识传承到知识创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07).[6]道靖.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卓越小学数学教师的几何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篇三:积极心理学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应用
[摘要]
学生管理一直都是中职学校主要管理工作,怎样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一直都是学校管理人员重点分析的课题。本文就尝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之下,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自我管理
前言
长久以来,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心理素质尚未健全等因素影响,虽然中职院校一直将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管理水平,推动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人员开始相继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入手,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法简单,过分强调学生消极情绪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管理工作者眼中,学生品行要是十分恶劣,管理难度也就显著提升。所以,管理工作者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经常秉持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观点。一旦学生在做出错误事情之后,管理工作者也基本上采取批评及责备形式。部分中职学校为了的杜绝学生做出错事,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模式,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取得了良好成果,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平静之后存在的隐患。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人员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优点”上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价值都会得到提升。中职学生尚未形成完善人生观及价值观,一旦过分关注及强调其存在的缺点,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忽视主观情绪变化,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二)评价标准单一,影响学生多元化发展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学校发展及学生健康方面。所以,大学生学校对校园事故的出现都十分担心。正式由于在这种理念之下,学校都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学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品质上,也即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公民、职业品德,符合企业对人才要求。但是学校所应用的评价标准和现实需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还是以传统标准衡量学生,也就是首要关注学生学校成绩,品德经常错误被认定为老实、听话。
(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影响根深蒂固
在一般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并且也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例如人格、意志力等。所以,在必要心理教育指导情况下,大部分中职学校所具有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心理咨询室无法发挥出自身作用,或者是将心理咨询看成学生管理手段。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向上意识,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疾病模型可以看出,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问题性学生,对其开展教育就是为了防止该类学生再次出现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优点上面,并不是仅仅强调学生存在的缺点,至少认为优点和缺点同等重要,进而挖掘学生身上所存在的潜在价值。想要做到这样,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应该转变自身观念,摆脱传统疾病模型所造成的影响,构建健康模型理念。中职学校在转变观念的情况之下,还应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与转变之后的观念相吻合,采取动态及发展眼光评估每一个学生,保证可以对学生个性化评价,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也可以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获得自信及自尊,并且找到自身感兴趣的事情。
(二)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学生品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借助相关游戏活动实现。所以,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取得取得良好效果。
1、设置专门积极心理学课程就以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幸福能力观”来说,心理教育课程就可以以此作为课程主题,并且为其配备完善心理训练课程,例如交往体验、情绪控制等,加强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理解程度,并且会将自身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应用到心理品质上面。
2、在学校教育活动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团委在日常学生会活动及班级活动中,可以针对性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方面知识,梳理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简而言之,中职学校在所开展的多样化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在潜移默化状态下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身心意志,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教学活动是学校主要开展的活动,从教学活动角度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品质培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内容积极、健康积极心理学十分关注对积极情绪及人格特点体验,探索积极心理学研究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积极”这个特征,符合足学生对积极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对积极心理学关注度,让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积极、健康品质,可以充满自信心应对今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命只有在拥有春天之后,才可以带领另一个生命拥有春天。所以,教师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之前,自身就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带领学生具有积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应用积极词汇数量,例如尊重、分享等,发挥出自身在教育上的作用,为学生树立积极心理营造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状态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
4、班主任尽可能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班级管理俗话说的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班主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要是可以长期在积极环境下生存,自身行为举止及品质都可以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中,尽可能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文化氛围。首先,班主任在编制规章制度时,应该尽可能做到积极向上;其次,班主任积极创新班级管理形式,从传统考试分数理念中摆脱出来,全方面对学生评估,充分认可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让学生感觉到自身被尊重,进而不断进取,尝试到成功喜悦;最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等优秀品质,通过良好性格、顽强意志、稳定情绪等影响学生,在学生在潜移默化状态下感受积极心理学。
5、社会、家庭、学生一同对学生管理积极心理学认为,从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应该转变到注重学生公共品质上面。学生在形成群体品质之后,周围同学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家庭、社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中职学校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形成良好教育网络,也就是社会、家庭、学校一同努力,正确认识到社会及家庭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的影响,尽可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将其转变为自身品质。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也承担着向家长讲解积极心理学的责任,积极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简而言之,中职学校应该调动自身资源,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结论;
学生自我管理作为中职学校管理工作最高境界,想要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其提供良好发展方向。笔者在对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应用研究之后发现,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环境下成长,进而从观念及课程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元慧.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2]翟炜.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管理措施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9).
