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电影赏析课程论文
心理学电影赏析课程论文
----------
学院:药学院
专业:药物制剂2009级
学号:200940303040
姓名:田茜
完成日期:2012-11-20
电影名称:《美丽心灵》、《和莎莫的500天》
《美丽心灵》
剧情分享: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 Jr.John Forbes Nas。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做出了惊人的 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一个真人真事的传奇故事,今天纳什继续在他的领域中耕耘着。
1947年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利亚的天才”并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富足的亲戚资助他进入“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但普林斯顿最具声誉的奖学金证明他确实属于普林斯顿这个团队。
这对纳什或是对普林斯顿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优雅的社会交际他根本不屑一顾,上课也提不起什么兴致。他整天沉迷于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深信这才是他应该从事的事情。
普林斯顿的数学系竞争十分激烈,纳什的一些同学也十分乐于看到纳什的失败。他唯一的朋友只有他的舍友浪子,查尔斯关怀和鼓励给了孤僻的纳什一丝安慰。一个晚上他与一些同学在当地酒吧娱乐,当时他们对一个热情的金发碧眼女人的反应引发了他的灵感。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了,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纳什后来获得了在MIT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这可是一个众人觊觎的工作,但是他对这些并不满意。科学曾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获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冷战盛行,纳什渴望在这场新的冲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自称来自的美国国防部的威廉-帕彻邀请他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破解敌人的密码。
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耗神的工作中。同时,光彩照人的艾丽西亚-拉迪,一个物理系学生,她向纳什引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的观念----爱情。
不久,纳什和艾丽西亚结婚了,但是他不能告诉她他正在为帕彻所从事的危险项目。这项工作稍有不慎泄了密,后果将不堪设想。纳什一直是悄悄地在干,他被这项工作深深地迷住了,并最终迷失在这些无法抵御的错觉中。经诊断,他得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原来,纳什的挚友查尔斯,查尔斯可爱的小侄女和威廉-帕彻都是纳什的幻觉。
纳什的遭遇让艾丽西亚吓坏了,她挣扎在被毁天才爱的重压下。随着每一天都似乎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恐怖,这对令人羡慕的伴侣已失去了当初让人羡慕的份儿。但是艾丽西亚仍然在她爱着的男人身上发现了他的超凡魅力,这也是支撑她对他承诺的源泉所在。受到她那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忠诚的感动,纳什最终决定与这场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
谦卑的纳什目标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却是难上加难。处在病魔的重压之下,他仍然被那令人兴奋的数学理论所驱使着,他决心寻找自己的恢复常态的方法。绝对是通过意志的力量,他才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此同时,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电影分析: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传奇。
即使是现在,当人们谈到精神分裂症患者时,通常的反应仍是感到恐惧、不可思议和排斥、歧视,生活在真实社会、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是很难理解精神病患者的那些怪异行为和举止的。可是在我们的社会中,精神病人却是越来越多了,他们不仅需要得到医生和心理工作者的关注,还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美丽心灵》的编剧阿基瓦·戈尔兹曼对剧情作了精心安排,男主角纳斯的扮演者罗素·克洛的表演也出神入化。还有普林斯顿金秋美丽的校园,沉稳而空灵的音乐,层叠相融的镜头,所有这些都使《美丽心灵》成为一部精致而美丽的电影,并一举夺得奥斯卡的四项大奖。然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纳斯那些奇妙的思想、传奇的经历,而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有艾丽莎带来的动人的爱情,那是纳斯经历了一生的传奇所体会到的人性的美丽。
阿基瓦·戈尔兹曼的父母都是纽约知名的心理医生,其本人对精神病患者有很好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戈尔兹曼是“纳斯”原型的第一个心理分析者,电影和心理分析都在试图阐述一个故事,试图深入一个人的内心。戈尔兹曼的心理分析使纳斯的心灵在银幕上真实而深入地再现出来,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一些心理分析的观点来帮助自己和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更好地理解纳斯的心灵。
