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认识
对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认识
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 姓名:徐惠妍
[摘 要]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宗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以服从和服务于高等教育目标为指导思想,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尝试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角度探索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青年学生
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群,是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状态。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共青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学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共青团也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而校园文化正是校风和学风的体现,是学校精神的部分内涵和表现形式。学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力量,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共青团的育人工作的开展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无论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形态(如物化形态、组织形态、活动形态)还是深层形态(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无一不与共青团工作相联系并渗透在工作的全过程。这些形态甚至包括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蕴涵着一种校园精神,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由我们全体学生所共同创造,同时又塑造了学生本身这个群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作用 共青团的重要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新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
(二)导向作用
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体系,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学校组织中的环境设施、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共同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感染、规范着每一个学生,为个体行为提供了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三)凝聚作用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进步。而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凝聚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正确准则和良好氛围,为学校成员提供了多方面的心理满足,从而构成了学校所独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对校园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形成必然的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四)激励作用
调动和发挥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创造力是共青团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工作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神,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五)锻炼作用
校园文化是我们学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创造,既可以丰富学校生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其有机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进而启迪思想,净化心灵,开阔视野,增强实践锻炼能力。校园文化以上各种功能的挖掘与发挥都是通过非强制性力量得以实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共青团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共青团工作能够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共青团工作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我们初步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和行为,因此我们结合“五四”、建党、建国等重大纪念日,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观看爱国影片、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多种形式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共青团工作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开展以提高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内容的美育活动。一方面我们邀请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来演出高雅健康的节目,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校内艺术活动,通过举办美术绘画、书法、卡拉OK大赛、诗歌朗诵、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三)开展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多方面技能为目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建设,使学生社团成为团学组织的有益助手,成为培养学生骨干、锻炼提高素质能力的学校。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锻炼、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舞台,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可以学以致用,扩大视野,提高其各方面的技能。总之,我认为只有通过共青团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因此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培育一代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
总之,我认为只有通过共青团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因此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培育一代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参考文献:
[1]张瑜.普通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科创新导刊.2008(4).[2]吴静宏,聂铁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3]孙磊,李婷婷.如何营造高校良好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X).
第二篇:(论文)浅谈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doc
论 文 提 纲
序论:学校是团员青年高度集中的地方,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学生中团员,他们除了具备广大青年的普遍特征外,还能体现的时代精神,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未来的社会价值取向产生重大影响。而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在知识竞争、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的内在需求,也是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学校广大教师员工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而青年教师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学生更是广大参与者和受益者。共青团组织则是青年参与组织活动的有效平台,作为这一载体,应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团员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组织的服务和助手职能,通过有效地参与途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本论:
一、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
(二)学校共青团工作。
(三)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校共青团工作有效开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育作用
(二)导向作用
(三)凝聚作用
内 容 摘 要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共青团也是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形成浓厚文化氛围,能更有效地促进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同时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共青团建设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共青团 校园文化建设 关系
程度的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二)学校共青团工作。
学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一个群团组织,是联系青年教师和广大团员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对象来看,学校共青团组织联系着学校绝大部分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最大范围地涵盖了全体青年,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极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共青团作为学校的团队工作部门,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共青团作为学校广大团员青年的引导和服务性组织,对学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之间存在着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互溶关系。
