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研室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全)
教研室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与作用
广元市苍溪县教研室
邓 家 勇 邮编:628400 电话:0839—5283758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传统教学研究的弊端日益显露,校本教研应运而生。校本教研机制的建立,迫切要求转变教研室的职能,改变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进一步明确教研室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关键词:教研室 校本教研 地位 作用
一、教研工作的反思
长期以来,承担着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等传统职能的教研室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学科组建设、教师培养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深受学校和老师的欢迎和尊敬。但是,在倡导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传统的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必须反思的是,传统的教研室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室本位或学科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是主角,而教师则充当配角。其教研工作在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教研工作指导思想存在偏差。教研室为基层学校服务的观念较淡薄,多以行政指令代替教学研究,以行政评价和检查替代具体指导。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没有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氛围和工作机制。而教学一线的教师要么对教研存在畏难情绪而只教不研,要么忙于日常教学及加班补课而忽视教研,或者认为教研工作是教研室的事情,对教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二是有效的教研网络有待完善。教研机构不健全,教研员的补充渠道不畅通,缺乏有力的政策、制度保证;数量不足,教研员水平参差不齐;各方面待遇不能落实,教研经费紧缺;教研工作多处在教而不研状态,教研活动常流于形式,缺乏主题,内容空泛;三是教研工作的着眼点在教材和教师。教研工作的内容窄小,偏重于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诠释,偏重于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制定实施的具体意见。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忠实的执行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教学环节的完整与协调,关注教
师作用的发挥,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四是缺乏对评价理论的深入学习与探究。对考试的研究过于热心,缺乏对评价理论的学习,基本上是以考试替代了评价;五是教研员的教研指导工作往往是专家导向型的,自上而下的鉴定式的工作方法,缺乏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方式;六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室工作认识不足,教研室的工作职能尚不十分明确。把教研室工作当作教育局“机动部队”,有的被称之为“打杂摊子”、“秘书班子”,哪里忙就指向哪里,致使教研员常常陷入繁忙的事务工作中,很难集中精力搞教研。
总之,传统教研以教研室为主体,学校被动配合,教研工作流于形式,局限经验,迷信权威,不能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教研布局单一,缺少点面结合,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及发展产生持久的拉力,也不能在学校间形成一种架构合理的张力;教师教研主体地位的缺乏,抑制了教师自由创造精神的有效释放,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需要非常实际的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方式与 内容的有效推进,需要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来作为补充,这样才能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解决课改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便应运而生了。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要求教研室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及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二、校本教研中教研室职能及教研员角色的转变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校本教研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所以,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学研究应以校本研究为主:“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
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学校是基地,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在学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主体,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是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整个中小学教研制度的重心和前沿,已和各级教研机构共同组成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体系,是对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为此教研室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和作用,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工作机制,下移工作重心,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教研员也必须以“研究、指导、服务”为维度,转变角色,明确职责,以适应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服务。
(一)下移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式,突出研究,体现参与和合作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也是教研员的第一要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原则、有组织地开展研究。避免将教学活动简化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组织复习考试等,更不是依靠课堂教学评比和组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指导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校本教研强调了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将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自身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行为主体,不是别人,而是学校和教师自己。实践主体的变化,使教研室必须下移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式,建立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而教研室工作重心的下移,这就促使教研员也必须转变角色,找准位置,明确职责,从指挥者、评价者、管理者和检查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引领者,因为对于校本教研的实际问题,感受最深的是一线教师,教研员只有参与问题的研究,才会从教师那里受到启发,受到生动的教育,才能对存在的问题有切肤之感。在亲身参与研究的实践中,对于校本教研中的实际问题,才有可能同教师共同解决。所以,只有放下架子,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才是教研员有所作为的根本途径。
教研员要做好研究,首先要将其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从指挥者变为参与者;其次,教研员要善于与教师对话、交流、互动。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是全新的,对教研员也是全新的,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替代了以知识传授为本的价值观,从观念到实践,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在接受新理念上,教研员很可能比教师要快,但是,具体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还是需要一线教师本身。教研员脱离了教学第一线,从实践论的角度说,没有新课程实践的积累,他们的理性认识,只能是来源于书本和他人,他们没有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员需要补上实践这一课,但是,要教研员同教师一样坚持一线教学,那就是苛求,从教研员的实际来看,在校本教研中应该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合作,结合调研、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倡共同实践,共同反思,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以求共同成长。其三,明确各层次研究目标,解决好教与研,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前,随着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大规模的推进,各个层次的教师纷纷投入“研究”的浪潮,大学教师在“研究”,中小学教师在“研究”,教研员在“研究”,这是个好现象,但如果各个层次的教师的研究目标不明确,则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各自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则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跟专业人员尤其是大学教师的研究,重点是不一样的,大学教师的研究重在出理论成果,中小学一线教师搞研究旨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的校本教研应落实在解决自我教学的真实问题,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落脚点上。而教研员在与教师共同研究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努力帮助教师解决教与研分离脱节,理论与实践低层次结合的问题。“教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缺乏亲和力、指导力,便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充其量只成为一种概念游戏和文字堆积。因此,教研员一方面要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重建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同时,要注重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改进和完善教学理论,把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反思与探索,提炼成有规律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校本教研向纵深方向健康持续发展。
