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课 程 论 文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 改革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然而,其远未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许多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以这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是失效的。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也在加剧。自1978年,为了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一直采取重工轻农,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农业和农村中提取金融资源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本。同时,我国一直将金融看成是经济的附属,强制性地使农村金融服从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农村金融事实上成为工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剥夺经济剩余的工具。另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极不对称。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政府限制,始终处于“黑市”状态,从而造成农村金融业务的“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外流
第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供给短缺。从农村吸收来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城市二、三产业吸走,农村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主要归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体制结构缺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以及民间金融构成。但是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难以直接和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发生关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先天体制缺陷,不良贷款率高,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数量少,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有限。钱庄、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并未取得合法地位,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需求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我国长期实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把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公司只存不贷,使得本就“缺水”的农业,成了城镇工商业的“供水源”,本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水”机。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据统计,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3033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629亿元,仅占5.8%,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企业的需求,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民不仅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投资、保险、理财等产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
其次,需求旺盛,却难以满足。我国农户的数量极其庞大(约为2.2亿农户),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非常庞大。而且当前大多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和配套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多层次的融资需要。最后,农户信贷需求的局限性也是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户信贷需求特征总的说来是散、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信息不对称、生产性借贷与消费性借贷在实际使用中很难区分,农村信贷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交易成本高和风险难以防控的问题,抑制了其放贷意愿。
第三,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足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恶果,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将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其次,会导致农村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近几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进展情况(一)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发[2003]15号),正式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设计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为主,注重体现正视并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建立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原则。2003年8月,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苏等8省(市)正式启动。2004年8月,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通过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大力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到2006年底,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发行工作基本结束,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此外,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支农再贷款目前限额为1279亿元,最长期限可达3年,有力地增强了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能力,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业务有所退出的情况下,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截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2004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约为17.1%,比全部金融机构高3个百分点。
(二)调整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适当拓宽业务范围。
2004年7月,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作出部署,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深化改革和坚持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审慎调整业务范围。2004年9月,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2006年7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办好粮棉油产业龙头企业贷款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项业务的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范围内从事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2006年12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同时,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另外,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存款、与邮政储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负债结构。(三)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1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近年来,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增加支农信贷投放。2004年1月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起,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都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至2006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1.1亿元。为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一方面通过地区之间的额度调剂,改善支农再贷款地区结构分布,重点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允许周转使用支农再贷款额度,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使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尽量适应种养业生产周期。目前,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基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种养业贷款的需要。
3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除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由6%提高到11.5%。为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9%,比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低2.5个百分点。
4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结合国际上扶贫帮困的经验,2005年,有关部门在江西、重庆、贵州和陕西4省(市),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6年5月底,发放到户贷款3109.1万元,覆盖贫困村399个,扶持贫困户4765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新增河北、湖南、云南、广西4省(区)为试点地,试点范围适当扩大至8个省(区、市)。
(四)邮政储蓄改革开始启动。通过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不断推动,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对2003年8月1日前的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实行5年内按比例逐年转出的政策。目前,邮政储蓄7000亿元的转存款中,已有5000多亿元实现自主运用,其农村金融“抽水机”的作用已得到一定弱化。同时,经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吸引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已批准建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已开始办理相关业务。
(五)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良好。农业保险试点运行良好。已有28个省(区、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农业保险。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46亿元,赔款支出5.84亿元,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约为7300万亩农作物提供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初步扭转了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的局面。试点区域和险种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功能得到发挥,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六)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探索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从1999年起,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支持,在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反响。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到9197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1710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001亿元,其他农户贷款6486亿元。我国约有2.3亿农户,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为1.2亿户,其中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服务的农户数达7072万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57.6%。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目前,该工作正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的5个试点县(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已成立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发起,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和“只贷不存”的原则和方向。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县(区)政府牵头成立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依《公司法》注册设立,建立完备的公司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具体政策设计和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从试点情况看,到2006年10月,7家小额贷款公司运用自有资本金放贷,余额达5219万元,农户贷款约占贷款总量的80%,平均利率约18%,经营区域限于县域内或者县域内的几个乡镇。通过建立新的运作理念、经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基本适应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分散、资金需求小等特点。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放债人条例》,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人民银行批准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为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支持成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进一步畅通中小金融机构汇路,培育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清算汇兑难问题。
进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是指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提取现金的一项专门为农民工设计的银行卡服务。2005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并首先在贵州省试点。2006年7月,人民银行在总结贵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6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山东、福建、重庆、江苏、湖南、江西、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等11个省市分两批推广。为进一步体现出对农民工的优惠,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新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手续费标准,即对持卡人的每笔取款手续费由原来的按取款金额的1%收取降至0.8%,每笔最高收费限额由50元降至20元。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打工返乡携带大量现金的资金安全问题。
五、本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在这些金融组织里面,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增强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的功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维护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
3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因此,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利用这些人的闲置资金。
