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时间:2019-05-14 10:5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第一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

陈桥驿

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

二、拓展练习

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武将专权;各类官职多用文人;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尊重士大夫。

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基础练习

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

3.C

4.C

5.A

6.A

7.D

二、拓展练习

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基础练习

1.耶律阿保机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 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宋 960年 汉 赵匡胤 开封 辽 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 元昊 兴庆 金 1115年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元 1271年 蒙古 忽必烈 大都

二、拓展练习

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基础练习

1.水稻

太湖流域

2.机户

江西景德镇

3.B

4.C

5.D

二、拓展练习

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2)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人口增加;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3)南方赋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由此可见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4)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7、(1)在“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了数万枚古钱币,其中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时期的绍兴元宝。

(2)到过的港口: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广州;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南亚)、阿拉伯(西亚)。

(3)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掌握了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宋代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北方时有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相对移向东南沿海等。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基础练习

1.毕异泥

活字印刷铅活字

2.蒙古国

阿拉伯

欧洲

3.C 4.A

5.B

6.B

7.A =、拓展练习

8、(1)原因: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战争频繁。外传经过:13世纪随蒙古国西征传人阿拉伯,后传人欧洲。

(2)主要成就:十二气历、《梦溪笔谈》。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3)水运仪象台。韩公廉。(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古代科技达到了顶峰,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印刷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总之,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一、基础练习

1.大都

商业大都市

2.意大利威尼斯

福建泉州

马可?波罗行纪 3.C

4.B

5.A

6.D

二、拓展练习

7、(1)材料一藩王使者质问元政权为什么不遵旧俗;依据是“本朝旧俗与汉法异”。材料二力主元政权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依据是“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下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采纳了材料二的观点。

(2)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考求前代之典”,即沿袭北宋时期的中央官制。

(3)中书省首创于隋唐。差别:唐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而元中书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构;唐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8、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元统治者对历代统治经验的借鉴和发展。特点:行省统管地方军、民之事,权力很大,但行省从属中书省,服从皇帝统治,亦即行省隶属于中央。第五单元 单元练习

一、宋初军事改革的利弊得失

1.禁军

厢军

乡兵

2.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而言。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3.首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其中,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其次,实行守内虚外、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再次,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第四,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文人担任军队的重要官职,以防范武将专权。

4.宋初军事改革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武将跋扈专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宋初统治者管理军队得法的结果。

5.C

6.不同:材料四认为,宋初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造成地方越来越贫弱。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地方军队土崩瓦解,造成金军长驱直人,攻占开封,北宋灭亡。评价:宋初军事改革有利有弊。“利”:将军权、军队收归中央,避免了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防止了武将专权和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弊”:由于地方军事实力薄弱,无力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使北宋很快走向瓦解。

二、褒贬不一的王安石变法

1.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商:均输法;兵:将兵法、保甲法;士:科举新法。

2.扰民伤财,影响了社会的安定。针对一些社会问题,修修补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改弦更张。

3.A

4.法是好法,只是因为用人不当,结果百姓“但受其害,而不见其利”。

5.王安石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一场进步的改革运动。其变法的一些指导思想流传至今。

6.答案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能从辩证的视角阐释则更好。

三、宋代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C

2.反对(或不赞成)。

3.北宋和南宋时期,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先后与宋政权之间发生激烈冲突。虽互有胜负,但对宋政权而言,总体上是胜少败多。部分少数民族政权还进入中原,并确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如金在南宋时期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元还灭南宋,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4.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5.都是以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银、绢等为代价订立的。

6.材料三认为,对宋朝而言,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是“图全之善策”。同意,但不完全赞同材料三的观点。理由:由于宋初的军事改革造成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大都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作为草原民族骁勇善战,正处在生机勃发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以牺牲部分利益换取民族间的和平相处是值得的。“澶渊盟而后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便说明了这一问题。但一味的议和与妥协退让,带来的也往往是对方的贪得无厌和得寸进尺,使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独立自强与奋起御侮,可阻滞少数民族的进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如岳飞抗金就有效地阻滞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社会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基础练习

