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关于餐饮业质量安全最新意见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部门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
平的意见
食安办〔2017〕31号
2017年09月28日 发布
当前,居民在外餐饮消费越来越普遍。促进餐饮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关系千家万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总书记关于抓好餐饮业质量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餐饮消费需求,现就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一)严格制度建设和从业人员管理。餐饮服务提供者要建立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的各项制度,配备经考核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切菜、配菜、烹饪、传菜、清洗消毒等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大型和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要设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安全技术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二)严格设施设备维护管理。餐饮服务提供者要配备与餐饮服务相适应的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并定期清洗和维护。定期校验保温、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确保运转正常。贮存、包装食品的容器应当清洁无害,不得使用含塑化剂的塑料制品存放油脂及油脂类食品、酒类饮品。鼓励使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的容器、工具和设备。(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三)严把原辅料购进质量安全关。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或供应商,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重点加强对米面油、肉类和水产品的采购管理,保证购进原辅料的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严禁采购和使用假冒伪劣的食品原料和酒水饮料。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原料,及时处理超过保质期或者变质的食品及原料。(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四)严把餐饮加工制作关。餐饮服务提供者要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加工人员要保持个人卫生,加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加工用具、容器要明显区分,实施色标、分类、定位管理,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待加工食品及原料要及时检查,熟制食品要烧熟煮透,保存条件和保存期限符合要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五)严把餐饮具清洗消毒关。餐饮服务提供者对餐具、饮具自行进行清洗消毒的,要配备清洗消毒保洁设施设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的洗涤剂和消毒剂,餐具、饮具清洗消毒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餐具、饮具干净卫生。餐饮服务提供者不能自行清洗消毒的,应当使用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提供的清洗消毒后的餐具、饮具。盛放直接入口食材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六)严把环境卫生控制关。保持加工操作区、就餐区和卫生间等区域的清洁卫生。加工操作区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当平整、无破损、无污垢,加工贮存设备、工用具等物品及时清洗消毒。保持就餐区地面整洁、桌面清洁、通风良好。设立卫生间的,要实行定期清洁制度,并做好记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防蝇、防虫和防鼠工作。定期清洗消毒空调通风系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二、全面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七)完善监管制度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餐饮服务食品经营许可、网络餐饮服务监管、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学校(含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民航运营、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修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完善餐饮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进餐饮服务团体标准和特色餐饮地方标准建设。(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
(八)严格餐饮食品经营许可管理。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设施设备布局、清洗消毒、冷藏冷冻等项目的审查和现场核查,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符合条件的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依法依规加强小餐饮、小饭桌和家庭托餐等许可或备案登记管理,实现餐饮业许可管理全覆盖。(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九)加强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全面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实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全覆盖。重点加大对原料采购、加工制作、清洗消毒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强化对米面油、肉类、水产品、调味料、餐饮具和菜品、自制饮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加强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用水、进口食品和餐饮用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及时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和抽检结果。(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负责)
(十)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管。严格落实网络第三方平台和自建网站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具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保证公示菜品和信息真实、加工菜品规范安全、食品容器和餐具清洁无毒、配送过程食物不被污染、消费者投诉及时处理。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督检查和网上监测,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十一)加强集中用餐单位日常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含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纳入学校安全工作内容,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持续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督促施工企业加强建筑工地食堂安全管理。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将养老机构食堂的质量安全列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大对医院食堂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学校(含幼儿园)、医院和养老机构的营养健康指导。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国境口岸区域餐饮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全国口岸卫生核心能力建设工作。旅游部门要将餐饮质量安全纳入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促进餐饮业质量提升。铁路总公司要强化铁路运营中餐饮环节的日常管理,将餐饮质量安全与运营安全同检查、同考核。县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实际,加强村民自办宴席等形式的农村集体用餐管理,防止因误采误食野果和野生毒蘑菇、误用亚硝酸盐、误饮甲醇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旅游局、中国铁路总公司、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各省级食品安全办负责)
(十二)严厉打击餐饮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无证餐饮和户外餐饮摊点整治力度。严厉查处使用来源不明食品原料、病死或者死因不明、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加工制作食品,以及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掺杂使假、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购买使用“地沟油”等违法行为。建立联动联查、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形成严惩重处的高压态势。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负责)
三、全面开展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十三)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坚持质量兴农,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大力推进规模化种养殖,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探索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格执行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和使用规定,严格落实农药、兽药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管理制度,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不断提升“三品一标”的总量规模和质量水平,逐步完善食用农产品产地预冷、贮运等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推广“生产基地+餐饮企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餐饮企业”等食用农产品直供直销模式。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和抽检监测。(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质检总局负责)
(十四)开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行动。严格落实超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肉品、蔬菜、蛋品、水产品、水果等食用农产品实行基地采购或供应商供货,加强食用农产品贮存、运输和销售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设立优质精品肉菜专柜,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十五)开展量化分级提档升级行动。深入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全部实行量化分级评定,80%的大型餐饮企业、学校(含幼儿园)食堂的量化等级达到良好以上。进一步完善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公示制度。将餐饮食品安全量化等级纳入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等评定的重要内容。(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教育部、旅游局负责)
(十六)开展“明厨亮灶”质量提升行动。以繁华商业街区、A级旅游景区等为重点区域,以学校(含幼儿园)食堂、大型和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为重点单位,提升“明厨亮灶”覆盖面。推进食品原辅料及其来源公示,公开加工制作过程,提升环境卫生质量,开展“明厨亮灶”示范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公信力。(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教育部、旅游局负责)
(十七)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行动。以主体责任落实、管理方式创新、原料安全控制、操作过程规范和服务质量提升为重要创建内容,积极开展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和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鼓励小餐饮集中规范经营,实行大宗原料统一采购和餐具、饮具统一消毒的管理模式。(各省级食品安全办负责)
四、全面提升餐饮业创新发展水平
(十八)提升餐饮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大型和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采用先进管理方式,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建设冷链配送系统,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的配送模式,提高配送食材的防腐保鲜水平。(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十九)促进餐饮业供给结构调整。结合城市改造、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居民社区、办公聚集区、商业集中圈、学校(含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旅游景区和交通枢纽等重点场所的餐饮网点规划布局,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早餐、快餐、团餐和网络订餐等大众餐饮服务,扶持和引导高端餐饮服务企业提供面向大众的餐饮服务,形成优质、便捷、经济的餐饮服务网络。(各省级食品安全办、商务部负责)
