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时间:2019-05-14 01:5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浅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控制并逐步缩小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前的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差距持续加大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对策予以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解决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问题予以帮助。

关键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加大;现状;原因;后果;对策

一、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不断刺激着国民们日渐敏感的神经。凤凰网有关报道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20%群体与收入最低的20%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78年的6.3倍上升到当前的22倍。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1年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人均收入已经相差55倍。与此同时,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的事实更是深受网友热议。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兴盛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引起了从社会公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描述收入差距加大的程度,在此引入“基尼系数”这一概念。“基尼系数”指的是在居民的所有收入中,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一部分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在0~100%之间取值。联合国规定:基尼系数在0.2以下的表示收入十分平均;0.2~0.3为比较平均;0.3~0.4为相对合理;超过0.4为警戒状态;0.4~0.5的表示收入差距相对较大,0.5以上的为差距很大,超过0.6的已经进入危险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尼系数所发生的变化:1978~1984年,改革刚刚起步,到1984年基尼系数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有0.24;1985~1994年,改革逐步推进,到1994年第一次突破了0.4,到达0.4008;1995~1999年,改革渐渐深入,农业发展大大加快,基尼系数最小时达到0.3706,到1999年增长到0.3892;2000~2005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放慢,2000年刚开始时基尼系数再次超过0.4,变为0.45;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5;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收入最高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和收入最低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之比,在中国是10.7,而在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纵览整个世界,从各国的数据看,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对较大,进入了危险状态,基本上与非洲、南美洲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相当。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1次季度报告会上谈到,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6500美元,但收入差距的情形仍跟南美洲、拉丁美洲国家差不多,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将可能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二、如何看待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逐年减少,但是基尼系数连续多年持续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理应引起全社会和政府领导者的高度重视。那些认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正常现象并主张任其发展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

毋庸置疑,适当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劳动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诚实劳动、先进知识和创新能力获得的较高收入,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整个社会的整体福利,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国民因此形成的合理收入差距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过高的社会收入差距,尤其是当这种过高的收入差距是因为非合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情况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能会引起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紊乱和资源配置的失调,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首先,它会使社会成员产生很大的的不公平感,成为诱发犯罪的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它诱导社会成员进行更多的非生产性努力,政府也将被迫将更多的资源用在平衡社会收入差距方面;再次,财富的过度集中明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和经济活力的竞相迸发;最后,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会削弱整个社会的购买能力,影响经济消费结构,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内造成社会总体的消费能力不足。当前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行业与部门差异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政府在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片面的收入差距调整,必须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

造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呈持续加大趋势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到底是什么?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发现导致这种社会现况的深层原因,就不可能提出和采取解决该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措施。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地区差距、城乡间差距、行业与企业间差距、高管和普通职工差距。近年来这四种类型的收入差距都在持续加大,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收入差距突出地表现为地区差距,社会收入差距中的地区差距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种类的收入差距。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可能接近甚至超过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另外,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可以解释基尼系数增加的很大一部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此外,行政垄断成为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重要原因,就业机会不均等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

从整个社会的初次分配来看,我国的社会收入差距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并不怎么明显,基尼系数甚至低于部分发达国家。从初次分配后的社会收入差距来看,目前中国0.47 左右的基尼系数只稍高于日本(0.44)、英国(0.46)、澳大利亚(0.46)和美国(0.46)等国,与法国、捷克、新西兰、比利时等国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大大低于德国(0.51)、波兰(0.57)、葡萄牙(0.54)、意大利(0.56)等国。虽然在初次分配之后世界各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程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差别,但是在经过再分配后,收入差距的状况则大不相同。经过再分配调整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大大缩小,而我国收入差距状况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对于我国,由于普遍缺乏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机制,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和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社会收入差距的变化并不大。有研究表明,综合考虑住房、地区生活成本、社会保障等因素后,我国的基尼系数有可能在0.48~0.49,社会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之所以不断拉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再分配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另外,造成中国社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或者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其他影响因素是: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所有制结构中,私有制企业的比例逐渐加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部分公有制企业,是导致中国整体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经济根源,以政府职能和权力左右收入分配的趋势越发严重的状况是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持续加大的政治根源。

