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3、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三眼峪沟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支沟汇流型和主沟侵蚀型两种类型。
(一)支沟汇流型
三眼峪沟主要由大眼峪沟和小眼峪沟两条泥石流沟汇流而成,而这两条泥石流沟又由多条泥石流沟汇合而成。在暴雨期间,首先在二级支沟形成泥石流,然后汇入两条支沟中,在峪门口大眼峪、小眼峪沟合二为一冲出沟口。
(二)主沟侵蚀型
据勘查,流域内的松散固体物质主要堆积在沟道中,多处特大型、大型天然崩塌体形成的堆石坝已被水流和泥石流切开,沟岸坍塌严重,侧蚀强烈。此外,沟道中停积有多处倒石堆,坡积物和泥石流堆积物,一旦有强降雨或暴雨,产生洪水,它们便纷纷被卷入洪流中形成泥石流。
3.2.2 泥石流规模
受地形陡峻、沟床比降大等因素影响,三眼峪沟泥石流具有汇流快、洪峰大、流速快的特点。据调差,在多条二级支沟内小规模泥石流几乎每年均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自80年代末期以来平均月2—3年爆发一次。自有记载以来,以2010年8月8日泥石流规模最大,其频率约为200年一遇。
3.2.3 泥石流容重与性质
三眼峪沟泥石流经野外采样分析、体积比法、中值粒径法和固体物质储量计算法分别计算,结合野外调查情况,综合取值采用加权平均值,确定了三眼峪沟主沟泥石流容重为2.09t/m3,大眼峪沟泥石流容重1.97t/m3,小眼峪沟泥石流容重为2.13 t/m3。根据容重判断三眼峪沟泥石流属于粘性泥石流。
3.2.4 泥石流灾害
自道光三年至今187年间,三眼峪沟共发生灾害性泥石流11次,其中以1943年7月、1989年5月、1992年4月30日及6月4日、2010年8月8日四次泥石流灾害为大。据统计仅2010年8月7日23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96.3mm/h),8月8日凌晨,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罗家峪沟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直接淤埋面积0.41km2。冲毁农田1417亩,房屋307户、5508间。共有受灾人口4496户、20227人,1481人遇难,284人失踪。由于其冲出物质堵塞白龙江形成的长约3km,宽100m,深9m,蓄水量约150万方的堰塞湖,造成县城大部分被水淹没,形成次生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第二篇: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第三篇: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定稿)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小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文章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 形成条件 防治措施
泥石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其成因、特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整治,消除或降低泥石流对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我们在了解泥石流成因,提出预防措施的的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
一、泥石流含义
我国是多山之国,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山体稳定性较差,加上丰富水源条件,使我国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危害相当严重。
泥石流是由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形成的泥浆,在震动或暴雨、冰雪融水等外部条件激发下,沿坡面或沟槽作突然性的流动现象。它是介于水流和土体滑动间的一种运动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泥石流与洪水同属山地洪流,即它们都是大量水分携带山体泥、沙的流体沿沟、槽汇聚呈急泻而下的洪流。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流体中水分与泥、砂组分的含量比例多少。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要具有利于水和物质汇集和泥石流流动的高山深沟、陡峻地势、坡降大的沟河流域等地形地貌。泥石流形成区多为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差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集中的三面环山、瓢状或漏斗状地貌;流通区的地形具有能够使泥石流急泻而下的深狭谷、大陡降谷床特征;堆积区一般为能使碎屑物堆积的开阔山前平原和河谷阶地地形。
2、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3、气象水文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流水密切相关,没有大量的流水,泥石流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气温高或高低气温反复骤变,已经长时间的高温干燥,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使破碎物质得以迅速增加,这就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另外,泥石流的形成与土壤及水的酸、碱度也有很大关系,碱性土壤地区(pH>7.0),有充足的岩石风化坡积物,即泥石流的固相物质,若遇山高坡陡的有利地形地貌条件,并有特大暴雨及连续降雨,使汇集在沟谷中的坡积物在水动力和重力作用下,便发生泥石流;在酸性土壤地区(pH<7.0),当松散的酸性固体物质在碱性较大的洪水中产生絮凝,只要配合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也易形成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危害及分布
1、堵塞河道,使下游断流,上游河床迅速淤高,河水位迅猛上涨,河道壅塞形成新的湖泊─堰塞湖,并可随时溃坝,给下游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
2、淹没和破坏农田、民房、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造成人、畜丧生,毁坏土地,致使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中断,甚至颠覆,冲毁水电站、引水渠等,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3、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坑道,伤害人的性命,使矿山报废,无法生产。
4、特别是对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危害尤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幅员辽阔,山脉纵横,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丰富,泥石流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类型多样,活动频繁,造成的灾害也十分严重。我国泥石流分布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该线以东,即我国最低一级阶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该线以西,即中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较为成片集中的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陇东(陕西、晋西、冀北等地)以及黄土高原东缘地区。
三、泥石流特点
1、经常突然爆发、阵性、具有强大的能量。
2、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度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破坏性极大。
