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颐和园题签一:概况和宫廷区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颐和园题签一:概况和宫廷区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被慈禧太后改为颐和园。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占四分之一。湖水面积约四分之三。颐和园是我国皇家园林的典范,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又分为政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园林区主要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区组成。
最早在辽金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于是这里被成为“金山”和“金海”。元代时传说有一老人在山下挖出一个石瓮,又改称“瓮山”和“瓮山泊”,因为翁山泊在元大都之西。且景色妖娆。在文人笔下又衍生出西湖的美称。
明代弘历年间修建了圆静寺,到了清代这里才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三建两毁的过程。
(一建)乾隆十四年(1749)冬天以治水的名义,下旨疏浚西湖,乾隆十五年又以为其母亲祝寿的名义,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为“昆明湖”。湖山正名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兴建清漪园。
(一毁)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将“三山五园”一举焚毁。
(二建)光绪十四(1886)年慈禧太后以培养海军人才的名义,用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1888年,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作为太后 “颐乔冲和之地”。
(二毁)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又把颐和园破坏。(三建)1902年西逃的慈禧太后回京后再次用巨款修复。
1998这组著名的皇家园林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简单叙说了颐和园的历史,现在我们就要走进中国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首先,我们在东宫门外可以看到一座“涵虚”“罨秀”牌楼。牌楼中间镶嵌着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寓意山水广阔。西题“罨秀”寓意捕捉秀色,均是乾隆皇帝御笔。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一一门上“颐和园”三个字乃光绪皇帝的御笔。“颐和”意思是颐养精神,心平气和之意。寓意颐和园是慈禧太后养老的地方。门外台阶正中镶嵌着一块雕刻精美的云龙石,俗称龙垫儿。为乾隆年间的石雕。门前的一对青铜狮子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
进了东宫门,过了仁寿门,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院落就是仁寿殿院落了。这五块太湖石,则是从圆明园移来的。中间最大的太湖石名叫“寿星石”。在寿星石后面的这只铜兽,人称“麒麟”。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神兽,有避邪和分辨善恶的本领。它造型奇特为龙头,鹿角,牛蹄,狮尾。又俗称“四不像”。殿前站台两侧陈设有铜龙和铜凤,实为香炉。按照礼制龙应居中,凤在侧。而这里却是凤居中,龙在侧。这种陈设次序与清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是“仁寿殿”,在清漪园时期,这里称为“勤政殿”。
重建颐和园后改名为“仁寿殿”。“仁寿”出自《论语·雍也》中“知者乐,仁者寿”意思。就是说,心怀仁德与施行仁政的人就能长寿。“仁寿殿”匾额乃光绪对慈禧太后的恭贺。仁寿殿是皇帝在园林中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就是办公区。殿内的陈设和原来基本一样,殿内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后面设有紫檀木雕刻的九龙玻璃屏风,屏心玻璃镜上装饰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是专为慈禧太后定制的寿礼。在宝座四周,还有掌扇,甪端等。当中有一幅百蝠捧寿图是缂丝工艺品。中间是慈禧太后书写的“寿”字。因为“蝙蝠”的蝠与福同音,意为多福多寿。
在仁寿殿北侧有一口井,称为“延年井”。凿于1903年,水味甘甜,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从延年井往西北略行几步就是德和园,“德和”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人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地平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园是专供慈禧太后在园内看戏的场所。
德和园大戏楼高21米,底台宽17米,是清代三大戏楼(故宫畅音阁、避暑山庄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中最大的一座。戏楼共分3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此外,还设有扮戏楼,供演员化妆用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展示戏装,陈设慈禧的奔驰车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扮戏楼。
