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列表格内)
1.隋朝建立的方式是
A.大将发动政变 B.农民起义 C.外戚夺权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2.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
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的统治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元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A.骨耜 B.耦犁 C.翻车 D.曲辕犁
4.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A.隋末农民战争
B.蒙古军队灭金的战争 C.南宋将领抗击金军的战争
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
5、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了解回族形成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7.唐朝时期,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督府
D.西藏都护府
8、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9.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军机处
10、七年级一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1“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两句赞美的是唐朝越窑出产的
A.青瓷 B.白瓷 C.冰裂纹瓷 D.唐三彩 12、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卷末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A.标有年代的活字印刷品 B.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C.隋代初年留存的印刷品 D.北宋时期的佛经印刷品
13、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A.王羲之、吴道子、李白 B.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C.张 旭、顾恺之、李白 D.张 旭、顾恺之、杜甫
14.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交子
B会子
C美元 D英镑
15.学完明朝君权加强内容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有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 他评论的是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16、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17、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A.都护府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宣政院
19、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
A.隋唐
B.两宋 C.元朝 D.明清
2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杰出首领是()
A.元昊
B.阿骨打
C.阿保机
D.赵匡胤
2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23.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24、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三国志》 D.《汉书》 2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南宋灭亡
②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③蒙古军队灭金
④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26、(4分)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1分)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1 分)
(2)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1分
(3)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1分)
(4)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1分)
27、(5分)南水北调工程从提出、论证到勘探,历经数十年,中线工程河南段终于2009年全面开共。这是一项规模浩人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京津地区用水紧张局面。我国古代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泽被后世,但对当时的政权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二
图一:都江堰 :隋朝大运河(1)简述图
一、图二工程的主要功能。(2分)
(2)两项工程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在建设大型公共工程时应注意什么?(1分)
28.(6分)
材料一:舟帅识地理,夜则观日,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北宋《萍州可谈》
材料二: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 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回答:
(1)材料中的说:“三种东西”分别是什么?(3分)
(2)这“三种东西”再加上西汉发明的什么合称“四大发明”?
(1分)
(3)四大发明的出现和传播有何重大意义?(2分)
四、综合探究题:
29、(10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2分)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写出一种作物名称即可,2分)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2分)
探究四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A 5C 6C 7B 8D 9C 10D 11A 12B 13B 14A 15B 16A 17C 18B 19C 20B 21C 22B 23D 24B 25A
二、材料分析题:
26、(8分)
(1)张择端(1分);东京(开封)(1分)(2)瓦子(1分);(3)交子(1分);
(4)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任答一点,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分)
27、(5分)
(1)图一:防洪灌溉;(1分)图二:运输。(沟通南北交通或南粮北运也可,l分)(2)都江堰的修建,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 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只要答出对秦国的积极影响即可,l分)为修建大运河,隋炀帝过度役使人民,遭到人民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意思相近即可,1分)(3)要从国情出发;要经过充分、科学的论证;要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一条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l分)1.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3分)2.造纸术
3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造纸术印刷术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图书的普及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作战思维和交战方式 打开了世界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指南针推动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为郑和下西洋 重大地理发现提供了基础
29、综合探究题:
(1)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2)C(3)水稻或粟。((5)宋词;元曲。
(6)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
()
1、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的封建王朝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A、巴拿马运河
B、京杭运河
C、隋朝大运河
D、苏伊士运河
()
3、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景象最突出的原因是两位统治者 A、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B、具有雄才大略治国安邦
C、善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D、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4.创立于隋朝,为以后各朝代相继沿用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内阁制 D丞相制
()5.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
A印度 B波斯 C高丽 D天竺
()
6、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和“画圣”的是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吴道子
⑥柳公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7、隋唐时期开凿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 A、龙门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云冈石窟
D、乐山大佛()
8、澶渊之盟签订双方是
A、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北宋与西夏()
9、下列关于纸币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宋朝的造纸业发达
B、纸币的制造比铁钱制造方便
C、由于商业发展很快,携带铁钱不方便 D、对外贸易中,对方不使用铁钱()
10、成吉思汗主要功绩是
A、灭亡西夏
B、定都大都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
11、下列叙述与回族的形成有关的是 A、回族是汉族与畏兀儿人融合的结果
