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另类解读

时间:2019-05-14 11:5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童话另类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童话另类解读》。

第一篇:童话另类解读

童话另类解读

一只名叫史瑞克的绿色怪物,因为长得丑陋而独自在沼泽地过着孤独的生活。有一天,一大群被童话王国驱逐的童话人物闯入了他平静的生活。富有正义感的史瑞克决定前往皇宫,跟那个卑鄙蛮横的童话王国统治者法尔奎德谈判。为了让所有的童话人物回家,他答应帮法尔奎德前往火龙城堡救出美丽的公主菲奥娜。一只喜欢唠叨的骡子唐基跟随史瑞克踏上了营救公主的旅途。他们征服火龙,成功救出公主。在路途上,公主发现史瑞克丑陋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勇敢、害怕孤独的心。唐基鼓励史瑞克勇敢追求真爱,就在最后一刻,史瑞克终于战胜了自卑,向美丽的公主表达了爱意。最后,绚烂夺目的光环散去,怪物并没有因为吻了公主而变得英俊,公主也没有因为怪物之吻而解除咒语,她变得和史瑞克一样丑,与所有的童话故事背道而驰,但他们却拥有了最美好的幸福和真爱。字幕上打出的一行字让人如沐甘霖:为什么每个童话都要有百分百的完美?怪物和公主拥有真挚的爱情,即使永远快乐生活在沼泽地里,又有什么不可以?

解读:

《怪物史莱克》故事的心理学含意是自然界的权力规律不是按标定的地位、等级、尊卑、美丑来决定的,是按实力来决定的,正如狮王争霸。不管史莱克是否善良,如果没有一种超然的神力和勇气以及胆怯的智者骡子唐基的帮助,他不可能赢得伊人归。当然,拥有可以拯救世界的力量和权力可以赢得伊人身,却无法赢得伊人心。还需要有颗敏感、善良、宽容的心来获得公主和读者的认同。相比之下,东方的故事要平实一些,一个放牛娃没有能力、备受欺压,只因为有善良的心也照样赢得美人心。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美丽爱情故事,多少于类似小说唐吉珂德讽刺骑士精神那样来刻意嘲讽文化构建出的完美爱情,结尾正是明证。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个快乐的公主会嫁给一个像史莱克那样好心男人,因为快乐的人并不那么需要帮助。一个落难的公主却可能嫁给拯救或帮助过她的平常人。那么,对于一个好心且具有能力的男人,能否得到像史莱克那样的幸福,要看你所处那个年代能否存在受难的格格。

一个被拯救的与一个拯救者恋爱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必须被小心维持,因为这是爱的合理性前提。两人生活中也许会填满拯救者的无私奉献与被拯救者的真情感激。性爱肯定是不怎么样的,一方拼命的要另一方满足,而另一方因为感激和歉意产生快感压抑。好像永远要上演拯救的一幕,当拯救者累了,被拯救者反过来开始起劲教导拯救者如何有教养、体面的生活。像感恩一样,新的拯救游戏又开始了。他们的后代会高度认同公主,认为一切人格的优点都源于此,会轻视年老衰弱,还有些愚钝的史莱克,把人性中的恶归罪于他。

小人鱼的故事,出自丹麦著名作家和诗人安徒生在19世纪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

在美丽的海洋深处,人鱼国王的小女儿爱丽儿十分向往人类的生活,在一次暴风雨中,纯洁善良的爱丽儿救起了遇难落水的英俊王子,从此便爱上了他。为了和心爱的王子生活在一切,爱丽儿向丑陋的巫婆乌苏拉求助,希望能够变成人类,但不怀好意的乌苏拉,野心勃勃地想夺取国王所统治的海洋世界,所以与爱丽儿约定:用爱丽儿动听的声音交换成为人类的条件,但是上岸后的第三天太阳下山前,得到王子的真爱之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否则她的灵魂将永远属于巫婆。而在这唯美伤痛的爱情童话中,小人鱼为成全王子和另一位公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化为泡沫的躯体为心上人的快乐而祝福。

解读:

《美人鱼》用最悲情的笔调描写最纯情女子,注定要走的一种悲惨结局,对爱情的执着奉献无异于一种自虐。不过,这样的自虐是存在一种心理需求的,常常发生于自我意义的丧失者,希望通过对一个人无私的爱,换来一些关注和喜欢,因此获得存在的价值。有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有一种苛求色彩,把爱情中保持边界并寻找获益的女子看成是对爱不纯洁的人。其实,这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价值的否定,正如性自由是男性倡导而来,爱情的纯粹论也是帮助男人可以胡作非为的工具。把美人鱼这个角色换成一只可爱的公鱼试试,你会觉得很滑稽,故事不仅不美,而且觉得那个男人只是痴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就是明证。