5、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结束语 农村金融市场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找到问题所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2]任爱英、白凌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D].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1).[3]朱新蓉:武汉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4]刘国玲、黄国钰:《从国际金融监管模式谈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北方经贸》2005年第1期。
第二篇:浅谈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浅谈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保障。为了让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三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需要进行一列的创新改革。本文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以及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问题,解决方法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将发展现代化农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市场必将不断完善与发展。
正文:
一、浅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
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中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农村金融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服务方式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金融的发展。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农户贷款只有2.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近5%。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2087个。
但发展的滞后也意味着这里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7.5亿农村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涉及4万个乡镇和大约40万个村。2007年至2008年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总资产实际增长率为21%,是除了政策性银行之外的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实际增长率最高的。
我国农村经融市场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形成了人民银行推动、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产品市场和服务的创新。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得到了推广应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信在未来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市场必定会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贷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农民需求
长期以来,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发展缓慢,商业性金融更是将工作重点定位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合作性金融受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人员素质低等因素的制约。支农业务拓展能力弱,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性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需求满足率低。
(2)、服务网点覆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单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向商业化转轨,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经营规模小,成本费用高,长期扭转无望的机构网点进行了撤并和退出。一些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虽然经营的总体是服务“三农”,但从实际情况看,其支农力度与机构设立的宗旨相悖,未能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惟一支撑农村经发展的正规金融力量,在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但农村信用社受融资能力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倾向,也影响了其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积极性,,给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次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POS设备和ATM几乎全部放在中心城市,乡镇农村等很少布放,支付结算服务相对集中于营业柜台办理,服务效率低,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
(3)、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和服务水平不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小企业发展等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农村市场与城市有着显著差异,要开发出适合农村环境、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必不可少。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与领域虽然有所扩大,但是广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较少,我国各地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是信贷市场,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交易通常以现金方式进行,其他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相互配合促进的市场体系没有建立,市场配置简单,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市场功能无法实现,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4)、农村理财门槛高,理财产品匹配性差。一些金融机构有意逐鹿农村理财市场,但动辄数十万元的理财门槛,把许多有投资理财愿望的农民挡在了门外。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将原本面向城市居民的理财产品照搬到农村理财市场,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从面向农村、农民发行的既有理财产品来看,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币种结构单一,投资类型上缺少结构性理财产品,并且发行期限较短,这使得其难以满足农民理财的多方面需求。
(5)、农村金融人才短缺,金融创新缺乏有效引导。现代金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素质的竞争。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金融从业人员。而在很多农村网点,前台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线的柜面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高,学历层次低等现象,制约了业务的发展,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及发展。此外,由于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地区缺乏财政投入与银行信贷的有机结合,没有针对农村贷款损失。核销制度等政策的有效引导。
(三)、对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1)、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紧密结合城镇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增强金融服务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助推力。鼓励面向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产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需求大、质押品少的特点,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小企业股权质押、仓单质押、票据融资、集合债券、专利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加强开发适宜保值避险、非信贷金融工具等适合于不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2)、放宽农村市场金融准入,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
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放松农村金融
市场准入,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尤其是注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银行以及各类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支农业务;允许农村邮政储蓄适当开展贷款业务,建立为农村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区域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培育多元的农村金融主体,促进多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技术创新,提高资金配置的竞争效率和规模效益。扩大金融服务对“三农”的覆盖面,增强服务渗透力。
(3)、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金融业务产品。
继续深挖农村金融市场,创新产品与服务方式,增强对县镇和“三农”的金融服务辐射力,增强对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完善服务网络和渠道。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业务品种。紧紧围绕“三农”需要,设计开发符合农村现阶段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继续完善小额信贷机制,针对农户进城经商开展农村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出诸如购买住宅、修缮房屋、子女留学和家电消费等一系列的小额贷款。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开办异地款项汇划业务,发展农民养老金储蓄、农民住房储蓄、银行卡、理财以及代收代付等金融业务,大力推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通过采用联保方式、小额信用创业贷款来支持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推出针对农民工的信贷、理财、保障类金融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4)、加快农村金融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农村金融人才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的具体情况,了解农村经济、社会、自然、乡村的风土习惯、消费偏好等,还必须有适应农村艰苦工作条件的敬业精神。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金融理论、农村经济功底扎实、熟悉国内外金融业务、能够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农村优秀金融人才队伍。培养农村金融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抓好活跃在农村金融第一线高素质金融员工队伍建设。
(四)、农村金融发展展望
农村金融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只要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持续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1)、农村金融需求将进一步丰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企业金融需求扩展到信贷等多个金融服务领域。农户金融需求逐步拓展到存、贷款等多门类的服务项目。
(2)、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行将继续放眼现代农业建设等重点领域;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范围将拓展到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国家开发银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信贷投入规模也将扩大等。
(3)、国家政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国家将实施税收优惠和费用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国家将继续发挥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和扩大贷款规模。
二、在肯定既有成绩、憧憬未来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金融依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金融服务盲区,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贷款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生产尚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因此,求解真正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但在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农村金融市场必将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添,2012:《浅谈农村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农村经济》
(2)陵川,2011:《对县域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山西金融》第12期。
(3)陈晓飞,2011:《服务“三农”亟需加快非现金支付工具普及》,《金融参考》第6期。
(4)刘婷,2011:《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时代金融》,2011年第3期。
(5)徐德富、周凌峰,2009,《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决策探索》,2009年第1期。
(6)付俊文,2009:《农村金融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金融理论约实践》,2009年9月3日。
(7)曹汝华,2007,:《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1日。
第三篇: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摘要]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它已经成为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发展程度的标志,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的研究已成为金融专家、发展经济学家和各国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突出课题。国际债务危机和许多欠发达国家经济的相对停滞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上成长道路的经验突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大规模动用国内金融资源和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金融体系的重要性。本文先回顾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再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市场;发展;规范 ;改革
正文
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从改革初期几乎为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含证券、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21.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42倍。同期,我国经济增长也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势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的金融发展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发展历程
1949年—1978年,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是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它以产品经济模式为特征,忽视了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忽视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出现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严重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象。在此期间,实体经济领域中,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国家都实行相当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为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的金融发展沿袭了苏联大统一模式,金融体系高度集中,管理采用计划和行政的手段,金融处于经济发展中相对次要的地位,总量非常小,结构也很单调,主要表现为机构单
