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选修《情感心理学》论文课程论文
爱自己才能更好的去爱
--《情感心理学》课程论文
学院: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联系方式:Q1378874423
摘要: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说他爱别人,那一定是谎言。爱外物
胜过爱自己,但那是真的爱吗?通过学习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这门课,以及自己体验和感受,我认为那样的爱背后隐藏的是自私。
关键词:成长 情感 心理学 爱自己
正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大二就结束了,从一个懵懵懂懂,涉世未深的阳光男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已有一些情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小伙子,一路走来,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感慨颇多;特别是这学期听过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课,对自身情感、心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认识和了解,从肤浅到深刻,有了一个质变的过程。
不知怎么地,慢慢地感觉到上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课就是一种享受,那些动人心扉的歌曲,那些生动幽默的动画,总能紧紧抓住我的眼睛,我渐渐地,渐渐地,融入到了这一门课程之中,享受着张老师给我带来的心灵的洗礼。张老师总是能够从一些具体事件讲起,然后,讲到人的情感,剖析出其中的情感世界,还原出事物的本质,让我们有了一个清清楚楚的认识,有些很残酷,却很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情感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与其挣脱,不如接受,去好好享受。
我认为,首先我们就得好好去爱自己,因为只有爱自己,才会懂得去好好的爱这个世界。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爱就像是深埋心中的种子,随时会开出蓬勃的花朵,芬芳他人。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乃至永远,它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从小我们被教育着要爱国爱家爱社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却没有人教会我们要爱自己。
闲聊时听闻某某学校一个男生为情自杀,唏嘘叹息之余不禁有些惆怅。正是花样年华,轻轻一跃,却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赌上生命,他为了所谓爱情的奋不顾身换来的是如此结局,试问该情何以堪?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了一时的冲动而误了自己的生命,爱需要发现,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爱,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爱就在你身边,爱就在你的心中。亲情,友情,爱情,他们无不都是对爱最好的诠释。你的爸妈,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他们都在你背后关心你,支持你,爱着你。
人贵为万物之长,似乎又很脆弱,总是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情感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可是人生中总有些黑暗需要我们自己独自撑过,这些时候没有扶助的双手,没有关心的话语,没有可依靠的肩膀,那时又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毕淑敏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孤本。所以她大声的宣告“我很重要”。是的,我也想说,我很重要。对于父母,我是他们存在于世界上的独特的生命的延续;对于朋友,我是他们相知相惜倾心相交的人;对于恋人,我是他于茫茫人海中苦苦找寻的唯一„„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还不够我们学着爱自己么?
爱自己,不是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迷恋自己夸赞自己,而是真心的喜爱自己,善待自己。哪怕自己并不优秀,毕竟有谁可以做到十全十美呢?学会爱自己,为自己的勇敢,为自己的坚强,为自己每一次小小的进步甚至是失败,爱自己,只因自己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随性而为,而是要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告诫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陪伴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护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随风枯荣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爱自己,是是要让我们学会相信自己,永不放弃自己。即使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月华也没有星光的时候,在独立支撑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能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朵鲜花,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自己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强的走过一个又一个鸟语花香的清晨。
爱自己,这并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自于一种夜郎自大的自负与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灵魂的宫殿;也可以让我们在与黑暗的搏斗中,学会自己顶风冒雪高歌前行;让我们在即使一无所有的时候,依然能够在晴空下拥抱自己,鼓励自己勇敢的向前走。
爱自己是一种责任。有一句古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给我们的生命,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想想后果,为自己的父母着想,古代孝道说,父母在不远游,不去危险的地方。遵纪守法。保持身心健康。然后就是实现自我,让自己变得出色。
爱情也是一种责任,因为爱从来就是和责任相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爱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路人。”弗兰西斯卡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了爱情,虽然她和罗伯特只有四天,但她一生都爱着罗伯特,牵挂着他,思恋着他,每分每秒都不曾离开过他,这是一种单纯真挚的至爱,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之爱。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但爱如果离开了责任也就失去了魅力。选择了婚姻,就要承担起婚姻的义务与责任。即使婚姻是囚笼,但没有到自己非得冲破它的时候,就应该继续做一个痛苦而幸福的“囚徒”。很多中年离婚的男女,打着“爱情自由” 的幌子,不断追求新鲜刺激与肉欲放纵,其本质依然是欲望的“囚徒”而非婚姻的囚徒,可是“有好的婚姻,但其中并无极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及爱情生活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提高。在婚姻面前,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遇。正是在这种婚姻爱情语境下,一些婚外恋人为自己狡辩,认为现实的环境与风气迫使自己“被婚外恋”。“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的。” 事实是这样的吗?不可否定少数婚外恋的人有自己充足正当的理由,但从人性最原始、最本质来说,大多数婚外恋的人都是肉欲的奴隶。在燃烧自己身体的时候,连自己的理性与灵魂也一起烧掉了。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说他爱别人,那一定是谎言。爱外物胜过爱自己,但那是真的爱吗?通过学习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这门课,以及自己体验和感受,我认为那样的爱背后隐藏的是自私,是冠以为对方好的名义满足自己控制欲,目的是要对方无条件的接纳并且还说我是为你好,我爱你。但是内心呢?内心期待的是对方给予自己同样甚至是更高的回报。总是在比较两人之间究竟谁爱谁更