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受暴雨、洪水、地震等的影响,故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前者大体相一致,即泥石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4、在断裂构造带、火山、地震频发地区和数年干旱或人类活动频繁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多雨、暴雨年份及冰川发育、现代冰川活跃的高山地区,极易形成泥石流;当气候转暖,冰川衰退、积水消融、冻土解冻的时期,也易形成泥石流。
四、泥石流预防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泥石流工程治理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地论治,因害设防和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泥石流排、拦、固防治技术特殊作用的有效联合。工程措施可分为治水工程、治土工程、排导工程、拦蓄工程和农田工程。
工程治理措施通常是综合治理的先导工程和局部防治的有效措施,优点是:工期短、见效快、效益明显,其缺点是:超过使用年限或出现超标准设计的流量时,工程将失效,甚至遭受破坏,这时造成的危害比未设置工程前更为严重。同时,工程措施具有建设投资大、费用高的特点,制约着它的使用范围。
2、生物防治措施
泥石流灾害不少是由于水土流失恶性发展而形成的,生物治理措施主要是对泥石流沟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工程防护林、经济林等,扩大流域内乔灌草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得到恢复,截滞、拦蓄大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它通过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共同作用,达到“土蓄水、水养树、树固土” 的目的,从而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的规模。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比,具有明显的投资省、效益高、风险小、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使用范围广和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的优势。虽然生物工程有周期长、见效慢和管护工作繁琐等缺点,但从宏观意义上讲,用生物工程防治泥石流,仍不失其为治本的措施。
一般在泥石流沟防治前期应采用工程措施,稳定边坡,促进林木生长;治理后期则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这样既可延长工程措施的使用年限,也相应地提高了工程设计标准。只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既迅速、又长期地控制泥石流。
参考文献:
[1] 吴积善,田连权,等.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 廖兴发.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实用手册[D].[3] 谭炳炎.泥石流活动评估与防治[ R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林宗元.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李智毅,唐辉明.岩土工程勘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4] 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第四篇:如何形成素质教育机制(精选)
如何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形成素质教育的机制涉及很多方面,有教育思想的问题,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问题,还有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当然我们希望高考改革能够有所突破。但现在加过头来想,高考无论怎么改,也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的目的就是要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怎么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呢?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建立素质教育自身的评价制度。如果“九五”期间在评价制度方面不能有一个突破的话,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可喜的是,现在一些地方开始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新的评价制度。这里介绍两个比较好的经验。一个是上海的南市区(1996年2月26日《解放日报》报道过)。南市区全面衡量办学水平,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学生负担减轻,全面发展。南市区的经验是建立办学水平评估的体系,把办学水平评价指标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第二个板块是重点工作的完成率;第三个板块是办学特色。评估指标体系总值是100分。教育教学常规占63分,这里面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63分里面,智育只占10分。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分别占8分,共32分,其他21分。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占30分。办学特色占7分。办学指标体系的权重旨在改变德、体、美、劳的薄弱地位,引导学校的工作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实行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他们还有一整套做法:自评与考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审定与认定相结合,以审定为主;考评与指导相结合,以指导为主;督导室与有关和室相结合,以督导为主;办学水平评估与常政负责人实绩考核相结合,以办学水平评估为主。我不是要求大家套用他们的具体做法,而是认为他们在评价制度上的改革是很有意义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还有一个典型是湖南汨罗市,《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全面介绍了汨罗的经验。汨罗的评价制度也是有突破的。它不仅仅用素质教育标准评价学校教育工作,也用素质教育标准来评价党政干部抓教育的政绩。汨罗市委组织部、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人民政府督导室三家联合发文,文件分这么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地位;第二部是教育投放;第三部分是办学条件;第四部分是巩固“普九”;第五部分是农、科、教结合。教育地位18分。其中要求每委度要讨论一次教育问题,每次讨论解决了实际问题记4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记3分,乡镇将教育工作纳入了干部岗位责任制的目标管理记2分,健全了党政干部联系学校的制度记1分,对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奖励记2分,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记2分,有《教育法》的实施细则,广大干部群众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教育秩序记3分,建立了教育专项文书档案记1分。他们把教育的地位分成多个子项,并规定了每个子项的分值,这样就使教育的地位落到了实处。然后是教育投入占32分。办学条件是20分,巩固“普九”是20分,农、科、教结合是10分。上海南市区和湖南汨罗市的改革实验,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五篇:大学生职业化形成机制初探
·
总第448
期
·
理 论 界 2011 第 1 期
□
叶志雁
大学生职业化形成机制初探
一、职业化的概念以及内涵
在介绍职业化的概念之前,笔者想有必要介绍与职业
化相关的两个概念:职业和职业生涯。职业(Occupation)是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 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取得合理的报酬,满足自己的物质和 精神需求的工作。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主要依据,分工 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或技能、劳动工具