第三篇: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选修学习体会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选修学习体会
很感谢学校开设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这门选修课程及老师的悉心教导,我从中获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与人际交往有关行为技巧,对人际交往时的心理变化也有了一定的意识。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周围的人际关系得到恒大程度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完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选修课程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间的心理明确了方向,对大学生之间健康的人际关系起到指导性作用,开设这门课程很有必要,它会有利于大学生之间正确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我当初选报这门选修课程是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现象,在闲暇之余反思一下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以便及时调整端正心理,和与他人相处时对比他人的心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作出合理恰当的行为反应,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分寸。事实上,课程的内容也的确是密切关系到这些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在娱乐中,同学们心理得到磨练,学习到正确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
大学生是一个受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而且大学时期也是人的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据可靠消息显示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存在方方面面的缺陷,人际关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尝试着做出改变。作为大一新生,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存在许多的困惑与迷茫,然而在这门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找到了自我,树立了自我意识,悟懂了“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做什么?”“要到哪里去?”等等一些本质性问题。每周六的人际关系选修课程就像是心灵的补给站,每周给心灵充一次电加一次油,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活力与动力。
课堂上的学习让我明白影响人际关系最大的方面是人的品质。通常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也会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真诚是吸引他人,赢得别人喜欢,并且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的必需的品质,相反地,虚假做作则是最讨人厌恶的了。了解到这些重要知识,进行有意识的趋向调节,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变得容易了。
与人交往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对他人形成初步的判断,决定这样的人是否值得深交。然而第一印象往往又具有不准确性,为了避免误解的发生,就要尽量消除头脑中的刻板印象,不以貌取人,以全新的认识来接触他人,这样做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平等对待,得到他人的好感。
与人交往最忌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的想法只能放在自己的头脑里不能以己论彼,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大学是一个绽放青春光彩的大杂院,各个反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能人异士,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虚心求教、谦虚待人,坚持自己的位置,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既不夸大别人的优势,也不放大自己的缺点。任何事物都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美丽和闪光点,才能向前进步。
发展人际关系最大的障碍应该是害羞了。在大学生中,害羞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大学生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甚至与异性同学说话都会脸红不自然。实际上这是心思太过细腻的结果,总是担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害怕在众目睽睽下表现自己,反而常常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克服害羞的心理是发展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放下心理的包袱,不太在意他人的议论,是自己的每个举动都洒脱自然,摆脱束缚拘谨;适当留意与谈话人的距离,让自己处于舒适的状态,流露自然真诚的眼神;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因为某个词某句话而恼怒,以平静祥和的心境应对。这样的谈话应该会流畅许多,起到增进感情的作用。
以上是我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体会,对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对我的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积极效果。我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选修课程有必要持续开展下去。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课后感想
心理,一个绝对决定人的一生的名词。可以说,怎么样的心理就将造就怎样的人生。说到心理,不得不说关于鬼的说法,有人说,鬼是由于人的潜意识在渴望着鬼的出现,然后就心理上形成了鬼的模样。这个就是最初使我对心理学产生兴趣的缘由。这个也就是我选这门课的一个原因。在这门课的课余,我查看了一些关于心理学的资料,加上我一直对心理学的兴趣,我将分三部分来讲述这个课程的一些收获。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学一直从属于哲学,1879年,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所说的那样,心理学其实“只有简短的历史”。原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心理学这个时候才获得蓬勃的发展 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影响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
完形心理学,也就是霍妮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规定部分,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现代心理学是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
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心理学的历史上应用
说一下我最近看的《三国》,一部极具心理战术的,有人说,《西游记》是“徒儿救我”,《水浒传》是“哥哥救我”,《三国》是“军师救我”。军师的计谋直接影响着三国的力量、版图、(红楼》我没看过,所以在这就不谈。)
曹操领兵讨伐张绣,语出望梅止渴,用人们想到酸梅就会分泌口水的简单心理作用,解决了军兵的口渴问题,成就大业。
同时,由于诸葛亮猜到曹操的多疑,在大雾天气,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借得万箭、孔明的“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大军尽去,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已分出一半运粮去了。众官听罢尽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来,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军校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二童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闲情惬意!