B、汉族与女真、契丹等民族融合结果
C、蒙古草原的统一
D、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融合的结果
()
12、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13.唐朝时西行到天竺的历史人物是
A鉴真 B玄奘 C唐僧 D孙悟空
()14.著名的赵州桥建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秦朝()1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大唐西域记》 B《水经注》 C《金刚经》 D《佛经》
()16.下列哪项不是唐朝至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南方战乱较少 B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灾害频繁
()1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A交子 B会子 C票子 D金元券
()18.宋代城市中的“瓦舍”是
A居民区 B小店铺 C官府 D娱乐场所
()19.行省制度即今地方行政区划——省的前身产生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0.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加强民族融合 C有效统治全国 D实现国家的统一
()21.元朝时期最著名的纺织家是
A李时珍 B黄道婆 C沈括 D王安石
()
22、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杨国忠 C.秦桧 D.李林甫
()
23、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
24、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A.大都 B.上都 C.中都 D.北京
()
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
A.岳飞 B.王安石 C.文天祥 D.辛弃疾
()
26、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27、唐朝农民创制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耧车
()
28、隋朝哪一年统一了全国
A.581年 B.589年 C.681年 D.605年
()
29、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30、我国唐朝创制且闻名于世的陶器艺术珍品是
A.唐三彩 B.青瓷 C.白瓷 D.青花瓷
二、仔细推敲,准确填空(共15分)
31、从公元581年
朝建立,到
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
时期。
32、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殿试开始于
时期。
33、时,鉴真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
34、唐太宗是_________族的杰出代表,成吉思汗是_________族的杰出代表。
35、宋朝时期,太湖流域的、,成为重要粮仓。
36、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37、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
,在元世祖来华,居住十几年。他的《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列举题
(20分)
38、列举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6分)
列举隋朝大运河的“三点四段”(起点,终点,中心,四部分)
14分
四、活学活用,解答疑难(5分)40、简述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答案
1.A
2.C 3.D
4.B D C 7 B 8 B 9 C 10 D 11 D 12B
13B
14A
15C
16D A D 19 D 20 C 21 B 22 C
D 24 A 25 C 26 C 27 B 28 A 29 B 30 A
二
隋
907 繁荣
隋炀帝
武则天
唐玄宗
汉
蒙古
苏州
湖州
广州
泉州
市舶司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行纪》 三
列举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1)隋的强大(2)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3)江南经济的发展。
39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四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主要政绩是:
(1)吸取隋亡教训,任用有才能,敢于直谏的大臣。他以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著称;(2)调整经济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整顿吏治,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4)重视文化教育,大兴学校。(5)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试卷
吉林省实验繁荣学校2015-2016学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试题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隋朝的开国之君是
A.杨坚 B.李渊 C.杨广 D.李世民 2.隋朝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3.唐朝有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沫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人们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统治期间刑法残酷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5.它是唐朝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这里的“它”指
A.洛阳
B.临安
C.成都
D.长安 6.“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这里的“此项制度”应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7.唐朝时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是
A.筒车 B.曲辕犁 C.耧车 D.水排 8.唐朝西南地方政权——吐蕃是我国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A.回族
B.藏族
C.彝族
D.傣族
9.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A.《金刚经》 B.《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 D.《史记》 10.每一个王朝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都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以下体现时代特征的词语对唐朝前期发展描述最准确的是
A.盛极一时 B.国家分裂 C.繁荣开放 D.民族政权的并立 11.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 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唐本草》 B.《千金方》
C.《金刚经》
D.《步辇图》 13.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 人是
A.李白
B.白居易
C.柳宗元
D.韩愈
14.被后世称为“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的唐朝画家是
A.展子虔
B.吴道子
C.阎立本 D.顾恺之
15.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B.位于河西走廊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震惊世界 16.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宋时,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
C.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立市舶司 D.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7.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完成是在
A.南北时期 B.唐朝中后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诗词讽刺的是哪一王朝统治者
A.南朝 B.辽 C.北宋 D.南宋
19.文人孟元老书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A.秦都咸阳
B.隋都长安
C.宋都东京
D.唐都长安
20.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正确的是
A.北宋学者认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B.南宋副食中肉食以羊肉为主
C.两宋时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勾栏 D.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
二、非选择题(5道大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是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划“√”,否则划“X”。(6分)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到隋文帝时期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官,炀帝时设进士科。
材料二: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的人数比其他科多。不少人从少
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的选官办法主要看出身门第的高低。
(2)材料一中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官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材料一中隋炀帝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4)材料二唐太宗时候科举制度的内容增加了武举。
(5)从材料一的选官方法到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是历史一大进步。
(6)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考取进士的难度和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22.看图完成问题(9分)?
