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1:0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第一篇: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

孙亮

①六月的一天,艳阳高照。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而来,正赶往深山寺院。眼见进入上山的道路,怎奈天热口渴,脚下发软,正想在路边坐下,无意间抬头瞧见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便前往讨口水喝,顺便歇歇脚。

②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屋前浓荫下打太极,年轻人开口道:“老伯,跟您讨口水喝。”老者道:“屋里有,随便用。”“咕咕”的两碗水下去,年轻人走出了屋子,见老人刚好练完拳收功,便问道:“老伯,请问这儿离山上寺院还有多远?”“哦,你要去寺院?进香吗?”年轻人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

③原来,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棒打鸳鸯佳偶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遭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

④老者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噢”了一声,便带着他来到屋后空地。呀,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老者又带他来到屋前的山地,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屋后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屋后白杨那向上的神韵。

⑤老者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屋后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前的却未经刀斧。”

⑥老者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屋后的白杨确经我修剪。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这些刀斧之痛,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年轻人点头。老者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 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他们更上一个高度。而山前那些从未经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

⑦听了老者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你现在不就是那成长中的白杨吗?你是希望成为栋梁之材还是作炊煮之柴?要想成好材,岁月的刀斧会在你的身上留下无数的疤痕,不要怕一时的疼痛,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吧。”

⑧年轻人思忖着,如醍醐灌顶,拜别老者大步走出山路,背道而去。“当你终于长成参天白杨之时,你会发现不见累累的伤疤,只见颗颗慧眼。年轻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经历是受伤,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一路上,老者的话不绝于耳。

⑨数年后,年轻人终于百折不挠成就了一番功业。

⑩众生芸芸,你我仿佛也如那白杨,岁月的刀斧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了馈赠,你是否还记得那伤疤的疼痛?要想成好材,就别怕那一时的伤痛,其实那每一个伤疤,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再攀上又一个人生的高度。(摘自2011年第8期《山东青年》,有改动)

小题1: 细读全文,请概括“年轻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小题2:阅读第③④两段,回答问题。(4分)

(1)从全文看,第③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什么手 法来描写白杨树的?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画线句起什么作用?(5分)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标题“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5:请站在文中“年轻人” 的角度,结合第③段文字,说说如何将“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3分)

母爱的颜色

方益松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

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1.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

3.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4分)

4.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4分)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 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 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2.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丁立梅

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A)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 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B)舔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⑨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祖母说,可怜啊。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回家 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想想,祖母说的是帮人的快乐啊。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1.梳理情节:本文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为叙事线索,文章可以这样概括:(2分)店主包月饼——()——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2.把握情感:作者说牛皮纸包着的月饼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除此之外,这月饼里到底还包含了什么“滋味”让作者难以忘怀。(3分)

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A.请比较第⑤段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改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很浓的香甜香甜的月饼味。B.请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舔”的表达效果。4.题目写的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那开篇为何先从包装精美的月饼说起?(3分)

5.结尾处邻家的两个孩子“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如果你就是这两个孩子其中一员,回到家乡,见到“祖母”,你会说些什么呢?

宝贝,你能原谅找吗?

①那是一顶可爱的无边帽,用安哥拉纱线编织而成,帽子的软顶上挂着个安哥拉绒毛做的小球,两边垂下两条系带。

②买这项帽子的时候,茉莉才6岁。由于她的耳朵很容易发炎,我们要她在冬天出门时戴着这顶帽子。但是她很讨厌戴帽子,她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当她找不出什么理由的时候,她就会把它藏起来,害得我们经常到处找帽子。

③有一天早晨,校车在外面鸣着喇叭等她,我们又一次开始找她的帽子。④“我昨晚没把它藏起来。,”茉莉委屈地喊。

⑤“可你以前常把它藏起来,你叫我怎么信你?”我愤怒地质问她。⑥我生气地把她拖上校车。她哭叫起来,我冲着她大声吼:“今晚你耳朵痛时,别对着我哭!” ⑦我用力关上门,校车开走了。在收拾脏衣服的时候,我的怒气又上来了。她一定知道自己把帽子藏在哪里,我一边嘀咕着一边打开洗衣机。天啊,帽子竟然在洗衣机里面,我竟然忘记了是我自己头天晚上把它丢进去的!

⑧我是多么惭愧啊。我不停地在地板上踱来踱去,时不时看看时钟,第一次课间休息是在9点15分,我必须告诉她,我有多么抱歉。

⑨九点钟,我开车来到学校,把车停在运动场边焦急地等侯着。终于,下课铃响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像小鸟一般唧哪喳喳地跑了出来。茉莉在那里!我下车大声叫她,她转过头来看见我,喜形于色,接着飞一般地朝我跑过来。

⑩“这是我妈妈!”她向她的朋友们介绍我。她张开双臂拥抱我,看得出她真的很开心。我紧紧地搂着些,眼睛湿润了。

⑾ “哦,茉莉,”我流着泪说,“真的很抱歉,我找到了帽子,是我昨晚放在洗衣机里了。宝贝,你能原谅我吗?”她愣了一会儿,随即抱着我咯咯地笑起来,然后飞快地跑回去玩了。

⑿多年以后,我偶然发现了茉莉大学时代的一些手稿和笔记。当打开其中一本旧笔记本时,我 发现了她写的一篇作文。那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要求以生活中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为题材。

⒀她的作文题目很简单——帽子。

⒁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茉莉总结了“帽子事件”对她的人生的影响:“从此,我知道了,我的妈妈是个多么可爱的人,妈妈不仅能承认错误,还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道歉.我爱她……”

⒂我的眼睛湿润了。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面对女儿的辩解,“我”为何不但不信,反而认为是她藏了起来?

3.哪些细节表现了“我”找不着帽子时的愤怒?

4.第⑩段和第⒂段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恒久的滋味

蒋勋

①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味觉,这些味觉停留在记忆中,成为生命的滋味。

②小时候,喜欢吃糖,甜味停留在孩童时代记忆,不只是口腔四周的快乐,同时呼唤起许多满足、幸福、受宠的回忆。

③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有过爱吃糖的记忆,在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糖”、“甜”,都已经不单单只是生理味觉上的反应,“sweet”、“candy”,也同时包含了满足、幸福、爱等等心理上的感觉。

④甜味如果是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味觉,甜味停留在记忆里,也就有了童年全部的幸福感受。人不会一直停留在童年,因此人也不会一直满足生命里只有甜味。甜味是幸福,但是甜味太多,也觉得腻。

⑥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喜欢上了酸味。

⑥大概是在身体发育之后,十二、三岁左右,被称为青少年,被称为惨绿少年,好像没有熟透的果实,透着一种青涩的酸味。没有放糖的柠檬汁,盐腌渍的青芒果,那种酸,好像初尝到生命里的一种失落、怅惘,一种不严重的感伤。

⑦酸是一种味觉吗 ? ⑧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好酸”,当然不是他身上的气味,而是他透露出的一种在得不到时的一点点忌妒、讥刺、不满足的愤怨委屈吧。记忆里嗜吃甜食的童年,偶然吃到母亲调了许多醋的面条,立刻皱起眉头,酸得全身皱缩起来,那时还不懂得“酸”的意味。等到我在青少年时期,挤了满满一杯纯柠檬汁,不放糖,咕嘟咕嘟喝着,忽然彷佛懂了生命原来除了“甜”,还有别种滋味。

⑨但是我品味着“酸”的时候,还是不能了 解,为什么母亲会顿顿饭都吃苦瓜,极苦极苦的瓜,加上极臭极臭的豆豉,加上极辣极辣的辣椒,极咸的小鱼干,用热油爆炒,还没有吃,远远闻着,扑鼻一阵咸、辣、臭、苦,呛鼻刺激的气味,呛到使人喉头都是哽咽,呛到眼泪止不住。我长大之后,看着母亲耽溺在这样的味觉里,听她叙述战乱里人的流离,她描述炸弹下来,刚才说话的人,不见了,肠子飞起来,挂在树上。她在咸、辣、臭、苦里,回忆着她五味杂陈的一生吗? ⑩五味杂陈,说的是味觉,但也是人生。⑪人生应该只有甜味吗?还是在长大的过程,一步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命经验的扩 大,我们的味觉也在经验不同的记忆?我在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⑫我终于也学会了品尝苦味,在母亲临终的时刻,我怀抱着她的身体,在她耳边诵念金刚经,我懂得一种苦味,比甜味安静,比酸味丰富,比辣味深沉庄严。我难以形容,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拒绝生命里这样苦味,我终于知道:我多么眷恋不舍,母亲还是要走!我也终于知道:我人生的滋味大部分从母亲处学来。

⑬从小到大,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滋味都从母亲的菜饭里学来。我们很少上餐厅,母亲总是一边摘菜叶,一边娓娓说着故事,她用小火煎着一条赤鯮,鱼的酥香的气味久久停留在空气中,至今也似乎没有消逝。母亲的菜有糖醋,有盐渍,有抹了花椒的辛香,有酸辣,有辣苦,也有臭豆腐奇特使人迷恋的臭香。她教会了我去品尝各种味觉,品尝各种味觉混合的不可言喻的滋味。

⑭但是母亲的滋味里有一种仪式,她会特别慎重料理,那滋味却只是米麦五谷的平淡。⑮每一年过年,母亲要蒸一百个馒头,发面的面头要特别挑选过,蒸锅里的水,大火煮沸,蒸气白烟缭绕,馒头要蒸得白胖圆满,用来在年夜祭拜祖先,也象征预兆一年的平安祥和。母亲在揭开蒸笼的盖子时,慎重庄严肃穆的表情,使我难忘,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她有生活的虔诚。

