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生态体验德育案例分析(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0:0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生生态体验德育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生生态体验德育案例分析》。

第一篇:中小学生生态体验德育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生态体验德育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要发展,德育要先行。在这样一个高速进步的时代中,德育的方式逐一变得多种多样,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生态体验式主题教育是一种崭新的德育形式,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体验者树立崭新的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生态体验主题教育是直接指向班级管理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真问题,是针对于学生自身的,所以教育活动能在学生在不设防的心态之下,进入体验之境,体悟自己的行为,在对话与反思中澄明思想,提升道德境界。它是一种新型的适合现代教学的德育模式。

我是一名刚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的新老师,跟孩子们接触自然成了我做班主任后的头等大事。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中我发现,班里大多的孩子都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得他们娇气十足。而爸爸妈妈的常年在外,使得他们与父母之间感情淡漠。代沟、距离,使得多数孩子对父母的爱知之甚少,甚至在有些孩子眼里,他们和父母之间似乎只剩下金钱关系。在外奔波劳碌的父母对此毫无对策,正处在成长期的孩子对此丝毫未觉,在如此状况下,我便萌生了教会孩子如何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的想法。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我召开了一节以《感恩的心,感谢父母》为主题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活动开始前,我先在班里做了份问卷调查,内容是有关父母生日、喜好、鞋号等基本问题的。由于学生是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被调查,因此,调查结果具有很强的说明性。在参与活动的全班六十四名

学生中,竟有十四人完全不能动笔。孩子与父母间所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不亲密,源自于不了解。要感恩父母,首先要感知父母,要对父母有一定的认识、了解,要对父母的付出有所认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对活动做了如下设计:

一、感受我们的来之不易。让孩子们以咬手指来切实的体验疼痛,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妈妈带我们来到世界上时所遭受的痛苦。

体验疼痛之前,孩子们从没想到过,他们是在妈妈忍受了如此大痛苦的情况下带他们来到世界上的。所以父母养他们是应该的想法取代了他们从一出生就亏欠父母的想法。体验疼痛过后,对父母的伟大,他们有了新一步的认识。

二、演一演心中的父母。以家长会后为演出背景,让他们来尽情演绎一下自己的父母。在表演的过程中,让他们发觉,其实所有父母都是一样的,并不是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是高标准、严要求。

在一些孩子的深情演绎后,很多孩子在别人的表演中看到了自己。他们小声的在那鸣不平,言无辜;都在那抱怨父母只看重成绩,不了解自己。随机抽选同学发言,让他们说说自己对类似事件的看法,无一例外的都是埋怨父母的严格,以及自己的痛苦。父母真的是只为自己吗?你们有理解过父母吗?这个问题呼之欲出,因此下一环节顺理成章。

三、听一听父母的心声。配乐朗诵,引用台湾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抒情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来道出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的心声。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强烈 10 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得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从这样简单文字里,孩子们听出了为人父母者的百般无奈。由于这些话是孩子们在不设访的心态之下来静心倾听的,他们没有抵触心理,因此其效果明显高于父母们在教育过后的苦心说教。有的孩子的确因为挨打挨骂而痛恨父母,可是这个时候他们很清楚地明白了父母在打骂他们的时候的那种心痛。他们听出的正是全天下为人父母者在打过自己孩子后的所思所想,并能体会到那毫不夸张的说,简直就是打在他们身上,疼在父母心里。体验效果和前一小品演绎效果形成鲜明对比,对心灵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随后在此基础上提问,引发深一步的思考:我们的痛,我们的感受有父母一起承担,可父母的感受我们有体会过吗?你能感受到父母在打骂过你之后的心情吗?谁能告诉我,你父母在打过你之后都做了些什么样的补偿。

问题提出后,孩子们不再一味的去述说自己父母的不是,而是静下心来仔细的思考。其实细心找,他们都不难发现,父母强权后的补偿总是出现在他们的身边。也许那补偿它小得不起眼,小得平时根本无法觉察,但这个时候的他们却能体会,那代表着父母的一份良苦用心。

