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五篇)

时间:2019-05-14 10:2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第一篇:(4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研[200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二)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 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学习方式可以全日制攻读,也可以非全日制攻读。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一)科学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二)教学要求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三)实践要求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四)学位论文

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三、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统筹规划,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要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三)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要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就业渠道。要建立和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办法。要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九日

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学位办〔2009〕23号

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9年6月底前报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附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九日

送: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附件:

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

指 导 意 见

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供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四、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应包含政治理论、外语、数学和专业课。各领域可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一)公共课程(政治理论、外语等)

(二)基础理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三)专业技术类课程

(四)选修及其他课程

五、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论文评审与答辩

(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三)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

培 养 方 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各培养领域协作组应在《指导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领域的学科特点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各培养单位应根据领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各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安排校外实践研究和必修环节等。

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每个领域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有1门案例研究课程。设置要求由各领域协作组确定。

(三)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领域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促进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考试方式、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论文与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规范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培养目标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是面向各级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生产企业、国家动物卫生、兽医卫生监督、动物药品生产与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兽医资源管理、技术监督、市场管理与开发、兽医临床工作和现代化兽医业务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兽医现代化服务。

(二)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能够较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三)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兽医及相关领域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行学分制。

四、培养方式与管理

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由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研究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待遇,可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所设定的奖助体系进行。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可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进行。

五、课程设置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分必修课、选修课、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兽医实践四大类。部分课程可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共选,但主干必修课程应独立开设,以保证专业学位的特点。

(一)必修课程(8门18学分)

1、政治理论课(2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基础理论课(4学分)

4、专业基础与专业类课(9学分)

(二)选修课程(至少4门,共8学分)

管理与法律类、动物及环境保护类、其他相关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

(三)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2学分)

在学期间,研究生必须完成1次文献阅读报告和1次专题报告,经考核合格,各记1学分。

(四)兽医实践(6学分)

在学期间应参加兽医实践,经考核合格,记6学分。

六、兽医实践

实践场所:培养单位的兽医院或其他兽医实践部门(应与培养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培养单位还应组织研究生到兽医实践部门参加考察活动。

实践时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要求:实践结束应提交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将另行组织人员重点研究实践要求或标准)。

考核方式:由培养单位与实践场所共同组成考核组。

七、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兽医部门合作培养的方式。

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兽医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论文形式:兽医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

论文评价:学位论文必须是经导师指导小组指导和认可,由攻读学位者本人完成。论文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进展,成果应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或对生产管理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2位专家不是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评阅人和答辩委 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非教学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关于制订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快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模式的改革步伐,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促进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培养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爱国敬业,遵纪守法,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风景园林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具备承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具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风景园林、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由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设计)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二)采取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并推荐实践部门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副导师。

(四)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管理工作,可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进行。

五、课程设置与必修环节

(一)必修课程(不低于14学分)

1、政治理论(2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2~3学分)

4、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4学分)

5、植物应用与技术(2~3学分)

6、生态学专题(2~3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4类课程)

1、风景资源管理类课程

2、园林植物类课程

3、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类课程

4、园林文化与艺术类课程

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类课程

6、旅游类课程

(三)必修环节

1、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2、开题报告

3、中期考核

六、学位论文(设计)

(一)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当是风景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或者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要求的规划设计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学位论文(设计)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应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不少于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关于转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

农推指委 [2010]10号

各培养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精神,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协作组积极开展工作,组织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等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现将各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各单位,请参照执行。本方案的解释权在农业推广硕士各培养领域协作组。附件:

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园艺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4、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5、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6、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7、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8、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机械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9、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0、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二○一○年六月三十 日

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发:各培养单位 附件1: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作物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作物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研究及报告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本科阶段主干课程如下:

作物栽培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

农业生态学

耕作学

(一)课程学习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 分

(2)外国语

2-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

3学分(2)作物育种及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

3学分(3)植物生物技术概论

2学分(4)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

2学分 3.选修课:(6~8学分)

(1)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推荐)

2学分(2)作物科学研究法(推荐)

2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附件2: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园艺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独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研究及报告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

(一)课程学习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2)外国语

2-3学分(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园艺学进展

2学分(2)园艺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

2学分(3)园艺植物栽培与生态

2学分(4)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2学分(5)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营销

2学分(6)园艺产业案例分析

2学分 3.选修课(6-8学分)

(1)园艺专题报告

1学分(2)园艺产业经济学

2学分(3)农村社会学

2学分(4)农业法律基础

2学分(5)园艺产品安全生产

2学分(6)园艺商品学

2学分(7)农业标准与应用

2学分(8)科技论文写作

1学分(9)文献检索

1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年的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项目(产品)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应用基础研究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本行业或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获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附件3: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一般第一学年学习课程,第二学年开展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本领域业务发展和专业特征的实践实习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实习和技术研发、推广。实践实习累计不少于12个月,原则上在校外进行。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应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实习及报告6学分),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

