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夏2018年电力交易方式及价格形成机制
宁夏2018年电力交易方式及价格形成机制
1、年度交易主要以双边协商的方式开展,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在交易公告规定交易期内将协商结果在电力交易平台申报确认。
2、未成交电量进入挂牌交易,区内公用煤电企业参与挂牌交易,月度新报装企业(负荷)优先挂牌交易,区内准入煤电企业(含中石化自备电厂)优先参与摘牌。未成交电量进入第二轮挂牌交易,引入外送山东配套电厂参与。
3、仍有未成交电量,进入集中竞价交易,区内符合条件的煤电机组参与竞价交易(含中石化自备电厂)。存量负荷主要以集中竞价方式开展,优先区内公用煤电机组参与。未成交电量进行第二轮集中竞价,引入符合条件的自备电厂和外送山东的配套电厂参与,集中竞价报价相同时,按照容量优先原则出清。发电企业申报机组最小开机方式,调度机构进行确认,当成交电量小于最小开机方式时,月度交易电量无效。经认定因电网安全约束和供热期间供热机组“以热定发”电量超过其核定的基数与市场量之和时,超出部分电量以当期区内市场交易平均价成交等比例核减其他机组已成交电量。
集中竞价采用统一出清的,①可以根据买方申报曲线与卖方申报曲线交叉点对应的价格确定(边际出清价),②或者根据最后一个(有效)交易配对的成交价格确定(高低匹配价);③采用撮合成交的(阶段出清价),根据各交易匹配对的申报价格形成成交价格(比如卖方报价和买方报价的平均值)。必要时可对集中竞价交易进行最高或最低限。《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 年电力直接交易的通知》
一、边际出清价:根据买方申报曲线与卖方申报曲线交叉点对应的价格,1、计算方式:以发电企业申报的供给侧曲线和电力用户申报的需求侧曲线交叉点价格作为市场的统一出清价格。2.当供需曲线没有交点时根据满足交易规模的最后成交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的申报价格平均值确定市场出清价格。
二、高低匹配价:根据最后一个(有效)交易配对的成交价格。
1、计算方式:计算所有可能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价差E值(E=用户报价-电厂报价),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E值,E值大于或等于零的匹配对为有效匹配对。2.选取有效匹配对(最后一个成交)的最后一对撮合形成的价格(价差平均值)作为市场的统一出清价格。
2、特点:参与此轮市场交易的全部交易匹配对,都以统一价格作为最终结算价格。
3、优点:(1).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商品市场通行做法。(2).有利于信息公开保障交易的公平公正。(3).有利于简化市场竞争主体间博弈的复杂性,引导电力生产和电力销售企业专注于加强内部管理、科技创新和优质服务。(4).交易结算方式简单。
4、缺点:(1).竞争公平性无法得到体现,容易出现投机行为。(2).无法实现个体报价策略。(3).容易出现”抱团“,”共谋“现象,影响市场公平性和正常交易。
三、阶段出清价:根据各交易匹配对的申报价格形成成交价格(比如卖方报价和买方报价的平均值)
1、计算方式:(1)计算所有可能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价差E值(E=用户
报价-电厂报价),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E值,E值大于或等于零的匹配对为有效匹配对。(2)、从价差最大的有效匹配对开始,逐对依次撮合。(3)、出现价差相同的多个匹配对时,集中竞价报价相同时,按照容量优先原则出清。发电企业申报机组最小开机方式,调度机构进行确认,当成交电量小于最小开机方式时,月度交易电量无效。(4)、按照价差均分原则,形成双方的直接交易成交价格。
2、特点:发参与此轮市场交易的各交易匹配对,都以不同价格作为最终结算价格。(各交易对之间交易价格不同,各交易主体与其他交易对象交易的本身价格也不同)
3、优点:(1).个体报价策略得以充分展示,实现市场竞争和市场化。(2).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有效约束市场投机行为。(3).各参与主体报价相互影响,加之返还机制,最后的成交结果相对公平。
4、缺点: 非统一出清价格机制下,一次集中竞争交易将同时形成数量巨大的子交易和各不相同的成交价格,对这样数量巨大的信息如何进行公开,将面临公开透明和保护客户隐私的两难选择。同时,由于信息量庞大,市场参与者难以高效地筛选有效信息,容易激起对交易公平公正性的质疑,引发市场纠纷。影响最终成交价格的因素不但多,而且不确定性大。
第二篇: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
众多的经济上独立的直接依赖于市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同时,社会上有众多有支付能力和能自由购买的需求者,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
在这三者作用下,形成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具体言之,这些机制的形成是这样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需求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即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需求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在各种市场上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这样,供求双方在市场上就形成供求机制。市场上供求双方不断交换,必须以货币作为媒介,才能达成交易,形成价格机制。各种交易价格在市场上形成后,就会发出供求变动的信号,价格上涨说明供不应求,价格下跌说明供过于求,这就给供求双方形成激励机制。
1、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即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导向,而市场供求状况,又必须看市场价格情况。如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过高,说明供不应求,生产经营者就有多生产经营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有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这将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说明供过于求,其价格又过低,消费者就具有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经营者则具有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这将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因此,生产经营者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以市场价格信号为根据作出决策的。