司马懿引兵来到,运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威灵顿,在滑铁卢大败枭雄拿破仑,他之前一直被拿破仑打得节节败退,在一次大决战中,同盟军再次遭受惨重的失败。威灵顿杀出一条血路,率领小股军队冲破包围,逃到一个山庄。在那里,威灵顿疲惫不堪,想到今天的惨败,顿时悲从心来,想自杀——一死了之。
正在愁容满面、痛恨不已时,威灵顿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在结网。也许是因为丝线太柔嫩,刚刚拉到墙角一边的丝线,经风一吹便断了。蜘蛛又重新忙了起来,但新的网还是没有结成。威灵顿望着这只失败的蜘蛛,不禁又想起自己的失败,更加唏嘘不已,多了几份悲凉。但蜘蛛并没有放弃,它又开始了第三次。威灵顿静静地看着,心想:蜘蛛啊,别费心思了,你是不会成功的。蜘蛛的这次努力依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它就这样来回忙碌着。
蜘蛛已经失败六次。“该放弃了吧?”威尔顿感动地想。但是蜘蛛没有,它仍旧在原处,不慌不忙地吐出丝,然后爬向另一头。第七次,蜘蛛网终于结成了!小蜘蛛像国王一样护着它的网。
威灵顿看到这一切,不禁流下了热泪,他为蜘蛛的越挫越勇、永不放弃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了。他朝蜘蛛深深地鞠了一躬,迅速地走了出去。
威灵顿的心理变化从而成就了他,所以在着我想说,生活上的失败并不可怕,无法挽救的是心理上的失败。能越挫越勇那将会是一份永远的财富。
日常当中的心理信息
对于心理学的应用比比皆是,尤为突出的就是商业。在商业发达的年代,绿箭口香糖刚刚开始销售的时候,并没受到热捧,招人冷落。他们想到从人的心理入手,开始大量免费派发,免费将口香糖送给家长给小孩子吃,免费的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拿来当哄小孩的零食,慢慢地孩子们就习惯了吃口香糖,大大地提高了绿箭的销量。绿箭的经营者聪明地利用了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获得巨大的成功
拍卖这个词不会陌生了,我曾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一次拍卖商铺使用权,一开始,起价不高,以往的惯例是价格将会平稳上升。这一次不一样,有位商家突然将价格拔高,(具体忘了是怎么样是数据),所有商家还在惊讶中,拍卖的锤子在一声声地敲,有的商家还没来得及思考应不应该用更高的价格来抢这一个商铺,抢了以后会不会有赚头,还有的觉得还有那么多商铺,急什么„„就这样那位商家拿到商铺使用权早早走了,拍卖结束后,几乎没有商铺拍卖价格比他的便宜,但是那个却是位居旺地。那位商家利用到拍卖时的心理,如果是慢慢抬上来,时间较多,众商家考虑的时间以及商量的时间将会较多,并且有人会认为,其他商家愿意出1万,多出2千并不是很大问题,这样价格一定会慢慢上来的,相反,在有限的思考时间内,突然哄抬价格,镇住所有商家,让他们在迟疑中把商铺抢到手。
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也很简单的心理学运用。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现在的大学生会猜想老师会不会点名,然后选择逃课还是不逃课,如果老师是一个老好人,那么逃课的次数就越多。老师点完名后,也不会再点一次才下课,所以有些人抓住这一点,等老师点完名就走。
再有,如果年轻的老师在走路不小心跌倒,一般人会很直白地上去扶他,可是偏偏不该,老师不小心跌倒,不会严重到站不起来,但是如果他知道你看到他的失态,那就让老师觉得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失形象。你更应该装作没看到,没认出来。
另外,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也应该使用心理学,我之前听过一个采访培训,当中就说到,要学会读懂被采访者的心理,假如你问的问题将会涉及一些关于隐私或者有可能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那就要看懂对方的一些细微变化,从细微的变化来猜测他的心理,做出应对。
还有就是我读完这个课程一些想法。
于个人方面:要做一个心理强大的人。虽然说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不过也要有相当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在社会,竞争是必然的,必然的竞争携带着必然的胜与负,每一场竞争都会有失败的出现,我们谁都不能做到用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随时要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失败,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于处世待人方面:能学着洞察一些人的心理行为,投其所好,知其性行,将会在各个领域内都能得心应手。
平安夜的每一个音符的奏响,每一个舞步的跳动,都代表着这世界因你而美丽,每一秒时间的流动,每一份祝福的传送,都代表着我想要送给你们的深沉祝福,祝可爱的你平安夜快乐,圣诞更快乐!