1.朱元璋

应天

2.中书省

丞相

宰相六部

3.B

4.A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锦衣卫。

(2)朱元璋。加强专制统治。

(3)职责: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地位: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4)其设置标志着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努尔哈赤

后金

皇太极

2.李自成 张献忠

大顺

大西

3.C

4.D

5.B

6.Ac Bd Cb Da

7、(1)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并不时南下奔袭,严重威胁明朝的统治。

(2)充任矿监、税使的宦官对工商市民恣意盘剥;赋税之外任意加派苛捐杂税;陕西等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

(3)正确。外部: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不仅占据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而且不时南下奔袭,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人。内部:矿监、税使的恣意盘剥,激起多次民变,削弱了明朝的统治;苛捐杂税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陕西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拓展练习

8、(1)魏忠贤主要利用了皇帝特殊的嗜好、不亲理朝政的机会实现专权的。(2)皇帝觉察到大权旁落或新皇帝即位,宦官的伎俩便暴露无遗了。(3)宦官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出于生活的无奈,才被迫从事这种“非人”的职业,他们的命运是可怜的。但有些宦官一旦掌握权力,又往往会做出一些祸国殃民、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行为又是可恶的。宦官既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副产品,也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牺牲品。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一、基础练习

1.南书房

军机处

2.沙俄

准噶尔部

金瓶掣签

3.D

4.A 5.A

6.D

7.B

二、拓展练习

8、(1)A台湾府;B驻藏大臣;C伊犁将军。A处:康熙时,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之下。

B处: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后,由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监督**、**的转世程序。

C处:清朝历经三代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乾隆时又平定回部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2)特征:抗击外来侵略势力,平定叛乱分裂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加强中央集权。意义:维护了政权的统一,捍卫了领土的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为今后的反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一、基础练习

1.双季稻

北京

2.古今图书集成文字狱

3.C

4.C

5.C

6.C 7.B

二、拓展练习

8、(1)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重视文化事业、传承传统文化角度谈“编书”的目的和意义;从推行文化专制以巩固王朝统治、钳制思想并阻碍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毁书”的动机和恶果,等等。(2)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角度谈重视儒家著作;从农业社会的局限谈对科技著作的轻视;从统治者的心态等谈对西方科技著作的态度等。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基础练习

1.朝贡贸易

月港

闭关锁国

2.澳门

丝绸

白银

3.D

4.C

5.B

6.B

7.D

二、拓展练习

8、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船东来,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之一。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贸易的网络之中。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基础练习

1.16

耶稣会士

2.入乡随俗

思想文化

风俗习惯

西学

学问

3.A

4.B

5.D

6.(1)利玛窦

徐光启

(2)《几何原本》(前六卷)(3)利玛窦还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等;传教士还编译了水利技术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徐光启等参照西方历法,编成《崇祯历书》。

二、拓展练习

7、(1)由于与外国人往来较少,中国人对外国人存有怀疑、警惧的心理;君主专制统治严密,对百姓聚众防范严格。

(2)贡献“方物”,赢得统治者的好感和信任;适应中国国情,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人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包括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等,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

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8、(1)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进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2)天文、历法、物理、数学、机械制造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艺术、商业贸易等领域。(3)不必统于一说,言之有理即可。赞成说:因为这一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以及商业贸易等确实有比中国先进的地方。不完全赞成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并非所有领域都落后于西方。第六单元

单元练习

一、极权政治的发展

1.内阁大学士。军机处。

2.特点:内阁协助皇帝决策,只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区别:唐朝皇帝以下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分掌草诏、审核、执行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明朝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3.言之有理即可。如:皇权越来越强化,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政治腐败,思想禁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是。内阁虽然只是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但作为重臣的意见,皇帝也不得不考虑。

否。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制度规定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得自行其是。

视具体情况而定。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开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阁与皇权的关系。皇帝开明,内阁可以有一定的发言权,客观上制约皇权;反之,则不可能做到。

5.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6.文字狱。明代设置厂卫,是为了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监控,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使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臻于空前。清代文字狱是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而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因此,无论是厂卫或文字狱,本质上都是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表现。