⑯馒头饱满丰圆,透着淡淡五谷的香。我负责的工作是在每一个馒头正中心用筷子点一个红点。红染料用天然胭脂调成液体,用筷子头蘸着,刚好一个圆圆的红点。母亲在一旁叮咛:要点在正中心哦!那时候还没入学,大概四、五岁,我也开始学会了慎重庄严的举止。

(17)我如此贴近那些馒头,好像麦 子在土地里、阳光里、雨水里的全部饱实的生命都给了我,平淡悠长而且沉着,在所有的滋味之上,是更恒久的滋味吧!1.文章第⑥段中加点的“惨绿少年”有怎样的含义?(2分)

2.在作者的生命历程中,甜、酸、苦等滋味,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生阶段?甜味、酸味和辣味各自包含怎样的感觉?(4分)

3.本文行文有两条线索,请指出。(2分)

4.画线的问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5.年夜祭祖的白馒头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3分)

榜样的力量

故事发生在一个居民住宅楼里.大家都把垃圾倒在巷口的那块空地上,日子长了,便弄得满地狼藉.后来,环卫部门根据居民的建议,在这里建了个垃圾箱.从此,这里的卫生状况就有了好转.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垃圾箱周围又散乱地堆起了脏物,到了夏天,就蚊蝇成群,臭气扑鼻,令人不堪入目.只因有人倒垃圾的时候少往前跨了几步,你离三步倒过去,随风飘飞,他离五步撒出去,天女散花.半天不到,赃物便延伸到了路中心,行人虽然牢骚满腹,也只好踮起脚尖屏住呼吸快步通过.终于有一天,墙上出现了一行字:请上前几步倒垃圾!措词很和善.可是没用,乱倒垃圾的现象依 旧.一天,人们发现墙上的字改了:禁止乱倒垃圾!态度比较严肃了,语气是命令式的.可是十几天过去了,情况仍未有好转.于是墙上的字换成了:乱倒垃圾者罚款100元!口气变得很威严,好像极具震慑力.可还是没人理睬,依然乱倒,依然狼藉.后来出现了一行骂人的话:乱倒垃圾者是猪狗!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似乎看到了书写者既忍无可忍又无可奈何的窘态.可是谁会买你的账呢?反正你也没亲眼看见谁在乱倒,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事情虽然不算大,却令人揪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谁也没想到,今年以来情况居然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再没有人在这里乱倒垃圾了,周围也再找不到一点儿脏物,墙上那条改换了多次的标语也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和一个人有关,他住进了这栋楼里.这是一个什么人,有这么大能耐?他不是政要,不是名人,不是劳模,也不是哪里派来的卫生监督员,他是一个年届花甲的普通老人,而且是个盲人.自从他和老伴儿住来之后,每天早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走30米去倒垃圾,奇怪的是,他总能准确地把垃圾倒进垃圾箱.有人问他:“大爷,您双目失明,怎么能把垃圾倒进箱里去的?” 他答道:“开始也倒不准,时间长了,我心里就有数了.” 人们退而思之,叹服不已.好一个“我心里有数”!其实人人心里都有数.盲人想得很简单,也很坚定:垃圾是应该入箱的,否则就会脏了环境.所以他每天默默地数着脚步,一步一步,开始由老伴儿搀着,后来独自摸向垃圾箱,准确无误地将垃圾倒进去.但是人们的善心和良知又往往会受某种外来善举的影响而被激发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着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1.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内容依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墙上出现了四次字,前三次分别表达了收发室者和善、严肃和威严的态度。最后一次的态度是什么?

3.盲人说“我心里就有数了”,这里的“数”指的是什么?

4.联系文章内容看,起初乱倒垃圾的行为为什么难以遏制呢?

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

小题1:沮丧——沉思——顿悟(每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计3分)

小题2:(1)插叙。补充交代“年轻人”的身世和坎坷境遇,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古刹内白杨树生机勃发、傲然挺立的形态,为下文高僧“论道”作铺垫。(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计4分)

小题3:议论。(1分)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2分)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2分)

小题4:每一个伤疤都会让他(它)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2分)让他(它)更上一个高度。(2分)

小题5: “我”将认真分析“功名未成”的原因,了解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重新反省“佳偶未成”的经过,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审慎思考“事业未成”的根源,以此观察生意场上的游戏规则,提高搏击商 海的技能。(此为开放题,只要围绕“我”的身份、第③段中经历表达,言之成理即可。每点1分,计3分)

小题1:试题分析:梳理文字,注意抓住文章中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的文字,尤其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根据问题一一概括。

小题2:试题分析:了解叙述的顺序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根据内容直接判断,从补充内容为情节铺垫这方面来概括。注意文中有“屋前”“屋后”两词,作者写白杨树不同的姿态,这是对比,从作者突出屋前白杨树的特点以及为下文某内容作铺垫来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表达方式有哪四种,再概括文字判断,表达作者观点见解的属于“议论”。这类语句在文章结尾,一般都是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从“挫折是教育”“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意思上来理解划线句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直接摘引最后一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阅读文段,了解“年轻人”的遭遇,从怎么看待挫折,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重新振作而对生活之方面来谈。母爱的颜色

1.第一问:外貌描写第二问:辛劳(过度操劳)、憔悴评分标准: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近即可。

2.①回应(照应)题目;②是文章的线索;③提示主题。评分标准:3分,3个要点:答对于个要点2分,答对其中2个即可给满分,意近即可。

3.①妈妈对儿子的无限关爱;②妈妈煞费苦心用独特的方式教儿子学会自我保护。评分标准:4分,2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近即可。

4.①文中的“颜色”是指母亲用绿色提醒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母爱的一种表达方式。②母爱,本无所谓颜色。所谓颜色,就是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那一片广阔的蓝天。评分标准:4分,2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近、言之成理即可。只答“母爱的颜色是绿色的”给1分。壶口的黄河

1、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②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③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答出对比或层递手法,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给2分,两点都答对给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

中国的水——黄河——壶口的黄河,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文章的核心内容,“从……写 到……再写到……”,这不是“层进”是什么?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写“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却写中国其他地方的水,这当然是对比!(2)

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可以说,文章的一切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用这种思维来思考,层进、对比当然也是为主题服务的。(3)善于从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比,能突出其中一方的特色,层进,也能凸显最后出现的对象。

2、参考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3)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点明手法1分,分析每点给2分。第(3)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题干“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已经暗示考生这是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进一步思考:侧面烘托了壶口的黄河的什么?(2)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全文歌颂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第四段恰恰是渲染主观感受,从侧面对此作了烘托。

3、参考答案:

(1)有中国人的肤色;

(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1)题干中的“联系全文”四个字,暗示考生在全文范围内筛选信息。(2)本文的主题是借黄河歌颂中国,在全文范围内筛选歌颂黄河、歌颂中国以及表述黄河和中国共同特点的信息,即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1.店主包月饼——祖父买月饼——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祖母 送月饼

2.牛皮纸里包着的月饼,这是童年中的一个甜甜的回忆。这里包含着一家人的幸福与快乐,有童年的天真与顽皮;也有家人的善良与淳朴;也有着浓厚的乡村情谊。

3.A处示例1——原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表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表现了童年的天真。而改后的句子语言顺序和原句不用,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

示例2——原句运用短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变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变现了童年的天真。而改后的句子为长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

B处示例——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写出了我们把月饼分成碎屑,用舌头舔着吃的动作,说明在祖母的教育与影响下下,我们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变现了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月饼的心情,突出了月饼的美味以及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喜爱,表现童真童趣。

4.开篇先写包装精美的月饼,由此引出下文对儿时牛皮纸报的月饼的回忆。(1分)包装精美的月饼,虽然包装精良,却不合家人口味,最终被扔掉,与儿时的牛皮纸的月饼的令人垂涎形成对比(1分),突出对牛皮纸月饼的怀念之情。(1分)5.答案示例:阿婆,我们忘不了儿时的月饼,在那段贫寒的岁月里,是您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分给别人,感谢您让我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过节,快乐长大。

宝贝,你能原谅找吗?答案: 1.帽子。

2.因为她很讨厌戴帽子,常会找出各种理由拒绝;当找不出理由时,还会把帽子藏起来。3.“愤怒地质问”、“生气地把她拖上校车”、“冲着她大声吼”、“用力关上门”。

4.第⑩段画线句子:①“我”为自己的武断,为冤枉女儿,为自己的粗暴行为,感到深深的歉意,也感到十分难过。②为女儿的纯真、不计前嫌而感动。

第⑥段画线句子:①因孩子对自己的宽容和深深的爱而感动。②因孩子对自己的理解而欣慰。5.①遇事要冷静,不能凭主观臆测,武断地下结论。②知错能改会赢得别人的尊重。③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应尊重孩子。(言之有理即可)恒久的滋味 1.本意指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文中指青涩、强说愁的青少年。

2.甜:童年,酸:青少年,苦:成年。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3.一是体验各种生命的滋味,一是“我”的成长历程。

4.用问句更能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对母亲艰辛一生的感叹,引起下文对人生的感悟。5.生活平平淡淡才恒久;生命平平安安才是真,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人生启迪是恒久的。

第二篇:记叙文作文训练(一)

