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时间:2019-05-14 01:5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第一篇: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其基本形式: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3文学活动:是人类一种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产生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2马克思文学理论:

从人类学观点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产生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得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

A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B坚持中国特色C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

2文学活动的要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3文学活动的起源:巫术发生说(巫术意义的产生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

宗教发生说(艺术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劳动发生说:A劳动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述的主要内容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发展的原因: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言语行为和作品,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3社会结构: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A政治、法律制度B社会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

4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其表现:A无功力与功力B形象与理性C情感与认识 6话语蕴藉:

指文学活动的蕴涵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A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B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话语蕴藉的文本修辞形态:含蓄和含混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A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b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3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 A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B借鉴与创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C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4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普及——提高——普及、俗——雅——俗以至于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5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学史,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还对于发展和繁荣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6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借鉴与创新。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这是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历史趋势。每个民族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使民族文学的珍品成为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加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精神生产的独立性:

A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B精神生产反作用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A精神生产观念的创造对象世界 B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C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

A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包含科学认识的因素,这种因素在文学创造中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这是文学区别于科学的特质。

B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他虽然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

科学言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较富于情感色彩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则往往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情思。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往往不能一眼看穿。其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语言中往往包含无限的意蕴。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点: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5只有经过作家体验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及感受、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他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得对象。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被宰的心

里现实。这是,作为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也就是文学题材,已经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6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不能。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地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者。7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8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9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A首先是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B其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总而言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

10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因为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活活动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2文学材料具有主体特征:

一切社会事件、现象等,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观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作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观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A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B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 C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与作家内心体验的机缘契合。4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A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兀的判断 B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5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A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B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导 C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来源于意识

D无意识中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指导。

所以,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虽起主要作用,但无意识在艺术构思中却承担着大量工作。不承认意识的主导作用,将走向艺术构思不可知论,而不承认无意识的深层加工作用,又可能将艺术构思简单化。6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即兴是指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

A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B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

C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7艺术构思:回忆和沉思、想象和联想、灵感和直觉、理智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 8构思方法: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扩大和缩小、沾合、漫画、夸张、幻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现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型,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所以,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2艺术真实的特征:

A与生活真实不用,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认识和领悟。a内涵的真实:文学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b假定的真实:作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中,对生活真实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a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于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b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观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他必然要讲究“诗艺”。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鲁迅语作出评述:

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予以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这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造中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接入和把握,作品就不会产生艺术概括性;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实现的,是在艺术提炼中实现的。

对鲁迅话的评述: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对其所关照和描述的事物进行开掘、提炼、补充和改造,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把审美价值取向运用到对象上去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的过程。4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他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现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关系:

所谓品格高尚,是指情感的态度方式给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实践证明,唯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的情感,文学作品才能抑恶扬善,给读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

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这就是说,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对于尚善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功利价值追求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爱的呓语。6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作为实现方式,情感评价在文学作品里是个立体结构: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示。所谓真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关于善的价值取向,在文学作品里不是教义式的赤裸裸的直白,而是艺术方式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即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7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文关怀从来都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话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8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

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予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

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的联系在一起。

9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和体现。可见,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10诠释“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让艺术构思物化为艺术文本的。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对于文学来说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因而在文学创造中,当内容显化为形式并为作家组织起来的时候,内容就整个渗透在里面了。

形式内容化:形式创造还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艺术构思及文学创造之初,甚至是体验生活阶段,形式创造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花的互动过程。它既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11有意味的形式:

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他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涵这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现实型文学不断发展到完善就是现实主义文学。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则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式。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式。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4从诗歌具体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歌凝练的语言,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及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的表达思想情感;诗歌有节奏的韵律表现出情感的缓急节奏,更促进情感的抒发。

5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散文的写作并非对生活机械的摹写,他也要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但这都要建立在描写真情实感基础上。

报告文学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特征。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6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其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其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小说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型态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文学语言的特点:

A文学言语的内指性: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相对于普通语言的外指性。例如:月是故乡明。B文学言语具有心里蕴含性:普通语言侧重语言的指称功能,文学语言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功能。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冬天、风

等都已经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心里内涵。

C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把普通的语言加工成陌生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样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语言常规,甚至不易被人多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A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D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体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特征必须通过局部的特征。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化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是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A情景交融:a景中藏情:虽不言情,描述景物中藏深情:《送孟浩然之人广陵》b情中见景:只抒发感情,不描写景物,但却历历在目《登幽州台歌》c情景并茂:情景浑然一体《念奴娇赤壁怀古》

B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游园不值》 C韵味无穷: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5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般的意象立意明确而简单,而文学所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基本特征:A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B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C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D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E审美意象的借鉴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使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的。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许是单位。事件的作用之一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但并不是任何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有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具体明确的场景,由这诸种因素组合成一个个社会生活中的事件。3试分析一篇虚实作品的行动序列

一般的行为逻辑的基本形式是A可能性。一个行动将要发生,或具备了发生的条件:张生见到崔莺莺后找到寺庙要借宿B变为现实。及行动开始进行。或被取消。这是主要部分。C取得结果。或是行动失败。

复合式的行动序列:A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B中间包含式。一个行动的展开过程中又包含着行为手段的次一级行动序列C左右并联式。统一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能通过变换角度而形成平行对应的两个序列。4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第三人称的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特点是无视角限制,使作者充分得到自由。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特点是A他双重身份比其它角色更透明、易于理解

B可造成身历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的叙述中的主人公是以你出现的。叙述的接受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体验。6尝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声音的功能只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的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起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它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叙事作品的特征。为表现深广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内心生活,抒情作家必须创造意味深长的话语形式,抒情性话语具有不同与普通话语系统和叙事话语的特殊结构,他突出话语的可感性,使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创造表现性话语的过程中,作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支配与组织抒情话语的抒情行为或动作。形成了一系列抒情方式,使抒情话语成为一种极富创造性和复杂性的话语系统。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的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举例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的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的表现了感受过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内心活动即千变万化,又细微幽眇,无法用一般的词语直接表现,所以,常常借助具体景物的描写,写出独特又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与景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如何理解“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的观点

精神气质和思想感情决定语言的格调,文学的风采才华都是作家情性的表现,作家按自己的情性创作,作品风貌如个人面孔不同一样。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

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日常个性不等同于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2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有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个。它一旦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试述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方面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4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风格主要指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风格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样式、类型中,只有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以恰当的文体,才能呈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独到风格。恰当的体裁是风格得以生成的基础,富有个性的语体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6文学风格的特征是什么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现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A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B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C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7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A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

B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其中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民且相关。说明地域风格及其成因,必须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文学产生有什么关系

在技术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冲击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

A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及文学产品b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c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B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a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b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c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产生与消费有何影响

在历史上,最初的文学传播工作是由作者本身担任的,后来出现职业说书人,开始是数量很少的手抄本,后来是手工作坊印刷和机械印刷。随着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电子媒体等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当代文学传播方式呈现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以及电子网络传播等并存的态势。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使得读者大众迅猛增加,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大幅度的提高,现代文学传播方式成为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3文化市场对文学产生与消费有何意义

健康的文化市场对于繁荣文艺具有积极地功能,它会大大促进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联系,它意味着艺术生产者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读者观念,按照文化市场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它将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潜能,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它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使艺术的多元化,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因而得到满足。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记,由于文学产品的创造不仅凝聚了作家的智慧和心血,而且作为物态化生产过程的产品,还凝聚了其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消耗,因而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或价格。文学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是由于:

A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B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

C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伟大的文学名著甚至具有价值增值性

D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消费更是以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得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集团、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欣赏中,维系一定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被转化为接受者的思想意识。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A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B文学消费即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C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D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里这一独特视角。