7.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不矛盾。康、雍、乾三代从总体上说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一定建树。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实行文字狱,可以理解。

矛盾。作为“盛世”,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字狱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更加剧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文字狱与“盛世”背道而驰。

二、经济发展的悖论

1.体现:移民屯田、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举例:三国时代,曹操在北方地区实行屯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为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文景之治”。

2.原因: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天下初定,人民生活困苦,需要休养生息。影响:经过移民屯田等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3.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清朝前期,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商品生产发展,商业日臻繁荣。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一方面,社会内部的商贸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储备大增,对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起着稳固和推动作用,有利于君主专制王朝的统治,所以市镇商贸有了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无论是观念或政策,始终以“主”“仆”关系待之,海外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系;加上长期小农经济的自给和封闭,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惧怕,使为稳固统治而设的“海禁”与“闭关”随之而起。

三、早期的西学东渐

1.马可?波罗是沿丝绸之路东行来华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到利玛窦时代,西方人可以通过海上航线到达东方。

2.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人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介绍图片的历史含义即可。如: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传教;结交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促进中西交流等。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统治者妄自尊大,无视西方科技的发展,拒绝学习先进科学文化,阻碍中国社会发展;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愈将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资本主义殖民大潮面前将难以避免落后挨打的结局。第三分册

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C 2.B 3.B 4.C 5.D 6.D 7.C 8.A 9.C 10.C 11.A 12.A 13.B 14.C 15.A 16.D 17.C 18.D 19.A 20.A 21.C 22.B 23.A 24.B 25.D 26.C 27.A 28.B 29。C 30.C 第二部分

31.(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不同:政治上西夏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内容相近而名称不同。其说明当时西夏的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北宋初年,为消除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积弱”局面。

(4)有。因宋的积弱,无力以战取胜,不得已而议和,避免更多的伤亡和更大的破坏,以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2.(1)南宋。因为材料提及的故都开封即北宋的都城。

(2)北宋时,南方经济地位已显得十分重要,到南宋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生产的首位,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粮仓;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完成的趋势。

33.(1)开放海外贸易能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实行“海禁”则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稳,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2)材料一:海外贸易能使中外互通有无,增加人民和政府的收人;材料三:外国商品对中国无用,禁止对外贸易可以防止内外勾结,预防外来的侵扰。

(3)本题属于开放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得分。(针对盲目自大、自我封闭的心态,只要有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即可)34.(1)国力强盛,影响波及海外等。

(2)能从材料出发,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即可。(思路:北京城市规模宏大,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商业活动渗透到官民日常生活中;各地商人云集,是全国的商品贸易中心)35.(1)A元朝;B北宋;C五代十国;D南宋。排列顺序为:CBDA。

(2)南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宋与南宋时期与辽、金等政权并立,实现局部统一;到元朝时期完成大一统。36.本题采用分级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1 3分)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4—6分)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7 10分)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11—12分)

第二篇: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

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城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封邦建国 殷人 2.礼乐 天命 3.A 4.A 5.D 6.B 二。拓展练习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8.(1)食器(2)王权(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

(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退这一历史事实 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大一统 秦 2.士 儒 法 道 3.B 4.C 5.D 6.A 7.B

二、拓展练习

8.A:a、d、f、g B:e C:b D:c、h

第三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第0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

3、D

4、A

5、D

6、D

二、拓展练习

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09课 汉武帝时代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

2、C

3、D

4、C

5、D

6、C

二、拓展练习

7、(1)西域、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

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

(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王莽、托古改制

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

3、C

4、D

5、C

6、C

二、拓展练习

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3)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

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8、(1)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2)措施:汉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王莽时期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

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

(3)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黄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生产技术、生产经验

2、C

3、B

4、C

5、A

6、C

二、拓展练习

7、(1)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xie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广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2)诸葛亮。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

(3)预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

(5)A:蜀;B:魏:C:吴;①官渡;②赤壁。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西晋、五胡十六国

2、大兴安岭、魏、北魏

3、B

4、B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

(2)政策措施:①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田租;②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③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