(二十)强化餐饮服务人才建设。加快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强化培训管理和绩效考核,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提升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实施餐饮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才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设及培养计划,推进餐饮服务各类人才的系统培训。强化厨师的培训和管理,实行餐饮服务职业资格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鼓励推行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负责)
(二十一)加强餐饮品牌建设。围绕提升餐饮质量安全和信誉,大力推广名店、名厨、名菜,积极培育地方餐饮品牌,宣传品牌文化,树立品牌形象,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保护和传承餐饮老字号。加强中外餐饮文化交流,鼓励特色餐饮“走出去”,提升中华饮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二十二)促进餐饮集约化经营。加强规划引导,推动餐饮业向大众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升级。支持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实现原料统一加工、集中配送。支持餐饮服务企业实施“农餐对接”,利用“农户+基地+餐饮单位”“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经营模式,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充分发挥“互联网+餐饮”优势,促进餐饮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五、组织实施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同责,把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具体措施,量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要求,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省级食品安全办负责)
(二十四)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对餐饮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将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设立餐饮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补助基金,加大对监督抽查、品牌建设、示范创建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餐饮聚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餐饮经营环境。(各省级食品安全办负责)
(二十五)开展督导考核。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作为重点工作,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将其列为“国家卫生城市”“双安双创”等创建和评定的重要内容。(各省级食品安全办、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二十六)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引导,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健康营养理性消费知识,厉行节约,大力倡导餐饮业开展“减盐、减油、减糖”活动。加大监管信息公开力度和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加快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鼓励开展质量安全培训,提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查服务。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开展舆论监督,真实、公正报道餐饮食品安全状况。畅通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落实投诉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营造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的良好消费环境和社会共治氛围。(各省级食品安全办、各有关部门负责)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
教 育 部 公 安 部
民 政 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农 业 部
商 务 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质检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旅 游 局 民 航 局
中国铁路总公司
2017年9月21日
第二篇:市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部署,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不断提升我市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8〕14号),结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修订版)》,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化政策引导、产业扶持和品牌引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创新监管理念与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全市餐饮业更好更快发展,使餐饮消费更安全、更健康,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共治共建共享食品安全。
二、工作目标
出台《嘉峪关市“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专项规划》,并申请纳入嘉峪关市“十三五”规划编制目录;
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扩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
实施餐饮单位“明厨亮灶”提升行动,落实应用电子追溯监管系统和进货查验义务;
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运用“以网治网”手段,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管;
规范处置餐饮单位餐厨废弃物,建成餐厨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集中收集处置体系,餐饮服务单位每日产生的餐厨废弃物进入集中收集处理体系;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查办率、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完成率和应公开的监督执法、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全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坚持源头管控,保障餐饮食品安全
1.提升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水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业源头污染治理,建立完善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等监管机制,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规模化种植养殖,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有关规定,种植、养殖过程中违法使用农业投入品等行为得到有效治理。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的食用农产品,逐步完善食用农产品产地预冷、贮运等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等食用农产品直供直销模式。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农药兽药残留的食品检验量不低于每年2份/千人)和风险监测。(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环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
2.提升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实施“透明车间”、企业自查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全市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风险清单和企业风险清单,强化风险管理。持续开展食品添加剂使用“两超一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治理行动,降低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发生率,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提升集中交易市场规范化水平。加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深入开展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食用农产品入市监管,严格准入标准,以高风险品种为切入点,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市场销售凭证“双证”制度,推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加强“放心粮油”供应网络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林局、市粮食局)
4.提升大中型商超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阳光仓储”,开展大中型商超放心肉菜质量安全公开评价,推行农超对接、厂超挂钩,推动“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实施放心肉菜、品牌食品信息公示制度。全面推动大中型商超食品现场制售场所硬件改造,规范制售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5.提升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实施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许可,依法加大监督检查和抽查力度。强化“食品级”标识管理,规范产品标识及使用说明。规范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为,督促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建立自查制度、落实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覆盖全项目的检查,定期公布集中消毒单位名单,提高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安全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市场监管局)
(二)坚持规范管理,落实餐饮单位主体责任
1.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员管理。规范餐饮企业用人行为,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餐饮企业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支付劳动者报酬。餐饮服务提供者要建立健全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自查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餐饮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的集中培训不少于40学时。(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
2.加强设施设备配备管理。餐饮服务提供者要配备与餐饮服务相适应的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并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定期校验保温、冷藏、冷冻、消毒设施设备,确保运转正常。贮存、包装食品的容器应当清洁无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严把餐饮原辅料质量安全关。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加强原辅料质量控制,确保原辅料来源可靠安全。严格落实餐饮服务单位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重点加强米面油、肉类和水产品的采购管理,确保购进原料的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定期检查库存,及时处理过期和腐败变质食品及原料。(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4.规范餐饮加工制作。餐饮服务提供者要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建立食品安全操作规程。积极实施“明厨亮灶”,公开展示食品制作加工过程。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加工用具、容器明显区分,实施色标管理,防止交叉污染。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要及时检查,熟制食品要烧熟煮透,保存条件和保存期限符合要求。(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5.规范餐饮具洗消保洁。餐饮服务提供者对餐饮具自行清洗消毒的,要配备洗消保洁设施设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的洗涤剂和消毒剂,餐饮具清洗消毒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不能自行清洗消毒的,应当使用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提供的清洗消毒后的餐具、饮具;
进一步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洗消保洁管理,确保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提供卫生、安全的集中消毒餐饮具。(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
