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背景与意义[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01:3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背景与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一篇: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1.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简称“老农保”)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没有实行农民养老保险,只有生活贫困的农民才有社会救济。直到1986年,国家“七五计划”提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当时受到改革开放政策影响有农民开始外出打工,收入有所增加,起初在江浙一带的乡村试点,并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1991年,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我国选择山东的五个县作为典范开始试行。1995年到1997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2900个县中有2123个县引进了此项制度,参保率为9.74% 0 1998年,为满足资深投资人士选择可预测的、透明的、且有一定管理框架的市场进行资金注入,国家着手整顿保险业,这一举措阻碍了农村养老保险业务发展且使其进入暂停整顿时期。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9月,国家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高龄化不断发展,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人口,且城乡老龄化差距在扩大。袁俊、吴殿廷、吴铮争(2007年)根据1990-2000年数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除东北的黑龙江和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6个省份尚处在成年型外,其余都将进入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状态。农村人口老龄化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西部内陆递进,且已发展成农村地区相对普遍的人口变化趋势①。

在人口快速且大面积老龄化状态下,我国一直实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属于“杯水车薪”。面对强大的农村社会变化,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口依然处于贫困和养老远,这意味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此次养老保险筹资方式改变了过去主要由农民自己缴费的模式,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在支付结构上采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分开,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形式。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着手建立针对农民的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意味着“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2.政府及政府财力具备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行为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

政府行为包括政治行为、经济行为和行政行为,研究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行为也就是研究政府如何参与社会养老保险。通常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而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手段是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这极大的体现了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由于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和增进社会福利的本质属性,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主要责任便构成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这一共同特征不会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而改变。

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定位在监管责任和财政责任两个方面。在大多数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提供一定的支持,养老保障开支成为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财政支持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和争议。现在财政有没有能力彻底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到底需要多少钱可以在全国普及农村养老制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政府财力持续高速增长,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日益丰厚,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825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幅279.99%;国家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到2009年68477亿元,增幅411.21%,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可达到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增长、政府财政同步增长的异曲同工之妙。3.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成功经验给予我国的良好启示和借鉴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问题,世界各国具有较大差异。一部分国家没有设立单独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而是给予农村居民以相同的国民年金待遇;一部分国家则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单独设置在具体内容上受到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都是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而展开,其最终目的都是成功的解决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例如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立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土地细碎化、实现现代农业经营和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中国家建立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老年贫困问题,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时大多数都成功地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这是各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当然,在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政府的财政作用也不能忽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给予了稳定的财政支持,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积累和支付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因此,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模式选择、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给予了良好的启示和经验。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国家财力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我国不可能简单选择高福利模式,也不可能采取完全自助型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据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呈可持续发展态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趋于成熟,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属空白,本文引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试图厘清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从理论上拾遗补缺,提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参考。

2.实用价值。农村养老保险依托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财富积累,通过国家财政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保障农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甚至是较高水平的生活,促进现代农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和增长,这种良性的社会收入再分配方式给农民带来希望和感动。总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基本稳定、消除农村贫困,尤其是消除农村老年贫困现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都能带来较大实用价值。

第二篇: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养老,是社会成员生产与发展中的客观需求,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完整的的人生必然经过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当一个人步入老年后,就可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而需他人的供养。养老保险是为社会成员生命过程最后阶段的生活进行的物质储备,是现代各国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项目,也是开支最大的项目。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更加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人口大国。因此,农民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中国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向是人口老龄化,因此解决好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当前一段时间甚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热点话题,能否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关系着中国的稳定发展,也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从1954年就开始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是比较完善了。但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是从1986年开始的,而且只是初步探索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险是从1991年以后才算建立起来的。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只是在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及资金管理问题上,而忽视了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研究问题就更是少之又少。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而言,不仅仅是开头难,更难的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投资运营以及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三个方面。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导致个人缴费缺乏积极性、集体补助不到位、国家政策难以落实等乱象丛生。在基金的运营方面,由于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乏互济性;投资渠道单一,导致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在养老保险金支出方面,由于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导致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由于各地区的发放标准一致(主要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使养老保险失去了公平性。因此,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乱象丛生的背景下,研究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农村养老保险从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十年,在其探索与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中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包括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基金的投资运营与养老保险金的支出三方面。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导致个人缴费缺乏积极性、集体补助不到位、国家政策难以落实等乱象丛生。在基金的运营方面,由于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乏互济性;投资渠道单一,导致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在养老保险金支出方面,由于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导致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由于各地区的发放标准一致(主要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使养老保险失去了公平性。如何处理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问题,是关系到这个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否良性有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运营投资与保险金的支出三方面分析了玉山镇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并以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提供一些建议及对策,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处于良性运转之中。

第三篇: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摘要】: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并且,近几年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在促农村参保、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基于农村养老保险而做出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

