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现状的调查研究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 要: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按照专业的设计理念和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校园文化纪念品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和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文对部分高校缺少与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人文理念和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提高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质量优化校园精神文化。打造专属的校园文化纪念品,明确校园文化纪念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理念;校园文化
《中共中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基于此,学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并按照中央文件对校园文化纪念品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校园纪念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既可以个人收藏,留下美好地回忆;也可以作为礼物馈赠友人,送上衷心地祝福。因此校园文化纪念品不仅是学校形象建设的一种途径,也是宣传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通过对校园纪念品对校园纪念品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总结其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提出校园纪念品设计应该具备的创新观念、文化特色、精神内涵以及较强的实用性。打造高质量的校园纪念品,以此优化校园纪念品的设计,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品牌建设。以发掘设计出更为人性化、艺术化、内涵化的校园文化纪念品,对同行院校能起到交流或借鉴的作用,真正发挥出院校校园文化纪念品应有的价值与作用,最终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基于此,本文围绕校园文化纪念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校园文化纪念品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全国的高校中关于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开发才刚刚起步,除了一些著名的高校有完整的校园文化纪念品的研发体系,其他高校存在的校园文化纪念品体系处于初步的训练和尝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存在模仿和单一,缺少本身的文化和底蕴,出现千篇一律的弊端。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缺少规模和品牌,多用于纪念学校友好的互赠。
二、实用性不足,文艺性有余。在设计上缺少创新和存在的意义,设计粗糙,缺乏创新创意,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无法引起更多的关注。
三、相对来说产品粗制滥造,质量较低劣,用这种产品来宣传和纪念学校文化严重损害高校的形象。所以推动和重视校园文化纪念品,对于高校来说可以推广本身的文化和精神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对外的精神交流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首先,设计团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了解到师生员工们对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认知度、需求度、购买力以及商品的类型等重要的基本信息,与此同时,还广泛征集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为设计团队设计一套更人性化、更自由化、更贴合市场的校园文化纪念品。其次,设计团队依据前期调查结果,将其与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内涵和地方特色相结合,采用??意性思维和艺术性表现技巧,开发并设计具有特色的图案,弘扬中华理念。
2.前期调研确定设计内容。通过前期对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调查研究,人群都比较喜欢产品精制美观并且易于保存,观赏价值和其存在的意义。通过调查以校徽、校训和学校重大事件启示等特色校园文化为依托而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和纪念意义的物品,通常以实物形式体现出来,并可以长久保存。它可以成为一张友善的名片,也可以代表学校的形象。同时也能促进高校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加强毕业校友之间、在校师生、学校和外界人士之间的精神交流和文化沟通,对高校的精神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纪文化念品可以将校园中的特色建筑景观及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秀人物进行合理吸收,设计制作出系列产品之后,在市场上进行推广销售,这样可以优化学校在社会公众方面的知名度。
相对来说校园模型的好评偏高,还有就是校园吉祥物、挂饰、校园文化明信片、扑克牌、笔记本、T恤衫、手机壳。这些都是高校推广本身的文化和精神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的产品。
二、校园文化纪念品的产品特色
1.创意性。让全校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中,既能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又能集合参与学生的创意和产品需求。
2.纪念性。校园文化纪念品具有纪念意义。它能够突出学校的主题形象和办学特色,是因为它能将一所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能引发师生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向往。
3.艺术性。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艺术价值比一般纪念品的价值要高出许多,将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质融入纪念品,结合现代艺术风格和审视,设计出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观念的校园文化纪念品。
4.代表性和针对性。校园纪念品代表了高校的文化底蕴和其形象特色,并且校园文化纪念品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定制产品。
三、设计校园文化纪念品的意义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开发就是把前期分析整理的代表性特色元素,经过设计构思之后的升华和物化的过程,通过线条、符号、色彩、材料、工艺等把产品呈现出来。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设计的产品类别,选出具有表现力的标志和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运用到产品上去,使其富有文化特色,并结合创意和美感,使其在功能上和形态上有所突破。将提取的元素进行设计转化的过程中,其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形态塑造上,通过造型实现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转化来设计制作新颖的视觉效果,一般手法包括平面元素立体化、立体元素平面化、图形装饰化、寓意化等几种方式。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意义非常广泛,第一就是它所具有的纪念意义,它能突出高校的主题、特色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二校园文化纪念品可以促进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加强对外界的精神交流和文化沟通,对高校的精神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纪念品宣传学校的作用进一步延伸至旅游、经济等范围,使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得到拓展,从而带动网络营销、纪念品设计和制造等新的消费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校园形象。
四、结语