2、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以后,就必须解决如何生产问题,也就是如何配置资源问题。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资本(包括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关键是要看其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较低,那就采取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力;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企业在决定如何生产问题时,必须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生产。通过竞争,促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多利润。
3、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如何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为谁生产问题。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谁能买得起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它决定于市场上各种集团、家庭、个人的收入情况。产品价格的变动,和作为收入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将决定人们对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及支付结构,使产品在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那些拥有资源较多,或昂贵资源的人,将是富裕的并能购买大笔数量的产品;那些拥有资源较少的人,将是不富裕的,只能购买较少的产品。所以,价格能将产品的产量在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第三篇:惠州市(惠城区)管道燃气价格形成机制方案
惠州市(惠城区)管道燃气价格形成机制方案
根据省物价局《关于规范我省管道燃气价格管理的通知》(粤价[2006]29号)精神,结合我市(惠城区)管道燃气发展的状况,制定我市(惠城区)管道燃气价格形成机制(两部制气价)以及管道燃气价格联动管理办法。具体方案如下:
一、惠州市(惠城区)管道燃气价格形成机制相关规定
(一)市区(惠城区)管道燃气设施建设费用的承担主体。
1、管道燃气设施中的气站和市政管网由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负责投资建设。
2、市区规划区内实施城市建筑项目(含新建、扩建、改建、民用、商品住宅和综合楼、酒楼、宾馆等)和进行新区开发、旧城改建等建设,必须将管道燃气基础设施纳入建设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验收,同期投入使用,建设费用(包括室内管道燃气设施建设费用)进入建设成本。
3、对已建成楼房但未配套管道燃气设施需加装管道燃气的用户,可委托具有燃气工程设计、监理、施工资质的企业进行设计、监理、施工,在建设规划红线范围内的燃气管网建设费用(包括室内设施建设费用)由用户负责,根据实际建设工程量,参照广东省建筑工程综合定额标准及有关计价 办法由用户与相关承建单位协商确定。
(二)用户的计量装置(含计量装置)之前的供气设施发生的维修费、折旧费、以及计量装置校验、更换和强制检定等支出均计入燃气经营成本费用,不得在气价外另向用户收费。
(三)燃气企业应用户的要求提供的燃气设施改管、移表、启表(不含初次开通)、加装或换装燃气器具、补发和更换IC卡、办理过户手续等服务,可向用户收取一定费用,具体标准由市物价部门核准后执行。
二、管道燃气两部制价格的概念内涵及价格构成项目 两部制价格的概念:两部制气价是指由容量气价和计量气价两部分组成的管道燃气销售价格。用户须缴交容量气价(相对固定,不随用户的用气量变动而变动)和计量气价(按用户的每月实际用气量计收)。
容量气价用于补偿供气的固定资产成本,由管道燃气公司的气站、主干管网的折旧费和小区庭院管网的更新费用构成。容量气价根据经营企业维护管理的供气设施(指管道燃气公司气站、主干管网)平均使用年限内的折旧费和小区庭院管网的更新费用,并考虑居民用户的平均供气量和其它用户的设计供气量等因素核定。
计量气价用于补偿供气的运营成本费用,由经营企业的合理成本、费用、税金、利润构成。
三、管道燃气价格的计算公式、收取标准和缴交办法。
(一)容量气价的计算公式和收取标准
1、容量气价的计算公式(1)容量气价的计算公式如下:
容量价格(标准居民用户)=[(气站建设费用+主干管网建设费用)/设计供气总容量]+小区庭院管更新费用
(2)燃气公司经营维护管理的供气设施(指管道燃气公司的气站、市政管网的折旧和规划小区庭院管网的更新费用)按20年使用年限计算。
(3)小区庭院管更新费用:以实际竣工的小区庭院管形成的费用除以竣工户数取得。
2、容量气价的收取标准
(1)对居民用户容量气价一次性缴交的用户给予优惠,每户按1200元计收,按月缴交容量气价的计收标准为7.83元/月(含税)。
(2)其他用户(含工业、商业、公福用户)每月的容量气价=[用户所用燃气表的流量计量规格(方数)x0.9/0.793]x标准居民用户月容量价。
3、容量气价的缴交办法
(1)实施两部制气价后,原已缴交开户费或一次性缴交了容量气价的用户从管道燃气具备通气条件(以可点火使用起计算)起20年内只需缴交计量气价,使用管道燃气20年 后重新缴交容量气价。
(2)新建商品房的容量气价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在项目报建时统一一次性缴交,不得在房价之外另行收取。
(3)对已建成楼房但未配套管道燃气设施,需加装管道燃气的用户,容量气价由用户缴交。容量气价可一次性缴交,也可以按月缴交,具体计收方式由用户选择确定。
(4)其他用户的容量气价可一次性缴交,也可以按月或按年缴交,具体计收方式由用户选择确定。
(5)停止收取管道燃气开户费后,在新的燃气价格形成机制方案出台前,对具备通气条件的零散用户报装管道燃气执行临时气价的用户,可以一次性补交容量气价或按月缴交容量气价后按计量气价计价。
(二)计量气价的计算公式及缴交办法
1、管道燃气的销售价格(计量气价)的计算公式 计量气价的计算公式如下:
管道燃气综合销售价格(含税)=[(不含税进货价格+运营费用)×(1+成本利润率)]×(1+增值税率)+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进货价格是指向供应商购进的不含税的燃气进货价格。按30天加权平均计算,每吨按425立方米计算。
(2)运营费用由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组成,其中,经营和管理费用包括:员工工资和福利、折旧费、维 修费、换表费用、安全费用、技术创新、运杂费、水电费、办公费及其他费用(上述的费用须扣除气站和主干管网的折旧费及小区庭院网的更新费用)。运营费用由物价部门根据《广东省物价局城市管道燃气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每年审核一次,按经营企业近三年来实际发生的用气量(销售量)和运营费用平均水平核定。
(3)利润是指经营企业的合理收益。现阶段按成本利润率核定,成本利润率不超过8%,由市物价部门根据经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成本变化、用户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具体确定其实际执行的利润率。