一、个性分析:思维与情感的冲突 :《美丽心灵》展现了一个天才的思想。纳斯最初给观众的印象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迎新招待会上,在纳斯的眼中,阳光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的影像,漂浮在空中,然后刚好与旁边一个学生的领带图案重合。纳斯微微一笑,对那个同学说:“知道吗?我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你的领带有多么难看。”这就是纳斯,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在他的思想中,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来表达生活中的一切。如橄榄球比赛、鸽子的活动周期、一个女人在追抢了她钱包的男人的表现等等,他那著名的博弈论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对酒吧里的男女社交活动的观察。透过写满公式的窗户,可以看到纳斯那若有所思的脸,在他眼中的世界是充满数字、逻辑和推理的理性世界,并且在他所理解的理性世界中孜孜不倦地追求。
与他在数理世界中的追求相反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不大。影片的开始也通过一些片断表现了纳斯的个性。他生性孤僻,言语不多,拒绝社交,与其他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无疑,纳斯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在谈到心理类型时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作为功能十字图的四极,其中心是自我。其中思维和情感相对,感觉和直觉相对。自我在这相对的两维中都可能有偏差。喜好思维的人其自我的意志力便导向思维那一端,情感就只能放在下端而处于一种次要功能。当两者相对比较平衡时,自我仍能较好地理解和控制情感,这时的情感是一种理性情感。但越习惯于思考的人,情感就容易越受到排斥。当思维占据了意识的全部时,情感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起作用。情感由于受到排斥而不能被意识所理解和控制,往往就会失去理性而成为非理性情感。因此纳斯并不害怕别人对他思维的攻击,因为那是他能够意识和控制的,但是他害怕来自无意识的情感,那是他不能理解和不能控制的领域。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纳斯那木讷的表情下隐藏的是他内心复杂的冲突,成功与失败、孤独与认可、爱与结果„„
纳斯的三种非理性情感 1.对失败的恐惧
他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并且不能接受失败。电影中有一个片断是他的竞争对手汉森向他挑战下棋比赛。汉森说:“怕了吧?”纳斯充满自信地说:“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当纳斯输了棋之后,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实,并说:“你本不该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无缝,这棋肯定有陷阱。”纳斯紧张地站起来,慌乱中把棋盘也打翻了。后来,他与幻想中的室友谈起这件事时仍然耿耿于怀:“我输给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我本来掌握了主动权的,不知道怎么搞的就失了手,一定是他暗中搞的鬼。”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纳斯在惧怕失败时的焦虑表现,在他没有写出得到认可的论文时,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一头撞向写满复杂公式的玻璃窗上,痛苦地说:“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纳斯追求成功,追求荣誉,他的情感被这欲望深深地占据着。
2.孤立的无奈
纳斯虽然有超人的智力,却是个孤独的才子。在刚进校园的时候,他独自走上楼梯,身后托着长长的影子,那是一个孤独的身影。电影中他有几次谈到自己对别人的看法。他第一次与幻想中的查尔斯聊天的时候就说道:“我不太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太喜欢我。”他的导师海林格跟他说:“你的与世隔绝可能很大程度影响了你在学术上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觉。”纳斯却说:“我不交朋友,因为我是只蠢驴。”他第一次和幻想中的帕切尔对话时也说道:“我喜欢独来独往,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喜欢我。”事实上,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普林斯顿的环境对纳斯还是相当宽容的。纳斯认为人们不喜欢他只是他内心中“不喜欢别人”的一种投射。他的与世隔绝孤立了他与别人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当环境中产生压力时,就很容易转化为与环境的敌视状态,从而加重他的焦虑感。但是,他同时需要得到认可,当他看到餐厅中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一位老教授面前表示尊敬时,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3.爱情的迷惘
可以说,纳斯是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他不仅不屑于同学间的交往,而且,起初他对男女间的感情也毫无兴趣。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学校的酒吧里,同学们怂恿纳斯去追一个女孩子。他来到女孩子的身边,冷静地看着她说:“我不知道如果我想和你上床应该说些什么,但是你能不能就当我已经说了那些话?我的意思是说不如我们省掉那些开场白,直奔主题吧。”纳斯不相信成人间的浪漫,他于是对那个女孩做了个恶作剧。在这里,纳斯看到的只是男女交往的目的和结果,把它看作是一个完全客观而毫无感情的过程。从这个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情感是受到理性意识拒绝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纳斯的个性与心理经验、思维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很不平衡的,他受到了非理性情感的困扰,这是促使他精神分裂的原因。那些被他排斥、不屑与抗拒的心理成分,那些未被意识到的情感只能通过不正常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症状分析:无意识变出三个“我”
