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教兴国0战略口号的提出,人们对学校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而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级管理的运作状态,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那么,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的运作现状,分析其特点,提示并验证班级管理的科学运作规律,推动班级管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系统有序地进行。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理论维度、设计维度、操作维度分别编制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并与部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进行了座谈。
调查的学校为苏中地区的部分中小学,其中涉及省重点中学一所,农村初中二所,县实验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普通村小各二所。
为了保证调查的可靠性,我在两套问卷中均设计了几道同质相关题,即反映同一方面问题的相关程度较高的题目,用电脑统计软件计算肯德尔相关系数(一致性程度),经X检验,去除P<0105的问卷,其中,发放学生问卷373份,回收有效问卷322份,占8613%,发放教师问卷129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占9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逐项统计,以及与有关人员座谈,得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以下几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从理论维度看,班级教育管理理论底蕴亟待增强
班级教育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学科领域,因此,班级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其中与班级管理联系密切的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表
1、表2表明,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的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上,因为在调查中,有61%之多的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受过班主任上岗培训,当我们与其座谈问及没有培训怎么做班主任时,班主任老师们的回答发人深省:/我在上学时,我的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我的同轨班的老师也是这样做的。0而当我们提出:您认为有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吗?百分之九十八的老师回答:很有必要。造成目前这种状况,我们认 为有三种原因。
1.学校领导不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认为学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自然能胜任中小学的班主任工作,其实,师范生在学校二、三年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不令人满意。有的学生进校时,沉浸于摆脱升学重负和跳入/龙门0的喜悦,眨眼间毕业为人师。有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学业偏科,再加上师范学校本身对管理学不够重视,所以师范生在刚从事教育工作时,对班级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有的学校领导没有战略性眼光,不舍得把金钱和时间投资在班主任的培训上。
2.”应试教育”的枷锁,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教育理论。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分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会把它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教师身上,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科的任课教师,同样面对这些问题,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使班主任老师没有精力再学习管理知识。
3.形式主义的检查,使班主任老师忙于应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个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工作中应接受检查的工作有十八项之多,其中从晨会开始到早操到班会属固定工作,许多小学把思想品德课、劳动课纳入班主任的附属工作范围,由此而来的是备课量的增加,再加上收费、写评语、搞专题活动、处理突发事件,52%的班主任认为事务性工作占据了个人工作总量的一半乃至一半以上,在这样沉重的负担下,如何激发班主任爱岗、敬业,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班级管理理论呢?(二)从设计维度看,班主任管理决策方法亟待改变
表
4、表5显示,现代班级管理在设计中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决策。班级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又
是一个自我教育管理系统。其功能的实现既受到班级系统内部要素、结构和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班级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班级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进行正确的决策。
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班主任老师对班级内部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没有作过研究,93%的老师不结合本班实际而只是根据长官意志制订班级发展目标。92%的老师很少或从不进行家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切实际和班级管理者没有注重综合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现象。通过对活动设计方式的调查,可以发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观念逐步确立,在教育方法上,使用最多的仍是批评教育,现代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而在调查中此方法使用较多的教师只占716%。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班主任教师对班级管理学研究不深,以至许多人对班级管理的组织行为,班级内部的正式、非正式群体不知所以。
2.教师工作方法的简单化。批评教育乃至惩罚是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之一,多数教师爱用这种教育方法,因为它费时少,见效快,但许多老师忽视了它的负面影响,把一些本属心理上问题升格为道德问题,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学校功能的萎缩。
3.调查表明班主任能与任课教师协商本班的教育问题,证明其有形成教育合力的意识,但在处理家庭和学校关系时,92%的班主任老师很少或从不家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沉重的课业、班务负担占满教师的全部工作时间。
(三)从操作维度看,管理观念和能力亟待提高。
为了调查班级管理的操作现状,我们从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入手,辅之以师生关系,教师职业态度的调查,分别设计了10条等级选择题,每道题3个问答量级,并赋值,将每道题的得分定为2分、1分、0分,满分为40分,调查结果见下表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不尽如人意,中小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且小学略好于初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性,322名被调查的中小学生没有一人参与过制订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67%的学生根本从没听过或见过计划或总结,58%的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其实,班级管理是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而真正有效的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怎么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呢?
