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终20080131)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工艺技术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炼油工艺技术管理,严肃工艺纪律,推进技术进步,优化生产过程,提升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确保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股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规定,特修订本制度。
第二条 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严谨”的原则。
第三条 炼油工艺技术管理范围包括: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基础管理主要包括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工艺卡片、工艺技术台帐管理等方面。专业管理主要包括炼油达标管理、节能减排管理、炼油“三剂”(催化剂、添加剂、溶(助)剂,简称“三剂”)使用管理、新技术应用、工艺联锁管理、技术攻关与优化等方面。
第四条 管理体制
(一)炼油工艺技术管理由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即实行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指导下的分(子)公司、运行部(车间)两级管理,以分(子)公司(含油田炼油厂)一级为主,基点放在运行部(车间)。(设有二级厂的企业实行分(子)公司、厂、车间管理,以厂为主,基点放在车间。)
(二)建立健全分(子)公司(含油田炼油厂)主管领导负责的工艺技术管理机构。分(子)公司应设立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本单位工艺技术工作。工艺技术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科室并按专业配备工艺技术管理人员(职称原则上要求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
生产装置是工艺技术管理的基础单位,要求配备专职工艺工程师(重要生产装置应设专职工艺高级工程师)。
(三)制定从分(子)公司主管领导到各级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工艺技术管理人员梯队培养计划,确保各级工艺技术管理岗位按规定配备高素质工艺技术管理人员。
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股份公司及所属各分(子)公司(含油田炼厂)。
第二章 分工与职责
第六条 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是股份公司炼油工艺技术管理的主管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对各分(子)公司制定的工艺技术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予以备案管理;组织对 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检查,提出整改要求。
(二)组织开展炼油达标工作,分解下达相应考核指标,定期汇总相关技术报表,开展炼油专业与装置技术经济分析和评比,总结、宣传、推广工艺技术和达标、节能减排管理先进经验,组织落实节能降耗措施。
(三)组织开展系统内生产运行优化、节能降耗等专项技术工作;组织对炼油生产装置存在重大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技术服务。
(四)组织重大非计划停车事故的技术分析,监督、审查责任单位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整改措施。
(五)组织在系统内试验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高效炼油“三剂”,安排相应的投资计划;审核各分(子)公司炼油“三剂”年度使用计划,推动生产装置降本增效,并不定期进行检查。
(六)组织系统内专家对重大新建、技术改造装置进行开工指导,检查督促企业对新建和技术改造装置和重大“三剂”应用的技术标定。
(七)组织各分(子)公司及相关科研单位搜集整理国内外炼油技术发展的情报、资料,开展相关调研工作;组织工艺技术管理的相关交流活动;组织系统内炼油同类装置的技术交流。
第七条 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职责:(一)根据股份公司相关工艺技术管理制度要求组织制定本企业的工艺技术管理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检查、监督各基层单位工艺技术管理工作并进行考核。
(二)组织编制、修订本企业各装置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工艺卡片、开停工方案等法规性技术文件。
(三)制订工艺管理台帐、工艺技术资料等基础性技术文件管理要求,定期组织检查和考核。
(四)组织对涉及安全生产、装置运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五)组织落实股份公司炼油达标及专业竞赛、同类装置竞赛等工作。组织开展炼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和分解工作,跟踪分析指标完成情况,编写上报达标总结。
组织技术分析,组织编写上报技术季报、年报。(六)制定能源消耗和节能计划、目标,监督检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工作,对能源消耗进行技术分析,推广节能新技术、制定节能降耗总体优化方案并组织实施。
(七)根据与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对接后的“三剂”使用计划,制定本单位年度生产装置炼油“三剂”消耗定额,负责检查本单位炼油“三剂”的年度和月度消耗及使用情况,组织评价本单位炼油“三剂”的使用性能。
(八)组织新建、技术改造装置的生产准备工作,组织主要生产装置和新建、技术改造装置的技术标定工作。(九)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型“三剂”的工业试验和应用等工作;负责定期组织召开本单位工艺技术例会。
(十)按时完成总部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工艺技术基础管理 第一节 工艺技术规程
第八条 工艺技术规程的管理
工艺技术规程是具有法规性的生产技术文件,是组织生产的技术依据,操作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企业必须制定工艺技术规程管理程序。
第九条 工艺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装置的简要说明,工艺原理、工艺过程简述和工艺流程图、装置平面布置图。
(二)物料平衡、经济技术指标。(三)工艺指标、动力指标。
(四)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和产品质量指标。(五)装置开、停工方案,单元、特殊设备操作、维护管理规定。
(六)设备一览表和主要设计参数,主要仪表性能和仪表控制方案,主要联锁、报警整定值。
(七)生产过程中事故处理,安全、环保、职业卫生技术规定。
工艺技术规程的格式由各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统一规定。
第十条 工艺技术规程的编制依据。新建装置规程首次编制由设计单位或技术专利商提供基础资料。装置技术改造考核标定后,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应依据技术改造文件、试生产总结、生产技术总结、科技攻关总结、工业性试验总结、工艺技术标定报告和国内外生产的先进经验,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一条 工艺技术规程的审批程序。由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组织运行部(车间)编写或修订,经有关生产处室讨论、审核、会签,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审定后,报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主管工艺技术工作的领导批准执行。
第十二条 工艺技术规程的修订。工艺技术规程原则上应每3-5年修订一次;新建或技术改造后的装置要有试行版的工艺技术规程,通过考核后应在半年内修订为正式的规程。
第二节 岗位操作法
第十三条 岗位操作法管理。岗位操作法是搞好系统操作的基础,是装置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文件,是操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操作依据。