(三)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共青团工作的对象--团员青年们思想活跃,思维超前,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视野,因而能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的创新和竞争等理念的发扬起到积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团员青年们也容易成为校园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共青团工作更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机载体,架起广大团员青年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间的桥梁,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注满生机和活力。在此基础之上,共青团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引导学校文化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表层形态(如物化形态、组织形态、活动形态)还是深层形态(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无一不与共青团工作相联系并渗透在工作的全过程。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校共青团工作有效开展发挥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由大家所共同创造,同时又塑造了学生本身这个群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作用
共青团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渗透着学科知识和社会文化、民族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中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勤劳勇敢善良的美德、当地风土人情及中国国情。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阅历的同时也加速了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
(二)导向作用
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的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学习自觉性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另外学校组织中的环境设施、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共同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感染、规范着每一个学生。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添了德育工作的艺术性,增添了美育工作的思想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道德工作和美育的内容,并自然而然地发展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凝聚作用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进步。而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凝聚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正确准则和良好氛围,为学校成员提供了多方面的心理满足,从而构成了学校所独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对校园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形成必然的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四)激励作用
调动和发挥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创造力是共青团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工作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神,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五)娱乐作用
学生正值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担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具有良好氛围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调剂学生的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且能够起到“在愉快中教育人”、“在美的享受中感染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使教师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身心得以调剂和放松,再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中。
(六)育才作用
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汇点,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并能弥补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能力。校园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等。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结合课程要求而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感染,自我提高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而以上各种功能的挖掘与发挥都是通过非强制性力量得以实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共青团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学校共青团工作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助推 共青团工作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初步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开展以科目化和规范化为标准的职能建设活动。
在推进共青团职能建设过程中,逐步将一些常规、松散的活动规范化、科目化。一是在工作内容上,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工作项目并在项目内部形成结构合理的活动系列,不断丰富团组织主体活动的内涵。如在创新团日活动中,从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良好素质出发,让他们自己确定团日主题、设计活动方案、选择活动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团日活动的引导功能,赋予传统而有效的团组织活动形式以崭新的内涵,使其完全贴近学生的需要。二是在工作机制上,结合提升综合素质的要求,将常规活动规范化、机制化,整合琐碎零散的工作项目,并以一定的形式及时明确下来。比如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举办“人才标准”论坛,通过报告、座谈、对话等形式在学生中发起关于现代社会人才标准的大讨论;举办“读书沙龙——共享空间”校园文化版块,通过“同龄人的足迹——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学生中的成功典范。
(二)开展以中国梦和民族情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
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和行为,因此在“五四”、建党、建国等重大纪念日,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观看爱国影片、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多种形式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荣誉感。为了使学生坚定“中国梦”的实现,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筹备创建了“网上共产主义青年学校”,宣传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与未来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不断升华素质养成教育,实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三)开展以欣赏美和创造美为内容的美育引导活动。
围绕学校的特点和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活动,比如举办美术、绘画、书法、卡拉OK大赛、诗歌朗诵、球类竞技、文艺汇演等活动,并利用共青团组织的宣传阵地,通过报刊、宣传、板报、橱窗和广播站等途径,营造出活泼、健康、团结、创新的艺术文化氛围,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团队活动成为青年教师和广大团员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不但提升了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以活动为载体的共青团组织生活也成为了学校文化的积淀和缩影,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无尽活力,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四)开展以提素质和长技能为目的的学生社团活动。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使学生社团成为共青团工作的有益助手,成为培养学生骨干、锻炼提高素质能力的学校。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锻炼、增长才干的舞台,同时还能够学以致用,扩大视野,提高其各方面的技能。一方面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新举措,实行“建立社团有自主、发展社团有指导、优秀社团有奖励”等一整套引导、激励办法;另一方面规范社团管理,配备指导教师,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完善社团评比条例,使学生社团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目前已经成立了涉及科技、文学、艺术、公益类等多个方面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搭建了广阔空间和平台。
(五)开展以志愿者和文明号为龙头的青字特色活动。
通过抓重点、促深化、抓声势、促影响、抓机制、促发展,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理念,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主人翁思想;通过展示职业文明窗口的青年文明号活动,既能锻炼青年教师的岗位技能,又是培养青年走向成熟重要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示范性、辐射性;通过针对学期特点开展学校文化专题讲座,建立党校、团校,开设党课、团课的学习,开设学习论坛等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配合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学生特长展示等等。这一系列富有共青团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充分体现了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并丰富了校园文化。
总之,我认为只有通过共青团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因此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培育一代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继红 “新形势下学校共青团工作探讨”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5月第3期