纳斯的主要症状是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三个幻觉人物,他们影响、控制着纳斯的生活。这三个幻觉均来源于纳斯的无意识,是无意识补偿功能的病理性表现。
无意识包括一切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经验,是构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对于正常人而言,无意识往往通过与意识倾向相反的欲望或动力而作为意识的一种补充,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梦便是无意识补偿功能的一种表现。心智发展不平衡的人们往往是意识与无意识不平衡的受害者,他们与自己的无意识斗争,无意识的正常的补偿功能便只能以不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
无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最深层次。它包含了人类的许多共通的经验。在分析正常人或精神病人的梦、症状或幻觉时,我们常常可以触及这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模式多种多样,几乎包括人类所有的心理经验,但无意识中最重要的原型主要有英雄(性格中的理想自我)、阴影(性格的对立面)、阿尼玛(男性的女性意象)或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意象)、智慧老人(激发智慧的直觉)、自性(性格的完整性)、圣婴(预示新生)等。原型常常通过意象表达出来。
通过前面对于纳斯个性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纳斯的心灵中,被意识忽略和拒绝的情感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那些和意识冲突的无意识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非理性情感,来源于三种原型,并由三个人物表现出来。当它们侵入纳斯的意识世界时就不受控制地实现它们的补偿功能。
室友查尔斯——阴影
据医生分析,纳斯可能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精神分裂了。他那时候就已经在幻想中构建了一个室友查尔斯。
查尔斯的个性与纳斯完全相反,集中了纳斯周围那些与纳斯格格不入的同学的特点。查尔斯个性中的许多方面正是被纳斯否定了的内容。他是纳斯的阴影。影片中查尔斯第一次出现时便是以浪子的形象出现的。与当时纳斯拘谨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纳斯谈到他神迷的数学时,查尔斯说:“数学不会带来真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太闷了。”当纳斯谈到他还没有写出论文时,查尔斯问他:“你多久没有约会了?”可与别的同学不同的是,纳斯得到了查尔斯的认可,查尔斯一直认为他是天才,并且一直鼓励他。内心孤独的纳斯无疑是需要这种认可和鼓励的,因此查尔斯也是纳斯在孤独中需要得到认同的体现。
国防部官员——英雄原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一种文化里面都有英雄意识,这是我们深层的心理需要。但对于纳斯而言,这种深层的心理需要是通过幻觉表现出来的。
第一次出现国防部官员帕切尔的幻觉时,纳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但是对于一个不能接受失败的人来说,成功越大,就越害怕失败。他需要更多的成就感来缓解他潜意识中害怕失败的焦虑。帕切尔令纳斯感到自己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们的“项目”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参与这样的一项工作是纳斯心灵深处的理想和欲望。
小女孩玛休——阿尼玛原型
小女孩玛休天真可爱,一直没有长大。“她”是纳斯内心中的女性经验。纳斯在酒吧中由于不尊重女性的感情而遭受了对方的一个耳光的片断表现出纳斯缺乏女性经验,并且没有对女性情感给予应有的重视。他的女性经验很弱,也很不成熟。当他开始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艾丽莎并为之深深吸引之后,他开始幻想到玛休,也就是那一次,他与幻觉中的查尔斯谈起艾丽莎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表情。他说:“他很迷人,我都不知所措。”“我该娶她吗?”
纳斯那些膨胀的情感需要是无意识侵入意识并控制意识的缺口。被纳斯忽视了的这些无意识通过幻想表现出来之后,纳斯的人格就被逐渐分裂了。无意识的那些原型已经形成一个个自我。他们相互独立,并常常取代纳斯头脑中的现实世界。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当这些分裂出来的自我与正常情况下的自我常常发生冲突时,原本现实的自我会逐渐失去勇气和能力,以至于病人完全受到幻想世界的控制。
影片中,当纳斯感到危险并表示不愿继续工作下去时,他受到了帕切尔的威胁,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妥协。对于他来说,那些幻觉都是真实的。当他被带入精神病院,并被告知他已经患病时,他不相信,并认为这是前苏联人的阴谋。而当艾丽莎去探望他,并且把他自己整理的那些资料原封不动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仍然不能接受现实。但在内心里面,他是相信艾丽莎的。
这时,他的幻想世界开始受到了冲击,头脑中的“真实”与现实中的真实的矛盾,令纳斯感到非常痛苦,他挖开了手腕去寻找那个可以放射号码的二极管。之后,他接受了电击治疗。罗森医生说:“现在他正经历着精神分裂症者最难熬的阶段,那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恐惧„„”
三、康复之谜
爱拯救了天才
精神分裂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很难康复的精神病。但纳斯却奇迹般地在没有坚持医学治疗的情况下康复了,这是爱的力量。艾丽莎的爱是纳斯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也是纳斯与现实接触的桥梁。
谁真谁假?