四、算一算感恩帐。在体会到了父母的感情后,再来算一算这感恩帐,直白的数字会带给他们很直观的答案。

在孩子们拿笔计算自己一个月的学习用品费、生活零用钱、生活费等各项花费时,超出他们想象的庞大数字告诉了他们父母的爱。他们从自己的花销在全家总收入支出比例中所占的比例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他们的父母赚多赚少,父母的辛苦所得大多花在了他们身上。这个数字很明白的敲醒了那些认为父母和他们只是金钱关系的孩子,让他们知道了他们才是家里的消费大户,他们才是父母辛苦挣钱的原动力。这个时候再来说,无论父母是否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无论他们是否打过我们,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的最爱就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了。

五、感一感父母言。在孩子们经历了前面一系列的心灵冲撞后,这个时候再来听听他们的父母所要对他们说的,势必就会取得不同一般的效果了。

一段段平实的话语,一句句温馨的祝愿,平安、健康、快乐、幸福,这些字眼无时不刻的不在撞击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将过去的生态阅历、未来的生命梦想都收摄于当下的心灵震撼,进入了心灵世界,当然就能诱发生命感动。听到了自己父母感言的孩子,无不落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不再存在别人父母和自己父母的差别,在他们的心里,所有的父母都一样了。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想说的话,对父母感恩的话,那些源于真实感受的内心话语。

父母此时不再是他们谈之就厌烦,就满腔怨言的对象,而是真真正正、发自内府的感恩对象了。通过了这样一系列的引导思考后,通过了这一系列的自身体验后,他们的感恩之情呼之欲出。这个时候说也许就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情了,因此提醒于课堂完结时,做一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一种感恩的表现。生活中的小事,学习上的进步,这一切都列入了努力的范围,为孩子没的奋斗指明了方向。

最后在歌唱父母的歌声中结束本次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感动中走向未来,在感恩中走近父母。

生态德育不是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的,而应是由体验者自己在三重生态关系中养成的。在生态体验教育活动中,体验者经历着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如同刘惊铎教授所说的:“体验是无害的,只有真真正正体验过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真诚的希望我们能通过生态体验这一载体,创设和谐美善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体验,用心灵去感动,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时代少年。

第二篇:生态体验教育案例(范文模版)

爱的名义

哈尔滨市清滨小学校“生态体验下的德育”案例

案例再现:

2006年7月15日那天是哈尔滨市清滨小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日子,与此同时,学校的领导们也正围坐在校长室里,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会议临近尾声之时,一阵喧闹声传来,随着这阵声响,一群家长簇拥着学校的一位年轻班主任“闯入”了校长室。正在开会的领导们一见这阵势,都不由得心中一凛,难道是缺乏经验的小老师有什么不当的言行引发了与家长的矛盾和纠纷?就在大家暗自嘀咕的同时,刘艳华校长已经笑着站起来,热情地邀请家长们先就坐,请他们把事情的原委慢慢说。小小的校长室一下子变得拥挤不堪。有的家长激动的根本坐不下,就站在那里与校长攀谈起来。

这位被家长们簇拥的年轻班主任——程洋老师是学校的生态体验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这位曾到日本进行过教学交流半年的小老师教育理念新,就是班级管理经验不足,与家长们欠缺有效的沟通,有些新的理念在班级实施时有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自从接触到生态体验这一课题后,她立刻被深深吸引了,此次家长会她一改原来那种老师滔滔不绝、家长被动“听讲”的固有模式,把生态体验活动引入到家长会上。家长们做了两个小小的体验活动之后,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这不,师生的互动在短短的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一部分家长就受大家的委托来校长室建议学校能对全体家长进行这样的培训或讲座,最好是也能给学生们多做这样的体验活动。因为“这样的体验活动能够触摸到人的心灵深处”。