记叙文作文训练

(一)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题目的“阳光灿烂”是关键词,用来修饰“日子”。“阳光灿烂”,顾名思义,即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那么,这“阳光”便是自然界的阳光,作文就直接写对天气的赞美、感受。而若要写其引申义,可以是人心理上的“阳光”,即形容人的心情美好。若再挖掘深一些,就会联想到事业辉煌,这样就能深入浅出,写出的作文也就会立意深刻。

你既可以把“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描写的对象,也可以当作是写作背景,记叙那段新鲜而独特的时光,通过回忆这段时光来表达某种情感,写亲情、友情带来的愉悦和美好,写学业中的成功经历,写自己所见之社会生活的和谐融合。

在文体上最好写成散文,以表达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在实践的选择、情景的营造上作文章。

阳光灿烂的日子

张开五指,阳光从指缝中丝丝缕缕地洒落下来,勾勒出曾经的过往。于是,眼前又浮现出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是我小时候最先接触的一句诗歌。幼时的我,对老黄牛十分感兴趣,总觉得骑牛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在那个温暖的午后,我随外公去地里耕种,路上我恳求外公让我骑上牛背。外公虽然有些担心,但架不住我苦苦哀求,最终还是答应了。为了不让外公反悔,我以最快速度爬上牛背。骑在牛背上我挺直身子,细听牛踏山路发出的“嗒嗒”蹄声。午后的阳光曼妙地洒向大地,轻微的细风拂过我脸颊。外公将手背在身后,我满脸灿烂的笑靥,得意地随牛走进那片孕育着丰收的田野。

秋天,我最急切的期盼是来到山野摘野果。乡村的山路边常常有野栗树,不经意间会发现树上不紧不慢地洒下一片金黄。看着满树龇牙咧嘴蜂窝似的栗球,我早已是“口水千丈”了。外公把牛拉到栗树旁,拉起我的一只手,说:“试试看能不能够到。”我试了一次又一次,终因个子矮小而失望地又坐回牛背。只见外公从树林里找来一根小木棍,敲打着小树,片刻,红红的栗仁像雨点似的落满地面。我像小鹿似的从这边蹦到那边,寻找最大最红的栗仁。那种快乐,是以后在城里炒货店里买油润的糖醋栗子所无法比拟的。

记得那时最惦记的是外公那开得炫白的棉花。秋日的阳光已经没有那么刺目灼人,懒洋洋地洒在一望无际的棉田上。我跟着外公钻进棉地。由于身高的“优势”,我不需弯腰,就能在棉地里跑几个来回,那种惬意带给我的是无尽的乐趣。于是,我随着夕阳西下的余晖才恋恋不舍地随外公推着装满棉花的小车,躺在软绵绵的“劳动成果”上,闭上眼睛优哉游哉地享受着乡村傍晚的山风带来的轻松愉悦。

那些在农家生活的日子,像是散落在我心田的珍珠,每当回首捡拾,心中都是那样的明亮而怀念。

阳光灿烂的日子

每个午后的休息时光,我总会去图书馆,尤其喜欢最后几排落满尘埃的书架。有时去了也不怎么翻书,只是斜倚在书架旁慵懒地闭上双眼。阳光透过面前的大玻璃窗铺天盖地地涌了进来,肆无忌惮地弥漫在偌大的空间里。许多沉睡已久的灰尘似乎被阳光突然惊醒似的纷纷跳起来,从窗台,从书架,到桌椅,然后再弥散到空气中,在午后阳光的笼罩下自顾自地跳起舞来,迟迟不肯落下。

鼻间充满了淡淡油墨味儿,还有浓郁的书香。这无疑是个极好的怀旧氛围。在这里,我总是忆起很多往事,有开心的有郁结的也有尴尬的。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常养花的缘故吧,我的回忆里总是有股淡淡的芬香。家里的牡丹、百合,路边的冬青、三叶草,还有垂柳和梧桐,肆意地铺展着枝叶,尽情地吮吸阳光的滋润。此时与我的记忆是那么的融洽。

那些弥漫着花香的往事,就在那些阳光灿烂的下午,一件件地走进我的心灵深处,丰富着我孤独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失意的时候我喜欢到那里,平静地闭上眼睛,扬起嘴角,想一想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那些阳光明媚的午后,所有的记忆都好像穿上了彩衣,在我面前跃动起来。好像就是在那些时候,我幡然醒悟:人生苦短,重蹈覆辙是愚蠢的。于是我整理好纷乱的情绪,继续为明天而努力。即使再阴霾的心绪,在离开时,眼前都会灿烂一片。

彷徨的时候我会在这里得到心灵的慰藉。带着像浮尘一样的沉重心思,定定地立在书架前,站在那些这样那样的书籍和故事前。于是,妈妈的热切教诲,老师热忱的关怀,朋友的热情帮助,在那阳光灿烂的午后,在那一片宁静的氛围里鲜明地呈现,安抚我,宽慰我躁动不安的心。让我鼓足勇气,重新面对窗外那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书页上的文字,记载着一段又一段文人墨客、王者将相的英雄故事。空气里的尘埃,一粒一粒在阳光里,像精灵般倾诉它们的静谧与美好。门外的世界是那么的新鲜,而室内的我还在“精彩继续”。

常常忆起那个安静的图书馆,那个美丽的午后,每一个日子都阳光灿烂,香远益清。

中考满分作文精彩句段分类赏析:快乐

快乐是一种感受,一种心态,与愉快、舒畅、惬意、欣慰、喜悦同义相存。快乐是发自肺腑的微笑,是心灵深处的满足,是脸上盛开的鲜花。快乐是婴儿吃饱了乳汁之后的甜梦,是老人见到了久别孝子的欢欣,是农民见到丰收景象在田埂上的漫步,是受挫的学子听到老师赞语在操场上的舞蹈。快乐是一种宽容、涵养和气质,快乐是一种情趣、心态和风度。快乐是一朵朵悠然飘荡的轻云,潇洒地行走在湛蓝的天空,快乐是一声声鸟儿浪漫的歌唱,婉转地荡漾在碧绿的草原。快乐是花,花开花落本是生命的常态;快乐是草,草枯草荣才是生命的本原。只要心中常驻快乐,就会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处之泰然,应之欣然。

【写作要旨】

一是要以心理刻画为重点。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生活中,学习上,往往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但是它只不过是一些小插曲,有时在烦恼中还含有快乐的因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描写快乐的心理,更要在平时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的心理是变化的,变化的过程就是心路历程;快乐的心理自然要显露到脸上和行动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快乐的心理还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例如:“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这是《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田晓菲在走进北大图书馆后兴奋、激动、快乐的心理,描写细腻,富有感染力,突出了丰富的知识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引力和磁性。

二是要以快乐原因为重点。快乐是一种结果,为什么快乐应该是写作重点。快乐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上的,如妈妈给“我”买了一条心爱的花裙子,令“我”激动不已;也有精神上的,如第一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是因为“我”在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如课文《甜甜的泥土》中这样写道:“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吃呀!’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这是王小亮在接到离异出走的母亲送来的带着体温和爱怜的生日礼物奶糖时的激动心情,前面的原因就写了很多文字。

三是要以快乐哲理为重点。快乐往往因人而易,吃好喝好住好不一定快乐,有权有势有钱也不一定就称心。快乐在于每个人的感受,同一结果,同一情况,心态不相同,感觉不一样,这里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写快乐一定要揭示其中的哲理,通过议论抒情方式,来深化叙述的意义,升华文章的主题,增加作品的内涵;也可以写成哲理性议论散文,表达对快乐的感悟,对人生的认识,对生命的体味。例如《享受生活》中有这样一段话:“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的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这段文字出自文章结尾,句句含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深切的感染。

【精段选粹】

享受快乐往往又是在痛苦之后的。如果不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就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这也正如梅花的绽放,春蕾的萌芽,小鸡的破壳,凤凰的涅槃。在痛苦之中孕育着新生,酝酿着快乐。

别再留恋破碎的梦,别再徘徊于往日的幸福光阴,别再计较人生之得失,别再担忧明天的天气,既然选择了前方,就只顾风雨兼程,微笑着欢送不愉快的阴云,不要让暂时的烟云遮挡了你的眼睛,不要因为今天的痛苦就否定了明天的幸福,不要因微小的成功而迷失了方向。

人生之路漫漫,而我们正是在这不断的痛苦中一次次获得重生,就如凋零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破壳的笋,落地的叶„„

感悟痛苦,它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享受快乐,它是我们梦想的归宿。

(选自2006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优秀作文《感悟快乐和痛苦》)

【评点】这个语段,涉及两种内容,一是痛苦,二是快乐,前者是起笔,是铺垫,是次要的;后者是落笔,是重点,是主要的。可见,文章是在比较中写快乐的,围绕快乐,多处用喻用典用诗,增加了作品的容量,丰富了行文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语段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哲理横生,痛苦中孕育着快乐,启迪人们享受快乐,珍惜快乐,充满理趣。二

我是一片树叶。我用一生执著地绿着,我想成就一个金色的梦。我拥有美丽的容颜,美好的青春,我的追求是在人生舞台的大幕合拢之际,悠然飘零,化作春泥,然后微笑着对自己说“生命无悔”。于是,我在阳光下经受考验,我在暴雨中坚强自己。当生命的恋歌奏起,我微笑着闭上眼睛,欣然地飘落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回报大地母亲关怀的最好形式。我愿用我的生命给大地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是天空中的一片执著追求的云,我因追求而快乐„„

我是沙漠里的一株执著追求的树,我因追求而快乐„„

我一直都记得一句话:要输就输给追求,要赢就赢得幸福。追求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无论成败,我都会追求不已。因为我追求,所以我快乐。