要治愈一个已经分不清真和假的病人,最重要的是要让他的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中来。纳斯的幸运在于他一直有艾丽莎爱的支持。纳斯一直能够感受到艾丽莎的爱,并且相信艾丽莎的爱。当他在真与假中迷惘的时候,至少他知道艾丽莎的爱是真实的。正是这一点真实的情感让真实的世界重新进入纳斯的意识,使纳斯在真实情感的引导下重新关注现实世界。
影片中的高潮部分是纳斯的精神病复发并受到了帕切尔的生命威胁。艾丽莎打电话通知医生,而帕切尔命令纳斯:“你必须阻止她。”纳斯紧张妻子的安危,连忙说:“别把她牵扯进来”,当帕切尔拿出枪来对着艾丽莎时,纳斯冲过去把他的枪撞到地上。当艾丽莎冲出去后,纳斯同时受到了几个幻觉的压力,帕切尔用枪对着他,铁着脸说:“干掉她!”“要么她死,要么你死!”。查尔斯从楼上跑下来说:“哦,约翰,照他的话去做。”玛休拉着他的手,望着他,仿佛要他做个决定。所有的声音和形象都在纳斯头脑中旋转,终于他飞奔出去挡住要离开的艾丽莎,激动地说:“玛休不可能是真实的,她从来就没有长大过。”那一刻,正是由于他不愿伤害艾丽莎,正是由于他对艾丽莎的爱令他的理智战胜了幻觉,使他的自我在那一刻强大起来并控制了非理性的幻觉。
理性情感战胜非理性情感
当纳斯真正被激发起来时,真正感受到了理性情感的力量时,他便逐渐能摆脱非理性情感的控制。因为这时,情感在纳斯的意识中不再是一片空白,它能够被意识所接受和理解,并成为自我的动力。影片中当艾丽莎要决定是否让纳斯重回医院时有一段感人的对话,艾丽莎颤抖地拿起纳斯的手贴在他的脸上,再贴在自己的脸上,“你知道什么是真的,这个,这个”,然后把纳斯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还有这个,他们都是真实的。”艾丽莎凝视着他的眼睛,把他的手放在他的心口,虔诚地说:“也许是这里,我相信有些强大的力量是完全有可能的。”纳斯的眼泪终于伴随着呜咽声哗哗地流下来。
艾丽莎相信纳斯的心能感觉到她真实的爱,她相信纳斯的真实感觉有足够大的力量让纳斯战胜幻觉,重拾迷失的自我。凭着这种信念,她帮助纳斯开始了与幻觉斗争,与分裂的自我统合的艰难历程。艾丽莎鼓励纳斯重返校园工作,这样的环境有助于纳斯保持与现实的接触,并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日常事务中来。他直面幻觉,每当帕切尔的幻觉再次出现时,他就大声地吼道:“你不是真的,你不是真的。”尽管纳斯不时地被视为怪人,但他自我的力量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控制了他的幻觉。
几十年来与精神病的斗争让纳斯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当他与前来探望他的诺贝尔基金会成员托马斯·金聊天的时候,他感叹道:“诗意般的美丽并不是人的本性。”而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更道出了肺腑之言:“我几乎不相信数据、逻辑、理性,但一直在追求,我问自己什么是逻辑,谁定义了理性,我的问题让我在物理世界里旋转,我不经意有了发现,但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一生的爱,如果有什么理由的话,那就是因为你,我的爱,你是我所有的动力!”
影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现代社会是重视科技、理性、思维的世界,我们常常忽略了情感。而纳斯的人生经历却表明仅仅是思想的美丽,并非真正人性的美丽。只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与心灵相融合,才能建构统一而美丽的心灵,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和莎莫的500天》
剧情简介:
故事都开始于一个男孩遇到了令他心仪的女孩,而汤姆与莎莫的之间历时了500天的恋情,则是通过旁白那略带讽刺、很有穿透力的声音缓缓道来的,莎莫·芬恩是一个对爱情绝望的女人,对男人不抱有任何幻想。汤姆·汉森一直过着沉闷无趣的生活,直到他怀着一颗不可救药的浪漫的心,遇到了生命中的真爱——莎莫。在这里,人们将会见证的是一个年轻男子维持了一 年半、不受拘束、不可预知的爱情往事,而且还做出了趣味性十足、逼真且独一无二的深度剖析。
即使是在这样一个过于愤世嫉俗的现代社会里,汤姆仍然坚定地相信着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种命中注定、非你不可、有如电光火石般灿烂的爱情,但他深爱的那个名叫莎莫的美丽女孩,对此却持一种全然否定的态度。即使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爱情观,却不能阻止汤姆毫不气馁地不断追求莎莫,就像是现代版本的唐吉诃德,拥有着无限的能量和勇气--可遗憾的是,莎莫最终还是离开了汤姆。当汤姆仔细地回想这段维系了500天的“真爱”时,突然之间,他意识到自己爱上的不只是一位可爱、幽默、智慧的女性„„原来他爱上的是莎莫在他心中的倒影,并非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对爱情的理解和念想,仍然拥有着动人心和阻止世界的能量。于是汤姆在那500天的记忆和闪回画面中不断地游弋、寻找,想要拼凑出的是爱情最初的模样。
第1天,相遇。汤姆本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可最后却做了一个精力充沛的贺卡祝词的创作者。莎莫是他的新同事,一个美丽活泼的秘书,刚刚坐飞机从密歇根过来„„汤姆很快就发现--也许他潜意识里也是如此期望的,他和莎莫拥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包括他们的爱好、兴趣和艺术鉴赏力,于是汤姆陷入了沉思:我们竟然如此疯狂地保持着协调一致。
第32天,汤姆避无可避地陷入爱网之中无法脱身,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他开始以莎莫为目标对象,走进了一个只存在于梦境之中的令人眩晕的奇幻世界里,他为他们勾画出的,是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
第185天,整个事态的发展进入了异常不稳定的时期,但还不是全无希望,汤姆与莎莫之间的关系开始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貌似有了全新的进展,可转眼间又让人心灰意冷,有的时候充满快乐,但大多时候都是热闹、激烈的调情„„他们的爱情,几乎覆盖了从互相倾心、约会到上床、然后分手的所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过程,利用画面的表现力和神韵,得到一个像万花筒般的人物描述--为什么我们仍然如此可笑、如此艰难地去制造爱的感觉?而且如此希望能够让爱变得真实?