农村养老保险影响因素

养老保险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如今建立的农村养老保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完善修改中,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其他因素导致其发展并不顺利,这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1997年国务院26号文件《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开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状况,确定年龄,允许劳动者在达到这个年龄界限时,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完全或基本退出生产劳动或工作岗位时,由国家或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障劳动者晚年生活,使其老有所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农村养老保险基于众多因素而逐渐形成,当时,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 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3 hm2 ,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 加之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消失的速度快于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显得更是脆弱。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后,我国农产品还要面临世界低成本农产品的更大冲击,其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相应地,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益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单纯依靠有限的土地已经难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了,土地保障的作用正日益削弱。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也由2.26 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时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2003年,我国农业GDP比重为14%,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上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建立该制度时的比例。随着我国财政收入保持年均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同时,我国当时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着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的问题,这也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潜在的经济支持。随着农村富裕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农村养老保险逐渐建立起来。如今,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这也到人们高度重视,逐渐将其趋于完善。但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可以明显看出有 1

很多漏洞,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参保需求意识模糊

目前农民工的就业大部份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因而相比城镇职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需求有其不同于一般城镇老人养老的以下特殊性的要求。第一,收入低并且不稳定,也没有正规就业部门雇员的福利,要求适当的缴费。第二,不稳定的就业环境,要求可转移性的制度。第三,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高,所以对管理方式和效率有很高的要求。第四,未与土地完全分离,在农村还有一份保证,要保证与城镇职工的公平,如何土地换保证是一个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满足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知识体系几乎不了解,所以对的需求愿望较模糊。一些学者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农民工对生存的需要以及工伤和医疗的需求比养老保险更为迫切。养老问题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由于现在有更紧迫的问题需要面对,特别是工作的不稳定和家中小孩上学,当农民工连眼前的生活危机无法解决时,怎么可能去奢望有寿命长短为风险的养老保险?并且,新农保缴费标准: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在此情况下,更多人愿意选择先去解决眼前的生活困境。所以,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方面,对于更多穷苦农民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2、参保率处于较低底线

纵观全国参保情况,近些年中,例如2007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184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9 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2009 年2 月5 日介绍,截止2008 年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也只有2416 万人。这意味着,在全国2 亿多的农民工中,只有10%左右的人有可能享受到“老有所养”的保障。但即使只有这10%,也是一个不稳定的数字,其中有好大一部分农民工最终选择了退保。

3、退保率不断升高

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由于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基金转移困难,选择退保。如广东省农民工的退保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全国农民工退保率为40%左右。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农民工的退保率还在逐年攀升2007 年,深圳共有439.97 万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退保人数竟然高达83 万人,一年中,退保人就把8 亿多元企业缴费贡献给了当地社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介绍,到2008 年底,我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7%。2008,据调查西宁市有70多万农民工参加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仅2009 年一年就有28 万农民工办理了退保手续,这本是一项对农民工有利的社会制度,然而由于一些因素影响并未达到最好效益。

二、养老保险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

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经过近年来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在促进农民工参保、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一是统筹基金不能转移。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在跨地区和省级转移时,只能转移社保基金的个人账户部分资金,社会统筹资金不能转移,这种不公平的转移方式,给接收地的社保待遇发放带来了影响,致使接收地不敢接受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因此,农民工在跨地区和省际流动就业时,其社会保险关系难以有效地实现自由转移,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二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农民工缴费年限达到15 年以上,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限,并且要求农民工退休前最后5 年连续在当地缴费。这与农民工流动性强,不断地参保、退保、再参保、再退保的现

状,以致使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跨越缴费15 年和退休前最后5 年连续在本地缴费这道门槛。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虽然作出了制度上的规定,但由于国家没有任何资金补助,许多企业都不会主动给农民工缴养老保险金。对不参保的企业也没有法律方面的约束力,缺乏权威性、强制性、有效性的处罚手段。

2、企业并没有将农村养老保险更好的落实

农村养老保险本是有益于农民工,但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地说,企业不仅没有让农民工保护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而且还损害了其利益。第一,因为不同的企业、单位保障标准不同,同一企业中也存在不同工种和不同的岗位。农民工得到的保障待遇不同而这种措施明显地将企业和劳动者划分了等级,这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造成人力资源混乱。第二,一些农民工为了获得保障而放弃更好的机会,死死守住一个单位,但是一些企业却为了逃避责任,在第四年以各种理由与农民工解除签约。企业缺乏监督,这就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引起农民工和城镇社会更大的社会矛盾。第三,非国有企业单位(指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的企业主不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致使农民工养老保险缺乏应有的基础。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第529号《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费的征缴范围包括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当然,该条例并没有明确地规定征缴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费。这里面要提到,市场力量是影响农民工流动的一个主导性因素,农民工本身作为劳动力,也要受到供求规律的制约,由于数量庞大的民工潮,使其削弱了与雇主讨价还价的能力。