多,谁付出的更多。当对方无法满足,给予不了的时候,便觉得失落,甚至抓狂。其实爱自己的意思是能够自我满足,接纳真实的自我哪怕不完美、不够可爱、不那么温柔。爱正如慈善一样,当你拥有更多的时候你才能给予更多,而这个拥有来自于我们充实的内心,丰富的体验,满怀希望的人生和真实真正的“大爱”,而不是依靠别人的给予,等待对方回报之后自己再付出。只有这样的爱自己才能用真正的爱感染对方,温暖对方,进而让两人的相处相得益彰。爱的目的不是占有,而是自由。我承认离开是一个选择,一个人生态度,倘若因为明白而离开那么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相反只是为了逃避或者用离开来忘却,那么真正的问题并没有面对和解决,在将来的生活中这些未被解决的事还将如影随形。正面的信息真的很有力量,好好的爱自己,安守本分,活在当下,我们自然会觉得爱与被爱同时存在。
有一句很流传很广的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我认为生命还是要放在首位的,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白谈。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珍爱自己的生命。
爱自己,才会懂得怎样更好地去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
2、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第二篇:选修心理学论文
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在大众传播中,群体的心理因素地位更加凸显。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选修心理学论文,欢迎查看。
篇一:课堂师生互动心理学分析
【摘要】
课堂师生互动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的内容,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与意义、误区、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以讨论,并以心理学的角度在认知、情感和动机以及人格等因素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课堂师生互动;情感和动机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与意义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
所谓互动(interaction),就是互动的两个或多个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从某种角度来使互动的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课堂师生互动,即是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教学主体双方之间为掌握教学内容、保持教学活力、增强课堂效果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动作、心理、语言等,以心理活动和语言交流为主。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1、课堂师生互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型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我们期待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老师们能够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在学业成绩上,更多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学校发挥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操作的重要联结作用,而教师的师生互动正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途径。
2、课堂师生互动是加强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主要方法。任何教育都不会离开因材施教的主题,因为它是发展人才的关键。如果能够根据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现状去制定有计划的教学策略,必定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师生互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新的联结,从而能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
(一)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倾向单向性。
因为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他导向着整个互动的方向。例如从对象上看,某些老师更偏向与某些班级干部、或是经常与老师进行互动的人进行交流,成绩比较高的同学要高于成绩不是十分突出的同学。但是这种选择很可能是无意识的。
(二)课堂师生互动过于追求形式化。
首先是课堂师生互动的预成性。因为教师明显的主体地位,引导着学生向前走,时间一长,势必会使孩子们形成思维定势,丢失发散思维和个人思想观念。其次是互动之中的不深刻性。有些教师只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模式,所以刻意去设计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来请学生回答,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
(三)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强调显性化。
真正的好的课堂,能够把课程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并且整个的过程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都是觉得有意义的。但是有的教师会过于重视语言互动的外显性,以学生在课堂之中回答问题的多少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其实是不可取的。
三、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
(一)教师层面。
从内部原因来看,首先是教师的讲课方式。一个好的教师他的授课方式无论怎样都是让学生在形式上愿意接受、在内容上容易理解的。其次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的教师,应该是在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的同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从外部原因来看,教师易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例如个人的身体状态。根据资源整合理论,一旦教师身体状况不好,一部分资源是会下意识地去觉知你的生理变化的,教师的授课就会受影响。
(二)学生层面。
从内部原因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对师生互动产生很大差异,如学生的家庭环境、风俗习惯等。其次,不同的学习目的会导致不同的效果。有的同学就是希望能取得好成绩,有的则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积极关注,这些都会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从外部原因来看,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等待时间都会对这种互动产生影响。
(三)其他角度。
在教学中,非主观的因素往往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如关注程度。若课程是公开课,学生紧张,激素水平改变,师生互动的状况也会发生改变。
四、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几点建议
(一)认知因素。
首先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卡尼曼(D.Kahneman)指出,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老师能够用一些关注度高的手段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情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就会把更多的资源调用在所学的课程中。其次是应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指出:人脑中是会对知识进行知觉和归类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掌握课程内容之中的原理和规律。