2.罗登远 “浅谈学校的文化管理”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09期
3.潘伟强 “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南方论刊》 2006年第九期
4.陈相光 “略论共青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科学咨询》2008年03期
第三篇:浅谈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浅议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南阳市第四十二小学 李明丽
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外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等。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荀子.劝学》中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但是,目前乡村学校现状不容乐观,不少的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增多,家庭教育的功能缺失。农村的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较为落后,社会教育功能薄弱。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教学设施配置不足或陈旧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不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这些给发展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足的一剂良方。因此,了解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改革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一、营造校园物质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学校要制定出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既有中长期计划,又有近期规划。做到教学区、运动区、就餐区分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体现人性化,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得到陶冶。
1、整合资源,绿化校园
不同区域,不同风格。四季有绿树,园内有鸟鸣,窗外有花开,走廊上看风景,学生们总有赏心悦目之感,精神焕发。各个区域要根据功能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使学生进入各功能区能溶入其中,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整合资源,人人参与。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每年春天,学校可以开展每人一盆花活动,学生们在家亲手种一盆花,贴上小标签,在规定的时间带到学校来,放在走廊上,教室里后排桌上,有的吊兰也可以吊在窗户上。学生们给花草按时浇水,每当下课时,大家欣赏花草,情趣盎然。学期结束了,各自把盆花带回家养护。让教室里永远是春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满了勃勃生机。
2、整洁干净、校园“六无”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有漂亮的衣服,但收拾不干净等于白穿。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是给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校园净化要做到“六无”,即学生无长指甲,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少先队大队部组织每天进行常规检查评比,其中班级卫生是首要检查内容,每天表扬最优“六无”班级,学校要注重从细节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的 2 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3、墙壁育人,细节启智
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教室、办公室、运动场等校园环境的布置,应以新颖、美观、大方、实用为原则,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大到每一条路,每一块花圃,小到每一条走廊,每一道楼梯,每一间教室,都是老师们匠心独运的场所,《国学经典》、《三字经》、《美文欣赏》、安全常识、学法指南,到学校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学校荣誉,多彩的内容,光荣的历史,为学生营造了浓浓书香氛围。学校有宣传窗、阅报栏、黑板报、广播,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让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时时刻刻严格要求,并围绕这个目标对照检查,逐步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
在校园内,选取适当位置书写国歌,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设炽热的氛围。要分区域写挂出一些固定标语,给学生以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如:“热爱花草树木,就是热爱生命”、“美丽的校园我们的家,我们一起爱护她”、“生命在于运动”、“小草在睡觉,我们轻轻绕”等。
时间证明,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 3 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校园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和靚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精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着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1、加强学校管理,创建科学的学校管理文化
科学管理一所学校,首先要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做到努力有目标,行动有方向,操作有条理。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抓学校“四风”建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学校“四风“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看起来似乎俗套,其实真的很重要。把“四风”真正落实到位并出成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从校训、4 校歌、校徽到校旗,学生要熟悉,更要知其意义。教风、学风和班风则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之魂。如何抓好这“四风”建设?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⑴ 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
根据不同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欢庆国庆、清明祭祖、重阳敬老、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争取涌现出更多的思想开放有见地、知识扎实有专长、身心健康有活力的好学生。
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目。如:音乐节、美术节、科技节、运动节等,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他们对文学艺术,对科学的欣赏和创造才能,使他们能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
要每学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学生”、“各科能手",给有进步的学生发进步奖,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⑵ 根据乡村实际,形成丰富的学校活动文化
学校要精心制作宣传牌,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国学经典、师生心语,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学校广播站要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每个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定期进行图书互换阅读,扩大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自觉抵制“消极文化”、“角落文化”、“垃圾文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美术、音乐、舞蹈、科技、微机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
5(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①、要建设好师生关系。
爱,教育的最好语言。教师深爱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才能够对其所教的科目知识有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才可能学好这门知识。师生间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教师也要教育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时,能做到谦和、有礼、团结、宽容,抓住时机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②、抓好学生间关系。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队做好学生工作,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友爱互助之风吹遍校园。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抓好养成行为训练,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三、培养学校师生集体意识
一人受奖,全校光荣;一生进步,全班喝彩。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主人翁意识,校荣我荣,校兴我兴。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可以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基础。每天的两操,师生一起做;预备后,每个班级都要歌唱响起,国歌、队歌、校歌、校园歌曲,高歌一曲,活跃身心,增加正能量;课外活动,师生一起跳绳、打球,用行动和细节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 6 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培养集体意识,要求每一位同学要有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发挥团结友爱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反对个人主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导人,正气氛围感染人”。需人人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前进和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促使学校更健康、稳定的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来做教育的有心之人,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有深爱每一个孩子们的热心,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乡村校园,也能“风景这边独好”!