2.学生对教师和班级管理的满意度不高初中生对教师的满意度X仅为0198,小学生也只有1123,对班集体的满意度初中生X=0192,小学生X=1114,我们对这两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教师和班集体的满意度相关性极高,也就是说,学生对班集体的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师的不满意而引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的学生只能说出教师关心学生的一两件具体事件,而又有28%竟一件也说不出,这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四、思考与建议:(一)树立正确观念,增强管理意识
一位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育好学生,管理好学生,我的班级一定会进步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很少有人怀疑下述观点,即:教师的管理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管理行为。科学研究证明,教师的管理观念对他们的管理态度和管理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只有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通了,才谈得上能力的培养。
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班主任缺乏正确的管理观,要么管之过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要么放任自流,一发而不可收。因此,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正确的管理观生成、发展之有利条件,教师自身应增强管理的自主意识,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取得成果。同时,我们发现,造成班级管理中出现不足除了客观原因以外,与教师缺乏良好的师德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不甚热爱,仅把教师这一崇高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因而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的教师观念陈旧,缺乏教育平等意识,导致班级内部,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年轻教师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一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态度,导致师生关系恶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班主任加强师德修养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师资培训,增加理论积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班主任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相信一流的教育理论,才能支撑起一流的教育。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管理是不可能高效低耗有序运行的。班级教育管理者必须通过对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班级教育管理学等理论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
育管理思想,学会对班级进行科学的系统分析,了解班级内部、外部因素在班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各要素部的联系及班级系统的功能,从整体上把握班级教育管理的运作状态及其发展规律,科学地组织和实施班级的全面工作。实践表明,大凡在班级管理中取得成功的管理者,都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按照班级教育管理的规律来进行管理的。因此,学校领导要把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增强班主任的理论积淀。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监控能力
所谓班级管理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管理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管理的全过程中,将所有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和思维批判性在其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班级管理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管理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管理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只有在管理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把握住管理的几个环节,环环紧扣,才能使班级管理井井有条。提高班级监控能力的实质就在于培养教师管理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对管理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教师对自己管理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有了这些能力及习惯,教师就可以面对变化的环境而应付自如地处理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应付来自不同 方面的挑战了。从这种意义上说,提高教师的班级监控能力是改善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
(四)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管理实效
沉重的教师负担,会导致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责任心减弱,体质下降等,学校领导要切实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真正做到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从而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成为教和学的主人,这样,广大班主任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和研究中去,从研究中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参与教科研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师素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它可以使教师更进一步明确教育规律、管理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他们对教育理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其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可以校正自己头脑中的一些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教育管理观念。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不得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班主任头脑中存在着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这些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不破除,教师就不会从根本上改革自己的管理方法。参加教科研的一个好处就是,在教科研中,通过与专家的交流,通过自己潜心的琢磨,会使自己的教育管理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第三,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可以形成对自己管理活动的自觉意识。第四,通过参加教科研,班主任老师能学习到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从而改进他们的管理行为。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有序的运作过程,我们只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满腔的热情,投身 于教育管理之中,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参考文献: [1]林冬桂.论班级教育管理的科学运作过程.教育导刊,1997(4).[2]罗锐韧.组织行为学.1997.[3]陈桂生.教育原理.1993.(责任编辑 杨 子)
