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评价中存在问题思考与对策
学生评价中存在问题思考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行,学生评价的改革也受到关注。对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对全而推进素质教育、保障新课改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生评价 问题 对策
日本学者梶田叡一将教育评价研究对象的学生归为第一种水平,而学生又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对象,所以学生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为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行,学生评价的改革也受到人家的关注,对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对全而推进素质教育、保障新课改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功能来看,传统评价过分注重选拔性和鉴定性忽视促进学生发展。学生评价主要有三种:侧重于选拔淘汰的选拔性评价、侧重于鉴定水平的水平性评价和侧重于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我国传统的以高考为代表的学生评价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是选拔性评价,热衷十排名次、比高低、比较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考试测评过后排出名次便看作是评价过程的结束,忽视最重要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学生评价不只是教育教学过程结束时鉴别差异、筛选学生的手段,它更应该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传统评价人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评价,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2,从内容看,过分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其他方而的发展
传统教育目标过于关注学生知识获得,轻视技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而的发展,家长也只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因此,传统学生评价的内容范围是比较狭窄和片而的。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每天埋头课本,只是考试的机器,一旦涉足社会则会出现种种问题。3,在方法上,传统评价方法单一过分重视量化评价。
由于课程目标过分关注知识的获得,其评价方式就采用量化的简单的试卷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的发展仅凭借一卷定成败。学校要求的注重平时成绩评价,也基本上变成出勤率和课堂测验的量化结果。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精确性的承诺,而且往往丢失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教育中最根本、最有意义的内容。
二、深化学生评价改革的建议 1,树立人性化的评价伦理观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评价理念。首先,学生评价要以爱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做准各学生评价不是通过排队把学生评得灰头土脸,而要通过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而向未来的自信。其次,评价一定要把学生真止放在“人”的位置,尊重和认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最后,评要坚持公平、公止性原则,评价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能偏向庇护,对学习差的学生也不能漠视和讥讽,在教师的眼中,没有优生和差生,都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2.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学生评价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并认识到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给予教师充分的评价分析时间,要弄清问题的来源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活动。将评价触入教育的每个一个步骤和学生的发展过程,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终结性的评价,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成就自我,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要实现三大目标,因此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上来。从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视角,科学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应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评价内容应具有全面性,就是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特别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评价,增强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贮存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输出能力、监控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智能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形成多元化的考试评价运作模式。评价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对评价
结果不能只用抽象的分数比高低,应当分析学生答卷的思考过程和特点,做出具有教育学意义或心理学意义的解释,并把学生评价与改革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止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5.教师的积极评价反馈
教师与学生不应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是复杂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辅助作用。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通过一些举措来帮助这些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积极地反馈不仅使学生目标性清晰,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蔡淑芳.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篇名[J].中国校外教育,2012,24
[3]叶清清.关于高师学生综合测评的几点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2.[4]王玲坤.如何将中学生素质评价落到实处[J].学周刊,2012,41.[5]林玮.教育评价“以生为本”才能“促生发展”[J].才智,2004(1):104.[6]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的变革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第二篇: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009-10-29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 队伍。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倍受社会特别 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现状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对官员的政绩评价(国际上一般称为政府绩效评估),美国、英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以绩效作为评估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政府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按照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行为类似于市场行为,政府的决策者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官场中追求着他们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点在于“经济 人”假说,即人在本性上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其活动受个人利益驱动与导向。国家或政府作为一种人类的组织,也会受 到人的利已主义本性的影响。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转型与发展的两项任务结合在一起,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存在有许多规则、规范的真空,存在许多规则、规范不合理、不完备的地方。在干部的评价和任用中,原来强调的是政治导向,后来随着国家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干部的评 价和任用逐渐变成了政绩导向,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很重要的是看有无政绩。评价干部的政绩,凭政绩用干部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问题是许多地方在具体操作时,将“政绩”片面理解为“经济指标”,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一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 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率是硬道理”、“GDP增长是硬道理”。这样的发展观自然会使人走入发展的误区,出现了各种不考虑行政成本的“政绩 工程”、“形象工程”,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加之缺少一种能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干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一些官员从自利的角度考虑热衷于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考虑取得政绩的成本,使“政绩”变为“政债”。
针对传统的过分看重GDP的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 色GDP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 越低,反之亦然。我国国家统计局与环保总局近两年又联合制定了“绿色GDP核算体系”,将绿色GDP核算体系与干部评价体系挂钩。
现在,全国 各地许多省市都注意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政绩观改进干部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他们认识到对一个干部 的考核,既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 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