并且,农民工主要就业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事所谓的“3D”(险danger、脏dirty、难difficul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工作,集中于餐饮、建筑、服装、服务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由于这些行业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的竞争只能依靠维持低成本的优势,用人单位消极对待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许多企业老板认为,如果按照规定给每个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企业负担过高,成本加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他们大都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持消极态度,在招收农民工时,采取不办理招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或以种种借口瞒报、少报农民工数量,能拖则拖,能推则推,想方设法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责任。

3、政府管理不到位

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进而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一些学者研究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余姚市为例社会保障扩面征缴不平衡的情况下,作为政府也担心本地区如果严格执行政策,让每个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会影响投资环境,削弱本地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根据专家测算,如果完全建立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由此每年要为每个农民工支付2000-3000 元,在现有的成本基础上增加30%-40%。因此,政府出于地方利益考虑,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不是很重视,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大,处罚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

三、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老保险应当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是的全国性养老保险的统一,这样,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只有通过立法全国强制实施,才能避免企业所担心的不同地区农民工雇用成本的巨大差异而使其处于不公平的经济竞争环境,才能使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对资本的吸引力趋于相同而使人力资源市场规范,才能依法威慑部分地方政府,使其不能为了吸引资本而牺牲农民工利益;也只有立法强制实施,才能在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

制度统一的大环境下,使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顺畅的转移而不受体制的限制。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民工养老保险城市化的方向不能变,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制度,既要提高覆盖面和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又要能够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养老权益,真正实现农民工“老有所养"。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难点问题,一是统筹层次的提高困难,由于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分离,城镇养老保险目前还在省市级统筹模式上徘徊,还没有全国统筹的制度和条件。要实现全国统筹,还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落后省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为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奠定经济基础。二是账户的转移不畅,这也是制约农民工养老保险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顺利转移和接续。加强省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势在必行。农民工养老保险要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相衔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同时,进行配套制度改革,如完善户籍制度、立法统一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地区间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异地转移接续、国家提供财力支持,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2、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负担。

足额征收养老保险金,是养老保险制 度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所在,而企业养老保险金收缴极其困难,所以导致企业无法更好地落实养老保险。既然若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负担,一方面可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要求所有企业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9%左右 的缴费率计提,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有40年工龄、中等工资收入的工 人,退休时可以领取到退休前工资24%的养老金,基本上能维持最低生活 水平;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是用于提高养老保险水平,由企业和职工个人自 愿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多少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自愿参加。另一方 面,为了防止因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效益好坏等情况对养老保险的影 响,建议国家对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养老保险金结余部分按一定比例进行 统筹,建立中央公积金,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调剂使用,充分发挥养老 保险调剂性强的特点。当企业负担减小,达到利益最大化时,自然会更好地施行农村的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从中真正受益。

3、增强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只有企业自身目的达到,农民工从中受一也不难。增强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一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养老保险纳入财政预算范围,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量的资金投入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的启动资金,解决养老保险空帐问题,同时,养老保险部门也能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使资金保值增值,减轻未来时期养老 保险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为确保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在现阶段 国家公债及银行存款利率较低情况下,可以将汇集的养老保险基金存放给财政部,投资于国内基础设施和其它长期投资,使之成为财政投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只要财政投融资(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项目选择准确,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总能有效果,这不但能解决国家财政投融资金短缺的矛盾,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同时还能使养老保险基金得到一个较高的回报率,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自然而然,企业会承担施行有利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

4、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社会保障号码的做法解决转移难。

在美国,每个公民自出生起就必须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它记录了个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居住、纳税、信誉、奖惩情况等等,存储社会保障号信息的电脑系统在美国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网,各个地区、行业、部门都能通过社会保障号去查核一个人的个人情况。这种社会保障号码跟我国的居民身份证有些近似,可以扩大身份证号的功能,除了证明身份外,可以用来当做社会保障号码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养老保

险关系异地转移难的问题。

以上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到不断完善过程中面临的不同困境,以及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只要我国不断加快建立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很快会得到国家政策所带来的利益,农民也将增强参保意识,企业经济效益也将规模化,总之,会给各个方面带来不同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薇,《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经济人理性行为探析》,改革论坛,2009第一版

[2]《2011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社,2011第一版

[3]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

[4] 齐海鹏、金双华、刘明慧, 《社会保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5] 刘学民,《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6] 宫春子,《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红处方》,铜陵学院学报,2005