(4)税金是指按国家规定缴纳的税金和附加费,包括增值税13%、城市维护建设税7%、教育费附加3%。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按国家规定在增值税额的基础上计征。
(5)居民用户的销售价格与其他用户的销售价格按不超过1:1.1的比率内制定,居民用户的销售价格和其他用户的销售价格加权平均应等于管道燃气综合销售价格。
2、计量气价的缴交办法
计量气价按用户每月的计量表的抄见方数按月缴交。
四、管道燃气购销价格联动机制
(一)管道燃气销售价格(计量气价)实行动态管理,销售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销售价格与进货价格实行联动。运营费用按经营企业近三年的实际发生的用气量(销售量)和 运营费用平均水平核定一次。
1、管道燃气销售价格(计量气价)实行联动的条件:(1)管道燃气销售价格(计量气价)的调整时间原则上间隔不少于90天。
(2)当报告期30天的加权平均进货价与基期的加权平均进货价上下浮动≥5%时,企业可向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准后,对报告期的价格进行调整。当报告期30天的加权平均价与基期的加权平均进货价下浮动≥5%时,若企业不主动向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下调价格的书面申请时,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根据市场进货价格下浮的实际情况进行向下调整价格。
(3)进货价格异动相应调整销售(计量)价格。当报告期的进货价出现异动情况时(异动情况是指报告期30天的加权平均进货价格出现暴涨或暴跌,即当报告期30天的加权平均进货价格与基期的加权平均进货价格对比上下浮动幅度超过10%以上),企业可不受调价时间间隔90天的限制向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准并报市政府审批后,对报告期的价格进行调整。
2、管道燃气综合销售价格(计量气价)实行联动计算公式:
报告期综合销售价格(计量气价)=基期综合销售价格(计量气价)+(报告期的加权平均进货价格—基期的加权平均进货价格)
上述公式中的报告期销售价格(计量气价)均为含税价,进货价格均为不含税进货价格计算。
3、建立进货价格报告制度。为了加强管道燃气销售价格的管理,加强对进货价格的监测,经营企业必须每月5日前向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其进货价格的实际情况(以原始发票复印件为准)。
五、价格管理权限与方式
(一)管道燃气价格属政府管理项目,实行政府定价,管道燃气实行购销价格联动机制后,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管道燃气价格形成机制拟定计量气价,并根据燃气进货价格的变动情况相应调整销售价格,为体现价格联动的时效性,销售价格调整不实行价格听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调价前应做好调整价格的成本公示工作,并报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管道燃气的运营费用原则上每三年调整一次。如管道燃气经营费用发生重大变化,须调整经营管理费用的标准,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可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建议进行的调整,或由价格主管部门根据运营费用的变动情况作相应调整。管道燃气运营费用标准的调整需依法召开听证会。
(三)管道燃气的容量气价原则上每五年调整一次。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须调整管道燃气容量气价,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可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 建议进行调整,或由价格主管部门根据经营情况的变动作相应调整。管道燃气容量气价的调整需依法召开听证会。原已缴交开户费或一次性缴交了容量气价的用户不随容量气价的调整而增减费用。选择按月或按年缴交容量气价的用户的费用将随容量气价的调整而调整。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关于日本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启示论文
摘要: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不仅稳定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保护了农民以及消费者的利益,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日本农产品从农户生产开始一直到消费者手中,有一套严密而成熟的系统,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机制,启示
农产品价格在CPi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表面上看,农产品价格走高似乎对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但仔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形成机制以及价格构成,就不难发现农民在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获益并不多。如果再考虑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并没有在CPI与PPI同时上涨中获益。因此,对成熟的日本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考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十分必要。
一、日本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日本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市场形成机制、政府调控机制与价格补贴机制。三套价格形成机制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其中,市场形成机制是主线,政府调控机制是保障,价格补贴机制是补充。
(一)市场形成机制。该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遍布日本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上。由于地域特征和历史原因,日本农业生产者规模普遍都比较小,农产品物流主要借助于批发市场完成。作为农产品物流中最大的通道及枢纽,批发市场可以满足买卖双方扩大运销规模和交易空间、节省交易成本的需求,是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矛盾的客观场所。
批发市场在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国内70%以上的鲜活类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