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两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文学作品的这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首先是因为文学作品并非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机械临摹,而是深深的渗透作者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此外,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人类模仿和求知的本能,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即具有审美特性的审美认识活动。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价值产品,对于创作者或读者,文学都关乎他作为生命主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因次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探索某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文学接受因而表现为文化价值的阐释活动。10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文学产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因此,文学消费和接受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交流活动。文学并不仅仅是供人们娱乐和享受,也负有教化与交流的使命,并且通过交流而产生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A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

B一定的文学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C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总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A审美动机,即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的愉悦阅读期待

B求知动机,读者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C受教动机,读者力图从作品中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D批评动机,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E借鉴动机,为了借鉴模仿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读者的接受心境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是相互发生作用的。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是指作家本人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作假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A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读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

B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那样准确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是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必然会产生异变。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在具体的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分为“正误”“反误”。在文学阅读中,正误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也是有重要意义,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便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解而实现的。相对于值得肯定的正误,反误显然只能导致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之间,会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顺向相应: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这类作品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

逆向受挫:真正富有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会使读者在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怎么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相态性质

当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而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时,其实就已经表明了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那种普遍社会属性。从批评对象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文学批评从实质上讲,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他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因为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有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A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批评。同时,要有历史的观点去衡量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

B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C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制约着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3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 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伦理关系作为模范评价。

社会历史批评: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评论

审美批评:注重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对作家的创作心里及作品人物心理分析,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语言学批评:从语言或形式的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文化批评:文化学或文化社会学、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批评。4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A市场经济兴起发展的现实,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从而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重新校正眼光

B西方的文化研究以及后现代文化思想的全球性传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文化批评的热潮 C建设具有中华民族自身深广厚重的文化背景的批判性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第二篇: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啊。《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理论的性质

2.关于文学理论的形态

二、概念源流

文艺学

三、答题要点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四、相关知识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2.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卡冈: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内容提要

1.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2.关于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二、概念源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三、答题要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按美的规律建造

2.恩格斯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交互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4.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

5.哈贝马斯论交往行为

6.钱中文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五、参考文献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2.关于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3.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5.文学本体论

6.劳动说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5.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联系的问题。

6.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四、相关知识

1.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2.“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3.治世之音安以乐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概念源流

1.文学(literature)

2.意识形态(ideology)

3.话语(discursive)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四、相关知识

1.冯?戴伊克:话语分析方法

2.杰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

3.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

4.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

5.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

6.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

7.中国古人论话语含蕴(四则)

五、参考文献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推陈出新

4.人民性

三、答题要点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论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2.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二、概念源流

1.精神生产

2.艺术生产

3.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三、答题要点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言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9.关于文学言语的含蓄、多义、模糊性特征问题。

四、相关知识

1.“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2.关于弗洛伊德的艺术是“性欲的转换形式”之说

3.关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和“原型”

4.审美“心理距离”说

5.“移情”说

五、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关于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关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概念源流

1.材料

2.艺术发现

3.创作动机

三、答题要点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如果有,试述灵感的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5.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四、相关知识

1.弗洛伊德等论人的心灵、潜意识及创造活动之奥秘

2.阿恩海姆等论视觉思维(含观察)、材料积累、艺术发现与创作动机

3.德谟克利特等论灵感与直觉

4.阿瑞提等论想象、意象以及构思

5.萨特等论意象与语词、心与手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一、内容提要

1.关于艺术真实

2.关于情感评价

3.关于形式创造

二、概念源流

1.艺术真实

2.艺术概括

3.情感评价

4.艺术形式

三、答题要点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出评述。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8.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文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四、相关知识

1.列?斯托洛维奇:诠释艺术的多方面本性的审美价值论

2.A.卢那卡尔斯基:审美价值——真善美之合一

3.F.席勒:艺术真实是诗意的真实而有别于历史的真实

4.黑格尔:艺术的真实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协调一致

5.N.冈察洛夫: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不是同一东西

6.乔治?卢卡契:文学创造中的人的主观性

7.高尔基: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许多事实中提出来的精萃

8.歌德: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

9.丹纳: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特殊表现得彰明较著

10.莫泊桑:艺术真实是运用诗艺创造出来的11.迪伦马特:艺术的主观性

12.胡风: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融合

1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创造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4.恩格斯评论文学创造中的情感评价