第二篇:珠海主城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
珠海主城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界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班主任面临的职业倦怠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了解珠海主城区班主任工作状况,寻求解决方法,区德育管理部门向珠海主城区中小学校班主任展开了调查。主要调查班主任工作量、管理时间、职业态度及工作压力来源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班主任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工作压力大、工作难度大、缺乏专业引领等问题,针对调查反馈,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从而解决班主任不断蔓延的职业倦怠问题,以达到提高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目的。
关键词:职业倦怠 班主任 专业引领 评价机制 激励机制
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界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据中华教育改进社发布的《2015中国教育改进报告》称:2015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断蔓延。职业倦怠通常在工作上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相对于整个教师队伍而言,中小学班主任面临的职业倦怠问题更加突出,以珠海市主城区――香洲区为例,每当夏季放假前或是秋季开学前,许多老师提出各种理由不当班主任,工作安排不下去,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令校长们焦头烂额。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可是,如果在班主任群体中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严重或者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愿当班主任,那么又谈何育人呢?为了了解班主任工作状况,寻求解决方法,区德育管理部门向珠海主城区中小学校班主任展?_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截止到2016年9月1日,珠海市主城区共有79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共计2564个班级。本次调查对象是这79所公民办中小学校的班主任,发放调查表2205张,回收1952张,回收率88.5%,全区76%的班主任参与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教师状况为:
1.性别:男性占25.8%,女性占74.2%;
2.小学教师占61.4%,初中老师占38.6%;
3.年龄和年龄段分布:小学班主任中,20-40岁的占81.4%,中学占86.7%,小学骨干班主任工作1-10年的占23%,11-20年的占68%;而初中骨干班主任工作年限相对较短,1-10年的占85%,11-20年的只占14%(见图一)。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主要调查内容为班主任工作量、管理内容及时间、职业态度及工作压力来源等。
(三)调查工具及统计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运用传统纸质问卷形式将调查表发放给班主任,学校回收表格并上交,德育部门整理资料并统计分析数据等。
二、调查结果
(一)班主任工作内容
班主任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教研方面的工作,还要进行班级的组织管理及学生心、智、体等方面的教育,更要与科任教师积极沟通,了解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与学校、家长和社区保持良好沟通,工作任务繁重,要求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对应的学校管理部门有教导处、德育处、学生处、团委或大队部、办公室,对级组长、德育副校长、校长负责,承担运动会、艺术节、班会课、社会实践、班级文化建设、德育类评比等等,还要负责联系和接待家长、班级管理资料整理、特殊学生教育等。
(二)周工作量
周课时包括任教学时、班会课、自习课、第二课堂、体育大课间,以及科任老师外出学习或生病而临时的代课课时等。以公办初中学校为例,通常班主任其学科周课时12节,再加上班会课1节、自习1节、早读4节、午读2节、培优补差2节,可以明确计算的周课时量达到了22节。小学和民办中小学的班主任周课时量要高于22节。
(三)班主任管理内容及时间段
以初中班主任为例,早上7时开始督促学生按时到班早读,8时为学生分餐;上午10时左右与学生一起出操。中午12时值周管理午餐秩序,然后组织学生午休或自习、午读。17时左右组织学生打算卫生及静校,接着是培优补差或找学生谈心。期间任意时间段还要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家长与教师电话沟通孩子情况;与科任教师沟通、协调、处理班级事务或学生教育等。一般到晚上18、19时才拖着疲倦的身子离开学校,在校时间长达十到十一个小时。
(四)职业态度
小学教师对当班主任的职业态度选择是:非常乐意的占25%,不乐意的占12%,迫于无奈的占52%,无所谓的占11%。而中学教师不乐意和迫于无奈的选择比例高达80%,高出小学14个百分点,而非常乐意的低于小学17个百分点,具体是:非常乐意的占8%;不乐意的占31%;迫于无奈的占49%;无所谓的占12%(见图二)。
1.任职原因
当问及为什么当班主任的时候,教师们回答了常见的以下原因:
(1)有利于教学工作;(2)利于与家长沟通;(3)评职评优要有班主任年限;(4)学校管理制度中要求教师必须服从组织安排;(5)刚工作,没办法;(6)“欺负”老实人;(7)其他。
2.逃避方式
调查结果表示:大多数老师并非自愿主动当班主任。问卷反映,老师们总结出以下“逃避班主任工作之葵花宝典”:
(1)怀孕、保胎、哺乳期;(2)生病、住院、康复期;(3)孩子、老人、家庭难;(4)不管、不顾、带出乱班;(5)吵级长、闹校长、撕破脸皮求安静;(6)其他。
三、调查结果讨论
第三篇:鲁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xiexiebang推荐)
鲁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对鲁西北农村22个县、200所中小学就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开课率,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师资队伍,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为全面推进鲁西北农村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鲁西北;农村中小学;调查;研究;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它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 对提高社会物质文明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5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6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这对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农村体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鲁西北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地区,包括聊城、德州、滨州三地市)80%以上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分析、研究该地区农村中小学 学校体育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本研究旨在发现鲁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推动鲁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鲁西北地区22个县的200所中小学,其中高中38所,初中78所,小学84所。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本研究相关的资料,确定研究课题。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部分学校行政人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分层抽样与乱数表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于2004年2月~2004年6月实施调查。共设计三种问卷:Ñ学生问卷(针对学生);Ò家长问卷(回答问卷的学生家长);Ó体育教师(调查学校)。共发放问卷2 600份(Ñ2 000、Ò380、Ó220),回收2362份(Ñ1 814、Ò3