第四篇:浅谈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
浅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张兴杰
(青海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有形文化形态之一。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Introduction to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Zhang Xingjie(Qinghai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libraries in qinghai xining, 810008)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school has specific ment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i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a school.Healthy and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can giv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reate a tangible and grave psychological “magnetic field”, can be virtually series absorbs the soul of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the education of “moistens everything silently”.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university library is one of the tangible cultural forms of campus culture.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ake it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sources, become the energy base of quality education, become a silent textbooks.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library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一、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各大学的教育目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高校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文化导向作用
高校图书馆以其独特的文化环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载体,营造了一个常有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其拥有的信息资源有较为明显的教育导向性,它寓思想教育于阅读之中,寓情感教育于具体形象之中,使读者的思想品质得到升化,知识能力得到提高。高校图书馆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支配着学生的意识和行业,陶冶着他们的情操,优化着他们的心灵,促使完善正确的人生。
2、文化的选择作用
校园文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断地丰富并逐步向前发展,在师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娱乐等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在不断改造校园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和发展的。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要有选择性地吸收那些适合校园文化发展的社会精神文化成果,在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文化养分。
3、文化教育作用
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是通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传播来实现的。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开展科研课题及学术交流的进行都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开展的。因而图书馆成为学习的“第二课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文化活动的中心。1918年曾担任过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说:“图书馆不只是藏书的地方,还是教育的机关”。
二、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措施
1、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师生在科研、教学、学习和休闲中,既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这些单单依靠课本上的学习是源源不够的,更需要利用图书馆进行完善和补充。图书馆为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购置各种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既要有纸质文献,又要有电子书、录音带、光盘等形式的电子文献。多种类、多样化的文献,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要对所有的文献资源进行把关,将那些内容不健康、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拒之门外,引进优秀正规的资源,让师生从中吸取积极的思想和文化,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加强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图书馆制度是在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图书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引导师生、服务师生、发展师生。图书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师生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师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图书馆要根据师生的需求、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图书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以师生服务为出发点,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在制度的试行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务必使师生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以保证广大师生开心学习。图书馆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身素 质,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3、加强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
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化层面上讲,它是学校的标志建筑之一,是师生的“第二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无论外部设计,还是室内布局,都会精致、合理、充分的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图书馆要宽敞明亮、采光条件要好,要不断完善馆舍内外的建设:馆外加强绿化,清新洁净,从外部环境上吸引师生;馆内藏书的布局要合理,灯光要柔和,色彩要协调,让人感到温馨。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环境与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沙龙和学术讲座等,吸引更多师生参与进来,营造一种美好的文化氛围。还要配有电子阅览室,既可以借书又可以上网查找资料。让师生在图书馆中感受文化、体味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在图书馆便捷、文雅舒适的环境之中,定能身心愉悦,提高师生们吸取知识的效率。