电影分析:
《和莎莫的500天》是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但足够精彩,这部电影会令你欢笑,令你心碎,令你若有所思。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治愈失恋的电影,但深陷失恋而不能自拔的人看过电影后会勾起痛苦的回忆,这部电影更适合那些走过失恋,懂得放下的人们。
把一个漂亮女人当成整部电影的核心似乎是一个被用烂了的片段,但马克韦布拍出了新意。电影通过错落穿插的时间线索,讲述了一个有关于被女朋友甩掉的男人如何追忆往昔时光的故事。汤姆汉森是一个编写贺卡的年轻人,充满奇思妙想,希望得到生命中的真爱。莎莫•芬恩是个野性漂亮的尤物,喜欢独立自主,不想被任何人的感情束缚。
很多人将两个人的相遇相知相守的过程当做命中注定,对缘分深信不疑。缘分使然,男女主人公相遇了,汤姆看到莎莫第一眼便确定她是自己的一生挚爱,她的出现让无精打采的工作焕发了无穷生机。当男人遇到中意的女人后,目光便不会从她身上离开,他时刻关注着,神魂颠倒。
即使心中无限冲动,汤姆也没有表白过,在感情上他是个害羞且胆小的人,和现实中很多男人一样,他们对于喜欢的人只会默默关注,却不敢开口表白,只会肆意幻想,却不敢往前踏出一步。如果不是汤姆的好哥们帮他向莎莫表达心意,恐怕男女主角永远都是平行线上的朋友。
和大多数女子不同,莎莫是一个向往独立自由的女人,她认为爱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希望也不想成为他人感情的附属品,这种很随意的观点让她看起来更像一个花花公子,四处寻找刺激,满足自己的疯狂。莎莫表面上的放荡根源于她并不幸福的家庭,她的父母很早便离异,潜意识里便根植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她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有两样:一是自己乌黑漂亮的头发,二是毫无感觉地剪掉它,汤姆的感情对于她就像漂亮的头发,即使割断也毫不痛心。
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在一开始便注定了分离,因为他们根本不能满足对方的情感需要。汤姆没有自信,他所学的专业是建筑,却安于现状,做贺卡的设计工作;他在感情上犹豫不决,需要哥们帮他传达自己的心意;酒吧聚会结束后,面对莎莫的询问,他害怕而不敢表白,只是目送对方转身离去;他与她在复印室相遇,却不敢上前一步,结果是莎莫主动吻他;在莎莫的房间里,她向汤姆敞开心扉,讲述那个孤独的梦境,这标志着两人之间的隔阂彻底消失,莎莫将他放进了自己的心扉,但他不知所措,纠结于害怕疑惑,而不敢前进一步。
很多人诟病莎莫的放荡,其实她的随意只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她害怕在爱情中受到伤害,重蹈父母的覆辙,如果不去索取,便不会有付出。她享受着和汤姆暧昧的感觉,但心底也有深深的害怕。在感情中,两个人的距离不进便退,汤姆的举步不前,逐渐让这段感情走到了尽头。在电影院观看《毕业生》,莎莫泪流满面,达斯丁霍夫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她在现实中却感受不到这种安全和充实。不要忘记,女人都是口是心非的动物,即使她们嘴上说不要,但心里比谁都渴望。女人也是现实的,当她看到他和汤姆的尽头时,便在烙饼店提出了分手。
汤姆在感情上是窝囊的,但也是可爱的,因为他痴情。他喜欢听英国伤感流行乐,他笃定莎莫是他一生的挚爱。恋爱中被甩掉的一方总会去回忆过去的种种美好,因为他们不甘心,不愿失去一段甜美的爱情。汤姆在分手的日子中颓废不堪,他一方面想忘掉莎莫,一方面却在拼命回忆她的美好。不良的情绪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朋友们的建议无济于事,同事们的关怀毫无帮助,他浑浑噩噩地挥霍着生命,歇斯底里地诅咒世界。
现实是残酷的,但缘分常常会为一个毫无出路的人打开一个天窗。一次偶然的机会,汤姆和莎莫再度相遇了,他们快乐地交谈,跳舞,回忆过去的种种。汤姆仿佛再次回到了过去,再次拥有了弥足珍贵的幸福。莎莫邀请他去参加自己的私人聚会,他幻想着这是他们重新开始的契机。当一个绝望的人突然得到梦寐以求的珍宝后,这种快乐使人惊喜若狂。在莎莫的聚会上,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的差异,汤姆发现莎莫不但将他当做一个普通朋友,更已戴上订婚戒指。这简直是晴天霹雳,汤姆夺门而出,此时此刻,他的世界彻底完蛋了!