(二)情感和动机因素。
教师应该具备共情的能力。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当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愉快安全的学习环境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另外,教师很有必要通过很多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们有目的、有意义地去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更好地有代入感,真正地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
(三)人格因素。
从两方面来讲,首先是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教学课堂外的身体力行,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环节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学生的人格特质同样也是关系到课堂师生互动能否顺利展开并达到目的的关键。有研究显示,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而在OCEAN(大五人格)的最新研究中证实,那些责任感、宜人性和开放性得分较高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会更多。
参考文献:
[1]钱珍.汉语中级口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2]周文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课堂师生互动重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3]刘尧,戴海燕.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10,06:66-69.[4]胡桂锬,罗琴,王绪朗.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11-14.[5]赵翠兰.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21:26-28.篇二:谈心理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要: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知与运用能力,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方法表示数,明确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的解释。文章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运算为视角,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以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探讨合适的运算教学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感;运算;发展心理学;元认知;元记忆
一、前言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知与运用能力,中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方法表示数,明确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数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扩展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营造数学情境、利用身边具体形象和实践活动进行感悟等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性成果。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数感特征中感受性的强弱,绝对阈限的高低,直接作用着数学学习思维的发展以及各学科抽象逻辑的应用水平。其对多少、远近、大小等的清晰敏锐度也是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心理基础。小学阶段贯穿始末的“运算教学”则是数感培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也是最广阔的平台。这个阶段的运算包含了数之间的关系,加减乘除计算,结合具体情境的估算和解释,灵活使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无论从哪方面讲,运算在数感培养中有其不可或缺性。运算的习得与熟练,对数的思维体系和意识能力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儿童时期的孩子,思维获得了飞跃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成熟,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主导,推理系统化,并逐步掌握了守恒,思维具备了可逆性,补偿意识开始萌芽,这些都为数感的加强奠定了心理基础。当然,本文跳出了皮亚杰的阶段认知理论的圈圈,借助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小学阶段运算的教与学,对“问题、竞争、认知、记忆、错误”进行探讨,要解决的是由运算带动数感在正常发展中提升的问题。
二、开放问题设计,增强问题的逻辑性
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乐于以直观来理解抽象。此时在运算的教学实际中,教师通常采用先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在数数中内化知识,最后再通过运用口诀或简单经验解决问题的模式。至四年级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此时,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是发掘学生巨大潜力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手段。这既体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理解性和自由性的期待,又能帮助学生借助成功来“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从而完善自己的品格。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本文作者曾在所教的两个班级运用了不同的方法。A班,例题:王老师带着500元去买篮球,每只165元,买了3只,还剩多少元?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进行校对、讲评。接着再依次出示几道题,学生基本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法。B班,相同例题,学生依旧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讲评。接着,教师板书列式:500-(165×3),让学生自己编出四道这样列式的应用题。学生独立编写,教师指名汇报,教师再相机点评。可以说,B班同学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稀奇古怪,但从思维角度来讲,B班的多样性足以让每个学生体会身边数(学)的丰富,感受数(学)的能量,而对数(学)产生潜意识中的高认可度与接受性,提升了对数的感受性。不仅在解决问题阶段,在运算的初始建模中,多样性对于方法和自我思维方向的选择,扩大开放性依然是很有效的。例如,菜市场的老大娘未必对数学的计算法则和简便方法有过认知,却在称出斤两后迅速地告知你该付多少,尔后又找零多少,而此时的顾客往往落后于他们的反应。或许有人归功于他们的记忆,但菜价与斤两是两个变量,况且也不太可能在事前列算过相关结果,背诵并不现实。其实,菜市场里的每个人不约而同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计算模式且运用自如。在此,可简称个性算法。在这样的计算理念中,往往不需要过多的原理,只是自己喜欢,用来顺手,结果正确。不可否认,他们对数的感觉,至少在敏锐度方面是领先的。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否也能有机会在运算问题中、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算法,驾轻就熟,得出正确结果,解释出结果的合理性呢?教育学者们喜欢对此冠以“张扬个性,释放天性”来褒奖,而教师则只是思考过程中的道理,以及达到目标方式与现有规则的融合。当然,这一点在现在的教学实际中是有遗憾的,因为很少有在校学生有着各式创新思维方式而被鼓励使用甚至加以推广的。虽然网上也曾有过相关统计,运算灵活度高的孩子其思维的可逆性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要远远快于“死算”的孩子。