2、平安夜亮起的彩灯,是我深深的思念;圣诞节飘落的雪花,是我真真的牵挂;寒气中流露的气息,都有我满满的祝福。祝节日快乐!
3、平安夜,钟声是问候,炉火是祈祷,愿你及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甜甜蜜蜜、高高兴兴、乐乐呵呵、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永远幸福。圣诞快乐!
4、把心意折成美丽的蝴蝶,今夜就停落在你的枕边,当明天你醒来的那一瞬间,它将平安、快乐和幸福全都留在你今后的每一天,祝平安夜快乐平安!
5、平安夜,我向圣诞老人许了愿:我希望不管你的脚有多么臭,明早你穿起袜子时,都能收到我托圣诞老人带给你的满满的祝福,温暖你的心和脚ㄚ子!
6、短信早一点迟一点,收到就好;礼物有大有小,诚心就好;朋友不在乎多少,有我就好;平安夜无聊,找我就好!只愿你的圣诞节,快乐就好!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本站推荐)
基于人格心理学研究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姓名:张鹏宇 学号:PB13214043 电话:***
邮箱:zpy@mail.ustc.edu.cn
摘要:创造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具有可行性。从人格功能研究的六大领域出发,研究分析发现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可以依据心理学理论,依照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因学施教、因材施教实现。此外,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调适,减少负面情绪,进而提高自身创造力。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心理学;创造力;培养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面对国内外形式的新变化,面对更加复杂的新环境,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创造教育水平,促使大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更高的创造力去奉献社会迫在眉睫。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从不同领域对人格心理学进行分析,探索出科学、高效的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从而促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高校培养出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人格心理学概述
人格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特质和机制的集合,具有组织性和相对持久性,他们影响到个体对心灵内部的、物理的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与他们的相互作用。
其中,“心理特质”是用来描述人们彼此间差异的各种特征。“心理机制”与特质类似,但它更多指人格的过程。“个体内部”指人格存在于个体之内,且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组织性”意指心理特质和机制并不仅仅是各种成分的简单与随机的整合,这些特质和机制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彼此联系。“持久性”则指心理特质还具有跨时间的相对持久性,特别在成人期,心理特质一般还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而“人格影响力”强调 人格特质和机制可以影响到人们生活。“适应”是指人格的核心特质设计适应功能,即实现目标、应对、调整、和处理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知觉、选择、唤起和操控四种形式上。
人格分析分为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指普遍性,即人类本性水平;第二种水平指特殊性,即个体和群体差异水平;第三种水平指唯一性,即个体独特性水平。本研究主要从个体和群体差异水平以及个体独特性水平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不同的高校拥有不同的校园氛围,其培养出的大学生也相应的具有不同的人格,因此对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可以从群体差异水平进行研究。此外,从个体独特性水平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可以实现因材施教,让拥有个性的大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研究人格功能分为六个重要领域:(1)特性领域,该领域的研究核心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与其他所有领域都有交集。(2)生物学领域,该领域的核心假设是人是生物系统的集合体,这些生物系统为个体提供行为、思想和情感的基础。(3)心理动力理论,该领域研究人格的心理机制,其中许多机制是在意识之外起作用的。(4)认知—经验领域,该领域关注认知和主观经验。(5)社会与文化领域,该领域的假设是人格影响社会与文化,并被社会与文化所影响。(6)调试领域,指人格在人们应对、适应和调节日常生活的各种起起落落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从这六个领域为切入点,分别以各领域的理论为基础就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条件。
一般认为,创造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黑菲伦认为创造是提供对整个社会来说独特而有社会意义的活动,人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说得上有创造能力。罗杰斯认为创造的独特性和有价值性的标准应该是创造者自己。荣格认为创造是偶发的顿悟过程,无法理解。瓦拉斯认为创造是一个逐步演进的系统过程。
创造力与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吉尔福特用因素分析法得出六个创造人格的主要特征:(1)对问题的敏感性(2)思维的流畅性(3)思维的变通性(4)独创性(5)重组能力(6)概念结构的复合性。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研究表明,创造能力强的人具有下列人格因素: 缄默孤独,聪慧富有才识,好强固执,严肃审慎,冒险敢为,敏感、感情用事,幻想、狂放不羁,坦白直率,自由、批评、激进,自立、当机立断。
三、大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可行性
大学阶段是发展创造力最好的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培养其创造力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方面,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他们能够超出有形物质条件的束缚而思考问题。其思维已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组织性和深刻性。(2)认知能力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经过高考的严格挑选而进入大学的,他们入学时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等的开发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作为国内著名高校,其生源质量毋庸置疑,每年的新生都是从各个省份选拔出的优秀学子,学生认知能力水平较高,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3)情绪情感和意志方面,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并逐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逐渐提高,逐步具有了较高水平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在理想的支配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向目标迈进。这是他们顺利进行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