一、工具贫乏,活动缺乏活力,效率十分低下。
实体经济领域中,从经济成分变化来看,从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主要有三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的个体经济。在1949年,国营工业经济成分占34.7%,公私合营工业占2.0%,私营工业占63.3%。为了推行高度集中
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我国自5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运动。到1978年,中国经济主要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其中全民所有制经济成分占80.8%,集体所有制经济成分占有19.2%。
从金融发展领域看,在体制和金融运行,金融结构方面,都采取了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形式。在金融管理体制方面,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所有的国内业务均高度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在金融总量方面,由于实体经济领域无论生产还是流通领域,大部分是计划调拨,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小,主要体现为,国有经济占8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均由国家财政拨付,只有少量流动资金需要银行贷款予以支持,并且由于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很小,所以资金需求量就更小,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业务量也就无法得到提升。1978年,中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总额仅为187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也仅为113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0.6亿元,人均只有约20元;在金融结构方面,由于实体经济领域对金融总量需求较小,实体经济产、供、销基本依靠国家统一安排,企业基本没有经营风险,企业融资方式、资本金等也基本由国家财政解决,对金融服务形式,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工具选择等没有什么需求,这直接导致了金融结构的单一。此外,融资结构极度单一,几乎全部为银行贷款方式的间接融资。总体看来,在此期间,国家更重视财政的作用,忽视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基本上处于从属、次要的地位。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金融发展历程(1978年至今)
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金融规模占GDP比例呈上升的态势,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该比例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将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金融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间,实际GDP保持了年均10.73%的增长速度,金融发展与之相适应,通货膨胀率较低,基本做到了适应并满足实体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对金融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该时期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货币不断提高,使得金融规模扩张速度加快。在金融机构设置上,发展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地增加了金融供给总量,在银行业务范围方面,扩大了服务和业务范围。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积极扩展直接融资范围,积极探索推出实体经济多层次、多角度的资金需求形式,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国债、企业债券、金融机构债券等市场先后建立并得到长足发展,较大程度地促进了金融规模的增加。
第二阶段:1988年—1993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调整时期,是中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新旧体制矛盾冲突集中暴露的时期。该时期金融秩序比较混乱,如银行储蓄滑坡,资金体外循环,通货膨胀较严重,政府及时推出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打击金融犯罪,金融深化程度减缓,紧缩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是中国金融体制变革、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变化比较大的时期。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解决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并指出改革的步子要再大一些之后,1993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金融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推动阶段,一系列重大措施纷纷出台。1993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
总而言之,中国的金融发展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在飞速增长的经济车轮带领下,中国的金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些重大金融体制变革的基础上,通过金融结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的不断制度创新,推动了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实体经济也实现了迅猛发展,促使金融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呈现出齐头并进、较为活跃的发展态势,对国内经济金融影响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也逐步凸显。在加快资金积聚,促进资金横向流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储蓄与投资结构,以及实现宏观金融调控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且结束了国内传统以银行为中介的单一融资模式,形成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兼容并举的格局。
1、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业务多样化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主要表现在国内外汇市场与境外市场,人民币衍生产品与境外衍生品市场的联动加强,国内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基本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同步,价差不断缩小。同时,QDII和QFII规模与投资领域扩大,为国内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及我国投资者向国际市场投资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此外,金融业务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金融衍生品业务快速发展。银行间市场推出利率互换、外汇掉期业务等新产品,为市场主体利用衍生产品锁定和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利环境。
2、风险监管力度和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风险教育,增加其金融常识和风险意识。同时,重视并及时对各市场主体进行风险提示,督促相关机构不断提高市场风险管理能力,避免系统风险,防止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传递。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主体也开始普遍重视并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完善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将市场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使我国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和转移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但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影响并制约着其进一步规范发展。
(一)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亟待规范
1、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尚未完成,由制度转型与市场调整带来的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与市场动荡,使金融市场功能减退,作用下降。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又使金融市场监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
2、信用基础薄弱。从直接融资领域看,不少上市公司信用低下,在股票上市过程中屡屡出现虚假包装等违规行为,造成股票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价格暴涨暴跌,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从间接融资领域看,部分银行内部管理混乱,风险责任制不健全,未进行严格的贷前审查和贷后检查,导致大量信贷资金被滥用。此外,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制度,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普遍,间接为债务人逃废、悬空债务创造了机会。
3、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虽然自2001年国务院发令整顿金融秩序以来,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现象大有减少,但并未彻底根除。诸如账外经营,违反国家利率政策进行高息揽存等现象依然存在,证券市场中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价格等违法犯罪现象也屡禁不止,再加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活动难以杜绝,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
(二)主体结构失衡,政策性金融不完善
1、从股票市场看,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都以个人为主,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较小,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多,民营企业少,股票市场体制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从货币市场看,银行类金融机构依然是绝对主体,虽然政府和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逐年上升,但对资金需求最大的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政策性金融机构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策性银行可动用的资金远低于应拨付的数量。在资金来源和运用上,政策性的特点还未充分体现,有关财政政策和保障机制也未落实。此外,政策性银行在政策引导下自主经营的机制还未确定,项目决策的管理体制和决策程序未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四、规范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市场稳定
1、从完善信用法律制度着手,加大对违反信用制度者的惩处力度。同时,要建立起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统一和规范信用评级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促进货币政策向消费领域延伸。
2、严格监管市场上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实现银行、保险、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弥补监管空白和漏洞,探索协调和改善监管的途径,但也要防止把对违规与否的监管变成对金融机构微观活动的行政干预。
3、强调金融稳定、市场效率与监管成本收益的有机结合,在加强对创新业务进行全过程监测的同时,尝试更多灵活的监管方式,既保持市场的创新活力,也提高市场的创新效率。
4、进一步强化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财务监督。加大对金融问题的审计力度,严格监管盈
亏真实性,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进一步降低不良资产比例,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5、积极倡导建立健全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强化市场自身的约束机制。制止不正当竞争,依法严肃查处违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同时,加强公众金融知识普及和消费者投资风险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平衡发展
1、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方面要解除其担负的政策性职能,使之能够真正按照市场商业准则机制进行运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有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应着力建立起促进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体系,走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道路。
2、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已经建立了深市创业板股票市场,但能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还很少。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应加大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参股金融业,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适当放宽政策,为民营中小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法律保障。
3、消除金融市场空间分布结构的不合理性。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分化,大部分金融机构都集中于城市,农村的经济、金融发展缺乏强有力支持,进展缓慢。这样的情况导致大量农民及乡镇中小私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来满足。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活动往往存在非法性,并带有利率高、风险大等特点。鉴于此,政府应大力发展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并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力度,逐步消除金融市场的城乡差距。
(三)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合理调节资本流动
1、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各市场主体的风险教育,提升其风险意识。注重对各种金融风险的研究与预警,及时对各市场主体进行风险提示,督促其不断提高市场风险管理能力。
2、各商业银行应全面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有计划、有目的的配置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减小宏观调控对银行经营的冲击;加强信贷组合管理,提升抗风险和抗市场波动能力;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内外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测,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自觉控制信贷投放总量,把握投放规模与时机。
3、放宽资本项目对外投资的直接管制,逐步取消各类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资本项目输出的外汇数量限制,降低高额外汇储备日益贬值的风险,促进外汇市场均衡。同时,在资本市场化的基础上适度从紧审批外资流入的规模,对资本流入有选择地征收税费和无息准备金,开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和汇率浮动的范围,限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国内市场,减轻其对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以期达到合理调节并有效利用国际资本的流动的目的。
总结:当前,我国已深深地融入国际化进程,对世界市场依存度较高,从阶段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也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海外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创新,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和对外开放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我们应该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着眼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长远目标,整体大略的同时,还需要踏踏实实去解决眼前根本性的问题,这样,长久下去,中国金融与中国经济的未来才将会更美好!
