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5 10:5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篇:中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博才中学生进行一项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对中学生的影响,找出一条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 现状调查

前言:

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只能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成。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

阅读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课外阅读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课文延伸,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而由于学生能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也能使语文能力获得提高。

课外阅读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个性,使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够使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阅读好的书刊,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升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开阔一个人的视野,使人的个性心理比较健全。而整天埋于题海,不问世事的孩子,个性往往比较扬郁孤僻。

一、调查过程

随机抽取博才初中生130名学生及90位家长作为本调查研究的对象。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课外阅读的目的或动机、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书籍的类别、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五个方面十八项内容。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学生问卷130份,家长问卷90份,全部回收。

二、调查结果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余时间,你最喜欢干什么?”选择“看电视”的同学占47.4%,选择“出去玩”的同学占27.95%,选择“打游戏”的同学占11.23%,选择“看书”的同学占13.52%。

2、课外阅读的动机

“你认为课外阅读对你有何好处?”有51 %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14.25%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22.47%认为可以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作文水平,20%的同学认为可以扩大知识面,弥补课堂阅读的不足。

3、关于所读课外书内容类型

读教辅作文类的占36.71%,读文学故事类的占31.51%,读科普类的占21.64%,读卡通漫画类的占32.87%,读报刊杂志的占7.4%,读其它类型的占10.14%,其中读教辅作文类的高居榜首。

4、每天坚持读书时间

平均每天坚持读书一个小时及以上的占12.05 %,坚持半小时左右的占40.82%,偶尔读一读的占35.62%,一点不读的占11.51%。越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坚持读书时间半小时以

上的学生比例越大。

5、关于读书方法

31.3﹪的学生会用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感、圈点批注、讲述、边读边思考想象等读书方法,68.7﹪的学生阅读时从未做笔记。

6、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

18.8﹪的教师经常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68.4﹪的教师偶尔指导学生,12.8﹪的教师从来没有指导过。

7、关于课外书来源

家长买的占56.1﹪,向学校图书馆借的占21.5﹪,其他方式的占22.4﹪。

(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1、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认为非常必要,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占93.3﹪,认为无所谓,学好几门功课就行的占6.7﹪。

2.对自己孩子课外阅读的了解:认为自己孩子喜欢阅读的占33.3﹪,一般的占49.2﹪,不喜欢的占17.5﹪。

3、对孩子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经常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占42.9﹪,偶尔提醒的占50.4﹪,不去管的占6.7﹪。

4、给孩子买书的原则:孩子喜欢的就买的占35.7﹪,会和孩子商量后买书的占29.5﹪,自认为重要,不管孩子喜好的占34.8﹪.5、认为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阅读类型:仔细认真型的占46.6﹪,走马观花型的占33.6﹪,虎头蛇尾型的占19.8﹪。

6、与孩子交流课外阅读体会的:经常会的占16.7﹪,有时会的占37.7﹪,很少的31.8﹪,不会的占13.8﹪。

三、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反映在课外读课外书的同学并不多,看电视、游戏等活动是大部分学生的课外活动。

2、同学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大部分的学生读课外书时都要老师、家长督促才看一下课外书。

3、同学课外阅读能力较低,方法不多。调查发现,尽管不少同学能够用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但是思考程度不高,能够综合运用的很少。

4、同学课外阅读内容单一,种类少。在内容选择上,课外阅读的主要是学习辅导(其中主要是作文)类、童话故事类和漫画卡通类课外书籍。

5、学校图书室利用率低,课外阅读活动贫乏。学生向学校图书馆借书只占学生课外书来源的21.5﹪。

6、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仅占18.8﹪左右,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

7、社会文化氛围不浓。事实上,现今社会成年人对读书的兴趣不浓,闲暇之余,多数家长沉迷于打扑克、麻将,不仅对子女的课外阅读指导督促不够,而且也在行为方面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四、调查后的建议和对策

1、注重兴趣培养。能否形成课外阅读习惯,外在的老师、家长的指导与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并产生课外阅读的内在动力。这提醒我们,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努力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2、学校要多替学生准备优秀书籍。同学们的书源较少,阅读面有限,所以希望学校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优秀读物给学生来读,同时还可以发动同学,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书籍来读。

3、注意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我们首先注意利用教材中的范文的学习,向学生传授文章阅读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或者适当教给同学们一些分类积累的方法,读写的方法。

5、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书,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课外书。实践证明,怎样利用正确的东西去占领学生的课外阅读阵地,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大的意义。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读了一些黄色有害的读物,因而思想上受到毒害,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指导是争夺学生的重要阵地,不可忽视。

6、要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建设。开展好课外阅读,再不仅仅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老师这“一桶水”不光是“量”上的要求,还应有“质”上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应有丰厚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积累和底蕴,还应不断地补充新鲜的文化血液,不管是现代名家,还是文坛新秀,抑或影坛歌星,都应广泛涉猎。学生的兴趣点不应是我们教师的盲点。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在边教边学中充实自己。“文科教师多读书”,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有源头活水来”。从“桶”中倒出的才可能不是白开水,而是一杯香茗,让教学香飘四溢。

7、最后,阅读既要体现学生的自由性又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自然也不一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做主,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由地体会学习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乐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同时,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前提下,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生命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品味,使学生在阅读中明辨是非、善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读书更重要是育人,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有爱心,那便达到了阅读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目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对扩大学生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我进行了这次问卷调查活动,客观地调查和研究了当今中小学生的阅读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以及家庭与学生阅读的关系等,而后加以分析整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六、结束语

“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大量的、经常性的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因此,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程和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二篇: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康跃明 王建辉 杨林

(黑石小学体育组 湖南 长沙410111)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料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沙市各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情况、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是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运动场地和器材的严重不足、学生在校学习负担太重仍然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建议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督导力度,督促各学校认真贯彻中共7号(中发[2007]7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把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实到位。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 体育活动 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各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落实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的教育专著、资料汇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等,为分析比较提供理论依据。

2.2 访问法和观察法 在研究中笔者走访14所城乡小学,实地观察并记录了每所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面访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等137人,丰富比较分析的依据。

2.3 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活动,首先根据“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并将初稿呈2名湖南一师范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得到认可后,再根据专家审核评价的反馈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3.1 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 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广的大课间活动是近10年来被实践证明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也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时间保证的较好方法,有效保证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前提。

表1 大课课间活动开展情况

学 校 纳入课表并实施 未纳入课表并实施 纳入课表百分比 60.14% 小学 100 0

对所走访学校的观察记录和面访情况统计表明,将大课间活动纳入课表并实施,且保证每次活动时间达到30分钟的学校占调查总数的57.14%,此类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较深,能领悟阳光体育的精神,知道阳光体育的锻炼作用。但有42.86%的学校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大课间活动。见表1。

表2 学生每周参加课间活动次数统计

0-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学生人数 332 494 699 277 107 百 分 比 17.39 25.87 36.66 14.51 5.6 调查表明90.76%的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达到3次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还有很多学生与这一要求相差很远。见表2。

3.2 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与组织形式

表3 你最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统计情况

排 位 男生项目 人数 百分比(%)女生项目 人数 百分比(%)

第一位 篮 球 405 41.6 羽毛球 218 26.2 第二位 足 球 300 26.3 乒乓球 154 18.5 第三位 排 球 144 13.4 跳 绳 119 14.3 第四位 乒乓球 78 7.2 排 球 118 14.2 第五位 羽毛球 67 6.2 健美操 103 12.4 第六位 武 术 42 3.9 篮 球 89 10.7 第七位 其 它 15 1.4 其 它 31 3.7 表3表明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的多个(类)体育活动项目中,男生最喜欢参加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女生最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是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选择上,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男生喜欢富有挑战性、活动量大、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多以轻松、愉快、活动量较小、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表4 你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形 式 人 数 百分比(%)