(二)改变管理职能,突出指导和服务职能
教研工作的重点是指导教学,教研员应重在指导。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
教研员作为一名合格的指导者,应该在专业研究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强调水平指导。首先要做好跨学科、多视野,综合性理论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校本教研中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一线教师创造性的经验。并且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教育教学的理论,把经验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教研员“指导”的着眼点应放在帮助一线教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落脚点应放在引导教师的“独立思考”上,培养教师独立教学,独立研究的能力上,最终实现“不导”。通过启迪、激励、对话、交流、互动,唤起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用自己的头脑指挥自己的双手;其三,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捕捉不同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指导,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从教师成长角度出发,教研员对新手的指导,侧重的是“经验”的指导,对于已上门入路者的指导,侧重是“理论”的点拨;其四,教研员要通过以身示范,专题讲座,跟进培训,现场指导,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
教研工作的宗旨在于服务,教研员还必须履行服务职责。教研工作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二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三是为教育行政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更好地体现教研工作服务性的特点,教研员首先必须树立勤于服务、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敢于吃苦的思想;其次,千方百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及时的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三、教研室在校本教研制度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本教研是教研室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为此,教研室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本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规划工作,并指导,督促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学研究,引导学校逐步建立完善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1.加强校本教研理论的学习与宣传,转变观念,让教师从情感上接受校本教研的新理念。明确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方式和方法,深刻认识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各级中小学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本单位,全体教师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校本教研的实施。①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行政和业务领导;②建立校本教研岗位责任制度,全员参与,责任到人;③建立教师学习制度,努力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④完善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树立大教研观,充分整合教研力量,建立跨组、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机制;⑤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让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⑥建立教师集体合作教研制度,让教师们共同成长;⑦建立专业引领制度,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到专业支持;⑧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⑨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及教研成果的评选表彰活动,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⑩建立校本教研的督导与评估制度,使校本教研工作有效促进学校发展。
3.建立教研室与学校的伙伴关系,组成发展共同体。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并努力与教师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教师学习,在课改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4.通过互动式、专题式、沙龙式等教研新形式,开阔教研新思路;通过典型引路、课题带动、活动推进、专家支持等有效措施,促进校本教研的广泛开展。
5.深化教研室内部改革,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开放的教研员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
教研本来就注重实践,这是其优势所在,因为技术具有生动活泼的实事求是的功底,科研本来就注重理论,这是其优势所在,因为理论具有超越现实的解放思想的魅力。而校本教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使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因为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找准学校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并科学的组织实施。一方面它在注重实用技术的同时,看重理论和实验的价值与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注重理论探讨的同时,也重视成果在学校教师身上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现。因此,教研室工作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体现参与,突出研究,有效指导,强化服务。使学校具有研究的职能
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机制。
第二篇:校本教研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校本教研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入推进,校本教研被提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校 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 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为研究活动。校 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渗透、互为促进的关系。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的重要途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近几年以来的学校所开展的 校本教研实践,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校本教研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 展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校本教研必将对教师专业发展向纵深方向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个案研究都是比较多的,但作为 我们地处偏僻山区的梅州市来说,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对我 们县教育局的教研室,特别是我们学校蕉岭县蕉岭中学来说是一个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相对比较完美的结合。但居于学校真正开展校本教研的时间不长,经验匮乏,故也决 定了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相对较窄,方法还比较单一,思路不够开阔,很难得出其他更为正 确合理的结论。同时也希望此研究可以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些启迪和借鉴。
尽管本人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是本人身处偏僻山区,新课程改革地推进步伐相对较 为滞后,校本教研对于我们这种学校而言,依然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教师在理论上还缺乏 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此外,本人在 质的研究方法的操作和实施上仍需改进,对如何分析调查材料的数据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 提高,下一步研究将注重行动研究,针对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存在问题,将 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 题。
第三篇:少先队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少先队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少先队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少先队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少先队教育不仅是少年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少先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空前艰巨、伟大的事业,它是一个需要世世代代为之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得以实现的事业。少先队是一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积极准备的预备队,它的健康、蓬勃发展同祖国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建设好少先队,培育好少先队员,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准备了强有力的梯队。