四、社会收入差距加大能导致什么后果

虽然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是由于差距过大所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常常体现在社会领域。一方面,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会造成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下降,影响投资需求的形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加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民总体的购买力,导致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因为购买力的缺乏而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因为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不足,所以高收入群体的资本无法正常转化为投资,长此以往将有碍于社会需求的增加、影响经济增长潜的发挥力,最终会导致富人越发富裕,穷人更加贫穷,加大贫富差距,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另一方面,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可能引发部分地区的社会冲突,妨碍经济的正常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的学者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和社会刑事诉讼率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负相关性,同时收入差距状况与地区暴力等级显著相关,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区的暴力程度远远高于相对公平的地区,可见社会收入差距过大还有可能增加社会动荡方面的因素。

五、如何缓解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全面治理。解决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哪一项具体措施就可以做到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防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举措,同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平、和谐的城乡关系,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逐步缩小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要解决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关键是要调整区域结构,促进中西部经济增长,除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之外,加快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建设;还要斩断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过密联系,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果能够做到公正公平,行政部门的权力如果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将有助于减小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另外,急需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障人们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时应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问题,保障人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进一步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用发展的观点和办法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措施。同时,政府决策层和职能部门必须正视中国社会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现状和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客观事实,并要下定决心、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政策措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正确认识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加大对政府腐败现象尤其是官商勾结现象的打击力度。

结束语

改变中国社会现阶段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逐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艰巨、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调控措施,需要更多的人以理性的心态去深入分析现实问题,去凝聚为一种强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物质力量。改变现状的策略和方法不会仅仅是领导和学者脱离实际、苦思冥想出来的,还必须深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入调查研究,在掌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部门与行业间差距拉大的客观事实基础上,采取正确的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具体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政府和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改变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事实,而且会进一步缩小这种差距,使中国的社会收入差距状况进入合理的状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班 级

学 号

河南·郑州 2016年1月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与环境开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为什么建设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使得整个世界面临着生态危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双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法复制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探索出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走向成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积极成果[1]。生态文明要求人自觉、自律,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存与共荣。它既主张通过不断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获取物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更强调要尊重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盲目蛮干,肆意掠夺,要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要求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基础,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得生产原料,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是主体;强调要尊重与保障人民的关于环境的相关权利,人民有对环境的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以人为本不是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而是要在自然规律发展的前提下,使人类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其次,它强调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把尊重

3.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为指导,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结合我国的生态建设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建设生态文明。

3.1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紧紧的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在全社会上牢固的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活动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息息相关。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自身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其损伤的承受范围之内,可以自我恢复,然而,对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远远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人为的修复生态环境效果不佳,生态文明的建设重在对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先索取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创造着,也是生态文明的享有者。3.2 生态文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以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的思想总结如下几点:一是积极采用先进的适宜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二是建立起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加大国家对相关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三是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科技的发展为资源节约提供可能。加强环境方面的研究,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3 生态文明法制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任务,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离开了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将变成一纸空谈。在邓小平领导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的顺利进行。1981年,邓小平提出:“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理论与实践 学位类: 专业: 学号: 姓名: 年级:

2015年11月18日

一、综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根本性的原理,如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缩小和最终消除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得失成败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而确立的。目前,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内在关系的理论创新;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不仅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而且提出了贯彻实施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方针和措施。这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以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在所有制结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实现形式等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建立了一个新的所有制问题分析框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生产力落后状态的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分析。(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

其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坚持将公平原则贯彻收入分配全过程,不仅在再分配上注重公平,初次分配也注意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其中将按要素贡献分配引入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亮点;承认在以往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被作为否定对象的按要素贡献分配是重大的理论突破;要求初次分配注重公平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关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思想的变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至今已走过30多年光辉历程。30多年的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

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2年)。

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至现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得到确立,呈现出新的面貌。突出表现在:

