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13、14课知识点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具体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爆发时间:1919年 爆发地点(前期中心):北京 参与者(前期主力):学生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运动主力:工人阶级 运动的中心:上海。
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传播情况:(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
(2)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3)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阶级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或者背诵课堂上补充的中共一大二大对比表)
1、时 间:1921年7月
2、地 点:上海
3、诞生 的 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一大)的召开。
4、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5、中共一大的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
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6、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共二大召开:
(1)时间:1922年7月(2)地点:上海
(3)内容: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评价中共二大纲领(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时 间:1923年2月。组织者:京汉铁路总工会 口 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意 义: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结 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经验教训: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8---13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7----13课知识点
第7课 戊戌变法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目的: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4.清朝皇帝:光绪帝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维新派的活动:⑴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直接原因、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③组织强学会,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6.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7.内容:政治上,改革政治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8.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9.失败原因⑴主观: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⑵客观:顽固派实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
10.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1.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8课 辛亥革命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时间:1911年10月10日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⑴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⑵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解释为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后成为孙中山指导革命的旗帜,从而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⑶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⑷发动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⑸建立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5.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剥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独裁和专制。
2.目的:反对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政策。
3.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4.口号(两面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4.内容:⑴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⑵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6.评价“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新文化运动 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二单元 《近代化探索》总结提升
1.事件:⑴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变革)“自强”“求富”⑵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变法图强,救亡图存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⑷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变革):“民主”“科学”
2.探索特点: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文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3.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探索道路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⑵爆发:①时间:1919年5月4日 ②地点:北京 ③目标(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废除二十一条”等 ④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⑶发展:6月初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发展为工人阶级
⑷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原因: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⑸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诞生条件:理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⑴时间:1921年7月 ⑵地点:上海 ⑶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⑷内容: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⑸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11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合作的产物):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⑴建立者:孙中山 ⑵时间:1924年5月 ⑶地点:广州黄埔 ⑷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⑸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2.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结果): ⑴主力:来源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⑵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⑶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⑷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⑸作战最勇敢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⑹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⑺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⑻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标志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⑴时间:1927年4月 ⑵地点:南京
⑶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⑴背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失败
⑵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⑶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
⑴时间:1927年9月 ⑵领导人:毛泽东 ⑶结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注意:“星星之火“ 指的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⑴时间:1928年4月 ⑵会师双方:一方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另一方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⑶建军:两军会师后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⑷作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开始:⑴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⑵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⑶出发地:江西瑞金 2 ⑴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⑵内容: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⑶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路线:瑞金 –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⑵两次会师:①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⑶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课
1、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①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③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离不开社会。
①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②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③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2)社会离不开个人。
①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3、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①因为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②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4、为什么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①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6、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7、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
8、亲近社会的重要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①参与社会的过程,即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②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
1、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
(1)网络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3)网络为文化的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的平台
3、网络谣言的危害:
(1)
加剧社会恐慌;
(2)
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3)
污染了网络环境;
(4)
扰乱了公共秩序;
(5)
败坏了社会风气;
(6)
损害国家形象;
(7)
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个体权利;
(8)
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声誉
4、怎样防范网络谣言
①
立法机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积极回应,披露真相。
②
网民要守法自律,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
③
网站应加强自律,强化管理。
④
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网络的弊端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
②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6、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要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3)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7、怎样正确利用网络平台
(1)
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
在网上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3)
利用网络参与公益活动。
(4)
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8、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
①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③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④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第三课
1、社会秩序的内容:
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秩序的作用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3)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社会规则的作用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使人们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明确破坏秩序时该如何惩罚,保障社会良性运行。
4、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①社会规则规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5、如何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①
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②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维护与改进规则
①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②我们应该积极改进规则。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第四课
1、尊重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①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②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④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尊重的意义
①尊重是相互的,②能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③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3、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
②平等对待他人。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③学会换位思考。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④学会欣赏他人。让我们学会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4、如何学会欣赏他人
①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
②
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
③
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④
学会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5、礼的含义
①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②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6、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7、做文明有礼的人(怎样做到文明有礼)
①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②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③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8、什么是诚信?(诚实守信的属性)
①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②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
④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
9、诚信的重要性(价值,意义)
①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③诚信能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10、怎样践行诚信?