6.强化环境卫生控制要求。保持加工操作区、就餐区、卫生间等区域的清洁卫生。加工操作区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平整、无破损、无污垢,容器、工用具等物品及时清洗消毒。就餐区要保持地面整洁、桌面清洁、通风良好。后厨餐厨废弃物盛装容器必须加盖并按要求放置。卫生间不得设在食品处理区且要建立定期清洁制度,并做好记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防蝇、防虫和防鼠工作,定期清洗消毒空调通风系统,不断规范经营场所卫生管理。(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三)坚持综合施治,提高餐饮食品监管效能
1.加强餐饮监管能力建设。出台印发《嘉峪关市“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专项规划》,并申请增纳入嘉峪关市“十三五”规划编制目录;
落实“四有两责”,各级监管队伍的办公业务用房、执法车辆、执法装备、设施配备达到相应建设标准要求,充实基层餐饮服务监管力量,推进基层监管队伍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增加经费投入。制定统一规范的监督检查程序,实现现场文书电子化和便捷化。加快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强化培训管理和绩效考核,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提升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水平。(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发改委、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2.加强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坚持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全覆盖基础上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实现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全覆盖。重点加大对原料采购、加工制作、清洗消毒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强化对米面油、肉类、水产品、调味料、餐饮具和自制饮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及饮用水、进口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管,及时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和抽检结果。依法对不合格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开展核查处置。(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
3.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管。运用“以网治网”手段,严格落实网络第三方平台和自建网站的管理责任,确保有专门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具备实体经营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小餐饮登记证),保证公示菜品和信息真实、加工菜品规范安全、食品容器和餐具清洁无毒、配送过程食物不被污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第三方平台未履行相关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处罚并及时移送通信管理部门处理,促进线上线下联动监管。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督检查和网上监测,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通信运营公司)
4.严厉打击餐饮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无证餐饮和户外餐饮摊点整治力度。严厉查处使用来源不明食品原料、未经检验检疫或死因不明肉类及其制品及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掺杂使假、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制售“地沟油”等违法行为;
主动排查、定期研判、及时处置本地出现的各类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业共性隐患问题,餐饮环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工业明胶生产食品、使用工业硫磺熏蒸食物、违法使用瘦肉精、食品制作过程违法添加罂粟壳等物质、水产品违法添加孔雀石绿等禁用物质、生产经营企业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九类危害食品安全的“潜规则”和相关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治理;
建立联动联查、行刑衔接工作机制;
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
5.落实相关部门管理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纳入学校安全工作重点内容,持续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建设部门要加强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民政部门要将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列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含托幼机构)、医院和养老机构的营养健康指导及食源性疾病的管理。旅游部门要积极争取将餐饮质量安全纳入星级酒店、星级旅游景区和美食街(城)评定标准,不断提升旅游景区食品安全水平。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部门要强化对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运营中餐饮环节的日常管理,做到餐饮质量安全与运营安全同检查、同考核。各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实际,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建设局、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游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嘉峪关火车站、嘉峪关机场公司、三区)
(四)坚持示范引领,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水平
1.开展量化分级提档升级行动。通过严格许可把关、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手段,结合“明厨亮灶”建设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大力提升全市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水平。发挥市场作用,提升人民群众对量化分级管理的认可度,引导各类餐饮服务单位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水平,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
2.开展“明厨亮灶”提升改造行动。餐饮服务提供者可采用开放、透明、视频等方式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公开加工制作过程,公示食品原料信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诚信经营,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公信力。将“互联网+食品安全”理念植入“明厨亮灶”工程,开展“明厨亮灶”提升改造行动。鼓励中小学食堂、养老院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餐饮服务提供者将视频信息上传至网络平台,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
3.持续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行动。深入推动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深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农林局、市教育局)
4.开展小餐饮规范提升行动。落实《甘肃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监督管理条例》,严格标准程序,全面开展小餐饮登记工作,不断提高小餐饮监管覆盖面。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改善经营条件,通过合理规划、选址建设、选户入驻、规范提升,建设一批小餐饮规范化市场(街、广场),鼓励和引导小餐饮进场入市集中经营。鼓励小餐饮市场(街、广场)的开办方对大宗食品原料采购、清洗消毒、人员健康等实行统一管理。(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执法局)
(五)坚持改革创新,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
1.提升餐饮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餐饮服务单位实施信息化、科学化管理,不断规范经营行为。支持餐饮服务提供者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和统一配送。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建设冷链配送系统,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的配送模式,提高配送食材的防腐保鲜水平。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2.促进餐饮业供给结构调整。结合城市改造、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居民社区、办公聚集区、商业集中圈、学校、医院、养老机构、旅游景区(点)和交通枢纽等重点场所的餐饮网点规划布局,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早餐、快餐、团餐和网络订餐等大众餐饮服务形式,扶持和引导高端餐饮服务企业提供面向大众的餐饮服务,形成优质、便捷、经济的餐饮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商务局)
3.大力培养餐饮服务人才。实施餐饮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才建设及培养计划,推进餐饮服务各类人才的系统培训。强化对餐饮从业人员尤其是厨师的培训和管理,将餐饮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纳入餐饮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各类人才的职业技能竞赛。鼓励推行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商务局)
4.加强餐饮品牌建设。围绕提升餐饮质量安全和信誉,加强餐饮品牌建设,大力推广名店、名厨、名菜,积极培育地方餐饮品牌,宣传品牌文化,树立品牌形象,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保护和传承餐饮老字号。加强中外餐饮文化交流,鼓励特色餐饮“走出去”,提升嘉峪关饮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5.促进餐饮集约化经营。加强规划引导,推动餐饮业向大众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升级。支持餐饮服务企业实施“农餐对接”,利用“农户+基地+餐饮单位”、“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经营模式,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农林局)
四、时间安排
(一)部署宣传阶段(2018年5月1日前)
由各相关单位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上报时间节点为2018年4月20日前),明确落实工作任务的总体安排部署时间节点,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就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和餐饮业质量安全工程在新闻媒体、在各行各业进行同步宣传、广泛报道。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各部门要在2018年6月10日前完成各自工作任务,6月中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检查验收并通报问题,确保上半年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并圆满完成。
(二)规范提升阶段(2020年12月1日前)
以本实施方案为基础,各相关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计划,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和餐饮业质量安全工程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按行业、类别有计划、有步骤的分别进行规范、推进、提升,并指导跟踪落实整改,每半年开展一次本部门知晓率、支持率调查,每年开展一次满意度调查,并随工作总结一起上报,按照责任分工和以下时间节点完成各自主要工作任务。
1.2018年6月底前,要完成以下主要工作任务:
(1)出台印发《嘉峪关市“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专项规划》,并申请增纳入嘉峪关市“十三五”规划编制目录。(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发改委)
(2)“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占到食用农产品规模的30%以上。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店标准化经营达到60%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5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林局、三区)
(3)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强化培训管理和绩效考核,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实施率达到100%;
食品安全量化分级达到90%以上;
学校(含托幼机构)、养老机构、旅游景区(点)等重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b级(良好)以上比例达到60%以上;
全市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商场超市、批发市场、中型以上餐饮单位、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及集体用餐配送单位100%应用电子追溯监管系统,其他经营者100%落实进货查验义务和索取“电子一票通”台账;