三、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可见,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无法替代的作 用也决定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强势地位。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服务的核心机构,在承担传统的图书组织、整理和借阅功能的同时,积极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品质,尤其是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能源、环境、IT等技术,使得它不仅仅成为师生的交流园地,也成为综合文化服务的阵地以及新技术集中应用和展示的场所。
总之,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既是向校园文化输入信息流的重要通道,又是高校师生学习前人经验、继承文化遗产、创新成果、完善自身文化修养的场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要主动配合学校,联系师生,深入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服务育人中的重要功能和潜在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1]高晓燕.基于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图书馆研究工作,2010(1).[2]肖雪花.书香满园,贵在导读[J].图书馆杂志,2006(8)80-90.[3]姜昊.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5.[4]朱永新,丁林兴.苏霍姆林斯基与“书香校园”建设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5,6(3):3-13.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引子一:一个朋友让我猜謎。他问:在台湾的博物馆和超市,人会看到这样的标牌:本馆(或本店)有摄像监视,请问后面一句话是什么? 按照我们的视野范围,能想到的是“如偷盗,罚款X元”等,全是让人望而生畏冷冰冰的祈使语。可是,我朋友的回答却是:请你保持微笑!出乎意料的答案,让我们不由赞叹这从容而有风度、充满善意的忠告。恶传染恶,善传染善。当我们大家都 保持微笑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也保持着微笑,正对着我们――(摘自《领导文萃》)。大陆与台湾在公共场所警示牌的内容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想这大概是文化认识上差异吧。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
从词典上看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三星堆文化、闽越文化、金沙江文化;三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专家学者们对文化也因各自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对文化理解和认识也各有侧重:国家教委领导柳斌曾发表自己的观点:“文化应该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健康的文化是物质环境和精神文明相结合意义上的文化。” 台湾作家龙应台对文化的理解是:“文化就是态度,城市对市民的态度,市民对陌生人的态度”。华东师范院校教授郭元祥教授认为:“文化就是记忆,对历史事件、重大活动发展过程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从大的层面讲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地域空间上分: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职业分工上分:包括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学校文化„„今天我们要重点研究校园文化与学校以展的关系。
二、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可以上述到战国孔子时期),又是历久弥新话题(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每一时期都富于其新的内含—过去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绿化、美化的层面,如今更多的是富于了教育性);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发展具有突出作用,可是当今的管理者却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位的环境圈,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区域特点和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制约着所有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
如果引用龙应台的话来理解,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学校对学校人的态度,学校人对陌生人的态度,学校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态度。”
如果引用郭元详的话说,那还是把它理解为“记忆”更为亲切,也更好接受。所谓的校园文化就是: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和设计体系的记忆。如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的价值体系、办理理念、目标体系、教育活动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符号文本、图像文本的记忆;对学校的重大事件和行动策略,如教育改革方案、教育行动数据等材料的记忆;对教师成长档案,如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等的记忆;对学生成长档案,如学生的学校履历、学生优秀作品等的记忆。然而当今的一些学校却对历史不感兴趣。许多校长的办学战略本身就缺乏规划意识和历史意识,琐碎的学校日常事务遮蔽了他们看历史、看未来的明亮眼睛。且不说10年、20年前的档案资料在哪儿,就是三年前的材料都遗失殆尽。--教授郭元祥语 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名校,就因为他的历任管理者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重。2005年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到北大演讲时,北大赠送他的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他母亲在该校读书时的学籍材料,也就是这一份让平常人看似平常的礼物却让一个历史老人老泪纵横,大家不仿假设一下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礼物能让老人如此动情呢。
(记忆历史是用来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走出过去,创造未来。留下探索的足迹、留下清晰的印象、留下个性化的经典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历史之镜。正如魏征所言:“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知兴衰。”)
三、为什么要建设校园文化
1、(从其本质而言)学校,是传播文明的窗口,是传承文化的摇篮。我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将比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要来的重要,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文化品味的校园又怎么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然而当前我们的校园,特别是许多农村小学校园,就看不到多少文化的东西。走进这些学校,操场坑洼不平、满地污水,办公室桌面零乱不整、灰尘多多,教室四壁空空、课桌摆放东倒西歪。整个校园很难见到一幅有文化口味的标语、一条规范的字画。要么就是“严禁下河游泳”、“不得打闹、不得喧哗”、“XX人迟到或打架扣2分”等言词激烈、不可抗拒、充满威协的进警示牌,活脱脱地把校园变成了“监狱”。