这个故事对纯洁美丽的少女是一剂可卡因,让那些年轻的生命在这种虚幻的美好中化为水泡,女孩子们一定要引此为鉴。如果我们去找文化象征,故事中美人鱼美妙的歌声象征少女的贞洁,正是美人鱼情结让很多善良的少女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对爱的牺牲,一旦失去美妙的歌喉(童贞),爱情仿佛就变轻了,像水泡一样。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那么看重贞洁了,歌喉也不再具有交换的价值。

爱只是一种心理需求,不是生命的全部。率先爱自己,珍惜自己,心疼自己的女子,才能得到男友的爱、珍惜、心疼。一个善良的男子和美人鱼这样的女子恋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游戏,因为这样的奉献游戏让每个人都有沉重负担,爱情不再是一种轻松、娱悦、欢快的事。即便结成婚姻,日子可能也不好过。一个把自己看得不重要的人做一切事情只为了对方,生活也全凭对方决定,性事自然不会有自己的主张。但爱情是需要彼此取悦的,如果你不能取悦你的爱人的同时取悦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取悦自己,你的婚姻能有多幸福呢?

《白雪公主》来源于18世纪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而编著成的著名《格林童话》,是一个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百年来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有一位皮肤像雪一样白,脸颊像苹果一样红润的白雪公主,她美丽善良,纯洁可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她的继母——恶毒的皇后则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巫师。当她从魔镜中得知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是白雪公主后,她妒火中烧,指使猎人将白雪公主暗中除掉。猎人不忍心,偷偷放了白雪公主,把猪心带回皇宫交差。住在森林深处的七个善良的小矮人收留了白雪公主,她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有延续多久,坏皇后得知以后,化装成老太婆骗白雪公主吃下了有毒的苹果。白雪公主倒地不醒,而坏皇后也在七个小矮人的追赶下摔死在悬崖下。就在小矮人们悲痛欲绝时,白雪公主的白马王子出现了。王子深深的一吻破除了魔法,白雪公主得救了。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解读:

《白雪公主》的象征意义应该是失足少女。本身高雅的女子因为颠沛的命运流落街头,被黑势力控制,虽然有好心人帮助她几渡危机,最后还是遭遇邪恶陷害,深陷困境。白雪公主的昏睡象征着善良的心已经死了。这也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爱情,白马王子深情的一吻(爱情与联姻)可以帮助一个美丽的女子重获新生。当然,把邪恶的巫婆看成后妈的无情亦无不可,但在当今的世界被父母操纵的婚姻已经很少。

和这样的少女恋爱,你一定要多读《白雪公主》,这样可以增加你们爱情的美感,也能帮助女孩重塑自我,寻得信心。不过,那个男人不要老以白马王子自居,因为这个吻一旦吻了,你们就平等了,不能老提对方吃毒苹果的事。爱情中最忌讳的不信任,或翻成年旧事,以为人犯错误会一犯再犯,这样的思维模式可能把爱情搞得冰冷。让那个善良的女孩刚出狼窝(困境)又入虎口(婚姻),她已经非常脆弱的心这次更是被深深伤害,被自己喜欢的人伤害,不仅心死,恐怕连灵魂也没了。勉强活着的她只能幻想新的白马王子,开始新的漫长等待。结果你成为黑势力继续压制她自由生活的延续,拯救了她却害死了她。

解读的说明:所有的解读都会故意的曲解作品的原意,把故事从原有的文化定义与逻辑下解构与释放,这是心理学的改译。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视觉下表达不同的意义。所以,对忠实于原作品真实,或内心不能容忍不真实的人,我要说声抱歉!