(选自2007年吉林省中考优秀作文《我追求,我快乐》)

【评点】这个语段,涉及三个对象,两个内容。三个对象是树叶、云和树;两个内容是追求和快乐。三个对象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用喻,都是以“我”作本体,重点是写树叶,写云和树都只有一句话,与前面写叶的段落形成排比,同时又显得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追求是要付出代价的,快乐来得多么不易,既突出了追求过程的重要,又揭示了快乐、幸福与追求之间的关联,富有哲理,启示人们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给人以信心和勇气。三

我还要变成一条小小的热带鱼,跳进加勒比清澈的海水里,在珊瑚间穿梭,爬上鲸鱼的背,却不小心让它打了个喷嚏,高高的水柱把我甩到天空,又掉下来,摔得好舒服,软软的,原来是落到了海星的身上。我要去看鲨鱼们嬉戏,看寄居蟹和海葵的奇妙生活,听终生相伴的老头儿鱼咳嗽,然后我要跟着大家迁徙到别的海域去,把我这一生的经历告诉远方的伙伴。我还想要做一只小鸟,飞到长城上去唱歌,飞到富士山去看伴着樱花点点的日出,飞到死海去游泳,飞到金字塔的顶端俯瞰尼罗河,飞到巴黎圣母院给可怜的怪老人敲钟,飞到哥本哈根的朗厄里尼港湾海滨公园,给大海边的美人鱼擦去绝望的泪水。最后,我要飞到奥林匹斯山上去找宙斯,求他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快乐地生活着,永远也不要有战争了。我还想成为好多好多,我要我的心灵永远可以自由飞扬„„

(选自2005年浙江省中考优秀作文《我的快乐梦想》)

【评点】本文采用梦想的方式,以虚成篇,前面梦想自己成为“蚂蚁”和“翡翠”,节选文字梦想自己成为“热带鱼”和“小鸟”,梦想的内容是让自己有自由的生活,从中获得快乐,也就是为了快乐而梦想,快乐是结果,梦想是方式和途径,涉及的内容和画面十分广阔,“热带鱼”一段里,有情节,有过程,有变化,有夸张,记叙描写结合,富有生活情趣;“小鸟”一段中,没有情节,没有过程,没有故事,只有画面的转换,只有镜头的组接,只有情境的点染,两个段落,都是想象,可采用的手法大不相同,可见考生在剪裁和选材上是很有匠心的。通过两个对象的想象和比喻,把自己向往快乐之情,展示得非常充分。

[范文回放]

让快乐走进心灵

我是喜欢幻想的女孩,因为拥有美丽的幻想,我的生活便充满了快乐的源泉。我用我的心感受大海的宽广,我用我的心感受高山的瑰丽,我用我的心窥探天空的深远。我虽微小,但充满活力的世界却把我点缀得绚丽多姿。

荡舟湖边,我时常想象,我是那湖边的一棵小小的芦苇。我虽然没有杨柳舞动飞絮时的柔美与缠绵,没有雪白的云彩飘动时的洒脱与纯情,也没有艳丽的鲜花所散发的醉人香味,但我很快乐,看着太阳羞涩地将脸庞悄悄藏入地平线,听着快乐的黄莺喃喃私语,我仿佛感受到了春暖花开的幸福,我会庆幸自己拥有美丽的静湖,庆幸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快乐地享受。

漫步山野,我时常想象,我是大树下的那一朵小小的野菊花。我虽然没有牡丹的华贵与多姿;没有玫瑰的娇美与典雅,但我很快乐。看着调皮的小星星围着月儿眨着眼,听着那涓涓细流奏起的动听乐章,享受到了大自然无私的给予,我庆幸自己成长在落叶飘零的秋天。放眼天空,我时常想象,我就是那一只自由翱翔的小鸟,我虽然没有雄鹰的大翅,没有大雁的豪情,但我很快乐。我在阳光里嬉戏,在白云间掠过,黄昏来临还有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小窝,我为我能自由地活着而快乐。

手捧清泉时,我时常想象,我就是山间小溪里的一条小鱼。我不羡慕鲸鱼的大气,不羡慕大河的源远,因为我可以与山林为伴,可以与细浪为友;可以在清澈的溪水里看蓝天,可以在鹅卵石间自由地游跃。

我很渺小,但我有我存在的价值。我很普通,但我的心灵却满载着生活的温情与人生的快乐。朋友,敞开你的胸怀吧,你会发现,你也会像我一样,拥有无边的快乐与幸福。

【评点】这篇作文的可贵之处,在于考生将目光对准大自然,无论是何种自然风物,都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文章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自然景物写得美不胜收。这里有“小小的芦苇”、“小小的野菊花”、“翱翔的小鸟”、“ 一条小鱼”等有代表性的景与物,这些片段,这些景物,在考生的眼里和心里,是那么美好和惬意,于是快乐油然而生,心境自然开朗,是合情合理的。文章的真正内涵,并不在景物的本身,而是通过众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赋予景物以深刻的内容,让人感到写景只是手段,只是前提,目的是为了达情言理,表达自己获得快乐的原因,让主题得到升华,让快乐的理由变得更为高远,使文章一下子上了档次。

第三篇:记叙文写作训练一

记叙文写作训练一

【题目】根据作文要求,完成下面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经历了艰辛却遭遇失败,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痛心并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这样的经历当然不只在寻找水源时才会碰上,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吗?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同学习作】 屋檐

雨水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乡村的童年就是屋檐下的嬉戏——跑着或跳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我的从未开启的童真之门。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屋檐下却依旧候着我。我蓦然抬头一看,屋檐像是变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的模糊,看不见了,而通往回忆殿堂的青石路却一片清晰。从我祖母那儿听来,我家的屋檐是由曾祖父一片一片瓦堆积出来的。时间老人就像个老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片青瓦,或在屋檐上恶作剧般地抹上几笔沧桑。惟可色添活力的也只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细看这屋檐与狼藉离不了多远了。于是,我父亲决定将屋檐整修一番。我见此事甚是有趣,便百般要求父亲让我也一起上去。说实话,这儿不仅有趣,更吸引我的是这是我第一次上屋檐。

在藤蔓的生长中,我不知不觉地走出一种攀比,于是我揣上几片屋瓦随同父亲上屋檐去了,因为那时的我并不懂得准备。

上了屋檐。“哇,视眼一片开阔,我可以看好多东西啊!爸,这真好玩。”我惊叹着。父亲似乎并不觉得这是多么好玩反而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小心点,别摔下去了!”“知道啦。”我不耐烦地叫着。意外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我踩到了瓦片,瓦片却像滑板一样带我离开正常轨道。就这样,脚上的疤痕永远停留住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刻。

渐渐地,在属于我的词汇里不再有“不会”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寞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我的自由,我的梦想在无聊无期的张望中悄然无声地滋长,却不忘提醒我做好准备取得自由与梦想。当我遥遥地又看到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我依旧接受着来自那时的教训。

因而我懂得了梦想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让我的太阳炙烤着我,让我的月亮濯洗着我,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我,远方痛苦后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的长。春天风似的跑了,火辣辣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天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爬上我的额际,庆幸的是痛苦后记忆更清晰。朋友,你的屋檐呢!(陶天吟)

冷冷的雨

冷冷清清,孤独的我背上孤独的行囊,登上了孤独的征途。回首往事,多少喜怒哀乐,多少良师益友,我都可放得下,但心中总有一处,让我擦不净,抹不去。每每想来,一股莫名泪流涌上心头,化成一场雨,冷冷地洒在我的心上,却不知是不时地绞痛着我的心坎,还是默默地滋润着我的心田。那场心雨把我带回到了那场雨季。

教室外的雨淅淅沥沥地打在不能再弯的小草上,一边的树枝在愤怒,但也只能弯着腰唠叨。我刚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全身都是阴天,耳边还回荡着老师的话语:“说了多少次了,不要给别人抄作业,别以为自己了不起,虚心点,你拿过满分吗?”真气死我了。走到教室门口对着门狠狠敲了一拳,见不怎么动又踢了一脚。回到座位上的我还不平静,用仇恨的目光瞪着每个人,“给我去死吧”我心想。

直到我眼睛受不了了,总算安静下来,表情也算有点人样了,心想再也不给人看自己的作业了。

外面的雨却越下越大。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桌子好乱。“啊,有人抄我作业,决不饶他。” 于是最后一节自修课,我不敢乱动。一下课,我问大家是谁,他们只顾归书包走人,随便说:“不知道。”我火了,找到经常拿我作业的那位女同学,大声地叫道:“你抄我作业了?”我的眼光死盯住她,在告诉她别想逃。没想到它呆了一秒,不知所措,然后笑了一笑,回过头去,“没有。”我更恼了,“没有?你敢说没有?”“没有就是没有。”皱了皱眉头,她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你以为我不知道,就是你,骗不了我的。”她似乎也怒了,朝我大喊:“我没拿!”我已经看到她的两眶泪水了,但被怒火冲昏的我依然认定是她。最后她的眼睛再也无法承受泪水的重压,怒视我一眼,跑出教室,没有带上书包和雨伞。

其他同学在笑,我还说:“这是抄袭的后果。”其他同学说她没有,她是去问老师后做完的,而我桌子的混乱是由于风吹书到地上,她帮我捡上去的。我傻了,呆呆的望着她跑走的脚印。我去追,可雨大得我失去她的方向,我才发现那雨扎在身上是多么的冷!后来她转了学,我再也没遇到她。

我后悔没勇气说对不起,但我知道那冷冷的雨会陪我走完这条人生的征途。(惠

峰)