自由组织竞赛 998 60 个人单独活动 389 21 参加体育活动小组 271 14.7 参与社会活动等 90 4.3 从表4可以看出,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与同学们一起自发组织自由组合的竞赛,说明了小学生有较强自我参与活动的能力和较强竞争意识,喜欢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水平相近的同学一起活动。参加校内各种锻炼活动小组和俱乐部的人数较少只占14.7%,说明有组织有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加强,另外,在面访中有部分学生希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

3.3 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体验调查

表5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体验

赞 成 反 对 说不清楚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有课外体育活动 1476 77.32 160 8.36 273 14.31 课时心情很好

2、课外体育活动比在教室 1588 83.17 148 7.74 173 9.09 学习更容易感到身心自由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1286 67.36 255 13.34 178 9.30 后感到身心愉快

4、对挤占体育活动课 1556 81.49 185 9.67 168 8.84 的行为非常反感

5、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833 43.62 551 28.84 545 28.54 的开展形式很满意

从表5中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益处,81.49%的学生非常反感挤占课外体育活动课的行为,同时对各学校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单一的课外体育活动,满意率仅为43.62%。

3.4 班主任老师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情况

表6 班主任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赞 成 反 对 说不清楚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426 22.4% 87 63.2% 1237 64.8% 16 11.7% 246 12.9% 34 25.1% 对“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体育活动”这一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师生的调查情况来看,结果存在很大的反差。有63.2%的班主任老师的观点是非常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老师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只得到22.3%的学生认同;仅有11.7%的班主任老师因各种原因反对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给学生的印象却有64.8%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老师持反对意见。其实,这种师生之间平时缺少沟通造成的反差,已经影响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错位,更影响到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种负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见表7。

3.5 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从前面调查可知,小学生是非常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但是还是有部分学校和学生选择不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究其原因,学生问卷表明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是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见表7。

表7 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可选多项)

排 位 影 响 因 素 人 数 百分比% 第一位 场地器材不足 1283 67.2 第二位 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长 930 48.7 第三位 班主任和家长是否支持 714 37.4 第四位 组织形式内容单一 712 37.3 第五位 担心安全问题 180 9.4 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过长以及家长和班主任的是否支持的态度也是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以及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不可忽识的因素。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活动场地不足,除“先天”不足外,挤占体育活动场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按照《湖南省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能达到I类标准,但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场地、器材就相对减少,根本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调查还发现,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多以篮球、排球、羽毛球为主,开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小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正确,动机明确,两者的共同指向都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且大部分小学生都喜爱并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使课外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是以与同学一起自发组织自由组合的竞赛活动为主。由于男女生不同的生理特点表现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普通缺乏有效的管理。

4.2 建议:

4.2.1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引起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用行政手段督促各学校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学校校园运动氛围,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大学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4.2.2 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小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2.3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希望班主任老师和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帮助学生释放过重的心理压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4.2.4 完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和比赛制度。可以根据学生要求组建各种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俱乐部,并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开展小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除了开展以“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等为主题的冬季长跑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外,还要充分挖掘体育资源、推广一些在场地、器材等方面花费小而组织简易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和能发挥学生团队精神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真正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体育》(中学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6-730 [2]蒋海龙·苏州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9;(01):12-15 [3]刘海元·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中央7号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教学; 2009;(01):5-6

第三篇: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英和中坚力量。关注和重视当代大学生以健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途径。济南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如何,特别是十一届全运会后,济南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是否有所变化,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所改善等,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济南市10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加状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动机、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十一届全运会影响下,济南市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较大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课外体育活动中,但在参与时间、频率及强度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动机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强体质、运动娱乐及社会交往。3.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人兴趣及锻炼习惯,外部因素主要是运动设施及学校体育氛围。4.在课外体育活动项选择上,大学生多喜欢传统活动项目,如球类、散步。男女生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受全

运会影响,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开始进入学生的视野,如射击、手球。5.济南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以早操和班级、院级比赛为主,大部分学校建立了体育俱乐部和协会。6.济南市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上有较大的集中性,高校体育场馆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选择。7.济南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及管理普遍达不到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英文摘要】As the most dynamic of social group,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elite and workforce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Atten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health as the core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s the universities sports bounden duty.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which is the main way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healthy.What is status of the Jinan university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especially after successful hosting 11th national games in 2009,jinan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does the concept of variation,universities develop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whether improved etc,these problems have a certain value for study and education.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interview

survey of research methods,to jinan in shandong province.10 colleges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s involved in state undertakes investigating.From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ake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consciousness,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The study results are as follows:1.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11th national games,Jinan university stude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have greater progress,more and more students can activly take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Bu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exist certain disparity with national requirements.2.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sport motivation varieties, rich in content.The obvious diversity trend among the top three respectively, is to enhance their physique, sport and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intercourse.3.Jinan university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s multifaceted.Its own factors mainly reflects in students’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exercise habits, external factors is sports facilities and school sports atmosphere.4.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project,students choose to traditional activities, such as ball,mainly walk.Gender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the boy choose more integral, confrontational, competitive projects,while girls prefer body building projects, such as aerobics, jogging.5.Jinan university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morning exercises and class, management of hospital most schools mainly level game, established sports clubs and associations.6.Jina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on the choice of places have greater centralization, college sports venues are students take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primary choice.7.Jinan university sports facilities and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cannot reach management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关键词】济南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十一届全运会 【英文关键词】Jinan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11th national game 【目录】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要5-68-99ABSTRACT6-7前言

8-16

1.1 选题依据1.2 研究目的、意义91.2.2 研究意义9

1.2.1 研究目的1.4 文献1.4.2 我国

1.3 研究任务9综述9-161.4.1 课外体育活动概述10-11有关体育的主要法规制度11-1414-15

1.4.3 国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方法1.4.4 国内研究现状15-16

16-2016-1718-2018-1919-202.1 研究对象16-182.1.1 调查对象的抽样

2.2 研究方法2.1.2 样本的基本情况17-182.2.1 文献资料法182.2.3 数理统计法193.研究结果与讨论20-43

2.2.2 问卷调查法2.2.4 访谈调查法

3.1 济南市大学生健康状况及课外体育活动意识20-25状况20-2121-2525-3225-2727-2929-3232-343333-34

3.1.1 济南市大学生健康

3.1.2 济南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意识3.2 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3.2.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3.2.2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析3.2.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分析3.3 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程度3.3.1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频度分析3.3.2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分析3.3.3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强度分析34

3.4 影响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34-40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外因素分析

34-35

3.4.1 影3.4.2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场所因素分析35-36馆状况对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分析36-40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全运会简介40-4141-43

3.4.3 高校体育场3.5 十一届全运会对

40-433.5.1 十一届

3.5.2 济南大学生对全运会的了解情况

4.1 结论4.结论与建议43-45

43-4448-494.2 建议44-45附件 149-58

参考文献45-48附件 258

致谢

第四篇: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黄安平

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以人为本,发展个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新基点。如何拓宽学习视野,扩大体育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正在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学校体育改革以教学为中心,主要立足于完成体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大多数学校还一直沿用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无论是从时空安排上,还是从组织形式内容和活动评价方式上已远远不适应学生心理,生理和发展的需要,更令人担优的是有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并且随意性很大,甚至屡屡被占他用,这根本谈不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实践证明,传统课外体育活动单一的、乏味的集体练习方式和一些成人化、竞技化的活动内容已暴露出许多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制约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学校体育的改革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来重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因此,为了探索有效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们课题组于2002年11月确定了“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途径,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提高我县学校体育办学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推动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属于调查研究,其主要目标是:一是在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指导下,通过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发展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作用,着力探索有效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二是调查分析影响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调查了解掌握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和尚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三是探讨中学生因地制宜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方法。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一二三工程》的指导下,指导学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活动,探索培养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新途径。