以及劳动对象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决定职业的不同。职业 生涯(Caree)r 是指与一个人职业相关的行为和动作,职业 的变迁以及相关的价值和态度、愿景等经历的动态过程。职业生涯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只存在内容的不同。职业化
(Professionalization),从英文的表述来看,职业化是一种过 程,是指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和心理上 逐步符合职业素养和规范,成为卓越员工的动态过程。职
业化内涵包括职业化素质、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行为
三个方面。职业化不仅强调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更主要地 是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认同感。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他必将成为一个卓越的员工;一个团队的职业化程度高的 企业,它必将成为基业长青、永续发展的企业。后经济危 机时代,传统的国际资本拉动加低劳动成本的企业发展模 式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分工越来越精细 化,中国企业要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职 业化人才才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在国际 化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作为企业人
力资源的主要供给面,其职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 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以及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
传统的以规模促发展的高校教育模式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 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之与经济发展和 企业需求相符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教
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措施。
二、职业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就业人口是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
630万人。到2011年,大学层次的毕业生数量将达到最高点,约为758万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就业人口呈现出规
模大、增长快的特点。虽然政府和相关部分在解决毕业生就
业问题上出台了一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是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各种体制不是很健
全,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现象在很长时期内是不
会消除的。目前企业选择人才的八个标准是:(1)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有较好的组织才能。(3)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4)有较强的表达和交流能力。(5)富有创
造性。(6)有很好的团队精神。(7)具有真正的人格。
(8)善于学习。显然学校的传统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情况和企业用人标准的提高引
发了社会对大学生职业化问题的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行为不断提升,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竞争力和合作力。
三、大学生职业化形成机制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社会
相结合,对自己的个性、爱好、兴趣、特长和经历的优势和
不足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权衡,结合社会环境存在的机会和
威胁,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奋斗目
标,并为这一目标作出明确和清晰地规划,是自己将来就业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后经济危机时代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重要战略机会期,依靠低劳动成本的人才观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发改委预计在2010年到2015年,中国的这种人力
资源优势将会丧失,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面,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精神的建设者,其职业化素质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的成败,也关系到国
家未来发展
。本文就大学生职业化素质形成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大学生在培养自己的职业化素质提供一
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化;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2011)01-0208-02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课题号:
2010lslktjyx-79)
”
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2010-11-11
[作者简介] 叶志雁(1973-),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教育求索】
208·
总第448
期
·
2011 第 1 期理 论 界
和职位晋升关键的一个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一年
级开始。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要对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
有所了解,只有对自己的充分认识才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
业所在;大学二年级应该通过收集信息,结合对自己的分析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大学三年级应该在知识、技能、和
所要求的职业素养方面提升自己,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储
备
。大学四年级应该做好自己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因为完美转变才是职业生涯好的开始。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
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大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将伴随
我们一生,拥有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2.增强职业意识。中国很多的高中生认为,自己考上
大学后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自己在大学里的任务就
是充分享受生活
。曾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70%~8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清晰地职业规化,职业意识
不强
。大学生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却很少认为
