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有故事的老师,办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故事的老师,办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故事的教育
办有温度的学校博主按:“教育的使命就是提供机会!”一所学校一定要有故事,故事是一种教育、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有了这些,学校才会有温度,校园人的心才会暖呼呼的。校园里的故事越多,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就越多。教育是什么?哲人说:“忘记所学到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当我们怀念校园生活时,我们更多是怀念校园里曾经发生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冷暖人生!
去年的期末,我也以《做有故事的老师,办有温度的教育》做了述职,我在述职报告中给自己做了这样一个定位——播种者!我希望自己是这个团队的播种者,当然我更加希望自己播下的种子能够发芽,能够开花,能够结果!我觉得一个老师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有故事的老师一定是一个积极播种的好老师:
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故事:我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曾主动亲近学生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从来没有学生亲近的老师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我的态度,也是我评价老师的一个准则。其实和学生有故事可以很多很多,孩子犯错了,你是怎么教育开导他的;学生有困难了,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学生孤独了,你是怎么陪伴他的;学生困惑了,你是怎么解放他的等等,你为学生提供了多少成长机会,你就是为学生播下了多少种子,你每一次播种都会收获很多的故事!
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故事:教育的使命不仅要为学生成长提供机会,更要为家长提供机会,对于当下的中国家庭教育而言,学校充当家庭学校,那么老实往往就要做家庭学校的教授,和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故事,分享育儿心得等等,服务家长,不仅要在琐碎的事情上服务家长,更要为家长的育儿智慧服务,这样的老师才是一位值得家长信任的好老师!老师给家长播下了多少种子,家长就给学校盛开多少花朵!
老师和老师之间的故事:任何时代,没有哪一个英雄可以建成“空中楼阁”,没有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任何一位老师要想有一个幸福的职业生活是不可能的!老师之间的故事越多,老师之间的互动越和谐,幸福指数就越高,对于教师而言,职业即生活,作为教师,你在同伴中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老师和学习之间的故事:做老师,就意味着一辈子做学生,你读了多少书,你写了多少文章,你和同行进行了多少次交流与互动,你参加了多少次培训,这就是给自己播下学习的种子,只有播下学习的种子,只有学习习惯生根发芽,教师才能永葆激情,才能追求卓越!
我是一个播种者,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总有一天,我也能办出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们过上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罗日荣
2016年1月12日星期二
写下此文,重读李校大作,算是给自己再一次呐喊!
文|李建华(莲花实验学校校长)
2013年的最后一天,按照惯例,我选择下课后在教学楼行走,期待与孩子们的“相遇”。一个女生小跑到我面前,笑容灿烂地说了一句“校长,新年快乐”,塞给我两块巧克力就跑开了。又一节的课后,我看到一个男生在清理洗手间的垃圾筒,他告诉我:“明天就是新年了,我觉得垃圾筒应该是干净的!”因为新年,两位同学以他们特有的行动表达了莲花学生的“故事”与“温度”。这是一年来,我们坚持呵护并培育“有温度”的学生所收获的“果实”。
对一所学校而言,老师应该是温暖的守候,校长应该是温暖的符号,学校应该是温暖的田园,教育应该是温暖的等待和唤醒。在莲花实验学校,我们用“故事”与“温度”打破包裹在学生身上层层的“壳”,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
聚合“故事”与“温度”的因子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成立于2013年9月,由双闸中学、沙洲中学、双闸小学三校整合而成,是新城区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在没有“名校贴牌”的情况下,只有立足区域实际和自身特点做出特色,我们才能在整合中突围。
整合前,三所学校都有50多年办学历史;整合后,眼前的围墙没了,但师生心中的壁垒依旧。我在思考,新学校的根在哪里?没有根,就没有归宿和认同,虽然貌合却是神离。如何才能从整合度过磨合,再走向融合?必须要找到学校共有的文化DNA因子。