(一)技术人员应根据工艺技术规程及其它相关技术资料编写岗位操作法(也可以包括在工艺技术规程内),经有 关生产处室讨论、审核、会签,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审定后,报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主管工艺技术工作的领导批准执行。
岗位操作法的内容和格式由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二)装置新建或技术改造后投产前,应编制岗位操作法试行版并发至岗位操作人员,通过考核后应在半年内修订为正式岗位操作法。
(三)岗位操作法原则上每3-5年修订一次。当装置工艺过程、原料等发生变化或经过技术改造后要依据工艺技术规程及其它技术文件及时修改与补充。
第三节 开、停工方案
第十四条 开、停工方案的管理
(一)新建或改造后装置的开、停工方案由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根据《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生产准备与试车规定》及装置设计文件等技术文件组织装置技术人员编写,经分(子)公司各相关专业部门讨论、审核、会签,分(子)公司工艺技术部门审定后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批准执行。
(二)正常检修的开、停工方案必须在开、停工前十天,临时停工方案必须在停工前两天依据装置技术规程及装置运行特点编写好,由运行部(车间)主管领导审核后,交分(子)公司有关部门组织审查、批准。
(三)开、停工方案必须在扉页上有编制人、审核(单位)人及批准人手工签字。
(四)装置应组织车间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包括现场交底)开、停工方案,必要时进行书面考试,确保每个操作人员均能熟练掌握该次开、停工的有关步骤、知识。
(五)装置开、停工前,车间要将开、停工方案上墙,并绘制装置升温曲线图。
(六)装置开(停)工方案、拆装盲板一览表、关键控制点确认表等相关资料,按工艺基础资料管理要求,由车间集中保管,原则上保存2个生产周期。有重大技术改造或新建装置的开、停工方案,可作参考资料适当延期保存。装置开工或停工后的一月内,车间编写出开工、停工总结并上报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
第四节 工艺卡片
第十五条 工艺卡片的管理
(一)装置工艺卡片是指导生产装置各工序实现安全生产、稳定操作的法规性工艺技术参数文件,应根据工艺技术规程编制,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二)工艺卡片由运行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编写,经运行部(车间)负责人审核后,由工艺技术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生产处室审核会签,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执 行。
(三)工艺卡片原则上一年或一个生产周期修订一次。可以根据生产过程的实际需要及时报批修改。
(四)装置工艺卡片内容和格式由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五)工艺卡片(工艺指标)可分级管理,修改指标必须按规定审批程序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或违反工艺卡片(工艺指标)进行操作。
(六)工艺卡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原料的质量控制指标。2.中间产品、产品的质量指标。3.主要工艺条件(操作监控指标)。4.动力系统指标。5.环保质量指标。6.会签栏。
第五节 装置运行记录(原始记录)
第十六条 装置运行记录(原始记录)的管理(一)岗位操作记录、交接班日志、DCS和PLC等电子记录、工艺技术台账等记载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组织生产、加强工艺技术管理的重要依据。岗位操作记录等原始记录必须及时、完整、准确。
(二)岗位操作记录、交接班日志等原始记录的格式和内 容由运行部(车间)技术人员制定,报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审定。必要时,需经有关生产处室会签。
(三)岗位操作人员填写岗位操作记录、交接班日志等原始记录必须按时、完整、准确。交接班时,由交接双方确认后互相签字。
岗位操作记录必须由操作人员手写记录,记录频率原则上2小时一次,实行新厂新机制的岗位记录频率由各分(子)公司根据岗位定员及岗位工作量确定,但记录间隔最长不得超过4小时。
(四)分(子)公司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抽查交接班日志,运行部(车间)必须审阅班长交接班日志,班组长必须每班审阅本班各岗位交接班日志。岗位操作记录由运行部(车间)指定人员随时复核。
(五)岗位操作记录、交接班日志等原始记录由运行部(车间)技术人员收集并汇总整理,按规定期限保存。原始开车记录应永久保存。
(六)DCS、PLC等电子记录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数据保存期限。
第六节 工艺技术台帐
第十七条 台帐管理
(一)工艺技术台帐包括过程管理的原始记录、报表,形成的各类报告等。(二)各分(子)公司必须建立工艺技术台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技术台帐,明确各类台帐保存期限。工艺技术台帐保存八到十年。
工艺技术台帐必须建立目录、集中管理、顺序摆放、专柜保存。
(三)工艺技术台帐保存期满,必须列出清单,由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批准销毁。
(四)企业各运行部(车间)工艺技术管理必须建立以下技术台帐:
1.《工艺技术台帐》(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公司(油 田炼厂)控制的工艺条件执行情况;分(子)公司(油田炼厂)控制的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主要产品、产量、质量完成情况;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及能源消耗情况;主要生产装置技术改造情况;生产过程事故及重大异常情况;“三剂”管理及使用情况)
2.《工艺技术管理考核、检查台帐》
3.《工艺操作指令台帐》(《工艺参数控制指标变更台帐》)4.《工艺联锁、报警管理台帐》(包括工艺联锁、报警清单,工艺联锁、报警变更记录,工艺联锁摘除和复位记录,工艺联锁、报警检验记录等)5.《三剂管理台帐》 6.《技术改造项目台账》 7.《装置大事记》
8.《工艺技术分析会记录》(及技术攻关报告)
第七节 技术资料
第十八条 工艺技术资料的管理
各分(子)公司、运行部(车间)必须建立工艺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各运行部(车间)必须建立健全包含以下内容的技术资料:
1.各级工艺技术管理制度汇编 2.《生产装置工艺技术规程》 3.《生产装置岗位操作法》 4.《工艺卡片》
5.《专题(项目)技术总结》
6.工艺技术改造说明书、PID图、主要设备及内构件图 7.《装置技术标定方案》、《装置技术标定报告》 8.《新技术应用总结》
9.《技术攻关开题报告及总结》 10.《新型“三剂”试用方案及总结》 11.生产周期运行总结
第八节 技术月报、季报及年报
第十九条 技术月、季、年报的管理
(一)技术月、季、年报由运行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编 写,运行部(车间)负责人审查后报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
(二)技术月报、季报及年报的主要内容:
1.当月及累计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包括加工量、各产品产量、产品收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主要原材料性质、消耗情况,选用品种变更及效果分析。
3.主要燃料、动力消耗情况。
4.炼油“三剂”使用及消耗情况,选用品种、牌号变更原因及效果分析。
5.产品质量情况。
6.主要操作参数、操作平稳率。
7.设备完好率、在线仪表(及APC)投用率。8.非计划停工时数、次数及原因分析。
9.装置运行及工艺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技术月报的重要内容,应包括:物耗、能耗、质量,收率等指标分析,设备、工艺、仪表等运行情况,待解决的问题及准备采取的措施。
10.生产过程事故及重大异常情况分析。
11.技术改造(新技术应用)项目完成情况(重大成果应有专题总结)。
12.装置检修及改造前后开、停工情况分析。13.工艺防腐情况。
14.工艺技术管理改进和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第二十条 公司级技术季报、年报由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汇总、编写并加以说明后,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季报应于季后第一个月15日前,年报在次年元月25日前报出。