评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单元练习(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1、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

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D

3、前者采取强行削弱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 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4、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汉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的。

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6、中朝是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外朝是丞相为首的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中、外朝的形成说明了相权受到抑制,皇权得到加强。

7、A

8、刺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刺史成为新的一级行政部门,便于中央管束和驾驭yu。

9、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强硬方法钳制思想、控制舆论; 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10、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不相适应。

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儒学不仅不能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不仅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独尊地位。

二、孝文帝迁都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A:平城;B:洛阳。迁都路线(略)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经济状况:西汉时期江南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落后于北方,虽然人民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西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而江南地区人少地广,劳动了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2、西晋末年,国家再度陷于分裂,少数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中原地区经济破坏严重。

3、A:巴蜀;B:湘赣;C:江浙。

4、变化: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地方。

原因: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④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第四篇:高一历史第三分册 默写练习答案

第三分册 默写练习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一、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北宋建立:

2、文官体制

(1)军事上的表现: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地方: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2)政治上的表现:

“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中央政府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官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拆迁相分离的制度。

3、科举制的完善

1、考试形式的完善: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弥封”、“誊录”规则。

2、考试内容的完善:废除“帖经”,增加策论考试。

3、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少数民族政权名称+图 西夏党项族、辽契丹、金女真。

2、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3、靖康之变:

4、南宋建立:

5、大蒙古国的建立:

6、元朝建立: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海上丝绸之路:

(1)兴起的原因: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表现:

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和征收商税的市舶司建立。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贸易商品: 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4)影响: 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四、辉煌的科学技术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传播:

北宋仁宗庆历期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获得成功。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梦溪笔谈》碑。

五、元朝的统一

1、行省制度:

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地方设行省制度。除“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方分设行中书省。吐蕃由宣政院兼管,琉球(台湾)由澎湖巡检司管理。

明朝的兴亡与清朝前期的强盛

一、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明朝的建立:

2、内阁制度:

(1)目的:稳固统治,大力加强皇权。

(2)形成过程: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人数不等,职责为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3)评价: 明朝中后期,虽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期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3、厂卫制度: 名称变迁: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职能:侦查、缉捕、审刑等。作用: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二、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三、康乾盛世

1、军机处:

(1)目的:空前加强皇权。

(2)过程: 清初设内阁;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

(3)职能: 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

(4)影响: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东北:康熙时期,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准格尔部。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乾隆时期设立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并实行金瓶掣签制。

(4)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郑氏政权。康熙中期,清朝攻占台湾,设台湾府。

3、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南方多种双季稻,高产作物引入,经济作物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2)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推广,城市和市镇普遍开设手工业作坊。

(3)商业:“船码头”、“银码头”、“布码头”出现,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4、大的一部丛书。

四、明清对外贸易

1、朝贡贸易的特点:

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放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贸易。值域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

2、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清初: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制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3)乾隆时,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五、早期的西学东渐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书籍 《几何原本》

2、意义: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第五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基础练习

1..D 2.C 3.C 4.A

二、拓展练习

5.(1)B(2)人身自由,但不属于罗马氏族成员,没有氏族权利,无权分得公地,不能参加人民大会,租佃贵族的土地,有的因借债而沦为奴隶。(3)A(4)平民在经济和军事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罗马的工商业多由平民经营,税收的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平民。一切与罗马有关的战争,无论是自卫战,还是对外扩张都离不开平民的参与。(5)B(6)成果:打破贵族的特权,百人队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打破氏族部落的血缘纽带,以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三个血缘部落。局限:按照财产多少决定百人队的数字,以及在百人队会议进行表决时,每个百人队只有一票的规定使第一级的富有者还可操纵绝对多数。(7)C(8)土地少,加上连年出征,负债严重。债权人可以任意把债务人拘禁起来,强迫他们以劳动偿还债务,有的甚至把他们卖往海外。(9)贵族答应减轻平民的债务负担,平民有权选出两名“保护官”,以保护平民利益。颁布了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6.内因:统治者腐朽;奴隶制度的腐朽性使奴隶和奴隶主都失去了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军队和官僚机构过度的开支,导致通货膨胀;经济上的分散伴随以政治上的分权,随着贸易的衰落和国家岁入的减少,帝国大厦开始崩溃。外因:蛮族大规模入侵。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一、基础练习