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以下简称“三小”)登记备案率和监管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店10家,示范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6家,省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1家(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建成4条以上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
餐饮服务经营者持证率、公示率达到100%。依法应查办的餐饮服务违法案件查办率、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完成率和应公开的监督执法、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全市餐饮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4)团体消费单位肉类、蔬菜等重要农产品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50%并稳定运行;
每年开展蔬菜、水果、畜禽肉、鲜蛋、水产品、奶等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抽检,每个品种抽样不少于20个;
农药兽药残留的食品检验量不低于每年2份/千人,对不合格产品及时、全面开展上下游溯源追查、处置。(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林局)
(5)餐饮单位餐厨废弃物做到集中收集处理,并定期向社会公示餐饮服务单位的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量。(责任单位:市环卫局)
2.2018年12月底前,要完成以下主要工作任务:
(1)持续扩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占到食用农产品规模的35%以上;
建设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店标准化经营达到70%以上;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55%以上。(责任单位:市农林局、三区)
(2)印发专项行动方案,开展餐饮环节九类危害食品安全的“潜规则”和相关违法行为专项治理;
餐饮单位“一户一档”建档率、食品风险等级划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食品安全量化分级达到92%以上;
重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b级(良好)以上比例达到65%以上;
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以下简称“三小”)登记备案率和监管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店达到11家,示范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达到7家,省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达到2家(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建成5条以上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
对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做到100%建档,开展监督检查;
全市餐饮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29号),支持冷链物流食品行业发展;
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完善食用农产品产地预冷、贮运及食品相关产业冷链物流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市农林局、市市场监管局、三区)
(4)制定相应的工作体制机制文件,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摸清土壤污染分布和面积。(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林局、三区)
(5)规范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为,督促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建立自查制度、落实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覆盖全项目的检查,定期公布集中消毒单位名单。(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6)各级监管队伍的办公业务用房、执法车辆、执法装备、设施配备达到相应建设标准要求。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配套培训管理和绩效考核,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提升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水平。(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林局、市粮食局)
(7)开展“明厨亮灶”提升改造行动,中小学食堂、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旅游接待餐饮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100%公开加工制作过程,公示食品原料信息,并将视频信息上传至网络平台,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市民政局)
(8)开展小餐饮规范提升行动,落实《甘肃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监督管理条例》和“以奖代补”政策,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的配送模式,对小吃摊点统一规划,改善经营条件,建设一批小餐饮规范化市场(街、广场、店、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执法局)
(9)规范餐饮企业用人行为,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餐饮企业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支付劳动者报酬。(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10)加强餐饮品牌建设,持续开展“品牌展示”、“美食节”等活动,推广名店、名厨、名菜,积极培育地方餐饮品牌,保护和传承餐饮老字号。(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11)建成餐厨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集中收集处置体系,餐饮服务单位每日产生的餐厨废弃物进入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并定期向社会公示收集处置量。(责任单位:市环卫局)
(12)持续加强“放心粮油”品牌建设和供应网络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市粮食局)
3.2019年12月底前,要完成以下主要工作任务:
(1)持续扩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占到食用农产品规模的45%以上;
建设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店标准化经营达到85%以上;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林局、三区)
(2)继续开展餐饮环节九类危害食品安全的“潜规则”和相关违法行为专项治理;
餐饮单位“一户一档”建档率、食品风险等级划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食品安全量化分级达到98%以上;
重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b级(良好)以上比例达到70%以上;
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以下简称“三小”)登记备案率和监管覆盖率达到100%;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店达到13家,示范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达到8家,省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达到3家(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建成6条以上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
对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做到100%建档,开展监督检查;
全市餐饮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持续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开展污染土壤治理,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林局、三区)
(4)开展“明厨亮灶”提升改造行动,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100%公开清洗消毒过程,并将视频信息上传至网络平台,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5)持续开展小餐饮规范提升行动,落实《甘肃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监督管理条例》和“以奖代补”政策,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的配送模式,对小吃摊点统一规划,改善经营条件,建设一批小餐饮规范化市场(街、广场、店、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执法局)
4.2020年11月底前,要完成以下主要工作任务:
(1)持续扩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占到食用农产品规模的50%以上;
建设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店标准化经营达到100%;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林局、三区)
(2)继续开展餐饮环节九类危害食品安全的“潜规则”和相关违法行为专项治理;
餐饮单位“一户一档”建档率、食品风险等级划分覆盖率达到100%;
学校(含托幼机构)、养老机构、旅游景区(点)等重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b级(良好)以上比例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三)巩固提高阶段(至2020年12月30日)
对前期工作进行再检查、再规范,巩固工作成果,防止出现反弹,建立长效机制,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党政同责,把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嘉峪关市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市场监管局。
(二)强化政策引导。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商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加大对餐饮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市级财政要保障对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作的投入,加大对监督执法、抽检监测、示范创建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餐饮聚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餐饮经营环境。(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商务局)
(三)加强督导考核。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将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作为重点工作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将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列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安双创”等创建工作重要内容。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抽调人员定期开展交叉督导检查,对敷衍了事、推诿扯皮、工作不力,影响“双安双创”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点名曝光,直至追究责任。(责任单位:市食安委办、市文明办、市卫生计生委、市市场监管局)
(四)开展全员培训。市场监督管理局要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对餐饮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行业道德伦理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知识的全员培训,确保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影像、视频、文字资料完整,切实提高餐饮企业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以及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底线责任和操作技能。(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五)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引导,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健康营养消费知识,厉行节约,大力倡导餐饮业开展“减盐、减油、减糖”活动。加大监管信息公开力度和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和督促餐饮服务提供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各单位要及时上报本部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视频和影像资料。新闻媒体要开展舆论监督,客观、公正报道食品安全真实状况。畅通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落实投诉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营造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的良好消费环境和社会共治氛围。(责任单位:三区、市文广新局、各有关单位)
第三篇:餐饮业质量提升方案
xxx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实施方案