听到这里,虚惊了一场的校领导们都笑了,因为在刚刚的会议中,主抓家长学校工作的副校长孙海霞同志刚刚在会上提出了自己下一学期的工作设想,那就是把生态体验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新学期的家长培训中,同时还要把它应用到班队会等活动中去。

这一次的不谋而合让学校领导和家长们都格外的兴奋,家长们谈了很多建议、也提到了在教育子女时让他们倍感苦恼的困惑,有的家长们说着说着,竟几度凝噎。一直在边听边记录的领导们也都不由得深思起来。案例分析:

好不容易结束了这次特殊的“家长接待会”后,原本已经临近尾声的领导班子会议又重新掀起了高潮。大家专注地分析起家长们的苦恼和困惑来。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学府区,位于三所著名高校学府的中心。学生家长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士、硕士比比皆是,这些饱读诗书的家长们面对大学生可以侃侃而谈,怎么反而面对自己稚幼的孩子却反而束手无策了呢?从开始就参与到生态体验课题研究的刘艳华校长和孙海霞副校长,又把开完家长会的班主任老师们聚集到一起探讨此问题。在大家的七嘴八舌议论之中,大家都认为,我校家长受教育程度高,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趋走向不合理范畴里,孩子的压力开始以不同形式的爆发,正是这些不断爆发的形势造成了这些做家长们的苦恼。解决策略: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一份新的决议也就悄然形成。家长们不惜暴露“家丑”自揭自家的短处,无非是被老师设计的体验活动触动了内心的痛楚,我们的家长学校不就是要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并形成合力来推动我们的教育发展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可以触摸到人心灵的全新理念——生态体验理念,来开展新学期的家长学校培训工作。

为了让此次活动更有针对性,课题组的成员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学生问卷,一份是家长调查问卷。目的就是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和家长在交流与沟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就是本着这样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生态体验这一全新的理念很快就被清滨小学的课题组成员逐步从教师培训带入到家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干培训和学生活动之中,而它所掀起的热浪却是当初我们这些参与研究和实践的老师们当时所无法想象的。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大概就要数我们学校的生态体验式的家长培训了。

新学期开学初,学校就下发了由课题组的六位核心成员设计的调查问卷。在搜集整理这些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调查的家庭不同,家长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大家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所困惑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一点共识是大家可以从问卷中发现的,那就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爱。在“写出您爱孩子的具体表现”一栏中,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填写的满满的,有的还在背面附页上补充说明,许多具体的事例,让那些还没有做妈妈的小老师们读起来都潸然泪下,不住地感慨着:这些家长真不容易。可是在“您对孩子常用哪些教育方式感到收效较大”这一栏中,我们给出的空位并不大,但是能把它填满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即使写的较多的也会在这一栏中“注满辛酸”。这与我们上一次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初步获得的信息基本一致。我们决定在新学期举办的这次生态体验理念下的家长培训,首先就来解决家长们爱孩子却不会去爱反而造成了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在这种认知下,我们这一期的家长培训的主题就确定了,那就是 “爱的名义”。

我们把这次培训的地点定在理工大学的一间大教室里。近400人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共聚一堂。教室内播放着的舒缓音乐并没有给这些孩子刚刚入学的年轻父母们减少多少的压力,他们有的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无奈和焦躁不停地打着手机、有的带着几分好奇打量着会场的布置和与众不同的桌椅摆放、还有的甚至还没有坐定就和到会的领导老师商议着可否提前离开„„这些表现并没有给清滨小学的组织者和我校这些生态体验课题组的成员带来不安,因为我们深信,生态体验的魅力会让很多人和我们一样的被它吸引、被它所折服。