通过校园纪念品的推广,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以此进一步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贴近校园生活的纪念品,从而激发全校师生的知校、爱校、荣校情怀。展示高校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术品质,甚至对推动学校全面、快速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校园纪念品以精神或物质等形式带回自己生活的文化环境中,交流和沟通使不同文化系统之间不断冲突、交流和融合。校园纪念品在实现其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同时,也在传播某种价值观,它蕴涵着科技知识、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对高校人起着教育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胡康,马菲,曾力.高校文化纪念品设计开发研究[J].包装工程.2012(03):114-117.[2] 李瑞梅.校园纪念品设计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1):22―23.[3] 王俊涛,王宝德.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途径与实践[J].设计.2014(2):19-20.[4] 李瑞梅,孙迎欣.校园纪念品设计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11);22-23.[5] 张德群,黄萍,石莹.高校创意纪念品设计项目研究[J].科教文汇.2013(3);132-134.
第二篇:校园文化纪念品调查计划书 2
校园旅游纪念品调查计划书
一、前言
校园旅游纪念品,是学校特色文化的一种凝练,承载着一个学校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校园文化纪念品的推广既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发展、扩大学校影响力,也为广大学子感怀母校、心系母校提供一种途径。对一所高校尤其是一所具有较长历史的知名高校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办学传统,已经成为学校精神层面上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上已构成了相当的影响力。这些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以学校主要标识和代表性校园景观为主体构成的学校标志性特征,这些都会随着学校的影响力增强而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容易集中关注的焦点。
学校的校名、校徽、校训以及校园代表性建筑物和景观形象等均为学校主要标识,它代表着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妥善保护并合理利用,有利于树立学校形象,凝聚校友和师生的爱校之心。
二、调查目的了解人们对高校旅游的态度,在旅游过程中喜欢购买什么样的旅游纪念品,喜欢何种种类、材质的纪念品等,以便于设计出旅游者喜欢、乐于接受的产品。
1、了解在校大学生、旅游者对校园旅游纪念品的认知程度。
2、了解在校大学生、旅游者对校园旅游纪念品的购买意向。
3、了解在校大学生、旅游者对校园旅游纪念品类型、样式的要求、兴趣。
4、了解在校大学生、旅游者对校园旅游纪念品价位的接受程度。
5、了解在校大学生、旅游者购买校园旅游纪念品的用途。
6、了解校园旅游纪念品在贵大的销售状况及发展潜力。
三、调查内容
市场调研的内容要根据市场调查的目的来确定:
1、在校大学生、旅游者对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认知度和需求情况。
2、在校大学生、旅游者对校园文化纪念品的类型、样式的要求。
3、在校大学生、旅游者可接受的校园文化纪念品的价格范围。
4、购买校园旅游纪念品的动机、用途。
5、在校大学生、旅游者愿意以何种方式去购买校园旅游纪念品。
四、调查对象
校园旅游纪念品作为学校自我形象的一种展示,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全体教职员工、校友群体、旅游者及在校生都是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员的规定
1、仪表端正、大方。
2、举止谈吐得体,态度亲切、热情。
3、具有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精神及职业热情。
4、调查员要具有把握谈话气氛的能力。
六、人员安排
根据我们的调研方案,将我们小组成员分成两类。具体配置如下:实际调研:胡江林贵华
网上调研:陈礼进
七、市场调查方法及具体实施
在完成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以及调查人员的安排等相关工作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问卷调查了。
八、调查程序及时间安排
市场调研大致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它一般分为界定调研问题、设计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或调研
提纲三个部分。
2、实施阶段:根据调研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由调研人员广泛地收集与调查活
动有关的信息。
3、结果处理阶段: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分析,并将调研结果
以书面的形式一一调研报告表述出来。
4、十、附录
参与人员:
项目负责人:
调查方案、问卷设计:
调查方案、问卷修改:
调查人员:
调查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报告撰写:
调查计划书撰写:
第三篇:国内金融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国内金融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领导,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多种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一、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CBRC)
(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也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
(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体制势在必行。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国务院证券委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宏观管理的主管机构。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五)、商业银行
我国目前存在的银行 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110家城市商业银行
(六)、政策性银行(policy bank/non-commercial bank)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开发银行(1994年3月17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11月
8日)、中国进出口银行(1994年7月1日)。
二、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方面
1.人民银行积极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简化利率管理、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
2.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包括加强窗口指导,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支持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
3.加强金融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银行监管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理念,坚持探索逆周期监管实践;证监会机关、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三点一线”,形成覆盖全市场的快速联动监管机制;现代保险监管框架初步形成,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
(二)、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方面
2010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金融业全面发挥金融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货币存量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2006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就突破万亿大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 年9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 亿美元。
2、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1)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2010 年7 月,农业银行挂牌上市;