15.列宁论托尔斯泰作品里情感评价的价值取向

16.中国古典诗学论情

17.罗宾科林伍德:艺术是表现情感的18.苏珊?朗格:艺术品就是情感的形式

19.鲁迅论情感评价的品格及其社会功利性

2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人文主义

21.童庆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22.黑格尔:内容与形式的独立完整的统一,就是艺术的中心

23.别林斯基:思想与形式融合一体,是不可分的2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传达的内容决定形式的选择

25.宗白华: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

26.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五、参考文献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

2.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

二、概念源流

1.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

2.象征型文学

三、答题要点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5.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四、相关知识

1.有关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论述

2.有关象征型文学的论述

五、参考文献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2.关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概念源流

1.典型

2.特征化

3.意境

4.意象

三、答题要点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审美意象与意象主义的意象观的区别。

四、相关知识

1.关于典型概念

2.关于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

3.关于意象的多种理解

4.关于典型、意境、意象之间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文学的叙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叙事界定

2.关于叙述内容

3.关于叙述话语

4.关于叙述动作

二、概念源流

1.叙事学

2.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3.叙述者的声音

三、答题要点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7.试分析《窦娥冤》中的行动序列。

8.试分析《猫》和《沉沦》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四、相关知识

1.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

2.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

3.新叙事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抒情界定

2.关于抒情性作品的构成3.关于抒情方式

二、概念源流

1.抒情与抒情话语

2.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3.抒情话语的修辞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10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相关知识

1.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2.宗白华论诗画关系

3.高友工论中国抒情美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一、内容提要

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2.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3.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4.文学风格与文化

二、概念源流

1.风格

2.创作个性

3.风格类型

三、答题要点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

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风格的多样性

2.毛泽东论艺术要有特殊的民族风格

3.曹丕论作家的个性和风格

4.陆机论文体风格特征

5.刘勰论风格

6.方孝孺论风格类乎其人

7.姚鼐论风格之美

8.钱鍾书论“文如其人”

9.亚里士多德论风格的追求

10.布封论风格

11.歌德论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12.巴尔特论风格

13.李延寿论南北词人之得失

14.刘师培论南北文学不同

15.赫拉普钦科论文学流派

五、参考文献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关于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

二、概念源流

1.文学消费

2.文学传播

3.高雅文学

4.文学接受

5.文学交流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

8.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

9.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 12

10.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11.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并无必然联系?

1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出版业的复杂性?

13.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14.如何理解文学交流的典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与巴赫金的“对话批评”?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作家决不应为了挣钱而写作

2.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阶级将诗人和艺术家变成它的雇佣劳动者

3.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作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

4.马克思论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5.马克思论艺术生产本质上是非经济意义上的生产

6.马克思论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

7.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劳动量和价值量难以精确计算

8.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9.马克思论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10.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一定要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相联系

11.马克思论精神消费比物质消费更高尚

12.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两种存在形式

13.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

14.马克思论精神生产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5.马克思论精神生产作为雇佣劳动是巨大的进步

16.布瓦洛论文学是神圣的事业,不应成为惟利是图的手段

17.贝尔论艺术家与宗教狂

18.埃斯卡尔皮论不阅读的文学消费(“炫耀式”的文学消费)

19.瓦特论小说的兴起与读者大众的关系

20.鲁迅论文学创作与读者的关系

21.马克斯?韦伯论技术的进步不一定带来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提高

22.本杰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23.本杰明论艺术品的两种价值及其两种接受方式

24.本杰明论文艺与消费大众的关系

25.萨特论文学的商品化及文学的价值

26.桑切斯?瓦斯克斯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27.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论文化工业(大众文化)