第二,少先队是党建、团建的基础。“党--团--队”三级组织,最基础的一级是少先队。少先队是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是少年儿童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路标。少先队作用于人的启蒙时期,它帮助少年儿童跃上人生第一层台阶,是每个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打好少先队的基础,就能源源不断地向共青团输送人才,继而又向党输送人才。这三级组织好比一座雄伟的宝塔,少先队起着塔基作用。
第三,少先队是整个少年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少年儿童教育由学校、家庭、社会与少先队组织教育四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功能,而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靠、渗透,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统一的学龄儿童少年教育体系。少先队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组织教育不可缺少,因为少年儿童是社会的人,长大后又都要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生活。少先队正是一个儿童小社会,儿童们早早在小社会中学习、锻炼,长大后就能适应、参与大社会。
第四,少先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得力助手。少先队在学校的地位作用需全面理解。首先它是个独立自主的组织,学校必须尊重它的独立性,确保它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少先队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少先队又是束成年儿童组成的组织,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又必须依靠学校教师对它的指导帮助,发挥成人的主导作用,确保儿童发展有正确的导向;而当少先队集体一旦形成,少先队又能成为学校教育最得力的助手,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少先队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体现于政治思想的启蒙、品德的熏陶、集体的自治与民主管理、儿童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实践活动对全面发展的促进等方面。
第四篇: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一个班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领路人,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训练集体是学校工作的“基层”,班主任是这个“基层”的领导,在德育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班集体是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这个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纪律严明的班集体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班集体就能激励全班同学共同前进。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的导向作用就非常重要。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来看,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他们年纪小,二是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宿生,从家庭入一个比较大的集体,在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都需要班主任悉心引导。
(二)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
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要由班主任去组织落实,另一方面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大量地要由班主任去疏导。而学校掌握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也要通过班主任这个重要渠道去解决。
(三)班主任是学生联系任课老师的重要渠道。
毫无疑问,每个老师都承担着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并把这种任务的完成融会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但任课老师因工作侧重的不同,不能用较多的时间和大量的精神去做学生在政治、思想山和道德方面的工作。在这个方面任课老师发现的问题,大量地要通过办主任解决。
(四)班主任是学校德育职能部门联系学生的组带。
学校德育职能部门是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的组织者,而班主任则是直接实施者。只有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班主任把职能部门的要求落实下去,职能部门通过班主任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收集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德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加强针对性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实际状况。这方面,班主任了解的要多一点,这就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其效果。
二、班主任的全身投入、全方位重视。
(一)爱是根本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班主任唯有心理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对待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冰释其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去寻找失落的绿洲,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爱是具体的。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习态度儿戏,给以端正;纪律松弛,予以引导;学习方法欠缺,帮助指点;生活困难,给以自助;进步,给以鼓励;懈怠给以鞭策;苦闷,给以开导;疙瘩,给以解开;身体不适,给以关怀••等等,都是爱心的表现。
爱不是迁就姑息,也非庸俗师徒关系。俗话说“严是爱”。严格就是莫大爱心的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要在严格要求中实现。严在教育,爱是感化;爱是力量。对待学生,班主任唯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育人实践中,个别同时对严的理解,吴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成了声色俱厉的训斥、指责,冷峻无情的挖苦和谩骂。更有甚者,“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堕入了“严危
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无视无裨,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班主任,时刻不能忘记爱学生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归宿。
(二)、知是前提
知就是班主任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情况,对所有对象有一个全貌认识。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是因材施教、激励学生全面进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前提,是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的基本功。只有“知”之深刻、前面,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活化育人内容,水到渠成。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教养、熏陶不尽相同,方方面面存在的差异。于是,学生的家庭情况、体质状况、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思想品质、来往朋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都是班主任“知”的题中应有之义。大量事实证明,每个学生的个体内涵极其丰富,可以说,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诚然,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校内和校外的种种表现尚需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分清主流与枝节,既要做“静”的观察,又必须做“动”的分析。对那些后进生尤要下苦功、花力气这样做。惟其如此,方可发现其闪光点,寻找到教育突破口,确定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要适应改革开放,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四有”新人,班主任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工作的好坏。
第五篇:班组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模版]
班组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组是完成运营任务的基本单位。班组作为构成运营工作的基本单位,承担着收费运营工作任务。班组管理水平高低、班组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收费服务质量,影响着年、月征收计划和各项指标的完成。若每个班组都能做到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精神风貌面对客户,都能够严格的执行政策、执行制度和工作程序,就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下了基础。
班组是运营管理的基础。班组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具体工作落实的最终实施单位。要实现运营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实现班组管理单元的规范化,并通过班组管理抓落实,提高业务技能,降低成本、提高收费服务质量。每个班组的管理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也就为企业运营管理上层面,跨台阶提供了先决条件。
班组是进行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的基本场所。班组人员朝夕相处、同苦同乐,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便于开展思想政治、业务技能、文化知识的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政治理论、业务和文化知识,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热情,消除歪风邪气等不良倾向。抓实班组教育,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就把握了员工素质提高的途径,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公室:谢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