①践行诚信,需要树立诚信意识。
②践行诚信,需要运用诚信智慧。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③践行诚信,珍惜个人诚信记录
第五课
1、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2)评价作用: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2、违法行为产生的原因: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3、违法行为的含义: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违法行为的分类
(1)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2)
根据违法行为情节的轻重
①一般违法行为:情节、危害相对轻微,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②刑事违法行为:情节、危害严重,也就是犯罪行为。
5、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①都有社会危害性
②都是违法行为
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联系: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沼。
6、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7、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刑法的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8、犯罪的含义: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9、犯罪的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
必然法律后果
10、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11、刑罚的分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
拘役、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12、未成年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①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②法治观念淡薄;
③明辨是非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④不能正确对待老师长辈的批评教育;
⑤不能及时改正不良行为;
⑥交友不慎、误交损友等
13、对不良行为的矫治方法
(1)
个人: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
(2)
家庭: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
(3)
学校: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
(4)
社会: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
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
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
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5、诉讼的特点:
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16、寻求法律救助的途径有哪些
(1)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非诉讼手段)
(2)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手段)
17、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的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做到见义勇为,有做到见义智为。
18、我们与犯罪分子斗争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
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2)
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3)
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4)
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5)
保护好作案现场。
第六课
1、责任的含义和来源
(1)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2)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社交原则、社会习俗、个人素质等。
2、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①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②每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3、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角色
(1)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每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3)随着时代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4、负责任的意义(重要性):
(1)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能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对自己负责的作用或者意义)
(3)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4)正因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5、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责任
(1)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2)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
6、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1)
按时完成作业;
(2)
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
(3)
信守承诺;
(4)
认真做事。
7、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人负责
(1)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
(2)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8、承担责任的代价
(1)
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2)
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9、承担责任的回报
(1)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
(2)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
10、如何对待自己选择的责任
(1)
有勇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做出正确的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
(2)
我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11、如何对待生活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①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
②我们往往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
③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12、青少年怎样勇于承担责任
①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②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而不懈奋斗。
第七课
1、关爱的含义和表现:
含义:关爱,就是关心爱护。
表现:在长辈的呵护下,我们健康成长;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增强学习信心;
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我们更懂得友谊的珍贵
2、关爱他人的意义(为什么)
①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对他人)
②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使人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互相尊重,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对社会)
③关爱他人,收获幸福。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对自己)
3、关爱他人的做法(怎样做)
①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
②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
③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
4、关爱他人,如何讲究策略
①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②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
5、服务社会的意义:
①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只有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②服务社会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
6、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
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7、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要求:
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第八课
1、国家利益的内涵:
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它们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重要性)
2、国家利益的外延(涉及的范围)
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3、国家的核心利益
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4、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
(1)
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2)
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3)
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4)
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
①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②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如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
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2)
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1)
我们应当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
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3)
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4)
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
第九课
1、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
(1)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3)
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为什么要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是什么?)
①我国的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②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宽广,③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3、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4、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做
(1)
重视内部(外部)安全;
(2)
重视国土(国民)安全;
(3)
重视传统(非传统)安全;
(4)
重视发展(安全)问题;
(5)
重视自身(共同)安全。
(6)
构建国家安全体系。
5、我国要构建什么样的国家安全体系?
政治安全:经济安全:
军事安全:国土安全、核安全
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
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
6、为什么说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我们为什么要为维护国家安全做贡献)
(1)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贡献,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7、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1)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
(2)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
(3)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4)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展开
8、我们应该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1)
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2)
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3)
加强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十课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①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②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经济建设:
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②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
③三峡工程的修建
④青藏铁路通车
(2)政治建设:
①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②加大反腐力度
③构建和谐社会
(3)文化建设:
①北京申奥成功
②“神舟十号”发射成功
③上海世博会举办等。
2、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要原因: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
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③
坚持了改革开放
④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⑤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⑥
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我国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还不高,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③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
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信息安全、住房问题、社保问题、环境问题
等
4、我国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5、劳动的意义
(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2)辛勤劳动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3)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6、从事不同的劳动者,为什么都值得尊敬和学习
①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②正是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③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7、实干的要求是什么
(如何把中国梦变成现实)
(1)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2)继续发扬实干精神,用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8、青少年如何做到实干
(学生如何为中国梦作出努力,如何实现理想)
①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②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知识点】
1.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鸦片战争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⑪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⑫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⑬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⑭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3.要求禁烟最坚决:林则徐 当时清朝皇帝:道光帝
4.林则徐禁烟措施:⑪派人暗访密查 ⑫缉拿烟贩 ⑬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⑭虎门销烟 5.虎门销烟:
⑪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⑫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⑬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6.鸦片战争:⑪时间:1840.6~1842.8 ⑫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⑬根本原因: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⑭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⑮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7.《南京条约》:
⑪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华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⑫影响: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
⑪目的: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⑫时间:1856.10~1860.10 ⑬发动者:英法联军 ⑭帮凶:美俄 ⑮结果:中国战败,圆明园被毁,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2.列强的罪行: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⑫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⑪太平天国运动:①时间:1851~1864年 ②领导人:洪秀全 ③爆发地点:广西桂平金田 ④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城太平军 ⑥顶峰: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⑫事迹(军事行动):①进行北伐和西征 ②抗击洋枪队:1860年,李秀成率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⑬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同时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第3课 收复新疆
【知识点】
1.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整个新疆:左宗棠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⑪原因: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侵入新疆,俄英支持。1871年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我国的伊犁地区,面对边疆地区出现的严重危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
⑫过程: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⑬结果: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防 ⑭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 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 1.甲午中日战争:
⑪时间:1894~1895年 ⑫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⑬主要战役:①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奋战 ②辽东战役,制造旅顺大屠杀(联系课本P76南京大屠杀)③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⑭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⑪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注意:这点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特点)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注意:这点体现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特点)④增辟通商口岸 ⑫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⑪时间:1900年 ⑫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⑬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⑭侵略中国的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⑮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廊坊战役
⑯结果:中国战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注意:⑪外国侵略者曾两次攻占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⑫清朝皇帝曾两次逃离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原因:外国的侵略)2.《辛丑条约》:
⑪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注意: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注意:这是核心内容,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理由,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 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⑫危害(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总结提升 1.时间:1840~1901年
2.侵略事件:⑪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⑫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 ⑬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4.“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抗击日军的斗争
5.中国近代史的特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6.中国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7.列强侵华的罪行:
⑪两次洗劫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八国 联军在北京到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
⑫制造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第6课 洋务运动
【知识点】
1.原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目的:维护清朝统治。2.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3.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4.内容:⑪前期: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筹办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⑫后期:①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②兴办新式学堂,如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5.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6.评价: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7.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第7课 戊戌变法
【知识点】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民族危机严重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因此历史上称“百日维新”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4.清朝皇帝:光绪帝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康、梁活动:⑪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直接原因、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⑫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6.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7.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
8.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9.失败原因:⑪主观: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⑫客观:顽固派实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
10.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8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时间:1911年10月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⑪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革命团体)
⑫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解释为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后成为孙中山指导革命的旗帜,从而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⑬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⑭发动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 ⑮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都城南京
5.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剥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4.内容:⑪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⑫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5.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单元 《近代化探索》总结提升
1.事件:⑪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变革)“自强”“求富”⑫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变法图强,救亡图存⑬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⑭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变革):“民主”“科学”
2.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结论: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都不能挽救中国 4.阻碍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三大因素: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知识点】
1.五四爱国运动:⑪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⑫爆发:①时间:1919年5月4日 ②地点:北京 ③目标(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废除二十一条”等 ④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⑬发展:6月初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发展为工人阶级
⑭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原因: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⑮意义:①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⑯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⑪时间:1921年7月 ⑫地点:上海 ⑬代表:毛泽东等13人
⑭内容: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⑮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11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
1.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合作的产物):
⑪建立者:孙中山 ⑫时间:1924年5月 ⑬地点:广州黄埔 ⑭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⑮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2.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结果):
⑪主力:来源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⑫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⑬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⑭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⑮作战最勇敢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⑯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⑰结果: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⑪时间:1927年4月 ⑫地点:南京
⑬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知识点】 1.南昌起义:
⑪背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失败 ⑫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⑬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
⑪时间:1927年9月 ⑫领导人:毛泽东
⑬结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 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3.井冈山会师:
⑪时间:1928年4月 ⑫会师双方:一方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另一方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⑬建军:两军会师后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⑭作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知识点】 1.长征开始:
⑪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⑫时间:1934年10月 ⑬出发地:江西瑞金 2.遵义会议: ⑪时间:1935年1月
⑫内容: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⑬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⑪主要军事行动:①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④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⑫胜利会师:①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⑬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知识点】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⑪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⑫地点:沈阳 ⑬借口:柳条湖事件
⑭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即不抵抗政策 ⑮后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1945年抗战胜利光复)⑯抗日怒潮:①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②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 ③④⑤中共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始局部抗战。2.西安事变:
⑪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各界的反映: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 ⑫西安事变:①背景: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 ②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目的:逼蒋抗日 ④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⑥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⑦被扣押者:蒋介石 ⑧中共的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⑨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⑩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知识点】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⑪时间:1937年7月7日 ⑫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先后为国捐躯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
⑬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知识点】
1.平型关大捷(最能体现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注意: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人),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⑪指挥:彭德怀 ⑫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振奋抗日精神 ⑬时间:1940年8月起三个半月 ⑭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⑮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⑯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4.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5.中共七大的召开