日本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中央批发市场,分布在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开办者必须是地方公共团体,并需经农林水产大臣许可。目前约有百余家此类市场分布于56个都市;其二,地方批发市场,作为中央批发市场的重要补充,开办者可以是地方公共团体、株式会社、农协、渔协等,需经都道府县知事许可。此类市场约有1500余家;其三,上述二者之外的共同体及其他类型的批发市场。
在批发市场内部,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流通组织:一是批发商。批发商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认证,大多是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株式会社,占有市场的大部分交易设施,五条件接受生产者委托进行销售,也有批发商向生产者买断的情况;二是中间批发商。需得到市场开办者的许可,在市场内有自己的门店,从批发商手中购进货物,再销售给零售商或大的消费团体;三是买卖参加者,多是有一定规模的零售组织,贩运商,大消费团体等,在批发市场内没有自己的门店,但参加批发商组织的拍卖活动,也从中间批发商进货。
批发市场内的交易活动以拍卖为主。绝大多数鲜活农产品由批发商通过组织拍卖销售给中间批发商或其他买卖参加者,只有个别特定品种的商品才进行对手交易。为了保证拍卖的顺利进行,提高交易效率,几乎所有经集货、理货的农产品都被分等定级和规格化包装。同时,原则上批发商不贩卖市场外的商品,中间批发商也不从批发商之外的个人或主体进货。
对于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甚至农民合作组织来说,由于其经营规模和实力限制,都希望能通过一条便捷、安全、经济的途径走向市场,批发市场的运作为生产者解决了这一难题。生产者通常把产品无条件地委托给农协,农协将产品集中,分等定级,加工包装,再委托给批发商进行拍卖。生产者、农协及批发商之间的委托关系建立在高度信赖的基础上,批发市场则是这种关系的载体和中介。
在农产品流通的同时,价格和信息在不断地形成和传递。各地农协在各大批发市场内都设有办事处,将市场内的价格及购销信息及时传递给生产者和农协内部。批发市场内通过拍卖形成的价格是同类产品交换的重要参数。
(二)政府调控机制。日本政府对其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干预随处可见。从农产品的收购、批发、直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政府调控的踪影。当然,对不同的农产品品种,根据其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作用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调控方式,主要有:
1.直接控制。这是一种比较严厉的管理制度,由政府直接进行调控。实施直接控制的产品主要是大米。由于日本大米的特殊地位,政府制定有严密的计划,并由政府指定的商业组织负责完成大米购销计划的落实,超过计划规定量的大米才可以自由流通。大米计划由政府职能部门主管,负责调节供求平衡,基本立足于国内自给,不允许私商、粮贩介入。大米从收购、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定价全部由政府直接管理。政府委托“农业生产协同组合”(简称农协)独家承办。“农协”向生产者按官定价格收购,收后交粮食厅或按官定价格转卖给大米批发商。日本“粮食管理法”规定,大米批发商和零售商必须经县知事批准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零售店铺虽可自由经营,但大米零售价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粮食主管部门监督与指导,只能按当地政府公布的标准价格销售。政府为保护农民生产大米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利益,稳定大米生产供应,采取高买低卖补贴政策,并严格限制进口。
2.法律约束。早在1923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中央批发市场法》,1971年政府又制定和颁发了《批发市场法》,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法令,如《批发市场法施行令》《批发市场法施行规则》《食品流通审议会令》等以及一些地方性法令,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开设、规划、运营、监督、审议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如为了确保价格形成的公正性,在市场交易法规中,制定了竞卖或招标为市场的主要交易形式;又如,为了保证市场交易的严肃性,法规对进场经营的交易者资格作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法规条令使批发市场交易活动更具公开、公正、公平,促使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真正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从而保证了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实施。日本批发市场法甚至还规定了批发环节的销售手续费率,如水产品为5.5%,蔬菜为8.5%,水果为7%,肉类为3.5%,花木为9.5%等。
3.限价调控。即对农产品收购实施最低价保护,对农产品销售规定价格范围,其意图在于一方面鼓励和保护生产者即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维护农产品销售价的稳定,使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政府规定最低价格保证收购,这类产品指麦类(大麦、小麦)、原料用马铃薯、甜菜、甘蔗类。政府为保护本国农昂不受进口小麦、砂糖价比国内产品价廉的冲击,当市价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时,政府以规定的最低价格保证收购,买卖差价由财政补贴。国内小麦供应不足,由政府直接进口,进口小麦的贸易公司由政府指定。在日本,粮食进出口,要有政府颁发的许可证才能经营。对进口砂糖的贸易公司利润,政府依法要征收“调整金”,用以补贴国产糖的生产者。
同时,日本还规定了农产品零售的上下限价格,这类产品指猪肉、牛肉、生丝(蚕茧)等。此类产品可自由进入市场买卖,价格由准政府机构(畜产振兴事业团、蚕丝砂糖价格安定事业团)实施监控,目标是把市场零售价稳定在政府规定的上限价和下限价范围内。如果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市价超出上限价格,则采用间接调控,由事业团抛售其库存,增加市场供给,或依法减免进口税,促进进口,以平抑物价。在市价低于下限基准价格时,政府指导生产者团体调整库存量,或由负责监控该产品的事业团从市场购人增加库存。为调控物价,吞吐储备发生的库存管理费和购货贷款利息等,由财政负担。