从仁寿殿后西行,视线被两座小土堆挡住,给人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感觉。但是一走出曲径,湖光山色突然呈现在眼前。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座小土堆对湖中美景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这里运用了我国造园艺术中的抑景法。
玉澜堂紧邻湖畔。玉澜堂“玉澜”二字出自晋代词人陆机的诗句“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意味湖水清澈潋滟(意思是说湖水清澈而美丽)。玉澜堂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时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戊戌变法失败后,这里就成为光绪皇帝在颐和国内被囚禁的地方。殿内高悬一块匾额,上题“复殿留景”、“复殿”是深宫的意思,“景”是指景星。意思是说深宫中住着圣明的君主。西暖阁是皇帝的卧室,床上悬挂一长方形匾额,上书“凰篁成韵”。寓意帝后早生贵子。
王澜堂的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原来是和玉澜堂相连的,但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命人在玉澜堂的前后左右都砌上了砖墙来囚禁光绪皇帝,如今砖墙大都拆除,但霞芬室与藕香榭内的砖墙还保持原来的模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遗物供游人参观。
在玉澜堂的后面就是宜云馆,这里清骑园时期是乾隆皇帝藏书的地方。“芸”是一种香草,古人常用于书房内驱虫防蛀。“宜芸”是适宜藏书的意思。重建后正殿改为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寝宫。西配殿是光绪皇帝宠妃珍妃的住所。
出了宜芸馆我们来到的就是乐寿堂。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是一个三进院落。前院门叫水木自亲,是一个穿堂大殿。在水木自亲码头上立有一个高9米的探海灯杆。当年上面挂一盏大灯笼,是慈禧太后驻园的信号。在乾隆年间,这里是乾隆母亲居住的地方,光绪年间,慈禧就住在这里。在院子里有许多陈设,铜鹿铜鹤铜瓶分别取于鹿、鹤、瓶的谐音,是“六合太平”,即天下太平的意思。“六合”为上、下、东、西、南、北六个方位。庭院内还种植许多玉兰、海棠、牡丹,取意玉堂富贵。中间的这决太湖石,因为形状象灵芝,颜色清润,乾隆皇帝便赐名“青芝岫”。
乐寿堂殿内宝座旁的两只青花大瓷盘是用来盛装水果,供慈禧太后闻水果香气的,在殿内东西两侧还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两副坐屏都是粤绣的精品。殿顶悬挂的五彩玻璃吊灯是1903年从德国引进的,是我国早期的电灯之一。在慈禧大后吃点心和喝茶的时候还可以观赏鱼桌,在殿内悬有“慈晖懿祉”匾。意思是受母后之深恩,托母后之洪福。
乐寿堂东跨院是永寿斋,为总管太监李莲英居住的地方.乐寿堂西跨院叫扬仁风,院内有一个扇面殿。“扬仁风”的典故出自《晋书·袁宏传》里谢安赠扇的故事,勉励袁弘要扬仁义道德之风,以慰抚黎民百姓。院落虽小,但是别致精巧,寓意深远,极富文化内涵。颐和园的宫廷区就介绍到这里。希望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第二篇: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二——颐和园题签三:昆明湖景区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二——颐和园题签三:昆明湖景区
颐和园原名叫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四年。清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把清漪园改称叫颐和园。它占地面积有29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占1/4,湖区面积约占3/4。按照功能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园林区又分为,以万寿山前山中轴线为中心的风景游览区和昆明湖景区。
我今天介绍的是昆明湖景区。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中国历代皇帝都向往“东海三仙山”,渴望长生不老。
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城里取“东海三仙山”的典故修了“瑶池三仙山”。瑶池命名叫昆明池,并且在昆明池操练水军。为什么要操练水军呢?因为当时刘彻派使臣前往身毒(今天印度一代),到了昆明国受阻。刘彻大怒,决定在长安城修建昆明池,以操练水军,好打败昆明国。
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汉武帝刘彻也因此被称为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也想像汉武帝刘彻那样成为开疆拓土的圣主明君。于是借刘彻修昆明池的典故,乾隆在自己修建的清漪园中也修湖,叫昆明湖,也操练水军。
穿过仁寿殿南侧两座假山,一碧万顷的昆明湖便映入了眼帘。放眼望去,远处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好似园中,实际这是造园工匠们特意设计的“借景”造园手法,婀娜多姿、形态各异的六座小桥就是颐和园著名的西堤六桥。它们分别是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那我讲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玉带桥。
玉带桥是一座高拱形、单孔石桥。石料是采用青白石和汉白玉两种石料,整座桥身雕工精美,宛如玉带,横跨于岸边,所以叫玉带桥。桥上的对联和“玉带桥”三个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那东堤上依次可以看到的是文昌阁、耶律楚材祠、昆仑石碑、铜牛、十七孔桥和与十七孔桥相连的南湖岛。