1.A 2.A 3.D 4.A 5.D

二、拓展练习

6.(1)C(2)“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体现了罗马人的法制精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的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部法只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3)《民法大全》说明古罗马人已有制定法律来约束人民行为,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罗马人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三单元单元练习

一、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治

1.选举法:选举城邦重要公职人员;立法权和行政权:修改法律、解决财政收支、决定宣战和媾和、缔结和解除盟约、评定军功等;司法审判权;监察权。

2.人民主权(全体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唯才是举。

3.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的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

4.狭隘指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太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少部分的公民,仅占总人口的9%左右);最充实+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

二、真正的法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1.保留了许多原始习惯法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

2.体现出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

3.A

4.法官极有可能会判定罗莫洛斯的家人胜诉。理由:当时(公元前510年)古罗马还尚未形成成文法典,量刑定罪依据习惯,贵族掌握着对习惯法的解释权,可以在司法审判方面维护自己的特权。(此外,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也会与贵族展开不懈的斗争,也有可能胜诉)

5.可能性一: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罗莫洛斯一般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站死士兵的家人。可能性二:罗莫洛斯的财产被其家人继承,因为他有继承人,再者“十二铜表法”作为早期的成文法,仍然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6.法官不会判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加入罗马籍。因为,罗马的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如果从恺撒的强权角度考虑,他们也可能会获得罗马国籍)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一、基础练习

1.D 2.B 2.C 4.A

二、拓展练习

5.(1)A(2)经济:商贸繁荣;宗教:半岛的宗教祭祀中心,有天降神物的黑色陨石和克尔拨古寺,多神自然崇拜盛行。(3)周边外族争夺霸权的战争,凯觎半岛商路控制权的战争,致使经济严重衰退;生存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荡;信仰危机,外来宗教观念传入。(4)B(5)A(6)C(7)610年在麦加传教,遭到迫害,被迫于622年出走麦地那;不久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

6.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8世纪中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750年,阿拔斯利用下层民众起义,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巴斯王朝,迁都巴格尔。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此后转向衰落。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一、基础练习

1.A 2.D 3.C 4.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如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成为这一地区日后不稳定的历史渊源。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二、拓展练习

5.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立国的基础,《古兰经》是一切权力和法律的最终根据;开始使用苏丹的称号,苏丹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领袖;下设分管具体事务的官员。

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一、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

1.在两河流域实测子午线,并据此推算地球体积和圆周;建立巴格达天文台,发明精密的天文仪器,如:天球仪、地球仪和星盘仪等;编制《天文表》,是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文学作品《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伊斯兰装饰艺术中没有人和动物圆形,但是精致的几何图形、绚丽的色彩组合等使这些艺术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典型的清真寺样式圆顶、尖塔等也反映了伊斯兰文明中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人类文明多元论断的正确性。

二、在火星上观察地球,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奥斯曼帝国。

2.伊斯坦布尔。

3.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4.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有些地区的影响尤为深刻。如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成为这一地区日后不稳定的历史渊源。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一、基础练习

1.(从左至右依次为)日耳曼因素、隶农制、4.8世纪:上半叶采邑改革;11世纪:西欧封农奴

2.(1)C(2)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3.庄园

国王

教会贵族建制度基本确立;14世纪:14世纪之后庄园衰败。

二、拓展练习

5.B E D C A

6.在采邑改革后,封建主层层分封,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各级制度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国王位于最上层,但只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这种情况在法兰西最为典型。国王只能控制自己的直属领地,收入有限,加上生活奢侈,入不敷出,又无处搜刮,出现王朝拦路抢劫的现象并非偶然。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

一、基础练习

1.意大利北部

法兰西南部

2.英国议会

法国三级会议

3.(1)封建等级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8世纪上半期的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在封建主层层分封的过程中形成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确立以后。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2)封建等级制是国王与各级贵族组成的统治秩序和政权形式。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侯、伯、子、男爵,骑士位于底层;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权力有限。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3)封建等级制的统治基础是各级封建贵族。等级君主制中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4)封建等级制中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等级君主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C