(二)研究的内容:

通过分析当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我们确定了五个方面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1.武鸣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2.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利用因素,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3.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4.培养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研究。5.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和办法的研究。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所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武鸣县中学生和中学体育教师。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对全县各县直和乡镇共五十三所公办中学,抽样二十三所中学进行调查,其中,高中4所,初中每乡镇1或2所,共19所中学,随机抽取2400名学生和80名体育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学生有效问卷2320份,老师有效问卷73份。为更全面了解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真实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还深入到学校中去,对部分中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还不定时的深入到学校去观察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从中了解到不少真实材料。

(四)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界定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体育课以外学生参加的校内、校外和家庭体育锻炼的总和,它包括:学生在学校内参加的体育活动课、早操、课间操和学校外体育活动等。其中本课题所研究工作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指中学生在校内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体育工条例》中明确指出:“普通中、小学生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民健身一二三工程》也强调“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事实证明,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活泼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而且课外体育活动,学生自主性强,灵活多样,兴趣高涨,这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及课题组成员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用以抽样调查法及书面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同时还采用访问调查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辅助办法,具体调查研究过程如下: 1.优先选用抽样调查法及书面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在全面开展调查之前,我们对部分中学生和体育老师作了局部调查,与此同时参考了有关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调查方案以及两套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老师问卷各一套),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生课外体育的参与行为、参加意识、参与兴趣和参与动机;二是体育教师对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看法及经验体会,以及家长对子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三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现状;四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等方面的问题。问卷采取封闭题和开放题相结合的方式,对那些程度分级要求的问题,采取设立封闭题的方式(选择提),而老师问卷还希望得到老师的反馈和建议则设立两条开放题(简答题)。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问卷以匿名方式答题,并在发放问卷前做好有关老师(发放问卷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全部回收问卷后,经课题组审核确认有效问卷后才着手进行统计,所有调查问卷统计工作全是由课题组成员采用人工录入法,为确保统计的准确性,我们对每一份问卷的统计都认真校对。

2.深入到学校中去访问调查和观察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通过课题组成员与学生、老师之间面对有目的的地谈话,进一步了解中学生在学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并且不定时深入到学校中去实地观察并记录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大量收集第一手材料,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上述调查,对调查所得的全部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及相关论文。

(二)整合学校体育资源,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整合校内体育设施资源,改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条件。一是改造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提高场地利用价值。一年多来,我县有不少中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千方百计筹备资金,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改造和扩建以前狭小的体育场地设施,有的学校重新整合一些陈旧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把一些竞技化、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所喜欢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至今,以武鸣高中、锣圩高中为代表的高中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都大有改观,走进城镇二中、宁武一中、甘圩中学、双桥一中,„„等等初中学校,首先展现在你眼前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这足以证明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已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相信我县各中学学校体育不久将来会走上更新的台阶,二是制作体育器材,发挥体育器材的各种功能。目前我县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种类不多,很多体育老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配合学校制作或鼓励学生自制、自备学生所喜欢的体育器材,发挥体育场地器材多种功能,积极改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条件。

2.整合课外体育资源,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一是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平台。传统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之所以比较单

一、老化,这主要是我们体育老师缺乏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近两年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很多学校体育老师注重对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改进,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灵活运用规则;加强校本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力度,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比如:不少学校已开展有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软排球、气排球、武术、板鞋、绣球、跳竹竿舞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发展我县群众性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在组织形式上已有很多学校组建有体育兴趣小组、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使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二是调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为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两年来我县各个中学都有不同程度地调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并以课的形式落实到课表上,目前我县各中学早操时间约有15—20分钟,课间操普遍是20——30分钟,下午课外体育活动课一般是35—45分钟,这从时间安排上已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若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那么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会大有提高。

(三)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新格局。

1.教师实现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我县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大多是沿用老模式较多,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随着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需要出发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本着学生自觉、自愿、自主的原则,以有利于增进健康和体质出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体育竞技成绩至上的影响,我县有不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仍沿用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活动内容单调,组织形式单

一、乏味,有的学校只重视体育运动队和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指导。这种单一 的课外体育活动格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必然会被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所取代。所以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我们尽最大的努力,采取最有效的办法面向全体学生,力所能及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内容,我们都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发展。

四、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根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尚未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在狭小的场地和有限的体育器材下,要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硬件来讲是一个大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因此,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结合自身的场地器材条件,师资力量及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并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来选择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内容和练习手段。一年多来,在我们政协文体委员活动小组的提议下,县教育行政部门十分关心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各个中学都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的作用。有很多学校能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出发,能考虑本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重视民族体育内容,比如:城厢镇二中、宁武一、二中课外体育时间,学校篮球场和乒乓球场热闹非凡,学生对这两项运动兴趣极高,充分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县民族中学能充分利用县业余体校人力和体育场地资源,重点开展篮球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两项运动已成为该校体育传统项目,而且这两年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我们发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但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

(一)深入了解掌握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只属一般(可参见课题调查报告,以下同)。令我们深感优虑和担心的是,我县中学生在正常工作日和天气下,每周参加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早操和课间操除外)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2.20%;被调查的23所中学中还有9所学校每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到3次;能保证每天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0.30%。面对如此现状,就主要原因我们进行各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过重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第三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第四是学校没有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第五是学生尚缺乏自我锻炼能力。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的强弱是其是否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练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从调查中可发现我县中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意识较强,绝大多数学生较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重智轻体观念的影响,还有极少学生体育意志令人担扰。因此,体育教师应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引导,加大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活跃因素,对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提高体育锻炼效果有十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我县中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兴趣还算可以,大部分学生对早操、课间体育活动较感兴趣(占被调查人数的69.6%),很多学校都能认识到抓好两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方面灵马一、二中、武中、武高、镇一中等中学都有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措施,致使学生做操比较认真、投入,做操质量较高。然而,还有个别学校不够重视两操活动,尚缺乏管理经验,学生做操马虎,没精打采。因此,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必要对现行的早操,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作一些改进,除了做广播操外,还可增添一些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也可不拘于一种,既可集体活动,也可分散活动,从而使两操活动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我县中学生有90%以上较喜欢球类运动,特别是篮球运动这与我县群众篮球运动,基础较好有直接关系。因此,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着重从球类运动入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我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出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这表明中学生思想上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使方法和手段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挥更好的锻炼效果。

(二)调查分析影响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目前影响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其中,内因包括参与动机、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等因素,关于这方面内容已在前面提到,在此不再重复。至于外因包括教育体育体制和方针政策、学校认识与观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学校组织管理和家长及老师等因素。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能很好地得以全面贯彻,一些学校把升学生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勿视了学校体育工作。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面动因。我国应试教育观念“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还比较严重,学校体育工作仍然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老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近几年来,我县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虽大有改观,但尚未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学生人数多,但体育场地器材有限,这是制约我县各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改变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落后现状,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组织管理是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措施。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有52.28%的中学生和24.6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有29.60%的学生和10.9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者,组织管理跟不上。由此可见,学校课外体育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从组织开展活动内容、形式以及组织者都要科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我国政府部门有关决定、通知、条件等来执行,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创新,敢于实践。