第四章 工艺技术专业管理 第九节 炼油达标管理
第二十一条 炼油达标管理是工艺技术管理一个重要、有效的“抓手”,是提高技术经济水平与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各分(子)公司应按股份公司有关要求成立企业达标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经理担任组长,成员由工艺技术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生产处室、企管、人事等部门组成。企业达标领导小组下设达标办公室,负责开展具体工作。
第二十二条 企业达标办公室负责制定本企业达标工作计划,与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对接达标指标,并对内分解下达达标考核指标。
企业达标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炼油专业达标及同类装置竞赛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比,并根据评比情况,对基层单位、专业管理处室进行考核、奖惩。企业达标办公室应配备专人负责炼油达标管理工作,每月4日前上报股份 公司炼油事业部本单位达标技术分析,每季度上报一次达标总结,每年1月10日前上报上年度炼油专业达标、装置竞赛总结。达标总结内容应包括:达标指标完成情况,完成情况与去年同期、完成情况与达标指标相比,对完成情况进行技术分析,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制定下一步达标措施等。
第十节 节能减排管理
第二十三条 节能减排工作是工艺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减少排放为重点,与达标工作紧密结合,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这是实施清洁生产、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各分(子)公司应按股份公司有关要求成立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可与达标领导小组整合在一起),由主管副经理担任组长,并成立节能减排办公室具体负责节能减排管理工作。
企业节能减排办公室负责制定本企业节能减排总体工作计划,并负责每年制定年度能源消耗计划,经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对接审核后,对内分解下达考核指标。
企业节能减排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炼油能源消耗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比,并根据评比情况,对基层单位进行考核、奖惩。每月定期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本单位能源消耗报表及能耗完成情况分析。
第二十四条 各企业节能办公室应定期对余热回收、变 频调速、液力透平、疏水器等节能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重要耗能设备(加热炉、压缩机、风机)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维护,提高运行水平。
在实施新建、改造装置及技术改造项目时,需充分考虑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后装置能耗原则上不高于改造前,且要力争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第十一节 炼油“三剂”使用管理
第二十五条 炼油“三剂”的使用管理
(一)炼油“三剂”的进口管理,要按照《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关于“三剂”进口管理的若干规定》(石化股份科[2001]3号文件)的要求严格执行。
(二)主要生产装置使用“三剂”的选型和更换,由运行部(车间)提出意见报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评审,签订相关技术文件,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批准执行,重要“三剂”的选型和更换需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备案。
(三)分(子)公司、运行部(车间)各级工艺技术主管部门都要建立健全“三剂”管理台帐,至少应包括主要“三剂”品种、单价、消耗量、使用情况(按型号、供应商单列)。
(四)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在每年9月底根据当年炼油“三剂”使用情况,提出下一年度“三剂”使用计划,并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主管处室审核,经股份公司 炼油事业部对接、核准后,根据对接意见及核准的费用指标,制定本单位下一年度炼油“三剂”使用计划。
(五)炼油主要生产装置(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重油加氢、加氢处理、制氢、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溶剂脱沥青等)上首次工业应用试验的新型“三剂”,必须事先经过试验,并经股份公司科技开发部及相当一级部门的技术鉴定(评议)并获得通过,同时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备案。
(六)炼油固定床(催化重整、加氢裂化、渣油加氢、加氢处理、加氢精制、制氢、硫磺回收、润滑油加氢、石蜡加氢、PSA)催化剂换剂,须在换剂上一年财务预算对接前提出换剂方案,并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审批,审批同意换剂费用落实在财务预算后,方可进行技术谈判,确定换剂方案。未能落实在财务预算中更换固定床催化剂的,需专题申请,并经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相关处室会签同意,行文批复后方可换剂。
(七)炼油“三剂”的日常使用管理见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相应管理办法。
第十二节 优化挖潜、技术攻关及合理化建议 第二十六条 通过优化挖潜,实现降本增效,是提高炼油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资源和产品流向的优化,扩展到生产方案、生产流程和公用工程系统的优化; 从炼油自身的优化,扩展到和化工、化肥以及热电等板块的联合优化,以达到运行统筹结合考虑,实现企业总体优化、综合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通过优化生产和炼油供应链管理,应用可靠性及风险评估方法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科学合理安排检维修计划,降低能耗,减少损耗,降低成本。
各企业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优化、降本为重点,以占市场、降成本、增效益为目的,积极探索优化降本的新思路、新措施,并将优化、增效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分析影响费用发生的各个因素,与先进水平比,与历史最好水平比,认真寻找差距,落实整改措施,努力提高炼油持续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十七条 为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鼓励职工积极钻研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优化装置操作,保证装置安稳长优运行。
技术攻关的管理机构设在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各分(子)公司每年12月份征集下一年度的技术攻关项目,结合年度技术工作重点、难点,针对存在的生产疑难问题、安全生产隐患、生产目标、节能降耗瓶颈、质量改进目标,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分析探讨,确定并申报技术难题攻关项目(并成立相应攻关小组)。
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对汇总攻关项目进行初评、筛选,确定攻关项目、目标、措施、责任单位后下发 执行。如攻关达到预期目标,可对相关攻关人员及单位进行奖励。
第二十八条 各分(子)公司应成立技术合理化建议评审委员会,由主管领导、相关处室领导、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合理化建议的征集、审核、立项及成果的申报、初评、评审和奖励,并不定期组织检查合理化建议及成果的实施情况。
