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并逐渐成为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促进政社合作,有效满足公众需求。通过对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提出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程序和监管评价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保障措施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验;公共服务;政府购买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107-03
一、前言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2013年,国务院对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加大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更多社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发生了新变化。为了适应新变化,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方式将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来提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借助社会组织的市场化手段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被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广泛应用于许多公共服务领域,并呈现出多样化和地域化的发展趋势。从地域来看,已从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向较发达城市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动力量和实施主体已从各省、直辖市覆盖到街镇各级政府;从发展规模看,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养老服务均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及社会调研,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黑龙江省自身发展实际,提出适合本省发展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二、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黑龙江省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积极成长、政府职能快速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在调试中,所以政府购买行为尚未得到规范。黑龙江省由于缺乏公共服务购买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所以有些条例及法规缺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提供法律依据,才能使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维护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利益,进而激励他们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购买程序不规范
规范的购买程序是公共服务购买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往往缺乏竞争性与公开性。他们并没有选择公开招标的方法,而是往往根据社会组织的知名度或者通过私下协商的方式来决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黑龙江省公共服务购买程序不规范还体现在信息公开不及时,虽然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省直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还存在进展不平衡、内容不规范等问题。
(三)购买领域狭窄
虽然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已经涉及许多领域,但整体上购买的范围仍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目前尚仍处在尝试探索阶段,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所以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规模较小。同时由于公共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人民群众普遍认为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如果改由社会组织提供,势必对其能否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表示严重怀疑。
(四)社会组织力量薄弱
社会组织已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末,全省已登记社会组织达14134个,其中基金会6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32个,社会团体988个。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社会组织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还存在发育不全、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同时在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许多社会组织只顾追求眼前利益,不进行规范管理,不遵守职业操守,不能为社会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五)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公共服务购买不能简单地用购买数量或者节资指标等来衡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服务对象的切身感受来衡量。尤其是有些服务周期较长,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找到合适的指标来衡量服务质量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也对服务提供过程的评价与监督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均不完善,许多部门与一些社会组织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评价与监督变得更加困难。评价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所催生的腐败、寻租等现象将对公共服务购买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三、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及启示
(一)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
1多领域的美国式政府购买
美国是最早进行公共服务购买实践的国家之一。合同出租与公私合作是美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采用的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建筑、食品生产以及学校等主要采取合同出租的方法进行购买。而污水处理系统和交通设施等基本是通过公私合作的方法购买得以实现的。此外,美国政府购买的内容还包括就业、教育、养老以及咨询服务、垃圾收集等各个方面的公共服务(见表1)。
表1美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情况项目操作方式购买内容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购买方式公平竞争,与购买方签订合同提供方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健康保险2以竞争求质量的英国式政府购买
英国政府以效率和经济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率先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部门。英国政府引入竞争机制主要通过实行非垄断化,并极力推进公共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垄断化针对的主要是私有化后的公共部门,为了加强竞争,英国政府明确规定了私有化后的公共部门的股份持有比例。同时,英国政府要求在特定领域必须实行合同出租或公开竞标,有利于竞争者顺利进入市场并展开良性竞争。
3改革最为彻底的新西兰式政府购买
作为公共服务购买改革最为彻底的新西兰,不仅在医疗卫生领域和福利领域,而且在政府活动的其它领域,新西兰政府都以契约或合同承包的方式将公共服务的提供交给私营组织。新西兰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模式比较特别,体现在将绩效管理全面贯穿于公共服务领域。良好的竞争机制能激发各个部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4稳健的澳大利亚式政府购买
澳大利亚政府在购买就业服务方面成效尤为显著。澳大利亚就业服务体制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低耗和高效的特点,实现了政府制定规则,并建立政府监督管理、市场公平竞争、社会平等参与的体系。澳大利亚就业服务新体制更能体现市场化和社会化在就业服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行政开支,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弱势群体失业者和其他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
(二)启示
1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多种购买方式
我国公共服务购买尚处在摸索尝试阶段,因此还没有一致规定的购买方式。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购买属于内部采购,公共服务购买、生产及提供是分开的。但我国只有少数地区能开展合同外包,许多地区仍然在政府的引导下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应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种购买方式。
2鼓励多主体在公共服务方面运作
随着治理理论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大力推广多主体在公共服务方面运作。多元主体与其它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共同发挥优势,可以有效促进各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并且推进公共服务购买进程。
四、完善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程序和监督评价体系
1建立透明的购买程序
黑龙江省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多种传播途径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秉承平等、公正、公开的原则,对竞争机构进行严格考核,从中选择出最优的方案。针对省直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存在的进展不平衡、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应按照国家部署以及《预算法》新要求,极力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并做好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答疑工作。建立透明的政府购买程序:第一步,明确群众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确定可行的规划方案。第二步,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并对投标者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最后与中标者签订购买合同。第三步,中标的社会组织按照规定提供公共服务,并接受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第四步,政府邀请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公共服务购买过程以及项目完成的效果等进行评估。