有的地方提出: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三项指标纳入干部评价体系,作为干部奖惩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政绩评价方面,中组部在近几年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新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2005年年中披露的新标准共有54个指标,其中定量指标28个,定性指标26个。这一标准在试点的基础上,在2006年地方各级党委换届时用于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
2006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了“中央组织部印发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消息,《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共分为9章47条,其中,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有14个评价要点,对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有12个评价要点,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 民意调查有12个评价要点,对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
有6个评价要点。
2006年实施的《公务员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 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2007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发出通知,印发《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强调公务员考 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对公务员 的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2009年6月29日,中共中央 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并明确提出:要完善考核内容,既注重考核发展速 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既注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要改进考核方式,坚 持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合理安排,相互补充,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扩大考核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 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 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着力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 的导向。
概括起来,近年对干部评价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键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干部评价的责任体系,二是干部评价的指标体系,三是干 部评价的方法体系。其中最困难的科学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很多学者、研究机构和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评价干部政绩的指标体系,取得了很 多理论成果。
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存在的问题就干部评价的问题,各种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为实 际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也为干部政绩评价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于社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因此人们对干部考评的认识和要求也是不断地向 前发展的。就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而言,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1、评价理论指导不足。
目前我国领导干 部政绩评价理论体系尚不成熟,难以对相关实践进行系统化规范与指导,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我国目前的政府领导绩效管理 多处于自发和半自发状态,评估构建和评估的内容设计等几乎都是基于政府自身管理的需要而定,任务导向和利益导向较为明显,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 性;第二,已开展的地方领导干部绩效评价实践过程中,缺乏数据的搜集、公开、共享,不利于对我国绩效评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第三,在推行绩效评估时,各级 领导多将将管理任务细分成评估指标,并将评估成绩与自身利益相挂钩,被评估者并不注重绩效改进,而是只关注评估结果和绩效排名;第四,衡量标准带有很强的 功利色彩和惰性倾向,缺乏客观性,这样的评估不仅不能反映政府领导本身的问题,更无法将社会和公众意愿做为客观衡量标准,并且已开展的实践,数据的搜集、公开、共享程度还远远不够,严重阻碍了我国绩效评估理论的深入总结和研究。
2、评估主体比较单一。
评估主体是指评估活动的行为主体,它的准确定位是干部绩效评估结果真实性的基本条件。评估主体应当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知情懂行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领导干部绩效评估的主体都较为单一。以前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在权威性和公正性方面它们具有的优势不容置疑。不过,当考评内容涉及到上级 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和连带责任时,绩效评估的公正性便有可能受到影响。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作为评估主体时,干部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这 虽然有利于实现一定的引导和监督,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容易导致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只唯上不唯实,“政绩”做给上级看,致使评估结果失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这 不仅无助于干部绩效的提升,相反却损害了干部的形象。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社会公众作为干部绩效评估的主体。众所周知,社会公众 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对于广大干部工作的实际效果,感受最为深切,也最有评判权。从一定程度上说,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干部工作成功与否 的极其重要的指标。正因如此,素以铁腕手段速整治机关作风的南京市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即在对机关部门和干部的绩效评估上,引入社会公众的评价机 制,让公共部门的服务对象有了真正的“发言”机会。而杭州市为了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从2000年10月开始,首次在市级54个机关全面展开 “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评选的主要内容是各单位的全局观念、服务宗旨、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勤政廉洁、工作业绩六个方面。评价者由社会公众组成。此 举初衷值得肯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评价者具备不同的素质、背景,拥有不同的立场,对评估系统的认识和反应也不一致,因而在对同一内容作出评价时,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倾向性差异。由此可见,一般的公众缺少必要的评估知识、经验,缺乏一定的采集政府公务员绩效信息的渠道和能力。所以,以社会公众 作为单一评估主体的方式往往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3、评价忽视“政绩成本”。
领导干部的政绩应是能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工作状况,包含成本、投入、产出和效果,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统一。但一些地方的干部政绩评价却忽视了“成本”和“投入”,误导和扭曲了干部行为。
(1)为取得政绩的数量和规模,不计成本地搞大投入。一些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评价下级领导干部有没有作为,经常只看所谓的“政绩”,而不计其成本。有 些地方政府和行政官员为了尽快出“政绩”,以实现政绩数量或规模最大化,不惜付出巨大的政绩成本。特别是如此创造政绩的官员被提拔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后来 者效仿他们。
(2)以经济指标代替政绩,导致“一俊遮百丑”现象。在一些地方,干部的政绩评价就看GDP增长,就看招商引资的完成数额,就看 财税报表的上缴数据,似乎只要经济增长指标上去了就一切都好,以偏概全。于是,一些地方的部分干部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单 纯追求增长速度,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利于科学和社会和谐,结果是一个亮点掩盖了一堆问题。
(3)忽视取得政绩的生态成本,在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很多地方对干部的政绩评价往往不重视取得这些政绩的背后所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个时期 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的恶化也呈现极高的速度。这一切固然同社会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产值,不考虑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关,但也与我们在干部 考核中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指标,不考虑政绩后面的生态环境成本有关系。
(4)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为取得“政绩”,不惜“倒贴本”。例 如,某县领导为使在自己任期内取得“显赫”的政绩,将招商引资作为“政治任务”下达给各乡镇和县直各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些与经济关系不大的单位比如 教育局、卫生局的领导也放下自己的本份工作,将主要精力花在招商引资上,有的局为完成任务,纷纷开展“优惠政策大赛”,甚至扬言:“只要你肯来投资,要什 么政策给什么政策,特区没有的政策我们也有。”更有甚者,不惜血本搞假的招商引资,将自己的钱设法从境外“转一圈”回来,算是引进了“外资”,完成了任 务。他们认为完成任务是“政治帐”,“倒贴钱”是经济账,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倒贴钱是无所谓的,只要不影响政绩评价,不影响提拔使用就行。
4、评价边界模糊。
评价基础不扎实,岗位分工不够明确,管理不够规范,职责不够清楚,评价边界模糊。
(1)个人政绩与组织政绩模糊不清。将对地方政府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政绩评价,往往“一项政绩多人用,多项政绩一人用”,缺乏比较严格的责任对照。
(2)个人努力与工作基础模糊不清。干部取得政绩的多少要受到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有能力的人未必有条件创造政绩,而有条件创造政绩的人则未必是有能 力人。能否创造出有形的可视的政绩,往往受行政官员所处的工作岗位、工作基础、工作环境条件的制约。那些没有权力或者权力较小者,哪怕本事再大,能力再 强,也难以做出那种需要各种行政资源或社会资源作为载体的政绩。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缺少对干部能力评价指标,缺少能反映个人努力程度和原有工作基础、地区 差别的指标,缺少对“留债”与“还债”的评价,缺少对决策失误的评价,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平。