各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要通过抓好合理化建议的采纳实施工作,抓好合理化建议的实施跟踪,促进合理化建议向成果转化,提高各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装置技术水平,提高各各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的经济技术指标。
对有创新和普遍推广意义的重大攻关或合理化建议项目,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后证明效果好,可申报科技成果鉴定。
第十三节 工艺检查及工艺技术例会
第二十九条 各分(子)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工艺技术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交流管理工作经验,推动本企业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将组织对企业工艺技术管理的抽查,并通报抽查结果。
工艺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工艺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法)的制定、修改、执行情况。2.工艺卡片的制定、修改、执行情况。3.操作平稳率情况。
4.技术月报、季报、年报情况。5.工艺联锁执行情况。6.工艺技术台账执行情况。7.炼油“三剂”使用情况。8.操作记录管理执行情况。
9.装置开、停工方案管理执行情况。10.运行部(车间)工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第三十条 工艺技术例会是加强工艺技术分析力度,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集思广益、提升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形式。
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组织召开公司级工艺技术例会,由主管领导主持,相关生产处室及基层车间工艺技术人员参加。
工艺技术例会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炼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包括炼油主要生产装置达标及同类装置竞赛指标)。
2.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质量情况以及变化情况分析。
3.炼油“三剂”使用情况分析。4.操作平稳率分析。
5.重大工艺调整情况分析及重大异常情况分析。6.技术攻关及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情况分析。7.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情况。
8.工艺纪律执行及检查(考核)情况。
9.针对上次会议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10.目前主要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工艺技术例会应对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及未完成情况、装置重大技术改造、非计划停工、生产事故进行重点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十四节 技术标定
第三十一条 技术标定的管理
技术标定是工艺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运行的主要生产装置要求至少每3年标定一次,新建及重大技术改造装置投产一年内进行标定。标定工作由工艺技术部门牵头组织,会同有关部门和运行部(车间)共同进行。要求标定前制定详细技术方案,标定过程中准确、完整地采集相关数据,标定后经过核算编写标定报告,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审定,重要装置的标定报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需要进行标定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新装置投产后进行标定。(二)装置重大技术改造前、后分别进行标定。(三)重要化工原料及催化剂首次工业应用前、后分别进行标定。
(四)为解决装置上存在的重大问题,通过标定找出薄弱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改造措施。
(五)装置进行定期标定。
标定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装置简介及标定目的,工艺操作条件、原料、“三剂”的前后变化情况,公用工程的指标,产品方案,标定过程,标定结果(包括标定时间、产量、质量、能耗、物耗、“三剂”消耗、生产成本等标定前后对比),标定中发现的问题、瓶颈,改进建议、标定结论。
第十五节 工艺联锁
第三十二条 工艺联锁的管理
(一)工艺联锁和报警是生产装置(或独立单元)超出安全操作范围、机械设备故障、系统自身故障或物料、能源中断时,发出警报直至自动(必要时也可以手动)产生的一系列预先定义动作,使操作人员和生产装置处于安全状态的系统,工艺联锁管理是工艺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各分(子)公司应建立分级负责的工艺联锁、报警管理制度。工艺技术部门是各级工艺联锁的主管部门,运行部(车间)必须根据职责,建立健全所管辖的工艺联锁、报警台账和相应的变更台账。(三)为加强工艺联锁、报警的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生产,要求严格执行工艺联锁、报警管理制度,保证工艺联锁的摘除(变更)做到原因清楚、措施落实、监督到位。
(四)工艺联锁、报警变更必须经过安全评估,由工艺技术部门牵头,汇同相关部门会签,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各分(子)公司要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负责落实,同时,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备案。
第三十四条 本制度由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中国石化炼油企业工艺技术管理制度》(修订)同时废止。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
2008年2月
第二篇: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目的
为规范公司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司工艺技术水平,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通用于各生产、辅助生产车间的各生产岗位。3 准则
3.1 工艺、技术指标的管理
3.1.1 工艺指标由生产技术部制定报经理批准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违反或改动,若因原料、设备的改变或因操作条件发生变化需作调整时,由有关车间以书面报告生产技术部审核,并报经理批准后执行。3.2 工艺流程与设施的管理
3.2.1 对主要物料流程、辅助物料流程及其设施进行改变时,必须制定出完整的方案报生产技术部审核,并报经理批准后实施。
3.2.2 因扩建、技改及环保治理改变工艺流程及设施时,必须由有关单位写出可行性方案,经公司充分论证批准后方可设计施工。3.3 工艺技术台帐管理
3.3.1 台帐种类包括:产量、消耗指标台帐、工艺指标台帐、技改台帐、操作事故台帐、质量事故台帐。
3.3.2 台帐的具体内容
3.3.2.1 产量、消耗指标台帐要求:各车间都要建立产量、消耗指标台帐,对全部产品的日产量、各类消耗的日耗量、单耗等进行记录。
3.3.2.2 工艺指标台帐要求: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工艺指标台帐,对所有的厂控和主要非厂控工艺指标进行逐日记录。3.3.2.3 技改台帐
3.3.2.3.1 生产技术部和各单位均要建立技改台帐。
3.3.2.3.2 内容包括技改名称、技改的内容(包括意义)、费用、实施的起止时间、提出人和实施人、实施效果。3.3.2.4 操作事故台帐
3.3.2.4.1 生产技术部和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操作事故台帐。
3.3.2.4.2 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日期、地点、事故名称、事故属性、事故损失、事故原因、责任人、处理结果、防范措施,可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增减内容。
3.3.2.5 质量事故台帐
3.3.2.5.1 生产技术部和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质量事故台帐。