[注释]
(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2)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英文首个字母缩写。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地,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
(3)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QFII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则祥.金融结构优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陈燕.完善我国转型期金融市场的可行路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
[3]龚璨.浅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8
[4]《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13期
[5]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第四篇: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也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所有金融交易及资金融通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产品买卖交易的场所。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指后者,本文从狭义金融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是国内发展较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金融市场。
我国黄金市场主要包括现货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和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有现货及纸黄金、延期交割、期货、期权 等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及产金、用金企业可以利用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得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各大商业银行进行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1828.13吨,日均成交量为7.55吨。因黄金市场的全球化和交易产品的同质性,我国黄金市场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急先锋”。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行情走势基本一致,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2007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平均价差幅度为0.21元/克。
(五)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与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提供了避险机制。
我国有3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四大领域,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交易品种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7年,3大期货市场成交总金额近4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62%。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和铜期货的交易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成交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郑州期货交易所白糖期货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诞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07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07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0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07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动。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04年至2007年,我国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占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分别为4.49%、2.05%、8.38%和21.95%,均不到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4,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二是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更加滞后。2007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的26.7%,远低于美国等国家的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总量中的占比仅为4.1%。三是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比例偏低。四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五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在农村乡镇的营业机构基本全部撤销。在城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却在萎缩。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造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分割。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使得本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分割,国内A股市场与国内B股市场分割,等等。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和套利机制,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Shibor的应用范围较小,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受现有市场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Shibor经过一年多运行,以其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Shibor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但距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基准利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Shibor的应用局限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上,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还没有与Shibor挂钩。二是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有局限,Shibor的代表性不足。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以及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均未参与报价。三是Shibor的报价计算技术不够科学。Shibor报价行的报价没有与成交量相联系,可能会产生随意报价行为。Shibor生成采用取报价行的中间报价简单算术平均,而没有采用以成交量为权重的报价加权平均。四是现有市场制度影响Shibor的基准性。如现行的股票市场IPO申购制度,容易使一、二级市场之间产生巨大的无风险收益,引起社会资本的疯狂追逐,引发货币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导致Shibor波动幅度短期内大起大落,破坏了Shibor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五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的大量投放,不仅给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对Shibor的形成机制产生扭曲,不能科学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
(四)股票市场缺乏弹性,层次结构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国股市持续48个月下跌,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下跌到998点。而后由出现了持续28月的上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达到6124.04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开始震荡回落,在8个月内上证综指曾跌破2700点。2008年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股市的大起与大落都不利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容易引起市场恐慌和不满。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建设还在试点阶段,创业板尚未正式推出。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五)外汇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功能欠缺。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仅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倍,而全球外汇市场全年的交易额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量的25倍(BIS2001年统计)。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仅限于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等几种,交易品种较少。银行间外汇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较少,缺少货币经纪公司,造成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足,影响了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够活跃。虽然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仍有交易真实性的要求,资本项目下的交易需要审批,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我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是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的市场,中央银行是市场供求最后差额的承担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市场缺乏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机制。我国外汇期货产品尚未推出,目前已推出的远期、掉期交易工具不能满足市场避险需求。市场规避风险机制不完善,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难以发挥。
(六)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缺位。虽然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紧密联动,也允许上海黄金交易所引进在华外资银行为会员,但目前我国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仍实行“准许证”管理。依托上海黄金交易所,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黄金现货买卖、对居民个人黄金投资产品零售等黄金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相继开办了纸黄金等业务,但是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没有对商业银行开办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
(七)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商品期货国际影响力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不到一年,股指期货将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目前,股指期货仍在积极筹备,尚未推出,金融市场的避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我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商品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低,再加上市场参与者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三、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 为抓手,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加快Shibor作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建设进程,进一步巩固Shibor的基准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扩大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提高报价行的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扩大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范围,完善Shibor的传导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市场制度,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