三、强化在合作环境下的竞争意识
比起合作,竞争更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并伴随着坚强的意志及强烈的成功欲望。在小学阶段,运算是竞争的最好“格斗场”。不论是日常普遍开展的口算速算这些纯结果类的比拼,还是解读多方法、探究性问题思路的较劲,潜移默化中学生将原有的对数(学)的理解应用图式在做着各种不同的有效的优化与组合,加速了他们日后对问题切入点的把握,他们也更乐于去记下这些证明了自己能力的方法,或是可以记下别人赢取优势的过程,并引以为鉴,这样形成的更多专属个人的认知方法和记忆策略是很重要的。在童年期儿童逻辑推理类别体系化形成初期,这无疑是很好的范式。在教学第十册“公倍数与公因数”时,教师对竞争的应用非常频繁。由于内容本身是建立在整数乘除法之上,也不涉及更多其他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参与面很大,积极度也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是设计与仲裁的角色,期间的理解、寻找方法、计算、验证、比对均由孩子们自己完成。挑战这个以往错误率超过30%的单元需要勇气,但竞争给了学生动力,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失利一两次后也在总结方法,在集中注意力指向的过程中,对数的理解和原概念技能的重组捋清了复杂思维脉络。当然,竞争中的机械训练或训练强度过大,片面强调解题技巧,忽视通性算法都有可能造成学生思维跑偏,钻牛角尖以及“被放弃”。这时,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尚无清晰的辩证思维,抽象本质思维水平还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必须随时调整策略,对问题和方法适当矫正,或分散难度或有效迁移,使学生达到准确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四、有效形成元认知与元记忆
7岁~12岁的儿童,其记忆容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又是认知与记忆的密集期和形成期,此时,对于增加“库存量”显然是必要的。本文作者在学习圆周率时,老师就曾将“3.14***9”描述成“山顶一狮一虎救二鹿舞三舞把酒吃酒”,以致迄今都记忆犹新。运算的认知能力、运算过程方法的记忆和记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其中的估算和问题简化技巧,对推动主动化认知是相当明显的。当人们的大脑皮层接收指令完成相应发展多变的运算时,调动了更多细胞体神经合作参与,其中整个协调和识别系统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对不断重复的经过产生习惯化,并纳入条件反射系统,服务于更高级的认知与思维。创新意识、辨析求证等高阶数感,便在这样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同样,元记忆的积累也在综合各组织的有效管理,以开发和利用更大容量记忆资源。因此,整个小学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和难度的运算来刺激学生,并鼓励其对认知方法和记忆策略进行自我个性化改造,在正确有效的前提下加以推广和加工,不仅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也是符合该年龄段孩子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合理学法。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要把握运算中的关键节点,适当提醒复述,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内容转化为长时记忆,增大学生知识技能容量,使学生在把握价值取向中体会数的实用性,领悟数的美感。但过于注重学生记忆的发展,看重认知效率,结果也会不太理想。在日常化的“数”的接触中,教师把“数”教“活”的想法,同样对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学生起着促进发展的特殊作用。数感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重点则在效果的渐渐体现。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尝试提出质疑,特别是当教师的单一模式教学大量重复后,会被学生抵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运算为视角,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以小学阶段的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探讨了合适的运算教学法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何忠贤,彭伟强.高效课堂教学与数学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3]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刘晓琳,黄荣怀.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5]吴向东.创客教育:从知识传承到知识创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07).[6]道靖.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卓越小学数学教师的几何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篇三:积极心理学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应用
[摘要]
学生管理一直都是中职学校主要管理工作,怎样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一直都是学校管理人员重点分析的课题。本文就尝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之下,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自我管理
前言
长久以来,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心理素质尚未健全等因素影响,虽然中职院校一直将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管理水平,推动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人员开始相继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入手,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法简单,过分强调学生消极情绪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管理工作者眼中,学生品行要是十分恶劣,管理难度也就显著提升。所以,管理工作者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经常秉持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观点。一旦学生在做出错误事情之后,管理工作者也基本上采取批评及责备形式。部分中职学校为了的杜绝学生做出错事,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模式,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取得了良好成果,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平静之后存在的隐患。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人员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优点”上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价值都会得到提升。中职学生尚未形成完善人生观及价值观,一旦过分关注及强调其存在的缺点,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忽视主观情绪变化,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二)评价标准单一,影响学生多元化发展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学校发展及学生健康方面。所以,大学生学校对校园事故的出现都十分担心。正式由于在这种理念之下,学校都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学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品质上,也即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公民、职业品德,符合企业对人才要求。但是学校所应用的评价标准和现实需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还是以传统标准衡量学生,也就是首要关注学生学校成绩,品德经常错误被认定为老实、听话。