3.3.2.5.2 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日期、地点、事故名称、事故属性、事故损失、事故原因、责任人、处理结果、防范措施,可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增减内容。3.3.2.6 台帐的填写与保管
3.3.2.6.1 台账的填写由各车间工艺员或事务人员填写,必须按时认真填写,填写的数据必须准确、真实。
3.3.2.6.2 台帐必须清洁、无乱划。
3.3.2.6.3 每本台帐的封面都写清记录的起止时间,每本台账记录完毕时,交由生产技术部存档保管,不得损坏和丢失。3.4 操作规程管理 3.4.1 规程的编制
3.4.1.1 操作规程的内容与编制必须按编制标准进行。
3.4.1.2 规程由生产技术部负责编制,或指派某车间、人员来编制,经审核后报经理审批。3.4.2 规程的修改
3.4.2.1 修改的前提条件有:工艺技术上做了重大的改革,则应重新编修规程,新建、扩建车间,通过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应对原规程进行修改。3.4.2.2 规程修改的程序
3.4.2.2.1 由规程使用部门提出修改规程的报告,报生产技术部。3.4.2.2.2 报告由生产技术部审定,经经理审核批准后方可生效。
3.4.2.2.3 报告的内容包括:修改的内容和原因,新技术的来源及可靠性,对新技术的实践效果和经济效果的说明,新技术对仪表、电气、分析等方面的要求,对安全生产等的分析。3.4.2.2.4 修改后的规程及时下发至车间操作人员的手中。3.4.3 规程的使用和管理
3.4.3.1 工艺技术规程应下发至车间操作人员。
3.4.3.2 由车间技术员负责向操作员工贯彻规程的内容,做到人人都懂、都会。3.4.3.3 工艺技术规程由生产技术部发放。3.5 生产过程管理
3.5.1 各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按工艺操作规程执行,并如实填写原始记录。
3.5.2为确保工艺指标的严格执行,生产单位要对工艺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并做好记录。
3.5.3 生产技术部对各生产单位工艺执行情况进行现场巡检,每周检查2至3次, 每月对公司 2
各生产单位进行汇总,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罚。3.5.4 关键控制点管理
3.5.4.1关键控制点是指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或不稳定的工序。
3.5.4.2质量不稳定或重要的产品在必要时由生产技术部设置关键控制点,由车间对工艺参数实行连续监控,车间定期对操作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生产技术部定期检查。
3.5.4.3关键控制点的指标达不到要求时,由生产技术部和生产车间组织人员查明原因,及时建立纠正措施;短期查不出原因的应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确保操作过程处于受控状态。3.6 工艺事故的管理
3.6.1 工艺事故的分级按公司有关规定。
3.6.2 事故处理应遵循的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预防措施不放过,具体执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3.6.3 事故一旦发生应立即电告公司生产技术部并组织抢险,重大以上事故要报公司有关领导。
3.6.4 对工艺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应在三天内写出事故报告报公司。3.7 原始记录 3.7.1 原始记录要求
3.7.1.1 字体要工整、检查要经常化、管理要标准化。
3.7.1.2 按时填写,做到及时准确,不得随意涂改和伪造数据,保持记录的整洁。3.7.2 原始记录的管理
3.7.2.1 岗位记录本由生产车间工艺员按月分类存档。
3.7.2.2 原始记录应按保密的有关原则进行管理,杜绝无关人员查阅和抄录。3.8 交接班记录填写
3.8.1 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要按规定时间到岗,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对岗交接办理交接手续(签字)后,记录下岗位运行情况、安全注意事项、卫生状况、工具数量等。3.8.2 对当班发生安全、质量、设备事故和处理措施进行记载,不得隐瞒,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3.8.3 记录巡回检查项目和检查时间。每检查一次,应详细记录一次,不得事先预记和事后补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汇报情况、分析处理过程、接受的指令等记录清楚。3.9 技术开发管理制度 3.9.1 技术开发管理的范围
3.9.1.1 技术开发项目的开发程序管理。3.9.1.2 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计划管理。
3.9.1.3 技术开发项目的科技成果管理。3.9.2 开发程序管理 3.9.2.1 项目的准备工作
3.9.2.1.1 选题的依据包括:上级部门的指令,工厂近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经营临时需要。
3.9.2.1.2 选题的原则包括:所选题目应具有在生产和经营上的必要性,条件上的可能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选题时做好充分的文献调查、市场调查;掌握该项目的国内外生产工艺设备情况,以及产品的需量、价格、质量标准等。3.9.2.2 项目的选定
3.9.2.2.1 提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等的评审文件。3.9.2.2.2 项目评审文件由生产技术部审核后报由经理审定。
3.9.2.2.3 批准后的项目应确立项目负责人,进行完善实施方案,组建专业组并配齐辅助人员。
3.9.2.3 实施计划管理
3.9.2.3.1 制定实施项目的各种年、月计划。
3.9.2.3.2 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解决。3.9.2.3.3 做好与项目有关单位的协调工作。3.9.2.4 科技成果管理
3.9.2.4.1 技术开发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写出各种技术资料报告或工作报告等。3.9.2.4.2 由有关部门提出对科研成果的处理意见,报上级审批。
3.9.2.4.3 项目成果鉴定所需的资料有:项目研制报告,文献总结及调查报告,产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总结,产品检经济评价试验报告,文献总结及调查报告,标准研制工作总结,技术报告,成果的实物样品,应用报告,经济评价试验报告。3.9.2.4.4 成果鉴定后及时将有关资料报成果管理机关。
3.9.2.4.5 成果鉴定后及时做好成果的建档、存档、划密及保密工作。
3.9.2.4.6 由有关部门提出项目推广意见报上级领导批准,推广实施后进行项目应用情况的信息反馈工作。
3.9.2.4.7 根据成果确定受奖人员及奖金分配方案。3.10 工艺技术的技改管理制度 3.10.1 技改的依据
3.10.1.1 上级领导、部门的指令。3.10.1.2 生产、经营临时需要。
3.10.1.3 技术、产品市场需要。3.10.2 技改的提出
3.10.2.1 公司内的员工均可对车间或其它车间提出技改建议、方案。3.10.2.2 提出的技改方案应具有以下内容: 3.10.2.2.1 名称。
3.10.2.2.2 内容、有效性;工艺流程简述或画出流程简图。
3.10.2.2.3 效益测算。如当时无法测算,则应说明其在生产、经营上的重要意义。3.10.2.2.4 预算费用。
3.10.2.3 技改方案应经本车间领导审核后,报生产技术部,由生产技术部审核后报经理批准。
3.10.2.4 方案批准后,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实施,或由生产技术部指定某车间、人员来组织实施。
第三篇:水厂工艺技术管理制度-最新
水厂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安全优质供水,严把各工序质量关,及时整改出错环节,严格按照工艺技术要求,保证出厂水水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絮凝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条 严格控制运行水位,防止池面水位淹没指型槽,甚至产生溢流。第三条 定期进行排泥工作,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第四条 沉淀池的出水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浊度指标一般控制在2NTU以下。第五条 沉淀池的停止和启用操作应尽可能减少滤前水的浊度波动。第六条 合理确定排泥区间和排泥时间,既要排清积泥,又要防止排清水。第七条 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八条 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章 机械搅拌澄清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九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宜连续运行。
