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苏教版七(上)《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宁()信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不亦惑乎()吾忘持度()二.词语理解。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郑人有欲买履者()()2.置之其坐()
3.至之市()4.而忘操之()()5.何不试之以足?()6.及反()
7.市罢()8.遂不得履()9.宁信度()10.无自信也()()11.楚人有涉江者()1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3.遽契其舟)()
14.舟止()b 1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6.求剑若此()17.不亦惑乎()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通
义:
2.反归取之。
通
义:
(三)一词多义。
1.【度】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2.【是】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③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3.【之】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而忘操之()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④何不试之以足()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4.【其】①而置之其坐()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③遽契其舟()
5.【者】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而】①而置之其坐()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7.【自】①先自度其足()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三)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5 译文: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译文: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译文:
四.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3.《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答:
4.说出《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
5.《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答:
6.《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
7.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答: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答:
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 5 9.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
10.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11.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2.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
13.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答:
14.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在大街上正好遇到买履的郑人,你准备跟他说些什么?
答:
15.你觉得《郑人买履》的买鞋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答:
16.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7.《刻舟求剑》中“坠”、“遽”、“入”、“求”几个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18.试想一睛,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答:
19.试从对比、反问两种修辞入手,分析《刻舟求剑》的写作手法。
答:/ 5 20.说说这两则寓言揭示寓意的不同方法。
【参考答案】
一.lǚ duó dù suì nìng shè zhuì jù qì
二.
(一)1、鞋子 2、放置 3、到了4、集市5、拿,携带;6、为什么时6、到,等到;7、结束
8、遂:终于;
9、宁可
10、不,不要 自己
11、渡,从水上经过
12、掉下去
13、立即,匆忙 雕刻
14、停止
15、寻求
16、像
17、迷惑,糊涂
(二)同“座”,座位 同“返”,返回
(三)①涉江者 ②代“舟”
1.度:①量长短,是动词②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2.是:①这,这儿②对,正确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3.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④代鞋子⑤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4.其:①他的,指郑人的②他,指楚人③指示代词,那 5.者:①……的人②……的地方 6.而:①表顺接②表转折 7.自:①自己②从
(三)(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四.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
法
《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3.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4.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5.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6.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7.(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1)宁信度,无自信也。(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10.《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5 11.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课文所选的两则寓言虽然内容不同,但讽刺的对象都是因循旧、不知变通、不会灵活采取对策的蠢人。
“郑人”和“楚人”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因此事情都没有做成。
12.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13.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楚人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这两人都很愚蠢,思想僵化,不知道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随机应变的处理处理问题,最终都是失败者。
14.您好!您上次买鞋没买到,您想明白原因了吗?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亲身实践,根据具体的情况处理问题,这就叫做随时机应变。祝愿你今后生活,能够不迷信书本,多动脑子,灵活机动地处理好一些问题。
15.他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6.不能找到他的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17.“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18.(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上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厂上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19.答:文章结尾处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这一句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揭其错误实质。“舟已行”与“剑不行”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不亦惑乎”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是对楚人如此求剑的深刻讽刺。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要联系客观实际,相机而变,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20.答:《郑人买履》先通过对郑人的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后通过对话揭示这篇文章的寓意,即说明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选取通过楚人行为、语言的描写,后通过发表议论来揭示这篇文章的寓意,即说明了不懂得随着情热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5
第二篇:苏教三年级下册语文一、 二单元练习
百度文库一 二单元练习姓名:
一、听写词语 20个
二、写出以下省份的简称
福建()广西()广东()
浙江()河北()山东()
你还能再写出3个吗?