(三)价格补贴机制。即政府对于一些农产品给予收购补贴,这类产品指大豆、油菜籽、加工原料用生乳及指定乳制品。政府规定向农产收购大豆、油菜籽的基准价格,以确保农民再生产。基准价格由农林水产大臣批准实施。当生产者卖出的平均价低于基准价格时,其差额由政府通过农业生产者团体补偿给生产者。为确保加工原料用生乳的再生产,政府规定向生产者收购的保证价格。通常,乳制品制造厂实际收购生乳的价格(称基础贸易价)低于政府规定的保证价格,这之间的差价额,由政府补给农民生产者。政府对乳制品(指定8种)出厂价也有限制,规定了“稳定指标价格”,实际售价可按此上下浮动,上限+4%,下限-10%。当市价超越上下价限时,畜产振兴事业团可以吞吐储备来调节市场供应。
与此相配套的还有价格风险基金制,这可以看作是价格补贴机制的补充或延伸。这项制度覆盖的产品有指定的14种蔬菜、加工原料用果品、鸡蛋等。当市场价格在规定水准以下场合时,其差价额的大部分,由国家、地区政府、生产者等联合筹集的基金补助给生产者,其余差价额由生产者自负风险。当市价暴涨时,生产者团体组织货源按全国指导价提前上市供货平抑物价,基金用来扶助生产者栽培种子、育苗、吞吐储备等。基金的筹集则根据产品品种有多种情况:有的品种国家出资60%,地方政府20%,生产者团体20%;有的品种三者各出1/3;有的品种由地方政府和生产者团体筹措;有的全部由生产者出资。现日本运用此制度于蔬菜,指定品种14种,指定产地1168处,指定消费地区36地165城市。
二、日本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对我国的启示
不难看出,日本农产品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始终以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为目标,同时兼顾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实现了宏观上的计划性与微观上的市场机制的较好结合,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取得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格经历了几起几落,每一次起落周期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借鉴国际经验,对于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进而稳定经济全局有很重要的意义。
1.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毫无疑问,市场是调节供需的主要手段。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不能例外,也应主要依靠市场手段。但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有其特殊性,一是从总体上看,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社会总需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尽管在农产品内部有一定的替代性;二是农产品供给关系国计民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价格的起落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三是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舶基础性作用明显,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尤其在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日本政府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中摸索出的对农产品采取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性。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掌控农产品流通中的批发环节;二是准政府经济组织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并不失时机地调节市场供求。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国的薄弱环节。我国农产昂流通领域的准政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棉花、油料等领域,对蔬菜、副食等介入较少。而政府对农产品流通批发环节的掌控,仅停留在规划建设、收费管理上,甚至政府必须承担的质量监控职能也未能很好的履行,以至于近年来我国屡展出现食品安全事故,这足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警醒。
2.必须发展和完善规模化的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城乡集贸市场,连锁超市和其它零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目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4500多家,承担着约70%的商品农产品流通任务。目前,我国的批发市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工商局或农民集体兴建;另一类是经过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国家级的批发市场,较规范但活力不足从而未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自发形成于市的批发市场,有活力而规范性差,二者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纵观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历程,其高效运作主要取决于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规体系。因此,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应该着力于政策的研究与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上,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3.必须发展农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能力。农业中介组织的意义,主要在于解决一家一户的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单个的农户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而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又需要农户掌握产前、产后大量必要的信息,需要有组织机构为农户提供必要的各种服务。还有,农户在参与市场活动的过程中,当他们以单个农产的身份出现时,在谈判和利益博弈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时,总是因其成本太高而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有中介组织,一方面,中介组织应是农户的利益代言者,另一方面,中介组织也承担着规范与约束农户行为的职责,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向市场提供安全的、质量可靠的农产品的需要。不难看出,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中介组织不仅仅是农产的利益代言者和利益共同体,他们还兼有准政府组织的职能,承担有一定的社会职责,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我国的农业中介组织,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向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中介组织发展时间短,经验积累少,还需要在政策上给与鼓励,在资金上给与扶持,尽快建立一批农民急需的农业中介组织。