文昌阁是东堤最北端的建筑,建在高约10米的方形城关之上,是颐和园6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6座城关:文昌阁、宿云檐、紫气东来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和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内供奉的是铜铸的文昌帝君坐像,以及他的坐骑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东西相对,一个供奉文昌帝君,一个供奉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耶律楚材祠位于文昌阁东北,这里有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耶律楚材是元代的第一名相,元初的制度大都出自他手,死后被埋葬在瓮山泊的东侧。
文昌阁的南侧,在东堤的岸边上,有块石碑,叫昆仑石碑,实际上昆仑石碑有两块。一块在铜牛的北面,一块在铜牛的南面。上面都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诗文的内容是描绘昆明湖东堤的景色,但由于立碑的时间距现在已经久远,上面的字迹都已经模糊不清了。
铜牛是中外游客到颐和园在东堤这个景区照相最多的景点了。它是防止水患的镇物。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大禹每治理完一处水患,便把一只铜牛沉入河底,希望用它镇住水患。不过大禹是把铜牛沉入河底,从唐朝开始,改把铜牛放在岸边,东堤这里的铜牛身上有乾隆皇帝用篆文书写的《金牛铭》。
铜牛边上这个巨大的亭子,就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现存最大的一座观景亭,廓如亭。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的样式,俗称“八方亭”。
亭前有一长桥,东接廓如亭,西接南湖岛,全长150米,宽8米,仿北京金代卢沟桥修建。桥上雕有544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狮子。桥下有十七个孔,这就是颐和园有名的十七孔桥了。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昆明湖中有5个岛,它们分别是南湖岛;凤凰墩;藻鉴堂;治静阁和知春岛。
南湖岛上有涵虚堂,原名望蟾阁,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效仿乾隆皇帝在昆明湖中检阅水军,曾亲自在涵虚堂大殿内观看“水师学堂”的官兵进行战船阵法的演练。
南湖岛上还有个龙王庙,原名叫广润灵雨祠。在清朝历史上广润灵雨祠是皇帝“求雨”的地方,香火不断。现在看到的广润灵雨祠是1986年重修的。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是仿江苏无锡运河中黄埠墩修建的。凤凰墩上原有一座凤凰楼,它与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相对,寓意“龙凤呈祥”。
藻鉴堂位于西堤南面湖泊中,古人把选拔人才称作“藻鉴”,乾隆皇帝以“藻鉴堂”命名,是寓意人才难得。清漪园时,藻鉴堂内有很多的珍宝。1903年重修后,藻鉴堂被装修成欧陆风情,并配有西洋的厨师,慈禧太后在这里宴请外国驻华大使。治静阁位于昆明湖西湖水域,原本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是一座水中荒岛了。
最后介绍一下知春岛。
知春岛位于文昌阁的西北,岛上有知春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有名的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知春亭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两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每年春天岛上桃红柳绿,春意盎然,风景宜人。知春亭可是颐和园中照相最佳的拍摄景点,这里可以看到万寿山前山的全景。
高高的佛香阁及众多宗教建筑,寓意“佛法无边”;万寿山像展开翅膀的蝙蝠,昆明湖像一个大大的寿桃,寓意“福山寿海”;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南湖岛上的龙王庙又与凤凰墩上的凤凰楼“龙凤呈祥”;十七孔桥仿金代卢沟桥建,这整个昆明湖“一池三山”的格局又寓意这里是“人间仙境”,其中藻鉴堂象征蓬莱,治静阁象征方丈,凤凰墩象征瀛洲。清末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杰,曾有有诗曰“一园竹树绕泉石,四季冬春夏复秋。放棹只疑天上坐,凭栏真个画中游。岚光叠翠巍云塔,湖影回廊漾梵楼。合璧大圆横玉带,斜阳无语卧铜牛。”此诗高度概况了颐和园的美景。
“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建筑理念被古代的工匠、园林设计师们,表达的是淋漓尽致。这里真可谓称得上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好,颐和园的湖区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第三篇: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三——故宫题签一:午门前讲故宫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三——故宫题签一:午门前讲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故宫无论在总体布局还是建筑形式上都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和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博物院是一座完整的皇宫遗址博物馆,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博物馆,它还是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大成的古代建筑博物馆。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皇帝住的皇宫为什么又称“紫禁城”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三垣分别为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而紫微垣位于正中,是皇天上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天子,把自己居住的皇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而皇帝居住的皇宫人称“大内禁地”,警卫森严。所以北京皇宫名之为紫禁城。