通过梳理和反复提炼,我们概括出办学的核心因子:“故事”与“温度”,翻开中外教育史,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这些教育家的身上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故事,汇聚着炽热的温度。“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成为我们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切学生发展的教育,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较好、独具特色、人文现代、令人向往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整合的过程就是一种重塑不同主体间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我们借鉴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反复讨论出台了《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行动纲领》,立足“故事”和“温度”的视角,从学校战略、学生、教师、师生关系、课程、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14个方面回答了学校“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聚焦了师生的文化认同。
在整合的过程中,其实每一位老师在意的不是利益,而是自己是否被忽视。为了尽快推倒学校间看不见的“围墙”,让学校“平”起来,我们重组了年级管理小组,重心下移,指挥靠前;借助区教研室的力量,大力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赛课活动,打破教师之间的教研壁垒;发挥工会的力量,在活动中消除“你、我、他”的痕迹;改变行政会风,推行“分享案例”和“桌面文化”,让大家敞开心扉,让管理走向透明;借助上级行政部门的力量,加大学校投入,改变学校环境,重塑教师的信心。这些举措吸引了教师的注意力,增加了粘合力,凝聚了向心力。同时,我们积极与每一位教师沟通,征求每一位教师的意见,汇聚骨干教师的建议,从绩效方案等事关教师重大而切身利益的制度入手,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先求异寻找不同,再找“最大公约数”逐步趋同,最后“四舍五入”达成相同。在整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初中部的新的教师绩效工资方案以100%高票通过。
夯实“故事”与“温度”的墩子
在学校,教师是“故事”的践行者,“温度”的传播者,教师有了“故事”和“温度”,办学的“故事”和“温度”的才能落地生根。于是在我们“纲领”的12条价值追求中有6条是面向教师的:“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心情舒畅也是生产力”,“真心爱学生才是爱学校”,“最优秀的是一群,而不是一个”,“教育的核心是爱与被爱”,“教师如莲,学生如花”。我们赋予了“教师如莲”深刻的内涵:德能双馨的大气、激情蓬勃的朝气、廉洁自律的正气、爱满校园的和气。
首先是专业关怀,给教师德能双馨的大气。专业成长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我们想方设法、竭尽所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子、架梯子、搭台子、树牌子。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成长计划”,“1+1工作小组”,启动了“教师阅读”项目,开展了“上接下联”英语教研活动,组织并激励教师参加学校已有的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学校成立以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为主的专家工作室,定期走进课堂,为教师成长把脉。我们主动引入并承担区、市级公开教学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氛围和机遇。对凡是参与区级以上的核心教研任务的教师,在非教研时间内开绿灯;对凡是参加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青年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方面考试的教师,放假一周。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14年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两位老师夺得一等奖第一名,在江苏省的比赛中,一位取得全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第二是人文关怀,给教师激情蓬勃的朝气。我们举办以“爱”为主题的运动会:把“莲二代”(教师子女)邀请到学校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最大的孩子十四、五岁,最小的不满周岁,有站着的、抱着的,还有笑着的、蹦着的、有哭着的,萌味十足。当他们歪歪扭扭出现在跑道上时,操场上掌声一片,惊叫不断。我们过“六个一”的教师节:一首电台祝福歌曲、一条祝福短信、一支康乃馨鲜花、一张贺卡、一面学生秀祝福的表达墙、一封校长写给教师家人的感谢信。我们新年出台“新莲”新政:“教师生日就是公休日”、“学校不忘18岁以下‘莲二代’生日”、“确立新年全家福包饺子日”。我们举办“为教师健康加油积分”活动,鼓励教师每天与学生一起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并定期进行健康积分兑换。老师感慨道,“物质不在多少,表达了就行,关心不在大小,温暖了就行”。
再次是制度关怀,给教师廉洁自律的正气。制度源于保护,而非限制。在制度的整合中,我们做了减法,删减了“一人生病,众人吃药式”的规定,强化了触摸不得的“高压线”,如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能有偿家教,不能接受家长馈赠等。同时,强化了校务委员会和职代会在学校管理中作用,推进依法治校。