48、Ó200),回收率为90.8%,有效问卷2 362份,有效率100%。问卷发放前,聘请11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问卷回收后,抽取调查对象的10%进行重测,两次测验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两次测验的可靠系数分别为0.891(Ñ)、0.862(Ò)和0.856(Ó),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10.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学校体育的灵魂,是学校体育落实<<学校体育卫生条例>>的基础,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前提和保证。调查表明鲁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思想模糊不清,没有统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大多是按照体育教师本人的认识理解来确定。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转变观念,加大宣传、监督的力度。2.2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情况分析 2.2.1 体育课的正常开课情况
调查显示,在各类学校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高中97.4%,初中88.5%,小学只有75%。高中体育课开课率虽高,从开课的节数来看,有近一半的体育课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所 规定的每周2课时。经走访调查得知,有些学校课程表中虽然安排了体育课,由于受/应试教育0的影响,却被其他主课占去,小学也有近三成达不到每周2课时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农村小学的体育器材匮乏、师资缺少、领导不够重视等。该地区的平均正常开课率是84.5%,小学是75%,并且鲁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中还有15.5%的学校没有正常开设体育课,这应当引起相 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2.2 体育教学计划、教案实施情况
编写制定好体育教学计划是规范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鲁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制定情况调查显示:时有时无的15%,没有的占15.5%,只有69.5%的真正制定 体育教学计划。在各类学校中,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情况:初中74.4%,高中73.7%,小学63.1%。这一差异基本上反映各类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但高中稍低于初中,说明应试教育在高中更为盛行,高中的师资、精力集中在特长生的训练、升学上,而忽视了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
2.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两操中课间操率94.5%较高,而早操率60.5%较低。在各类学校中,课间操出勤率,高中和初中都达到了100%,说明该地区比较重视课间操。但也应看到课间操的质量不高,由于长时间坚持同一内容,学生疲于应付,出工不出力,从而影响了做课间操的效果。鲁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早操出勤率较低,主要集中在初中(61.5%)和小学(42.9%),并且体现在初中、小学的非寄读学生身上。从课外体育锻炼看,鲁西北农村中小学开展的占73%(包括基本开展的30.5%),不开展的占27%,较体育课的情况有一定的差距,而比达标情况又稍好一些。从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看,初中最好87.1%,高中65.8%次之,小学63.1%最低。从达标活动开展情况看,初中最好73.1%,小学60.7%次之,而高中57.9%最低.2.4 体育师资情况 2.4.1 体育师资配备
鲁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情况缺口较大,尤其是初中和小学缺编更大(表2)。鲁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大,且兼职占专职总人数的3213%,流失较为严重占体育教师总人数9.1%,这与该地区师范院系少,且从该地区考出去的体育师范生不多有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正确引导、经济倾斜,鼓励师范生回来工作的基础上,应对在职体育教师提高待遇,同时还应加强体育教师敬业爱岗、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和要求。2.4.2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待遇情况
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不仅要按课表进行正常教学,还要负责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和竞赛等工作。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工作待遇与其工作量不成比例,应该享 受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这是造成体育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2.5 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活动经费短缺,是目前鲁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按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小学生人均场地面积应不少于5 m2,中学生不少于6.8 m2。本次调查,从表面数字来看,达到甚至超过标准,但鲁西北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活动的场地质量较差,中学还有62.4%的学校没有400 m的田径场,小学只有1.2%拥有400 m的田径场。对于体育器材,26.5%的中学达到了全国最低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标准,其他各地体育器材大量缺乏,这是目前鲁西北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小学尤为严重。所以,除上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领导,积极创造或改善条件外,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发挥敬业和奉献精神,挖掘自身的潜力,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外成功的经验,在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条件下,把鲁西北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开展起来,并努力开足开好。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鲁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状况不容乐观。相关人员不明确国家的体育指导思想;体育课的正常开课情况不均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不一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积极。3.1.2 体育师资缺口很大,专职人员不充足,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工作量计算不合理;体育器械、场地的资金投入不足。3.2 建议
3.2.1 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特别是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要真正认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综合价值,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3.2.2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对”推进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创造条件, 努力提高体育课的开课率,使农村孩子人人都能接受到体育教育。