(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影响根深蒂固
在一般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并且也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例如人格、意志力等。所以,在必要心理教育指导情况下,大部分中职学校所具有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心理咨询室无法发挥出自身作用,或者是将心理咨询看成学生管理手段。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向上意识,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疾病模型可以看出,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问题性学生,对其开展教育就是为了防止该类学生再次出现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优点上面,并不是仅仅强调学生存在的缺点,至少认为优点和缺点同等重要,进而挖掘学生身上所存在的潜在价值。想要做到这样,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应该转变自身观念,摆脱传统疾病模型所造成的影响,构建健康模型理念。中职学校在转变观念的情况之下,还应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与转变之后的观念相吻合,采取动态及发展眼光评估每一个学生,保证可以对学生个性化评价,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也可以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获得自信及自尊,并且找到自身感兴趣的事情。
(二)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学生品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借助相关游戏活动实现。所以,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取得取得良好效果。
1、设置专门积极心理学课程就以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幸福能力观”来说,心理教育课程就可以以此作为课程主题,并且为其配备完善心理训练课程,例如交往体验、情绪控制等,加强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理解程度,并且会将自身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应用到心理品质上面。
2、在学校教育活动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团委在日常学生会活动及班级活动中,可以针对性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方面知识,梳理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简而言之,中职学校在所开展的多样化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在潜移默化状态下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身心意志,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教学活动是学校主要开展的活动,从教学活动角度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品质培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内容积极、健康积极心理学十分关注对积极情绪及人格特点体验,探索积极心理学研究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积极”这个特征,符合足学生对积极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对积极心理学关注度,让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积极、健康品质,可以充满自信心应对今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命只有在拥有春天之后,才可以带领另一个生命拥有春天。所以,教师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之前,自身就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带领学生具有积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应用积极词汇数量,例如尊重、分享等,发挥出自身在教育上的作用,为学生树立积极心理营造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状态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
4、班主任尽可能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班级管理俗话说的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班主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要是可以长期在积极环境下生存,自身行为举止及品质都可以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中,尽可能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文化氛围。首先,班主任在编制规章制度时,应该尽可能做到积极向上;其次,班主任积极创新班级管理形式,从传统考试分数理念中摆脱出来,全方面对学生评估,充分认可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让学生感觉到自身被尊重,进而不断进取,尝试到成功喜悦;最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等优秀品质,通过良好性格、顽强意志、稳定情绪等影响学生,在学生在潜移默化状态下感受积极心理学。
5、社会、家庭、学生一同对学生管理积极心理学认为,从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应该转变到注重学生公共品质上面。学生在形成群体品质之后,周围同学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家庭、社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中职学校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形成良好教育网络,也就是社会、家庭、学校一同努力,正确认识到社会及家庭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的影响,尽可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将其转变为自身品质。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也承担着向家长讲解积极心理学的责任,积极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简而言之,中职学校应该调动自身资源,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结论;
学生自我管理作为中职学校管理工作最高境界,想要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其提供良好发展方向。笔者在对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应用研究之后发现,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环境下成长,进而从观念及课程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元慧.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2]翟炜.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管理措施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9).