(一)课程学习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2)外国语

2-3学分(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

2学分(2)农业资源利用技术

2学分(3)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

2学分(4)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

2学分(5)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

2学分(6)农业资源信息技术

2学分 3.选修课(6~8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设置,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技术研发或推广实践。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科技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4: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植物保护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校内学习一般为1年,校外(顶岗)实习1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植物保护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一)公共课(10学分)

1、政治理论课(2学分)

2、外国语(2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10学分)

1、植物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3学分)

2、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3学分)

3、植物保护技术与应用(案例课)(2学分)

4、农业生物安全(2学分)

(三)选修课(6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植物保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植物保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一学期制定出培养计划、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并做开题报告。一般在研究实践进行6个月后开始中期考核和论文进展报告,研究实践结束前1个月提交论文并申请答辩。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植物保护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中植物保护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可以是植物保护学领域的研究论文、相关项目(产品)设计或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植物保护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中植物保护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植物保护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

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5: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了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保证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是与养殖技术推广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主要为养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掌握养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养殖业技术推广工作。

(3)基本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校外实践研究主要在相关的实践基地进行,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本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领域主干课中应有运用本领域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养殖业实践问题的案例分析。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养殖领域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1、公共课(10~12学分)(1)政治理论课(2)外国语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3学分 2~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1)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2)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3)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4)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5)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6)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7)动物安全生产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1)、(2)、(3)为必选课;(4)、(5)、(6)、(7)各培养单位可选设其中2门,其它课可列入选修课。

3、选修课

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4、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学年的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期间,每学期进行综合表现考核1次,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5、其它必修环节

其它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文献阅读报告、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一)基本要求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养殖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2、论文应有一定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

进技术手段解决养殖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论文必须是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

4、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二)评阅与答辩

1、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环节,考核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

2、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养殖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3、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生产实践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6: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草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规范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领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是与草原牧区、农区草业以及城镇草坪与绿地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草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牧区发展、草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相应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生产环节与管理、市场动态、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草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用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草业领域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领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草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一)公共课:(10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外国语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8学分)

草业领域的主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干课程各培养单位均须开设,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须修完第一部分全部课程。第二部分主干课程分成A、B、C三个模块,各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具体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本单位条件至少开设A、B、C其中之一或A、B、C其中两个模块的全部或部分课程。

领域主干课第一部分课程: 草业科学导论

草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A模块课程(草原牧区方向): 草地资源与管理

家庭牧场管理案例分析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B模块课程(农区草业方向): 人工草地管理与利用

饲草加工与贮藏案例分析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C模块课程(草坪与绿地方向): 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

生态绿地建植与管理

(三)选修课(6学分)

由各个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部分备选课程:

草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草类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

草地农业生态学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草业游憩

放牧家畜生态学

草食动物饲养学

城市绿地灌排水原理与技术

草业经营管理

草原法规与草原监理

草坪工程技术

高尔夫球场建造与管理

科技论文协作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草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培养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条件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草业事业发展、草业科技推广、牧场经营管理、草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等,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草业行业或与草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解决草业行业或与草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7: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渔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渔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有关该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渔业实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渔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开发、以及技术推广与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渔业领域水产养殖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管理、水产营养与饲料、水产养殖技术与管理、渔业环境与管理、及海洋生物利用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而渔业资源管理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渔业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渔业环境保护、渔业政策与法规及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渔业技术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渔业新技术研发、渔业设施与工程、休闲渔业、远洋渔业及其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

渔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渔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

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忠义。

(2)具有“团结协作、勤奋敬业、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科研素养。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较宽广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渔业技术和渔农村发展工作。

(3)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完成26-30学分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研究(6学分),共计32-36学分,并通过综合水平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后方可毕业和申请学位。

(三)培养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第一导师为主的双导师制(一位导师来自本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导师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丰富的实践经验、广泛而稳固的社会联系。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和调整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业务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具体科目由各培养单位确定),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10学分)

领域主干课中以渔业政策与管理、水域环境保护两门课程为大渔业课,渔业领域各方向的大渔业课设置必须统一,其余为方向课(设3-4门),按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等方向分别设定,特色课由各校自己设置。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

作的若干意见

2009年03月27日 10:05 来源:教育部教研[200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二)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

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学习方式可以全日制攻读,也可以非全日制攻读。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一)科学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

养质量。

(二)教学要求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三)实践要求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四)学位论文

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三、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统筹规划,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要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三)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要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就业渠道。要建立和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办法。要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九年三

月十九日

第三篇: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

一、学科简介

其他单位略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5年来承担北京市教委、学校科研(及教研)项目十余项,出版电视教材和专题片多部,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大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所制订了专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实习基地,夯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基础,确保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培养目标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四、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教育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3 年,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不允许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公共英语》

(2)学位核心课程

《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学》

《中国高等教育史》

《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

《外语口语与听力》

《外语阅读与写作》

(2)专业选修课

《外国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教育心理学》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六、培养方式

以导师指导下的研究型学习与讨论为主,完善课程设置,兼顾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理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探究兴趣;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硕士生自学和思考为基础,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术汇报和学术论文为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导师的有关科研课题,学习与研究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宽广胸怀、国际视野、品德高尚、一专多能的全面素质。