2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公共服务购买过程中,黑龙江省应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和反馈。另一方面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社会组织服务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公共服务购买的监督体系主要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第三方监督机构不仅需要对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还需要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以确保公共服务购买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良性发展。第二,社会公众监督。第三,媒体的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对公共服务购买的数量与质量进行监督。第二,政府相关部门对公共服务购买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保障措施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服务购买相关法律法规较为陈旧且基础薄弱,不利于指导和规范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购买行为。因此,应加快立法进程,为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供法律支撑。首先,规范公共服务购买的程序和方式、招投标方法等,确保公共服务购买流程规范、透明。其次,明确非营利组织、私营企业等承接公共服务的市场主体的资质认证办法。第三,完善公共服务购买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2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因为社会组织的能力直接影响其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而黑龙江省的社会组织数量少且专业化程度不高,因此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培育社会组织,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了解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购买中的作用和地位,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有益的环境。第二,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适合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第三,健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放宽准入条件,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环境。第四,加大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力度,对社会组织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第五,提高社会组织的能力和素质,扩大社会组织的规模和数量。
[参考文献]
[1]许光建,吴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人民论坛,2013(32):24-25
[2]於乾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26-28
[3]金强公共财政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93
[4]周正发达国家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其借鉴与启示[J]西部财会,2008(5):14-18
(责任编辑:马琳陈鸿鹏)(上接第106页)
履行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关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积极申请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并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在国际市场获得认可,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殷格非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基础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Preston,Lee E,and O’Bannon,Douglas PThe Corporate Social-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Typology and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4):419-429
[3]McPeak Chuck,Tooley NinaD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aders Perform Better Financially[J]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Issues,2008,2(2):1-6
[4]Xu Hong,Weidong Li,Xihuai Yang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 Case Study of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J]Advances in Computer Science,Environment,Eco 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2011(3):506-513
[5]李伟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4):89-94
[6]Lioui Abraha,Sharma ZenuEnvironment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Disentangling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2,78(3):100-111
[7]Bamett,MLStakeholder Influence Capacity and the Variab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794-816
[8]Russo,MV& Fouts,PA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59-534
[9]Choi,TH& Jung,JEthical Commitment,Financial Performance,and Valuat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Korean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81(2),63-447
(责任编辑:董博雯)
第二篇:完善纳税服务体系的国际经验
完善纳税服务体系的国际经验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纳税服务在税收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已经日渐突出,2009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莅临国家税务总局视察指导税收工作时指出,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有利于调动纳税人发展创业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赍度,也是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重要体现。由于西方国家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已经发展中一套完整的纳税服务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积极借鉴西方各国纳税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优化我国纳税服务工作,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
一、国外纳税服务发展历程
纳税服务最早起源于美国。“二战”末期,出于战争对财政收的需求,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大多数美国人。税务人员刚开始只对到税务局寻求帮助或索要申报表的人提供帮助,直到50年代中期,联邦税务局才实行了一个正式的帮助纳税人的计划。到了80年代初,由于瞀赤字和出台新税种等原因,纳税服务不再受到重视。
但在美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的政府管理监督小组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小组成员认识到,由于税收制度本身很复杂,纳税人以自核的方式来纳税并由政府花钱帮助纳税人,比取消自核,政府花雇人评估,未必多花钱,而且还可以培养和增强纳税意识。因此,国会否决了取消向纳税人提供服务的方案,纳税服务在美国得到了认可,并很快在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起来。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西方国家通过树立服务理念、完善服务制度、创新手段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开展绩效评估、实施服务监督,现已建立起一个比较成熟的纳税服务体系。
二、国外纳税服务指导理念
(一)新公共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念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政府改革方向是建立“企业家政府”,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它引入了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更强调企业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更加强化顾客导向和服务及其效率。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存在混淆公私界限的缺陷,因此,西方理论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新公共行政理论,是关于公共行政在公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中所保有角色的理论,它强调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为公民服务而非为顾客服务,重视人而非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等等。
以上两种理论相比传统管理理论更强调对社会、对公民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服务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但由于它们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直辖市,造成了碎片化的制度结构,影响了政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0世纪90后,为克服新公共管理方法造成的困局,以英国国代表的西方各国开户了以“整体政府”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工党政府制定了“整体政府”发展规划,主张用“整体政府”方法进行公共服务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公共服务协议”制度。公共服务协议是英国政府各部门与财政部签订的公共服务合约,协议规定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高层次目标、重点目标和纯净目标。为落实这些公共服务协议,各部门在各自的业务规划中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评估指标。英国财政部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审查各部门的关键目标、优先重点事项和资金落实使用情况。目前,建立“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公共服务改革的普遍诉求。
随着“整体政府”逐步成为公共服务改革的新趋势,各国税务部门更意识到政府部门之间职能条块分割给纳税人带来的不便,开始主动与其他政府部门密切协作,为纳税人“一体化”服务,主要表现在跨部门统一制定公共服务标准、衔接服务流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事例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规范企业数据采集口径,实现纳税人“资料一次提供,各部门重复使用。”
(二)税收遵从理念
税收遵从是纳税人基于对国家税法价值的认同或自身利益的权衡而表现出的主动服务态度。为促使纳税人从不遵从转化为税收遵从,全面实现税务管理的目标,税务部门应当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
与税收遵从相关的是税收遵从成本,它是纳税人在遵从税法活动中不得不承担的费用,是税收成本的组成部分。税收遵从成本的大小意味着纳税人在办理涉税事务方面所花费的倾向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等税外负担的大小。显然,税收遵从成本越高,给纳税人造成的税外负担就越重,在遵从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尽管纳税人有可能选择忍受现状,随遵从成本负担,但更可能选择相应的应对方式来设法避免遵从成本。研究表明,在税收遵从成本和税收不遵从程度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这意味着,税收遵从成本越高,则税收不遵从的程度也越高,因而降低税收遵从成本有利于提高纳税人遵从水平。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是降低遵从成本的根本,它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助于纳税人降代税税遵从成本。
(三)以纳税人为中心理念
国外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期间经历了从强制管理向纳税服务转变的行政理念变迁过程。在没有转变行政理念之前,国外税务部门的税务行政管理也是以强制管理为中心,即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中占据主导地位,纳税人被动接受税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处理处罚。随着时代的发展,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这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模式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新型税收征纳关系成为必然。如国际财政文献局的研究显示,纳税人更乐于接受税务部门积极的、提供帮助型的行政方式,这一研究成果加上现实征纳关系矛盾的激化,直接促成了西方国家税务行政管理理念从强制向服务的根本转变。