四、从人性知识的六大领域研究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1、特性领域
在心理学上,任何有意义的个体差异都可被识别为人格特质,这些差异体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个体间人格特质的差异启发我们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应当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其自身人格特质,(如性格方面是缄默孤独,或是活泼开朗,兴趣方面是喜欢工科,或喜欢理科,等等)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科学的培养方法,这样便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此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措施是值得肯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有少年班学院,学生是从全国选拔出的能力极为优秀得少年,相对于其他学生,这些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智力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将这些更为优秀的少年与其他学院分开培养,可以对其采取不同其他学院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这些学生的创造力。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下国内高校学生自主选专业的最大尺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兴趣,呵护大学生创新原动力。人的创新行为总是在外在和内在的动力支配下发生的,其中,内在动力是由兴趣,好奇心等释放出的原初能量,兴趣等由人的特质决定,它是由内而外的作用,因而是深刻的,源源不断的。百分百满足学生的自选专业需求的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科学教学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性格在不同方面表现得各有优劣,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一味地认为应当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同的,看似完美的性格的人,这样做只会限制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有些特定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促使人更好地发挥创造力的。下面以腼腆的性格为例进行相关说明。性格腼腆的人具有以下优势:(1)性格腼腆的人喜爱聆听而不爱夸夸奇谈,所以他们可以冷静谨慎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2)性格腼腆的人更为敏感细腻,能够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差别。(3)在独处时,性格腼腆的人独立性更强,效率更高。众所周知,著名社交网站脸谱网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均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己腼腆的个性创造了成功。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各高校应当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测评,对不同性格、智力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更适合其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2)满足大学生自选专业的需求,呵护大学生创新原动力。(3)认清不同性格在不同方面的优劣性,使具有特殊性格的大学生的性格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生物学领域
人是生物系统的集合,因此人格特质与内在的生理现象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生理现象对人格特质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下面仅从内部生理机制对外向性——内向性,早晨型——夜晚型人格的影响方面分析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967年,艾森克在《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中提出,内向者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RAS)的活动水平比外向者高。内向者之所以表现出内向行为,是因为他们需要使已经较高的大脑皮质唤醒水平得到控制,而外向者的外向行为是为了提高大脑皮质的唤醒水平。如今,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真正不同在于唤醒能力或唤醒反应。依据此种理论,我们可以推理得到:当环境中刺激水平较低时,内向者能保持更高的警觉性,做事效率更高。当环境中刺激水平较高时,外向者会表现得更好一些。将此分析应用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我认为高校可以尝试采取一下做法:在校园中设置两种类型的自习室,一种自习室要求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并规定不准学生在里面交流、议论问题,这种自习室供性格内向的学生使用;另一种自习室内可以设一个能产生一定刺激的刺激源(如:播放音乐的设备等),使自习者处在含有一定刺激的氛围中,这种自习室供性格外向者使用。这样便可避免性格外向者在安静地自习室中容易昏昏欲睡的情况的发生,从而是其学习效率更高,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培养。
早晨型——夜晚型的人格差异的根源在于内在生物节律的不同。这种差异决定着个体在一天之中何时开始活跃,喜欢在何时做重要的事情。有研究发现,室友之间MEQ(早晨型——夜晚型问卷)得分的差距越大,友谊评价等级也越低。这显然会影响其在大学生活中的心情状态,进而影响其在大学中创造力的发展。此外,早晨型的大学生在上午8点到11点表现得最好,夜晚型的大学生在下午5点至晚上11点表现最佳,而大学生是否能充分利用其表现最佳的时间段决定着其创造力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基于此,就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问题,我向高校提出以下建议:对大学新生进行MEQ测试,将得分接近的人分在相同的宿舍楼层,并对不同楼层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如:对于偏早晨型的大学生居住的楼层,应当尽量较早同意熄灯;相反,对于偏夜晚型的大学生居住的楼层,应当较晚统一熄灯,为其提供在最佳表现期间进行学习的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得出结论:从生物学领域入手,为使得大学生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为不同性格(如:外向——内向)的大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环境的适合激发其思维活跃度的自习室。(2)对不同生物节律(如:早晨型——夜晚型)的大学生实行不同的宿管措施,让学生的高效时间段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