第三篇:心理学课程论文
安阳师范学院
心理学论文 课 程:学 院:专业班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成 绩:
心 理 学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1103073 薛 鹏 辉
张 丽 萍
年 11 月日
2011 15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 现代的校园已不再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心理充满矛盾各大校园因此每年都会有因失恋或别人的感情的原因而跳楼或割脉的现象。下面是几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1、注意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现代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次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
2、一旦缀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立下誓言,“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所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交往的时候要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
2、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积极意义。
3、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
4、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异性交往的障碍,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端正异性交往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生理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性生理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性冲动,这是正常现象。性成熟使大学生开始萌发性意识,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男生如果主动和女生交往,就会给女生造成“有性行为的企图”心理;而女生如果和男生主动交往呢,则会被认为“性意识比较开放”。在这些心理意识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不轻易地和异性交往,总和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难怪不少同学感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太少,太拘束了,更无从谈起造成亲切的气氛。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异性交往都带着“性”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交往的动机是纯洁的,大都期望的是“精神交往”。在异性交往这方面,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在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纯洁友谊 “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情侣关系(爱情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混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和异性交往的关系视为对情侣关系的破坏,常怕背上“第三者”或“外遇”的名声。这得从爱情说起。爱情具有专一性、排他性;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爱情,就排斥他人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任何第三者的插入和男女双方任何一方充当第三者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爱情的神圣和纯洁。这些无不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普遍可能会导致个人和异性交往人数的减少。因为: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坠入情网后便不能自拔,陷入彼此卿卿我我的狭小天地里„„疏远冷落了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情侣主体外的人对这对情侣的疏远。情侣关系的热度遮盖了异性的关系。异性交往在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在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中断交往,以免让人产生误会。王怡红的观点认为,即使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可以更为自由地待在一起,可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就是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仍可以在一起发展关系,做一个朋友或者做一个好朋友。显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不符合健康交往的需要。人的成熟标志之一,就看他把握自己的感情程度。成熟的爱,需要成熟的条件,就像一棵树的成长,需要浇水灌溉,需要施肥,需要修剪,需要除害虫一样,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两颗虽然赤诚却不冷静的年轻的心是无法一下子承担这么多的。有的人对爱情的理解很单纯,认为爱就是爱,不附加任何社会因素,而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知之甚少。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迥异于成人期的独特的时期,此时,两性之间的感情纯洁而又朦胧。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大家在此大作文章,有的称之为“不该吃的禁果”,也有的形象描述为“感情的暴风阶段”和“犯个美丽的错误”等等。它们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它的美好和诱惑力;一个是它的不成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尤其谆谆告诫,循循善诱,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把自己那份纯洁而美好的情感珍藏起来,但遗憾的是,仍有少数的少男少女们还徘徊于危险的边缘。爱情这杯酒是醇厚甜美的,但现在还不是品尝它的时候。与其匆匆步入爱河,不如我们静静地等待它的成长。
第四篇:心理学课程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心理学课程论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学课程论文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在西方心理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是否就没有心理学呢?不是的,我国的心理学思想早已孕育于历经千年的哲学思想之中。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各种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仍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标志着西方自我意识的最早觉醒,而在较之早约五、六百年的殷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人自身进行了主动反省,对自我意识也有了初步的探讨。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自我意识的思想,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孔子曾提出过一段著名的关于人的一生心理发展历程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各有自己应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某一阶段停滞不前或过度超前都可能是一种心理行为的畸变。到了晚年,他又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这也同样是正确的处事态度与准则。老一代退出社会变革的前沿,让位于下一代,也是老年人健康的心态。