⑪背景: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⑫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⑬中心任务: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主要内容:⑪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⑫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⑭意义: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6.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被日本割占50年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7.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总结提升 1.时间:1937.7~1945.8 2.日本的侵略行动:
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局部抗战开始
⑫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⑬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攻占南京,进行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3.中华民族的抗战:
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⑫重要战役:①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李宗仁指挥 ③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彭德怀指挥
⑬“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 ⑭七七事变后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⑮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⑯1945年8月大反攻
4.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行动:①1944~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陷入困境 ②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袭击日本关东军 5.抗战胜利的原因:
⑪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⑫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⑬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爱国华侨的支持等
6.抗战精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17课 内战烽火
【知识点】 1.重庆谈判:
⑪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⑫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⑬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⑭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⑮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全面内战:
⑪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⑫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⑬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知识点】
1.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锦州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 4.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
5.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
1.状元实业家:张謇 ⑪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⑫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等。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⑪发展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 ②“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原因: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⑫“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⑬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⑭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
1.近代交通的出现:火车、轮船的传入
2.近代通讯的出现: 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 ⑪照相、电影传入 ⑫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 ⑬印刷出版机构出现: 著名印刷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 ⑪时间:辛亥革命后 ⑫表现:①装束变化:剪辫、易服、禁止缠足 ②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③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以“先生”“君”等称呼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知识点】
一、科技:1.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总工程师:詹天佑 设计的路轨:“人”字形
2.侯德榜:成就:A.20世纪20年代研制出纯碱。B.写出《制碱》一书。C.探索出制碱新工艺,比欧洲降低成本40%,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魏源、严复 1.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
2.代表人物:⑪魏源: ①生活的时代:鸦片战争时期。②成就:编成《海国图志》。其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⑫严复:①身份: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②成就:以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③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自强保种”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知识点】 1.新式教育的开端: ⑪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⑫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⑬新试学堂形成的标志: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兴办新式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⑭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2.文学艺术家: ⑪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孔乙己》 ⑫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
⑬人民音乐家: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⑭历史学: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⑮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五篇:历史八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历史八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P3):“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P4):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P4)――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1840年6月——1842年8月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P12)
1、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4、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P15-17)
1、时间:1894年—1895年。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
旅顺战役后,日军制造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八上P17)。(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标志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P19)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领导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
2、《辛丑条约》(1901年)(P21)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P25-27)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P28);②、创办民用工业(P29); ③、筹建海军(P29);(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P29)(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评价(P30):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八、公车上书(P32):
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九、戊戌变法(P33):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
2、人物:光绪帝、“戊戌六君子”(P31)
3、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十、中国同盟会(P33-34):(1905年)
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一、辛亥革命:(P34-36)
1、武昌起义(P34):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P35):
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P36)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十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P39)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世纪曙光”(P40):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十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P47)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P45)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十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47-48)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十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P50)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十六、北伐战争(1926年)(P51-52)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其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十七、南昌起义(P55):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十八、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P56):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十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P56)
1、建立者: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
二十、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P61)
1、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②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十一、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P60-62)(两次会师)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 —— 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一、二、四)。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二、“九•一八”事变(P69): 1、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二
十三、西安事变(P70-71):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3、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二十四、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P74):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进攻卢沟桥中国守军,并炮轰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平津沦陷。
二十五、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P75)二
十六、南京大屠杀(P76):
1937年12月,南京被占,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二
十七、平型关大捷(P79):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二
十八、台儿庄战役(P79):
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十九、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P80)三
十、百团大战(P80):1940年8月
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三
十一、中共七大(P81-82):
1、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三
十二、抗日战争的胜利(P83):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战略大反攻。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三
十三、重庆谈判(P89):“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三
十四、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P89-9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三十五、三大战役(P93-96): 1、1948年9月-1949年1月
2、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P93)
3、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P95)
4、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P95)
5、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三
十六、渡江战役(P96):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其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三
十七、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P114):
1、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2、《海国图志》:
(1)作者: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2)写书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制外国侵略。(3)内容: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3、《天演论》:
(1)作者: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2)主张: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威信变法。(3)进步观点: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4)意义: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1、1948年9月-1949年1月
2、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P93)
3、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P95)
4、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P95)
5、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三
十六、渡江战役(P96):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三
十八、考试制度变化:
1、清科举考试
2、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 1862年京师同文馆
3、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 — 第一所最高学府(北大)4、1905年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
三
十九、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孔已己》 郭沫若: 《屈原》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徐悲鸿 愚公移山》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