三、组词
系:()露:()()()
组()资()练()
祖()姿()炼()
四、句式训练
1、我轻轻地抱起可爱的弟弟。
2、照样子写句子
福安是我的家乡。说成:我的家乡是福安。
蓝天是小鸟向往的地方。说成:是谁传授给我们知识。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是谁修建了这条举世闻名的铁路。是
五、默写课文
1、南沙是祖国
2、万里长城东起
3、默写《清明》
作者是,诗中描述的是季节,从一词可以看出。
4、《翻越远方的大山》讲述了的故事。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5、阅读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回答问题。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茫茫的大海 指的是,巨大的天幕指的是。这段话给我们描绘了4幅画面,分别是、、、。
六、在新的一个学期,你有什么样的愿望,写出来。
第三篇:寓言怎么教
寓言怎么教
一、语文教学现状
一节语文课下来,不时会引发我们这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吗?实际上这样的质疑,是在指向我们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郑桂华教授曾这样说: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不应仅仅是教课文,而应是用课文教”,这样的话语语文老师也耳熟能详。但当我们拿起语文教材,捧起教学参考书,都会发现我们会发现教参上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如果照那样教下去我们仍只是在教课文而已。而现在语文教学也普遍由“教内容”,转向“教语言文字的运用”,但现在更要要求我们基于文体,遵循文本固有的文体特征来进行教学。就比如之前,我们观看的教学案例《穷人》,他就是基于小说这一文体展开的语文教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寓言这一文体的教学基本规律。
二、寓言的文体特征
寓言是一种寄托了深刻道理的简短故事,作者往往把要寄寓的道理或教训借助一个虚构的有趣故事表达出来,具有明显的劝导或讽刺意义。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寓体与本体的双重性。故事为寓意服务,所以寓意是寓言的灵魂。同时寓意的表达有的在寓言开头或结尾直接揭示,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有的不直接揭示,如《扁鹊治病》。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寓言为了说明寓意,人物形象可以虚构,故事情节也可以虚构。
三、现行课本中的寓言
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四、寓言教什么
寓言是一种兼顾叙事和说理的文体,那么我们在思考如何教学时就要思考这两方面的目标。
(一)课标看寓言教什么
总目标:课程标准P6、P7 低年段:P8 中年段:P10
(二)单元目标看寓言教什么
二下:单元主题“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三下:“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四下: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教学本组课文,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总之,两个要点“复述内容”“聚焦人物”。
五、寓言怎么教
(一)教内容把握 因为寓言通过故事说理,所以基础是把握故事。同时寓言主要集中在低、中年段,所以故事内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之一。
1.借用课题概括法。如《纪昌学射》,纪昌向谁学,怎么学,学得怎样。2.六要素法。即抓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段意合并、整合法。如《扁鹊治病》。
(二)教寓意领悟 1.低年段选择寓意法。
2.中年段提问法。一是抓文章主要角色问。如《扁鹊治病》中问“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二是抓故事情节问。如《扁鹊治病》还可以问“如果蔡桓公听了扁鹊的诊断意见,会是怎样的结局?”,这样的问题也可辅助揭示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第四篇: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8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文字,完成各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6.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仆窃不逊谦虚
B.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放弃 C.会遭此祸恰逢,正好 D.虽万被戮,岂有毁哉即使 【答案】B(散乱)
7.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D(原句中的“为“是”介词“对”的意思。只有D项符合)8.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答案】BC(文中B、C两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9.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稽,考查。纪,规律。究,研究。际,关系。变,变化规律。通,通晓。【答案】(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与社会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
第五篇:关于苏教二册《练习7》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字词句,使学生受到识字、写字、画画、说话的训练。
2、读读背诵,积累成语与诗句。
3、学写铅笔字,认识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4、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学会做客,真善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所学的生字,并能用生字说话。
2、口语交际训练。
课时划分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字词句。通过看文字画了解象形字的特点,感受字义组合与事物之间的天然联系,最后在现实交际中完成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训练。
2、熟记成语,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成语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出示文字画)
2、这些都是古代人写的字,有没有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3、对,所以这些字都是古代人写的象形字。
4、那么,随着时间的推进,象形字慢慢演变成我们学的字。能把这些象形字相应的汉字写出来吗?
5、评比,谁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6、这么多的景物,你能将这些象形字变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并介绍给大家吗?四人一组分工合作,看谁画得最美,说得最好。四人相互商量。
7、评选最佳图画,同时将学生的画贴在黑板上。不光要画得好,还要说得好。学生在下面说,其余三人出谋划策。
8、指名上来说,评选最佳解说员。
二、教学第二题
1、(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1)小蚂蚁为什么要在炎热的夏天就背过冬的粮食呢?
(2)为什么在窗户上钉栅栏呢?
(3)为什么人们要忙着修筑水坝呢?
2、是呀,他们都在预防以后的困难,提前作好准备,到时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我们可以用这四个成语概括图上的意思。
2、自读成语,读准字音。
3、说说你对这些成语的意思的理解。
4、齐读成语。
5、(出示图)图上画了什么?渔夫是多么辛苦呀?
6、读读诗,看看图,想想诗句的意思,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7、生互相交流。
8、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捕鱼的危险和对渔夫的同情。
10、指导背诵。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写出反义词。
早——()里——()出——()落——()深——()
粗——()人无()虑,必有()忧高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学写铅笔字,认识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2、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复习,出示:同、向、扁。说说这3个字的笔顺规则,并按规则每人写一个字。
(2)出示:日。像这样全包围的字,该怎样写呢?笔顺规则是什么?
(3)师范写“月”。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提出表扬。
(2)共同存在的问题给予提出,并指导学生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四题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到别人家做客,在门口该怎样做?见到主人该怎样说?受到主人的招待该怎样说?跟主人告别时该怎样说?
3、生按问题一个一个地说。
4、你能连起来说说吗?自由说,同座位互说,指名说。
5、自由组合来表演“做客”。
6、评选最好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