痛心疾首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诗含愁,人更愁。默默地,我怯怯前行。平素,置身于隆冬寒雪,周身激情喷涌,如有烈火一团,从胸中喷出,蔓延开去,融化了冰雪世界。而今,只觉脚下积雪,凉意啮足,浸透了人心。那茫茫冰雪,也泛着寒光,隐隐刺痛了我的神经。

回想这次考试再度失败,自责、悔恨涌上心头。

考试前,我对自己已是胸有成竹,认为做过这么多题目,题型又八九不离十,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失误。于是,在周围同学们记诵、读书、讨论的嚣闹中我波澜不惊,编织着虚妄的神话„„

陡然间,我忽觉晴空霹雳,心头一震,似五雷轰顶——这已是后事。回想那仍然存在于我短暂性记忆的瞬间,我在做什么?发呆?嗤之以鼻?信心满满?高枕无忧?这些记忆似如飘飘秋叶盘旋在空中,而我则处于一只随时会被树叶压垮的小秋虫的地位,窒息的感觉随血液流通四肢百骸,散布在每个细胞核内。我只觉得全身僵硬,难以动弹。我闭上眼睛,觉得自己的灵魂飘荡起来。我看到火红的太阳,我伸手去摘,在触碰的那一刹那,在得意忘形之际,我被硬生生地摔了下来,摔得惨不可言。此时我才明白,天堂到地狱只是一念之差。

我慢慢回过神来,执着考卷理智地翻着,才发现那些打上鲜红大叉的题目我并非不会做,有的曾经做过,已耳熟能详,有的是计算错误,这是我的第一大错,我却未能及时改过。当我把这些题重做一遍时,我才理解什么叫并非不能。是我简单发热的头脑造成了这样的痛心疾首。

刚登上崖顶就从悬崖摔落,刚种的花朵就被大风打折,刚点燃的火炬就被暴雨浇灭。悔恨、失望、怨天尤人,这又有什么用!只怪“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正当我眉低神黯、悲天悯人之时,不知何人接下话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愕然抬首,心中的冰层豁然粉碎。是啊,小沟小坎算什么,只有重整旗鼓,反思过错,将它们刻骨铭心地记取,才能补偿曾经失去的,才能让自己不再跌倒!(杨凌倩)

在我生命最美丽的时候

生命里最美丽的时候,没有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没有花丛中最沁人的芬芳,有的只是经受,因为在我心中,经受着命运的考验才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候。

尚且肤浅稚拙的思想在那天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一向心高气傲的我无奈地接受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不及格。我那惨不忍睹的物理讲义,充斥着自卑与不可避免的怨恨情绪,顿时感到万念俱灰。头无法再高高的扬起,眼神开始飘忽不定,不再如往常一样执拗而倔强着。所幸尚未对回家感到恐惧,于是拖着冗长的步子去接受另一个挑战。

意料之中的是父亲早就得知了这个他闻所未闻的分数。面对比往常严肃的父亲,我不语。我以为父亲会忍不住开始他的演讲式教育,可是父亲也久久无语。

“爸,怎么不说话?”我没好气,又掺杂着没底气的战战兢兢,只是头仍然低着。“你现在正处在你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候,你应该用心欣赏,我何苦打扰你呢?”父亲漫不经心的话使我感到莫大的耻辱,因为那水平绝高的讽刺。

良久,我双眼噙着泪水问他:“分明就很生气,为什么还要挖苦我呢?”父亲似乎也为我的不解叹了口气,声音也语重心长起来。“你忘记爱迪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最美丽的时候,不是他享受鲜花的时候,而是在他默默地奋斗和经受命运考验的时候,你面对着人生中第一次的因为学业的挫折,应该享受你经历它的过程。”“可是勇于面对挫折的道理谁都懂,真正做到却绝非轻易啊!”我心里埋怨着在这样的时候父亲还文绉绉的搬着一套套的大道理。“我相信你绝对做得到!”父亲停顿了一下,问我:“记得你考试前一天晚上在干吗么?你在看与学习无关的杂志,我没记错吧。”我的心猛的一沉,考前不复习似乎早已是惯例,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会是现在这样的结果。父亲便插入我的沉默,继续娓娓道来。

“正因为这样,我才相信你绝对做得到,因为你不是就真那么差劲,我才说这是你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候,你得学会在这样的时候独立思考,然后答复自己。”父亲的话就此打住,可是我的思绪却绵延地泛滥开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小挫之后,必有大获。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在不断犯错与受挫后方能不留下太多的遗憾。面对着如此渺小的挫折,何苦与项羽一样自刎乌江,无法解脱呢?人就像不能逃避死亡一样不能逃避挫折,而我因为这最美的时刻,领悟了许多。在我生命最美丽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信念:错过了星星就别再错过太阳,在犯错与纠错中那份通向成功的财富,坚信风雨过后我就是最美丽的彩虹!(瞿亦诗)

我••••水滴•大海 看到那滴水,我以为是大海。——题记

从小,我生长在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里,一座座坚硬褐色的巍峨大山使我们过着贫穷、缺水的日子。我如同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抬起头,只能瞥见上方那片蔚蓝的天,看久了,仿佛隐约能看见大海的影子,仿佛能听到浪花的声音,终于有一天,抵不住诱惑的我匆忙地踏上了寻海之路。

在一片干旱的黄土上,曾有那么一点小水滴,它对大海充满了向往,它多么渴望成为大海浪花上那活泼跳跃的一滴海水,畅游在大海无比宽广的胸怀里。也终于有一天,它抵制不住内心的渴望,踏上了寻海之路。

我兴奋地赶着路,在烈日炎炎下跋山涉水。荆条一次次地割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在我的身上左划一刀右划一条,殷红的血水和着汗水印在了我的鞋印里,见证着我走过的路。可每每想起我心中的大海,疼痛、劳累便被我抛在了一旁,在树叶班驳的空隙间,我仿佛看到了阳光照在大海上金光闪闪的一片。满怀着憧憬,我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那滴水在不断地缩小,炎热的阳光在慢慢地消磨着它的生命,它不得不一次次地停在叶间休息,像离开水的鱼儿一般乞求一丝甘露。它想过放弃,想融入一条小溪中,可心里一想起那蔚蓝壮阔的大海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它精疲力竭地怀者希望向前赶着。

终于,我走到了这条路的尽头,那时已是黑夜,疲惫不堪的我躺在草地上睡着了,心里想着,明天明天我就可以看到大海了,真实的大海!

黎明的第一丝曙光柔柔地照着我,满怀希望,我睁开双眼,朦胧中看到了那颗晶莹剔透的水滴。我欣喜若狂,以为看到了大海,可当我站起身,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大草原,一片大草原!我急急忙忙地踏上征途,可却忽略了辨别一下方向,最后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我瘫坐在草地上,那颗水滴也仿佛耷拉着脑袋,我们彼此沮丧的互望,久久地,我们似乎在对方的眼里都看到了大海,都闻到了咸咸的海风,都领悟到了大海的精神„„(蒋

璐)

断点

17岁是一段短暂却又漫长的旅程,因为有了那些如同断点一般使人感到严峻,但你又不得不振奋精神去面对事物,我们这一段路才走得有价值,脚力才得到了提升。

记得那是刚刚进初中的一个礼拜,在好奇与美好憧憬的搀引下,我心情愉悦地走进了如同潘多拉魔盒般的教室,在放荡的与同学交谈之后,“正菜”上来了。老师那和蔼的面容飘入了我们的视野。在机械化的几十分钟介绍后,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作文,顿时我觉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美好”二字在记忆中裂缝,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我用力绞于思维的慧泉,笨拙的笔头在本子上经过了2个多小时艰难的马拉松后,终于!在10点的钟声敲响之前完成了。顿时心中的喜悦如夏天的爬山虎在我的全身疯狂覆盖,以至于晚上都有点因呼吸不畅而难以入睡的感觉。幻想着明天可能会好一点。

由于我是住宿的,时间就好比是以前手中任意玩耍的大绳,变成了学校手中的皮鞭。这不,我还在宿舍床上,进入梦境高潮时,6点的起床铃声,像一只罪恶的大手把我从桃花源般亲切的被褥中拖了出来,尽管有些留恋,但不得不像梦游一般的晃进了教室,开始口干舌燥,有如被施了“无聊”魔法的早读课,接下来一堂堂课终于开始了。开始时我似乎有点劲头,但绝对不满10分钟,我就又开始了旋涡般“深沉”的安静,尽管老师使出了18般武艺,但我沉钝的心依然无精打采。下课后,拿个作业本,似懂非懂地在上面涂着。晚上我又背上白银般沉重的月亮,吓着幽灵般不散的虫子,提着我那缺钙的身体一步步艰难地走向宿舍,什么也不干地栽在了床上„„

就这样,我度过了一个礼拜,那时的我也成了“集中营”里憔悴的战俘。我在里面虔诚地乱走直到月考的那一声惊雷劈醒了我。看着那寒酸的成绩,听着父母、老师如万兵般尖锐的目光,我痛苦地想把自己关入地狱。经过了与心灵漫长的谈判,我决定了,决定用腾飞来挡回各方面的质问。我哼着“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手拿奥斯特洛夫斯基给我的“人生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怎能见到美丽的浪花”这把利剑,一路披荆斩棘,上课不再沉沦,时间不再放肆,态度不再阴暗。终于在我荒瘠的土地上长出了美丽的果实,父母、老师的利器,被我突飞猛进的成绩所拒之门外,甜蜜充实在体内泛滥。断点成为成长之路上优美的符号。