播下“故事”与“温度”的种子
刚来学校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状态都是低着头,哈着腰,说话声音小。经过调查分析,我们的学生在具有朴素、善良、守纪和勤俭等诸多优点的同时,普遍存在“三弱三缺”的短板:阅读水平弱,数学学科弱,英语学科弱;缺见识,缺自信,缺爱。在此基础上,我们赋予“学生如花”具体内涵:勤奋宽容的品质、文明优雅的举止、活泼大方的胆识、才学兼备的能力,并在全校开展“教室里的自信心、餐厅里感恩心、洗手间的公德心”的教育,通过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设计、以品质与细节为目标的养成教育,以学生自主管理为途径的能力平台,让学生成“主角”。
因此,“高大上”的阅读梦工场诞生了。阅读梦工场集阅览、沙龙与电子阅读于一体,成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向往之地。随后,通过借阅率和入场率来奖励学生阅读的“阅读吉尼斯”擂台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试点开设“旅行与梦想”课程,每周三下午带领学生走进南京博物院、古生物研究所、中山陵等人文历史遗迹,把南京城变成大课堂,行走南京,增长见识。
学分制的评价条例静悄悄地改变了,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尺子。课堂上,“你再试试,声音稍微再大点”的鼓励语多了起来;餐厅里有了一米线;洗手间里有了手纸;每个楼层设置了开放式阅读场,自由自在、随时随地的阅读„„
在整合后第一次学校运动后,我们紧紧抓住南京亚青会和青奥会契机,发动并尊重学生的创意,确立万国运动会的主题。作为南京市青奥示范学校,我们的学生在青奥会期间,成功搭建了智利和哥斯达黎加的青奥文化小屋,让智利驻上海总领事体会到“故乡的风情”,因之,我和我的学生受邀参加了智利上海领事馆的智利国庆招待酒会,学生在酒会中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让来宾们赞叹不已。我们把自信、青春、热情、友爱、阳光等青奥品质种在学生的心里。
培育“故事”与“温度”的林子
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家访,完成了“眼睛与眼睛的重逢,心与心的抵达”。一年中,我们始终坚持“两个100%”的家访,即100%教师参与,访遍100%家庭。当我们的老师在节假日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家长面对面时,我们看到了学生背后的故事:有的学生住在简易工棚里,有的学生每天要骑车10多公里到校上学,有的学生父亲卧病在床、回家还要要烧饭照顾弟弟„„在这样的家访中,老师和孩子的心更近了。老师不再抱怨学生,师生间的了解、理解、谅解架设了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每一位家访的老师都带着一份由学校精心为学生挑选的礼物——书。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来了,是和风细雨,老师走了,也没有暴风骤雨,这样的家访我不紧张。”
我们设立了“相约8:30”的校长电话时间。当老师发现学生有新的进步后,将具体事例和家长电话发到我的邮箱,我会在8:30拨通家长电话,表扬学生,感谢家长的培养。第一次接到我电话的家长都非常紧张,他们总以为孩子在学校闯了弥天大祸,而等通话后他们会开心地说着“谢谢”,他们没有想到孩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值得校长来表扬。“相约8:30”约的不是时间,相约的是美的发现与传递,是爱的表达和交流。孩子有了进步,老师有了发现,校长有了热线,教育有了故事,家长有了温度,美丽了家长一天的心情。
此外,每月一次的家长沙龙,每月一封的致家长信,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呼吸”和“心跳”。学校的开学典礼、青春仪式、运动会、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都把家长请进来,让他们亲身参与。细心的老师发现,每一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服装都是整洁的,皮鞋都是锃亮的。在全区委托第三方举行的学校满意度调查中,我校的教育服务满意率位居全区第一。
多年后,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直面难以预料的生活而受挫时,如果他们的心中一直珍藏着在学校读书时留下的美好和眷念,他们的心房始终有一抹阳光温暖着他们,他们或许就能做到坦然地面对。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给他们的心里多贮藏些阳光,让他们在冬天不感觉寒冷。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故事让教育有了味道,它的背后是教育的智慧和行动;温度让教育有了关爱,它的背后是教育的激情与爱心。故事侧重于行,外化人,吸引人,激励人;温度侧重于关爱,内化人,感动人,丰富人。这样的教育,让人身处其中时热爱,走出校外时眷念,让老师成了恩师,让学校成了母校。
(刊登于《人民教育》2014年24期)
第二篇:办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办“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作者:邬志辉 《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8日 05版)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7年的2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一直在30%以下徘徊。自1998年突破30%这一起飞线后,我国城镇化率就以每年1.4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子女向城镇的快速流动,导致乡村学校学龄人口急剧减少,乡村小学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1亿下降到2015年的2966万,18年间减少了70%。这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的重要背景。