3、心理动力领域
与其他各领域相比,心理动力领域更关注心里内部的力量,主要探讨影响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内部心理因素。以心理动力领域的科学成果为理论基础,可以分析研究大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寻针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各高校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及管理办法。
埃里克森提出每个人都将经历八个发展阶段。而大学生恰处在从青春到成年初期的过渡阶段。因此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培养问题时,有必要对埃里克森提出的在青春期的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的理论进行分析及应用。同一性是一种内在感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是谁、个人的独特性、跨时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正急于寻找同一性模型,所以他们大多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基于此,为避免大学生发展出消极同一性进而影响其创造力的发展,高校应当努力塑造楷模,营造良好氛围。例如,可以建造校史馆,介绍一些以往的优秀毕业生的事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优秀的同一性角色模型。此外,营造良好氛围也相当重要,再次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该校学风优良,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塑造同一性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型人格的发展。
动机主要分为成就、权力和亲密。这里主要通过对成就需要进行分析来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成就需要是一种想做得更好,获得成功和感到有能力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成就需要越高,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动机越强,以乔布斯为例,作为苹果电脑和皮克斯动画这两个公司领导的他就是一个高成就动机者。此外,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个体的成就需要是可以被唤醒的。因此,各高校可以采取措施来唤醒大学生的成就需要,增强其进行创造活动的动机。
大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创造活动是一种自我实现,其动力是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将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与较高水平需要相比,较低水平的需要的满足更为迫切。因此在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之前,个体必须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所以,为了提高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高校必须首先提供可以满足前四种需要的环境,为离乡求学的大学生营造一种家的感觉,满足大学生的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这两个需要得到了满足,大学生才可更好地追寻自我实现。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以心理动力领域的理论为指导,针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问题,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创新楷模;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4、认知-经验领域
认知主要分三个水平:知觉水平、解释水平和意识目标水平。尽管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在看到相同事物时,对事物的知觉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一种表现就是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的人格差异。场独立性的人经常依靠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场依存性的人多数情况下依靠对场的知觉做出判断。威特金指出人际关系领域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有关。场依存性的人依赖于社会信息,经常询问他人看法;一把是他人导向的;喜欢与他人走得很近;与他人相处得很好。场独立性的人行事更加自主,对别人的意见不感兴趣,并与他人保持距离。这两种类型各有利弊,例如虽然场独立性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交技巧,但他们擅于分析复杂环境,适合独自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此为基础,高校在对这两类大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应当采取不同措施。对于场依存性的大学生,高校可以鼓励他们多进行一些小组研究活动,让他们利用自己场依存性的优势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的新生研讨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场依存性大学生的优势都飞到发挥。而对于场独立性的大学生,高校可以为他们提供个人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比如,有的高校C语言老师为学生提供实验题目,让学生通过个人研究撰写实验报告;多数心理学老师让学生通过个人研究来撰写结业论文。这些措施都利于场独立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提高场依存性的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得出结论:以认知—经验领域的理论为指导,在知觉水平,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创造力培养问题,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分别根据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学生的人格优势,从而提高其合作创造能力或独立创新能力。
5、社会与文化领域