(3)称职评价与提拔评价模糊不清。一般来讲干部考核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价干部是否称职,二是评价干部能否提拔。前者是看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后者是看是否具备履行上一层次岗位职责的能力。目的不同,评价指标应该有所区别。但是现在往往在干部评价中不注意区别。
5、评价内容笼统。
干部评价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综合性的量化评价。目前干部政绩评价内容虽然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目标完成 情况、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内容,但从各单位规定的内容来看,都比较原则和笼统,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往往无法进行实际评价。
干部政绩评价内容的 笼统性和考核方法的单一性决定了评价的不完善性。第一,对干部实绩的综合性评价不够,致使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份,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第 二,对未列入责任目标的一些重要工作缺乏层次性,对不同职级干部的评价中出现主要领导年年评优、一般干部轮流坐庄,制约了考核工作激励作用的发挥。
6、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
有的地方没有看政绩用干部,而是搞平衡、搞照顾,评价与使用脱节。有的地方虽然强调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但对实绩突出的应给予什么样的奖励,实绩一般和较差的应如何鞭策和处理,缺乏统一的尺度和具体的硬性措施,使评价结果的运用缺乏科学性。
三、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主要对策针对我国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坚持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易行,深入干部政绩评价的理论研究,完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政绩评价行为,建立有机联系、相互配套 并有效运用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我国干部政绩评价的法治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1、设立多元评价主体。
针对上级部门作为单一政 绩评价主体产生的封闭式的“官评官”的评价机制,应该设立多元评价主体,破除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中的执行者虚位困局,实行上级组织、民众和中介机构这三个评 价主体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评价。上级组织在评价政绩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要将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主要是指年 终评价,这种评价无法反映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动态评价是指跟踪式和阶段式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虽然实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弥补 年终评价的不足。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统一,可以更加全面、合理、公平地反映出领导干部所创造的政绩。
上级组织不是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唯 一权威,应该在自身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民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和权利,为民众提供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机会和条件。人民群众与上级组织、广大干部对被 评价对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与被评价的领导干部之间往往很少存在私利纠葛、派系纽带、情感倾向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没有 提高、收入有没有增加、就业选择是否宽泛、社会治安是否良好、住房上学看病是
否有所保障等问题。如果这些方面能够令群众满意,那么他们对创造这些隐性政绩 的领导干部的评价就会高。相反,那些官僚主义严重,不注重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作风飘忽浮夸,不能勇于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干部,自然就 不会被认可。将民众纳入政绩评价的主体,可以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弄虚作假。
将中介机构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主体之一,是指中介机构秉承公 正、公平、严谨、专业的宗旨,使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认真、规范的审查和检测。比如专业的审计人员通过标准化的审计方法对 下级官员做的汇报、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等。中介机构与政绩的创造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与上级组织和民众两个评价主体比较而言,身份更加简单,方 法更加科学,态度更加端正,评价结果也更具有可信性。
2、健全政绩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是领导干部评价体系的核心。评价内容和评价 标准对整个政绩考核工作至关重要。应当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按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权责统一的原则设置评价内容和标准,使之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和人与自 然的全面发展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建设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和发展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关系。社会发展包括:人口素质和计划生育状况、社会稳定 和治安状况、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公民道德水平、思想政治觉悟两个方面。政绩考核时,应该将公民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作为考核的标 准之一。
3、建立政绩评价体系。
借鉴国外绩效评估体系,建立针对不同职务级别、不同类型岗位、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的具体评价标 准。实施考核评价时,特别要注重实绩评估。实绩评估的过程是运用辩证理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通过实绩评估,区分以下各类政绩界限:一要区分真绩 与假绩的界限。在考核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水分的数字,特别是一些经济指标和效益。为此,应当考虑计算方法是否正确,统计口径是否统一等因素;应按照会 计、审计、统计的法定标准加以核实,科学统计数据,剔除不合理因素。二要区分显绩与隐绩的界限。由于工作岗位、工作性质等原因,不同岗位的干部所创造的政 绩表现形式不一样。在评价中必须作具体分析,既要看干部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的大小,又要看取得这些成绩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基础工作;既要看获得政绩的 手段和途径是否正确,又要看是否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三要区分个体政绩与群体政绩的界限。任何一项工作成绩的取得都离不 开群体的作用,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政绩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因此,认识和评价干部的政绩,要正确分析集体作用与个体努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把集 体的成绩全部归功于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不能在政绩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既要防止个别干部贪功诿过,也要防止个别干部无功受奖。
4、完善政绩成本分析机制。
对政绩成本进行分析,是指不仅要看取得的政绩,而且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和为谁创造政绩,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和对比,切实避免不必 要的浪费和不计成本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第一是政绩的经济成本。政绩的经济成本应该和取得的政绩成反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促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 绩时,减少经济成本的付出,避免铺张浪费,遏制一些领导干部不计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工程的浩大,严重损害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行为。
第二是社会成本。看待所取得的政绩,不但要看它所付出的经济成本,还要看它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经济或者社会效益小,即使花费的不多,成本也是巨大的。这里我们应该遵循效益优先原则,通过效益看成本。那些不能发挥较大效益的工程和项目应该
被否决掉。
第三是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科学发、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只有将资源和环境纳入政绩成本分析中,才能促使领导干部对资源和环境负责,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民生成本。有些领导干部完全忽视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治安状况、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状况、老年人社会保障状况等,因为这些民生问题完全可以隐藏在经 济繁荣的背后,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都被优先用于可以明显体现政绩的工程。将民生成本引入政绩成本的分析之中,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有助于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5、健全政绩评价保障制度。