家长和老师是否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体育老师的责任心和工作作风,会影响到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基本因素。调查表明,有94.60%的学生家长支持自己子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59.16%的学生希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实践证明,哪个学校领导支持和关心体育工作,体育活动老师尽职尽责,班主任支持并经常鼓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练,那么学校体育工作会搞得非常出色,其中,我县双桥一中、灵马一、二中,城厢镇一、二中、县民族中学,县实验学校、武鸣中学、武鸣高中等等学校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较高,所取得成绩令人满意,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称赞。

(三)探索出有效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多,要有效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得到全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活动才能有较地进行。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从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和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等两种途径及方法入手,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全面逢勃发展。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由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主管。政教处、教务处督促、检查考勤、量化评分,体育教研室组织实施,班主任、辅导老师和各种体协等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2)明确目标管理:明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相应的权力,做到有职有权,职责统一。

一是学校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与提高质量的办法。二是政教处、教导处每天有人负责监督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检查并协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活动正常开展。三是体育组、班主任、辅导老师、体育协会等互相配合,根据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活动时间表、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及措施等。

(3)完善制度管理:确保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必须要完善各种制度,运用制度进行管理,做到:①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分别成立不同的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由学生与体育组、辅导老师一起制定每学期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活动。②活动时间得到保证。学校严格按有关教育法规、通知、条例等来执行,认真抓好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工作,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③活动有检查评比。由政教处、体育组、学生体育协会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小组,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公布于众,并作为评定“先进(文明)班级”的依据,从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2.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创建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平台。

改革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课外体育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体差异很大,运动水平参差不齐,若沿用传统的活动模式,固然可以保证活动的开展,但存在着主观意识消极淡薄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锻炼活动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我们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一些集体锻炼项目之外,主要是在两种形式上下功夫,即一是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二是组织学生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各样体育竞赛活动,自我锻炼,自我提高,教师则给予指导及协助。

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一般比较单

一、老化,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一年多来,我们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关精神,注重对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改进,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灵活运用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注意对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引用,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例如:课外体育活动中,我们以中学生所喜欢的篮球运动为龙头,在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的配合下,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内容,使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样。其中篮球竞赛我们简化很多规则,让规则更接近我们学生的运动水平,组织形式上多采用三人制,四人制和五人制篮球赛相结合。为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场参与比赛,我们还把每场球分成五——六节进行比赛,而且规定每个学生最多能上场比赛1或2节,球赛中间休息时间还附加投篮比赛,并将投篮比赛成绩加入总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基本养成,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县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新亮点。如今有不少学校能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资源,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多种用途,发挥一物多用。有的学校已重新整合一些陈旧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化“大”为“小”,活用“小”场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合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如: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乒乓球赛、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诱导学生对这些比赛逐渐产生兴趣,形成爱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在充分发挥校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优势作用的同时,很多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外体育资源,其中,县城的学校都能与县业余体校合作,开展各种体育项目训练与比赛,共同研究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板鞋、绣球、珍珠球、武术、跳竹竿舞等等。农村基层学校能充分挖掘校外自然环境所赋予的优势(山坡、草地、公路、江河„„),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和活动形式,并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中长跑、越野跑、游泳、爬山、远足等等),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中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中学生体育能力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充分利用课外体育锻炼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优势运动项目,模拟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证明,学生对学校优势体育项目兴趣极高,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在自己的体育组织里学生们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自主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得到施展,身心也十分愉悦,也对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一年来的实践研究,参加各种单项体育组织(俱乐部)的学生的体育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能带动全校体育逢勃发展。例如:我们城厢镇中学生篮球俱乐部每学期不仅承办学校各种篮球赛,而且还负责组织指导各班级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工作,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训练和比赛,自我提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文体活动,成绩突出。其中,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初中男子组和女子组篮球赛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历年来没有得过的好成绩;田径俱乐部也负责协助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田径运动会,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这也是我镇中学生历来最好成绩的一次;乒乓球俱乐部每学期都将乒乓球联赛贯穿于整个学期活动过程,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男子单打冠、亚军。由此可见,成立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六、讨论

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学生形成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尚不够稳定,学生体育俱乐部模式还要进一步完善,因地制宜进行自我锻炼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们今后要:

(1)继续以体育新课标为指导,进一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2)继续加强研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自主锻炼”的方法、能力、意识与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逐步形成习惯。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组

2006年6月15日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教学毕业论文】 2(范文)

厦门市同安区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3-6)年级生课外补习的现

状研究

摘要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十分普遍。这种教育形式依附于主流学校教育,主要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因此被称为正规教育的“影子”。目前我国学界缺少对课外补习的专门研究,我认为对于学生课外补习的研究已经成为很迫切很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XX市第23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从而了解XX市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科目、内容、支出、意愿等。

研究显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参加培优的城市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且有向低龄化和全员参与的趋势发展;然而,当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时,学生又涌进了各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学习重负以另一种形式压在了孩子们身上,然而如何应对课外辅导“热”的存在,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是笔者最终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小学生

课外补习

现状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1

二、文献综述.........................................................1(一)课外补习的概念界定.............................................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三、研究设计.........................................................5(一)研究对象.......................................................5(二)研究方法.......................................................5(三)统计工具.......................................................6

四、XX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6(一)课外补习的规模.................................................6(二)课外补习的强度.................................................7(三)课外补习的科目.................................................7(四)课外补习的内容.................................................8(五)课外补习的支出.................................................8(六)课外补习的意愿.................................................8

五、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原因透析...................................9(一)直接动力:考上好中学...........................................9(二)社会竞争的需求................................................10(三)学校教育价值的异化............................................11

六、结论与建议......................................................11(一)结论..........................................................11(二)建议..........................................................12

七、结语............................................................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5 附录................................................................16 致谢................................................................19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大,知识和技能的竞争已经成为人们自下而上认可的致胜之道,加上近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和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独生子女,使得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

接受额外的教育原本属于个人的事,但是当前小学生们参加课外班现象是如此普遍,已经突显为一个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大力提倡施行素质教育,去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素质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当然也包括小学生。然而,当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时,学生又涌进了各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学习重负以另一种形式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们并没有真正轻松起来,因为学校还给他们的时间,又都交给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

2011年3月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2011)》,就家长选择课外培训班的情况开展的网络调査的结果显示:小学生家长安排孩子课外培训的时间投入明显高于其他各阶段学生。笔者疑惑:为何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行为变得如此的“突出”呢?小学生们大面积参加课外班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小学生报班对自己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课外补习的概念界定

对课外补习做出开创性研究的学者当属Stevenson和Becker(1992)。课外补习内容基本上类似于学校课程,补习教育依附于主流学校而存在,因此他们也将课外补习称为“影子教育”。他们在对日本高中生所作的纵剖面调查中发现,“影子教育”发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但目的是为了提高主流学校的学习成绩。Bray(1999)是对课外补习做出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对课外补习的“影子教育”性质作出了进一步阐释:课外补习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它的规模和形态因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在几乎所有社会中,它受到的关注都比主流教育少;它的面貌远不如主流教育清晰可鉴。Bray认为,补习教育不包括公共财政投入,当然也不包括家庭成员的义务补课劳动。它主要是由机构或个人所提供的具有营利性的教育服务。总的来说,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

王有升(1997)认为课外补习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其主要形式有:聘请家庭教师、参加假期或周末学校、参加日常补习班。