转换角色——生态体验帮助家长们认清真我

一场破冰活动,让原本有些拘谨的陌生人很快变得熟识,原本有些拘谨的家长们抛却了矜持纷纷抢起了话筒,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随着灯光的暗淡,音乐声戛然而止,家长们在导引老师的引导下闭上了眼睛,放松着身体。突然,一声严厉的斥责在所有人的耳畔响起:“说过你多少遍了,回家就快点写作业,你没记性吗?”、“整天就知道吃吃吃、玩玩我,长大了能干什么,等着捡破烂吧!”、“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给你讲了几遍了,还记不住,脑子是浆糊做的?”当这样的话语刚刚在人们的耳畔响起的时候,被吓了一跳的家长们有的还忍不住笑出声来、小声的嘀咕之声也偶尔响起。然而,随着斥责声的日益严厉再加上一些刺耳的摔打声、打骂声时不时地炸响的时候,家长们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甚至严峻起来。因为这些斥责的话语对他们来说太熟悉了,这都是从他们填写的调查问卷中摘录出来的。当那些刺耳的斥责声渐渐停息之后许久,刚才还纷纷抢话筒觉得意犹未尽的家长们都沉默了许久。这时一位孩子的爸爸站了起来,颇有些沮丧地说道:“我刚刚数了一下,十几句话中,我常对我儿子说的占了六句,我以前一直觉得男孩子就应该严厉地管教,我们小时候也都是在父母的棍棒之下教育过来的,我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今天我第一次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听这些我非常熟悉的声音的时候,心里非常难受,我儿子几乎每天都听着这些,他还那么小,那得是什么心情„„”说到这里,这位身高八尺的北方大汉忽然说不下去了,哽咽了几下就颓然放下了话筒。一年一班杨嘉仪的妈妈坦诚的说:“我是一个性格暴躁,自控力很差的人。在辅导我家孩子功课时没有耐性,稍有不对便大声斥责,甚至拳脚相加。以至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刚才听了这些我经常说的话,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对不起孩子。在分享中家长们纷纷说,听着这些话,我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我听了这些话心都在哆嗦,更何况是孩子。

这话筒好像突然变得沉重了,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听到的是一位又一位父亲或母亲忏悔的声音。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在沉思,那个曾经理直气壮的自己哪里去了?孩子们胆怯、懦弱等等被他们怒其不争的缺点产生的原因,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

爱孩子就要对他(她)严格要求,否则怎么适应这个日益竞争的社会。这个在调查问卷中占了上风的教育理念,就这样在体验中顷刻间倒塌不见了。“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少吃苦,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这也是在家长问卷中占较较大比重教育思想。对于这种偏颇思想的讨伐早就在报纸上屡见不鲜了,我们没有苦口婆心去说教,方法还是“请您去体验”。

在“爱心包裹”体验活动中,我们将接受培训的家长分成若干组,每组分一捆布条做为道具,每组自主产生一名家长扮演孩子,其他家长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当家长们听到“不能出去玩,被坏人骗走怎么办?”就在扮演孩子的家长腿上缠上布条,“不许破坏玩具”“这些事不用你做,你只要把学习搞上去就行了”就在扮演孩子的家长的胳膊上缠上布条。我们把从家长调查问卷中家长经常嘱咐孩子的话说完以后,扮演孩子的家长已经被捆绑的结结实实,如同一个木偶,眼不能看、手不能动、嘴不能言。而此时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当二十年后孩子们长大了,即将奔赴在各个工作岗位中,而此时的孩子在家长爱的包裹和保护中、已经变成了一个胆小、懦弱、丧失了动手的能力,创造的天性,探究的欲望与积极的行动的孩子了。因为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家长的束缚、习惯了家长的帮助、习惯了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安排好了,而没有安排过的事他们再也不会做了。家长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时的孩子由于过分的保护已经失去了善于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头脑、敢于开拓的行动。家长们此时真是感慨万分。

一位孩子的奶奶这样说:“我已经快70岁了,人生也快走到头了,这是我这一生中听得最好的一课。我的儿子、媳妇忙着工作,小孙子从小就是我带着。可以说,他比我的命都重要。我总想把最好的都给他。我孙子今年上学了,可他没自己洗过脚、连一块小手绢都没自己洗过,因为我舍不得。可是上学的这半个月里,这孩子不是丢这儿就是忘那儿的,原本挺聪明的孩子,现在一找不到东西就急得直哭,小朋友一笑他,连自信都快没了。孩子累、我也累。我没想到,是我为他做的太多,反而害了他。我很后悔,今天应该让我的儿子和媳妇请假都来听一听。孩子将来跟父母的时间更长,他们拉了这课得补啊!”老人的话,引起了许多家长赞同地点头。