(三)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借鉴美国OTCBB市场和英国OFEX市场经验,尽快建立场外三板市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三板市场为补充,各类市场内部层次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引导投资者进行长线投资,减少短期行为,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避免资本市场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增开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外汇交易业务,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放松外汇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避险服务的功能,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定价权。
(五)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增补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制定《黄金市场交易条例》,规范国内黄金市场秩序。完善黄金市场外资会员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外资银行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作用。
(六)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的避险机制。尽快推出金融期货产品,加强市场监管,发挥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配置功能,从微观上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工具,从宏观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系统性风险。优化商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扩大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定价的影响力。
第五篇: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结课作业
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授课教师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中国·新疆·石河子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课程作业(论文)题目(宋体三号)
正文 格式说明:
1、论文开本大小:A4纸
2、论文用中文撰写
3、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4、正文字体: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1.2倍行距; 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
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五号宋体; 表注采用小五号宋体。
5、页眉、页脚文字均采用小五号黑体,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
6、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
7、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正体.8、参考文献: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标明出处。所有引用过的文献,按先中文,后英文,各部分按引用的顺序编号排列或按照著作年编码进行,列于文末。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
连续出版物:序号 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专(译)著:序号 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 文 集:序号 作者.文题.见(in):编者,编(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网 址: 序号 作者,题名,网址,年
学 位 论 文:序号 作者.文题:[XX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
专 利:序号 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技 术 标 准:序号 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I
目录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概述.................................................................................................................2
(一)农村电子商务定义..................................................................................................................2
(二)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2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时代新要求..................................................................................................2
(四)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3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3
(一)农村网民数量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升高。..........................................................3
(二)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数量激增,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3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
(一)农民上网人数少,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4
(二)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缺乏..................................................................................................4
(三)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4
(四)物流体系问题..........................................................................................................................5
(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5
四、对策与建议................................................................................................................................5
(一)加强农村居民电商的教育培训..............................................................................................5
(二)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5
(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6
(四)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信息标准化建设..................................................................................6
(五)加强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正确引导与培植......................................................................6
五、案例分析....................................................................................................................................7 案例1: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7
(一)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7
(二)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7
1.农民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和落后。...................................................................7 2.农村物流基础薄弱。...............................................................................................................................8 3.多数电子商务网站的服务水平较低。...................................................................................................8
(三)发展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策略..................................................................................8
1.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普及互联网知识。...........................................................................................8 2.把三网结合起来,协调互动。...............................................................................................................8 3.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9 4.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平台。...............................................................................................................9
案例2:颜集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9
(一)颜集镇电子商务发展现状..................................................................................................9
(二)颜集镇电商发展的三个阶段............................................................................................10
1.自发形成阶段.........................................................................................................................................10 2.快速扩张阶段.........................................................................................................................................10 3.升级转型阶段.........................................................................................................................................11
II
(三)成功经验............................................................................................................................12
1.专业化的花木市场为颜集镇形成“淘宝村”奠定了基础。..............................................................12 2.为农民经营网商提供“零风险”模式,是当地形成淘宝村的重要保障。......................................12 3.自发出现农民网商创业成功的案例,是当地淘宝村成功的先决条件。..........................................12
(四)转型升级的发展建议........................................................................................................13
1.建立产品质量和信誉保障体系,确立花木产品标准。.....................................................................13 2.引导差异化经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13 3.引进智力资源、培养服务体系,推动电商服务商发展。.................................................................13 4.增强区域电商自组织能力。.................................................................................................................14
参考文献:........................................................................................................................................14
III
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摘要:近年来,信息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电子商务的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同时,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继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部署“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点”。本文通从我过农村电子商务的其原本与发展为出发点,研究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现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概述