1、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处于优势和控制地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减少40%,但营业总收入,净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都在稳步增加。公有制实现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与此同时,重点发展了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对于促进竞争,发展经济,方便生活,安置就业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逐渐形成,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独家垄断局面基本打破,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下降,一批历史遗留的困难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退出市场,通过资产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已经确立。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商品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体制已经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市场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商品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96。5%和87。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4、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间接手段为主的经济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政府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用法律手段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稳定;政府通过直接举办,特许经营等方式,向人民群众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在养老保险方面,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方面,建立了面向城镇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建立起了基本医疗保障,企业补充医疗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障等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6、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同时,加强市场主体,产权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调控,经济调节和监管方面的立法,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由200多部法律,300多个行政法规和数以千计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组成的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2)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3)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任务艰巨;(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怠工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利因素。(1)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2)依据产业的特性,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政策;(3)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特别应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4)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业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兵器科学技术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细致讲解以及同学们各小组的专题论述,让我认识到了以前从没有想到、也没有关注过的问题,同时深深感到了把这门课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的必要性。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涌现出了诸多不利的问题,而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就业难则是其中一个,大学生就业难引发了“读书无用论”,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大肆渲染。本文基于这个背景,下面根据本课程的学习,从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读书无用论”浅谈一下我的思考与看法。

创新点是通过自己的经历体会对“读书无用论”进行了思考与反驳,并给出了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希望老师认同)。

对大学生就业难引发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摘要:目前,大学生正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前途十分不容乐观,这也引发了一连串的不良后果,比如读书无用论等等,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结合所学课程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经历与体会,重点对“读书无用论” 进行了思考与辨析,最后作为研究生,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读书;研究生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1]。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1.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在此结合相关文献[2-3]进行分析。(1)社会原因

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其次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2)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1.2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这个现状对我国高等教育甚至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我觉得有两点比较重要:

首先这造成了教育资源以的浪费。大批的经费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但是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无用武之地,社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那样无疑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其次,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就业难给在校大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发展。一些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就业的前景,感觉到大学白上了,还不如不上大学。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变成了失望,“读书无用论”渐渐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清晰起来,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渲染[4]。大学教育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读书的意义何在

大学生就业难引发了“读书无用论”,那么大学生究读书的意义究竟在哪儿呢?这些年,我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从2009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到现在在这里继续读研,已经过去了今五个年头,当年与我同龄的伙伴们如今早已成家立业,挣钱也不少。从这个观点出发,或许我们真的还不如他们这些没上过大学的人能挣钱,这也是多数人包括家长所考虑的。但我心里一直觉得读书是我这些年最正确的选择,始终信仰着读书才是王道。对于这个敏锐的问题,我不想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和伟人的事例,因为那似乎离我们有点遥远。从我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出发,我认为读书是有意义的。下面简要谈谈我对读书的理解与思考。2.1读书改变了什么

我是一位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家里有两个哥哥,也都考上了大学,虽然我不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却是全村唯一一个走进重点大学的,因此爸妈的心情可想而知,一扫从前愁眉苦脸的阴影,整个家庭感觉一下子阳光了许多,我们成为了爸妈的骄傲与自豪。早辈的父母或许很少上过大学,大学只是一个他们梦想中的地方,在农田里辛辛苦苦忙碌了一辈子,就等着子女有出息的一天,就等着孩子们去实现他们曾经的遐想,因为他们相信,这条他们没走过的路会让他们的脸上有更多的光彩,会改变他们的孩子的命运。我想这就是在大学读书最基本的意义——读书,改变了父母,实现了父母心中一直未解的愿望。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没有爸妈自始至终的坚持,我今天是不会站在大学的殿堂的。

其次,读书改变了人的素质。何为素质?广义上来说是人在生活和做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与才干,而片面的则可以认为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与道德修养。从入学之初到今天,细细回顾,不管是思想上还是知识上,不管是为人上还是处事上,在大学里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每次回家,碰见小时候的同学,虽然那时无话不谈,如今却是两条道上的人,言行举止是格格不入。走在大街上、行在人群里、坐公交、逛商店、去公司实习、到企业打工,凡此种种,在各种人群圈子里,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大学生的“优势”,在素质上总有那么一点差别。从大的方面来说,或者说是站在高远的角度,书是教育进行普及的必要中介,而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民族综合素质上,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根于教育的落后。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读书是有必要的。