第十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初始运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行水量为正常水量的50%~70%;
2、投药量应为正常运行投药量的1-2倍;
3、原水浊度偏低时,在投药的同时可投加石灰或粘土;或在空池进水前通过排泥管把相邻运行的澄清池内的泥浆压入空池内,然后再进原水;
4、第二反应室沉降比达10%以上和澄清池出水基本达标后,方可减少加药量,增加水量。
5、增加水量应间歇进行,间隔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次增加水量应为正常水量的10%-15%,直至达到设计能力。
6、搅拌强度和回流提升量应逐步增加到正常值。第十一条 短时间停用后重新投运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短时间停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泥渣下沉。
2、重新投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打碎矾花。
3、恢复运行量不应大于正常水量的70%。
4、恢复运行时,宜用较大的搅拌速度以加大泥渣回流量,以增加第二反应室的泥浆浓度。
5、恢复运行时应适当增加加药量。
6、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10%以上后,可调节水量至正常值,并减少加药量至正常值。
第十二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在正常运行期间每2小时检测第二反应室泥浆沉降比值。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或超过20%时,应及时排泥。沉降比值宜控制在10%~15%。
第十三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不宜超负荷运行。
第十四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十五条 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十六条 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四章 斜管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十七条 必须做好排泥工作,保持排泥阀的完好、灵活,排泥管道的畅通。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
第十八条 启用斜管时,初始的上升流速应缓慢,清洗时应缓慢排水。第十九条 斜管表面及斜管管内沉积产生的絮体泥渣应定期进行清洗。第二十条 斜管沉淀池的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五章 V型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一条 V型滤池采用均质石英砂滤料、砾石承托层,石英砂有效粒径宜为0.9-1.3mm,不均匀系数宜为K80<1.4,滤层厚度宜为1.0-1.3米,滤池滤速宜为10m/h以下。
第二十二条 当滤池水头损失达到2.0-2.5m或滤后水浊度大于0.5NTU或运行时间超过48小时时,滤池应进行反冲洗。
第二十三条 反冲洗时需将水位降到排水槽顶后进行。滤池采用气-气水-水冲洗方式进行反冲洗,同时用滤前水进行表面扫洗。气冲强度宜为13-17 1/s.m2,历时2-4分钟;气水冲时气冲强度宜为13-17 1/s.m2,水冲强度为2-3 l/s.m2,历时3-4分钟,最后水冲洗强度宜为4-6 1/s.m2,历时3-4分钟,滤前水表面扫洗,强度宜为2-3 1/s.m2。
第二十四条 运行时滤层上水深应大于1.2米。
第二十五条 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小于2NTU。滤后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应小于设定目标值。
第二十六条 滤池停运一周以上,恢复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消毒、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二十七条 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消毒,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 滤池初用或冲洗后上水时,严禁暴露砂层。滤池应每年做一次20%总面积的滤池滤层抽样检查,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记录归档。
第六章 虹吸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九条 虹吸滤池滤速宜控制在10m/h以下。滤速应保持稳定,不宜产生较大波动。
第三十条 滤池水位达到指定刻度或滤后水浊度超过0.8NTU时,滤池进行反冲洗。
第三十一条 反冲洗强度宜控制在14-16 l/s.m2;冲洗时滤料膨胀率宜为30%-40%;冲洗结束时排水的浊度不宜超过10NTU。
第三十二条 滤池运行中,滤层上水深不低于1.5米。
第三十三条 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2NTU,滤池应在过滤后设置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宜控制在0.5NTU以下。第三十四条 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水中浸泡24h消毒,并应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第三十五条 应每年对滤池做滤层抽样检查,沙层含泥量不应大于1%,煤层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应记录归档。
第三十六条 滤池停用一周以上时,应将滤池放空;恢复时,必须进行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七章 消毒工艺技术要求
第三十七条 消毒剂选用液氯,加氯采用游离氯形式消毒,消毒时接触时间应大于30分钟。
第三十八条 当水厂供水范围较大或输配距离较远时,出厂水余氯宜以化合氯(氯胺)为好,以维持管网中的余氯,但出厂水氨氮值仍应符合水质标准。
第三十九条 消毒剂加注管应保证一定的入水深度,防止消毒剂外溢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
第四十条 加氯自动控制可根据各厂条件自行决定。
第四十一条 消毒必须设置消毒效果控制点,各控制点每小时检测一次或自动监测,余氯量要达到控制点设定值。
第四十二条 液氯的气化应根据水厂实际用氯量情况选用合适、安全的气化方式。
第四十三条 利用电加热时,周围环境温度应控制在安全范围。第四十四条 采用真空式加氯机和水射器装置时,水射器的水压应大于0.25Mpa。
第四十五条 加氯的所有设备、管道必须用防氯气腐蚀的材料。
第四十六条 加氯设备(包括加氯系统和仪器仪表等)应按该设备的操作手册(规程)进行操作、维护。
第八章 清水库工艺技术要求
第四十七条 清水池应安装液位仪,宜采用在线式液位仪连续检测。第四十八条 严禁超上限或下限水位运行。第四十九条 检测孔、通气孔和人孔应有防护措施,以防水质污染。第五十条 清水池应定期排空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能蓄水。清洗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第五十一条 清水池的排空、溢流等管道严禁直接与下水道连通。第五十二条 保证清水池四周的排水畅通,防止污水倒流和渗漏至池中。第五十三条 清水池顶不得堆放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第五十四条 清水池顶种植植物时,应监测池顶的防水性能。
第九章 投药工艺技术要求
第五十五条 净水药剂采用聚合氯化铝,所用药剂必须经检验、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第五十六条 投加量一般应以当日原水进行的混凝搅拌试验推荐值为参考数据进行投加,并依据其混凝效果进一步调整,确定合理的加注率。
第五十七条 投加净水药剂的浓度,可根据生产工艺、药剂种类和计量装置的需要进行配置,计量投加。
第五十八条 所投药剂在原水中应快速、均匀混合。
第五十九条 净水药剂的投加点,应根据不同药剂的特点和对混合强度的要求及其在制水工艺中的作用,选择适宜的投加点。
第六十条 投加量应科学合理,以确保沉淀水浊度小于2NTU为基础,也不宜过量投加,防止沉淀池出水区泛矾花。
第六十一条 投加曲线应根据原水水质变化而变化,投加量根据原水水量和浊度变化即时调整。
第六十二条 当原水含有较多有机物或其它酚类物质时,应增加投加量。
第四篇:危废管理制度