原本计划中两个半小时的培训时间在大家总是有话要说、有经历要分享、有感悟要倾诉的状态之下,整整延长了一个小时。

那些整天喊着“忙、忙、忙”的强人型家长在“撕纸条”的体验活动之后,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看清了“孩子”和“事业”孰轻孰重,也思索了该怎样去平衡二者的关系;

那些总是为孩子的安全无畏担心的慈爱型的家长们在“蒙眼”活动中体验到,孩子的一生总会经历困难与坎坷,爱他就要在他困难时扶一下,总要放手让他在历练中变得更强;

那些总是一味地抱怨孩子做事不够细心的完美型家长,在做了一张简单的“测试卷”,却得了“零分”后,即使听到近400人中只有三个人做对了的时候,也并没有如释重负,只是想到自己孩子的那些“马虎”也应该宽容的谅解,以后还是少些责备,而多去帮助他们分析和查找解决办法吧;

那些总觉得孩子还小,还没到需要自己参与的粗心型家长,在“爱与责任”的体验中经历了“飞机失事”这样大的“人生考验”后,流着泪诉说自己对孩子殷殷的期待,恳切地表达着,一定要把欠孩子的陪伴、交流都补上,绝不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再留下遗憾„„ 活动反思:

清滨小学的家长学校开办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了,但这一次的家长学校的培训却连续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我们连续进行了四个小时的培训,中间没有休息;第一次我们来的家长没有任何人舍得中途离席;第一次我们在培训中看到家长们那么多的眼泪,无论是身高八尺的汉子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都曾在分享中数度凝噎而不能语;第一次我们在说了培训结束后,我们的身边围绕了那么多不舍离去的热心家长们。

这次会后这三百多位家长都填写了活动反馈单。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无论学识如何,所有的家长都把培训的反馈单填写的满满的,他们真诚地与我们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几度让学校的几位组织者阅后潸然泪下。

一位孩子的妈妈写到:“我近40岁的高龄生下女儿,她承载着我一生的梦想,我省吃俭用送她学钢琴、学舞蹈、学表演,然而她并没有变得活泼开朗,反而日益内向胆怯,我失望之余就更加严厉地要求她,甚至打她,每次打完她我就和她一起哭。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爱她、不遗余力地培养她却换来了她的疏远和懦弱。参与了培训之后,我终于懂了。第一只有一个,我要她什么都做第一对她是不公平的,她对于我来说,有那么多的“唯一”,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做不到的,如果她也确实喜欢,我会尽力去帮助她,但再也不会强逼她了。谢谢学校,让我找回了我唯一的’宝贝’。”

我们感谢那场“破冰”活动,让原本有些陌生和拘谨的三百多位家长,打碎了内心的防备、焦躁甚至是漠然等不良情绪所包裹着的坚冰,使生态体验这艘充满活力的大船驶入了他们的心田;我们感谢那随后的“试卷测验”,它让习惯于站在高处的家长们重新定位,站在了和孩子同样高度的水平线上,这种回归式的体验帮助家长们缩短与孩子的距离,开始学着换位思考孩子们遇到的问题;我们也感谢那一句句刺耳的“斥责”,是它让家长们在心惊中学会了赏识,让“挣脱了束缚”后的他们明确了给孩子一份天地,让他们驰骋的重要。

这就是生态体验的魅力所在,它让体验成为师生、亲子互惠共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它给了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提示:那就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唤起一个人的蕴藏在内心的美好愿望和情感体验,而这种美好的感受和体验必将会给我们带来享受和幸福。

第三篇: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案例分析

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为不堪忍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促成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等。