社会与文化领域研究中的其中一方面是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文化的研究取向主要分为三种:唤起的文化;传承性文化;文化的普适性。此处,主要借助传承性文化方面的理论来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传承性文化是指那些最初至少存在与某些个体的头脑中,然后通过交流传递给其他人的观念、价值观、态度和信念。传承性文化的差异可以导致自我概念的差异。马库斯等人指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互倚性和独立性两个基本的文化任务。而传承性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自我概念的差异就表现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平衡这两个任务时的差异。与互倚性和独立性相对应,另有心理学家提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指自我是独立自主的,个人目标更加重要;集体主义指自我更多与群体相连,彼此依赖,群体目标更加重要。显然,生活在这两种不同主义的个体的互异性与独立性不同,而这种不同在不同的创造领域表现出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举例说明:对于在艺术领域进行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天赋与灵感,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合作显得并不重要,因此生活在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在艺术创造领域应该更合适。与艺术领域相反,现如今许多科学技术研究问题已经越来越庞大,单凭个人之力是很难完成任务的,所以必须靠团队合作,因此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应该更适合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创造活动。那么,如何将这种理论观点应用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呢?这需要通过文化适应来实现(文化适应是指适应新文化中普遍的生活方式和信念的过程)。具体的实现方法如下:为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研究问题越来越庞大的现实,理工科类大学应当创造一种集体主义文化氛围,让来自个体主义文化的大学生通过文化适应形成集体主义的生活、工作方式和信念,从而更适合在当今的科学技术领域创造自我价值。相应的,艺术类院校可以通过营造个体主义的文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个体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信念,从而更适合使学生在艺术领域创造价值,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得出结论:以社会与文化领域的理论为指导,从传承性文化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培养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向营造不同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产生文化适应,形成有利于在相应专业方面进行创造活动的生活方式和信念。
6、调试领域
作为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感受到压力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但是过度的压力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此部分将主要以调试领域的一些理论研究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压力的来源以及大学生减轻压力的意义并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心理学家将压力分为四种:急性压力;情境性急性压力;创伤性压力;慢性压力。有压力的存在便会有压力反应,压力研究者塞里提出一般适应性综合征,将压力反应分为三个阶段:警戒(反抗—逃跑反应)—>抗拒(损耗身体资源)—>衰竭(容易生病)。依据此观点,压力反应的过程也是个体身体资源消耗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因此大学生应当学会减少压力,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生活,提高创造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压力、减小压力呢?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在应对压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弗克曼等人提出了三种积极情绪应对压力的策略:(1)积极再评价,即关注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好的一面。(2)问题中心应对,即运用思想和行为来管理或解决引发压力的内在原因。(3)创造积极事件,即创造逃离压力的休息时间。在遇到压力源时大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积极情绪应对策略以应对压力。
此外,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有效、合理、科学的情绪管理减小压力。情绪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情绪抑制和情绪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情绪具有其积极作用,它是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但是长期抑制情绪会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它会增加个体的心理压力,损害个体的身体健康,结果必定会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情绪表达便展现出了它对个体的积极作用。彭尼克认为要抑制与创伤、消极或郁闷事件有关的需要消耗身体能量,积聚压力,导致疾病。弗洛伊德认为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由抑制消极情绪和动机所引发的。有些心理治疗方法被称做“表达性治疗”,其目标是让人们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因此,大学生应当学会情绪表达。大学生通过写日记、咨询学校里的心理老师等表露方法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减轻压力,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综合以上分析,初步得出结论:以调试领域的一些理论为指导,大学生应当学会应对压力、减少压力的有效方法,科学的调试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提高自身创造力。
五、讨论
该研究分别从研究人格功能的六个领域出发,讨论分析了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具体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两方面:(1)环境作用,即高校采取的措施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2)个体调试,即大学生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试。其中,环境作用方面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又可划分为两点:(1)因学施教,即依据教学内容、培养方向,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培养大学生创造力。(2)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自身特质,采取适合其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措施。参考文献:
【1】上官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戴尔·阿什.怪异性格心理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3】孔克勤,叶奕乾,杨秀君.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兰迪·拉森,戴维·巴斯.人格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赵永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路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宋长生,邵广军.创新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迈克尔·豪.如何培养超凡能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