危险废物的处理过程至关重要,需要严格遵循管理制度。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危险废物的管理制度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危险废物管理制度范本一
1、所有危险废物都必须回收,交予有资质的厂商处理。
2、现场产生的所有危险废物,都必须分类好,存放在指定的暂存区内,暂存区必须有相应防治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3、现场将危险废物运往危废暂存区时必须使用防滴漏台车,不同种类危险废物一起运输时,必须每种废弃物用单独的胶袋装好。
4、危废暂存区工作人员必须将现场送过来的危险废物,分类装到相应的蝴蝶篓中,由中转站人员用叉车拉走。
5、危废暂存区人员必须将危废分别存放在相应的暂存区内,暂存区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6、危废暂存区内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灭火器与安全防护设备,暂存区人员必须经过应急救援的训练,定期参与应急演练。
7、危险废物回收厂商回收危险废物,必须有相关资质,与公司签订回收合同,且合同报送环保局备案。
8、危险废物厂商进厂必须符合公司门禁与环安规定,且装车时必须穿好防护用具,设定警戒范围,不允许其它人进入。
9、厂商必须按照法规规定当场开出本次危险废物的转移联单,且出厂时必须具备环境管理课开出的出厂放行单。
危险废物管理制度范本二
一、危险废物专用场地管理制度
1、目的:确保危险废物的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
2、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危险废物,必须送至危险废物专用储存点。并由专人管理危险废物的入、出库登记台账。
危险废物管理人员:万迎春、曾玉华
3、危险废物储存点不得放置其它物品,应配备相关的消防器材及危险废物标示。
4、应保持储存点场地的清洁,危险废物堆放整洁。
二、建立危险废物台账管理制度
1、建立危险废物台账的依据
《固体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生产量、流向、储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2、建立台账的意义和目的
建立危险废物台账,如实记载产生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利用、贮存、处置、流向等信息,是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制定的基础性内容,是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是生产单位管理危险废物的重要依据。
提高危险废物管理水平以及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数据的准确性。可高兴
3、建立危险废物台账的要求
跟踪记录危险废物在生产单位内部运转的整个流程。与生产记录相结合,建立危险废物台账。
三、发生危险废物事故报告制度
1、为及时掌握环保事故,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2、环保事故分为速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二类。速报从发现环保事故,一小时以内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后立即上报。
3、速报可通过电话、传真、派人直接报告等形式报告市环保局。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
4、速报的内容包括:环保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经济损失数额、人员受害情况等初步情况。
5、处理结果报告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四、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
1、贯彻执行国家、上级有关部门及公司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环保)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制定、修订并完善本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各项环境保护制度,编制安全(环保)技术措施计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参加本单位建设项目的安全(环保)“三同时”监督,使其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要求。
4、深入现场对各种直接作业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并协助解决有关安全问题,纠正违章作业,检查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
5、负责对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规定和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检查监督执行情况,搞好环境保护,实现文明生产。
危险废物管理制度范本三
一、目的
为加强危险废物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该制度。
二、范围
1、本制度所称的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以及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传染性的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废物。
2、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送、转移、处置以及其他经营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
三、危险废物管理
1、总经理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公司的安环部对本公司的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2、危险废物管理遵循“统一收集、分类处置、集中焚烧、消除隐患”的原则,实现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
3、公司应当将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公司发展计划,组织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收集、贮存场所和专用设施。
4、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公司擅自转移、处置危险废物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
5、公司环保管理职员应对危险废物的相关情况及时应向当地环保局申报登记,并于每月月初及时登入江苏省危险废物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
6、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化前15日内向申报登记管理部门提出修改或重新申报申请,得到允许后重新申报登记。
7、公司安环部应认真做好每年一次的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设施和储存场所的检修工作,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8、贮存场所应按规范设置环境保护警示标志,有专人负责管理。场所只可堆放各种危险废物,不得有其他药剂、器材等。危险废物不得混入生活垃圾等非危险废物中。
9、危险废物贮存前应进行必要的检验、称重,确保同预定接收的危险废物一致,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必须粘贴符合规定的标签,并登记注册。
10、不同性质的危废必须存放在相间隔的空间内,且必须留有足够的搬运通道。不得将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
11、建立危险废物出入库制度。危险废物产生部门(车间、污水站等)和危险废物贮存部门均须作好危险废物情况的记录,记录上须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和包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并做好台帐记录。
12、危险废物的记录和货单在危险废物取回后应继续保留3年,转移联单保留不少于5年。
11、浸出液及场所内清理出来的泄漏物,一律按危险废物处置。场所气体导出口排出的气体经处理后,应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的要求。