餐饮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当前,居民在外餐饮消费越来越普遍,大众化消费、健康消费需求大幅上升,促进餐饮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关系千家万户。为全面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部门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食安办„2017‟31号)、《XX省政府食安办等15部门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实施意见》(X食安办„2017‟50号)和《市政府食安办等16部门XX市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实施方案》(x食安办„2018‟4号)精神,结合开发区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抓好餐饮业质量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结合“双安双创”工作,坚持严字当头,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工作目标
严格实施《食品安全法》,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到2020年全区餐饮服务企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有显著提升,提升餐饮业创新发展水平,促进餐饮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餐饮消费质量安全需求。
三、时间安排 为确实提升开发区餐饮业质量安全,决定利用2018年至2020年三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作。
四、活动内容
(一)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1.严格制度建设和从业人员管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的各项制度,配备经考核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切菜、配菜、烹饪、传菜、清洗消毒等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大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及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要设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安全技术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建立自查清单,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自。
2.严格设施设备维护管理。餐饮服务提供者要配备与餐饮服务相适应的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并定期清洗和维护。定期校验保温、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确保运转正常。贮存、包装食品的容器应当清洁无害,不得使用含塑化剂的塑料制品存放油脂及油脂类食品、酒类饮品。鼓励使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的容器、工具和设备。
3.严把原辅料购进质量安全关。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或供应商,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重点加强对米面油、肉类和水产品的采购管理,保证购进原辅料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严禁采购和使用假冒伪劣的食品原料和酒水饮料。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原料,及时处理超过保质期或者变质的食品及原料。
4.严把餐饮加工制作关。餐饮服务提供者要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加工人员要保持个人卫生,加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加工用具、容器要明显区分,实施色标、分类、定位管理,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待加工食品及原料要及时检查,熟制食品要烧熟煮透,保存条件和保存期限符合要求。
5.严把餐饮具清洗消毒关。餐饮服务提供者对餐具、饮具自行进行清洗消毒的,要配备清洗消毒保洁设施设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的洗涤剂和消毒剂,餐具、饮具清洗消毒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餐具、饮具干净卫生。餐饮服务提供者不能自行清洗消毒的,应当使用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提供的清洗消毒后的餐具、饮具。盛放直接入口食材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
6.严把环境卫生控制关。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餐饮服务场所定期清洁制度。保持加工操作区、就餐区和卫生间等区域的清洁卫生。加工操作区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当平整、无破损、无污垢,加工贮存设备、工用具等物品及时清洗消毒。保持就餐区地面整洁、桌面清洁、通风良好。设立卫生间的,要实行定期清洁制度,并做好记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防蝇、防虫和防鼠工作,定期清洗消毒空调通风系统。
(二)全面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1.完善监管制度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餐饮服务食品经营许可、网络餐饮服务监管、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学校(含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等规章制度。提高标准制修订能力,完善餐饮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实用性,服务地方特色餐饮行业发展,推进餐饮服务团体标准和特色餐饮地方标准建设。
2.严格餐饮食品经营许可管理。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设施设备布局、清洗消毒、冷藏冷冻等项目的审查和现场核查,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符合条件的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依法依规加强小餐饮、小饭桌和家庭托餐等许可或备案登记管理,实现餐饮业许可管理全覆盖。
3.加强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全面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实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全覆盖。重点加大对原料采购、加工制作、清洗消毒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强化对米面油、肉类、水产品、调味料、餐饮具和菜品、自制饮品以及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中高毒农药和畜禽水产品中禁用物质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加强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用水、进口食品和餐饮用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及时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和抽检结果。
4.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管。严格落实网络第三方平台和自建网站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具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保证公示菜品和信息真实、加工菜品规范安全、食品容器和餐具清洁无毒、配送过程食物不被污染、消费者投诉及时处理。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督检查和网上监测,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5.加强集中用餐单位日常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含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纳入学校安全工作内容,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持续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建设部门要督促施工企业加强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并将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作为施工企业文明施工的重要检查内容。民政部门要将养老机构食堂的质量安全作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的重点内容,纳入开发区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细则,加强对养老机构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大对医院食堂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临床医生、集中供餐单位配餐人员等的营养培训,强化营养人才培养,加强对学校(含幼儿园)、医院和养老机构的营养健康指导。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实际,加强村民自办宴席等形式的农村集体用餐管理,防止因误采误食野果和野生毒蘑菇、误用亚硝酸盐、误饮甲醇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6.深入开展小餐饮规范提升行动。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加强小餐饮登记工作,强化网格化标准化管理,实施推行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每店确定一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一本进货台帐、每天进行一次质量自查的管理模式,推进小餐饮综合治理。鼓励支持小餐饮集中经营,规范提升小餐饮经营水平。
7.严厉打击餐饮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无证餐饮和户外餐饮摊点管理和处罚力度。严厉查处购用畜禽水产品中违规使用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使用来源不明食品原料、病死或者死因不明、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加工制作食品,以及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掺杂使假、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购买使用“地沟油”等违法行为。建立联动联查、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形成严惩重处的高压态势。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全面开展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1.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兽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行《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加强肥料生产许可管理,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全面落实进销货台账制度,推行信息化管理技术,逐步实现可追溯管理。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检测、明确风险检测和监督抽验任务,理顺检测机制,提升检测能力,依法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检测服务,增加监测数量、监督抽检密度和频次,产地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禁止上市销售。加强行政执法,规范监管机构建设,强化检打联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案件移交、联合办案和协调配合机制,按有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完善食用农产品产地预冷、贮运等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推广“生产基地+餐饮企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餐饮企业”等食用农产品直供直销模式。
2.开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行动。严格落实超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肉品、蔬菜、蛋品、水产品、水果等食用农产品实行基地采购或供应商供货,加强食用农产品贮存、运输和销售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设立优质精品肉菜专柜,逐步完成开发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作。
3.开展量化分级提档升级行动。深入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全部实行量化分级评定,85%的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大型企业食堂、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量化等级达到良好以上,学校食堂逐步消除C级,进一步完善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公示制度。
4.开展“明厨亮灶”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明厨亮灶”全覆盖。以繁华商业街区等为重点区域,以学校(含幼儿园)食堂、大型和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为重点单位,提升“明厨亮灶”质量,推进食品原辅料及其来源公示,公开加工制作过程,提升环境卫生质量,开展“明厨亮灶”示范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公信力。5.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行动。以主体责任落实、管理方式创新、原料安全控制、操作过程规范和服务质量提升为重要创建内容,积极开展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和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鼓励小餐饮集中规范经营,实行大宗原料统一采购和餐具、饮具统一消毒的管理模式。