应该把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标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章办事。要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和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使形式主义得到及时遏制。同时要完善奖惩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搞形式主义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与浪费的,不但不提拔重用,还要降职处分,严重 的还得追究刑事责任,使那些大搞“形象工程”,置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的党政领导干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让广大群众知道 领导干部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样才能避免民主测评流于形式,增强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制定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公示制度,可以对各级党 政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并严格与其所承担和承诺的工作目标进行对照,增加政绩评价的透明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政绩评价必须与 干部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作者:湖南行政学院 唐琦玉)
声明:本文为“2009年政府绩效管理创新研讨会”参会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
第三篇: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也很复杂。下面是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作文常出现的问题以及我的对策。
一、思路不开阔,缺乏观察生活的能力。
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生活圈子的局限性,使我们的小学生在生活中抬头见的是山,低头见的也是山。再加上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使他们见闻短少。农村单调的生活也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缺乏观察能力。因此在作文中往往打不开思路。
对策: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寻找写作灵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切写作素材都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小事得都是值得一写的。而作文无非是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但作文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要经过选材---构思---成文这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是联系紧密的。其中关键是选材。要指导学生选取好的材料就一定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选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可以采用记日记的方式。要求学生把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记下来。刚开始,很多学生可能感到“没有什么好写”。或者都是记一些“流水账”,这不要紧,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一些具体的要求。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基本上能把他们喜欢什么,接触什么人以及对事物、人的认识和感受写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也就会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到写作文时,日记中的生活片断就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找到写作灵感,写出的思路一定茅塞顿开。
二、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
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你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第一次洗碗,总是会有一个或几个碗被打破;夏天下河钓鱼、摸鱼,等等。
对策:旧饭新炒、余味无穷。
面对学生题材的单一陈旧,我们可以从“蛋炒饭”中得到一些启迪。旧饭谁也不爱吃,但是把旧饭做成“蛋炒饭”,可能谁都想尝一尝那香喷喷的滋味,不是吗?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的生活也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所写的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是他们童稚的思维对生活的表达。哪怕所写的是最平常的小事,我们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对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作指导,少作批评。就能使学生在平常小事的旧题材中翻炒出一些新鲜感来。
三、寻找捷径,抄袭成风。
为了应付作文,又怕自己所写的文章不如意。不少小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经思考。随便从《作文选》中抄它一篇完成了任务。所抄来的文章,有的有板有眼。有的不伦不类,张冠李戴。比喻写学雷锋做好事的文章。交上来一看后,全是些什么“上学路上老奶奶摔倒了,正巧碰上某某红领巾把她扶起来。”或者是扶老爷爷过马路;一个个活雷锋马上产生了。可能连马路都没看到过的学生,竟会扶老爷爷过马路。对策:指导学生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学生懂得去抄范文,并不得是坏事,至少说明他们有写出好文章的愿望。这就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们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告诉他们,抄袭的文章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我还注重作文前对学生的辅导。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怎样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等等。通过努力,学生就会发现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东西可以一写。于是学生心中的话匣就打开了。学生能写出一篇篇好文章就不是难事了。
四、错别字多。
虽然老师时刻都强调写字要认真,注意不写错别字,但是学生作文中错别字却经常出现,实是令人头疼。这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有关。更主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常常是讲解课文篇章、结构,强调文章思想内容的多,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忽略了语文课实际是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一点。由于老师的不重视,间接地导致了这种问题的出现。
对策: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上真正的语文课。
要减少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就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语文的内涵来说,语就是指“口语”,文就是指“文字表达”,实际就是作文。归根到底,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字是根本。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在上语文课时,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上真正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要讲究趣味性,要讲清字理,以免学生机械记忆,使生字回生率高,以致书写错别字。
总之,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按照上述对策进行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较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
第四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进行界定;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分析我国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倡导教师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标准,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并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保障制度。
关键词:中学 课堂教学评价 问题 对策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激励、教育、诊断和改进的功能,只有评价指标制定合理、准确,评价过程实施恰当,才能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机制,促进教师有效转变教育观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师更好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学科的教学目标巧妙结合起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束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为教学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相对合理的依据。
一、课堂教学评价概念的界定
本文采用刘志军在《课堂评价论》中给出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即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与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将从以下六个维度对中学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分析,包括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标准、方法、结果的反馈及运用,评价实施的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程度。
二、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主题错位
有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教师成了评价主体,纵观现在的各地的课堂评价量表,教师因素占到80%以上,这也助长了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展现自己,表现自我,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既然定位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配角。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要素自然应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而非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但因舞台课是虚拟的课堂,学生现有水平不能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依据,只能把评价的焦点集中在教师身上,因而使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产生错位。在家常课中,大家又习惯于用舞台课的评价标准评价家常课,因而引发了大家对课堂评价认
识的错乱。家常课评价中,积累学习效果评价是一项重要的评价要素,课堂评价的焦点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非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评价要素的极大差异,决定了舞台课与家常课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不能互换。