雷万朋(2005)、薛海平(2006)在其研究中均指出教育补习是除正常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

彭湃(2007)结合国外研究指出课外补习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补差活动,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国外相关研究故而 [3][2][1]称其为“影子教育”。

综合上述学者的共识,小学生课后补习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类:家教和补习班。补习内容有两种:学校主科补习和才艺补习。学校主科指升学考试类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才艺类泛指非主要课程的学科补习或其他兴趣特长技艺类补习,如音乐、绘画、舞蹈、电脑、棋类、体育运动项目。小学生课外补习即为小学生在学校教育时间之外(如:各类法定假日、周末、学校寒暑假、放学后)通过聘请家庭教师或参加校外各类辅导班进行学校主要学科或才艺类辅导学习的教育活动。本研究中,笔者将“课外补习”限定为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进行的辅导补习,其主要形式是参加补习班或者请家教,不包括艺术类补习班。

(二)国内外研究

国外对课外补习的研究要早于中国,目前笔者能够检索到的关于课外补习的学术文献,大多现于国外期刊与一些国家组织的咨询报告上,国内较为少见,课外补习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整个90年代,并持续繁荣至今,这一领域的关注者并不局限于教育研究者,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也对课外补习活动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且大量的研究成果己经或正在被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所参考利用,对课外补习活动做出开创性研究。

1.国内研究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发现关于单科补习教育的浅析文章比较多,但是相关的对补习教育进行宏观分析的相对较少,大约有二十篇,这些期刊论文主要分析了补习教育发展的原因、现状、影响等。其中相关硕士论文有四篇,这些论文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不仅有理论研究地突破,同时进行了实证研究。

(1)从课外补习的规模来看

在香港,李(Lee,1996)对507名学生的调查发现:26%的低年级中学生,34%中年级中学生,41%高年级中学生,正在接受补习。

李水山(2007)指出,在韩国全国的中小学中有280所示范性“课外学校”,全国98.9%的初中和小学实施“课外学校”教育,42.6%的学生接受这种“课外学校”教育(其中小学生36.4%,初中生28.9%)。

(2)从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来看

雷万鹏(2005)研究显示:家庭收入和母亲的教育程度是影响高中生是否参加补习的显著影响因素,地区背景、城乡背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3)从课外补习的支出来看

魏新等人对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家教育支出负担率与家庭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同向变化。

孙彩虹通过对2001年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近20000份教育消费支出的调查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学历、家庭收入、家庭人口规模、地区发达程度等都是影响家庭教育消费支

[4] 出的重要因素。

丁小浩、薛海平在2005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支出结构,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在选择性教育支出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进而会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公平性。

(4)从课外补习的政府政策来看

经考察可以发现,政府对补习的政策反应主要有严厉禁止政策、混合型政策认知监管政策、自由放任政策、积极鼓励政策五种。韩国政府曾经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对补习教育实行过两次严厉禁止政策,但是实践证明严厉禁止政策是失败的、行不通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待补习教育的政策都是采取混合型和认知监管的政策,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在越南和柬埔寨等极少数国家对补习教育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因为这些国家的教师待遇极低,政府没有足够能力提高教师待遇,于是就放任教师参与补习教育获取额外经济收入;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实行税收优惠、提供补贴等手段对课外补习活动实施积极鼓励政策,认为补习能满足学生需求,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不仅对学生和老师有利,对国家也无害。通过对我国在 1996 年、2000 年和 2002 年出台的政策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对补习教育采取的政策是混合型政策,即对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课外补习采取不同的政策。

[7]

[6]

[5]2.国外研究

课外补习主要教授公立学校的教学内容,依附于公立教育而存在,因此补习教育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体系(shadow education system)”。如今,课外补习在很多国家发展规模庞大,成为公立教育的重要补充。国外对补习教育的系统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主题也较广泛。限于篇幅,下面主要介绍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

Stevenson 与 Becker 在对日本教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课外补习是一种“影子教育”,并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子女要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子女获得更多的补习机会。

(1)从课外补习的规模来看

Bray综合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课外补习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最为活跃,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世界的其他几个地区,包括非洲、南美、欧洲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在大多数国家,由于课外补习是非官方的,因而大多数数据比较缺乏,只能从一些零星的研究中找到,但这些统计资料帮我们勾勒出一个课外补习的大体轮廓。

Aggarwal(1998)指出,在1997年对印度德里7879名小学生调查显示,39.2%的学生都在接受私人补。Yasmeen(1999)也指出,70%的城市学生接受超过一门课程的私人补习。

(2)从课外补习的强度来看

De silva(1994)的研究表明,11年级学生平均每周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为8.6小时;在13年级中,文科生平均每周补习4.3小时,商科生平均每周补习6.1小时,而理科生每周补习11.5小时。虽说部分13年级的学生补习时间低于11年级,但可以发现文科生与商科生的考试压

[8]力要比理科生小,因此,这也从一侧面反映了课外补习教育对考试和正规教育的依附性。

(3)从课外补习的课程选择来看

Kwan-Terry(1991)的研究表明:在新加坡有55%的小学生和29%的中学生在校外补习英语,而母语为英语的家庭中的子女,参加英语补习的比重最低。这表明,当熟练的外语对个人发展极有利时(在新加坡,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家庭相对而言较为富裕),外语必然是课外补习的受欢迎科目。

Tseng(1998)的研究表明:数学是台湾高中生参加最多的补习科目,他的调查样本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参加数学补习,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英语补习。

De Silva(1994)的研究表明,在斯里兰卡,13年级的学生(相当于我国的高一或高二)中,有100%的学生参加纯数学或应用数学的补习,参加化学与物理补习的分别占84%和83%。

Chew与Leong(1995)在对4340名马来西亚小学和中学学生接受补习的学科数的调查表明,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只接受过一门或两门学科的补习,但是差不多20%的学生接受补习的学科达到了5门或者更多。

(4)从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来看

英国学者萨恰洛普洛斯指出,家庭收入状况和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子女受教育的多少和子女能否获得较好的职业是有影响的。卡诺依指出,不同家庭对教育质量(教育成本的某种函数)的期望值不同,会导致家庭教育支出高低不同,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不一样。

Hashimoto和Hea1h(1995)运用日本1989年全国收入与支出调查资料探讨了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支出平均收入弹性是1.72,远大于其他消费支出弹性;中等收入家庭教育支出弹性最大,但很大一部分低收入阶层教育支出收入弹性也大于1,最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弹性系数甚至为负。

综合国内外已有文献发现,现有文献的多数论述主要为概括性与思辨性的分析,主要是对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原因、影响等方面的描述性研究。以往研究表明: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从文化层面、经济层面还是教育获得层面,都有其合理性,但其合理性不能消除其对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个体的消极影响。但是,国内针对补习教育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对于影响课外补习因素的探讨就更少了,比如所在学校质量对学生补习机率有没有影响;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会不会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但是这些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国内教育补习现象,对政府出台合理的教育补习政策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另外,从研究的数据来看,国内现有关于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大多是借用别的项目的调查数据,专门针对课外补习的大规模调查还比较少,因而对教育补习现象的探讨是不全面和不深入的。可见,现有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同时,课外补习并不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它的存在主要受文化背景、正规学校教育特点以及该地区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此外,教育经济学家们发现,教育个人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课外补习活动愈加兴盛。在这些地区,没有受过教育与受过教育的人,以及受教育程度低与程度高的人之间,收入差距巨大。在欧美及澳大利亚等地,由于基础教育己经普及,其相对教育收益率较低,因此课外补习不甚普及。课外补习如能像被期望的那样增进学业成绩,就必然能让学生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以获得更高的学历,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收益。