人生离不开断点,正如人需要血液,人生必须去面对断点,因为我们不能拒绝成长。(金鸣人)

我对妈妈说“不”

枯黄的叶子铺满了一地。那光秃秃的枝干在风中摇摆,这里的风和我此时的心一样冷,我拉了拉衣领,把那冻僵了的脑袋缩了进去,继续俳徊在这条小路上。

我不想回家、因为我怕见到她,见到她那锋利的目光,仿佛一把利剑、要剖开我的心,但我又觉得那目光黯器的,又失杂些忧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层隔膜悄悄地在我俩之间滋上,虽然准此都想捅破它,但谁也没有成功。

放学了,我兴冲冲地推开家门,忘记了手里的那本诗集;“妈,我回来了!”“手上什么书,让我看看。”糟了,全完了,我怎么没把书放进包里。“这是什么诗呀!怎么都是‘爱’呀‘爱’的!你这学期都在做些什么,难怪老师反映你成绩有所下降、滑坡得那么厉害,我看你以后还看不开这些。”说着,就准备撕。

我怎么会让她撕,我一把抢过来:“不能撕,这是借来的„„”没等我说完,“啪”的一声,她在我的脸上重重地扇了一下,她似乎很激动,在客厅里来回走动:“你说,平时你要参考书什么的,我哪次不答应?我整天奔波,都是为了谁?你现在看这种书,你对得起谁?你太令我失望了。”

“你只知道成绩、成绩、分数、分数,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我长大了,逐渐成熟了。我不想像一只被关在笼里的鸟那样可怜,晚自习时,你像做贼似的在窗户外监视着,看我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苦读,同学们笑我,说我应该去学反监控。还有,上次下大雨,我和同学在学校里吃了晚饭。没有回家。谁知,你找到班上,你知道我都吓傻了,我怕你会失态,毕竟,这是在许多问学面前,果然,你把我很狠地教育了一番,上课铃响后,你才不情愿地离开了,你没有肯听我解释一句,那天下大雨,我回家也来不及呀!我觉得我很委屈,可是忍气吞声了:现在,我忍无可忍了,你太过分了;我看诗集,也是为了增长知识;我也一直在努力地学习,我也想上一所名牌、重点大学,我在尽我的力。你什么都是对的,你的话都是圣旨,我什么都要照办,现在我受不了啦,我要离开这个讨厌的家。”说完,我便冲出了家门,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不知道我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和妈妈顶撞,我只知道我异常地愤怒。我把这些话憋在心里,我要疯了。如果世界上残忍的行为是制造伤痕,那么我和她都做了残忍的事。

不经意地抬起头,前面小路尽头的身影怎么那么熟悉,难道是她在等我?这么冷的天,在外面站着,她会冻坏的,她的关节炎这几天正发作,我向她走去,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只知道我应该这么做。

“孩子,回家吧,外面冷,今天吗„„”她在轻轻抽咽,我扶着她走回了家,我喜爱的那本诗集放在茶几上。我打开诗集,看到了一下诗句:请原谅我/背叛了你的模式和准则/如果你属于历史/时代需要我/我不能走在你的前面生活/你也无法阻拦钟声在黎明回响。(汪 国真诗)

(江苏 罗圣蒂)[点评] 《我对妈妈说“不”》少年的任性,青春的躁动,成长的压抑,导致了年少的你开始向父母反叛,祸害全源于汪先生的那本诗集!是它的存在导致了一场母女之间的战争。她像一根导火线,跳动着青春的火焰;她又是一根绳,牢牢栓着母女二人的心。文章由反叛母亲到关心母亲可,写出了少年人冲动之举后的反悔,也折射出成长的那一瞬心灵的净化。结尾将汪国真的诗引入文章既照应开头又表明心态,用得恰如其分。

成长的烦恼

英文里ten-ager这个单词, 代表着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一族——青少年,我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冉冉升起,然而也有乌云蔽日的时候,正如成长中的种种烦恼。

“丁零——”闹钟发出刺耳的尖叫声:我知道。这声音也被人形容为“清脆”,但对于一个忙碌一周睡眠不足的人来说,算不上“悦耳”,我就这样被残酷地惊醒了,愣了几秒钟后,突然记起昨晚临睡前的决定,条件反射般看了看枕边——一本又要又厚的书安静地躺在那儿,封面上赫然八个烫金大字“具有亲和力的100条”。没错!我,从今天起就要使自己具有超强亲和力!大人们都说我们进入了成长的叛逆期,不听话,爱顶撞。我嘛,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好好修炼这100条,灭灭嚣张气焰,安全度过人见人厌的叛逆期。“妈咪,早上你在干什么呢? ”转眼间我已穿戴停当,站在厨房门口,按照书中早起第一条要求,笑容可掬地向妈妈问好。只听“咣当”一声,妈妈手中铝盆应声而落。妈妈随即转过身,铁青着脸,怒气冲冲地吼道:“干什么?一大早吓死人呀!”“ 不不,我只是问一下„„”“问什么?没看我忙着呢?”哎!一大早就碰一鼻子灰!第一条不灵,我悻悻地转身离开,身后传来妈妈的小声啼咕:“这孩子,从来不会问什么候,今儿个吓人一跳!”真让人伤心,赶紧逃吧!

哥哥房里传来阵阵读英语的声音,高三了,辛苦啊,我要实行第二条,团结兄弟姐妹。好!我现在就开始“可怜”他,慰问这个辛苦抗战的士兵。我端着一杯可乐(可是用自己零花钱买的),蹑手蹑脚走入哥哥房间,只为不打扰他读书。“哥,喝点儿冰镇可乐!”我咧开嘴勉强笑着。这个“认真刻苦”的伪君子身子一颤,忙取下耳机,冷冷地说:“你行呀!一大早门也不敲就来送冰镇可乐!我可什么都没吃!”“行了吧!谁不知道你在挂羊头卖狗肉,戴耳机听流行歌曲,吓死你!”

我心里如是说。嘴上嘛:“哥,我买了‘张惠妹歌友会’入场券,今天晚上你去放松一下吧!”我暗想:这下你该感谢我了吧!我正期待他脸上绽现出久违的笑容,咦?怎么地眉头一皱?我回头望门口,原来是妈妈。“妈!小妹一大早就跑进来吓人,还要我空腹喝可乐,还用演唱会人场券引诱我!”过分!恶人先告状:什么嘛?我正要争辩,妈妈一把拉我出门,恶狠狠地教训道:“你这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打扰你哥干吗!„„”

天哪!我何罪之有?我只是想证明自己长大了,不再像以往那样与人格格不入,不再叛逆,所以才用了书上的方法,没成想只用了两条,下场就如此悲惨,还换来妈妈一句“这孩子越大越不懂事”。我了解妈妈整日劳碌,哥哥学习压力如山,他们都会烦躁。我只是想证明我不会拖累他们。会好好为他们分忧,哎!无人理解——这才是成年中最大的烦恼。不过我很乐观,我会努力去消除误会,获取理解,自然的,用真心。现在我最想干的就是把那本“又黑又厚的书”驱逐出境,永不录用!(江苏

张丹)[点评] 《成长的烦恼》文章撷取了生活中的典型画面,以戏剧性的冲突描写了青少年活泼好奇又渴望理解的微妙心理。语言诙谐幽默,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真实的题材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渴望成长渴求理解,希望得到家长认可,并为之而努力改变自我的少年形象。

【作文指导】

一、写作要求:

1、立意。吃透原材料,确定写作范围(抓关键句、关键词)。

2、选材。自己生活、成长过程中切合题意的写作材料。自己最熟悉的,最善于表达作文主题的等。

3、结构安排。按照记叙文的一般性叙述顺序进行记叙: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这篇文章,较多的同学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可以全文一个故事,也可以围绕几个分述要点写几个生活片断。

二、写作问题:

1、文体不纯——写成了议论文、书信、戏剧等形式;也有夹叙夹议的。

2、起笔冗长——有写题记的,有写大段议论的。没有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话题。

3、点题烦琐——不够简练,缺少简洁、自然的结尾。

4、叙事平淡——缺少优美流畅的语句,缺少精细的细节描写等。没有亮点。

5、文笔花哨——取名不当(“丹”“峰”等);有“网络文学”之嫌。

6、内容单调——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写初三求学考试的挫折等,生活贫乏。

7、标点欠缺——有一逗到底的。特别是段末句号。

第四篇:初中作文训练:记叙文

作文训练:记叙文

一、多角度思考,求异存同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然而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如赞美老师往往写“辅导差生”“深夜备课”;歌颂母爱往往写“灯下织毛衣”“夏夜陪读”;颂扬雷锋精神往往写“为军属搬运煤球”“搀扶盲人过马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来味同嚼蜡。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⒈材料的选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败主要在于材料的选取。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必须选择新颖的材料。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避免与他人的选材雷同,尽量选取“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材料。

一看到《运动场上》这一题目,学生便不由自主地描写运动员你追我赶,奋力拼搏的场面。如果我们写“观众为落后者鼓劲加油”,不就棋高一着了吗?只要运用发散思维,全方位思考,学生就容易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我曾以《钓鱼》为题,让学生写作。学生由于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写出了各具特色的文章。A.妈妈为了筹钱交学费,劳累过度,病倒在床。星期天,我去钓鱼,准备给妈妈补补身体。(表现母子之情)B.我是钓鱼能手,可大半天,才钓到两条鱼。我感到纳闷,向爸爸一问,得知一个月之前,河上游建了一家工厂。(反映环保问题)C.我偷偷地到王大伯的养鱼池钓鱼,妈妈得知后,让我向王大伯认错,并给了钱。(表现母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D.几位领导干部利用公款钓鱼。(抨击社会不良现象)