2、(从其性质而言)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其办学理念而言)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一般来说:一所好的校园应当是一座探索求知的学园,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生动、活泼的乐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激情;是充满亲情的家园,使学生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感受到家的延伸,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是美丽的花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更是色彩缤纷的文艺百花园,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并从中学会欣赏、创作和创造,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完全不能够满足和实现的,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素质教育紧密相结实的时代高度,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4、(从一所好学校的标准而言)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从学校内涵而言)学校是生命生长的地方:学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是老师生长的地方,是校长生长的地方,是组织生长的地方。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或成长在一个没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他必将粗俗,没有品味。
综上原因,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说:“一所没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学园,就不被社会、家长、学生喜欢的校园,就不能让学生、老师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因此,做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要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注重校园文化理论的运用与研究。
四、校园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有“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之分,“静态文化”指的是诸如校园的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管理制度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的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动态文化”指的是学生参与的学科类、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娱乐类等活动。概括起来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等四个层次。
(此外还有教师文化:如服饰文化、言语文化、智慧文化、品格文化、微笑文化。教师的服饰是文化:得体的服饰是引导人健康向上的源动力;不得体的服饰会让人产生歧想;教师的语言是文化:课堂上曼妙、细腻、惟美、幽默、豪迈、抑扬钝挫的言语能让孩子敬佩从而模仿你;教师的智慧是文化:教师做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明智、理知;教师的品格是文化:善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性,是理解与尊重,是仁爱与友善;教师的微笑是文化:微笑是一种悦纳,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博大。)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静态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包括作风类、制度类、时政类文化。
1、作风类。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校园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要使校园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首先应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处处充满亲情,洋溢欢笑,具有和谐、民主、理解、宽容的文化氛围。由此可见,做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不能仅停留在学校的物质条件上,更应关注学校里的人----学生与教师;教育培育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关注。)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个没有思想的管理者最多只能称得上是政策执行人)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一个优秀的成功的校长它的办学理念都是清晰的,而且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品牌、一种名牌效应。
综观名校,它们之所以成为名校,就因为这些学校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黑龙江大学:参天尽物,博学慎思。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切。南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青岛实验小学:
校风:我自尊 我自信 我是中国人 教风:严谨求真;精深求新 学风:乐学、勤学、活学、会学 办学思路:尊重个性 全面发展,坚持创新 注重实践
学生为本 爱心育人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办学特色:轻负高效
本县学校管理者门也开始重视三风的建设,比如光泽实小、鸾风两校就做的比较好。
光泽实小校训——把该做的事坚持到底。
校风――自主和谐、务实求真、奉献清廉、乐做真人。
教风――自律创新、朴实求真、教奇谈怪论高雅、教法灵活、教绩高效 学风――自信乐思、踏实求强、体魄强健、智力强大。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自主创新。
办学目标――创建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意的优质学校。办学特色――构建“尝试教育平台,为培育幸福感文化人”打下基础。口号――我尝试、我成长、我坚持到底、我一定成功
2、规范类。规范对一个人或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今中外,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族,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有多好的先天条件,或济经实力,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好的制度机制。如:“以色列以其沙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50%的恶劣条件成为农产品输出大国;乔家掌门人乔志庸之所以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家族成为蜚声中外,富能敌国的家族„„靠的都是良好的体制。有时良好的制度是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让思维插上翅膀就没有办不到的事---美国一中学生就‘8+6=2和8-6=2’的阐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规章制度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从类型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制度文化或隐性文化。制度或纪律在课堂活动中它并没有生动地呈现出来,但“静能制动”,没有制度的鼓励,校园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
规范文化包括:教师方面的和学生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卫生公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饱含管理者的宽容,要刚柔相济,还要因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作为管理者你要让学生、老师以及自己在你制定的制度下获得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老师的幸福感:在看到学生成长时自己也成长;校长的幸福感:把自己的理念变为现实。
现实中我们的制度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主要有存以下方面问题:
1、刚性制度多人文关怀少;追求整齐划一的多,个性化内容少;量化手段多,定性评价少;惩戒多激励少;领导评定多,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少;长官意识多(常用威胁口吻)关怀沟通少。