很多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从容面对失恋,在失恋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但很明显,汤姆不是这种人,他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将这种情绪发泄在自己和他人身上,他崩溃的最后丢掉了工作,将所有和莎莫有关的事物抛在身后。任何人经历失恋,都会有走出来的时候,最后的五十天,汤姆开始了心灵重建的过程,他重拾建筑知识,不断学习,构图绘画,四处寻找工作。随着时间推移,重新刷新的黑板上出现了崭新的建筑图样,标志着汤姆最终走出失恋。
当男女主角再度相遇的时候,汤姆在和莎莫的交谈中终于解开了心结,一切释然。电影中有个很小的细节,莎莫主动牵住了汤姆的手,这是一种感情的暗示,镜头中汤姆的面部有很深沉的变化,他当然知道这种暗示的意味,如果他想,他和莎莫还能成为情人,还会拥有像过去一样美好的时光,但他没有,他自始至终都很漠然。莎莫了解之后便起身离去,这时汤姆站起来对莎莫做出由衷的祝福,希望她幸福。至此,两个人的故事画上了圆满句号,永远成为了平行线上的朋友。
在影片的结尾,汤姆在面试中遇到了另一个女子,他主动搭讪,明白一切并非命中注定,需要自己争取。因为只要你行动了,便有一半的可能性。结尾处的旁白很有深意:一年中多数的日子不值得注意,一天开始又结束,这期间不会留下长久的回忆。如果说汤姆学到了一些事情,那就是你不能把重大的宇宙意义归结为单纯的地球事件。巧合,一切都是如此。只有巧合,没有别的。汤姆终于发现奇迹并不存在,没有命运这回事,事情不是注定好的。他知道了,他现在确定了。男主角TOM从小就认为爱情是命中注定的,他要等待他的真命天女;女主角由于家庭的变故,不太相信爱情,能够毫不留恋的剪掉自己最喜欢的长发。到故事最后,夏天和TOM的信仰来了个大转变,夏天开始相信命中注定,而TOM由于失恋的打击变得不相信命中注定。可是影片最后,男主角终于发现,爱情不是等待的,是需要自己去寻找,争取的,偏偏最后邀请的女孩,告诉他:“我叫秋天”。很多人又认为影片好像告诉我们爱情还是命中注定的。其实不然,影片是告诉我们:命中注定的爱情,其实也是需要自己去争取,去寻找的,这才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在爱情中没有谁对说错,没有规定怎样付出,是否得到回报。我们不应简单的界定他人的爱情是否真实,是否值得,但身处爱情之中,便要懂得珍惜,学会主动,不论何时,犹豫不绝,那份甜美也会从身边溜走。请牢记: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对于I LOVE US 有种说不出的感触。可能不仅是I LOVE YOU, US 包含了你和我。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要深陷其中,懂得自爱,就能找到真爱。
第二篇:电影赏析论文
电影赏析课结课论文
学院 :理工学院
专业:机械 学号:12L0551012 姓名:李元阳
警匪电影与都市江湖
1986一2003年香港警匪电影中“义”的承继探询及“都市江湖”的镜像空间勘察
“义”与“江湖”的文化溯源
“江湖”一词,最初指的是长江和洞庭湖,也可以泛指三江五湖。比如《庄了·大宗师》里有“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吁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句了;由三江五湖进一步可以泛指天下四方,比如曹操说:“江湖未定,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这里的江湖都属于地理名词,而鲜有文化意义上的指称。
及至后来,“江湖”一词开始具有引申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这里,“江湖”一词用来指称“庙堂”(朝廷)之外隐士与平民安然处之的地方,不是等同于和“庙堂”相对的“反庙堂”(绿林),而是指排除“庙堂”以外的“非庙堂”。唐代元棋诗“爱君直如发,勿念江湖人”,杜牧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江湖”一词已经多少成为一个政治文化符号,文人墨客用来表明一种潇洒落拓、特立独行的政治立场—虽然这种态度的流露多是在于权力游戏的角逐当中失意以后。与此同时,江湖一词还用来指称封建社会里的游民阶层,譬如“江湖术士”、“江湖郎中”、“江湖艺人”等称谓,都是用来指居住于城乡边缘,流动性较强的“游惰之民”,这里的“江湖”一词带有略微的贬义色彩。
唐代的豪侠小说赋予了“江湖”一词新的涵义,将其定位为侠客活动的场所。“侠”的称谓,最早出白《韩非了·五蠢》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3《史记》当中为游侠作传为其正名,但并未提到“江湖”这个词,唐人把“江湖”作为侠客活动的背景,这基本上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发展路向“。由此而始,“江湖”一词开始成为文人墨客驰骋其侠客美梦的虚幻空问,同时也作为江湖寻梦者的世外桃源而源远流
34567-
第三篇:电影赏析论文
自由的天堂
——电影《楚门的世界》赏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尽情的表演,展现最真实一面的我们。《楚门的世界》,楚门,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基斯督,一个自大喜欢玩弄别人于鼓掌之间却又自卑的人,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在庞大的摄影棚里,他就是上帝,妄想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本文就影片折射出的社会疲态、人性淡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
虚假
玻璃瓶
一、“玻璃瓶”中的蝴蝶
玻璃瓶里剔透的光倾泻着所有的秘密,瓶中的蝴蝶在实验室中展览着它的美丽,它看到身边一切“真实”的光影只是隔一层玻璃折射进来的。外面的美丽于它来说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残酷,它看到光明的前途,但却找不到未来的出路。
这是《楚门的世界》的开头,它展览了一只蝴蝶,一直被囚禁却懵然不知的蝴蝶。
22年前,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惟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桃源镇,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他有着看上去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隐藏在他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上千部摄像机,不知道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地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他无法忘记初恋女友,她口中的菲济成为了他唯一的寄托。他要逃出去,用尽所有的方法,电视制作人基斯督和他一次又一次地斗智斗勇,但最后他还是走到了那个世界的边缘。令他震惊的是,那个世界的尽头是幕天席地的蓝天白云大布景!