(四)全面提升餐饮业创新发展水平。
1.提升餐饮业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行《餐饮企业的等级划分与评定》(GB/T1339l--2009)等国家标准,把贯彻实施国家行业标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作为餐饮行业提档升级、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的有力抓手。鼓励大型和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采用先进管理方式,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建设冷链配送系统,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的配送模式,提高配送食材的防腐保鲜水平。
2.促进餐饮业供给结构调整。结合城市改造、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居民社区、办公聚集区、商业集中圈、学校(含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旅游景区和交通枢纽等重点场所的餐饮网点规划布局,在制定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及相关地方标准等方面,要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早餐、快餐、团餐和网络订餐等大众餐饮服务,扶持和引导高端餐饮服务企业提供面向大众的餐饮服务,形成优质、便捷、经济的餐饮服务网络。
3.强化餐饮服务人才建设。加快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强化培训管理和绩效考核,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提升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实施餐饮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才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设及培养计划,推进餐饮服务各类人才的系统培训。鼓励推行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4.加强餐饮品牌建设。围绕提升餐饮质量安全和信誉,大力推广名店、名菜,积极培育地方餐饮品牌,创建河北省服务名牌,开展“冀字号”餐饮品牌的创建活动,宣传品牌文化,树立品牌形象,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保护和传承餐饮老字号。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聚焦餐饮业转型升级,举办京津冀美食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京津冀餐饮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消费拉动加强中外餐饮文化交流,鼓励特色餐饮“走出去”,提升中华饮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促进餐饮集约化经营。加强规划引导,推动餐饮业向大众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升级。支持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实现原料统一加工、集中配送。支持餐饮服务企业实施“农餐对接”,利用“农户+基地+餐饮单位”、“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经营模式,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充分发挥“互联网+餐饮”优势,促进餐饮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积极创新推动餐饮+物流+旅游+康体养生+文化+房地产等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创造有效供给。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工作部署(2018年2月1日至3月30日)。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工作内容和要求,制定本部门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结合工作实际,内容充实,目标明确,切实可行。请各单位于2018年3月25日前确定一名联系人报送开发区食安办。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8年3月31日至2020年11月20日)。各单位按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照各工作阶段时间节点工作目标,全面落实方案各项工作要求,同时加强督导检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全面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请各单位于每年12月10日前将本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作开展情况形成工作总结,报送开发区食安办。
第三阶段:总结归纳(2020年11月21日至12月30日)。各单位要认真归纳整理餐饮业质量提升工作措施和成效,全面总结工作经验和好做法,形成文字材料于2020年12月20日前报开发区食安办。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同责,把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开发区,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提出具体措施,量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要求,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餐饮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将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作经费列入预算,设立餐饮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补助基金,加大对监督抽查、品牌建设、示范创建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餐饮聚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餐饮经营环境。
(三)开展督导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将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作为重点工作,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将其列为“国家卫生城市”“双安双创”等创建和评定的重要内容。
(四)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引导,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健康营养理性消费知识,厉行节约,大力倡导餐饮业开展“减盐、减油、减糖”活动。加大监管信息公开力度和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加快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鼓励开展质量安全培训,提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查服务。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开展舆论监督,真实、公正报道餐饮食品安全状况。畅通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落实投诉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营造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的良好消费环境和社会共治氛围。
第四篇:关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具体体现。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我市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促进我市农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主要食用农产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生产、储运、加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县级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实行准入制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储运过程和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培育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使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全程监控,全面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
(一)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控制源头污染。
一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和保护,抓紧开展农产品产地适宜性评价。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三废”、生活垃圾和污水。禁止在有害物质超标区域生产、采集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违禁、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市、县、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季节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对违规经营违禁农药的经销商依法实行严厉处罚。对申办兽药经营、饲料生产企业,要对照条件严格验收。对农药、兽(渔)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其按标规范生产,建立原料进货、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相关记录。积极开展兽药GSP试点,进一步强化兽药经营企业的硬件,规范经营行为。实行渔药经营许可和水生动物诊疗许可制度,所有渔药均由具有渔医资格的渔医签发用药清单。渔用饲料生产企业必须持《饲料生产许可证》生产经营,产品必须注明批次合格证以及出具出售合法发票。
三是强化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定期公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倡导使用、限制使用、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名录;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培训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粮食局有关要求,监管在处理虫粮时,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品,积极采用科学储粮、绿色储粮技术。同时监管粮食运输,禁止可能有污染的车辆运输粮食,确保粮食在储运环节的安全。
(二)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各有关县(市)区要制定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贯标用标力度。鼓励、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完善自身标准体系,使主要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国内市场要求相适应。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使农产品生产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民掌握并遵循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已经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把我市优质稻米、专用小麦、设施蔬菜、创汇特菜、优质水果、生猪、奶牛、肉鸭、水产品等主要生产基地建成各级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条件的要进一步建成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把邳州大蒜、铜山小麦、沛县稻米、丰县苔蒜建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重点推进规模、生态健康养殖,强化疫病监测和防疫。实行畜禽产品产地报检制度,凭新型二维码免疫标识和临床检查健康状况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推广水产养殖许可制度,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向当地县级政府有关部门申领“水域滩涂养殖证”,苗种生产经营企业必须依法向当地市级部门领取“苗种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建立健全水产养殖(苗种)生产记录、生产养殖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等。突出抓好奶站和规模奶牛场监管。对奶站实行许可证管理,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定期对生鲜牛奶和自配料抽检。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禁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
严格执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测检验制度,禁止质量安全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开展例行抽检,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责令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畜禽产品要严格凭有效检疫合格证明进场交易,严格索证索票,查证验物。外地畜产品进入我市市区销售实行定点报验,查证验物,消毒车辆。对畜禽及其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经营单位和个人实行备案制度,实现有货必查、有货必检。实施县级以上水产品批发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经营台帐、完善产地证明、抽检进场水产品等。