中小学生减负早已非常迫切,直至发生如此极端的案例才想到去制定政策,显然为时已晚。而且可以预见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学校给与中小学生的压力只是其压力的一小部分,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只是为了挽回一点面子,做点表面文章,把这起案件的社会影响减小一些。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有四:

第一,学校。如果像以分数为中心,就会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一套按学校规定编排,年级越高,超得越高,体音美、劳技等课常常被挤占,老师也叫苦不迭。案例中的政策都是针对这方面做出的,已经算是比较全面了。

第二,家庭。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中国的家长没有系统地受过培训,大部分基本不懂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对孩子的定位就不准确。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从小就希望上个好学校,将来考好大学生,找个好工作,当然这里面有社会的误导。三是盲目攀比,没有看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看别的家长买什么资料,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资料,看别的孩子上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上什么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给孩子发展空间,还美其名曰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部分家长们迫于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忙于工作,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条件,本身无可非议,但是一味在物质上追求、攀比,却疏忽了对子女人格、心理、创造力等其他方面的引导、培养,疏忽了对自身的修养、教育能力等其他方面的提高,子女很自然的对父母的行为、处事、思考方式进行模仿,这样一代一代。

第三,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过去大多数看升学率,现在看进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升学率,评价的基本面没有变。应该说这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社会整体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想改变更不是朝夕,几个政策出台就能解决的,当然从政府角度出发,进行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仅仅使几个针对学校的政策就能解决的,这需要长期的一个过程,只能希望这些政策能起到一些作用,能逐渐改变一些人想法,不断优化,不断引导整个社会对人才、学校以及教师的评断进行转变

第四,升学压力。现在学生课业负担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基本呈递增趋势。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小学基本没有升学压力。但是考试还不能取消,但考试一直在改革,考试改革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考试的类型单一,评价的标准单一,会造成严重损害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学习者为不愿付出的课程付出很多劳动,负担其实也指为不愿付出的事支付过多的劳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减负要做的工作还有丰富考试类型、完善评价标准,让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与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为自己正确的理想而奋斗。

综上分析,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个别地市制定一揽子对学校的规定,想要真正减负,必须要从教育体制、人才评定、学校教师评定等多方面入手,经过不懈努力,才能真正起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

第四篇:德育案例分析

学生个人德育案例分析

这名学生上课非常捣蛋跑来跑去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不完成作业成绩差,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是让老师头痛的对象。针对李卓华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因为是家里的独子难免受到宠爱。父母较忙平时对他的教育比较松懈,平时与爷爷奶奶住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孩子顽劣妈妈只会狠狠的打。同时上课喜欢捣蛋,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影响别的学生,使得别的学生厌恶他。因此,这样的学生往往使教师感到“头痛”,他的不良行为的反复让人产生厌恶之情。细细分析起来,这种孩子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便以不学习、违反纪律的方式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李卓华的违纪,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厌弃,这种情况循环往复,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采取措施

曾有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有 95 %以上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而“后进生”由于长期失败,自我贬低的倾向更为严重。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明明是经过自己努力取得了成功,而他们却不能体验成功,把获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否认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因此,我对李卓华投去了更多关注的目光:上课时,我有意的让他回答一些对别人来说极其简单,对他来说有难度的问题;如果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会先叫他,答对了给予表扬,使他获得进步的喜悦,答错了进行鼓励,给他以信心。有时,他举手回答问题,等他站起来时却说:“老师„„老师我想不起来了,您先让别人说吧。”“那好,你先坐下想一想,想起来再说。”“好吧。”他挠挠头不好意思的坐下了。虽然他没有回答出问题,但是我知道他在听讲,这个举动证明他的思维在课堂上。课下,我最常问的一句就是:“李卓华,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问题想着问老师或同学。”

渐渐的,李卓华和老师交谈的话多了,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废话,我并不厌烦他,我想这正是他表达自己情感的途径,从他的废话中,我们也可以去了解他的思想动态。