二、谁敢把天空撞出裂痕
不知道是该片的导演彼得·威尔不忍心就这么撤走所有的阳光还是他希望留一个出口给人性,他没有让这一幕闹剧变成悲剧,他没有把楚门赶上绝路,留了一个楼梯,上面有着一个英文“EXIT”。这是对楚门勇敢和毅力的奖赏还是对他的认同?如果没有这楼梯,没有这个出口,楚门会怎样?会乖乖地回去继续当他的国际巨星?回去在真相大白的生活中继续欺骗自己欺骗别人?不会,我想不会。当他发现这一切原是一个笼牢的而又无法逃离的时候,他唯一的出路就是用生命告诉世人他的绝望,他的控诉。
导演彼得·威尔没有把他迫到尽头,给了他生命可回旋的余地。基斯督出现了,如上帝般从上而下的声音,他告诉楚门,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他操控了一切,包办了楚门所有的悲喜跌宕,他见证了楚门的成长,在他的世界里楚门可以永远安逸地生活,这个 世界是完美的,楚门是可以不受任何伤害的,但如果他走出去,外面是另外意义的虚假,更无情的残酷。外面的世界尔虞我诈、攻于心计,还不及他一手创立“完美”的桃源镇和平而安宁。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伊甸园里上帝对亚当夏娃的循循善诱,他为了让他们留在他创造的乐园里,好言相劝甚至威胁恐吓,他想操控一切,所以他必须控制他们。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那条蛇撕开了他们生活的一个口子,上帝乐园的游戏规则遭到了破坏,这种平衡被打破后就永远无法修复到最初。与其说亚当和夏娃是被驱逐出伊甸园的,不如说他们是逃离了那一片受控制的区域,即使在外面受风吹雨打,饱历风霜,但起码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与痛苦,而不从属于任何人。
从天幕散下来的声音象征着一种威严,一种权势,那是楚门20多年来不曾知道且不曾摆脱的“上帝”。他给楚门一点小希望,给他一点小痛苦,使他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这样他的剧情才会有波澜,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他对楚门动之以情,以为楚门会继续沉迷此中;他对楚门晓之以理,以为楚门会畏惧妥协。他一直当自己是一个上帝,在楚门的世界里他是操纵一切的上帝,他又怎能容他苦心经营的一切,他悉心调教的亚当不听他的话?但楚门拒绝了,他最后的潇洒地对他20多年的“上帝”说“In case I don’t see you,Good moring,good afternoon,and good evening”摆摆手离开了,他拒绝了他“上帝”的“救赎”,他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
亚当出走了,逃离了那个一直受控制的世界;楚门出走了,摆脱了那个充满假面的世界。楚门离开了桃源镇,也许他会发现更虚伪的世界,但就如亚当他们一样,至少他在外面的世界受的伤留的血是自己的,是真实的。人都有追求自由的天性,我们都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一次完全被安排好的生命,无论拒绝的代价,是快乐还是痛苦——这才是生命真正伟大之所在。
我们的梦想在远方,在世界的尽头,也许需要我们有把天空撞出裂痕的勇敢才能获得。就如玻璃瓶里的蝴蝶,要展翅高飞,只有把玻璃撞破。我们够勇敢了吗?我们为梦想付出的力气够大了吗?我们每每说我们在奋斗,在努力,发现自己仍是与梦想有差距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沮丧会失望,但我们是否应该问自己一句,我们敢为了自己的梦想把天空撞出裂痕吗?