二、孔子有关学习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另外他提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主张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学而时习之”,还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还强调思与学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之后仍然有所不理解时不去启发开导他。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规律,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学习策略相似,在今天仍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三、孔子有关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思想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用“人伦”这个本土化的概念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五伦”即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关系,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仁”的思想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孔子说:“人者,仁也。”表明孔子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人的第一条件,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心理健康观是一致的。孔子还建立了一套关于规范人们交往行为的保障机制,这就是“礼”。孔子所谓的“礼”主要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另外,孔子提出“义”作为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节制机制,成为人际交往时利益取舍的一把标尺。在他看来,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不应只看重个人的私利,更要看重义。最后,孔子提出了“和为贵”的主张。人际之和,主要是指良好的人际相处状态。即人与人相处时能够做到和谐、和睦,这是人际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人际交往的归宿。
四、孔子有关个人修养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是一位心理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先驱,他的很多观点和学说,尤其是他的一些养心之道与现在的心理学理论是相通的。他提出的一系列心理养生方法,如修德养性法、调节情志法、动静结合法等,对于工作紧张、压力巨大、抑郁焦虑的现代人来说,值得借鉴与采纳。修德养性法:先秦儒家论养生都很重视品德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孔子首先提出“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命题,认为有道德的人必然会得到健康和长寿。调节情志法:养生应注重情绪调节。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各种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悲伤、高兴、欢乐等,如果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产生持久的或严重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甚至使相应的内脏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我国古代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认为情绪不良会破坏肌体的稳定和平衡,从而诱发疾病。由此看来,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我们个体健康至关重要。孔子主张勤奋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认为勤奋学习可以忘掉忧愁。孔子还特别重视诗、乐对情绪、情感的调节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诗、乐可以激励人的志向、启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的目的。动静结合法:主张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也主张通过适度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如果说养神的关键在于“静”,那么养形的要务则是“动”了。孔子也说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认为整天无所事事,还不如下下棋。为了追求身心并修,孔子开设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侧重德育,兼含美育;书、数为智育;射、御为武育。孔子动静结合的养生观,是符合现代心理健康思想的。总之,虽然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形成于2500多年之前,但对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个人养生以及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篇:管理者心理学课程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 工学院 班 级:机制3班 姓 名: 文尧 学 号:201140614317 课程论文题目:领导者心理理论综述 课程名称:管理者心理学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ofleadership)、领导生态学(Ecologyofleadership)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
现在的我是机制3班的一个班长也是一个小小的领导者,所以对于领导者的心理我需要做深入的研究,以便把自己的能力的提升,这样也能更好的带动大家,使一个小小的团队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对于领导者理论:
领导者管理的四大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其中,领导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此指管理者通过指导、激励、带领等方式对下属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从而去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是有效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回顾并分析一下关于领导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
有关领导的理论很多,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领导理论大致有四种理论学派:早期的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近期的权变理论以及当前的领导风格理论。按照时间的顺序,在20世纪40年代末,也就是领导理论出现的初期,研究者主要从事的是领导的特制理论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领导能力是天生的;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 末,主要进行的是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领导效能与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有关;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领导权变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有效的领导受不同情景的影响;从80年代初至今,大量的出现了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有效的领导需要提供愿景、鼓舞和注重行动。
一、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