其次,要选用具有“时代感”的材料。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农民炒股,老人练功跳舞,个体户捐资修路,干部深入基层体验群众甘苦,昔日光棍要上城里媳妇„„这些材料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写入作文,它们便成了时代的缩影,读之,就仿佛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怎能不令读者欣喜和自豪呢?因此,学生要善于观察,留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这样对写作大有益处。

⒉表现手法的运用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选择角度。张三英俊潇洒,就扬其长,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扬,就避其短,拍其侧影,做到因人而异。

学生也要努力做一个高明的摄影师,要善于根据文章的需要,合理选择角度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既可以正面描写人物,又可以侧面描写人物。正面描写时,又可以从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加以刻画。如赞美教师的作文,既可以写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正面)。也可以写老师忘我工作的情景(正面)。如果觉得正面描写较困难,就可以通过写老师家庭或个人生活表现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侧面)。《江老师的婚事》便是这样一篇佳作。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因为江老师“把学生看得比对象还重要”,所以三次恋爱,三次失败。文章写的是“私事”,表现的却是江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令人叹为观止。

⒊写作对象的选择

学生生活范围主要集中于学校、家庭,写作时对同学、老师、父母记叙得较多。因此学生在选择写作对象时,也要多角度思考,在题目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写其他对象。如默默无闻的清洁工、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发挥余热的退休教师„„

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求异存同是指作者在选材,表现手法的运用,写作对象的选择上,要避免与他人雷同,追求独特的创造。

二、逆向思维

曾有人形象地给新闻下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便是新闻。“狗咬人”是正常现象,人人皆知,没有写的价值;“人咬狗”是反常现象,前所未闻,新奇,具有新闻价值,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我想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现象”,岂不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何乐而不为呢?《让座》是旧题目,如果写“少先队员给盲爷爷让座”或“学生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旧题目加上旧题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如“残疾军人给孕妇让座”“老大伯给看书的小伙子让座”(表现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主题)。

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出事例。

A.春节期间,镇长带上礼物给教师拜年。(尊敬教师的风气可喜)

B.妈妈拜儿子为师,学习电脑知识。(不耻下问,精神可贵)

运用逆向思维,可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写了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正因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爱才显得崇高,令人感动。

电影《泰坦尼克号》叙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然而它却能轰动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是因为天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危难之际的爱情故事。危难之际才见真情,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才显得浪漫、炽热、悲壮,震撼心灵,令观众荡气回肠。

学生写作时,如果能从上述例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A.妈妈给我买礼物。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A.爸爸送我到医院。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A.王老师认真上课。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A.银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B.农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一人一事记叙文之:关键在于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

一、技法点拨

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将人和事的关系处理得最好,是一人一事的记叙文能否出彩的关键。

⒈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叙事是为了写人,叙事的语言每一句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内心世界等服务的,所以,叙事的语言后面一定要注意随时穿插人物描写。

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放学来到那条令人凄神寒骨而又深邃的小巷口。我家在巷

子的尽头,这是条不得不经过的巷子。我想:今天母亲不会再为我点燃那盏指明灯了。我顿时陷入了恐惧,冷风习习,吹得我直打寒颤。面对那幽深的小巷,我束手无策,仿佛猎人手中的猎物,任由他人宰割,却无法抵抗。不经意间,一点星光从我眼前滑过。难道是鬼火?我不敢再冥思遐想,便壮着胆子快步向前迈,走近一看:天哪,那是从病榻上起来的年迈的母亲啊!只见母亲满是皱纹的脸盘惨白吓人,那眼神飘忽不定,像迷路的孩子丢失了指南针,昔日那红润的嘴唇已是黯淡无光。母亲从兜里伸出又冰又冷的手抚摸着我的脸,眼泪一下模糊了我的视线。我情不自禁地扑到母亲怀抱里。此刻,浓浓的暖意渗入到我幼小的心灵。像是一泓清澈的泉水,荡涤起心中的欢歌笑语。母亲吐出几个字“饿„„饿了吗?我去煮夜宵,让你暖和暖和身子。”

评析:本文的中心是为了表现母爱留给“我”的影响,在叙事过程中,作者穿插的病中的母亲在冷冽的寒风中等“我”回家的人物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母爱让人刻骨铭心,从而为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⒉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的片段,一定要重点描写。

例:致命的下课铃响了,我一拎书包,飞一般地冲出教室,一头钻进茫茫的雨帘中。雨水迅速从头顶直浇身上,但我很庆幸,庆幸他没有来。回头看看校门口,同学们一个个钻进温暖宽敞的小车里,马达的声音渐渐地盖过了我的思绪„„“儿子!”一声惊雷把我从梦中惊醒,这熟悉的声音„„不!循声望去,他来了!他手上撑着一把旧伞,扶着一辆老爷自行车,车上的锈迹像他脸上的皱纹一般,满无规律。他脸上带着微笑,尽管很慈祥,但我觉得一身的不自在。“爸爸来迟了,对不起,快带上伞,爸爸送你回家。”他慢慢地说。身旁开过一辆又一辆的小轿车,我感觉得到,车里的同学肯定在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衰老的他和破旧的自行车。我的脸感到了火辣辣的烧痛„„他似乎知道了什么,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我还有事先走了,你自己乘车回家吧。”说完,就跨上车,伴随着“吱嘎,吱嘎”的声音消失在雨帘中。他站过的地方,只有密密匝匝的雨滴和两个还在冒烟的烟头,我知道,他是从来不吸烟的„„

评析:这个片段是表现文章主旨“父爱”,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以上片段进行了重点的刻画,通过对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和“我”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对比反差,表现出“我”感悟到父爱后内心深深的愧疚之情。

⒊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文章浓厚的氛围,可以起到余音缭绕的效果。

例:母亲点亮了那盏微黄的煤油灯,顿时,漆黑的屋里透出了几许的光亮。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针,又一针。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盘。

我再一次凝视着那豆大的灯火,那点点的光,仿佛就是苍老的母亲那即将被榨干的躯体继续为儿女奉献的余热。我霎时明白了,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那昏黄的烛光,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

评析:文段中为数不多的几处环境描写,准确地凸显了“我”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身影也因这“微黄的煤油灯”“豆大的灯火”而越发高大、越发清晰。

二、习作训练

以“那一次,我_____ 了”为题,写一篇650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⒈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⒉在叙事过程中要穿插人物描写。⒊把关键处写详细。

一人一事记叙文之:顺叙事件要以情节取胜

一、技法点拨

用顺叙的记叙顺序构思作文是同学们最常见、最容易把握的方法,如果不运用一定的技巧,这样的作文给人的印象往往平淡无味,很难得到高分。如何才能把这类文章制造出“亮点”,使作文“靓丽”起来呢?

⒈顺叙事件时,要交代清楚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换。

如:写《都是成绩惹的祸》这篇作文,如果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来安排文章作材料,可以这样安排:上午发试卷时,老师对我冷眼相待——中午吃饭时,同学对我冷嘲热讽——晚上在家里,平时热闹的饭桌前鸦雀无声、异常沉闷。如果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安排文章材料,可以这样安排:教室里老师发试卷时对我的态度——午饭后宿舍里同学们对我的态度——回到家父母对我的态度。写作的时候,如果用时间推移构思作文,一定要交代清楚表时间推移的词语“上午——中午——晚上”;如果用地点转换构思作文,则要清楚写出表地点转换的词语“教室里——回到宿舍——回到家里”。

⒉顺叙事件时,应该把所写人物或事件中最独特的地方,加以详细地描写。

例:看着窗外的驰风与骤雨,我感到周围的冷气正一点一点地向我逼来„„我把自己的双手合在一起,冰冷冰冷的。我只能双手用力搓揉,以减轻手上的麻木。

“丽丽,你妈来了。”窗外的同学对我说。

我跑出教室一看,真的是妈妈。只见她在风雨中踟踟而行,瘦弱的身子被狂风暴雨包围着,好似秋天落到地面的一片瘦树叶。

妈妈怎么会来呢?妈妈不是生重病还躺在床上吗?

妈妈是专程来给我送雨伞的。她抬起右手向头发摸了摸,拂去头上的雨水,又俯下身子拍打着被雨水浸湿的裤口,然后直起腰,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说:“孩子,等急了吧?快把衣服穿上,别冻坏了。我还得去接你爸呢!”说完把衣服从腋下取出来,塞给了我。

妈妈的头发被风吹得散乱无型,蜡黄蜡黄的脸上有滴滴的雨滴散落,看着妈妈湿湿的身子在风中瑟瑟颤抖,一股浓液涌上眼帘。

我换上衣服走了几步,真是暖和极了。我正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一回头,见妈妈已经走出很远了,妈妈的背影在风雨中飘摇着,渐行渐远„„

评析:就整篇文章而言,这个描写病中妈妈为我送雨伞的片段显然是表现文章中心最重要的片段,躺在病塌上的妈妈不顾自己的身体在狂风骤雨下给孩子送雨伞的情节是独特的,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⒊顺叙事件时,特别要将最重要、最精彩的情节或片段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重点描写。

如上例中,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是母爱,躺在病塌上的妈妈不顾自己的身体,在狂风骤雨下给孩子送雨伞的情节,显然是文章最能表现母爱的素料,也就是最重要的材料。所以,作者把送伞场面分成三段,运用“点状”的手法,逐段逐段大写特写,让读者一目了然。

总而言之,顺叙事件时,一定要以情节取胜,或通过重点描写重要情节来打动读者,或通过设置悬念、制造情节的波澜起伏来吸引读者。

二、习作训练

以“妈妈的唠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50字左右。

一人一事记叙文之:倒叙事件要过渡自然

一、技法点拨

运用倒叙手法构思的作文,其最大的优势是能突出作者最想表现的重要情节,突显文章最能体现主旨的片段,使作文的结构富有变化,情节错落起伏,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如何运用倒叙手法来构思作文呢?