结语: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但影片绝不仅仅表现的是这些浮躁,更深一层的,是对命运的抗争以及不羁,整部电影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人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和那种不离不弃的精神。我们没有被理想抛弃,更没有掉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和理想同行,并大声对质疑说不!套用楚门对“上帝”说的那句,“In case I don’t see you,Good moring,good afternoon,and good evening”,我们不会输的。
参考文献:
1.**,电影赏析与自然文化,电影文化,2006 2.电影:《楚门的世界》
第四篇:心理学课程论文
安阳师范学院
心理学论文 课 程:学 院:专业班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成 绩:
心 理 学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1103073 薛 鹏 辉
张 丽 萍
年 11 月日
2011 15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 现代的校园已不再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心理充满矛盾各大校园因此每年都会有因失恋或别人的感情的原因而跳楼或割脉的现象。下面是几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1、注意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现代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次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
2、一旦缀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立下誓言,“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所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交往的时候要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
2、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积极意义。
3、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
4、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异性交往的障碍,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端正异性交往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生理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性生理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性冲动,这是正常现象。性成熟使大学生开始萌发性意识,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男生如果主动和女生交往,就会给女生造成“有性行为的企图”心理;而女生如果和男生主动交往呢,则会被认为“性意识比较开放”。在这些心理意识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不轻易地和异性交往,总和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难怪不少同学感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太少,太拘束了,更无从谈起造成亲切的气氛。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异性交往都带着“性”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交往的动机是纯洁的,大都期望的是“精神交往”。在异性交往这方面,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在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纯洁友谊 “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情侣关系(爱情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混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和异性交往的关系视为对情侣关系的破坏,常怕背上“第三者”或“外遇”的名声。这得从爱情说起。爱情具有专一性、排他性;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爱情,就排斥他人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任何第三者的插入和男女双方任何一方充当第三者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爱情的神圣和纯洁。这些无不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普遍可能会导致个人和异性交往人数的减少。因为: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坠入情网后便不能自拔,陷入彼此卿卿我我的狭小天地里„„疏远冷落了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情侣主体外的人对这对情侣的疏远。情侣关系的热度遮盖了异性的关系。异性交往在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在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中断交往,以免让人产生误会。王怡红的观点认为,即使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可以更为自由地待在一起,可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就是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仍可以在一起发展关系,做一个朋友或者做一个好朋友。显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不符合健康交往的需要。人的成熟标志之一,就看他把握自己的感情程度。成熟的爱,需要成熟的条件,就像一棵树的成长,需要浇水灌溉,需要施肥,需要修剪,需要除害虫一样,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两颗虽然赤诚却不冷静的年轻的心是无法一下子承担这么多的。有的人对爱情的理解很单纯,认为爱就是爱,不附加任何社会因素,而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知之甚少。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迥异于成人期的独特的时期,此时,两性之间的感情纯洁而又朦胧。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大家在此大作文章,有的称之为“不该吃的禁果”,也有的形象描述为“感情的暴风阶段”和“犯个美丽的错误”等等。它们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它的美好和诱惑力;一个是它的不成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尤其谆谆告诫,循循善诱,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把自己那份纯洁而美好的情感珍藏起来,但遗憾的是,仍有少数的少男少女们还徘徊于危险的边缘。爱情这杯酒是醇厚甜美的,但现在还不是品尝它的时候。与其匆匆步入爱河,不如我们静静地等待它的成长。
第五篇:心理学课程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心理学课程论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学课程论文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在西方心理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是否就没有心理学呢?不是的,我国的心理学思想早已孕育于历经千年的哲学思想之中。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各种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仍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标志着西方自我意识的最早觉醒,而在较之早约五、六百年的殷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人自身进行了主动反省,对自我意识也有了初步的探讨。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自我意识的思想,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孔子曾提出过一段著名的关于人的一生心理发展历程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各有自己应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某一阶段停滞不前或过度超前都可能是一种心理行为的畸变。到了晚年,他又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这也同样是正确的处事态度与准则。老一代退出社会变革的前沿,让位于下一代,也是老年人健康的心态。
二、孔子有关学习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另外他提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主张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学而时习之”,还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还强调思与学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之后仍然有所不理解时不去启发开导他。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规律,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学习策略相似,在今天仍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三、孔子有关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思想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用“人伦”这个本土化的概念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五伦”即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关系,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仁”的思想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孔子说:“人者,仁也。”表明孔子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人的第一条件,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心理健康观是一致的。孔子还建立了一套关于规范人们交往行为的保障机制,这就是“礼”。孔子所谓的“礼”主要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另外,孔子提出“义”作为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节制机制,成为人际交往时利益取舍的一把标尺。在他看来,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不应只看重个人的私利,更要看重义。最后,孔子提出了“和为贵”的主张。人际之和,主要是指良好的人际相处状态。即人与人相处时能够做到和谐、和睦,这是人际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人际交往的归宿。
四、孔子有关个人修养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是一位心理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先驱,他的很多观点和学说,尤其是他的一些养心之道与现在的心理学理论是相通的。他提出的一系列心理养生方法,如修德养性法、调节情志法、动静结合法等,对于工作紧张、压力巨大、抑郁焦虑的现代人来说,值得借鉴与采纳。修德养性法:先秦儒家论养生都很重视品德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孔子首先提出“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命题,认为有道德的人必然会得到健康和长寿。调节情志法:养生应注重情绪调节。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各种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悲伤、高兴、欢乐等,如果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产生持久的或严重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甚至使相应的内脏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我国古代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认为情绪不良会破坏肌体的稳定和平衡,从而诱发疾病。由此看来,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我们个体健康至关重要。孔子主张勤奋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认为勤奋学习可以忘掉忧愁。孔子还特别重视诗、乐对情绪、情感的调节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诗、乐可以激励人的志向、启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的目的。动静结合法:主张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也主张通过适度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如果说养神的关键在于“静”,那么养形的要务则是“动”了。孔子也说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认为整天无所事事,还不如下下棋。为了追求身心并修,孔子开设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侧重德育,兼含美育;书、数为智育;射、御为武育。孔子动静结合的养生观,是符合现代心理健康思想的。总之,虽然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形成于2500多年之前,但对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个人养生以及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