渐渐的,老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帮助使李卓华感到师生的平等,同学的可亲,他在老师的宽容中,在同学的关心下,深深的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他不再欺负同学了,不再招这个,惹那个,下课时不会再时常听到“老师李卓华挤我”“老师李卓华拿我东西”„„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段的了解及教育,李卓华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汪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五、理论分析与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愿望。”因此,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的手段,保护后进生的“面子”,促进其在自省中明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帮带和转化工作。在对待后进学生的问题上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加深情谊并使之持久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天下没有完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缺点和毛病。尤其是少年儿童,更是如此。对于李卓华的问题,从表象分析本质。我在教育他的过程中采用了心理学中的正增强和消弱原理。在为其创造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同时,忽略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根据消弱原理,老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他不完成作业的行为不与理睬,对他招惹同学的行为不采取严厉的批评,进行换位思考,让他想想如果自己是被他欺负的那位同学,你会怎样想?他愧疚的低下头,这说明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这个问题我以说服教育为主,淡化矛盾。与此同时,利用正增强原理,对他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树立其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他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行为上的自信。最终的结果是他懂得了做事要努力去做,做人要关爱他人,积极进取。

六、下一步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对:教育“后进生”,“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时刻把后进生放在心中,想着他们,惦着他们,为他们的落后而焦急,为他们的进步而欣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有同情心.”成长需要鼓励.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表扬的武器.无论何时,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第五篇: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

双龙湾镇中心小学 马园园

管理班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与细心,也需要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问题似乎也越发多了,而社会也要求我们教育出充满创造力,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们老师的班级管理也应富于创造性。我下面就想谈一谈自己在管理班级上的一些自认为有些创造性的管理方法。

一、冷处理。

俗话说,班主任要嘴勤,怎么还冒出来个冷处理呢?来看案例。

案例一:我现在所带这个班有名学生,在刚留级转来时很令我头疼:作业不做,与同学极易发生矛盾,几乎天天违反纪律。开始时,我对他除了说教,就是处罚甚至惩罚,但收效甚微。有一天,他又犯错了,我将他叫进我的办公室,但他就是那样不在乎地等待我的批评。正好办公室没老师,我看着他,什么话也没说,就那样平静看着他,因为说实话,我不知道说啥,但是很奇怪那时我一点不生气。我发现,他慢慢有了变化,从刚才的满不在乎到有点局促不安。又过了一会儿,他低下头,偶尔抬头瞟一下我,我知道他在窥测我的内心,但我还是很平静地看着他的脸,就好像在欣赏一幅画。他的头越发低了,也更加不安了。良久,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你可以走了。”他抬起头惊讶地望着我。“你可以走了。”我重复了一遍。他默默地走了。但这次他竟连着几天表现很好,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后来尽管他有反复,但经过我又几次的沉默疗法,他变了。现在,他是个好学生,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个样。

分析: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力量;沉默有时更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心。

适用范围:常规疗法效果不大或者没效果时。

使用禁忌:目光决不可带有气愤、轻视等。

二、带头干。

案例:学校给每个班安排了卫生值周任务,轮到我们班时,刚开始学生还挺好奇,到处拣垃圾和纸屑。但是,毕竟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怕吃苦,怕脏,接下来的几天,劳动效果很差。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卫生区,带头弯腰,拣垃圾和纸屑。可想而知,许多同学很“卖力”,卫生区的保洁工作效果非常好。

分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这个榜样是自己的老师呢。

适用范围:几乎所有范围。

三、要竞争。

案例:班上有十组,每组轮流值周,组长全权负责。有一小组完成值周任务情况很糟糕,我调查一下,原来是小组长的失职。指导过后,他们组的工作仍不见起色。于是,我就物色了另外一名有能力的同学接替,小组工作大有起色。一段时间后,我将原来的被撤换的小组长调职另用,这次,他对待新工作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分析:收回权利,是为了让某些班上担任一定管理任务的同学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不足。