第四篇: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1.1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经济学家樊刚的一项统计研究表明,我国非国有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它们创造了7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65%的GDP以及95%以上的新增就业,但占用了不足30%的银行借贷资源。我国70%以上的银行信贷资源仍然由国有部门占用,这一比例与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比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与此同时,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多为国有企业服务,“融资难”己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资金供给的不平衡不仅制约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也制约着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倾向于为发展成熟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则由于本身的高风险等不利因素而在融资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只能获得极为有限的资金支持。当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有限资金支持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时,民间金融,特别是非正规民间金融,解决了中小企业由于高风险而得不到融资的困难,成为了中小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民间金融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间金融也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根据花旗银行一份研究报告的估计,在2004年4月到5月期间,大陆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而这些资金都用于自己投资或民间融资,报告认为由于地下信贷的原因,官方信贷的降低可能转向了地下信贷。事实证明,民间金融由于灵活和成本低的特点,具有正规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民间金融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四倍。根据农村固定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2000年每个农户累计借入款为1020元,其中约700元来自民间借贷,约占68.6%。温铁军分别对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研究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张建军(2003,数据来源于张建军《正规金融推出后的信贷市场研究》金融研究 2003(7))对广东恩平基层乡镇的300户农户和不同行业的300个企业的调查显示,发生民间借贷行为的农户和企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94%和87%,2002年民间借贷余额约为10亿元,约占恩平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0%。何广文(2004)对360户农户的调查发现,农户60.96%的借款行为是与民间放贷主体之间发生的,农户93.95%的放款行为是在亲戚、邻居、朋友之间进行的,其余部分是在农村企业、合作基金会、农村基层机构之间发生的(分别占2.2%,1.65%,0.55%,其他关系人所占比例为1.65%)。朱守银(2003)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笔借款来自商业银行,来自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仅占16%,而民间借贷占79%(数据来源于刘锡良王磊《转型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政策研究》第三届金融学年会)。从以上不同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民间借贷在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广泛存在,而且其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但是,民间金融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调控造成了冲击。在我国,非正规金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违法的,受到蔑视和轻视。那么,如何全面地认识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如何正确地认识民间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如何在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建立一个能够发挥各自所长的平台,让民间非正规金融得到健康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五篇: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儿早期学习中,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及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阅读对幼儿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早期阅读备受幼教界的关注。许多幼教工作者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如:阅读环境的创设研究、阅读材料选择研究、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以及家园互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等,在不同方面都总结出了一定的教育经验。我园过去也曾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发现幼儿对早期阅读颇有兴趣,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时有灌输的现象,忽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教育环境;重知识轻能力,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忽视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重集体教学,忽视日常培养;重幼儿园教育忽视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此,从2009年7月起我园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从2——3岁幼儿早期阅读指导为切入点,在分析2——3岁幼儿阅读特点的基础上,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通过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实现家园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家长指导幼儿阅读的水平的能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目的:了解教师与家长在2—3岁早期阅读指导过程中的困惑,总结出一套有效解决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2.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案例收集法、追踪记录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3.研究途径:

①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教师及家长对早期阅读指导的困惑;

②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获得理论上的经验积累;

③ 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不断观察幼儿的阅读特点,进行案例的总结,个案分析;

④ 积累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策略,并总结出适宜的指导方法;

二、研究价值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提高本幼儿园上在早期阅读的材料、指导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细致探讨一下针对2—3岁幼儿的、教师与家长在早期阅读指导中的策略,同时让好的图书在幼儿2—3岁这个年龄段发挥更好的作用,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辐射家庭的目的。

三、研究基础

在以前的工作中,进行过有关早期阅读材料和指导的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是这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2007年6月,梅建宁的教案—

—《小鸟的家》收录在《幼儿园发展课程——教师用书》中,2008年2月,倪雪春的文章《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国创建和谐校园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9月,倪雪春图文《虫虫爬》在《现代教育报》启蒙专刊刊登等。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对适合2-3岁幼儿的阅读材料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搜集了大量的图书(比如……),同时也认识到有些方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养成阅读的习惯(比如……)。但要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探讨。因为图书只是阅读过程的第一步,它还需要具体指导策略、阅读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参与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前面获得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如果更好地指导和干预幼儿的阅读过程,帮助他们享受阅读的兴趣,并不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下载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背景与意义[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背景与意义[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养老保险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需求......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全球范围日益发严峻,这无疑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人......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诞生了第一个安乐死法案,安乐死作为一个法学问题被正式提出,从此以后成为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本文根据国外和国内的安乐死的......

    研究背景及意义[小编推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信息化正在以快捷、多变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

    调查背景与意义

    一、调查背景与意义 非主流,就是别具一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可以引领社会进步的因素。 非主流作为新生代的流行,其中的某种文化影响着中学生的言行品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摘 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对我国的弱势群体的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而我国农民为重要弱势群体作为本课题研究方向,本课题分为四部分:农村养老保险背......

    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www.xiexiebang.com 摘要:我国城乡发展中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社会、经济、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是四大城市密集地区,即: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