三、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检测检验能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行政职能,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能力,逐步完善全程监管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市县农业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强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增强检测检验能力。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完善检测功能,提高利用率,加快市农产品与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建设,争取建成区域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六县(市)和贾汪区要认真规划,集中力量加强县级检测机构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和监测水平,重点开展快速检测和生物检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农业园区、专业生产基地和产地市场、市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一批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按规定建立检测站点;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自建符合要求的检测站点。
四、健全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管理
(一)建立认证激励制度。积极培育地方农产品安全放心品牌,鼓励向国家积极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创建出更多的有影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各级政府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从田间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记录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田间档案,生产过程中要记载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以及农产品收获日期;农产品经营者要建立流通档案,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中从事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者应当建立产品进货台帐和销售台帐,如实记录进、销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联系方式、流向等内容,并向供货商按照产品生产批次索要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由供货商签字或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从事农产品零售的固定经营者应建立进货台帐。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积极开展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农产品的例行监督抽检工作。对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的蔬菜、猪肉、水产品等安全隐患较多的农产品每月抽检一次,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牌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抽检两次,发现不合格的要依法及时处理,并查找原因,制定落实整改措施,确保不出现等级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监测经费,确保例行监测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领导。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市发改委、农业、林牧渔业、工商、质监、财政、食品药品监督、商检、供销、粮食、公安、环保等部门负责人及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研究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实施属地管理责任制度。要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打破条块、行业和部门分割,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要畅通信息渠道,建立正常信息反馈制度,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要按规定及时上报,按照预案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二)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各自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发改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同级基本建设计划;农业、林牧渔业部门要深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质监部门要会同农业部门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工作;工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对违法销售不合格农产品和假冒伪劣农资的市场责任主体依法进行严厉打击;财政部门将农产品质量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食品药品监督、进出口检疫检验、粮食、供销、公安等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目标责任,制定详细规划和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广泛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区分不同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执行信息发布制度,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发布。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4〕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强审计工作,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服务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为建设廉洁政府、俭朴政府、法治政府提供有力支持。
——发现问题,完善机制。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现经济运行中好的做法、经验和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
——依法审计,秉公用权。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敢于碰硬,勇于担当,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纪律和各项廉政、保密规定,注意工作方法,切实做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
二、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
(三)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着力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特别是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以及简政放权推进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反映好的做法、经验和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和不断完善。
(四)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要看好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把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把钱用在刀刃上。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加强“三公”经费、会议费使用和楼堂馆所建设等方面审计,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推动俭朴政府建设。
(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注意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六)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扶贫、救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探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深入分析财政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等情况,推动惠民和资源、环保政策落实到位。
(七)推动深化改革。密切关注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及时予以反映,推动改进和完善。
三、强化审计的监督作用
(八)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注意发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要着力反映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妨害公平竞争等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九)推进廉政建设。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要查深查透查实。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贷款发放和证券交易、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问题,促进廉洁政府建设。
(十)推动履职尽责。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着力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
四、完善审计工作机制
(十一)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得设置障碍。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依法、及时、全面提供审计所需的财务会计、业务和管理等资料,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开放计算机信息系统查询权限的规定,已经制定的应予修订或废止。对获取的资料,审计机关要严格保密。
(十二)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协助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在现场审计阶段,被审计单位要为审计机关进行电子数据分析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
(十三)积极协助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需要协助时,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予以协助和支持,并对有关审计情况严格保密。要建立健全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以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对审计移送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有关部门要认真查处,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查处结果。审计机关要跟踪审计移送事项的查处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告。
五、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
(十四)健全整改责任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要及时整改和认真研究,整改结果在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同时,要向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告。
(十五)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各级政府每年要专题研究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以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将整改纳入督查督办事项。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整改。审计机关要建立整改检查跟踪机制,必要时可提请有关部门协助落实整改意见。
(十六)严肃整改问责。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研究,完善制度规定。对整改不到位的,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责问责。
六、提升审计能力
(十七)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招录审计人员可加试审计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位可实行聘任制。
(十八)推动审计方式创新。加强审计机关审计计划的统筹协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开展好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审计,探索预算执行项目分阶段组织实施审计的办法,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可以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探索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等制度,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和重大案件线索向同级政府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十九)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二十)保证履行审计职责必需的力量和经费。根据审计任务日益增加的实际,合理配置审计力量。按照科学核算、确保必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切实保障本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为审计机关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七、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依法直接领导本级审计机关,支持审计机关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把审计结果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政府监督检查机关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检查结果等信息,避免重复检查。