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北京为兴王之地,宜为首善之区”。正式启动北京宫城的建设,在整个兴建过程中动用了工匠23万,民夫百万,紫禁城宫城设计和营造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其规模却大大的超越了南京皇宫,为故宫的建筑规模奠定了宏伟的基础。直至永乐十八年(1420)竣工,永乐十九年元旦吉日,明成祖朱棣御奉天殿受朝贺,紫禁城正式启用。
永乐十九年,紫禁城启用不到百日,前朝三大殿即被一场大火烧毁。此后又屡遭雷火。崇祯末年,紫禁城宫殿又遭兵火,建筑、宫藏文物遭到破坏。清朝统治者入驻中原后,经过历代皇帝的经营,紫禁城逐步恢复了元气。可好景不长,到了清朝的中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败,管理的松懈,紫禁城内垃圾如山,河道淤塞,于是火灾又起。明清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生活起居、治理国家。民国初年,袁世凯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了民国大总统的就职典礼,他还把前朝三大殿加一门上的满汉两种文字的匾额,换成了只有汉字的匾额,原来皇帝的九龙雕漆宝座也改成了西洋式的靠背椅。民国临时政府执政期间,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处理清廷的公私财产和馆藏文物,以及筹备成立故宫博物院等相关事宜。1925年10月1 0日紫禁城正式以故宫博物院的形式,对外开放。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后,为了保护故宫馆藏文物,民国政府将故宫内13000箱文物运往南方,解放前,其中最具有价值的2972箱文物被运往台湾。现存于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起,政府对故宫博物院的维修、保养、研究投下了巨资。整修大殿、清理垃圾、疏通河道。主要建筑全部安装了避雷针,还配备了消防队,安装了消防管道。使故宫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都不曾发生过一次火灾。故宫博物院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陈列和展出。使故宫博物院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在线,背靠“镇山”,面南朝阳,其左前方为太庙,右前方为社稷坛。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万余平方米。紫禁城内的宫殿由前朝后廷两部分组成。前朝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部。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土”字形须弥座上。这里是举行大朝会、体现国威帝尊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宫殿特别高大辉煌。前朝两翼东侧为文华殿建筑群,西侧为武英殿建筑群。后廷位于中轴线北部,是帝后的生活区。与前朝相比显得内敛含蓄。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的后廷中心,副以两侧的东西六宫。再东为宁寿宫,再西为慈宁宫等建筑,祭祖礼佛的宫殿、休闲娱乐的御花园分布其间。整座皇宫千门万户,内外有别,上下有序,各得其所。紫禁城共有宫殿房屋8704间。紫禁城外围以10米高的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建筑精美的角楼,传说其结构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整个角楼犬牙交错,勾心斗角,精美异常。城墙外绕以宽52米的护城河,人称“筒子河”。青砖墁底,条石护岸,波光粼粼,流淌舒缓。城墙四正方各开一城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午门。
午门城台呈“凹”字形。午门城台正殿建筑为重檐庑殿顶城楼、九五开间,通高35米。东侧陈钟,西侧置鼓,皇帝亲祀坛庙出午门时,午门上鸣钟,皇帝祭享太庙时,午门上击鼓。举行大朝礼时,午门上鸣钟鼓,百官以钟鼓声为进退。两观城台上建连檐通脊明廊各13间。明廊的南北端各有一座鎏金宝顶的四角攒尖崇楼,它们与正中城楼联成一气,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俗称“五凤楼”。午门面南,正面城台上开三门,东西两观下另开左掖门、右掖门,午门的背面有大门洞五个,人称这种规制叫“明三暗五”。当年出入午门的规定很严格,午门正中的大门洞由皇帝出入,皇帝大婚,皇后进宫从午门正门入。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由东门出入,宗师王公由西门出入,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分东西班次由左右掖门出入。殿试时贡士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举行传胪大典时进士亦按名次分单双数,由鸿胪寺分左右掖门引入。大传胪后,进士中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可由午门正门出宫以示褒扬。
明清两朝在午门前举行的活动还分两类,一类是逢年过节与官民同乐的活动。庆祝丰收。另一类是正式的典礼,清朝时在午门主要进行两件事,一为凯旋献俘礼,二为颁朔礼。凯旋献俘礼是朝廷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取得胜利后,为安民心,振国威举行的庆典活动。皇帝还会在众人面前赦免一些战俘,以示皇恩浩荡。清乾隆年间为平定准噶尔、回部、金川等地的叛乱,共举行过4次献俘礼。颁朔礼即颁布第二年历书的典礼。也就是颁布来年“皇历”的典礼。皇历密切关系全国人民的国计民生所以选在午门颁布天下遵照执行。