考上大学是为自己的竞争赢得一个更高的平台,目的是更好的工作。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一次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
学生中75%的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50%的学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迷茫;41.7%的学生表示对毕业
后的就业问题没有考虑太多;只有8.3%的同学对未来的就
业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地规划。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绝
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意识不强,有待提高。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意识就是要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对这个目标作出一个清晰地规划。如我想成为一
个什么样的人?我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是什么?未来的就业环境存在着那些机会和威胁?等等,最
重要的是要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价值观等是否与未来的职业所要求的意识相符合,如果不想符,就应该在这些方面
有所改变。
3.增强自己的职业品德、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职
业品德、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是大学生职业化素养的主要
内容。大量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大不足。缺乏
独立性、好出风头、吃苦耐劳的精神差、团队意识不强,缺
乏责任感等都是很多用人单位拒绝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理
由。现在很多80后成为就业市场的主体,这些人大多数都是
独生子女,在独立性、责任感、合作性和与人分享方面表现
比较差。因此,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学会感恩,学会与人分享并勇于承担责
任,积极归因,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善自己的不足。
4.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职业化技能。走出教室,把自
己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想结合,一是能学以致用,二是能
在实践中去丰富自己的知识。现在高校的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以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学生和老师的互
动较少,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大多数学生毕业时
虽然拥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动手能力却很差,职业技能不是
很强,用人单位需要花费很大的培训成本来弥补这一大学教
育的不足,很对企业面对高昂的成本时,进而对应届大学毕
业生望而却步。
高校应该与企业广泛建立起合作关系,定期
把大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习,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化技
能。
学生自己也应该努力寻找实践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阅历,了解社会就业环境。
5.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的营
造需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下手。校园文化
对学生有教育、导向和辐射作用,积极地校园文化能够培养
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和职业操守
。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基础
设施,加强校广播台、海报栏能文化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
理,广泛的开展学生社团文化活动、报告会、辩论会、文艺
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活
泼、轻松地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包括良好的学风和校
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和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积极
地生活方式、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等,这一
系列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
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化素养
和职业化行为操守起到了渲染作用。
6.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教师是知识和技能,以及
价值观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导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所培养出来学生质量的优劣。在笔者认为,应
该对大学教师性质进行细化,区别学术研究型和职业导向性
教师,职业导向性的大学教师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作为自
己工作的重点,像国内的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
理硕士等都是这种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大学可以尝试
将这种教育模式推广到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上
来,破除传统的职业教育只能在专科和高职类教育中才能进
行的观念,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供给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
高层次人才供给极度缺乏的国家。从国家宏观方面来讲,大
学生的职业化有助于我国人才需求结构的完善,缓解结构性
失业的问题,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从企业的微观方面
讲,大学生的职业化有助于解决企业招人难,招聘和培训成本高昂的问题,获得具有高潜力的员工;从大学生的自身来
讲,职业化有助于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获得完
美的职业生涯。总之,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业化的人才,职业化的素质培养应该从大学时代开始。■
参考文献:
[1] 王忠军,龙立荣.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资本与职业生涯成功
关系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19-24.
[2]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
度研究 [J] .中国软科学-理论·方法与案例,2008(12):129-138. [3] 王军.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统计调查与对策研究 [J] .当 代经济-高教研究,2010,6(上):106-107.
[
] 陆卡娅
.
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 [
J
]
.
高教论坛
-
教育教学改
革,2006,8(4):24-29.
[5] 滕杰.以职业化导向的学业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J] .教育与职业-职业指导,2010,4(下):92-94.
责任编辑:邱 枫
【教育求索】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