(1)图片中的水利工程叫什么?是由哪位皇帝主持开通的?(2分)
(2)此水利工程开凿的目的是什么?(2分)
(3)图片中水利工程是以哪一城市为中心?①、②是古代中国的哪两个城市?(3分)
(4)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起到什么作用?(1分)该水利工程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共9分)
材料一:在唐太宗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1)材料一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治世局面?当时在位的统治者在统治措施上有哪些相同的举措?(答出两点即可)(4分)
(2)材料二出自哪位皇帝之口?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3)材料三中“镜子”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为什么把这位历史人物称为“镜子”?(2分)
(4)以上材料反映的史实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有益的启示?(一例即可,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杨业得到宋太宗(赵匡胤之弟)的信任,戍北边。多次在雁门以奇兵数千骑大败敌军。后杨业率部血战陈家谷为敌军所擒,绝食三日而死。
——摘自小说《杨家将》
材料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1)材料一“杨业在雁门以奇兵大败敌军”中“敌军”指的是哪一民族政权的军队?(1分)宋真宗年间,双方签订的盟约是什么?此盟约的签订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
(2)材料二中“胡虏”指的是当时哪一少数民族?岳飞抗击‘胡虏’的主要功绩是什么?(一点即可)(2分)
(3)材料二中岳飞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未能如愿,敌我双方最终形成对峙局面。那么双方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1分)
(4)从英雄人物杨业、岳飞身上你能学习到什么样的精神品质?(1分)
25.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 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朝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持久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富强,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9分)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请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2分)
(2)君臣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宰相。(2分)
(3)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2分)
(4)国与国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2分)
步骤二: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5)结合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1分)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从近代开始,遭到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外来侵略。近代史的开端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2、“国家危难,救国意坚,广东禁毒,虎门销烟”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张学良
B.李秀成C.叶挺
D.林则徐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闭关自守封建落后
B.虎门销烟使英国损失惨重 C.英国要进一步走私鸦片
D.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5、《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其中福建省占了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下列不属于《海国图志》一书内容的是 A.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 B.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 C.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科技的发展状况 D.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7、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渎到的历史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马关条约》的签订
8、“力排终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杨靖宇
9、中国近代,确定把香港岛和台湾割让给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A.《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10、与右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日中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1、小明参加电视台“开心一刻”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 “近代史上侵略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他应选择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俄国12、1895年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屈辱年,这一年发生了
A.俄国割占台湾
B.英国割占台湾
C.法国侵入台湾
D.日本割占台湾
1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洋务运动内容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
B.派遣留学生
C.创建京师大学堂
D.创建近代海军
15、下列对洋务运动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从此富强起来
B.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6、“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要建立资产阶级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制度
c.民主共和政体
D.三权分立制度
17、“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对一事件历史功绩的概括。此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8、“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A.毛泽东
B.康有为
C.邓小平
D.孙中山
19、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下列哪一思想
A.国共合作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20、古代有“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班超,近代有中过状元后来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 A.张謇
B.孙中山
C.周学熙
D.荣宗敬