然而,当城镇化遇上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时,“城镇教育吸引力”对乡村学龄人口的拉动作用加速了乡村教育的衰落和凋敝。200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7.66%,到2015年增长到56.10%,15年增长了18.44个百分点;而小学教育城镇化率则由2001年的31.40%提升到2015年的69.40%,15年增长了38个百分点,小学教育城镇化率已经反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20个百分点。教育这一结构性变迁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量存在。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其中乡村达111420所,占全国小规模学校总数的87.90%,占乡村小学总数的55.65%。这意味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乡村小学都是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整体占比上看,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殊需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对待这些小规模学校?是保留还是撤并?对此一直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城乡小学教育差距难以缩小甚至日益拉大的情况下,进一步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继续向城镇集中是未来的方向。毕竟,乡村小规模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配置资源缺乏规模效益,无法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是并行不悖的,毋宁说建设好新农村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健康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城镇化的后发国家,我们绝对不能简单走早发国家的线性扩张式的城镇化道路,而要全面考虑技术进步、土地资源稀缺、逆城镇化发展、宜居型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乡村社会的整体、全面发展。与此相对应,保留必要村小和教学点,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入学”的目标,而且可以减少农民教育负担、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平衡城镇教育压力、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的服务对象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是提升他们经济社会地位、改善其家庭经济收入、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没有贫困人口及其子女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变化,一切扶贫脱困目标的实现都只能是暂时的、缺乏后劲和难以持续的,无论从精准扶贫还是可持续扶贫意义上说,教育都是最根本的举措。所以我坚决持后一种观点。
但即使保留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能提高吗?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是有疑问的。就目前来看,办好小规模学校的确存在诸多困境,譬如乡村小规模学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再譬如小规模学校布局分散、规模过小、条件较差,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和开发出丰 富课程。但是,从国际经验看,小规模学校并不是一种需要淘汰的落后教育形态,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校变革新方向。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已证实,小规模学校对贫困家庭子女更有帮助,学生活动参与率更高、深度个性化学习更好、校园欺凌率及辍学率更低、家长信任度和归属感更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更为融洽,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更为频繁,对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子女的学业成绩提高更大。我们在湖南溆浦调研时也发现,教学点一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普遍高于乡镇中心小学。如该县龙潭镇温水学校一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分别只有66.68分和66.74分,而虎岗教学点分别为84.75分和82分;洑水湾乡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分别只有76.53分和53.56分,而新田岭教学点却达到79.76分和76.60分;淘金坪乡学校一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只有57.09分和76.73分,而黄马田教学点却高达88.25分和83.38分。不仅如此,国际学术界还证明,小规模学校也并不像持“规模效益观”的学者所想象的那么缺乏效益,合并后的学校往往因购置教学设备、增加管理人员、提高教师工资等使教育成本显著增加,除此之外,家庭还要承担交通、食宿及零花钱等额外的负担,甚至还有交通安全、心理情感、营养健康等问题。