3.2.3 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的指导和管理,努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的时间和人数。
3.2.4 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应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数量达标、质量合格,同时,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 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2.5 充分发挥各教育部门的监督、调控职能,把本地开展好的乡土体育活动内容、做法、措施,体育器材的土法制作等大力推广,同时积极介绍外地学校体育成功的实例,做到洋为中用,内、外结合,共同推进鲁西北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开展。参考文献: [1]瞿水保,陈秋丽.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79-80.[2]裴德超,赵一平,庞敏.皖北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 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51-553.[3]王必琪,等.山东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1):60-64.[4]汪庆波,石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J].山东体育科技,2005,(1):50-52.
第四篇: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公共体育场馆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主要物质保障,是实现基本公共社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实地调查法,对贵阳市主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场馆经营项目呈多元化,结构不断完善。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 经营和管理现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44-01
面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近年来的发展轨迹,认真总结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探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期。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商业化经营和管理活动进一步拓展的途径与措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现状
(一)建设成本
(二)收支情况
所调查的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2012年收入合计4626.8万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及上级补助,而经营收入1439.5万元,仅占全部收入的31%。
(三)经营方式
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补贴,其补贴方式主要有财政核补和财政核拨两种形式,各场馆还要通过经营创收分担财政经费的不足。其经营方式较单一,主要是场地出租、门票收入及各种培训收入。
(四)经营内容
开展体育项目经营内容主要领域是群众健身、体育竞赛、各种体育培训班等本体服务,开展非体育项目经营内容则为文艺表演、出租房屋和举办展销会等。
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
在群众体育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六广门的贵阳市人民体育场、贵阳市体育训练馆、贵州省全民健身综合馆、火车站附近的贵州省体育馆。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全省共有标准体育场地10746个,全天开放的只占35%,部分开放的占17%,完全不开放的占47%;全省共有非标准体育场地10785个,全天开放的占38.5%,部分开放的占16.3%,完全不开放的占45%;全省标准和非标准体育场地共21531个,全天开放的有7960个,占36.9%,部分开放的3605个,占16.7%,完全不开放的9966个,占46.28%。从统计的数字分析来看,我省体育场地开放的总体程度较低。
三、影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制约因素
场馆建设的现实条件、外部条件因素和自身经营因素,共同制约和影响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商业化经营与管理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要提高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不仅要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市场的运作,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意识及体育健身消费能力。
四、结论
1.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数量近年来尽管明显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城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新建场馆利用率不高。
2.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大部分为有偿向所有人开放,开放时间大部分为全年开放。
3.经营内容为体育项目经营和非体育项目经营两种形式并存。
【参考文献】
[1]江和平,张海潮.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调研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2006(7):2-9.[3]万来红.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与经营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4]谭刚.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2):39-41.[5]潘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0):21-24.[6]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7]王则兴,杨广辉.构建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71):4l-42.[8]刘东峰.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初步研究[I].武汉体育学院,2008.责任编辑:武聪
第五篇:国内金融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国内金融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领导,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多种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一、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CBRC)
(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也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
(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体制势在必行。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国务院证券委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宏观管理的主管机构。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五)、商业银行
我国目前存在的银行 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110家城市商业银行
(六)、政策性银行(policy bank/non-commercial bank)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开发银行(1994年3月17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11月