再次,“书使人明理,书使人智慧”,书本身是有意义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读。许多伟人都是因为读书才有所作为的,都是因为读书而名垂青史。现在很多人现在是在为了工资而读书,他们读书,并没有体会到读书的快乐。然而还有一部分,把时间花在了读书之外的事情上去了。书是读完了,但真正有用的东西忘在了脑后,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收获多少,并没有实现他们原本应有的期望值,这就是所谓的“伪大学生”,也正这部分人的“就业难“让了人们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读书无用论。

书本身并无好无坏之分,它是有益的,它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读。当书和读成为一个过程的时候,当我们迈入学习这条道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发生改变的时候。读书改变了什么?我想读书改变了父母,也改变了我们自己。2.2如何读书,提升就业能力

书本身是有益的,它需要我们去好好读。我们需要把这些改变与进步继续下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就业难的问题。那么我们需要怎样读书呢?从我自己体会出发,我觉得读书时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需要增加对自我的了解。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不清楚自己拥有什么优势与不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不喜欢什么职业、不明白自己的专业如何为就业提供支持,只是抱怨自己读的学校不行,所学专业不好,简单的把学历文凭当成就业的唯一砝码。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导致读书浮躁,最后书是读完了、大学上完了,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当然会面临就业不理想的问题,本科结业时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同学。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自我鉴定,然后追寻自己的兴趣去读书,这样大学几年下来,我们才会真正在快乐的同时有所学有所得。

其次需要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许多大学生除对学校的安排会认真对待之外,其他事务一概不闻不同,延续着“读书一考试”的学习生活模式,这样是无法形成职业素质的。现在的结果是,毕业生简单的将专业等同于职业,从而使得在求职过程中,把眼光仅仅停留于与专业名称相同的职位上。另外,由于学校能提供的实际机会总是有限的,大学生自己又不能很好地安排实践.导致对用人单位的岗位不熟悉、不清楚岗位职责是什么、其基本要求是什么、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等等。这样的话,在现实中求职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我们需要在读书的同时把目光放宽些,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阅历和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作为研究生,如何认知与实践

研究生是祖国未来社会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目前情况下同样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那么,对于研究生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研究生是一个比本科生在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上较好的群体,是介于一个本科生与社会之间的渐进群体,因此研究生比起本科生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到了研究生这个阶段,需要明白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功利而读书。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在读研究生,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生力军,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扎根于自己的兴趣与本职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对于我自身的要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坚定追求、积极上进,辛辛苦苦学习了这么多年,有父母的绝对而又辛酸的支持,也自己一味而又迷茫坚持,始终信仰着读书才是王道;其次优秀是一种习惯,要在思想上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不被他人的风气所影响,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为“读书有用论”尽自己微薄之力。参考文献:

[1] 王保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域对策的深层次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2.[2]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13.

[3]叶凯.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4):91. [4] 武莉娜、李院莉.关于“读书无用论"的思考[J].教育评论,2008.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专业:

联系电话:

年月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收入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究其本质主要是分配不公造成的,政府应当深化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本文就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八条措施

关键词:收入差距原因共同富裕分配改革必要性途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收入分配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大增强。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GDP总量为471564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然而,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仍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01年至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9.7%。

另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仍然横亘着一道道“鸿沟”。十八大代表、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垃圾粪便清运中心驾驶员任晓云在北京打工已经16年,但和妻子、女儿常年分居。对他来说,在北京买房安家仍是梦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门槛太高了”。“企业职工退休金比公务员每月平均低1500元。”十八大代表、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杰说,“企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下,人们都争着往公务员队伍挤,而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缺乏吸引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为3.23:1,是全球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11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为91364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20393元,收入最高行业为最低收入行业的4.48倍。

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更为突出,高收入阶层是改革以来获利最大的群体,主要是部分私营企业主、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房地产部门的开发商与经理、高级学者、高级律师等,家庭年收入一般在20万元以上。而按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标准“日均消费低于一美元属于绝对贫困”计算,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为1.5亿人。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看到,目前我国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分配领域的问题表现为收入差距过大,其实质是分配不公。具体表现为劳资关系中资强劳弱、农民工与城市文明相对隔离、对一些地方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市场评判标准和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穷庙富方丈”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政府侵害民众利益、灰色收入等也比较突出。这与小平同志提出的到2000年“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设想形成很大反差。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会更复杂、更突出。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在西方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形势下,我们应明确,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协调当前我国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够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够保障劳动者共享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社会群体手中,那这就表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为少数人所享有,而其他群体的利益会受到损失。这与社会主义本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根本不相容的。只有力求让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稳定,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共同富裕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初衷。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业率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就业率过低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从而使效率所导致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致使效率信誉下降。只有把就业问题处理好,国家才具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政府应将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来考虑,将扩大就业和老百姓的真正富裕作为政府工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鼓励人们在社区从事服务就业。