为体现新的服务理念的要求,最近二十年,各国税务部门纷纷对内设机构进行改革。一些国家推出了新的组织模式——纳税人结构或者类型模式,即主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纳税人来组织税务部门服务和履行其职能。采用这种模式,机构设臵减少了管理层次,朝扁平化的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根据不同的纳税群体特征与纳税遵从行为,实施风险管理和提供个性化服务。这表明,纳税服务已经成为现代税务行政的标志,加强纳税服务,使其与严格税收执法共同成为现代税制有效运行的两大支柱,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税务管理的新趋势。
三、国外纳税服务的一般经验
(一)强调保障纳税人的权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纳税人权利更加重视。美国1988年颁布了《纳税人权利法案》,制定了“纳税人援助制度”,要求税务机关征收部、稽查部和纳税人服务部的官员必须全面接受《纳税人权利法案》条款以及为纳税人服务的专门培训,承诺公正、公平地对待纳税人。美国联邦税务局还设立了纳税人辩护律师服务中心,在每个州和分支至少设有一名纳税人辩护律师,独立于地方税务局之外。纳税人辩护律师服务中心的职能是快速、公平地帮助纳税人处理通常渠道未能解决的纳税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将之提交管理层注意,必要时提交税法修改建议。
法国各省设有税务委员会,这是一个独立机构,其成员一半来自税务机关,一半来自纳税人。委员会主席由普通法院院长或院长指定的法官担任。委员会接受纳税人的申诉,并对案件进行独立评议,提出意见供税务当局及纳税人参考。法国各级税务部门都设有一名调解员,专门负责和纳税人对话,国家财政部也设有部调解员和共和国调解员。如果在下级的对话调解中解决不了问题,纳税人可以向他们申请救济。
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维护纳税人权益不受损害的措施。如澳大利亚税务局1997年制定了《纳税人宪章》,明确规定了11项纳税人权利与服务标准,并设有相对独立的投诉服务部。西班牙税务局内设纳税人权利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是政府的特别派驻人员。新加坡税务局设立了“纳税人服务办公室”,专门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协助纳税人解决税务纠纷。韩国每一个区税务局设有“纳税人律师服务中心”,处理纳税人的冤情。
(二)以服务纳税人为中心设臵机构
于1992年组建的新加坡税务局,以服务纳税人为中心,进行了重大的机构调整。调整后的每个职能部门,主要为纳税人提供服务,满足不同经济体的各种合理合法要求,使他们能够理解税法、履行纳税义务。
美国联邦税务局的使命是:通过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履行纳税责任,将税法完整无缺公正地适用于所有纳税人,从而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美国联邦税务局经过业务、机构重组后,内设服务部门、操作性部门、功能性部门等。其中,4个业务局、上诉办公室和纳税人服务局的设臵最引人注目。
美国联邦税务局不是按区域或税种设臵业务局,而是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纳税人,设立工资与投资收益局、小企业与自雇业主局、大中型企业局、免税单位与政府单位局四个系列。不同的业务局又针对不同规模纳税人的特点,有不同的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模式,如大企业局总部的内设机构主要是研究类、指导类的,派出机构按行业设臵;小企业局和工资与投资收益局,纳税人众多,情况复杂,其内设机构主要分为教育与辅导、财会服务、税收遵从三部分。业务局派出机构的地理分布和数量也都以方便纳税人为标准,体现出全面服务、超前服务、重在预防、重在沟通的纳税服务理念。上诉办公室的基本职能是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努力在诉讼发生前解决有关税收争议,进一步提高纳税人对税法遵从的自觉性,提高纳税服务效率。纳税人服务局的基本职能为,对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税收问题和其他主管税务机关遗漏的问题以及由于地处边远、人口稀少而未派有专门业务机构的地区的问题予以补救和解决,并采取措施解决税收制度和执行程序上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纳税人服务局按地域原则设臵了庞大的派出机构,形成纳税服务的最后一道防线。美国联邦税务局这种机构设臵,使大部分纳税人只需同一个税务部门打交道,体现了以服务纳税人为中心的原则
(三)努力按便利节省原则减轻纳税人遵从成本
纳税人遵从成本是一种社会损失,许多国家都非常注意遵循便利和节省原则,在税务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提高办税效率,减少纳税人的办税费用和时间。
新加坡1994年采用电话申报纳税,1998年实行因特网申报纳税。电子报税的无纸操作系统取代了大量的纸质申报系统,消除了许多与纸质有关的问题,加快了办税过程,降低了纳税人遵从成本。新加坡税务局估计,每个进行电子申报的纳税人可节约2.7新加坡元。
英国税务局坚持量化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为纳税人提供迅速高效和礼貌的服务,要求所有打给税务局的电话,20秒内接通率90%;80%的邮件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对没有预约来咨询中心的,95%的人在15分钟内得到接待;错扣缴的税收收入,20个工作日内予以退还;对95%的自我核定的纳税人和90%的其他纳税人,一次性准确计算税款。
韩国国家税务厅将以前分散的咨询归口管理,设立国家税务呼叫服务中心,其工作载体是国家电信网络,由国家预算拨款,免费为纳税人提供网上顾问、信函传真顾问、电话顾问、纳税申报介绍、重要案例调整、FAQ站点、热点新闻窗口等服务,纳税人可以得到免费而快速准确的答复,呼叫中心的网络登录、电话接通成功率达95%.纳税人可以在任何区级税务局纳税,不管其管辖地在哪里,都能够获得纳税证明。
(四)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作用
澳大利亚有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一些银行被税务机关授权从事税务代理业务。
日本目前已有税理士会14所,税理士支部500多个,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比国税系统人员总数还多2万人。日本民间还成立了由个人或法人组织的“纳税储蓄组合”,组合成员将应纳税款预先存入组合体内,并按高于银行的利率支付其利息。“纳税储蓄组合”不仅保证了税款及时足额入库,而且每当新的税收法规颁布时,还配合进行纳税宣传。
美国有庞大的税务顾问队伍,税务顾问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注册代理人和律师,他们取得相关资格后,为纳税人提供所需的服务,主要有税收遵从、审计支持、税收筹划、税务分析和提供投资建议等,将纳税人由于不熟悉税法或计算失误而少缴或多缴税款的风险减到最低。为保护低收入者尤其是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有由政府资助的税收志愿者组织,旨在为无力承担税务咨询费的低收入者免费提供税收咨询,尤其是以老年纳税人为重点,并不断发展壮大。如美国的助老税收咨询委员会;英国的低收入者税制改革委员会;加、澳两国援助个人所得税中低收入纳税人的组织,普遍受到各国纳税人的欢迎。
四、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以服务为治税宗旨型的纳税服务
近年来,美国每年要拿出税务经费的10%至15%用于纳税服务。
1.美国纳税服务的执行策略。一是通过信函、电话、互联网、亲自访问等各种渠道与数以百万的纳税人增进沟通。二是将纳税人的权利扩展和具体化到了70余条税法条款中。三是通过与税务代理机构、行业联合会、小型商业联合会、税收志愿者组织合作,改善对纳税人的培训和援助方案。四是按照纳税人的特殊要求和问题,为其精心制定和实施特殊纳税人群体服务方案。五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尽快鉴别出可能出现不遵从现象的纳税人,并通过信件、电话或者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控制。六是重视蓄意的不遵从行为,由犯罪调查中心专门对其进行调查。七是对纳税遵从者实施完整统一的服务策略。
2.美国纳税服务的主要方式。美国国税局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了纳税服务分析系统。纳税服务的方式有个性化服务和共性服务两种。个性化服务包括面晤联系、电话联系、通信联系、互联网联系等。共性化服务包括召开小型企业税务研讨会、发行税务刊物及录像带、开辟电视税务诊所、通过广告委员会播放广告、通过金融信息网络播报税务信息等。
(二)新加坡信息推动型的纳税服务
新加坡税务机关制定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标准,设立了专门为纳税人服务或协助纳税人解决税务纠纷的机构,称作纳税人信息中心、纳税人服务办公室。这一服务体系的建立,带有明显的信息推动的特点,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建立科学和高效的系统运作机制,最终达到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目的。
新加坡国内税务局信息科技系统包括:国内税收综合系统、电子申报系统、机构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这四个系统相对独立,可单独处理相关业务,同时,又相互联系,一体化程度较高,数据信息高度共享。
(三)英、法、日、澳等国多元化的纳税服务
在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争相建立多元化纳税服务体系”的现象。
英国最具特色的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目的的“税收志愿者行动”。1998年初,英国低收入者税制改革委员会成立,会员们通过电话答复、登门主老年纳税人办理税务手续、定期与帮助对象联络、免费发放纳税指南等方式,为无力承担税务咨询费的低收入者免费提供税务咨询,进而争取许多因从前不了解税法而没享受到的税收优惠。
法国的纳税服务特别强调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强调咨询的针对性。在每年个人所得税报税的3月1日至15日,由于报税项目多,内容复杂,税务总局除大量印制报税说明书作为参考之外,还专门设立录音电话,24小时解答问题;设立了税收咨询因特网站和电子信箱,在48小时内对来信给以答复。
日本税务局设有专门的广播电视部门,与新闻当局、广播一道,负责把纳税人应普遍周知的税收信息传达给纳税人。澳大利亚国土总面积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800万,为了让纳税人便捷、有效地获得税务服务,税务当局“以因特网和统一的电话咨询”为主要的纳税服务手duan。他们向纳税人承诺:电话咨询,让咨询者等待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四)香港地区以完备的咨询为主导的纳税服务
香港建立了完善的纳税服务体系和服务承诺制度,致力于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服务,与时俱进,对纳税人代之以礼,并提供有实效的服务是香港税务局的税收使命之一。
香港税务局在税务大楼一楼大厅专门设立询问服务中心,配备有100多人。税务咨询服务有电话查询、柜台查询与局面查询。电话查询和柜台查询共用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但电话查询方式采用了自动电话查询系统,自动电话查询系统设有120条电话线,让查询者每天24小时都能通过预先录音设备获取广泛及最新的税务资料。
香港税务局询问服务中心按服务方式分别对外做出三种承诺:一是电话查询。规定标准处理 时间或转给负责个案的职员,必须是5分钟内回答。二是柜台查询,10至20分钟内回答。三是书面查询,10至25个工作日内回复。
五、国外纳税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树立积极的纳税服务意识
近几年,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和改善为纳税人服务的内容,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纳税服务的类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积极的现代纳税服务观:一要从对纳税人纳税过程控制导向向纳税过程服务导向转变,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二是要着眼于降低税收成本,既包括征税成本,又包括纳税心想事成。即要着眼于整体社会效益,用长远眼光去评估税收管的成本与效率,同时使纳税人用最低的纳税成本获得最优的纳税服务。
(二)要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
纳税服务只有充分了解纳税人的愿望与要求才能实现。纳税人一般希望到税务机关办税是简单的、方便的,最好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即在任何时间、通过任何途径与税务机关打交道时,能够被系统识别出来,不必每次重复说明情况。因此,一是应将纳税服务贯彻于税收征管的各环节:在内容上,包括税收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环境服务、纳税救济服务;在形式上,包括通过出版物、电话、柜台、上门、通信、互联网进行一对一服务。二是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税收征、管、查等部门的压力,提高征管效率。
(三)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
不同的纳税人在纳税遵从程度和服务需求上是不同的,税务机关不应该同样地看待所有的纳税人,而应该建立纳税人洞察体系,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纳税人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全面评估纳阁人的状况,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服务,同时缩小需要重点管理的纳税人规模。
(四)要推进纳税服务信息化
要充分运用电子、通信等现代化科技手DUAN建立纳税服务网络系统。一是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二是建立程序服务系统。三是建立纳税评估系统。通过该系统,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实施不同方式的管理和服务。