讲完了午门的建筑规制,我来讲一讲午门在明清时的作用。午门广场为明清实施“廷杖”的地方。廷杖就是对违逆了皇帝意志的大臣用棍子打的刑罚。处罚的地点就在午门外御路西墀(chi二声)之下。明初,廷杖只具象征性,并非真打,示辱而己,后来逐渐演变成真打。不时发生伤人致死的事件,其中有两次廷杖震惊朝野。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19),劝阻明武宗朱厚照南巡的大臣被处廷杖之刑,被打者158人,死15人,另一次发生在明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事件,廷杖大臣134人,死17人。清朝时就没有“廷杖”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为我中华民族创造了奇迹与辉煌,抒写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华文明。在这以此对联籍以向祖国向伟大的中华民族致敬,望这群人民继续团结一致拼搏进取,为祖国为我中华民族创造奇迹创造辉煌。
第四篇: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二——天安门题签二:今日天安门广场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二——天安门题签二:今日天安门广场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一一天安门广场,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
在明代,这里叫做承天门广场,为T字型广场,广场东西分布着文职和武职机关。清代的时候随着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广场也改名为天安门广场。天安门记广场录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惧流血和牺牲,争取独立自由的勇气和坚强。1919你爆发的“五四”运动,1935你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的“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等,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首都30万人目睹了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后,将T型广场建筑拆除,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国十周年前建筑了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等大型建筑。在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在原来中华门的位置上建立起了毛主席纪念堂,从而形成了广场今天的建筑格局。国庆50周年前夕,再次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改造。用28万块浅粉色花岗岩取代了过去的水泥砖;广场两侧各辟4800平方米的绿地,总面积9600平方米,象征着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并改善了照明系统。改造后天安门广场更加美丽与壮观。
好了,现在我就从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起,来为大家介绍。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耸在天安门广场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在天安门广场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后决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建纪念碑。于1952年正式兴建,1958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高38米,碑顶采用传统建筑形式的盝顶规制。纪念碑的碑文分两部分。碑身正面向着天安门,刻有毛主席亲笔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则是由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书写的碑文。碑座四周共有10幅汉白玉浮雕,从东面起,按历史顺序排列,依次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在胜利渡江的两旁,还有两幅装饰性的浮雕,分别是: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全部浮雕共有180个人物,栩栩如生。
纪念碑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由位于南半部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到清王朝灭亡的中国通史。北半部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的是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文物(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奏折、清宣统皇帝退位的诏书、李大钊遇害的绞架)。
在纪念碑的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全部工程仅用了六个月。于1977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一周年时正式开放。整个纪念堂主体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我们进入的是北大厅,迎面有三米高的汉白玉毛主席坐像,坐像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副描绘祖国山河的巨型绒绣,这里是举行纪念活动的地方;核心部分是瞻仰厅,正中砌有黑色花岗岩的棺床,四周鲜花簇拥,棺床上的水晶棺中安放着毛主席遗体,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瞻仰厅的南侧是南大厅,毛主席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诗词镌刻于这里。三个大厅的东西两侧有休息厅。老革命家纪念室设在二楼。