21、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是 A.反对尊孔和复古
B.提倡民主和科学 C.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2、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孙中山》
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23、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A.广州
B.台湾
C.香港岛
D.辽东半岛
24、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5、日本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都得到的侵略权益是 A.割地
B.赔款
C.驻军
D.开埠通商
26、辛亥革命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是指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改变了中国命运 C.打倒了帝国主义
D.成立了中华民国
27、如果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A.走进近代社会
B.揭开殖民帷幕
C.开启民主进程
D.构建文化殿堂 28、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
B、李辛
C、王平D、赵洋
29、.清末民初,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
A.丝绸服饰
B.唐装
C.满族服装
D.中山装 30、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B.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二、材料解析题:(第31题8分,第32题18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4 战争果然就到来了。”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2分)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2)材料二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是谁? 他牺牲于哪一场战争中?(4分)
材料三:右图
(3)材料三深刻揭示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后 的中国社会状况?(2分)
3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12分)
(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 5 么?(4分)
(3)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2分)
33、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图片,回答问题:(14分)
(1)甲图的作者是谁?(1分)他在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
(2)指出乙图和丙图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分)分别体现了哪两个派别的救国方案?(2分)
(3)以丁图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什么运动?(1分)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
(4)概括指出以上图片所反映思想的共同点。(1分)从甲图到丁图可以看出救国救民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2012—2013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D B D B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C A B C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B B D A C D A
31、(1)1840年;(2分);
(2)左宗棠(2分);黄海海战(2分);(3)《辛丑条约》(2分)。
32、(1)《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4分);《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4分);《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打开中国市场;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3)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3、(1)魏源(1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
(2)乙图:维新变法思想或君主立宪;丙图: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2分)
(3)新文化运动(1分)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任意3个3分)
影响: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2分)
(4)共同点:向西方学习(1分)变化:学习技术—学习制度—学习思想文化(1分)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泾川二中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班级:姓名: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秕.谷(bǐ)收敛.(liǎn)确凿.(záo)脑髓.(suǐ)B.崎.岖(qí)祈.祷(qǐ)踱.步(duó)喧嚣.(xiāo)C.女佣.(yōnɡ)踌躇.(chú)重荷.(hè)荒谬.(miù)D.骊.歌(lí)花圃.(pǔ)脚踝.(huái)涉.猎(shè)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气势磅礴来势凶凶荒草萋萋惊涛澎湃 浩浩荡荡炯乎不同杂乱无章鲜为人知 人声鼎沸九曲连环亦复如是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妇儒皆知惹人注目一拍即合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陈教练当 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B.新春,汉宜高速公路车水马龙,显示出一派生机。这条赶在春运前整修完的高速公路,行车速度明显提高,车流量同时上升。
C.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太过张扬,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D.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__________,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____________,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______________。人生如茶,有时__________也是一种成全。A.浅显大功告成表露折磨B.浅薄大彻大悟流露煎熬 C.浅易渐入佳境吐露磨难D.肤浅大梦初醒透露痛苦
七年级语文试卷
5、下列文学常识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A.《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林海音——台湾 B.《邓稼先》——人物传记——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土地的誓言》——散文——端木蕻良——当代作家 D.《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6、下列加点字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轻捷.(快)讪.笑(嘲讽)人迹罕.至(稀少)B.山巅.(山顶)怪诞(荒唐的)心会.