(一)农村电子商务定义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
(二)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1.网上农贸市场。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供求信息,帮助外商出入属地市场和属地农民开拓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动态快递、商业机会撮合、产品信息发布等内容。
2.特色旅游。依托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宣传推介来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全方位介绍属地旅游线路和旅游特色产品及企业等信息,发展属地旅游经济。
3.特色经济。通过宣传、介绍各个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和相关的名优企业、产品等,扩大产品销售通路,加快地区特色经济、名优企业的迅猛发展。
4.数字农家乐。为属地的农家乐(有地方风情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或单元)提供网上展示和宣传的渠道。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全市农家乐分布情况的电子地图,同时采集农家乐基本信息,使其风景、饮食、娱乐等各方面的特色尽在其中,一目了然。既方便城市百姓的出行,又让农家乐获得广泛的客源,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5.招商引资。搭建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平台,介绍政府规划发展的开发区、生产基地、投资环境和招商信息,更好的吸引投资者到各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活动。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时代新要求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此,一要扩大电商在农业农村的应用。鼓励社会资本、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建设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在促进工业品下乡的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优先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推动扶贫开发。二要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等,提高流通效率。三要营造良好网络消费环境,严打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鼓励通过网络创业就业。四要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网上支付、供应链贷款等产品,简化小额短期贷款手续,加大对电商创业 的信贷支持。让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
(四)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
从表象上看,农村电子商务将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增加农业、农民收入。
首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绝大多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往往并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生产行为。这种习惯性行为导致的往往是不了解市场需求状况,造成需求与供给之前的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农业生产风险。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在于能够让农业生产者准确、实时了解市场动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为农业生产者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合理组织生产,以避免因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其次,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较长,从农业生产者到消费者环节较多,导致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成本过高。电子商务将农产品直接推向市场,拓展了传统交易方式的同时简化了供应链环节,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
最后,增加了农业收入。受时空的限制,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一般都销往本地,或者等待上门采购。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电子商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降低了交易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使交易主体多元化,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为提升农产品价格带来了,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从根本上来看,电子商务不仅只是提升了农民受益,更重要的是,三农电子商务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而减少城乡差距,增进社会稳定等相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农村电子商务存在诸多优越性,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网民数量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升高。
2015 年以来,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和措施,5 月7 日公布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4 年12 月,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78 亿人,在整体网民数量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5%,较2013年底增长188万人;城镇网民增幅较大,相比2013年底增长2929万人。我国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为28.8%,较2013年增长0.7%,而城镇居民为62.8%,较2013年增长2.5%。从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普及率不断增长,但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而且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这也预示着农村未来成长空间的巨大。
(二)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数量激增,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来自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数据显示,至今为止我国已开设3万多家农电子商务平台,其中就包括3000家经营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现在就是最受欢迎的淘宝网上,也有约40万个网店在经营农产品,且在河北、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出现了212家不同类型的淘宝村,为农产品的销售开拓了渠道,在网络上的零售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
从2014 年开始,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集团将农村市场视为重要的新战略方向,大大加快了在农村地区开展电子商务布局的步伐。据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4 年淘宝网上经营农产品的电商数量为76.21 万个,完成农产品销售额483.02 亿元,这样迅猛增长的数据,印证和预示了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电商或个人进入到农村电子商务,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农民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农产品及网络购物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扶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一)农民上网人数少,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农民上网的普及率还很低。据农业部对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0.2%,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民的上网率几乎为0。
2009 年3 月CNNIC 发布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 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缺乏基本的了解,尚未认识到网络信息能为其创造价值,缺乏电子商务应用的积极性,使农村电子商务难以得到应用推广。
(二)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缺乏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信息反应迟钝,对电子商务没有足够的信心。而懂得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很少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方法针对性不强,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式的示范帮扶机制,没能让农户切身体会到电子商务能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导致农民的兴趣度不大。从2014 年以来,以往困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问题因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基本上得到了改善,但懂得电子商务经营的现代型人才依然匮乏。
(三)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完备、高效的通信设施是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前提。但我国县乡级别的网络 设施依然薄弱,农村信息服务站点不够健全,长期制约着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我国农村网络建设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沿海经济水平较高,网络基础建设也相对较快,中西部农村网络设施比较落后。农村网络通信设施的现状及在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内容、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障条件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要求。
(四)物流体系问题
电子商务发展还离不开完善的物流体系。我国目前物流体系在城镇方面的布局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在乡村区域“最后一公里”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在我国农村,公路总体上处于以通为主的初级阶段,存在通达深度不够,路网密度不高、路况较差、养护不足等问题,多数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能覆盖到了县一级地区,县以下的乡镇无法送达。就目前而言,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也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这种附加值比较低、运输要求相对较高的物品来说,更需解决物流问题。
(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对象是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如气候、地理位置等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农村生产技术条件差,缺少规模化经营,产品品质差异不一,储藏设施简陋,缺乏深加工,对接外部市场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主要是标准化和可鉴别性产品,对包装规格、品牌等有很高要求。但由于我国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的限制,单一农户很难实现产品美誉度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造成了消费者信任度的不足和流动性的加快,不利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农村居民电商的教育培训
要加强农村教育,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使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另一方面教会农民如何 使用电商平台,即如何在网上搜寻信息、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如何在网上进行结算,使得农民的生产科学化、规模化。在发展农村电商的工作中,要广泛宣传电商的优越性,要让农民看到电商的发展趋势,关键是要解决农民从事电 商的内在积极性问题。要纠正农民对于电商的偏见,使农民化被动为主动。如果只靠政府的外力推动,在农村建站点,教给农民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没有使农民看到成效,那么培训往往是走过场。农民看不到其成效,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及 时组织农民有效开展电商活动。只要农民能从电商中获得实惠,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服务客户,使自己的生活和当地社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二)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电商平台的展开需要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电话、有线电视的普及率,提高足 够的宽带服务水平,并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开展电商创造有利的基础 条件。同时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商网站,引导农民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参与电商,使其真正体会到电商的优越性、便利性,改变传统农业流通结构和交易模式。