纪念碑西侧是人民大会堂。它于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国庆前竣工,占地面积17.18万平方米。整座建筑平面成“山”字形,中央最高处是46.5米,是整个天安门广场中的最高建筑。大会堂分为三个部分:南部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区;中央是万人大礼堂,有座位一万个,礼堂顶部有巨大的红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40片葵花瓣、500个满天星及三环水波式暗灯槽等各种灯饰,寓意为“万众一心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北部是宴会厅,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供5000人的坐席宴会或1万人的酒会,是我国最大的宴会厅。
好了大家向北面看,可以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空中。在1991年我国颁布了《国旗法》。为适应新的升降旗要求,对旗杆和基座进行了改建,并于1991年5月1日竣工。新基座面积扩大到36平米,四周有2米宽的通道,基座外环铺2米多宽的赭红色花岗岩,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最外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另外,四周是56个金黄色铜制的隔离墩,象征着56个民族乎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新的旗杆为无缝钢管制成,分4节,重7吨,高32.6米。天安门广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观,那就是升旗和降旗仪式,升降旗仪式分为节日和平日两种,在每月的第一天或者国家重要庆典,都要举行节日升降旗仪式,届时由国旗护卫队官兵36人和军乐队员60名,组成仪仗队,由军乐队员现场演奏国歌;平日呢,只有36名国旗护卫队官兵执行升降旗仪式,仪式进行时只放录音。升降旗时,仪仗队分四列纵队由天安门正门出,行至金水桥南侧,正步走138步,准确到达既定位置。每天升旗的时间以日出为准,降旗则是以日落为准,整个升旗仪式过程为2分7秒。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提案。国旗图案的设计者是曾联松,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长5米多,宽3米多。如今这面国旗收藏在中国国
家博物馆内。
讲完了广场上的建筑咱们穿过地下通道来到天安门城楼前我为大家讲一讲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高33.7米。1970年重建。重修后抬升扶正了木构架和斗拱,于是升高了一米,天安门城楼现在的高度是34.7米。天安门城楼由须弥座、城台、城楼组成.基座是汉白玉须弥座,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城楼里现在是以49年开国大典时的情形布局的。
在天安门城台正中大门上方挂有一副巨型毛主席画像,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约1.5吨。每年国庆节前都重新绘制。城楼重檐正中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图案以周令钊和张仃的创意为基础,最终由梁思成完善设计。国徽图案由天安门、国旗、齿轮、麦稻穗、红绶带组成。在城楼的东西两侧还有红底白字的全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明清时期长安街以天安门城楼为界分东、西两端,东长安街从长安左门至东单牌楼,西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如今的长安街向东延伸到通州区,向西延伸到石景山区。全长46公里,最宽处有100米。
今日天安门及广场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好了天安门我就为大家讲解到这,谢谢!
第五篇: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四——故宫题签二:故宫前朝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四——故宫题签二:故宫前朝
紫禁城分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后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这里是帝后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前朝。
过了午门就见到秀美的内金水河。金水河从紫禁城的西北角筒子河流入,到午门东侧筒子河流出,河上横跨五座汉白玉石桥。过了汉白玉石桥,前面就是太和门广场了。
太和门为前朝的正门,为重檐歇山顶,九四开间,三开门,坐落在崇基之上,围以汉白玉石栏。御路东西两侧各有青铜狮一只。东侧铜狮身后摆放着汉白玉、佛龛形、石雕台座,人称“空庙无神”。西侧铜狮身后摆放着汉白玉、匣状、石雕,人称“空匣无玺”,石匣内曾发现过五谷杂粮。至于这两件陈设究竟是何寓意,早随着时间的流逝,无从知晓了。太和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时称奉天门,明嘉靖年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年后改称太和门。永乐十九年春永乐皇帝御朝不足百日,三大殿被雷击起火焚毁。所以成祖朱棣在太和门御门听政。于是留下在此御门听政的先例。清朝时,顺治皇帝登基;加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都在这里举行。
走进太和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宽阔的太和殿广场了,太和殿广场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地面上扇形排列着各90方汉白玉石块。它是举行大朝礼时卤薄中各类仪仗的站班位置。太和殿东庑中间为体仁阁,是清朝前期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的地方,以延揽科举制度之外的人才;西庑中间为弘义阁,是清廷收储珠宝的地方,也是皇家银库。