12、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如关闭或改为他用时应提前书面向园区环保分局提交关闭计划书,经批准后方可执行。企业在关闭或改为他用时必须采取措施消除污染。
13、禁止将危险废物和其它废物混合收集、贮存。已经混合的,应当全部按照危险废物处置。
14、禁止向未经许可的区域内倾倒、堆放、填埋和排放危险废物。
15、公司不得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运送和处置。
16、产废单位在转移危险废物前,须登录江苏省危险废物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向环保局和危险废物处置公司报送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填写并拟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得到转移确认后,实施危险废物转移。并及时在动态管理系统确认现场转移信息。
17、危险废物接受场所的边界应当用墙体或者其它安全遮蔽物封闭,并在进出口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标志。
18、产废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并制定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方案,并积极实施演练。
19、从事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经营、运送、接收和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20、从事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经营、运送、接收和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接受相关法律、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16、危险废物在收集、运送、贮存、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污染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污染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防止或者减轻污染危害的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情况,同时向事故发生地环保部门报告。
四、危险废物运输管理
1、运送危险废物由当地环保部门指定专业资质的运输公司,没有专运车辆的应当在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2、公司安环部应与运输单位或个人签订防止车辆运输泄漏、遗撒协议书,对运输单位和运输车辆进行督促检查。
3、设专人负责运输车辆的管理,制定责任制度并组织实施,严禁使用不符合条件的车辆运输。
4、运输车辆不得超量装载。装载工程土石方最高点不得超过槽帮上缘50公分,两侧边缘低于槽帮10-20公分,其它散体物不得超过槽帮上缘。
5、运输车辆必须按计划的运输线路和时间运输。
6、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密封、包扎、苫盖,并将车厢槽帮、车轮清洗干净,保证在运输线路中不泄漏、遗撒、带泥上路。下雨、雪后、道路泥泞时,禁止车辆进出污染道路。
7、违反上述规定的将按照金海立公司相关制度或依法进行处罚。
第五篇:危废管理制度
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有效规范本公司危险废物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安全。根据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2011年危废管理制度。
二、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储存、转移运输、处置及监督管理活动。
三、危废管理制度
1、公司环保部对本公司的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危险废物实行分类管理、集中处置的原则,努力实现危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建立危废管理台帐,实行危废进、出数量登记制度。
4、安排符合要求的专门用于储存危险废物的专用储存室,并设置危废物标牌。
5、公司环保部门应对危险废物的相关情况及时向环保局申报登记。
6、禁止将危废物向未经许可的区域倾倒、堆放、填埋和排放。
7、公司不得将危废物提供委托无处置危废资质的单位收集、储存、运送和处置。
8、公司在转移废物前,须向环保部门报送危废转移计划,填写并领取危废物转移联单。在转移前3日内报告移出地环保部门,同时将到达时间报告移入地环保部门。
9、违反以上规定的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四、危险废物管理基本情况
1、污泥:公司各车间产生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站通过生化处理后,若有多余污泥需要排除就抽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沉淀,待浓缩池积满后用压缩机压滤晾干后放入危废专用储存室,并将数量登记在台帐上面。储存室的危废污泥集合到一定数量后再交给湖北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湖北汇楚危险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进行转运和处置。
2、危废物管理责任到人:污水处理站污泥压滤、晾干及转移到公司危废专用储存由朱义富负责;同时负责污泥进、出数量登记、转运及处置情况的追踪。
3、本公司污泥浓缩池有全部是钢混结构,危废专用储存室是砖混结构,都可以防渗漏、防扬尘、防雨淋,完全符合危废物储存管理要求。
危险废物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及岗位责任
一、危废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付组长: 组 员:
二、岗位责任
1、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所有危废进行监督管理。
2、监督各部门对产生的危废按照公司《危废管理制度》要求认真执行。
3、对危险废物在收集、储存、运输及处置过程中发现不规范的行为要予以指正,对出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
二0一一年一月八日
危险固体废弃物(污泥)处理应急预案
一、目的
确保从生产源头到危废污泥处理末端紧急情况时的应对措施。
二、适应范围
适应于全体员工、运输方、处理方及外来人员。
三、职责
1、对公司内意外情况,发现意外的第一线人员应及时向本部门负责人反映情况或直接反映给环保负责人,由环保负责人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2、对公司外发生的意外情况,由造成意外的相关部门或在公司环保部门配合下采取应急措施。
3、对于意外情况,相关部门要向主管环保的副总汇报。
4、对于意外情况较为严重时,主管环保的副总应为紧急处理的总协调人,上报董事长及上级环保部门。
5、环保负责人应将本预案告知危废处置单位或个人。
四、应急组织
成立环保管理委员会领导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组,应急组下成立专业应急队。
队员如下: 组 长: 第一副组长: 副组长: 组 员:
五、应急工作程序
1、厂内危废污泥,活性炭渣不按规定地点存放。
2、污泥在厂内乱放乱倒。
3、接收危废污泥的单位,不按规定处置污染环境的。
4、运输过程中抛洒、泄漏。
六、应急措施
1、发现不按规定地点储存的第一线人员应及时报告给环保部门。对乱堆乱放的,相关部门要及时清理,打扫干净,运到专储库区。
2、对可能造成污染的,由公司向周围居民发出告知书,由主管环保的副总上报上级环保部门。
3、对已经造成污染事故的,由环保部对举报反映情况进行笔录,包括举报人的姓名、住址、电话、反映的情况进行笔录。对正在发生的污染首先要安排相关部门清理回收污染物,再查明原因进行整改。
4、公司环保部调查事故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包括污染情况的描述,与公司的关联度,处理建议等,调查报告要上报总经理。
5、运输过程中泄漏、抛洒的,发现后应及时控制,并对泄漏抛洒的污泥进行清理回收,情况严重时立即通知环保部,环保部应及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必要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汇报。事后对事故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6、接收危废污泥的单位,不按规定处置污染环境的,要求接收单位按协议办理。
二0一一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