8日)、中国进出口银行(1994年7月1日)。
二、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方面
1.人民银行积极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简化利率管理、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
2.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包括加强窗口指导,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支持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
3.加强金融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银行监管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理念,坚持探索逆周期监管实践;证监会机关、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三点一线”,形成覆盖全市场的快速联动监管机制;现代保险监管框架初步形成,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
(二)、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方面
2010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金融业全面发挥金融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货币存量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2006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就突破万亿大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 年9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 亿美元。
2、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1)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2010 年7 月,农业银行挂牌上市;
(2)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3)中小商业银行加快改革与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管理体制和进行跨区域发展;改革重组和改制上市,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竞争能力。
3、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到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多种新型农
村金融机构的组建及发展,至2010 年4 月末,全国各地在试点中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00 多家,贷款余额超过1000 亿元。
4、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依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
5、保险业改革不断推进。多家保险公司先后完成重组改制及整体上市,2009 年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已达138 家。
6、金融市场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外汇市场加快发展;黄金市场快速发展。
7、金融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1)银行业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2)证券业主动实施了部分自主开放措施;(3)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机动车第三责任险的限制外,保险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4)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和阿根廷货币当局签署了6 份总规模为6500 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开始后顺利扩展到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09 年底,5 个试点城市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 笔,金额35.83 亿元。
三、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合理
1、我国间接融资比重高,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尽合理。金融体系仍然由银行主导,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全社会的融资风险仍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2、资本市场仍具有“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市值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产品单一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仍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还不高。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够成熟,中长期投资者比重依
然较低。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水平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3、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密度和深度较低,保险产品不丰富,保障功能发挥不够。我国GDP 世界排名第2 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 位。保费收入占GDP 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3.25%。人均保费,世界平均为512 美元,我国仅为105 美元。
(二)、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需要加强与完善
1、从组织体系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开放仍有空间。
2、从服务领域看,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强化,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小银行少,微型金融机构刚刚起步,而大银行又没有充分发挥服务小企业的作用,贷大不贷小,造成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力度不足,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强。
(三)、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一些金融改革偏重于机构的增减和人员变动,对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创新不够重视。
2、银行业战略规划比较薄弱、竞争同质化、考核机制和经营模式科学性不强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有待规范,实际运作效能尚需进一步提高。国有大型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建立健全仍需一段时间,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和有效经营模式仍在探索。农村信用社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还不完善。
4、证券公司业务模式比较传统,创新能力较弱。
5、一些保险公司内控和基础管理较为薄弱,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竞争行为仍不规范。
(四)、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巨量信贷增长存在风险隐患,贷款集中度风险日趋突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有所加剧。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补充压力。证券期货、保险类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