(2)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3)中小商业银行加快改革与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管理体制和进行跨区域发展;改革重组和改制上市,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竞争能力。
3、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到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多种新型农
村金融机构的组建及发展,至2010 年4 月末,全国各地在试点中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00 多家,贷款余额超过1000 亿元。
4、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依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
5、保险业改革不断推进。多家保险公司先后完成重组改制及整体上市,2009 年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已达138 家。
6、金融市场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外汇市场加快发展;黄金市场快速发展。
7、金融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1)银行业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2)证券业主动实施了部分自主开放措施;(3)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机动车第三责任险的限制外,保险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4)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和阿根廷货币当局签署了6 份总规模为6500 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开始后顺利扩展到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09 年底,5 个试点城市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 笔,金额35.83 亿元。
三、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合理
1、我国间接融资比重高,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尽合理。金融体系仍然由银行主导,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全社会的融资风险仍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2、资本市场仍具有“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市值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产品单一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仍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还不高。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够成熟,中长期投资者比重依
然较低。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水平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3、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密度和深度较低,保险产品不丰富,保障功能发挥不够。我国GDP 世界排名第2 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 位。保费收入占GDP 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3.25%。人均保费,世界平均为512 美元,我国仅为105 美元。
(二)、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需要加强与完善
1、从组织体系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开放仍有空间。
2、从服务领域看,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强化,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小银行少,微型金融机构刚刚起步,而大银行又没有充分发挥服务小企业的作用,贷大不贷小,造成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力度不足,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强。
(三)、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一些金融改革偏重于机构的增减和人员变动,对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创新不够重视。
2、银行业战略规划比较薄弱、竞争同质化、考核机制和经营模式科学性不强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有待规范,实际运作效能尚需进一步提高。国有大型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建立健全仍需一段时间,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和有效经营模式仍在探索。农村信用社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还不完善。
4、证券公司业务模式比较传统,创新能力较弱。
5、一些保险公司内控和基础管理较为薄弱,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竞争行为仍不规范。
(四)、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巨量信贷增长存在风险隐患,贷款集中度风险日趋突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有所加剧。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补充压力。证券期货、保险类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需要加强。
第四篇:中学化学实验现状调查研究
中学化学实验现状调查研究
中学化学实验是组成中学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而科学教育又可分为互为关联的四层内容, 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中学化学实验无疑也应包含这四个层次的内容。但在我国化学实验教学的昨天和今日, 显然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我们历来最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 且这些化学知识大多是课程教学目标认知领域或技能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化学知识都是预设的,都是绝对正确且不变的, 都是需要强制性记忆的。师生们重视的是实验的结果或结论, 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获得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过程的探索, 反而不太引起注意, 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的教学和培养, 在实验中则更少涉及。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作些分析探究, 使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正确认识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认真分析现阶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质、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目的1、通过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2、了解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调查内容
1、中学生对化学教材实验内容的态度
2、中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
3、学校对实验教学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中学生对教材实验内容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1、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实验内容少,高中学生比例更大仅有一半左右学生认为教材实验有趣味性
2、进一步调查发因为学生实验大多数是课堂见过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已清楚,因此缺乏趣味性
3、大多数学生希望教材增加趣味实验,与社会联系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高中生的愿望更加强烈