教育评价主体多为单一元,而忽视了评价多元,多向的价值等等,现行的学校评价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随意与僵化
一般来说,一项正式的教学评价都是有标准的,不管这标准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出现了随意性问题,甚至一些评价者根本就没有标准意识,虽然这种比较随意的评价还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如激励性评价较多,不会有什么大的坏处,但太多的随意性却无疑会让评价的激励意义大打折扣。不过,如果是随意性的负面评价,那么问题就严重了,比如有的教师随意地某学生与班上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并据此对该生作出判断,“某某比你聪明多了,乖多了,听话多了„„”这种相对标准的不当使用对评价对象的伤害尤甚。
与随意性相对的是评价标准的僵化问题。很多评价标准是评价前就预设好的,而不是评价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比如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主要参照其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格率,上线率,平均分成了最重要的指标;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参照其内容设计,语言规范,组织教学,板书与课件情况,甚至有一套系统的评价表格,如弗兰德斯的课堂互动表,评价者的评价完全局限于表格上的内容,这种评价标准的确方便了评价活动的开展,简化了评价程序,但由于评价指标的固化,显然比较机械和僵化。尤其严重的是,这种评价标准看起来科学,有据可依,但实际上并不科学。第一,它容易掩盖许多预设标准中没有考虑到的方面,特别不容易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第二,它无法顾及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特点。
(一)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
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仅限于学校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长期以来,在开展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所采用的评价大多是他人评价,简称他评。他评作为一种常用的评价方式,在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一是他评可以使评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他评可以使评价更全面。虽然他评在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有重要的作用,但他评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实施评价的次数有限,不能做出经济性的评价,不能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另外,对于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多样化发展这一趋势来说,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二)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不合理
1.教师单独调控课堂中的反馈,使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中的反馈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学生根据教师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要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反馈,来调整教和学。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单独控制课堂反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反馈的作用。
2、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反馈来评价自己的学习。大多数教师在处理学生学习结果时,做法往往过于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表现:一是一概肯定;二是不置可否;三是一概否定;四是不适当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给学生有效的反馈,学生无法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堂教学评价不够重视。
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组织、发动和准备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效果,例如,评价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每学期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次数,大多数中学在这个环节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各个中学准备阶段没有做好教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课堂教学评价多是随机应付上级检查才开展的,评价反馈缺乏及时性和全面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提高对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认识,组织好广大中学教师学习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理念和本质等,努力消除他们对此的误解和偏见,提高教师们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将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有关人员,从而,真正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三、解决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倡导教师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评价
发展性教育评价认为,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其进行自我评价,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收益,打到促进、发展和改进的目的。
教师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具体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开始时,应与被评教师进行沟通和协商,根据教育教学和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明确课堂教学评价的时间,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程序,形成符合实际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与评价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评价者应该鼓励教师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结束后能够及时知道评价的结果,以及今后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策略,教师全程参与课堂教
学评价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其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课堂教学评价民主性和透明度,所以应允许并大力倡导教师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并采用自评,同行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切实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标准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各方面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在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上,以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原则,力求为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展现自身潜质提供条件。根据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我认为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标准应体现出一下特点: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心服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去过分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不足,使激发情感和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树立理想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首先应认真分析本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而不是先把握教学的知识重难点。
2、追求高效,促进教师教学的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书本知识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种呈现方式的主要后果是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同时也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求教师既要拓宽自己的认知领域,又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潜在状态,以及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的关键,同时教师需要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根据教学主体的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控制,以追求高效。
3、评价标准应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双基”,发展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学的开放性,在内容上广泛联系社会生产,学生生活实际,在时空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的启发性,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所发现的具体实际问题;信息沟通的多向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互动,通过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
4、体现科学性、创新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体现科学性、整体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会真正成为广大师生课堂教学所遵循的基本标准。
(三)、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课堂评价