我们还可以发现,学生参加补习的大多是能通过补习快速提升成绩的科目。如英语、数学与科学,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些科目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能通过补习有效提高成绩;而各国要求学生对母语掌握的标准都很高,知识层次和难度都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如阅读、写作(听与说的技能在学生未进入学校时就已经学会了)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来提高成绩。另一方面,许多国家重视数学与科学的补习,这是因为理工科的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迅速地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个人收益。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着目的性抽样原则,笔者以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的高年级学生3-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了解他们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以汉语授课的全日制小学,该小学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学生成绩与同安区其他小学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因此,这个学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分析是研究者进行论文写作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对以往的研究者写作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全面分析相关主题。笔者通过查找著作(3篇)、期刊(9篇)、论文(6篇)、报纸(4篇)等方式了解关于我国城市学生参加课外班方面的研究进程,并做文献综述,从而确定研究焦点;此外,笔者还阅读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书籍,找出相关的理论文献,作为理论支撑点。

2.问卷法

笔者借用韦春林《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题型相结合,封闭式题目由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组成;调查重点放在学生和家长,并适当涉及学校教师。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XX市23小学的六个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对象,进行有关问卷调査。该问卷的维度如下:学生及家庭的基本信息,参加课外补习规模、强度、支出、意愿等。该问卷是由学生与家长共同配合完成的,目的是了解我们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安排课余时间。

3.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获取直接的信息,对于“研究的主题具有检验研究结果的作用”。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有计划地对市区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小学生 7 参加课外班的状况。

笔者主要选取XX市第23小学,并设计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利用经常到23小学实习的机会,对12名小学生进行了访谈(1一6年级中每个年级学生各2名)。然后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求在对课外补习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三)统计工具

笔者利用Execl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四、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3-6)年级生课外

补习的现状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十分普遍。这种教育形式依附于主流学校教育,主要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因此被称为正规教育的“影子”。目前我国学界缺少对课外补习的专门研究,因此对我国城市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原因、支出等信息缺少基本的了解;对影响学生参加补习的因素也少有探究;同时,也鲜有文献分析课外补习对正规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影响。因此对于学生课外补习的研究已经成为很迫切很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3-5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从而了解厦门市同安区中高年级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支出、科目与内容、意愿,影响因素等。

(一)课外补习的规模

表1 各年级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人数比例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年级人数 60 60 55 55 230名

报班人数 41 44 46 49 180

占年级比例(%)

68.3 73.3 78.0 83.6 78.3 从上表1可以看出,随着班级年级的增加,参加课外班的比例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一来强化原来所学的知识,二来学习新知识,占据优势,获得更好的成绩。可见,在城市中参加课外班的小学生数量庞大,小学阶段学生参加课外班的比例比较大;其报班行为具有普遍性,也说明小学生中高年级小学生参加课外班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二)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强度

表2 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分布(n=230)

时间 3小时以下 3-6小时 6-10小时 10小时以上

人数 155 62 29 4

比例(%)67.3 26.9 11.3 1.7 由上表2数据分析,每周补习时间在3小时以下的学生人数最多,有可能是在参加周末补习班,而每周补习时间超过10小时的学生,在忙碌的学校课程学习之后,很可能每天都要参加课外补习,压力十分的大啊!

(三)课外补习的科目

表3 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课程选择

课程 语文 数学(奥数)英语 其他才艺类

学生人数 40 96 93 33

所占比例(%)17.4 41.7 40.4 14.3 在230名学生中,参加人数最多的科目是数学,人数为96人,其次是英语93人,最后是语文40人,对应百分比分别为41.7%、40.4%、17.4%。有的学生同时参加2门甚至3门学科的课外补习。由此可知,多数学生把补习的重点放在了数学与英语课程上,而对语文的重视不是那么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才艺类培养,有33人,对应百分比为14.3%,快要接近语文的补习率了。

另外,笔者在对该校学生的随机询问中,12名学生访谈对象中,回答参加过数学补习的有6人,参加过英语补习的有5人,参加过语文补习的有1人,参加才艺类补习班的有1人,补习数学和英语的要比补习语文的多。奥数补习和英语补习几乎占了样本总量的大半数,可见当前学生群体对于数学和英语教育辅导的追求程度很火爆。

在小学阶段的文化补习市场上,数学和外语补习占据了主导地位;原因可能是一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排名,或是感觉子女某些文化课程成绩不够理想,因此要求子女参加文化课补习;其中有一种相对特殊的文化课补习—小学的“奥数”;中学招生中,招考“奥数班”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这就无形中“逼迫”家长们在小学阶段就要求子女参加奥数补习。从了解到关于桂林市基础教育情况来看,奥数补习是不允许所在学校组织的,因此在很多小学不存在;基本上都是由校外教育培训学校组织的,这和中学仍在招收“奥数班”(名义上称为“实验班”)有密 切联系。而外语补习有诸如小星星、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名目的辅导班,为一心想提前学习好外语或者想从小培养语感、赢在起点的学生们提供服务。

(四)课外补习的内容

表4 课外补习的内容

上课内容 超前学习新课 补习己经学过的知识 为参加竞赛而作准备 既超前又补习

老师只是陪着做家庭作业

人数 51 42 18 87 3

比例(%)25.0 21.3 8.8 43.4 1.5 由上表可见,XX市市近一半小学生课外补习的内容主要是既超前学习新课内容,又兼顾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兼顾和融会贯通。25%学生超前学习新课,21.3%学生补习已经学过的知识,8.8%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是为奥数等竞赛做准备的,还有1.5%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时,老师只是陪着他们做作业,给他们讲解他们不会做的题。家长将孩子送到这样的课外辅导班,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学习独立性差,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和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看着”学,也可能因为家长忙于工作,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五)课外补习的支出

表5 每月平均课外补习支出

补习费用(元)300元以下 300-500元 500-800元 800-1000元 1000元以上

学生数量 61 100 20 12 8

所占比重(%)30.3 49.8 9.9 6.0 3.9 注:补习费用以补习班与家教费用求和得出。

由上表可知,月补习费用在300到500元之间的家庭最多,占49.8%,其后依次为月补习费用在300元以下、500-800元、800-1000元及1000元以上的家庭,所占比例依次为30.3%, 9.9%和6.0%,3.9%。而500元以下总共占了80.1%,可见,绝大多数家庭每月消耗的补习费在500元以下。

(六)课外补习的意愿

通过问卷第7题,在问道小学生们想不想参加课外补习时,只有23%的同学是很乐意参加课外补习的,而77%的学生是非常不愿意参加课外补习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补习意愿,笔 者对该校参加过补习与正在参加补习的同学进行了深入分析。

表6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

你最初参加课外班的原因是(多选)家长因素:家长觉得有必要,主动提出帮你报班。个人因素:个人主动提出要求报班的,想多学习来提高学习成绩或培养个人的学习兴趣。学校因素:学校老师要求或建议你报班的。同伴因素:受到别的同学报班影响,而想报班,并向家长提出。

其他

74

48.3 37

学生人数 183 123

所占比例(%)

91.2 61.3 由上表6所示,91.2%的小学生选择了家长因素:家长觉得有必要,主动提出报班;61.3%的小学生选择了个人因素:主动提出要求报班的,想多学习来提高学习成绩或培养个人的学习兴趣;48.3%的小学生选择了学校因素:学校老师要求或建议报班;37%的小学生选择了同伴因素:受到其他同学报班影响,才想报班,并向家长提出来。总之,被调査小学生最初参加课外班的最主要因素是家长因素:家长觉得有必要,主动提出给子女报班。