(二)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态度的调查结果
1、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感兴趣。高、初中学生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没有兴趣。进一步调查表明,对实验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化学实验室有难闻的气味、怕出实验事故、升学考试不考实验操作、动手机会少、实验缺乏探索性等。
2、学生都愿意亲自动手实验。但有的初中生的高中生怕做实验,进一步调查表明,一部分学生害怕实验的原因是教师过分强调实验的危害性使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实验中不注意操作要求产生实验事故等。
3、初中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高于高中学生。对初、高中学生的进一步调查表明。不愿搞课外活动的原因是作业和补课占用的时间太多学习的目的就是升学。中考或高考获得理想成绩就足矣,无时间参加化学课外活。
(三)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态度的调查及结
1、中学能完成教材实验的大多数内容,但高中偏低。
2、教师能够让学生动手实验,但学生仍反映动手机会少。
3、教师能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 但都是局限于化学知识教学中的问题
4、高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化学课外活动,但仅是化学知识竞赛,初中化学课外活动贫乏。
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是基本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化学实验, 但缺乏趣味性和探索性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 实验技能水平低, 并且实验缺乏创造性,这种现状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中学化学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能力方面进行培训,增强实验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四、解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措施
1、改进化学教材的实验内容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偏重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少,而且安排不均匀。应取
消一些难度过高成功率低的实验,增加一些趣味实验、与社会联系的实验及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并通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应用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改革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现行中学化学实验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在教学中验证性的演示实验不要先给结论,应让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分析原因。同时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要求选择药品、仪器、反应条件确定操作步骤。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大胆操作。
3、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实验是一种操作技能,只有动手训练,才能学会巩固和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或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随堂实验,或增加学生实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高中阶段还应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是与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的学科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化学小研究小发明,或到工厂、科研院所观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5、加强化学实验考核
考核是使化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将实验技能考试列入化学考试的总成绩并适当提高分数比例。而且考教分离,能够引起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舒文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嘉善县的实践表明,大学生在村和社区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必须引起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手段,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重大意义;工作状况;建议对策
一、大学生进村和社区的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中央作出了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意见》第十条指出,要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不只限于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对于培养知国情、担重任的年轻下一代,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的精神,我县在2006~2007年共向社会招聘了176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作目标。2008年,又选聘了45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工作。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当村官,无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对大学生就业,都有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
1.大学生进村和社区,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是很高,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科学文化水平偏低、法律政策水平不高、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去精神不足等问题。由此,乡镇和街道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
大学生的现实条件恰恰能弥补上述的不足之处。大学生年轻、思想活跃、观念前卫,理解能力较强,精力充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家庭情况单纯,正处于精力集中的黄金时期。将大学生补充到农村基层组织中,使村级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镇(街道)的许多实际工作都需要村里的配合和协调,村里的远程教育、计划生育、普查工作、文秘统计、社保医疗个人信息的采集等许多具体工作
需要有人及时地、准确地完成,村里的各种文化活动也需要有人策划、组织,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完成这些工作是不难的。实践证明,近几年来,大学生村官在这些环节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2.大学生进村和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在良种推广、病虫防治、合理施肥、农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得到技术指导。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村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和生产体制的创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例如,干窑镇的蒲公英专业生产合作社。为鼓励扶持大学生在基层创业,该镇成立了全市首个大学生创业基地。以此为平台,9名大学生村观联合组建了蒲公英专业生产合作社,从事以“奥运蔬菜”为主的高校农产品试种、推广,于是,这群大学生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来到创业基地,大学生村官们总是带着草帽、穿着套鞋、卷着裤管,不管日晒雨淋,或在田间恳土种苗,或在大棚里穿梭采摘。从联系上海、嘉兴等农业科研机构购买种子,幼苗培育移栽,土壤改良,防治病虫害,到作物收获上市销售,大学生村观全部亲力亲为,人人用心、各个动手,积累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农业生产基本技术。目前,创业基地已有大棚12个,种植各类蔬菜和经济作物达20种。