七、论文撰写及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如下: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中期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结 合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前,必须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经由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教育研究院分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生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2.中期考核

学院负责从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中期检查。

八、实践教学

1.在学期间,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六个月的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2.在导师指导下,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3.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和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

第四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研究总结

附件1:

浙江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校外实践研究的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相关说明

校外实践研究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校外实践研究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使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有效地对研究生的校外实践研究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评价,确保校外实践研究教学质量,特制订本规定。

一、校外实践研究保障

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实践研究教学工作,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校外实践研究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教育基地。

二、校外实践研究时间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原则上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校外实践研究,具体时间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要求执行。研究生原则上应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校外实践研究阶段。

三、校外实践研究内容

校外实践研究的具体内容由各领域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结合个人培养计划制订。

校外实践研究可以采取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校外实践研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⑴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校外实践研究环节;

⑵ 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校外实践研究环节;

⑶ 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末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浙江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研究计划表》(简称“校外实践研究计划表”)。研究生应将“校外实践研究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各单位要及时做好汇总审核工作。

四、校外实践研究考核

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研究教学环节考核采用学分制,计算总学分为6学分。该成绩由平时成绩、中期检查成绩、总结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所占不低于20%、中期检查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20%、总结报告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60%。此项成绩在60分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6学分,低于60分者不计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校外实践研究,应填写《浙江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研究工作日记》。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末至第二学期初必须参加中期检查,填写《浙江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研究中期检查报告》。校外实践研究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浙江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研究总结报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牵头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校外实践研究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汇报本人的校外实践研究工作;指导教师应结合研究生的校外实践研究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评定成绩。

校外实践研究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校外实践研究或校外实践研究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第五篇: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安全管理办法

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保障研究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是对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期间安全管理的规范。

第二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工作由学校与基地建设联合单位共同负责。由研究生院、学生处代表学校负责管理该项工作;各学院与基地建设联合单位负责具体实施与管理。

第三条学校职责

1、研究生院负责制定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办法。

2、学生处负责学生校外专业实践过程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

3、研究生院、学生处共同负责督促、检查学生校外专业实践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实情况。

第四条学院职责

1、各学院在与校外单位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前应先对实践基地的安全情况(住宿、饮食)进行实地考察,优先考虑与有专门宿舍和食堂的单位建立联合关系。

2、建立联合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中须对学生人身安全方面进行约定。

(1)实践单位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

(2)学生在专业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实践单位应负责保险以外的其他一切费用。

(3)学生在基地期间因基地方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出现意外基地方负全部责任。

3、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之前,各学院应要求学生本人或联合单位必须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否则不能同意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4、各学院应与参加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及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定期与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进行交流,实时掌握研究生的状况。

第五条实践基地单位职责

1、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工作。

2、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饮食安全管理工作。

3、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实践期间外出的安全管理工作,学生有事外出必须向基地方负责人请假,否则不允许其外出。

4、实践基地单位须实时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对生病的学生应及时停止其实践活动并劝其进行治疗。

5、实践基地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机制,保证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6、学生在基地期间因基地方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出现意外,基地方负全部责任。

第六条学生个人安全纪律要求

1、学生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前必须由个人或者单位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否则将不能被允许进入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

2、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期间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因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学生自己负责。

3、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期间必须遵守实践基地的管理规定,因违反实践基地管理规定而出现意外的,由本人负责。

4、专业实践期间,学生不得私自出外游玩。学生因违纪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学生自己负责。

5、学生在实践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应以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请假,获得实践单位相关负责人的同意后才能外出。

6、实践期间,学生应保持与学院的联系,定期向所在学院汇报个人情况,7、参加校外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学生必须与学院签订《专业实践安全责任书》,各学院有权拒绝未签订《专业实践安全责任书》的学生参加校外专业实践。

第七条本办法解释权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第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1、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参加专业实践

安 全 责 任 书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专业实践达到预期目的,保证专业实践能够顺利的进行,针对目前的社会治安和交通安全情况,学校和学生在安全责任方面达成下列共识,并签订以下安全责任书:

1.此次安全责任的主体是学生本人。

2. 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要服从实践单位的安全管理规定,严格遵守《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

3.学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遵守实习纪律,团结互助,不做有损大学生形象的事。若发生打架斗殴等事件,将按校纪校规严肃处理。

4.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严禁下江、河、湖泊、水塘等游泳,严禁带火种上山,严禁酗酒,严禁乘坐无保险的私人营运车辆。

5.专业实践期间,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实践单位从事任何与专业实践无关的活动。

6.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要定期向实践指导教师汇报专业实践情况,发生特殊问题应随时报告,不得拖延;自己联系实践单位的学生,应定期向学院汇报专业实践情况。

以上条款学生应全面遵照执行,学生所在学院负责检查、落实。学生违反上述规定,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包括人身伤害事故),由学生本人负责,学校不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此安全责任书需经学生本人签字确认,交各学院保留备查。

学生签名:

年月日

下载(4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4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