《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也来源于18世纪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而编著成的著名《格林童话》。天真活泼的小红帽在妈妈的嘱咐之下去看望生病的奶奶,半路上贪玩摘野花,遭遇了阴险狡猾的大灰狼。大灰狼从小红帽口中骗得了她此行的目的,决定吃掉小红帽和她的奶奶。它先偷偷地跑到奶奶家把奶奶吃掉了,然后穿上奶奶的衣服假扮成奶奶在床上等待小红帽。小红帽见对“奶奶”的种种迹象感到蹊跷,大灰狼眼见伪装败露,跳起来要吃掉小红帽,小红帽夺门而逃,追赶的过程中遇到了善良勇敢的猎人,猎人杀掉了大灰狼,救出了奶奶。从此,小红帽再也不敢在路上贪玩了。

一个好玩的女子邂逅大灰狼的故事,几经艰难终于跳出升天,从此安分守己。解读这个大灰狼是唐璜那样的花花公子还不够,还必须是个老男人。老男人具有七十二变的本身,能说会道,爱情技术炉火纯青,很能迷惑小姑娘。很多年轻女子涉世不深,不能识破这样的男人屁股下的狼尾巴,错把他当成一个好人。不过,这样的解读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比较接受夫妻同庚这样的观念,甚至还认为女人可以少大一点。而反观西方世界,年龄跟爱情无关,真正的爱情是没有年龄的价值取向的,是可以跨越一切的。

那么,还能怎样来解读呢?我的脑海跳出恋父这个精神分析的词。一个刚出茅庐的少女很可能得到一些大人的关爱,由于恋父情结的影响,无意识想在关系中获得一种亲情(投射所致)。由于想继续拥有这样的感觉,少女会把对对方的依恋看成是爱或误解是爱,当然也不排除成人的诱导。不过,这样的爱很多只是试图维持关系,没有来自内心的激情。等到自己真正性成熟,并真正的需要激情时,才明白与大灰狼的依恋不是自己需要的爱。

如果一个纯真的女子遇到一个好心的老男人,问题还不大,那人会保持一种道德边界,让少女在关系中得到的只是亲情和信任。遇到一个坏唐璜可能就不那么简单。这样的人会利用少女的无知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过,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大灰狼似的老男人也是文化标定而已,是一些小男人的愤愤不平。也许,跟这样的成熟男人你更能得到性爱的成长,更能积攒可以用于周旋、应付复杂情爱关系的能力,甚至更易到达性爱中的涅磐境界。也许,与大灰狼经历有时候是让人犹如从茧中挣脱,像美丽的蝴蝶,展开劫后重生的翅膀,在自由天空中飞翔得更快、更高。

同性爱——快乐王子&小燕子

《快乐王子》是爱尔兰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作品,一百多年来享誉世界。

一对同性朋友,王子雕像与小燕子。冬天来临,燕子想飞到埃及,那里是他冬天的归宿,但每一回他要走,都被王子苦苦劝留,两者之间若即若离。燕子还是留了下来,并按照王子的嘱咐,将镶嵌在雕像上的金银珠宝啄下,四方奔走,送给苦难中的人。最终,他俩都面临绝境,书中这么描写:

“亲爱的王子,再见吧!”燕子喃喃地说:“你肯让我亲一下你的手吗?”

“小燕子,我很高兴,你到底要到埃及去了,”王子说,“你在我这里呆得太久。不过,我要你亲我的嘴唇,因为,我爱你。”

“我去的地方,不是埃及,”燕子说,“我是到死亡之家去,死是睡的兄弟,不是吗?” 燕子吻了快乐王子的嘴唇,跌落在他的脚下,死了。就在那个时刻,在这座雕像里,响起了一个奇怪的爆裂声。原来,王子的那颗心碎了。

?/P> ?/P> 解读

同性爱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人们会对小时候的同性玩伴自然的产生一种情愫或依恋,这种依恋除了没有对侵入身体的欲望外,差不多和爱是一样的。尤其对于中国人,在传统礼仪的熏陶下,男女受授不亲,小时候只能与同性游玩。按照性发展理论来看,这种社会文化更容易产生同性爱群体。

我小的时候和青年的时候,每个时段都有一个同性的好友,而且只和一个,形式上很像是恋爱。儿童时期是王志祥,一块糖要咬成两半分,割扁桃体、患腮腺炎也一起住院,幼儿园、小学都在一个班。少年时期是张清满,少年轻狂,吟诗作画,互相欣赏,经常会挤一张床,把另一张床空着。青年时期是文浩,志同道合,兴趣个性都很相似。当然,这些朋友仍旧是我现在的好友。

同性的爱情多少有点反向色彩,像一种逆反或标新,有时比异性间爱的更极端。尤其是女性间的爱,由于隐私的分享和共同面对文化与社会压力,爱的扭结就更深,双方不得不发展更深的依恋来维持关系的快乐。所以,同性恋的破灭所致的刑事案件比率可能比异性恋更多。