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都着重在找出杰出领导者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的特性或品质上,称为特性论(或品质论)。传统的领导特质论认为,领导特质是天生的,Sir.F.Galton早在1 869年就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天生的。在早期美国管理学家Edwin E.Ghiselli提出了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他在其《管理者探索》中研究得出的八种个性特征为:才智、首创精神、督察能力、自信心、决断力、适应性、性别、成熟程度等,五种激励特征为:对工作稳定的需求、对金钱奖励的需求、对指挥别人权力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事业成就的需求等。在 1969年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领导者应该具有7种特质:善于言辞、外表英俊、高超智力、充满自信、心理健康、支配趋向、外向敏感等。后来,Stogclill等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应包括16种特质。
又有一种“新特性论”。R.M.Stogdill把这些领导特性归纳为六类:(1)身体性特性(2)社会背景性特性(3)智力性特性(4)个性特性(5)与工作有关的特性(6)社交性特性。
以上特性论对领导者的特质进行研究,在这个时期并没有把具有某些特质的领导命名为某种类型,后来出现了新特性论,新特性论中最有名的要数较近期的领袖魅力理论(House,1976),另外类似的有变革型领导(Bass,1985)、愿景型领导(Sashkin,1988)等等,形成了后来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
二、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
行为理论研究的真正萌芽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那时,许多管理心理学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领导行为与他们的领导效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为了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许多机构对此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首先是俄亥俄州立大学Hemphill(1941)等因素分析的方法,从多种领导行为因素中抽出了两个基本因素,发现了领导行为的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抓组织和关心人),并采用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来评定这两个维度的领导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批研究人员,对领导的效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使用了多种问卷,做了大量测量后,发现总是有两种领导行为突显出来,这两种领导行为被称为“创立结构”和“关怀体谅”。创立结构是指那些把重点直接放在完成组织绩效上的领导行为。关怀体谅,是指信任下级,友爱温暖,关怀下级个人福利与需要。
在1964年,Blake与Mouton在以往领导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方格理论”,他们用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横坐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两者按程度大小各分成九等分,从而形成一个方格图。这样,在理论上能组合成81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在这81种领导方式中,可以选取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从领导关心任务达成和关心下级需要两个角度来考虑领导者的行为类型的思想引起许多研究人员的兴趣,美国之外的许多其他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在20世纪60年代在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PM理论。该理论也是从两个维度来分析领导行为的,在形式上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校正矩阵相似,但是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研究领导行为和群体行为。该理论认为,群体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实现群体的特定目标,即绩效(Performance,用P表示),另一种功能是改善群体自身的正常运转,即维持(Maintain,用M表示)。PM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执行这两种团体机能。因此,领导者的行为也就包括这两个因素。这样,不论M因素多么强,也总包含着某种程度的P因素,同样的道理,不管P因素多么强,也总包括M因素。此外P和M两方面都强或两方面都弱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参照Blake和Mouton(1964)管理方格图的思想,如果以P为横坐标,M为纵坐标,并在P和M坐标中点,各一条线,就可划分出PM、Pm、Mp、pm四种领导类型。
中国于80年代,徐联仓等人对PM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中国国情对PM量表进行标准化。后来凌文辁等还探讨了领导行为评价的中国模式问题,增加了品德维度。也有近期董燕等人(1996)对军队初级指挥官PM领导行为类型研究并且表明军队领导行为的类型以及情景因素等方面与企业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三、领导权变理论的研究
权变理论学者们针对前两种理论研究的不足,在研究领导与绩效的关系时把情境因素考虑在内。权变理论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菲德勒模型(Fred fiedler)、Psul Hersey & Kenneth Blanchard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Graeo提出的领导成员交换理论、Robert House提出的路径—目标理论、Vector Vroom & Phillip Yetton提出的领导者参与模型等。
Fred fiedler在研究领导时将领导风格分为关系取向和任务取向,并考虑了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种情境。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领导者——成员关系比较好、任务结构比较高和职位权力比较强的情境和和领导者——成员关系差、任务结构低和职位权力弱的情境下工作会取得比较好的工作绩效,关系取向的领导会在中等条件下取得比较好的工作绩效。
Psul Hersey & Kenneth Blanchard与Fred fiedler对领导维度的划分相同,但考虑的情境不同,他们将下属的成熟度(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设定为情境,并根据下属的成熟度界定出四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员工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采用参与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不大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推销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不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指示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日常工作中,由于时间压力,领导者往往与下属中少部分人建立特殊关系,这些个体就成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更多的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而其他人员则成为圈外人士,根据这种现象,George Graeo提出了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预测,“圈内”地位的下属得到的绩效评估等级更高,离职率更低,对主管更满意。
根据下属参与决策的程度,Vector Vroom&Phillip Yetton提出了领导者参与决策模型。该理论认为领导行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该理论将完全独裁到群体决策设定为五个等级,领导者可根据权变因素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该理论中,共有12个权变因素:质量要求、承诺要求、领导者信息、问题结构、承诺的可能性、目标一致性、下属的冲突、下属的信息、时间限制、地域的分散、激励——时间、激励——发展。
根据资料对上述的探讨,我觉得我们得根据自身四周的实际出发,发挥领导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策划,领导)!当然在这之前我得培养自身的特质(应该具有7种特质:善于言辞、外表英俊、高超智力、充满自信、心理健康、支配趋向、外向敏感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策划,领导)完美凸显,才能更好的带动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