总体来说,乡村小规模学校既不是一种过渡形态,也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会长期存在。就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潜力来说,小规模学校不是一种劣势而是一种优势,不是一种落后形态而是一种现代形态。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动态把握人口变动趋势、科学配置关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城乡教育力量,全面激发校长教师活力、不断强化乡村教育自信,使各级政府、全社会及教育界人士能真心地为乡村儿童用情、为乡村教师用爱,为乡村学校用智、为乡村教育出力,办出“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全面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第三篇:《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快递来许多书,差不多包含一年书单,还有拼凑的,因为某些原因,我都带到学校,放到了办公桌下面的橱子里,整整两摞。
要开会了,我每次都带本书,打开橱门,琳琅满目,我一本一本搂了一眼,都毫无兴趣,拿到一本,觉得很吸引,就走了,果然,边开会边看了一下这本书,题目很动人,内容也精彩,就是方华的《做有温度的教育》。
寒假过后,新冠肺炎疫情把假期延长,在新年伊始的二月,有大把的闲暇时间来拜读这本书,觉得百读不厌,真是一本好书,有关“教育”的好专著、最吸引我的,是书中提出了很多崭新的观点,如:
1、课堂不仅是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更是师生精神意义上的。有时虽然师生在上课,但课堂或许还没有开始。
——关于课堂
上了一辈子的课了,现在才知道什么样的课堂是真正的课堂,真是震耳发聩的观点。课堂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课堂从师生共同的兴趣开始,课堂从师生平等的交流开始,课堂从师生共同的愿景开始。
2、把路径当目标也是当下教育的`一大弊病。课程、学科、教材其实都是教育的手段和路径。通过这些手段和路径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养成学习兴趣与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人文情怀和公民素养、锻炼身体与技能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
——关于教育的根
而现实呢,是我们都死抱着知识点当成全部,结果,连知识点都搞不定。
3、我们的学校在教育中不断地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给他们制定了无数条条框框,却很少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些条条框框只是我们成人的要求,孩子们自己并不认可,因为他们是被动的、无奈的。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于教育
现实中的教育直接没有温度,是那么地冰冷,那么无情,那么无趣,那么赤裸裸。
4、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是好老师,爱岗敬业的是好老师,德高识广的是好老师,爱生如子的是好老师,勇于创新的是好老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关于好老师。
为了爱岗敬业,为了德高识广,为了爱生如子,为了勇于创新,为了终生学习,加油!
5、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必经之路,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办优质教育的关键手段。优秀教师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而成的。我们渴望优秀教师,所以,为培训出优秀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自己。—— 关于优秀教师的确,我们需要一套成熟的培训模式,其中必定包含着硬性规定,每年读多少本教育专著。
5、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关于作者的教育愿景
良好的民风,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那里的风景一定很美。
没事的时候,趴在床上,背诵这些喜欢的观点成了我这个假期的一大乐趣,高兴了我还会录个背诵的视频,自己欣赏欣赏,感受一下作者思维的条条缕缕,看看作者缜密的准确而强大表达能力,寻思一下作者抛出的教育之灵魂的模样,顺便找寻找寻自己的温度,自己的职业温度,自己的教育温度。
总之,感恩,能够遇到这本书,感恩所有的因素和贵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1.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2.有温度的电话教育随笔