28.本杰明论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的作家及其作品

29.马克思论小说作品的认识价值

30.恩格斯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

31.葛兰西论通俗文学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

32.萨特论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33.伽达默尔论阐释学经验的对话交往性质

34.姚斯(又译作“耀斯”)论艺术审美接受的互动与认同模式

35.姚斯论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的世界

36.巴赫金论文学接受的交往与对话价值

37.哈贝马斯论主体间性、自我认同与交往对话的关系

38.哈贝马斯论话语交往行为的规范性基础

五、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接受的发生

2.关于文学接受的发展

3.关于文学接受的高潮

二、概念源流

1.期待视野

2.隐含的读者

3.共鸣

4.净化

三、答题要点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14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9.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10.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四、相关知识

1.孔子与“诗可以兴”

2.钟嵘与“滋味”说

3.司空图与“超以象外”、“味外之旨”

4.伽达默尔与文艺解释学

5.姚斯、伊瑟尔与接受美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一、内容提要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2.文学批评的模式

3.文学批评的实践

二、概念源流

1.文学批评

2.文学批评的标准

3.文化批评

三、答题要点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4.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15

5.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四、相关知识

1.方法、方法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

2.文学批评的文体

五、参考文献

第三篇:《文学理论教程》试题

《文学理论教程》a 试题 及 答案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4.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5.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

①寓庄于谐 ②阳春白雪 ③曲高和寡 ④下里巴人 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 ②自我表现 ③审美体验 ④情感宣泄 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 ②对话欲望 ③思想正确 ④情感丰富 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①表演艺术 ②造型艺术 ③综合艺术 ④影视艺术 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 ②细节真实 ③反映本质 ④排斥理想 ⑤反对虚构

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①真实程度 ②文体形式 ③形象特征 ④意蕴内涵 ⑤政治倾向

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源于生活 ②细节真实 ③手法夸张 ④反映本质 ⑤表现情感

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

①真实性 ②科学性 ③新颖性 ④诚挚性 ⑤蕴藉性

10.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是:

①实事求是 ②客观公正 ③艺术民主 ④批评作家 ⑤炒作作品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文学概念三种含义的具体内涵。

2.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3.简述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及其原因。

五、论述题(20分,要点阐述10分,举例论证10分)

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文学风格及其成因,并比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题材、意境、语言、美感和形态上的区别。

文学概论(a)答案要点

一、概念题

1.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

3.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

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

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三、选择题

1.②④2.①②③⑤3.①②④4.①②③⑤5.①②③6.②③④

7.④8.①④⑤9.①③④⑤10.①②③

四、简答题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

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

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

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

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

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

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

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

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

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

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

五、论述题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创作个性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它制约着风格的形成;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结合的产物,只能通过具体的话语情境表现出来;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地域之中,是特定文化精神的修辞表达。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在题材上,一为重大事件,一为日常生活;在意境上,一为雄浑壮阔,一为优雅妩媚;在语言上,一为劲健有力,一为婉转曲折;在美感上,一为崇高振奋,一为从容自在;在形态上,一为动态粗犷,一为静态细腻。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B卷)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1.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_。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话剧、歌剧、舞剧_。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 ②细节真实 ③反映本质 ④排斥理想 ⑤反对虚构1.①②③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 ②自我表现 ③审美体验 ④情感宣泄 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④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①②③④

①词语运用 ②体裁选择 ③结构安排 ④形象创造 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②⑤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①②③⑤

①反映对象 ②反映方式 ③作用特点 ④材料来源 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②④⑤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 ②对话欲望 ③思想正确 ④情感丰富 ⑤见仁见智

9.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①②③

①文学性 ②陌生化 ③本体论 ④细读法 ⑤主体论

10.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①②③⑤

①主体心灵 ②作家经历 ③个性气质 ④读者反应 ⑤艺术天才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具体制约关系。