(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我国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单位较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配送需求属多点次,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因此,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 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优化流通机制和过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农产品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流通出去。
(四)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信息标准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信息标准化,而我国在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一直相对滞后,这制约了农产品网上流通的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引导我国农产品更好地走向世界,政府行业协调机构应当尽快引导广大农民加快执行国家的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标准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为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奠定基础。
综合以上所述,电商能够帮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非常便利快捷的获取有价值的农村信息和商贸信息,因为农业企业在网上直销的销售模式,它具有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是农业企业当前一种新型销售模式。通过开展网络直销,能够有效控制库存,压缩流通环节,控制流通成本。同时,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及时监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习惯,更好地指导生产和销售。网络本身也是一种媒 介资源,通过网络载体可以对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这样农村电商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产,保证农村信息的畅通,并能极大地服务于农村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农村产业现代化生产管理。同时也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 水平,并极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互联网+”带动下将进 一步促进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正确引导与培植
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是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应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其发展。同时,要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市场的法制法规、信用体 系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保护知识产权等。通过 “金农工程”、“三电合 一”等项目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从上到下的 网络信息平台,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从而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案例分析
案例1: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一)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
广东目前已建立涉农网站近300 个,主要包括政府类农业网站、科教类农业网站、综合类农 业网站、专业性网站和非农业网络的农业专栏。政府类农业网络由各级政府设立,如假山农业信息网、广东农业信息网,主要为农户提供各种农业信息、培育农户的电子商务意识。科教类农业网站由农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技研究机构设立,如华南农业大学网站、广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网站,其主要目的是加强 农业科技信息与研究成果的交流。综合类农业网站一般由农业龙头企业或大型农业流通企业创立,如中 农网、智农网,其主要目的是为农民及各类农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专业性网站一般由行业内的大 型企业所创立,如广东水产网、茂南水果网,主要为某一类农产品提供商务服务。农业专栏的服务目标 比较广泛,一般依附于知名网站,如阿里巴巴,对农业信息交流也起一定程序的促进作用。广东省农 业类网站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而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总的来说,广东省的农业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进行农产品政策的宣 传,不具备常规的网上交易功能。现阶段农产品网上贸易主要以网上看货、网下交易的形式进行,尽管 少数几个功能超强的网站可以进行电子支付,但网上结算很少实施,因此,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的不仅 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价值拓展空间。
(二)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
广东省基于改革开放早,通讯网络完善,交通设施发达,大型农业企业多,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等优 势,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农村电子商务更领先于各省。但相对于其它行业,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突出问题:
1.农民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和落后。
很多人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对网 络技术应用的思想准备不足,对网络知识和电子商务的认识不清,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 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直接应用电子商务的人较少。农村基层干部由于工作繁忙和自身素质 的限制,也无暇顾及网络技术的推广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多年来,广东城镇信息化建设大踏步地 前进,发展很快,但农村这一版块,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不足,已经建设的项目 也因为缺乏更新而落后,农村现有的三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设备落后,效率不高,网络通信 设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需要。一些农村地区,数字电视网络曾经覆盖到各家各户,后因维 修经费不足,农民不愿意开支,结果导致数字电视中断,农民不得不自行购置卫星电视设备,形成电视 技术应用的各顾各的被动局面。边远山区的通信信号微弱,覆盖不足,总体状况亟需优化变革。2.农村物流基础薄弱。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物流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储存和保鲜 难度大、运输时效性强等特点。因此,与其它商品相比,农产品对物流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 品、农民用品的电子商务活动必然依赖于物流配送体系,而广东的农产品物流网络还不够完善,功能齐 全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还比较少,虽然已建成了全国首个农业物流基地——广东国通物流城,但还不 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流通意识在农村还没有普遍树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实物互换流 通的潜意识和行为还存在,加上这些年来农村物流的基础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农村电子商务的实际应 用,还无法形成规模。
3.多数电子商务网站的服务水平较低。
《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聚类分析》中指出:目前,广东省内农业网站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农业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市场信息以及一些农业协会 等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网站在提供信息方面,更多的是企业介绍等基础 信息、市场信息,而供需信息、价格走向信息等则比较少。在网站的功能使用上,作为样本的 40 个网 站中,提供信息搜索功能(含信息、商品服务搜索)的网站占 50% ;在更高一级的购物车功能和订单 管理方面,只有 17.5%的网站提供此类功能;此外,有 20%的企业网站提供了协同办公(或 OA 系 统)功能,22.5%提供在线通讯服务。综合而言,这些网站主要以提供相关的农业科学信息和政策信 46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第 1 卷 息为主,也着重介绍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等。极个别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登记的网站只包含公司简介、新 品推介、经营品种、图片展示和联系方法,这种网站充其量只是一张电子网络卡片。
(三)发展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策略
针对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中的问题,从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当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策略可采用:
1.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普及互联网知识。
让农民了解互联网,学习电子商务知识,这是发 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首先抓好。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什么,还要教会 他们如何使用。乡镇政府可以开辟专门的场所,由专人开设定期的普及课程,对村民进行现场示范和讲 解。政府和有关业务机构,应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技术,这一工作做好 了,对于更新理念,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把三网结合起来,协调互动。
把广电网络、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三网一起抓起来,形成三 网功能的协调互动,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促成农村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往的三网各自独 立,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导致效率低下。但三网因其内在技术性质有相似性,可以把三者的推广工作 结合起来操作。具体来说,农村的广电网络和 通讯网络应用面广而且相对比较成熟,可以把手机上网商 务信息集散、数字电视商务等,先行操作,接着结合万维网络的普及,接入家庭,使三网的电子商务内 容无缝接轨,逐步发展。同时三网又可以有明确的分工,有所侧重。例如广电网着重广告业务和知识技 能传授,通讯网着重通过手机传递联系信息,搞好中介和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万维网重点抓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电子支付工作。强调既有所侧重又互动协调,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3.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设施,是确保电子商务正常运 行的物质基础。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除了网络之外,还包括物流集散基地、农产品保鲜基地、商品支付平台、交通工具等。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投入,全面展 开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建设。可以借助于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村通工程”,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 各项工作融入其中。鼓励农民、农业系统企业、商业系统企业、国内外物流企业介入农产品物流市场,在各地组建综合型、专业型物流中心,在农产品市场附近建立集成保鲜中心、配送中心等。保鲜中心、配送中心在收到农产品后,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况、条件和规范,对农产品进行分类、调制、分割、包装 和储藏,并且及时配送到各个客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和配送的服 务质量。这样通过网络连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形成农业供应链,便于对 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向商界和消费者提供著名的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完成客户网上 订货所需要的物流活动。