目前,大多数中学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仅限于学校领导、教研人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评价的方法一般也是听课和领导检查教案,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过分注重量化和纸笔测试法,缺少体现新的评价观念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代教育下,中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更多的使用以自评为主,结合他评的方式,从而更全面的评价课堂教学,传统的量化评价有其固有的有点,但对教育而言,对课堂教学而言,量化评价把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格式化了,往往把课堂教学中最本质、最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内容丢失了,而质性评价关注复杂而丰富的课堂教学过程,强调过程中完整而真实的表现,不仅考察“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察,从发展性评价来看,量化评价只有与质性评价结合才有意义,给质性评价提供一种数量化、趋势性的参考,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
(四),及时反馈并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
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只有及时的掌握了评价者真实的反馈信息,并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才能使反馈起到有效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能做到及时反馈,就要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教师反馈信息要迅速、及时,反馈总是带有滞后性的,但是滞后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就会失去效力。特别是对带有错误性反馈
信息,教师要注意随时加以纠正,从心理学上讲,第一印象往往占据重要位置,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教师要尽量让学生避免错误认识的形成。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从多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使其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使课堂教学评价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五)、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保障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堂教学评价不重视,平时很少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和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很少对教师进行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即使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效果。因此,应该加大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视,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保障制度,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常规工作,应该制定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规定,宣传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思想,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分营造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氛围。
2、制定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规定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并获得良好的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首先应做出具体的规定,其内容应该包括学校多长时间应该开展一次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权利和义务,如何选拔和培训课堂评价人员,如何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如何选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如何反馈和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这些规定的出台与制定,从根本上切实保证了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3、宣传先进的课堂评价理念和思想
课堂教学评价能否做到科学、有效,并收到良好效果,关键取决于评价人员和被评教师的评价理念和思想是否正确,正确的评价理念能够有效帮助和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思想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该理念和思想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就是教师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有序的教学,同时还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注重学生发展性目标的行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要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经常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该理念体现在教学评价上,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为评价的重点,从而促进教师转变已有的传统观念,并有效改进教学。
(2)促进教师成长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是教师现实的教学水平,也不是某课堂具体的教学效果,而是尽力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为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和计划,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立足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3)以学论教,以评促学
以学论教,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的“学”作为评价的重点,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它强调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评促学,即是指,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来帮助教师分析教学优势与不足,从而便于其日后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3定期向教师进行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目前,大多数中学缺乏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之前,必须对教师进行相关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组织教师定期进行这样的培训活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和引领教师全程参与评价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必须掌握基本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各所学校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力争做到全面、系统和新颖,培训方式要多种多样,并努力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进行锻炼,从而保证培训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评价》沈玉顺 华东师大出版社
2、刘志军 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2,(5).3、王艳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1).4、张行涛.考试的社会学概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5、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马关县古林箐乡中心学校为例。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于师德建设实践中,成就于师德建设的伟业。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师使命感;制订规范,明确师德内容;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本文就从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师德师风 教育改革 教师使命
一、师德问题
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专业知识最为高深的一个群体,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其在道德意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规范上有更高、更严格的期望和要求。就目前古林箐乡中心学校的师德现状来看,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方面的。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而教师不同的理想目标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当前,在我国的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这个环境基本溶入于整个社会中。社会上有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诸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执法队伍中的贪赃枉法、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等,对教师队伍的冲击甚大。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蜡烛精神”、做“春蚕”、当“人梯”,已不再是响亮的职业口号,更难化作工作的动力。而在有的老师看来,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违法乱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就不错了,什么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等等都过时了。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礼,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小节,大礼不可不讲,小节则可以不拘。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才,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在古林箐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或是将来有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学校领导、德育处和辅导员 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在古林箐中学有的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动不动就发牢骚;更有个别教师衣着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完全有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也毒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而“所谓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项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为倾向。”