神凝(领会)C.哽.住(声气阻塞)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锋芒毕.露(毕竟)D.鉴.赏(鉴定)宛转.(曲折)锲.而不舍(刻)
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音乐巨人贝多芬》中作者通过一次会见来表现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巨大造诣。B、《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作者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C、《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之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D、《未选择的路》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诗人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8、下列句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②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③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④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⑤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⑥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⑦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A ③⑥⑦④⑤①②B.⑦⑥⑤④③②① C ⑤④③⑥②①⑦D.⑦⑥⑤①②③④
二、(本大题共3小题,第9题8分,第10题2分,第11题2分,共12分)
(第 1 页,共 3页)
9.默写古诗(8分,每空1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岑参)(2),弹琴复长啸。(《竹里馆》王维)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急!:相信吧,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4)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李白)(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诗句是:。
10.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2分)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2分)
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22分)
(一)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12—15题。(共11分)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
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2.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2分)
13.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3分)
14.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分)
15.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共9分)
偎依那座雪峰
很可能,你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是,你应该记得他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1924年,他带着这句名言辞别英国,(A)不远万里来攀登那足以煮沸每一个登山者的热血的珠穆朗玛峰。那一双脚或许就是为亲近珠峰而生的啊,它走了那么多年的路,每一步都是为了缩短和珠峰的距离。(B)当眼睛带着十二万分的景仰热吻那座神奇的雪峰时,那冲天的豪情甚至远远超越了8848米!陪同他前往的是一个不会讲话的美丽影像——他妻子的照片。他有一个无比浪漫的计 划:将她的玉照置于峰顶。他要和生命中的一个挚爱共同分享另一个挚爱。然而,他却在雪雾中失踪了。1999年,美国的埃里克·西蒙森率领一个探险队来攀登珠峰。在距顶峰仅600米远的地 方,他们发现了他冰冻了75年的遗体。所有的人都在默默揣测:他究竟有没有登上峰顶?在这个一伸手就可以轻易摘到的美梦 面前,他是微笑着化做冰雕的,还是忧伤地把一颗夙愿未了的心不情愿地交给了骤然降临的 死神? 西蒙森他们都记得那个无比浪漫的计划,他们开始竭力地找那张照片。但是,令他们万分失望同时又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那张照片竟不在他的身上!
谁都不愿猜想那照片有被弄丢的可能,大家宁愿相信他已经把照片放置到了他打算放
置 的地方——他怎么舍得跟一生追慕的珠峰失之交臂?他怎么舍得眼睁睁看着一个允诺
给爱 妻的誓言在即将兑现的时刻玉碎石飞?他不能啊——(C)就算是化做了冰雕,他也
要设法爬到顶峰去拥抱那亿万年的灼热的冰雪;就算是死神攫住了他的肢体,他也要委派
灵魂把那照片护送到离星月最近的地方。
就这样,他那个浪漫的计划有一个超越浪漫的结局——他本是想用妻子的玉照给珠峰
“增色”的,想不到他竟把自己也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影像,一个真实的生命,他送给珠
峰的这两样礼物是太贵重太贵重了啊!
(D)即便他是抱憾而终,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的雄姿将永矗峰巅!
让我们再次重温他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不朽的名字——乔治·马洛里。
16、本文以为线索,组织材料,展开记叙、议论、抒情;首
尾以相呼应,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分)
17、文章第三段“他要和生命中的一个挚爱共同分享另一个挚爱”这句话中,“一个挚
爱”指什么?“另一个挚爱”指什么?(2分)
一个挚爱:___
另一个挚爱:___
18、文章第七段“但是,令他们万分失望同时又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那张照片竟不在他的身上!”这句话字面意思不合逻辑,但细细琢磨又并不矛盾,请对此加以解释。(2分)
“万分失望”的原因是:____
“万分惊喜”的原因是:____
19、文章开头不提乔治·马洛里的名字,而放在结尾交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四、文言文阅读(完成20-23小题,共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
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20,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自:自.以为大有所益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 B,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C,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舅家见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略写的情形。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3分)23,本文与《孙权劝学》都谈到了学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写法和内容方面的不同。(3分)
五、24.作文(满分40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一)这事真让我 _______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题目补充完整。
(二)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幸福。先补全文题,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