在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大学生村官还切实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作用,通过聘请农技专家进行专业指导,让周边农户能一起参加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实用的生产技术。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向周边农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当地高校农业整体发展、规模发展,引领群众致富。又如,杨庙镇的杨庙学子联创贸易有限公司。嘉善杨庙的雪菜、大头菜以前以实体销售为主,为引导农民闯市场,今年3月,8名大学生村官集资建立了该公司,以开设网店为起步,将产品信息发到QQ群、BBS上,并在淘宝网上开设了3家网店,在网上销售当地生产的真空包装雪菜、大头菜和周边乡镇的农副产品等。短短4个月,这家公司网络交易已达40多笔,社会交易20笔,销售额达6万余元,为当地农民增收树立了一个样板。
同样获得大学生村官帮助的还有陶庄镇的一位先生。蒯先生是做废橡胶生意的,由于不太善于宣传谋划,生意一直较清淡。大学生村官了解情况后,帮助他在网络上做起了广告,免费注册了农民信箱寻找客户,使他幸运地闯过了前期销售的难关,年产值已过百万元。现在,蒯先生还采纳大学生村官的建议,利用网络查看各地的橡胶行情,及时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
3.大学生进村和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村民委员会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各项工作在农村的落实。当前,村干部在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发展经济、传播政策、知识更新、搜索信息等多方面有一些障碍和困难。而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是大学生中佼佼者,他们整体素质较高,对党忠诚、对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
深刻,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较强。他们的加入有助于更好的带领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农民的权益,提高政府在农民心中的信用度,推动农村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增强农村的稳定性。
在2008年换届选举中,有6名大学生通过选举进入领导班子,7名大学生进入社区班子,8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基层团组织,29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基层团支部书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充实和扩大了村后备干部队伍力量。同时,大学生村官也给农村基层干部带来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和挑战,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提高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农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二、大学生进村和社区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来,各镇、街道党委对大学生下村工作认真对待,科学安排,严格管理,为大学生在村或社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同时,大学生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为镇、街道和村、社区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根据对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的了解,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解决。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今年上半年魏塘镇招收10名社区工作人员,报名多达265人,其中不乏研究生学历者。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政府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因此,部分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缺乏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把在农村和社区工作当作寻找其他就业机会的一个跳板,存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精力不集中,对农村工作缺乏热情和钻研,从而影响了工作效果。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上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人,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没有农村的生活经历。部分大学生在下村和社区前,对这项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第一手材料储备不够,思想准备也不够充分。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他们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被录用后,没有得到经常性、全面性的理论培训、心得交流和工作研讨,较多的是以会代训而已。而且在村里有些村干部把大学生作为上面派下来的,没有将其真正作为村干部的一员来对待。在实际工作方面,虽然也在普查、计生、信息等方面进行指导,但主要侧重于具体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农村工作方法、调查研究、形势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和帮带较缺乏。在培养措施上力度不大,压担子不够,再由于接触村民时间不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也不够大。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的几点建议
1.建立积极的宣传导向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面向基层的择业观和成材观
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的思想认识,这是做好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县委、县政府,还是乡镇、街道和村各级领导,都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真正认识党中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声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政府要在提供政策性优惠支持的基础上加强推介宣传,用舞台吸引人、用待遇保障人、用典型打动人。
2.建立实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打造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1抓好任前培训,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适应农村工作
要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扎根农村工作的意识;要通过形势教育,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要通过岗位初任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二是要抓好技能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经济能人,把经济能人培养成管理能人,把“双带”能力强的大学生培养成村党政主要负责人。三是要抓好在职培养,要通过明确职责给位子、大胆放手压担子、不吝帮带育苗子等途径,以艰苦岗位的实践锻炼促使大学生村官尽快成长。
3.结合职业规划,解决大学生后顾之忧
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定时期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确有能力,有意愿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则继续加以任用,或参加村委会的选举,或让其经过培训以便深造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能力欠缺,不适合担任村官职务或者没有意愿担任村官职务,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这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入、准出制度,就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好让其在广大农村发挥才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