1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被视为“国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学校的校园内甚至大学校园内却受到了挑战。据我对我们乡老师的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不热爱教师职业,没有职业的神圣感,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在岗不出力,敷衍塞责,马虎从事,不改进教学方法,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由于他们的不思进取,才会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调查数据中发现:学生有高达50%上课不注意听讲,希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教学相长3的占61%,这要求老师要有自己的讲课方式,做好充分的提前准备;也有一些教师到是看好这个职业,但也不过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只“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已。他们爱吃这碗饭,但又不满足,因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胡乱应付,而主要精力则花在别的营生上。这种精力投入上的隐性流失现象在学校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的教师则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工作随意性强,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对学校的纪律置若罔闻等等,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学校师德建设的宗旨。然而进入21世纪,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评价一种职业优劣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经济收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正变为愈来愈有分量的尺度。而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产学研”4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许多学校,大部分已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而是以学术成果的多少论英雄了。出现这种原因很简单,因为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
师评价中权重太大,可以说真正决定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书教得怎么样,而是所谓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师们对自己的本职——“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关注“有没有文章” “发了几篇文章”以及“发在了哪个刊物”上。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明文要求的,但是,只要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有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已至于形势所逼,为了评职称是鸭子也得上架。而且,即便千辛万苦炮制出大作,往往还要托人情,找门子,花钱买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尽。
二、师德的失范
社会大环境即知识向经济转型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腾飞的中国,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需求对每个人都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格局,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整个社会的功利倾向,使教师心浮气躁,“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5这真是当前很多教师心态的生动写照,学校在这方面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而教学与科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学校教师的一致共识,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对古林箐乡中心学校的教师而言,只要学历符合要求,教学过得硬,论文发得多,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这是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校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让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我校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正
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我校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虽然我国学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由于教育教学没有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学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还有谁愿意去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辛勤育人呢?在另一个方面,我校的教师超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据我调查的资料统计,我校的老师实际工作时间平均每天在十四个上时以上,其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的标准,而且工资与付出并不对等。这无疑给我校的广大老师带来了许多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现在学生不好管,一方面是我乡的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家长的期盼与关注;另一方面一些智力低下、心理异常的学生,家长根本不愿意也没条件送进特教学校,而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更是凤毛麟角。诸多因素(教育教学评价、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的压力)使我校的老师们不堪重负。然而升学压力之大是一般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家长、学生、社会、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值极高,一旦考不好,或学生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和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所有的罪过就会集中到教师身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教师的职业声望相对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教师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翻了身,国家对他们十分重视,注意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在最初几年辉煌之后,又开始走入新的困境,传统的教师等广大知识分子以理性方式影响社会的情景,正由商业性的明星、歌星、体育明星和政治活动家取代。这种由历史的渐进发展与断裂造成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失落并影响到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信心,使许多人处在苦闷彷徨之中。更重要的是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这也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声望。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评价一种职业优劣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经济收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正变为愈来愈有分量的尺度。总之,较低的职业声望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也在无形中使教师降低了对自身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孜孜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校的老师们都感觉到了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然而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是僧多粥少。因此我
校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曾参加学习进修的现象非常普遍。教育教学工作完全依靠以前的知识基础,普遍感到思维和精力的不适应,工作压力也就随之加大。加上现在的教材都是新教材,不再是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就能把问题讲得很清楚的,往往要借助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说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另一原因是学校福利待遇低下。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加上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浓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使得优秀教师的流失情况极为严重。同时学生择校、辍学、厌学现象严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使得老师从教的热情也遭受严重挫折。虽然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但是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在国际上,我国教师工资收入指数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1/4。不到印度的1/26,尽管近10年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善,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然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这种收入的低下的状况,不仅让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所以许多年轻教师想跳槽的比率越来越高,而他们跳槽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偏低。由于做教师工资偏低,许多优秀人才宁可到企业上班,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第三职业。
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