2.简述文学意蕴三个层面(历史、哲学、审美)的具体含义。

3.简述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及其原因。

五、论述题(20分,要点阐述10分,举例论证10分)

通过对具体文学形象的分析,请描述一下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并指出该典型在文学史上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本科期末考试文学概论(b)答案要点

一、概念题

1.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

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四、简答题

1.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政治影响:(1)制度、政策对于推动或扼杀文学的巨大作用;(2)特定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思想的深刻介入;(3)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对于文学的有力影响。道德影响:(1)道德观念是评价文学的基本尺度;(2)道德冲突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3)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矛盾。哲学影响:(1)哲学思潮深刻影响文学面貌;(2)哲学精神影响作家对生活的理解;(3)哲学意识表达是作品获得深刻性的条件之一。宗教影响:(1)思考彼岸影响文学思维层次;(2)想象方式启迪文学运思境界;

(3)思维方式影响文学批评观念。

2.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所呈现的丰富意味,一般又可分出三个层面:

(1)历史内容层:作为生活的折光、作为文化的积淀、作为诗意的表现;(2)哲学意味层:作者对人生真谛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作品中深藏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人生精义、读者所悟到的可喻不可说的生命的灵境;(3)审美意蕴层:感官的愉悦、体验的丰富、生命的激情。

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

五、论述题

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的美学特征首先在于其特征性,即外在形象的极其生动、独特,内在本质的及其丰富、深刻,既有总体性格特征,又有局部细节特征;典型的另一美学特征在于其艺术魅力,外在表现上是其强大的吸引力,内在实质则是其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所造成。伟大的文学典型通常都是在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这一个”。

第四篇:《文学理论》韦勒克笔记摘录

《文学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文学所做的理论探索,它包括了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根本性问题,既有本体论上的意义,也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它与传统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两位作者深信“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的‘文学的’”,因而他们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上。对文学研究做这样的区分是《文学理论》的第一个重大贡献。

所谓文学的“外部研究”侧重的是文学与时代、社会、历史的关系,其理论预设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延续了数千年的“模仿说”与“再现说”,即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自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之后,“表现说”更多地进入了理论家与批评家的视野,但这种强调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作用的观点,依然是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的。

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从古希腊罗马中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到现实主义的各种文论,始终是围绕着模仿——再现——表现这条主线发展的,批评家的眼光总是围绕着文学的外部问题绕来绕去,唯独不太重视文学本身。

这种在古今中外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侧重外部研究的文学理论自然有它的道理,因为文学艺术不可能脱离与现实、生活、历史、时代的紧密联系,文学艺术也不可能没有教化作用。但问题的关键是过分强调这类关系却掩盖和忽略了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理论研究,这就使文学丧失了文学性、艺术丧失了艺术性。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象征主义文论与唯美主义文论,把传统的文论带入了现代主义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相继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文论成为现代主义文论的主流,它们一反传统文论强调文学外部研究的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它们要求高度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技巧、方法等属于文学自身的因素。关于“内部研究”,既然它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本身,那么,本书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学作品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作者首先驳斥了文学艺术品是“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经验”、“一切经验的总和”等观点,而主张把文学艺术品看做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结构”。《文学理论》的第二个贡献是对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三个分支做了辩证的界定,既指出了它们的区别,又指出了它们的联系。《文学理论》的第三个贡献是对“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民族文学”这几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所做的辩证分析。

第一章

文学和文学研究

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成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P3 须知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与全然特殊和独一无二性质有所不同。就像一个人一样,每一文学作品都具备独有的特性;但它又与其他艺术作品有相通之处,如同每个人都具有与人类、与同性别、与同民族、同阶级、同职业等的人群共同的性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就所有戏剧、所有文学、所有艺术等进行概括,寻找它们的一般性。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P7-8

第二章

文学的本质

简而言之,它是高度“内涵的”。再说,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它不仅陈述和表达所要说的意思,而且要影响读者的态度,要劝说读者并最终改变读者的想法。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P12 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和利用,是更加用心和更加系统的。P14 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它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P15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P18