3.做有态度的自己散文
4.有深度的座右铭
5.有深度的小寓言
6.有深度的好句
7.有深度的优美段落
8.有哲理有深度的话
9.有哲理有深度的经典段落
第四篇:教育叙事:做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叙事:做有温度的教育
——付出一份爱,收获一份惊喜
顾 波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从教近三十年来,我就一直在努力做着孩子的南风。
班上有一位女生,不知怎么回事,这学期特别爱哭,一到学校就眼泪汪汪的,问其原因,只是说身体不舒服,想回家。这种情景持续了好几天,我真担心孩子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
这天,我一来到教室上课,学生纷纷跑来告诉我,欣欣又哭了。听到这话,上课的好心情一下子没了,但是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强压住内心的焦躁,走到她身边。轻声问:“欣欣,怎么啦?是不是身体不舒服?”顺势我便摸摸了她的脑袋。“老师,欣欣没病,她是不想来上学,想回家去玩。”她的同桌的阳阳说话了。听了阳阳的话,我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我什么都没说,照常上课。课后,我叫上了这个孩子来到办公室。“欣欣,来,我们来聊聊,好吗?”我拉过孩子坐在了同一个凳子上。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感觉说话的气氛就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孩子虽然还是一脸愁容,好象没有先前那么紧张了。“知道吗?在你一年级报名的那一天,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啊?”她眼中闪过一丝喜悦。“因为你长的和顾老师小时候太像了,也是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非常可爱。你就像是缩小版顾老师。我们是不是特别有缘呢!只是有一点和我小时候不一样。”“哪一点啊?”“顾老师小时候特别爱笑,你却特别爱哭。”听我这么一说,她居然扑哧一声笑了。“这是顾老师这学期第一次看到你笑,多美啊!老师多么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你的笑容啊!让老师多看到你的笑容,好吗?”孩子没说话,只是怔怔的看着我,点了点头。“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每天上学总是哭吗?”我语调轻松的问。“我爸爸妈妈要出远门打工了,我舍不得爸爸妈妈,我想天天和他们在一起。”说完,孩子眼里顿时又闪烁着泪花。我一下子鼻子也酸酸的,多让人心疼的孩子啊!我轻轻的搂过欣欣,深情的说:“欣欣,我们二年级班上的老师和同学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通过两年的相处,你看大家多好啊,就像一家人一样,你父母走了,我们就是你的亲人和朋友,我就是你的亲人。”听完了我的话,孩子紧紧的偎依着我。在接下来的课堂里、生活中,我对她的关注更多了,只要欣欣做的了事,回答了问题,我总会送上热情洋溢的鼓励话语。就在这种关注和鼓励下,孩子变了,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笑容的、上课认真听讲的欣欣。上周星期三,她跑到我身边,悄悄告诉我:“顾老师,我最喜欢你上课了。”“为什么呢?”“因为喜欢你,所以爱上你的课。”说完便一溜烟跑了,留下我在那里感动许久许久。
我的班上还有一位特殊的孩子,她叫李敏。已经 9 岁多了才上二年级,李敏是眼障、智障儿童,家境贫困,其父母亲都在外做零工,由于她的特殊原因,母亲又给她生了一个妹妹,家人对她的关爱无疑又分走了一大半。这样一来李敏性格孤僻好动,爱打人,爱随意拿别人的吃的、玩的东西,有时还向同学吐口水,上课随意下位,大嚷大叫,扰乱课堂的正常秩序。有时甚至不进教室,在室外游荡。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每天上课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李敏在不在教室。那是一年级刚入学不久,我在上课时看到李敏周围的同学都捂住了鼻子。我赶紧走到李敏的身边,发现她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于是我赶快安排好学生,顾不上难闻的气味领着李敏来到厕所,为她清理了身上的粪便,并打电话通知其家长送来干净的裤子。从此以后,每到课间休息,我都会不厌其烦地提醒李敏及时去厕所。残疾孩子也有一颗敏感的心,她发现我是在真心的关爱着她,就特别依赖我、听我的话。
有一次打扫班级卫生时,我发现在教室门口有垃圾还没有清扫干净,我就对一位同学说:“来,把撮箕拿来,把垃圾扫了倒了。”谁知,这句不经意的话竟然被敏敏听到了,她赶紧抢在同学的前面把撮箕端过来放在垃圾的旁边,用笤帚把垃圾扫进了撮箕里。啊!我发现她尽然如此在意我的话,我就趁势感谢并表扬了她,她听了我的话以后高兴地手舞足蹈。整个下午她居然没做任何让其她学生告状的事情。从此,每到打扫卫生的时候,敏敏就显得特别积极,拿着扫把尽自己所能的做些事情,在劳动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她调皮的样子了。古语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在我发现孩子问题后,我庆幸我没有熟视无睹。而是对孩子进行了一次平等而又知心的谈话,在谈话之后不忘对其进行关注,事实证明,给孩子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爱心,孩子就会给你带来欣喜和感动。