在一个总体道德水平不高的社会里,单单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既不现实,也无法做到。当然,我们并非否认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但是,社会大环境没有得以不断改善,师德失范问题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国家先进科技的发源地。学校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每一个角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思想素质修养的程度,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甚至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都有着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如果说以前教师认真执教,“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已无可厚非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对当代我校教师来说,师德的要求也具有“先进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小学生们高尚的人格榜样,不仅要把具体的道德规范践行同最崇高 的人生追求相结合,还要引导小学生们确立人生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如此,我们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在于教育界的内部,即,教育体制本身的影响。可以说,多年来我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基本上不成功的。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已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大力抓素质教育,报章杂志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而实际上我校却仍然按教育界的“潜规则”行事,而社会尤其是家长更是以分数和升学率论英雄。近年来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相反,“应试”教育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人们急于摆脱贫困,期望通过“新科举”这条急功近利的道路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甚至通往社会上层。教育的“社会稳定器”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的作用被夸大了。“应试”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素质教育却是长期的基础教育,而整个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使人们选择了“应试”教育的道路。正因为社会上“应试”教育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少教师得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由于心理上的扭曲,影响到日常的教育行为。如有的教师往往将自己心中的抑郁和焦虑化作一腔怒火撒向
学生,于是出现了体罚、殴打、讽刺、侮辱学生等等有违师德的行为,师生关系严重恶化。另外,如我校的家教、补课为何屡禁不止?恐怕不能全怪学校和老师,体制问题难辞其咎。„„然而市场经济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 情欲》),“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吕氏春秋 功名》),人性如此!市场经济承认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合法权益,完全符合人的本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经济出现不过二、三百年,但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却超过了过去几千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承认个人利益,是讲道德的前提。我们提倡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但我们不能要求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实行阳光工资(严格说来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工资)以来,似乎又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的拿不到津贴,做得好的拿不到奖励,班主任的工作付出与班主任津贴严重失调,无形中打击了我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现实中去大谈什么师德,那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教育腐败要严厉惩治,但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和措施也要跟上。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上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严格要求,但更需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更多一些各界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很高,但对教师的实质性关心帮助却很少。教师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很大,但工作却与待遇不成正比。而这些因素是造成师德失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从那个时候起,“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就成了广大教师梦寐以求的一个理想。在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这个目标被再次重申为“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如何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经费保障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这意味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像保障公务员待遇那样保障教师的待遇,而法律同时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也就是说,在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的保障方面,教师和公务员再也不能有高下之分、先后之别。这样,“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说法,以及让教师工资
亦步亦趋地向公务员看齐的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法理,甚而有人为给教师施加“歧视性待遇”之嫌了。正确的做法是,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改为“教师工资纳入公务员工资序列,与公务员工资实行统一保障”;或者进而像法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样,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纳入公务员范畴。总之使教师的工资待遇具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刚性保障,而再也不用以“不低于公务员”为限,不必看“公务员标准”的“脸色”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待遇弱势和权利贫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像报考公务员那样参与教师职位的角逐;才能如温家宝总理所愿,“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真正造就一大批“一辈子献身教育、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让学生永久铭记”的教师和教育家,“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
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振兴有赖于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取决于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任又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的崭新课题。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于师德建设实践中,成就于师德建设的伟业。时时刻刻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一根弦。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德要求,结合教师的实际,我们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对品德有缺陷的教职工,要加强教育、帮助,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愿师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愿教师真正成为天下更令人崇敬、向往的神圣职业!我们可以断言,随着客观存在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必然也随之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会相应地改变,得到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赵福庆,素质教育实施策略[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2]胡永萍.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章致政。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2004.[5]高兆明.从价值论看效率与公平[J].哲学研究,1996,(10).[6]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7]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中心编著.2007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分析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的压力与挫折[M].中国和平出版社.[9]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M].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0]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1]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周俊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J].甘肃理论学刊,2006,7(4).[13]陈会昌.竞争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刘芬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5]当代教育研究[J].2008,(01).[16] ][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注释: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出自《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 互相取长补短 4 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5 出自《墨子亲士》第43页。中山大学出版社。6 引用http://tieba.baidu.com/f?kz=408134922 网站时间:2010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