在23小学课间的操场,笔者随机提问学生,对于你为什么要参加课外补习班这一问题的回答,九成学生回答是由家长决定,让其参加课外班;七成学生回答为提高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科目而参加课外班;四成学生回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学生参加课外班是由其家长决定的,小学生家长的决定是小学生选择课外班的最直接因素。当问道:你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吗?这一问题时,只有30%成学生表示喜欢,是自愿参加课外辅导的,而70%的学生都表示厌倦,说自己是被逼无奈,家长命令不可违。当最后问道:参加课外补习班是否提高了学习成绩时,85%的学生回答都是肯定的,参加了补习班后,学习成绩确实得到了提高,而只有13%的学生原地踏步,2%的学生出现了学习退步现象。由此可见,尽管课外补习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他们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课外补习的,他们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并不快乐。

五、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原因透析

笔者通过以上对23小学学生参加课外班现状调査所取得的信息以及对各种数据进行的统计和分析情况,另外通过对访谈所获取的资料的小结,发现报班绝非是为了享受教育的快乐体验或玩乐,背后带有一定功利性,笔者拟探析当前城市小学生参加课外班的影响因素。

(一)直接动力:考上好中学

关于小学生家长想方设法让其子女能上X重点中学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第一种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为高考打好基础,是上重点大学的跳板;重点中学的学校硬件,比如图书馆藏书,比如电教化设备;师资力量雄厚;学习环境好,爱学习的学生多。第二种 是优秀学生多,和优秀孩子呆在一起,尽可能少受或不受坏人坏孩子的影响。第三种是上重点中学,意味着孩子可以多拥有一些好的教育资源,同学资源,让孩子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多一些选择,多一些发展空间。第四种是父母没有上过大学,甚至于没有进入过重点高中,所以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完成他没有实现的理想和希望。第五种是进入重点中学就是一种荣耀,自己以前就是因为学历低才会被人看扁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这样难堪的经历,上了重点全家有面子。

(二)社会竞争的需求

1.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个人的成功大部分是依靠后天努力而取得的,即认可一种“自致性”;儒家文化的重教传统以及“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寄予重望,在教育培养上不遗余力;认为学校教育不足,则辅予补习教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课外补习教育在这些国家兴起,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是非常推崇考试文化制度的,小学生家长们在此大环境中容易失去理性思考,随大众现实行为导向、跟风盲目为其子女报班。

2、教育身份对个人社会流动的影响

第一,高校扩招引发的“教育身份”追逐和攀比我国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公众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渴望,但是当大学生不再像改革初期那么“吃香”的时候,知识、学历的竞争不光是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否上过大学,而是上过什么样的大学,是不是名牌大学,而且高校入学门槛的降低也导致毕业生求职门槛的提升,人们心目中接受教育的期望从过去的普通本科到了现在的硕士、博士,中国进入了唯有“文凭高”的时代,拼命考好大学的人无一不是追求一种“教育身份”。处在“文凭热”这样的大环境下,结果是促使家长花更多的钱去择校,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满足于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看看我们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唯文凭”是用,唯“重点大学”而用)就知道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要求:个人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这也是小学生积极参加辅导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此,学生们“不得不”在从小就开始为将来的生存做准备,可以说,今日的“忙碌”是为了未来在社会中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二,课外补习——教育身份的“镀金”《中国式离婚》里有句经典名言,“孩子考不上重点小学,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现实似乎确实如此。曾经有人开玩笑地推导:以后的招聘单位不仅要看你的本科是不是“211”工程这些所谓的重点大学“出生”的,还要看你读的中学是不是重点中学,上的小学是不是“重点小学”,继而推导到你是不是上的“重点幼儿园”,甚至你出生前你的母亲是不是对你进行了 “胎教”,而这种“胎教”学校又是不是“名牌”或“重点”的。“文革”时有“惟出身论”的说法,而现在似乎是新的”惟出身论”盛行的时代。如此的黑色幽默反映的是这个社会的家长们价值观的功利化,导致其子女背负着竞争提前化的沉重十字架;过于功利化的目标追求必将使人生变成 实现功利目标的工具,生命意义因此而被扭曲。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就需要进行竞争,获取更有价值的荣誉证书,以期无形中来提高个体的教育身份地位。课外补习是“助力”,帮助他们成功,给个体的教育身份镀了一层金。

(三)学校教育价值的异化

可以说,从现实角度而言中国的教育系统是一个择优的系统: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才更有可能进入重点中学,成绩优秀的中学生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成绩优秀的高中生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而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才更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能力去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在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上,谁都不会因为学生成绩的差别而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或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去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为了能较快提升、或者其兴趣爱好就是学校课业之外的内容。而对于家庭来说,孩子学习成绩好,也就更愿意为他投资;孩子成绩不好的家庭,更会想办法弥补、也会寻求挖掘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对于大多数选择课外补习的学生或家长来说,不管原因如何,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课外补习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者是保持成绩优势,使得差者变优、优者更优。在中国,进入重点高校是大多数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虽然高校扩招已完全逆转了改革初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历史,而且2010年我国高校的录取率也近62%,但是这依然难以满足那些希望子女上高校、更重要的是上名校的家长的需求。高考的竞争或者说是重点大学的激烈竞争牵引着下一级一系列的教育系统,要想增强孩子在教育系统中的竞争力光靠同质的正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而额外的课外补习无疑会满足这部分家长的需求。

小学为了考重点中学,初中为了考重点高中,高中为了考名牌大学,那大学又为了什么?考研,找工作?由于课外班创办者大多以营利为目的,其培训价格往往不会太低,而学生的某一些培训项目如果要长年坚持下去,这将需要家长较高的经济收入作为后盾,此时家境富裕的家庭才有能力承担这些费用。为了使子女受到尽可能优质甚至是最好的教育,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子女愿意学花费多少都值得,培训价格挡不住大部分家庭的教育选择热情,以致许多家庭即使在课外补习教育带来较大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依然迎难而进。家长的支付能力越高,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越多,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XX市小学生有6成以上在参加某种形式的课外补习活动。其中,参加课外补习班和请家庭教师的学生比重随着年级上升而增加。6年级学生请家庭教师补习的比例最高,但因课业负担较重,参加补习班的比例最低。

2.在201名学生中,参加人数最多的科目是数学,人数为88人,其次是英语81人,最后是 13 语文30人,对应百分比分别为43.6%、40%、15.1%。有的学生同时参加2门甚至3门学科的课外补习。

3.学生的课外补习强度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6成以上平均每周要比其他学生多上半天的补习班,如果再加上家教的时间,学生的补习强度则更重。

4.课外补习已成为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家庭中,月平均补习支出为224.8元,占家庭人均月可支配的21%。对某些经济上处于不利环境的城市家庭来说,补习支出已是一种负担。

5.学生最早参加补习时绝大多数在小学三年级,有近一半的学生打算在暑期和下一学年参加补习,补习意愿最强烈的出现在五年级。

6.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参加课外补习提高了学习成绩,但补习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还未得到更详尽的数据支持。

7.补习对教育、社会、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但也为某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育选择;它对正规学校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对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它为很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政府监管的灰色地带。它对家长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微妙的,同时,它也增加了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二)建议