第三篇: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河北经贸大学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尤其是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这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
其实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造成的。所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实际差距的重要因素, 是新阶段农村反贫困的关键所在, 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 在农村主要靠农民积累的公益金来解决某些公共服务事项, 这与城市形成极为明显的差距。由于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缺失, 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事实上, 公共服务因素在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已高达30%~40%。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 但是国家80%的公共卫生资源投放在城市;义务教育人口的 60%在农村, 却只有不到 25%的资源用在农村。从短期来看, 这使得农民“因病返贫”, 因教育落后返贫的问题比较普遍。从长期看,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匮乏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会影响农民未来收入的提高, 还会形成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和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局面有着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体制背景, 财政与金融资金难及农村地区是一个原因, 但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则是造成现状的主要体制性原因。进入新阶段, 随着农村潜在公共需求的逐步释放, 农村居民日益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适应这个变化, 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已成为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所以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应当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变革农村的上层建筑,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曾经设计了一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寄发给全国各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机构,以期广泛收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216 份,有效问卷214 份。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见下表。
当前农民最需要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选 项 频数 所占比例(%)基本医疗卫生 211 98.6 义务教育 199 93.0
/ 11
河北经贸大学
选 项 频数 所占比例(%)公共基础设施 194 90.7 最低生活保障 168 78.5 农技支持 135 63.1 就业服务 117 54.7 生态环境 101 47.2 社会治安 99 46.3 金融支持 97 45.3 文化事业 75 35.0 法律救助 73 34.1 信息支持 63 29.4 市场监管与服务 27 12.6 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处理 24 11.2 其他 6 2.8
此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最低生活保障、农技支持、就业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金融支持。由此可见,在“三农”专家看来,民生类与生产类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
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城乡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所以,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改善,以及最近几年不断出台的多予少取惠农支农政策,在缩小城乡差距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其答案既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政策决策的迫切需要。对于这个问题,62.6%的专家认为,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多予少取惠农支农政策,只是减缓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但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34.6%的专家认为作用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没有什么改变;只有2.8%的专家认为作用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所以笔者认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农民最需要的这些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危害
公共服务在城乡方面的不均等,对我们社会的统一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是有着明显的负面效应的。下面分别对应上面的现状来分析一下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1.医疗差异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民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千夫所指,在医疗方面的不均等状况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财政过多的将资金投入到城市里的大医院,不重视乡镇卫生院,使得卫生院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人们对卫生院的期望也不是太高,这就导致了大医院的资源紧张和小卫生院资源闲置共存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上面所提到的40%-60%的农民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这种情况会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形成对社会公平的质疑,减少人们对社会的信任,这对于长久的社会稳定会产生不
/ 11
河北经贸大学
利的影响。
2.义务教育差异导致城乡人民发展机会不平等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义务教育公平化、均等化方面已有了不少进步,但正是如前文所述,差异的消除和形成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改变现状的政策作为支撑,那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不均等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将产生比就业服务不均等更严重的后果。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追求平均主义,不再要求结果平等,但我们应该提供的是机会的均等,义务教育正是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较好的改善,那在市民和农民之间,将会产生一个人为的阶级鸿沟,这将使我们的农村弱势群体没有机会改变他们下一代的命运。
3.基础设施差异影响城乡间平等的发展机会
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发展的环境条件问题,尤其是现在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资金的支持,而资金在我国软环境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大多会流向基础设施好的地方。对于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没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国农村的发展就会跟城市的差距变大,跟随着的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保差异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就是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虽然在近几年内,我们的社会保障有着巨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这种社会保障局面,对于我国几亿农民来说,他们心中还是没有安全感,绝大部分的农民处于各种风险的包围之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这可能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就是在凭着运气生活,灾害或者严重的疾病对于他们来说都将是致命性的,这种情况对于农民和我们的社会来说都将是高风险的。还有就是对于在外工作的农民兄弟来说,他们在城里干着最有风险的工作,却难以享受到跟他们在同一个城市的市民们的待遇,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对于城市的稳定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不利的。
5.就业服务差异导致城乡生活机会不平等
就业服务方面的差异在于政策制定者有一个预先的假设前提:在农村的就是要种庄稼的,在城市里的就是要做工人的。这种就业服务方面的差异不利于社会的整合,会产生明显的地区“马太效应”,有着较高水平的城市里的市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在农民的农民则由于条件不好而使发展前景越来越渺茫,这使得农民和市民之间在生活上存在着不平等的机会。现代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全体公民的整体和谐发展,这样的就业服务政策对我们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会产生阻滞的作用。
二、农民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城乡差异的现状
/ 11
河北经贸大学
(一)基本医疗卫生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2005年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使我国医疗卫生为全国人民所诟病,但在这种整体糟糕的情形之后仍存在着城乡差异。“据卫生部调查统计,医疗卫生资源约有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用于农村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到2000年的10%,其中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农民人均卫生事业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人均值的28%。乡镇卫生院只有1/3正常运转。2004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农村只有0.85人,仅为城市2.32人的1/3。农村中还有10%的村没有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医疗费水平均很低。在2004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副部长说,近年来中央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仅占1.6%-1.7%,其中有70%的医疗费用于占30%的城镇人口。在农村约有40%-60%的人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中西部地区因病无钱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
(二)义务教育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长期以来,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向上的城镇偏好造成了农村教育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的状况,这就又分别造成了农村子女上学难和教育收益率低,降低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状况。由于城乡的教育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不同,致使教育方面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城镇都要优于农村。近年来,由于“三农”问题的严重,农村教育问题也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但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严重的教育方面的城乡差异。首先来看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城镇/农村)差别(倍数)统计,表现出来城乡投资的差距。