适用范围: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正如“教无定法”一样,我认为管理也无定法。肯定有一些班主任老师会有更多的富有创造力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方法,基本前提是我们爱学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我心目中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班主任老师“无为而治”!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宋顺义性别:男

年龄:8岁

班级:三年级

二、问题记行为表现

1、性格倔强,固执,好动,责任感薄弱。

2、比较聪明但不爱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缺乏主动性。

3、爱和同学打仗,爱骂人,做事偏激,不爱接受批评。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该生为何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在家里也是这样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多次家访,经调查了解到这位同学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忙于挣钱,无暇照顾孩子。他就在奶奶家长大,由于奶奶对他的溺爱,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就算做错了事也不肯接受批评,还表现出反抗的心理。

四、个案分析

问题来源:

这个孩子从小母亲在外地工作,三岁到奶奶家被奶奶一人带大,由于隔代教育,存在代沟,祖辈们只能一味地弱爱、袒护、放纵,在培养、教育方面他们却无能为力。渐渐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自律性较差。另外,上小学时候,该生的父亲就一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回家,更谈不上父爱。生活、学习全靠奶奶一人照顾。小时奶奶视他为小皇帝,无论要什么都会满足他,长期以往,变得谁的话也不听,任性而又懒散。可现在大了想管又管不了了。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的过程

1、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本人经过反思,他的不良习惯主要原因除了他本身外,与教育方法生活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对待这样的孩子必须要改变教育策略,“对症下药。”我想:主要原因可能以往没有经常地与他交流,常以教师的威严对待他,把教师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使他产生逆反心理,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必须要改变教师的角色。“当代西方哲学认为:师生交流与对话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家眼里,交流与对话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沟通与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于是,我转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式,努力扑捉他的闪光点,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课下视他为朋友、子女。经常找机会接近该生,与他聊天、辅导作业、帮助他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难题,倾听他在想什么、做什么、爱什么。

2、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打开理想的心扉

作为副班主任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平时能多学习儿童心理学,适时开展心理辅导,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俯下身子,走进他的思想深处,了解这个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进而以这样的方式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塔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思想教育。但是能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对他造成伤害。

六、教育效果

通过与该生交流、平等对话;感化、悉心帮助,使该生感觉到学校处处有温情,老师时时有爱心,原本的放纵逐渐少了,好动、不听话等一些不良现象渐渐改了,课堂能注意听讲并乐意回答问题了,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使学习成绩逐渐有了提高,犯了错误也肯接受批评并肯改正了,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

下载中小学生生态体验德育案例分析(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生生态体验德育案例分析(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案例分析

    实习期间最成功的德育案例以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杨XX,11岁,是XX第X小学四(X)班的著名问题学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杨同学他是班上最出名的后进生,每次大小测验倒数前三名总......

    德育案例分析(合集)

    杨屯中学八年级德育案例分析 —— 当 我 遭 遇 “坑 爹” 李素梅 几年前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说是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问老师“深蓝”是什么意思,老师答曰“一种颜色”。当时“......

    德育案例分析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时光飞逝,两年的班主任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充实。班级管理,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它......

    德育案例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李小宝,男,8岁,二年级(5)班学生,爸爸在外打工,长年和妈妈一起生活。开学初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妈妈、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

    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一) 记得湖南优秀“草根”班主任刘坚新说过:班主任是三月的阳光,融化坚冰、驱散阴霾,赶走苦闷与彷徨;班主任是成荫的绿柳,撑起一方天地,遮挡狂风暴雨,送来......

    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 【案例过程叙述】: 在初三年级,我班有个男生小张,性格比较暴躁,态度粗鲁,稍有不合他意,他就出口骂人,动手打人,在班级里纪律自由涣散,是一个典型的“自我主义”,每做一件......

    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赏识是教育的源泉 桦川县第三中学 司统水 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赏识可以使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德育案例分析

    科学德育渗透案例分析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以教材为主线,以兴趣培养为着力点,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以知识目标为载体,以探究体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