(二十二)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地方各级政府要保障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定期组织开展对审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拒不接受审计监督,阻挠、干扰和不配合审计工作,或威胁、恐吓、报复审计人员的,要依法依纪查处。
国务院
2014年10月9日
审计署组织召开全国审计机关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
2014年10月31日,审计署组织召开全国审计机关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结合两天来审计署党组中心组学习研究的成果,对全国审计机关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做出部署,并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具体贯彻落实措施进行了安排。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理论指导有新发展,治国理政有新方略,党的建设把握新规律,使中国梦不断变为现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践和探索,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奠定中华民族奋斗的思想基础,确立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伟大目标,规划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和根本动力,确定“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政治经济社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会议认为,四中全会揭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篇章,旗帜鲜明地就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回答,提出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观点、新部署、新举措,是指导和推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四中全会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审计监督的定位,强调了审计监督要严格依法,强化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意见》对审计工作赋予了新使命,明确了审计机关要发挥审计的保障作用和监督作用,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强化审计工作制度保障,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极大提升了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会议强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要着眼全覆盖,依法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要紧紧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坚持一手抓重大违法违纪、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的查处,一手抓促进深化改革、推进法治、提高绩效,使“反腐”、“改革”这两个轮子,拉着发展这架马车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平稳运行。要加大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促进政令畅通;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和反映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促进廉政建设;加大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力度,促进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加大绩效审计力度,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加大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情况的审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大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的力度,促进深化改革。
会议强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关键在人,要从严管理审计队伍,努力打造审计铁军。要加强思想建设,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要加强组织建设,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五湖四海的选人用人观念。要加强纪律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廉政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保密纪律。要加强作风建设,做到要联系实际、面向实际、深入实际,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和工作能力。
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从现在做起,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一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中央精神,把学习《决定》和《意见》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依法履职尽责,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二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要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把《决定》精神和《意见》要求转化为实际措施、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三要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突出“常”“长”二字,坚持统筹兼顾,逐一整改落实,以扎实的整改巩固活动成果,以活动成果推动下一步审计工作,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四要抓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重点做好土地审计及后续工作,持续开展好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开展好今年的财政存量资金摸底工作。五要加强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做到紧扣时代,贴近实践,注重实际,不断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批理论和实践人才,推动审计理论实现新的发展。六要积极谋划好明年工作。加强审计计划的调查研究和总体把握,抓好财政审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提升审计工作的成效。
会议号召,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机遇意识,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乘势而上,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原标题:审计署组织召开全国审计机关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审计署:对关键岗位官员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3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明年要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依法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不断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和实效性。长期以来,审计机关一直坚持“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重叠加阶段,发展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与此同时,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保持发展这架‘马车’平稳快速前行,必须靠改革、反腐‘双轮’驱动、共同发力,实现整体推进。”刘家义指出,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的热切期盼。
那么,如何理解“全覆盖”?刘家义认为,“全覆盖”,一要有深度,不能走马观花,一味追求数量,在面上把所有单位走一遍,要对每个项目都审深审透;二要有重点,不是所有领域、所有项目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三要有步骤,不是一步到位、大干快上,走大跃进、跳跃式路子,要统筹部署,有计划推进,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四要有成效,要在做到审计覆盖面“广”的同时,力争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据刘家义介绍,在明年的审计工作中,审计机关将把握“全覆盖”的深刻内涵,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审计工作: ——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宏观调控,密切关注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税收等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行政审批权清理下放、机构改革推进、政府监管职责履行等情况; ——围绕提质增效和厉行节约,一方面要促进用好增量资金,避免形成损失浪费,另一方面要促进盘活存量资金,避免大量资金“趴在”窝里“睡觉”,同时重点加强对各地方、各部门“三公”经费、会议费和楼堂馆所清理情况的专项审计; ——围绕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并把债务管理、民生改善、环境治理、生态效益、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指标和实绩纳入评价内容;
——围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及化解情况,跟踪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跨境资本流动趋势及相关监管情况,关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绩效,监督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情况;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扶贫、救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加强对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以及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加强土地出让收支审计;
——围绕党风廉政建设,紧紧盯住财政资金管理、公共工程建设、银行贷款发放、土地和矿产资源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处置和国有企业投资经营等重点环节,严肃揭露和查处滥用职权、贪污受贿、骗取侵占、奢侈浪费、毁损资源、破坏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对审计机关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要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条件下科学统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最大限度挖掘潜力,形成工作合力。”刘家义表示,今后对全国性的审计项目,将探索多兵种、大兵团、合成式的组织模式,形成规模效应;并通过联网审计、数字化审计,力求事半功倍。(记者张晓松)
审计署:审计机关将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
新华社北京2013年12月27日电(记者张晓松)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7日表示,审计机关将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统筹安排好审计计划,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刘家义是在27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做上述表示的。
“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促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刘家义在部署明年审计工作时说,要力争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和质量上有新突破,把债务管理、民生改善、环境治理、生态效益、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并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进行问责追责。
今年以来,全国共对2.6万多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230多亿元,62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135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1999年,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已累计审计领导干部约50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