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城镇/农村)差别(倍数)统计表
教育总经费预算内经费教育总经费预算内经费
全 国1.86 1.93 1.71 1.68 河 南1.80 1.72 1.66 1.48 北 京1.54 1.62 1.14 1.21 湖 南1.45 1.60 1.47 1.44 上 海1.63 1.36 1.26 1.07 广 西1.67 1.52 1.54 1.24 广 东1.89 1.53 2.20 1.67 重 庆1.57 1.70 1.35 1.31 江 苏1.63 1.68 1.47 1.56 贵 州1.83 2.12 1.70 1.69 浙 江1.30 1.26 1.22 1.24 云 南1.44 1.49 1.16 1.29 山 东1.86 1.85 1.85 1.57 西 藏1.62 1.76 1.56 1.70 山 西1.19 1.49 1.13 1.17 宁 夏1.40 1.26 1.20 1.10 吉 林1.36 1.53 1.21 1.34 新 疆1.50 1.81 1.30 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来,城镇学校投资多,农村学校投资少,全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86倍,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是1.68倍。由于教育投资的差别,就会导致城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差距。拿几个直辖市和全国水平以及临近北京和天津的相比,可以从中看出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这就不仅是地区差异,也是城乡差异。“河北生均固定资产,小学只是北京的35.9%,天津的70.1%,初中只是北京的25.7%,天津的42.4%。河北的初中教师合格率、小学初中的生师比与北京、天津也有很大差距。”城乡教育方面差异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农民工子女的 4 / 11
河北经贸大学
教育问题,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从中央的有关文件中看出来。200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城市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央发文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干预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的严重性。
(三)公共基础设施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就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中的诸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是感观上最显著的了,城市中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宽阔平整的道路,方便的交通条件,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的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场所,如此等等,都是乡村中不可奢望的。当然,城市同乡村的不同特征,我们不可能看到两者在上述服务上的完全平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部分地区最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落后。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2001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城市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而同年,有89299.27万农业人口的18090个建制镇建设总额才3119.70亿元,而其中占12.32%的公共建筑建设投资387.74亿元,加上13.25%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413.26亿元总共才798.0亿元,这与人口仅占少数部分的地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强烈的对比。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分析,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更是如此,这种政策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更明显。
(四)社会保障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我们所说“社会保障”,一般都隐含着“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有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也主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比较。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大致建成,进入完善发展阶段,截至2004年全国城市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635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0584万人,医疗保险人数达12404万人,各大中小城市的最低保障制度、救济制度及各项优抚工作也都已建立完善和顺利开展。而与此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仅包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合作医疗和农会合作医疗,并且参保水平相当低,“到2002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1955县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5461.78万人。2002年,按照每人年均627元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820万人,当年,我国农村传统的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总数2288.7万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81%„„农村的救济仍是以传统的救济方式为主。2002年接受社会救济的2288.6万人中,传统救济1880.8万人,占82.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占救济人数的比例仍然很小,只有407.8万人,占17.8%。”“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医疗保障的人口占12.68%,其中享受部分公费医疗的人群只占1.16%,更多的是农民或集体承担缴费责任的商业性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而87%的农民是完全自费医疗。”
/ 11
河北经贸大学
(五)就业服务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按照我们中国官方的标准,“就业”和前面所谈的“社会保障”一样,本身就包含着城乡差异的。在200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中,作为分子的失业人员的条件之一是“有非农业”户口,作为分母之一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是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的。因此,国家“积极开展的‘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就成为仅对准城镇居民服务的政策。而由于农民身份的限制,他们要进入城镇国有、集体事业单位获得固定工作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农民进城只能在三资、私营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一般的生产作业,带着“农民工”这种奇怪尴尬的称谓,并经常遭遇欠薪事件。“截止2004年11月26日,全国共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18亿元,其中2003年当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已清理162亿元,全国2003年底以前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171亿元,已累计偿付156亿元。”另外,农村“就业”服务还存在着缺乏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就业服务机构没有全面向乡镇和村庄延伸,大多数贫困地区没有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没有经费保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没有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措施不完善,对职业培训机构投入不足,培训实用性不强,培训后就业率仍旧没有大的长进等。而与此相比,城市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体制则优越、完善得多。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在城乡中尤为明显, 这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 而是经过几十年形成的刚性的问题, 在这里既有政策和制度的原因, 也有社会结构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促使现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即在国民经济中, 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发展中, 农业还处在较落后的情况下, 超前进行工业化, 优先建设现代化部门。从我国情况看来, 虽然工业结构高度已经达到本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大体与西方国家本世纪 20 年代的水平相近,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 而且, 与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异的是,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二元”的社会特征更为明显。由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 从而形成两个不同质的利益群体。
(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一种根基于农村自然经济和家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 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这种户籍制度, 一是限制农村农业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限制农民流入城市。其出发点是实行向城市工业化发展倾斜的政策, 完成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二是对城镇非农业户口的人, 提供包括就业、粮油供应, 提供住房
/ 11
河北经贸大学
和医疗、养老保险等待遇, 而农民就没有这些。形成了依附在两种户口上的权利差异, 造成了城乡居民户口的不同、权利不同的二元社会。由于户籍制度的屏障作用, 使得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在职业、经济、婚姻、政治参与和教育方面受到层层限制要, 仍然居于城市社会分层的最低层。
四、满足农民享受其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建议
(一)科学界定各种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公共服务是从提供公共物品提出的,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在 1773 年提出的, 后由萨谬尔森 1954 年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出公共物品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1965 年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又提出了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用资源型和只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两类准公共物品的概念。为了叙述方便, 不加区别, 我们可以把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统称为公共产品。我国学者、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 2004 年在《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生产弱竞争性和消费弱选择性的私人产品属于公共服务规制和监管的物品。这些研究为我们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和界定各种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区域范围内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或者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由: 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农村纯公共产品除国防、外交、社会治安与消防、法律与秩序、人权与产权、道德与民风育化、赌博与吸毒管教、宏观经济管理、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包括艾滋病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包括废品回收)、环境保护这些传统意义上公共物品外;还应包括大型水利工程、基层政府的管理、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义务教育、灾害防治与救助(包括难民安置)、社会救济(包括收容所)、计划生育等。这些纯公共产品必须由中央政府来供给。