广场中间有青石铺成的御路,两侧青砖墁地。广场中间放眼望去,前朝三大殿坐落在高高的“土”字形须弥座上。太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南部,中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中部,保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后部。须弥座共三层又称三台。四周护以汉白玉栏板,南向五出陛。龙风云纹望柱下有排水螭首1142只。下雨时1142只螭首会形成“大雨如练,小雨如柱,千龙吐水”的奇观。三大殿明初时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是中国建筑瑰宝中最具代表性的伟大建筑之一。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启用不到百日,被大火烧毁。明嘉靖年重建,改称皇极殿。后来又被大火烧毁。清顺治皇帝重建后,命名太和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銮殿”。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重建的。在原大殿的基础上,把面阔九间改成了十一间,正殿格局未变。整个大殿高30.05米,面积2377米,是现存中国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
“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辞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大和乃利贞”。“太”即大,“和”即和谐。意思是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是现存中国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是中国宫殿建筑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明亮耀眼,毫无厚重之感。太和殿正脊上两头的琉璃构件叫大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之意,除了装饰性,它的实用功能是吞住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侵蚀。是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吻。垂脊上装有脊兽10只,分别是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脊兽前是骑凤仙人,既有装饰性作用也有实用性,它们起着固定屋顶琉璃瓦的作用。檐下木构间,用蓝绿为主的冷色调绘成金龙和玺彩画,冷色调更衬托出飞檐翼角的轻盈纤巧。而沉稳厚重的朱红色大柱稳稳的坐落在层层汉白玉须弥座上。远远眺望,蓝天白云下,整座建筑轮廓优美、比例和谐、庄严飘逸。
屋顶安置藻井,藻井又称天井、龙井、井内中心雕蟠龙俯首下视,龙口衔宝珠。人称轩辕镜,以示下面宝座上的皇帝为轩辕子孙正统嫡脉。藻井的设置主要是起烘托帝王尊严的作用,此外还有镇火的含义。
太和殿内的主要陈设还有皇帝的宝座,宝座前设脚踏及香筒、甪端、仙鹤、宝象等。陛间陈设香炉。殿内墁地金砖是专门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之所以叫金砖是因为这种砖质地细密,敲之有金石之声,故名。
太和殿外东西两侧各陈设鎏金青铜太平缸两口。太平缸需要用金100两,喻以“金瓯无缺”。它的实际用途是储水,以备日常洒扫庭院,防火之用。它的五行风水作用是,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紫禁城内现共有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铜质及铁质太平缸308口,其中鎏金铜缸1 8口。太和殿前丹陛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龟和一只铜鹤。龟鹤是祥瑞长寿的动物,摆在这里有千秋万代的含义,而实际上铜鹤是香炉。丹陛上有18个铜鼎代表清代十八个省。
太和殿在明清两代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每年的元旦、冬至、皇帝万寿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典礼。冬至圜丘大祀,孟夏圜丘常雩礼,孟春祈谷坛祈谷前一日,皇帝在太和殿阅视祝版。皇帝登基,大婚命将出征,金殿传胪也在此举行大朝礼。
在太和殿丹陛东南角陈列着古代中国的一种计时器,日晷。西南角陈列着古代的标准量器,方形的嘉量,它是体现国家权利的重要指标。
在太和殿后是中和殿。“中和”二字出于《礼记·中庸》,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殿为方形,四角攒尖顶。凡遇三大节举行庆典前,皇帝先于中和殿升座,各位大臣等官员向皇帝行礼。皇帝在此稍事休息,等待到太和殿上朝的时辰。如遇皇帝亲自参加祭祀活动,先一日皇帝会到中和殿阅视祝版,以示恭敬谨慎。每年仲春吉日,皇帝会到先农坛行耕籍礼,皇帝亲临中和殿阅视祝版、农具和盛放种子的青箱。
在中和殿后是保和殿。“保和”二字出典与太和殿相同。意为人君应该保持天人和谐。维护万物的平衡。为重檐歇山顶。宽九间、纵深五间,体现了九五之尊。其建筑内部的特点是采用了“减柱造”的建筑方法,在大殿的南侧减去了一排柱子,使宝座前的空间宽敞明亮,以满足保和殿的使用功能。保和殿是皇帝每逢除夕宴请外藩王公的地方,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也在这里举行。清乾隆以后在此举行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
我们继续往前走保和殿后的台阶上有一块紫禁城内最大的石雕丹陛。丹陛为艾叶青石,上雕九龙,云纹回护,海水江牙,雕工精美。丹陛石总重200余吨,采自北京房山境内的大石窝。
前朝三大殿让我们了解了皇帝的重大政治生活;要了解皇帝的日常生活请您随我走进后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