4.必须实施质量安全与市场准人制度。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无机能被广泛使用,农产品的加工、贮存、运输链条拉长,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多。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农业发达国家都对农产品进口实行严格的检验制度,农业标准化生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在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的质检项目越来越多,控制标准越来越严格,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对质量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价格的要求,以至于一些进口我国蔬菜的国家如日本,对我国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从生产环节就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质量标准检验上更是一丝不苟,这对于我国国内市场的蔬菜生产与供应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近几年屡屡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为我们敲响了保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必须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与市场准入制度,应该从生产环节入手,控制农药与化肥的施用量,着力开发安全、高效、低残留的无机能产品,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使我国的农产品建立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使老百姓的餐桌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潘立亚、贺盛瑜,《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点和优势》,《新农村》,2007.1.谢仰安,《日本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国家发改委离退休干部局2008.4.15.陈甬军、张小军、庄尚文,《我国现代商品市场建设》中宏数据库,2008.9.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李东升,《“肯定列表制度”对山东省蔬菜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5.
第五篇:巩固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安排》),要求各部门全面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着力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社会资本办医、医疗卫生信息化、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巩固已有成果,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参与负责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等方面工作。
《安排》明确,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70%以上和75%左右。积极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安排》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加强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2013年年底前要覆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常态化短缺药品储备机制,重点做好传染病治疗药品和急救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作。继续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安排》要求,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创新政府定价形式和方法,改革药品集中采购办法,确保药品质量,合理降低药品费用,推动医药生产与流通产业健康发展。选取临床使用量较大的部分药品,参考主导企业成本,以及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和零售药店销售价格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并根据市场交易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坚决查处药品购销中的暗扣行为。
《安排》同时指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以补偿机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抓手,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启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统筹制定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业务规范和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等信息标准体系,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疗机构评价体系,严肃查处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支付等关键环节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