2.科学理清两类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1)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型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像农村俱乐部(健身房)、图书馆、文化娱乐设施、渡口码头、小型水库与公用池塘、公共牧场等。为了避免拥挤和过度消耗, 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行保本收费管理,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采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村委会保本管理的模式。
(2)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像中小水利工程、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公用电力设施、供排水服务、农民培训、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医疗、水电供应、社会保险、科技推广、托儿所、农村养老院等。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施村民共同分担的办法,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采取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和农民共同出资为辅, 共同保本管理的模式。
3.关于生产弱竞争性与消费弱选择性私人物品的供给问题。这部分公共产品包括: 民航、邮政、电信、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集中供电、集中供热、生活燃料沼气改进、饮用水供应系统、广播电视系统等, 它们在消费上可以排他, 在生产上也可以有竞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网络性与规模性, 决定了他们生产的弱竞争性与消费弱选择性, 就它们的性质讲, 天生容易形成垄断, 政府就必须承担起规制与监管的责任。对于这部分物品原则上是拿钱买消费,用者付费,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如饮用水供应系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统、广播电视系统的建设则因其分别包含着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或道德与民风育化的重要作用, 应采取中央政府投资建设, 村民共同维护的模式;再如生活燃料沼气改进, 因其包含着垃圾无害化处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应采取地方政府出资建设, 农民自行维护的模式。
(二)转移支付的重点应放在弥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上
提高基层政府可用财力。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中, 除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自由支配外,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项目具有专门用途, 需要地方额外增加配套资金, 不能缓解基层政府可支配财力的不足, 直接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致使绝大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基层财政一直处于“吃饭财政”的尴尬境地。一些限制开发区域为了维持基层政权的运转, 往往挪用各种用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严重影响了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 未来国家转移支付应加大对基层政府可用财力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基层政府具有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日常经费与运营费用充足。国家为中西部地区投资兴建了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硬件设施之后, 往往没有相应的运营费用加以配套支持, 特别是人头费严重不足, 使得中西部功能区的基层教员、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的工资报酬得不到保障,大量工作岗位无人承担, 公共设施资源闲置浪费。因此, 要保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需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运营经费特别是人头费的资助, 从而使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运营费缺口得到弥补, 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明确政府的均等化财政支出的方向
笔者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的那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中还收集到了一些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其他信息。
农村义务教育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选 项 频率 百分比(%)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 185 88.5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135 64.6 确保教师工资,稳定教师队伍 126 60.3 巩固义务教育对象的入学率 52 24.9 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98 24.9 其他 9 4.3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为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工资,稳定教师队伍;巩固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这些信息清楚地告诉我们,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的重点应该集中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工资,稳定
/ 11
河北经贸大学
教师队伍;巩固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农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最为迫切的需求
选 项 频数 百分比(%)选 项 频数 百分比(%)公共交通设施 189 90.9 环保基础设施 120 57.7 农田水利设施 188 90.4 文化体育设施 110 52.9 人畜饮水工程 179 86.1 其他 8 3.8 电力基础设施 143 68.8
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建议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面貌,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关于现阶段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电力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这些项目都应该成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政府农村生态环境服务的重点
选 项 频 数 百分比(%)选 项 频 数 百分比(%)村容村貌的整治 166 81.8 三废处理 148 72.9 空气污染的治理 110 54.2 其他 6 3.0 清洁能源的推广 150 73.9
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保护方面,大多数专家认为,基层政府从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出发,应该重点抓好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三废处理四个方面的工作。而且财政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也理应集中于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三废处理四个方面。
对于目前农村医疗卫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72.7%的专家建议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比重;72.2%的专家建议在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改善卫生医疗机构硬件设施;67.0%的专家建议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支付能力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55.5%的专家建议加大医药市场不规范问题的整治;51.7%的专家建议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降低报销门槛费,简化报销手续。另外,43.1%的专家建议应重视“只保大病,忽视小病预防”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率的负面影响,还有 34.9%的专家建议以贫困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兴办乡村免费医院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86.1%的专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短缺,保障和救助水平低;72.2%的专家认为覆盖面太小,救助水平过低;58.4%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的专家认为保障和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繁杂又缺乏可靠依据,随意性大;33.0%的专家认为保障水平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别太大。另外,从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和不同地区财力差距较大的现实出发,63.8%的专家建议应该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线,根据不同地区的财力划分中央、省、县(市)的分担比例。23.8%的专家建议,在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线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兜底。对于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立和管理中的作用,大多数专家认为政府当前面临三大任务,一是尽快把所有社保业务统一归并社保机构,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多头分管问题(80.8%);二是统一城乡社保立法,解决体制衔接问题(78.8%);三是强化政府责任,确保财政补贴和财政兜底问题(79.3%)。对于如何保护失地农民权益问题,专家意见存在较大分歧。46.9%的专家认为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最重要途径是把他们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38.8%的专家认为,只要解决了合理补偿问题,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养老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应相信农民利用土地收益的经济理性;而21.1%的专家认为,通过土地补偿和就业安置,能够解决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养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冲破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向城镇流动,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与城镇常住居民之间获得的就业服务差距仍然很大。从调查结果看,很多专家建议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服务:92.3%的专家建议强化劳动执法,保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90.3%的专家建议为农民提供符合他们就业方向的全免费的培训;75.4%的专家建议建立保障农民工与所在城镇的常住居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73.4%的专家建议,在城乡“二元”体制彻底打破前,应为农民工提供全部免费的法律援助;43.0%的专家认为应当为农民工提供廉租住房。
根据这份问卷调查,我们应该还可以明确财政对基础医疗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服务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