2、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承受范围内的基本保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国家和全社会应当更多地关注低收入者,力所能及地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调节过高收入,并不是不允许人们致富,更不会去剥夺高收入,而是在国家税收征管的政策下,高收入者应当成为依法纳税的模范。通过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让更多的人们过上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收入分配法制化,严整国有部门分配秩序。

法律对个人收人分配的调节具体表现在立法调节和司法调节两个方面。立法对个人收人分配的调节主要包括最低工资立法和各种社会保障立法等。司法调节的重点应是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尤其要对国有部门的收入分配加强监管,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对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行为要进行有效监控,要谨慎对待年薪制。对国有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

4、国有经济必须改革。

对国有经济进行彻底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缘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不改革国有经济,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难以得到提升。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基本来源于非国有部门(“民营部门”),而占有经济资源主要部分的国有部门不但增长缓慢,而且效率有下降的趋势。第二,双重体制并存造成了很大的寻租空间,使腐败蔓延的趋势难以扼制。实行增量改革战略,在大体维持国有经济现有体制的条件下,容许私有经济发展和引入部分市场机制,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命令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并存的状态。

5、重建公共财政,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在财政体制上要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适当合理分权。完善中央税收体系与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比例,彻底解决财政越位与缺位问题。财政政策的调节重点要向低收入者倾斜。注重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与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要积极探索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的收入分配的城乡转移支付机制;要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6、建构有效的财政调节机制。

在再分配环节实现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财政是政府完成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首先是运用税收制度安排,一方面为政府实施再分配筹集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资本利润税、遗产税等,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目前我国税收政策的手段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还没有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其次是运用财政支出手段促进公平。主要运用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促进地区间分配公平;运用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促进居民间的分配公平。

7、解决贫困问题,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过去以国家包揽为特征的单一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适应新体制需要,为此,应按照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改革和过渡相衔接的原则,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经济体制要求的,覆盖全体公民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从社会公正和公民权利角度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是一项必须提上日程的工作。

8、审查政府官员的贪污违法乱纪现象。

习总书记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国的贫富差距里确实有很多是违纪违法造成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很多不合理不合法致富的现象,因此,对于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权钱交易以及制假贩假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牟取的利益,属于非法收入,应予严厉打击。

四、结论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收入分配失衡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深刻分析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抓紧研究制定切实的改革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有些问题却是等不得的,比如: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应该加紧办、立刻做。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论越来越丰富,共同富裕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参考文献

[1] 俞礼祥.调节收入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经济研究.《长江论坛》2004.1期 总第64期

[2] 杨宜勇.完善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人民论坛.2006.03/B

[3] 苏海南.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2月/1日/第007版

[4] 赵 汇.从“占领华尔街”看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学习论坛.2012年2月第28卷第2期

[5] 吴敬琏.不改革国有经济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参考报》2011年9月26日

[6] 张旭东.“更多更公平”凸显实现共同富裕决心.济南日报/2012年/11月/12日/第F02版

[7] 李学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若干思考.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11月/21日/第003 版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结课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班 级: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论文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民生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民生”新的历史内涵。民生是指广大城乡居民的生命、生存、生活和生产。改善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贵鹏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小论文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

    2013级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结课试题

    2013级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结课试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富”共赢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含义,详细地分析了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工业......

    建筑与材料结课论文

    建筑与材料结课论文 对于土木工程材料——水泥的认知与感悟 摘要:水泥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土木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水泥具有多种优点,其......

    开卷课程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期中考试试卷封面考试学院:__地理学部__2020— 2021学年上学期姓 名:喻一轩学 号:2036130009学 院:地理学部年 级:2020级专 业:旅游管理考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