⒈可以把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开头叙述描写。

例:今天早晨,在水东街上,一位初中生正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后面,一位老大爷在紧紧跟随。转眼间,这位初中生迅速地闪进了学校,径直朝班级走去,老大爷也急忙跟了进去。老大爷为什么要跟踪这位初中生呢?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

评析:例文的叙述之所以说精彩,是因为它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作者把这一精彩的部分放在作文开头,自然引出了对过去事件的回忆。

⒉可以把事件的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或地点转换叙述事件的过程。

例: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这胸针,凝聚着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看到它,奶奶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我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评析:“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是事件的结果,作者把这个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很自然地引出对这枚胸针由来的一段往事的回忆。

⒊可以把整个事件中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部分提到开头叙述。

昏黄的灯光下,妈妈依旧在不停地拧着螺丝。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拧紧都用上了全身的力气。三轮车架下的妈妈,两鬓已经布上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好似一条条深深浅浅的沟壑,粗糙的脸颊在灯光下愈加显得苍白,一双枯树皮似的手在不停地用力、用力„„看着妈妈这用着力的双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

评析: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以骑三轮车为职业的妈妈每天起早摸黑地对家庭的付出,表现母爱的伟大。例文中妈妈修三轮车的片段无疑是最能表现文章主题部分,作者把这样的部分提到了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描写,顺里成章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⒋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和顺叙的转换要有必须的文章过渡。做到衔接自然。

正如以上例文,在倒叙和顺叙的转换之处,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等的事件的起点。

二、习作训练

当青春微笑着向你走来的时候,生活也时时给你教育。有那么一次,它让你懂得,应珍惜什么。请将下面的文题补充完整,再据此写一篇65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题:我懂得了___5

第五篇: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

(一)1.苦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7.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2.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8.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3分)

9.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lO.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1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

3.拔下钥匙

纳兰泽芸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八十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⑧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了高架后的这段路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⑨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⑩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11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12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13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档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脚可能会无意识地碰到油门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14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18.说说下面三个句子中加点短语的不同含义。(3分)(1)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

(2)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

(3)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19.③④⑤段是插叙文字,结合全文分析这几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6分)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5分)

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21.陈乐平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6分)

4.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9.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

议种瘪种

给儿新生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⑪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⑫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5.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早啊!”老张媳妇说。“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7、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4分)

8、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3分)

9、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3分)

10、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简述理由。(3分)

6.圆明园情结

临青

①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像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它的面容。我就是在寻找那个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芜的湖边有一个情结。②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是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百年风雨陪伴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仍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在那里,翘起一枝很绿的俊梢。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看着它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稻;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年年叼,它叼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③隔着那片陷落,我不能触摸那结。也许当年有人要取它的绿荫,而它不给。也不走,就那么缠着、守着那一方泥土,不肯离去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就那么缠着,缠着它的风流还有劫难决不超脱决不化解,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都这么说,可是谁也不能肯定外面的世界有还是没有那一块可以托付终身的泥土。现在只有根了。土地骄傲,土地孕育了这么执拗的一个情结;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存在。就是那种特别的女人,把心种在什么地方就不再离去,那地方辉煌也罢荒废也罢,它只为了自己那份情怀,只为它曾经付出正在付出还要付出,主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纳一双蹬倒山的大头鞋,走它只要活着就走、能走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④它在阴云下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世纪的沧海桑田中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我所感觉的世界里缠绕着,缠绕着。我想那一定是个启示,从百年之前就开始书写,写过风流,写过劫难,终将又写复兴。

28.第①段中作者描写了圆明园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9.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谈谈本文的语言特点。

30.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31.文章中多次提到“结”,请你联系全文内容简要谈谈文中中的“结”是指什么?

答案:

14.答案: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8.(3分)“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每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1)(2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2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极强贬义色彩的词语(2分),形象描绘出搭车“青

年”在司机的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1分),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1分)。(意思

相近即可)10.(4分)参考示例1: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却发现是“青年”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局出人意料,而细节的交待又和前面相照应,使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参考示例2: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在知道真相后心里的不安和愧疚,更引起读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赏析角度正确计2分,分析恰当计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1.(5分)主题: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2分)看法:(3分)参考示例: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积弊,“农夫和蛇”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主题归纳正确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结合现实谈看法计3分,言之成理即可)18.(1)突出故事发生时间的偶然性。(2)突出陈乐平工作岗位的平凡。(3)强调陈乐平身份的平凡。(共3分,每点1分)

19.(6分)内容上:表现陈乐平对家人的爱和责任心(1分),突出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1分),突出人物的平凡(1分);

结构上:为下文写他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作铺垫(2分),使文章内容丰厚,情节富于变化(1分)。

20.(5分)用短句(1分),突出时间的紧迫性(1分)和陈乐平动作的连贯性(1分),表现陈乐平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性格(1分),照应文题(1分)。21.(6分)

示例一:要有爱心。陈乐平爱家人、爱乘客、爱生活,才能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爱,是陈乐平不平凡举措的源泉。

示例二:爱,有回报。陈乐平的女儿体贴爸爸,获救的乘客流泪,都充分表现陈乐平“爱”的感召力。

示例三: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陈乐平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法”2分,“结合文本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2分,具体分析2分,超过5个字以上酌情扣分。)11.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3分)

12.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分)

13.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㈠(14分)

9. ⑪挑种种地

⑫种下瘪种 10.⑪冷落(“漠视”或“抛弃”)。⑫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11.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12.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13.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7、答案示例一:收到对门送来的绿豆糕,老郭夫妇猜测她的用意,其实,老张媳妇只是为了让他们尝尝绿豆糕的味道(或许只是乡下的一种习惯)。

示例二:对门送来一碗绿豆糕,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第二天老张媳妇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事。

示例三:老张媳妇按乡下的风俗给对门送去一碗绿豆糕,结果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这让老张媳妇很不明白。

8、答案示例:老郭媳妇认为来自乡下的老张媳妇送绿豆糕一定是有求于她,很世俗很势利;她为了一碗绿豆糕一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被人利用,谨小慎微;她不相信老张媳妇真的没事,多疑猜忌;她明明担心老张媳妇会给她带来麻烦却口是心非假装热情,虚伪不真诚。

9、答案示例:“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豆糕麻油香味的浓郁,又暗示了绿豆糕代表的老张媳妇淳朴真诚的邻里情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10、答案示例一:有必要,作者这样着意交代人、物、风俗都来自乡下显然别有深意,是为了说明乡下人待人真诚,乡下的民风淳朴,以此和以老郭夫妇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自私世俗形成对比。

示例二:有必要,作者这样是为了说明老张媳妇这样的乡下人没有沾染上城里人的世俗势利,他们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

示例三:没必要,因为城里也有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人与人的隔膜根源不在于城乡的差别。

八、28.写出了圆明园曾经的风流与劫难以及眼前的衰败,为下文抒写圆明园情结做铺垫。

29.用宫灯、笙竹、石兽、华表、珊瑚等表现圆明园的风流;用战火、枪炮、军舰、大炮、火把表现它遭受的劫难。语言蕴藉、含蓄,表意丰富。

30.无论是繁华盛世时,还是遭受侵略、蒙受凌辱时每个中华儿女都执着而顽强地热爱家园、热爱祖国。凭着这种忠贞不渝的精神,我们一定能自立自强,一定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1.曾经的风流和劫难“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这个“结”即指“情结”,是那种执拗而顽强的依恋家园、热爱祖国的情怀。

下载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记叙文 同步梯度训练(范文大全)

    当前库:人大全文97年教育类专题 (GC)初中记叙文 同步梯度训练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199703 【原刊页号】36-38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

    初中课外记叙文阅读训练

    初中课外记叙文阅读训练 1.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⑪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中考作文指导(一)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中考作文指导(一) 知识例话 命题作文,第一关是审题。 审题,即审清题意,弄明白题目要求自己写什么。那么,中考作文究竟会考哪些题型的记叙文呢? 一、定题......

    高一年级记叙文训练一角度(最终定稿)

    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一年级作文导学案 记叙文写作训练(一)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编写:顾舟山 审核:陈国翠 批准: 一、训练目标: 记叙文写作能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二、......

    2018年满分作文 记叙文作文训练(一)

    记叙文作文训练(一) 请以“记忆深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名师点津】“记忆深处”,其审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理解“记忆”和“深处”这两个独立词的内涵。既然是记忆中的东西,就......

    初中经典记叙文

    父亲进屋将试卷狠狠地扔在了我的头上,留下了一句“你是不是不想读书了”便推门而去。剩下我,呆呆的,望着试卷,什么都没说,只是眼泪像掉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滚落。 为什么你从来......

    初中记叙文

    初中记叙文1 天下人都哭过,都流泪过。在男孩们眼中,哭是一种很丢脸的表现;在女孩们眼里,哭却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是女孩,自然也很爱哭。在生活之中,哭有了它的价值。男孩很怕......

    初中记叙文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知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