第四章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不过,作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文学史的主要课题这样一种观念,看来是十分错误的。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也不等同于其创作意图;作为体现种种价值的系统,一件艺术品有它独特的生命。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时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亦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P36

第三部分

文学的外部研究 引言 因此,有一派人士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第二派人士从人类组织化的生活中——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另有一派的观点与此相关,他们主要从人类精神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最后,还有一派人士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P73-74

第七章

文学和传记 无论是一出戏剧、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法实际上妨碍了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打破了文学传记的连贯性而代之以隔离的、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法也无视很简单的心理学方面的事实。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作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幅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开的。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艺术家借其艺术去“体验”的生活,与人们实际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P79-80

第八章

文学和心理学

“文学心理学”的含义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最后,还可以指有关文学对读者的影响的研究(即读者心理学)。P83

第九章

文学和社会

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P102 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

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通过对文学的分析,目的是要获得“中心思想”。P122

第五篇:文学理论教程论文综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9—16章综述

《文学理论教程》后半本主要讲到两部分: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收。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是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讨论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把握文学风格内涵和价值;文学消费与接受这一部分则是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等内容。

9—13章主要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第一.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第9章),第二.文学作品的内在形态(第10章),第三.内外综合经典形态(第11-12章),第四.话语特色(第13章)。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包括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类型的划分方式很多,书本上的划分标准是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这三种类型的文学分别有所侧重,前者侧重写实,中者侧重直抒,后者侧重暗示。第9章第1节主要论述这三者的基本特征及历史发展。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则主要提到四类,诗、小说、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

文学作品的内在形态包括文本层次和审美呈现方式。文本层次从总体上又可分为三大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其中,文学形象是艺术表现的中心,它的高级形态有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意境、意象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分类也是五花八门。

叙事和抒情诗内外综合经典形态的大类。叙事性作品以叙事为主,它的分析具体是从三个层次进行:首先是叙述内容,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其次是叙述话语,这是对叙事文本形式特征的分析;最后是叙述动作,对叙事作为活动的特征进行分析。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应,关于它主要讨论的是抒情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以及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话语的修辞方式和不同的抒情角色等问题。

话语特色主要讲得是文学风格。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要讨论的关键。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另一方面,文化风格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发展并渗透,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

14—16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解析文学消费与接收。先是讨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特征(第14章),然后是文学接受过程(第15章),最后是文学批评(第16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里主要涉及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与特征。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学接受具有认识属性、丰富的文化属性,其中最基本的层面是审美属性、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等。

文学接受过程有三大点。文学接受过程集中体现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视野期待、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发展与高潮(共鸣、净化、领悟和余味)。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章主要讨论三个问题: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文学批评的模式(传统批评模式和现代批评模式)和文学批评的实践。

以上即是《文学理论教程》后半本的主要内容。文学作品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质,从这个角度讲,文本从其产生到成为作品,它的消费和接受都是体现出了各个时代文学、作品的变化。文学作品适时则通。

下载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理论重点背诵

    文学创造: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活动四要素说: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 B荒诞性 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A抒情动作 B抒情内容 C声音组织 D画面......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BCD ) A哲理性 B荒诞性 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CD ) A抒情动作 B抒情内容 C声音组......

    英语教学法教程手稿重点笔记

    第三章、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八种) 1.语法--翻译法 A.从19世纪开始用于教学现代语言 B.把目标语(外语)看成是一个规则系统,能在文本域句子中了解到,并与母语规则和意义有联系。......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 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考研笔记[定稿]

    第一章 总论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的主要分支,任何对新闻学的研究,都是从新闻采访学开始。从一定意义上说,新......

    《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重点(五篇)

    主要的重点章节为:第一章 第二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 第三章的第二 节和第三节外国新闻事业史1-2章(张允若版)外国新闻事业史》笔记重点章节: 第一章 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第二章......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答案(第四版)精华(5篇)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