小学生课外培优的迅猛发展,给小学生个体、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是培优教育的发展有其复杂的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治理时,简单的禁止、放任或有限监管政策无法起到有效的效果,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教育政策采取综合治理的策略。

1.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改革

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的有偿性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竞争压力,即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因此有效解决培优教育带来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改革现有的以成绩为主的考试模式,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大计,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个体的发展。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签以及升学的依据;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采取多方面的评价方式和体系进行考核。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最主要的是解决高考的单一考核模式和录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上解决学习压力带来的培优热问题。首先,通过立法规范高考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其次,加强和完善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另外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程序规则,坚持公平最大化原则。

2.积极促进家长观念的转变

从课外培优的成因来看,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是否参加课外培优参加哪些课外培优等主要是由家长做决定,所需费用也主要由家长负担。家长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做法:

一是培优教育机构增设家长教育班。鉴于培优热的降温不可能一蹦而就,并且培优过程中,陪同的家长都只能在班级外面等待,打发无聊的时间。因此培优机构应顺便增设针对家长的培优班,主要侧重于亲子沟通、学习指导等关于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帮助,就一些个体案例提供建议等。

二是政府要加强宣传,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机构,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人观念,尤其是科学的早教观念。现在很多早期教育都被异化和商业化了,大部分早教机构都是片面迎合家长们的心理,实际上很多思想和行为都是不科学的。他们宣传“神童”教育并强调“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没有考虑婴幼儿脑发育的特点,片面地对儿童实施智力训练,加大学习负担,甚至将中、小学教育提前到3-6岁,甚至于0-3岁。早教资源的医乏导致家长对早教理念认知的模糊和甄别能力的不足,因此应加强早期教育理念的宣传。

三是社区可以开办家长学校、家长课堂、举办系列活动等,在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家长学会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尊重儿童的自主性,正确认识儿童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帮助家长和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加强不同结构或不同经济条件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多方面的融合。

当然,关于家长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这种研究和探索的巨大价值在于,对家长的教育成功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科学化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才能获得非常有利的基础条件。

3.切实增强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经考察可以发现,在世界上,政府对培优的政策反应主要有严厉禁止政策、混合型政策、认知监管政策、自由放任政策、积极鼓励政策五种。

鉴于我国现有的培优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式,采取自由放任和积极鼓励政策是不适合的,而严厉禁止也是禁而不止的。通过对我国的政策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对培优教育采取的政策就是混合型政策,即对不同性质的课外培优采取不同的政策。严厉禁止主流学校的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培优,对非主流学校教师从事培优活动持允许态度。但是现实中,培优教育是禁而不止的,因为现有的公立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致使家长将大部分的教育支出投入到了培优之中。鉴于培优教育使大量经济支出都投入到公立学校以外的私立教育中,这不利于公共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有效利用,并且将扩大教育资源获取的进一步的不平等。因此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政策,将教育投入更多的用于公立学校的教育,并有效的引导培优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搞活公共教育,减少私立教育费用”、开展类似于韩国实施的“课外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引导公立教育发展以及抵制培优教育过分膨胀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我国也应该结合国情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课外学校”教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措施可以更好的发展“课外学朴”封育:

第一,由政府出资并联合相关的教育研究机构,研究开发相应的课外培优课程,充分利用现 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低收费的,由政府主导并加以控制的课外培优。

第二,在师资方面,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到师资队伍。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帮助他们勤工俭学。同时聘请优秀的艺术类教师,在公立学校内开展有实效的艺术科目教学,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的目的。

第三,采取试点推广的“课外学校”教育。可以先选择少量课外培优泛滥的城市进行公共教育整合,作为“课外学校”教育的试点,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七、结语

笔者虽然已经阅读了与课外补习、家教相关的文献,但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对XX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还停留在表面,对于数据的解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笔者在寻求配合本研究的学校时也经历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对该小学学生问卷和访谈得到的数据和结论不能完全代表XX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仅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数据或材料,为教育部门、课外补习班负责人和家长提供参考意见。

注释

[1]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18-24.[2]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39-42.[3]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44-48.[4]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5]丁小浩,薛海平.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4)[6]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01):61-65.[7]彭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8] 彭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J].中小学管理,2008(4):22-25.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范先佐.课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5]刘永恒.近十年来国内教育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8(9).[6]许政法.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研究,2009(1).[7]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9).[8]丁小浩,薛海平.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7).[9]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9(7).[10]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9).[11] 刘丽娟.寒暑假的补习教育热浪[J].浙江教育科学,2006(9).[12] 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9(9).[13]于静.中小学学生“校外补课热”的社会学分析[J].消费导刊,2009(9).[14]孙璐.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4).[15]余时中.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17]曹思芹.小学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18]许美玲.中小学校外辅导市场现状调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9]蔡静诚.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附录

附录1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谢谢你参与此次问卷调查,该问卷需要你与家长共同配合完成,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们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安排课余时间。希望你能根据自身情况如实答题,本次调查问卷采取匿名的方式,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

1、你现在上 年级 你的性别为: A、男 B、女

2、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及格 E、不及格

3、你妈妈的文化程度是 你爸爸的文化程度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

4、你家庭的月收入是 A、2000元以下 B、2000-5000元 C、5000-8000元 D、8000-10000元 E、10000元以上

5、这学期你是否参加课外补习A、是 B、否

(如果选择A,直接跳到8题;知果选择B,请作答6、7题)

6、如果没有参加过,那么你没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是: A、成绩很好,不用补习B、没有时间参加补习C、对补习没什么兴趣 D、以前上过,觉得没效果 E、补习费用太高 F、其他

7、你想不想参加课外补习A、想 B、不想

如果你参加了课外补习班,请继续作答以下题目:

8、如果你参加过课外补习,你参加课外补习的途径是 A、参加课外补习班 B、请家庭教师 C、二者都有

9、你所参加的培训科目有(可多项选择)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其它

10、上课的内容主要是:

A、超前学习新课 B、补习己经学过的知识 C、为参加竞赛而作准备 D、既超前又补习E、老师只是陪着做家庭作业

11、你每周大概花多少时间参加课外补习A、3小时以内 B、3—6小时 C、6—10小时 D、10小时以上

12、你每月的补习费用大概是 A、300元以下 B、300-500元 C、500-800元 D、800-1000元 E、1000元以上

13、你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是(可多项选择)A、自愿参加 B、父母强迫 C、老师要求 D、同伴影响 E、其他

14、参加课外补习后,你的学习成绩 A、进步很大 B、进步了一点点 C、没什么变化 D、退步了

15、你喜欢参加补习班吗?为什么?。

16、关于参加课外补习,你想对你的父母或者老师说些什么?

。附录2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访谈提纲

1、你参加课外补习吗?

2、你喜欢课外补习吗?

3、为什么要参加课外补习呢?

4、在学习上,父母给你很大的压力吗?

5、父母希望你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6、你报了什么辅导班?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的吗?

7、你觉得参加补习对你在学校的学习有帮助吗?

致谢

下载中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金融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国内金融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领导,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中学化学实验现状调查研究

    中学化学实验现状调查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是组成中学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而科学教育又可分为互为关联的四层内容, 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中学化学实......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舒文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社会......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学生为例 一、选择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人们比过去更愿意......

    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综合类 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摘要: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本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

    xx县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校体育得到了新的发展,引发体育理论界竞相展开理论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广大体育教师边实践边总结......

    麻涌中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麻涌中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为了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为中学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提出建议,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活动,本次调查无需填写姓名,所有回......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 闫玉敏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质量直接影响义务教育质量,影响着孩子的终身幸福。目前,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