(四)建立财政监督机制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财政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切实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要以监督检查服务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二是以监督检查服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动态监控和调研分析,及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是以监督检查服务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财政投入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惠民资金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探索开展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绩效监督,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监督方式上,要注重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对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要综合运用检查、调查、审核、督促、反馈等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实时监控,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水平。在监督成效上,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成果利用协调机制,切实使财政监督做到有为、有位、有威,促进财政管理职能的落实。在监督基础工作上,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做好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理论调研、信息宣传等基础工作。在监督资源建设上,要统筹兼顾财政、审计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资源,适时调整和充实财政监督职责,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复,提高整体监督效能。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目前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也造成了城乡间公共服务职责和供给能力的差距。应该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分配格局,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关键是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品的不同性质,建立和完善政府(中央、省、县、乡)、村集体和农民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并按照受益原则合理划分各自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范围,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根据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投入决策机制。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规范问责操作程序。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来规范地方基层政府的决策行为,加强对公共服务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村情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扩大农民在公共服务问责制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保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科学合理。
翟子斌
11月28日
/ 11
第四篇: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及完善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及完善
周素萍 赵京华 张亦明 杨斌
【摘要】本文对构成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农村公共文化、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环境治理六个子体系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建议,力图使我国当前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关键词】公共服务体系 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公共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卫生 农村公共文化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在充分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维持本国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农村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从政府公共管理实践来说,是指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界定、确定供给标准和供给方式以及选择供给者的管理行为。本文认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应由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六个子体系构成。
一、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社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农村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先行。一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各涉农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三是因地制宜,切实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
2.切实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责任。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干部群众建设与管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明确市、乡镇(街道)、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事权,建立事权与责任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分级负责制。
3.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既可以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等激励手段;也可以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机制原则;还可以实行给予公共设施冠名权办法,以吸引、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4.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积极做好引导。一是各乡镇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二是要坚持群众自主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农村公共教育
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是指政府或公益组织为新农村提供的面向全体公民的各类免费教育或培训,它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公共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农村公共教育体系: 1.加快形成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的投入机制和投入力度。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投入基础教育,确保基础教育经费的增长,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2.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虽然政府是农村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和个人参与到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中来。
3.加强农村公共教育资金管理。为了提高有限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将基础教育经费全部实行预算统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将原来各种教育集资、教育维持费、杂费合并,按合理标准,实行 “一费制”,并列入预算安排,统一编制、统一管理。4.扎实开展农村公共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公共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目标是,要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农村公共医疗卫生
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产品主要指农村地区的疾病预防、基本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
1.建立预防为主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指导下,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健全区、县乡村相结合的涵盖疫情监测体系、报告制度、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经常性项目在内的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改革投入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确保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2.积极培养和留住农村卫生人才。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农村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要以农村卫生服务改革目标和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为指导原则。建议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继续教育制度。二是定向培养适用人才。三是鼓励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培养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因此,政府应以人事制度和投入体制的改革为突破口,以开展技术扶贫、技术教育等为手段,吸引和留住农村卫生人才。
3.加强农村的健康教育。将生态与经济、社会和家庭的协调发展,作为农村创建的重点,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农民治理脏乱差,破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
4.加大对合作医疗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支持和推进力度,积极探索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减少管理成本,确保医疗保险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大致公平的医疗服务。扩大城镇医保覆盖面,增加报销比例,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社区服务网络的有效利用;加快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医疗保障。
5.构建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政府应加大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所谓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是指区、县级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经营的医疗保健网络结构组织。其中,区、县级卫生机构为的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间枢纽。构建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可以在药品采购、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也会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三级预防工作、双向转诊工作层层落实,节约公共卫生支出成本。