2、管理者多是“千人一面或一人多面”(千人一面:整天板着脸孔,不苟言笑,高高在上,冷若冰霜。他们间在刻意制造着一种所谓的尊严,结果是让师生远远地回避他;一人多面:人前一付面孔,人后一付面孔,台上一付面孔,台下一付面孔,上级面前一付面孔,群众面前一付面孔)由于学校领导对人文关怀的漠视。一个新教师来到这个学校,一般就是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把他(她)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认识认识,然后,把他投放到某个教研室,任其摸索,任其碰壁,任其没有方向,任其没有憧憬,任其没有专业发展规划或自我成长规划,领导们都在忙他们事却很少与这些年青的老师们共同商谈其教育人生的规划。中青年教师忙碌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关心他,了解他的思想变化、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惑,引导他总结经验、提升理念、形成风格; 老年教师退休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尊重他,郑重其事地颁发给他学校贡献奖、去赞美他的平凡、他的伟大、他的业绩。
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们总是要把传统课堂当作“制度化场所”,他们习惯于师道尊严,总是按传统观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循规蹈矩、正襟危坐、鸦雀无声、发言先举手、迟到喊“报告”、不得上厕所、不能喝水、不能插嘴质疑等似乎早已成为清规戒律、天经地义的了,而稍有“越轨”者,均被视为“异端”,轻则被训斥、罚站、罚抄书、罚打扫卫生,重则被赶出教室、汇报家长、写“保证书”等,似乎不如此“杀一儆百”,便有失“师道尊严”,乱了套。
所以,在中国学校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并且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每当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放在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在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压抑性的控制环境,通过严酷的纪律规范、无处不在的监视、随意的惩罚、苛刻的标准全面地对儿童进行控制。它以一种“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导致儿童的自由精神、想象力以及道德感的毁灭。
过度的防范、个性的贬抑、思想的禁锢、强制纪律、无情责罚、粗暴灌输、苛严的规训„„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课堂存在严重的剥夺现象:独立性剥夺,自主性剥夺,自由性剥夺。总之,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甚或为我独大,为我独尊。制度成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异己之物!但一旦离开了这个压抑的环境,没有了成人的规训,又会表现出极端的放肆。中美孩子受教育制度的差异
1、美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放羊”式的,轻松得要命,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2、课堂上,中国孩子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美国孩子为了装懂则故意向老师发问,有时老师会被问得瞠目结舌。中国孩子认为做得端端正正才是对老师的尊敬,美国孩子则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
3、中国孩子为了能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有的就不再认真学习;美国孩子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而拼命学习,他们是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
4、如果老师给出这样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在场的所有中国孩子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而美国孩子的反应则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
5、中国孩子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和心算水平堪称一流;美国孩子一向缺乏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如果中国孩子告诉美国孩子:我们都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还能够通过手算求平方根。这时,美国孩子看着中国孩子的眼神,肯定就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美国孩子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这样的夸耀:“瞧,这是我爷爷(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
7、美国男孩把女孩带回家,会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中国孩子面对自己已经被偷看的日记本,会气急败坏地对父母说:“我没有早恋„„
8、中国孩子的父母说:”零用钱花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美国孩子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快要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
9、美国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孩子则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你们给我一笔钱。“
10、美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亲爱的,你已经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让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父母则对自己的孩子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
不同制度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请看中美两学生的不同表现:CCTV《对话》栏目做了一档冷眼看中美学生差异节目,从这节目中我们发现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价值取向截然不同:在价值取向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五个选项。美国高中生几乎惊人一致的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他们的解释是:如果我拥有了智慧,把握了真理,相应就会拥有财富和其它一切。而中国高中生除1人选择了“美”外,几乎全部选择了权力或金钱。
2、虚无缥缈与脚踏实地。当主持人要求大家制定一份援助非洲国家的计划时,中国学生在做计划时首先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再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然后有人弹古筝、钢琴、大合唱,最后是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等。当一旅游美华人问及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打动我让我拿出大量的钱来帮助你时,学生个个亚然失色,无以回答。而美国学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食物、教育、饮用水、爱滋等一些实际问题入手。每项做什么?怎么做,甚至到每一次预算(精确到几元几角)。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所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脱离。
3、时政类。主要包括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时政类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受,符合时代需求。一般来说一个有心的校长或班主任都会在学校专栏或班级的班刊中专门开辟一个时事广角或专栏。及时报到国内、国际大事。
4、环境设施文化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校园环境设施文化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存在形式。校园环境设施文化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也应突出地反映某种教育价值观。