为了提高敏敏的智力水平,我想尽了一切办法,阅读了一些有关书籍,在教学中耐心的摸索着适合她的教学方法。渐渐地,我发现敏敏特别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只要老师一表扬她,她一高兴就能跟着其她的学生一起学习知识,从最简单的 a、o、e 到背诵古诗,从认 1、2、3 到简单的写数字,敏敏都努力的学着,机械的重复着自己学过的知识。虽然她背的我们都听不懂,但是我知道她想学。她还特别喜欢看课外书籍,虽然看不懂,她也看的津津有味!我就在班上定下一条规矩,班上所有的课外书敏敏想看哪本看哪本,优先照顾她的阅读需求,尽最大可能让她多学习一些。敏敏对音乐也特别的喜欢,常常偷偷一个人溜进音乐教室弹钢琴,有一次,我找遍全校都找不到她,最后才从音乐教室散乱的琴音中找到她,看着她那么陶醉,我真不忍心打扰。音乐老师听了这件事,善解人意的每次上完课都把教室门打开,她是为敏敏留着一扇爱的大门呢!有了这些健康的活动和爱好,敏敏完全像换了一个人。
是啊!给孩子一个微笑,她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给孩子一份爱,她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心底始终有一个声音时刻提醒我,要爱学生,要做有温度的教育。因为只有在爱的雨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健康的。
第五篇:《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随想
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谢丽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读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和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该具有何种职业操守。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一文让我对弋阳教育的发展形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确立了做为一个老师该努力的方向,而《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些年的的教学工作,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独行侠”做不好教育》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家校合作存在的意义,更明白了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最令我受益良多的是《爱、慢、欲——教育的“三字经”》,方华老师说: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教育到底是何尊容?可谓众说纷纭。“爱、慢、欲”,是我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老师爱学生不是指爱自己喜欢的学生、听话的学生,而是指爱全部的学生和爱学生的全部。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力,所以爱学生是源于职业本能的。老师要拥有这份爱就要接纳不同个体的学生、接纳学生不同的个性,这对于老师来说是艰难的、充满挑战的。如果说接纳是爱的根系,帮助则是爱的枝、叶、果,只有接纳没有帮助的爱是只停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口号式的爱”,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只有通过帮助爱才得以体现。
帮助不是塑造、更不是重生,只是引导、唤醒和激发。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不可能成为老师心中的“他”,或来一场对其他同学的“模仿秀”。立足于学生本身的现状,老师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用引导、唤醒、激发的方法让每个学生最终“成为不断成长的个体”。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享受“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八十岁的教育”?只有站在人终身成长的需求来看待教育,我们现在眼中好多“重要”的教育节点、教育要求或许就没有这么重要了,充其量不过是阶段目标、单方面要求而已。带着这种心态去帮助学生,老师、家长可能会少些“火烧眉毛”和“别无他路”的焦虑之心。教育的“慢”在于给教育一些“可能和后劲”。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成长。
教育是“欲”的体现。教育要让学生有“欲”。无“欲”则无力,无“欲”则无行,无“欲”则无趣。兴趣的起源是好奇,正因为有了好奇,让人生处处时时都可能充满情趣和味道。假设一个人对什么都没了有好奇,他的人生难以想象。正由于人有好奇,才促使了人充满兴趣。不同学生的“欲”是不同的,除了学生本身“基因”有别,还与家庭氛围、所接触的人和事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人与事都有关联。有兴趣就会自觉;有好奇就会寻找;有“欲”才会永不停步。
爱是教育的起点和目标;慢是教育的规律和过程;欲是教育的燃点和条件。拥有爱才会拥有育人之心;只有让教育慢下来,教育对人才有真正的帮助;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欲望,教育才会真正开始和有效。让爱心、耐心和好奇心与教育同在。
我想,教育有温度,就像品一杯香茗,入口清淡却回味悠长。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育者,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