四、农村公共文化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作为向农民提供教育、知识、审美熏陶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功能作用。1.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措施已经非常完备,重点是使政策落到实处,增强政策的执行力。一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要手段。农村公共服务文化体系是以公益性为出发点的,政府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要配合以经济手段。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很大的问题出在“资源”上,保证资源充分供给的关键在于经济支撑,所以经济手段是保证整个文化政策执行力度的重要方法。三是还应该适当采用思想诱导手段。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也缺少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思想诱导手段对于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根本。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广播电视台、学校等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又不仅仅是图书馆、文化站等的硬件设施建设,同时也包括软件设施建设。
3.优化农村文化服务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结构。各乡镇可将文化、农技、司法、广电、学校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配备文化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加强培训。培训是提升现有农村文化人才素质与水平的有效手段。二是加快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有效保障。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让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投身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其次,要强化竞争和业务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农村社会保障
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体系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其中,社会救助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为目的,社会保险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目标,社会福利属于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优抚是针对特殊对象的政策性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则居于核心层次。
1.建立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建立的目标是:基本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和保障水平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以社区为依托,由点到面,逐步发展,最终形成适应农村不同类型经济地区各类劳动者的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政府给予资助,发挥资金利益导向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过去以乡村为统筹单位改为以区、县为统筹单位,增加抗风险和监管能力。三是建立并切实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2.加强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全局出发,切实增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
3.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筹资渠道,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在资金筹集上建立多种形式筹措社保资金,建立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投资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参保三方,但要明确三方的合理投资分配比例。
4.提高社会化管理程度。社会化管理是农村社会保障自身的客观要求,要将目前各部门、各单位分散管理,逐步转变为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将目前机关、企事业单位承担的事务性工作逐步转化为社会服务。
六、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1.制定农村环境经济政策合理配置资金。农村环境产品的资金来源大致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政府的财政资金;农村社区的集体资金;私人、企业和银行的资金。依据法律、行政授权,实现和聚敛环境保护资金,使资金重新分配及资金的合理使用。
2.建立农村综合执法体系。农村综合执法体系是以法制为核心通过规划、科技、行政、宣传、教育、行政、经济、协调等手段进行的综合管理。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的综合执法体系重点是以法制为核心,通过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功能。通过细分管理权,实施农村环境考核制度。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的综合执法体系重点是以法制为核心,通过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功能。通过细分管理权,实施农村环境考核制度。3.培育市场机制。首先要培育市场需求。一是加强对农民的环保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挖掘农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内在需求。二是积极培育农村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环境控制与监督。其次是赋予农村社会公众享有的环境权益。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权利:一是知情权,即开辟多种渠道,公布环境信息,使公众了解真实情况;二是监督权,要通过法律规定,赋予公众对损害环境行为的监督权利;三是索赔权,这是环境权益的核心部分。不单是污染受害者,而且是与污染源无关的人,都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向污染者索取赔偿,这是公众进行环境监督的基本动力;四是议事权,这是指公众有权参与经济和环境决策的某些过程。
4.环境治理产品的有效供给方式。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混合产品,其提供采用公共和私人相结合的方式,能提高供给的效率。政府可以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保护,但政府不一定非要从事公共生产。对于良好环境的生产,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的契约安排,或与其他公共机构的契约安排,从而为农村居民提供环境保护,而不必亲自介入生产事务。对环境保护而言,提供者主要是政府,而生产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政府本身、企业法人、公民团体与个人等。具体方式可以是:政府或农村社区的直接供给方式;政府委托私人的供给方式;政府补贴私人或企业的供给方式。
5.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建设的评价体系。要大力推行农村环境建设的标准化,评价科学化,对农村户用供水系统、卫生厕所、沼气池、畜禽栏舍、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制定统一完善的技术标准。同时健全评价机制,组成由政府、专门机构参加的考评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农村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作为政绩考评的一个重要参数。
总之,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作,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早日实现“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参考文献:
[1]曲江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7年6月
[2]李晓雁,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现实思考 [J],农村经济,2006年第 6期
[3]罗丹,试论农村公共教育的供给现状与对策 [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2期
[4]张顺畅,浅论新农村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 [J],企业家天地,2007年1月 [5]刘卫,谭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经济与科技,2007年 12月
[6]刘华兰,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J],理论学习,2008年第2期
[7]牛青杨,当前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 4期
[8]姜松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探讨[J],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第 2期
[9]贾纪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新农村建设 [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 11期
[10]谢根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07年 4月
[11]宋斌文,略论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 [J],财经论丛,2007年 1月 作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第五篇: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情况
X市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情况
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X市城市整体形象,X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具有一流水平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
一、加快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建设。景区交通可进入条件不断改善,我市去年来修建多条旅游道路。其中,天佑堤该道路,全长5.87公里,北起205国道桥,南至XX景区,主路按城市一级路标准以BT模式修建。
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开始建立。旅游信息化建设已有所起步,完善全市各个旅游景区点标识牌、旅游沿线交通标识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市旅游道路交通标识标牌的全覆盖,目前我市旅游标志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为游客出游提供了方便。
三、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一是旅游景区进档升级。目前,全市已开放旅游景区(点)10多个,其中,XX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XX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XX景区为2A级景区。目前,XX和XX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二是积极扶持旅行社发展,我市原有旅行社2家,今年新增1家旅行社,为我市游客外出提供了方便。三是支持星级酒店的创建与评定,去年,我市加州商务酒店和X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分别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饭店,实现了我市星级饭店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市饭店服务行业迈上了规范化服务的新台阶。
四、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法制、体制和机制;强化旅游安全风险防范;加强旅游安全监管,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完善各类旅游接待单位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与服务,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强化全社会旅游保险意识。
五、加快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相关景区向游客免费开放,同时鼓励景区推出更多优惠和便民措施,鼓励向困难人群如低收入群体、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等推出免费旅游计划、旅游优惠券等优惠政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通信、景区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便民服务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