二、拓展练习

5.Burgher为“公民,人民”,bourgeoisie为“资产阶级”。从词源角度分析,市民、资产阶级都与城市密切相关,可以理解为从中世纪城市市民中产生早期的资产阶级。

6.(1)东方由富强转向落后,西方由落后转向先进。(2)西欧封建制确立后,生产力水平提高,城市复兴,商品经济活跃,在与封建领主斗争中,部分城市取得自治,意大利北部地区城市兴起早,发展快。12世纪以后,英、法王权呈加强之势,先后召开等级代表会议,实行等级君主制,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3)拜占庭帝国日薄西山,统治阶级内部派别斗争激烈,到了灭亡的前夜。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一、基础练习

1.(1)奠定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2)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3)表明教皇已完全摆脱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不断增强。(4)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2.教会感到欣喜。从此,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3.一手掌握十字架,表示宗教权力,另一手握宝剑或者权标,表示世俗权力。“君权神授”,权力最终来自上帝。

4.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级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得到加强。这一结果是必然的。

二、拓展练习

5.(1)材料一:耶苏基督显灵,帮助克洛维的军队在面临毁灭时反败为胜。材料二:日耳曼国王没有文化,也不会治理国家,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2)材料二是可信的。材料一是把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神化,为王权与教权结合制造舆论。

6.主教授职权曾长期为世俗君主所掌控,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却规定世俗君主不得染指主教授职权,矛头直指亨利四世。所以,亨利四世要废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宣布剥夺亨利四世的教籍和帝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部分德意志大贵族遥相呼应,乘机制造事端,以致帝国政局动荡不安。亨利四世被迫屈服。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一、基础练习

1.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2.B

3.(1)×

(2)×

(3)√(4)×

(5)×

4.(1)法国南部。(2)基督教

伊斯兰教

(3)这位君王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创始人丕平之子,在位期间,大肆对外用兵,扩张版图,大致相当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史称查理帝国。800年加冕称帝,号“罗马人的皇帝”,后世称之为查理大帝。他在位期间曾出兵西班牙,征讨阿拉伯人。(4)法兰克王国。(5)罗兰的诗表达了忠君爱国的情操,虽有时代局限性,但其积极的部分应该充分肯定。

二、拓展练习

5.略

6.相似点:体裁——叙事诗;主题思想——反映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故事情节——歌颂查理大帝等人的武功伟业和传奇经历。不同点:主人公的地位不同——罗兰是普通骑士,贝奥武甫则成为王国;故事背景不同——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阿拉伯人的情节比较真实,而挑战半人半神的怪物格伦德则明显具有虚构的成分。

第五单元单元练习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起源于……

1.忽视了城市复兴的背景中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2.10到11世纪,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有剩余;专门技巧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手工业脱离农业而成为追求交换价值的生产;各类商人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

二、“黑暗的中世纪”,这一说法对吗?

下载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练习册第三单元答案[★]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基础练习1.A 2.B 3.D 4.A 5.D 二、拓展练习6.多山,缺少大河平原;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有优良港湾。 发展海外贸易。理由:多山,缺少大河平原,不利于农......

    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基础练习1.1万畜牧业2.炎黄(或黄帝) 中原3.C 4.C 5.C 6.显性信息:随葬品多少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差距显著,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册答案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1.960 契丹陈桥驿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 二、拓展练习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第一课 1林则徐 虎门销烟2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3B4A5B6D7(1)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2)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有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基础练习 1.1万 畜牧业2.炎黄(或黄帝) 中原3.C 4.C 5.C 6.显性信息:随葬品多少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差距显著,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第一课 1林则徐 虎门销烟2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3B4A5B6D7(1)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2)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有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

    高一历史练习册的答案五篇

    高一历史练习册的答案.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第 1......

    历史练习册 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08-30 20:32] 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基础练习1.B 2.A 3.C 4. C 二、拓展练习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