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范文)

时间:2019-05-14 01:1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诵读欣赏(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诵读欣赏(范文)》。

第一篇:诵读欣赏(范文)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二、一读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二读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镇江的北固山在作者的笔下是格外的美丽,可是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通过诵读你认为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四、三读品味鉴赏

1、本诗中景物描写精彩,达到一字传神的水平,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几乎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春意已浓的景象。

2、颈联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其中“生”“入”二字用的十分精妙,你能说说它们好在哪里吗?

“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交错的自然规律不可阻挡,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找一些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尾联:思乡之情

《赤 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默写。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学会赏析诗中名句。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字音: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咏史诗简介: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将:把,拿。前朝:以前的年代。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品味鉴赏,揣摩情感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这是一首与什么故事有关的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火烧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有起兴的作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此二句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默写。

五、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品味鉴赏,揣摩情感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在诗中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2、词的上阕写景,依次描绘出了那四个画面?

兰芽浸溪,松间沙路,萧萧暮雨,子规暮啼。

3、“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情?

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

4、下阕抒情,苏轼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诗中是指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一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七、板书

兰芽浸溪

上阕:写景 松间沙路 清新幽雅

萧萧暮雨

子规暮啼 浣溪沙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诵读欣赏教案

课题: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周总理,你在哪里》

学习目标

1、预习,了解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

课前准备

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

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重、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

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二 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韵脚。

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

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⑴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⑵ 从前听说洞庭湖景色秀美,现在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胜景。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吴、楚两部分,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这都因北方有战争,国家多难,想到这,我便倚着栏杆流泪。

2、质疑:

①为什么“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

参考:表面看来,“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本诗正是他向往佛门清静的心理写照。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只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的追求。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 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3、美读两诗,说说两诗创设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清幽,表达了作者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内心兴趣。《登岳阳楼》意境阔大,表达了作者思乡心切,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四 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背出两诗。

第二课时

背诵古诗两首

二 自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把握音律,感受意蕴

1、听录音,把握诗歌音律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2、集体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情感。

3、抓住诗中的关键句、段,从语言与情感两个角度,举例鉴赏。

4、选择其中的佳段,朗读背诵。

三、诵读欣赏

从情感、立意、构思、修辞方面谈这首诗的特色。

布置作业:1熟读这首诗

2阅读有关纪念周总理的文章。

五、课后反思

第三篇:诵读欣赏教案

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词三首,体会诗词中精美句子的妙处,学习诗词运用想像表达情感世界的手法。

2、运用诵读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及审美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诗中感情。

2、经典诗句鉴赏,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许多的优秀诗歌,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学习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能力。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学习三首唐诗宋词,愿同学们能在诗歌的国度里尽情畅游。作品欣赏: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二、初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5、请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示例: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 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三、再读,会意境。

1、引导学生再读诗词,深入领会诗词的意境。

2、意境,就是通过读诗所领悟到的“眼前有画,心中生情”的一种境界。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你最欣赏的画面)

示例: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这两句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波平浪静等景。

四、熟读,赏妙句。(见课件)

充分肯定学生的领悟以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选取“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和“入”用拟人手法,更显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情趣;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夜退日出,冬去春来,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诵读,体诗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请同学们背诵一些写乡愁的诗歌。

《赤壁》

一、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二、初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用自己的话概述)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示例: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烂掉,我拾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三、再读,体诗情。

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思考:

《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你认为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四、熟读,赏妙句。

反复朗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的意思和深刻含义。

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五、诵读,学写法

熟读至背诵,学习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示例: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没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浣溪沙》 关于词

词,广义地说,是一种新体诗,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词其实就是歌词,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最早就称为“曲子词”,“曲子”或“词”都是它的简称。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一、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二、初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2、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3、请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谁说人老了,不可能重又青春年少?门前兰溪流淌的河水还能向西倒流呢.因此,根本就用不着为自己的白发苍颜而叹息,说什么岁月无情,时光不再,仅听听黄鸡的叫鸣声就可以了。

三、再读,会意境。

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四、熟读,解重点。反复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黄鸡”的本意是 ________,诗中是指 _________。

2、“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情?

3、“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的作用。

4、试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五、诵读,体诗情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教师寄语

吟诵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这几首诗都是诗歌中的名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饱含哲理; “铜雀春深”充满思辨;“流水能西”令人乐观向上。请同学们尽情吟诵这几首诗,进一步领会诗歌所描写的境界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至背诵。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资料助读 诗歌知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第四篇: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二首》

诵读欣赏1 《泰戈尔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2.学会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文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难点

1.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教学课时:1课时

明确: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复备栏十分眷恋妈妈。

教学版块4:再读:体会情感

1、找朗读较好的同学深情地朗诵,其他同学静静地听。

朗读指导:调动你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这是在一个什么情境下一个孩子表达对母亲的热爱、眷恋?(头脑要出现相应的画面,去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

2、两首诗分别表现母子之间哪些亲密无间的真情?(小组讨论,师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

《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

《榕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教学版块5:三读:欣赏语言

1、齐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较精彩的词语、句子。

2、四人一组,每个同学都要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

教学版块6:四读:探究写作手法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一个成年人(作者)把儿童的心理感受写得那么真实可爱,他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小组讨论)

老师归纳:作者运用了想像的手法;运用自己感知的材料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如:清代作家沈复小时候把“飞舞的蚊群”想像成“群鹤舞空”,把丛草想像为森林,其中虫蚁为野兽,这些想象都是作者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表现,希望你们也认真观察生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自己心中这个美好的世界。教学版块7:课堂总结:

在这两首诗中,作者用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实地表现了孩子们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教学版块8:布置作业

1、预习《我爱文学》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第五篇: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3、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重点难点

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

再过几天是祖国68周年生日。在这68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二、诵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4、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5、分组朗诵

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讨论

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五、课外拓展

读《红岩》一书。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

下载诵读欣赏(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诵读欣赏(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诵读欣赏 对联六幅

    诵读欣赏对联六幅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郑板桥任地方官时,才到当地就打算到处巡视了解民情。有一个人很有才气,想自荐为官,可是家贫如洗又缺乏自信。他想请郑板桥在物质上帮助他,但......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

    诵读欣赏 一茎灯草

    诵读欣赏 一茎灯草 教 学 目 标 1 、 学习作 者 从 动 作 、 神 态 等 角 度 刻 而 人 物 的 方 法 , 体 会 严 监 生 吝 啬 鬼 的 形 象 特 征 。 2 、 感 悟 、 学习......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教案

    12-13学年第一学期 七年级 语文 教案 课题:古代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主备人:莫仁银 审核人:刘福安一、填空。 1.《次北固山下》作者 王湾 , 唐 代诗人,从体例上看本诗......

    《诵读欣赏》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能体会烘云托月的手法。2、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课前学习:收集文学作品中写眼睛的片断,并作简要点评。课堂学习:一、导入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第五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雁门太守行》 一、了解目标,明确要求 1、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理解古诗,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对经典诗句的赏析。......

    美文诵读指导与欣赏(一)

    美文诵读指导与欣赏(教案一) 教学目标:把握美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提高美文诵读的技能和欣赏能力。 导入:播放《金色花 》诵读录音,引出“诵读的定位 ” 附: 金色花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

    《走近毛泽东》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诗人 领袖 大人物总要经历大风大浪。大事业总会挟带大悲大患。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