4.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农村电子商务的平台建设,其设计应具有农业特色,适合农 村特点,满足农民需要,还要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交互性,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真正让农民通过电 子商务平台,推销自己的农产品,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 态,联合各方盟友、聚合各种资源、发挥农村优势,促进跨地区、跨平台、跨行业的服务商之间的合 作,共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总体上,可以让农村电子商务中心与运营商合作,把有关电子商务的 商贸信息、全国销售网络与运营商庞大客户群、移动网络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农民、农产品的销 售和企业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与搜索,同时还可以提供中介、物流和信息服务。
案例2:颜集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一)颜集镇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颜集镇地处江苏省北部,为宿迁市沭阳县下辖镇,长期以花木栽培被人所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而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花木电商成为颜集镇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新手段。截至2013年底,颜集镇花木产业的年产值达10亿元左右,共有花木网店3200多个,带动就业1.2万人,也被授予首届全国 “淘宝村”称号。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颜集镇的花木电商也开始面临市场秩序混乱、品牌化程度低、配套服务缺失、高端人才匮乏等难题,亟需转型升级。而探究这一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或可为转型中的县域经济,尤其是涉农电商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智力支持。
(二)颜集镇电商发展的三个阶段
传统农业交易主要采用“面对面”现货交易方式,市场形态级别低、规模小,且受到时间、地域限制。而颜集镇花木电商模式将线上销售与线下花木培育有效结合,打破了时空限制,对接全国市场,极大扩展了销售空间,提高了交易效率。
1.自发形成阶段
2005年,当地花农胡义春尝试在网上开店,将电子商务带入花木销售市场。但由于农村网络建设、物流等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从开始网上销售到产生经济效益花费了三年时间,才获得较高的收益。
由于农村“乡里乡亲”这种非正式组织关系的存在,村民很快开始效仿和学习。加之电子商务初期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到2009年,颜集镇就出现100余家电商。在此过程中,大部分网商的身份还是农民兼业,他们发展花木电商是受到电子商务市场的引导和“领先者”进入的内生驱动,属于典型意义的自发型创业。
2.快速扩张阶段
2009年以前,颜集镇的周圈花卉市场,规模偏小、功能不配套、市场和基地难以对接,造成大部分花卉来源于本地、品种单一,尤其缺少花卉交易、展销的配套场所,此外,当地以种植、批发和零售花卉为主,对外地花卉品种缺乏需求。
2009年之后,由于电商农户的产品需求逐渐多样化和规模化,周圈市场经营范围扩大,开始销售来自于广东、山东云南等多地的产品,新河镇周圈花卉市 场占地180亩,销售各类花木1000余种,年成交额达1.5亿元。
与此同时,与颜集镇相邻的新河镇出现了专供网店“淘宝花卉批发市场”,产品资源丰富、品类多样、批发方式灵活:市场主要批发来自广东、山东、云南及当地的花卉品种,并拥有苗木交易区、盆景交易区和服务功能区等;并提供由“一件批发、小额混批”的批发方式,更为灵活的是,当地批发商还允许“先赊账后销账”的按月结算方式。
由于花木产品的特殊性,其库存成本和维护成本相对的较高,农民进入电商的风险较大,因此,存在着大规模扩张受到限制。批发市场这种第三方组织为网商开设了一种“网上接单-(批发市场)赊账拿货-月后结账”的新模式,此外,批发商还承担着维护花木产品质量、判断产品等级等功能。由此可见,这种批发市场几乎为农民提供了经营网店“零库存”和“零风险”的重要保障,大大降低了网商的进入门槛,从而使得规模迅速扩大。
此外,颜集镇政府推进“村村通黑色路,户户接宽带网”工程,“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一方面,网商可以通过电脑迅速完成商品上架、图片描述、客服接单等具体工作,另一方面,部分网商更利用移动互联网完成手机终端服务等等。另外,颜集镇还积极把快递公司引导镇内村内,方便花农开展网络销售业务,目前已入驻物流快递公司22家。
可见,由于“淘宝花卉批发市场”等专业化批发市场、以及物流及宽带等配套服务的形成,为当地网商快速规模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据统计,2009至2013年的短短4年内,颜集镇便拥有了3000多家网店。在网商最为密集的堰下村,全村几百户居民中,2/3的农户家里开有网店,并且多数农户同时开有多个网店,网店总数超过1000家。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大大改变了乡村面貌。
3.升级转型阶段
在沭阳县网上创业工程的推动下,颜集镇把2012年定为“花木提质增效年”,并围绕《沭阳县“网上创业”工程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着力培育“农民网商”向“新农人”转变。为了多渠道解决农民卖花难题,政府通过成立网络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村官网上创业先锋队和网络创业孵化中心等机构,采取办班培训、大学生村官指导、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该镇还专门在文化中心设立青年网络创业培训基地,定期邀请淘宝大学、咨询公司等进行销售等培训,解决网络创业、发展、升级过程中的问题,提升销售能力。
以专业培训和组团学习为基础,引导鼓励花农向网商转变,网商向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新农人转变,致力于品牌化、定制化、高端化的转型升级,成为颜集镇发展的重点。全镇已有120余名大学生加入到网络创业队伍中,新发展网店125个,大学生网络创业实现年人均收入6.8万元;一些先富起来的花农们也完成了由普通网商到农民企业家的转变,颜集镇网上卖花第一人胡义春已在上海投资高档花木基地,规模超过3000亩,资产过亿。
图2.颜集花木电商产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成功经验
花木电商的快速发展给颜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3年底,全镇共有花木网店3200多个,带动就业1.2万人,其中妇女就业人数超过5000人。“皇冠”级网店100多家,网络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有211家,最高达500万元。许多农户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不少已在县城购买房产。与其他村镇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形成对比的是,颜集镇的花木电商产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其成功经验或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专业化的花木市场为颜集镇形成“淘宝村”奠定了基础。
颜集具备花木种植的悠久历史以及厚实的产业基础,具备“一村一品” 的典型特征,即已经基本形成了花木产业的种植规模、鉴别能力、地区声誉、产业集群以及配套专业市场。而这种专业化的生产、销售和运营也成为胡义春等农户自发进入网络市场的关键前提。
对于跟随者而言,专业市场所带来的市场规模也为其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几乎所有产品都可以通过农户间或网店间默契的“串货”协作解决,通常,每家只种植自己最擅长的品种,遇到消费者下单其他产品的时候,就很方便地从其他家拿货。由此可见,专业化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是颜集镇电子商务规模快速扩张的重要保障。
2.为农民经营网商提供“零风险”模式,是当地形成淘宝村的重要保障。在距离颜集镇堰下村不到3公里的新河镇,近年来新出现的新河周圈市场逐渐演变为网商批发市场,成为连接淘宝卖家需求和传统销售市场的重要中介组织。其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以多品种、少数量的灵活方式为网商提供产品,适合网络销售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对于花木这种典型的农产品而言,商品储存是保障质量的重要环节,批发市场的存在降低了网商的经营难度和风险,可谓“流动的仓库”,最为通常情况,淘宝网商以“上午接单、下午到市场批货”的形势经营,甚至可以实现“零风险”交易,这已成为颜集“淘宝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保障。
3.自发出现农民网商创业成功的案例,是当地淘宝村成功的先决条件。受到中国农村“熟人社会”非正规组织的影响,淘宝村的发展更易于形成经验分享机制,最先创业成功的农户不单纯考虑经济机会和利益,而是以“乡里乡 亲”的姿态建立学习网络与合作网络,这使得其他农户很容易成为市场的跟随者甚至复制者,而这一举动恰恰迅速提高了颜集镇从事花木电子商务的农民数量,利于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也就是说,领导者的合作态度降低了技术壁垒和创业风险,成为该地区推广电商的重要影响因素。“领导者”以分享、创新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或根据“乡里乡亲”的非正规组织关系组织联盟等,这将成为影响当地农民进入该领域并进行提升的先决条件。
(四)转型升级的发展建议
由于颜集花木电商是比较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发展结构,在实现快速规模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从业人员多但分散、产品差异性小、产业附加值低、品牌化程度低、同质竞争、恶性竞争显现等多种制约发展的问题。正如政府在花木产业发展之初扮演的关键角色一样,为促进当地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也需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议如下:
1.建立产品质量和信誉保障体系,确立花木产品标准。
花木作为典型的非标农产品,产品定价缺少先天优势,容易造成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搅乱经营环境,对某个网店也存在“柠檬市场”的危险。而政府的职能正是维护市场秩序。建议由当地政府牵头,以团体协会等形式与农业研究所等花木认证质检专业机构对接,建立起一套适应非标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在种植、成熟、筛选过程中以一定标准衡量花木品质,可以按照花草叶片大小及数量,枝干直径与颜色,草皮面积与高度等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将产品等级清晰化、产品质量可追溯,从而有效对接客户不同需求,增加优质产品的附加值、淘汰次质产品,提升产品层次、扩大客户群体、做大电子商务。
2.引导差异化经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虽然颜集镇的淘宝网商众多,但品牌化程度仍然显著不足,同质化竞争明显,主要处于初级的产品营销阶段。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化发展,品牌战略是其必由之路,需要政府发挥关键的引导功能:其一,从战略上,颜集镇应利用悠久的花木种植历史,提升产品的整体品牌价值。依托于沭阳千百年来的县域特色,可以有组织的打造和突出地方品牌,将“沭阳”与“花木之乡”的招牌进一步打响;其二,从战术上,要打破恶性竞争,就必须打破产品的同质化,建议政府规范和引导网商建立良好的市场意识,鼓励网商为店铺打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差异化经营。
花卉与普通农产品不同,由于其具备艺术品特征,建议当地网商进一步开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市场,打开消费者定制化这条新路,将消费者引入到生产、设计和销售环节,挖掘花木产品做为一种可以与参与式、互动式营销的新模式。
3.引进智力资源、培养服务体系,推动电商服务商发展。
颜集镇的配套服务及培训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转型升级面临考验。建议政府以补贴的方式引进专业人才、高端人才,推动当地电商水平向高阶过渡;引导并培养电商服务商,例如客服外包、美工设计、店铺装修、创意发散、配套商品 等电商服务商,坚强基础平台;与淘宝大学、花木的种植及研发机构等建立联系,组建定期、定需的培训课程,培养当地网商的市场化意识、产品服务及服务标准等,进一步满足网商的发展需求。
4.增强区域电商自组织能力。
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是企业间相互协作、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也是区域内网商共同应对竞争者、产品趋势和市场变化的一种组织形式。
建议地方政府引导当地网商自组织,建立协会与联盟,打破网商之间少交流、少互动的局面,发挥行业协会与产业联盟等第三方组织的协同功能,促进形成分享合作、协同发展的互联网精神,挖掘网商对运营、管理、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建立以促进区域内花木产品的创新、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等交流的主题和内容,避开网商的竞争热点,共谋、共促当地市场的整体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可借助第三方组织的力量,提供统一的包装、仓储、品牌,规范市场秩序,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发挥好行业协会与产业联盟的作用,对于提升颜集镇整体的电子商务水平有着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百鸣.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初探 [J].北方经济,2013,9(10):226-227.[2]李国敬.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几个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6(04):165-166.[3]于小燕.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导刊,2013,5(12):102-104.[4]杜文宏,刘茜.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8(05):78-80.[5]涂小云.浅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16+22.[6]赵雯,王诚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5,16:61-62+65.[7]傅晓锋.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5+47.[8]耿鲁.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探讨[J].新经济,2015,26:28.[9]李斌宁.广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电子商务的需求性分析[J].农业经济,2010,(7).[10]易法敏,容贤敏.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3).[11]肖思思.广东探索新型农村信息化服务三农[N].新华社信息,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