古人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优美的环境中,人常常会角景生情,尽管有的人并不觉得在进行审美活动,但人本是环境的产物,美丽的环境,自然而然地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熏陶和滋润,从而陶冶净化出美好的心灵,塑造出美的、高尚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天空的流云,皎皓的明月,灿烂的太阳,湖光山色,楼台水榭都能作用于人并给人一种心身愉悦的感受。下所谓“望秋去,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南方人温闰和雅,北方人刚健爽直性格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致(南方山水蕴藉而萦回,北方奇而雄伟)同样是水杉树的种子,在日本就成为只能长到几厘米高的观赏植物---叫邦赛树。而在美国就成为参天大树---将军莎门。美国教育家关于人是怎样成长的也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和挑剔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吹毛求疵,遣责他人;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争论与反抗;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了学会了忧虑害怕;在充满怜悯环境下尰,他学会了自哀自怨;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被接受-爱惜这个世界;肯定――立定自向)环境文化主要包括:
1、校园建筑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实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
建筑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学生走进校园看到的是布局合理、设置规范、整洁美观的学习、生活环境,置身在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儒目染,就会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形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校园布局上我们要精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突显其教育功能,学校管理者,建筑设计者在除了考虑它的实用,还要让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力求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校舍内部的陈设与布置
校舍内部陈设包括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的利用,橱窗布置,警示牌内容设计和摆放,教师办公室的装饰与布置,各专用教室的合理位置等。校舍内部的陈设应做到:精、准、美。记得国家教育总督学陶西平是这样说的:“一个优秀的校长是努力使自己学校的墙壁草地、建筑、花圃都能说话。”
精:橱窗的内容,名人挂像的选择等应精选、简洁。准:校舍内部物品摆放、悬挂的位置要准确、醒目。
美:校舍内部的陈设应与校园的布局和谐、统一,要规范、协调,色彩要明快和诣。
3、教室及教师办公室(班级、展室)
教室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个性张扬舞台。教室布置是构成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座位编排方式、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结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成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形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的帮助。另外,教室空间的功能及其物品设备的设置、墙窗户结构、墙面的装饰、教学媒体设备及其装饰、照明和暖气或消暑用品的设计和结构等都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
总之教室的布置要做到:
1、主题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2、色彩要明快。给孩子以快乐和朝气;
3、充满家的温馨。只有把教室营造出家的温馨,给孩子回家的感觉,才能吸引学生到学校来。教室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是学习化:学生以学为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专用场所,教室文化的首要特性是“学习化”。学习化指教室具备学习的功能,对人的学习具有亲和性,具体说来就是:教室环境的构思、设计和建设,合乎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而“跃跃欲试”。教室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二是活动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应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室的活动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室建构成为可以开展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活动场景。
活动包括人的动与物的动,人的动是指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有利于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加以设计和表现。物的动是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设备及其关系,为着学习的实现,在时空上是动态互换的。比如教室里的黑板以及桌椅板凳,是活动式的,可以随学习活动的需要而改变位置和结构
三是审美化。教室的审美化是教室文化的突出体现,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使人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正所谓“宁静而致远”。相反,肮脏杂乱的场所、嘈杂恶劣的地方,会使人倦怠厌烦、心情躁动,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用脑效率。不仅如此,教室的审美化还有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
4、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好的学校要像花园一样美丽。一位教育家说:“学校要能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起来,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郭元祥教授对学校的绿化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前前后后呆了20年。近10年来,有好几次受其他大学优厚条件的诱惑,几乎动了挪窝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其实原因很简单,真的,就是因为国内没有一所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像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森林般的树木。华中师范大学因为有树而美丽。傲霜斗雪的腊梅、挺拔屹立的松柏、遮天蔽日的梧桐、丹桂飘香的桂树、驱虫避邪的香樟、高风亮节的翠竹、果满枝头的枇杷、珍如化石的银杏、洁白如玉的玉兰,应有尽有,多如森林,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我的大学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园,这可能在国内大学中都是少有的。校园里有树木,就有新鲜的空气,就有生气和活力。”由此看来,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办学资源,它对学校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那么,优美的小学校园就应当成为花朵盛开的地方,成为希望放飞的摇篮。(花园学校、绿色学校不仅是学校环境的符号,更应是一种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校园的绿化。首先学校应该合理地规划绿化面积和场地;其次,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花、草、树木;第三、有目的地开展植树、养花、种草活动;第四、应加强绿化管理。
②校园的美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应做到语言美、行为美;第二、校园的规划、布局、陈设应科学、合理、规范;第三、校园应无污染、无异味(同样是提示语,有些学校是“严禁采摘花草、严禁下河游泳”而有些学校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因为有你的关爱;花草是有生命的请呵护她;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