客观的说,女性同性爱有一种美感,相似一种人自慰自爱的过程。在艾滋病、性病高发的今天,女性同性爱有很高的安全性。男性同性爱却比异性爱间更多风险,因为身体侵入与体液的交换比异性爱间更猛烈,感染病毒的机会更大。

不管怎么说,《快乐王子》的故事不像是同性恋象征。王子的心碎不仅是小燕子的死,也在于感觉他的存在已经没有了价值。一个总在寻求自我价值,生活在渴求意义下面的人,如果有一天失去了自我感,心碎的感觉亦如快乐王子。

那么,人们真的那么需要存在的意义吗!?存在是不需要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也是唯一的意义,这是存在主义大师说的话。当人不再需要被存在的意义所驱使,人们才可能享受生命的自在之乐,才能品尝自然的纯美和情爱的甘甜。

做小王子这样的人,注定是悲剧!爱情竞赛——大力水手、公主奥莉薇&布鲁托

大力水手是在75年前横空出世的。1929年1月17日,大力水手开始在漫画家埃尔兹·西格的为当时的《纽约时报》所作的连环画《顶箍剧院》中现身,并且一炮走红。

大力水手波佩是个为人诚恳正直,奉行正义,专门打击怪物及恶势的小伙子。他有一个可爱的女朋友,名叫奥莉薇。这个奥莉薇是个百分之百的女人,曲线除外。她思想独立、想象力过盛,因此惹来无数的麻烦,令她穷于应付。所以波佩的时间多半都花在救援女友奥莉薇上。所幸有波佩和“菠菜大力丸”,她才能度过难关。波佩尽管不怎么会说甜言蜜语,但是却比任何男朋友都来得有耐心、有爱心。虽然奥莉薇真心爱着波佩,但偶尔也会被财富和奉承所诱惑。在他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布鲁托,最爱破坏波佩和奥莉薇的感情,是个讨厌的第三者。布鲁托唯一的长处便是有恒心,不论他挨揍多少次,但总坚信自己能打败波佩,赢得奥莉薇的芳心。

另类解读

大力水手的故事我没有真正看过,偶尔看过一些片断,感觉只是游戏而已。如果用心理学去解构的话,应该是勇气、正直、正义与财富、邪恶、权力的较量。老百姓喜欢把拥有权力与财富的人比喻成为头脑愚钝、简单的人,但他们贪婪、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善良的人总是被动的,总是在防御,守紧自己的所属。奥莉薇只是一个谁胜谁负的象征,所以她摇摆在两种势力里。

另类解读不一样,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人内心善与恶此消彼长间的争斗。布鲁托其实是人的本能欲望(本我),它自我中心,贪婪,顽固,被色欲所引,被权力所惑,只获取不给与。波佩更像人们头脑中的道德观念(超我),善良,崇尚真爱,关心,利他主义,只给与不获取。在物欲下面道德总是处在弱势的位置,所以也是他不如布鲁托有力,有心计的原因。好在有菠菜大力丸撑腰,这个大力丸应该代表主流文化构成的社会压力,使柔弱的大力水手看起来还能勉强保持住像个体面的正人君子。

那么奥莉薇象征着自我,她面临本我与超我的竞争,但她把握着一个权力,那就是在两者之间选择。整个故事看起来像奥莉薇(自我)玩得一种高级游戏,她扮演一个弱者,从而获取一些物欲享乐的机会,但她不用承担责任,责任应该是波佩的事,谁让他的力量总是时有时无,让本能钻了空子。我觉得,人应该摇摆在利他与利己,节制与欲望,自行其是与自我约束,付出与收获两个极点之间,这才是活生生的生活。人无论被那个极点主宰(其实不可能),结果可能都会让他人不寒而栗的。

再来说说如何处理爱情的竞争游戏,愿意玩这种游戏的人一定是多少有些闲得无聊的人,因为你爱的是一个人,不是物,用不着你守着看着。只要尽到你的努力,表明你的态度,胜负不由你决定。如果现实中的爱情真像大力水手与布鲁托那样,爱情一定好玩。可惜,很多男人不允许这样的竞争发生,要不自动退出,要不就横眉相对。不过常常这个横眉不是针对布鲁托,而是针对奥莉薇。这是女性的可悲,谁让你被看成容易控制的弱者。我猜根源还在一种男权文化,如果女人接受了我,女人就是我的。谁来和我竞争就是一种冒犯。聪明的女子也会刻意回避这样的竞争,因为不仅不浪漫,反易遭人指责。

如果我来建议,我希望聪明的女子更要关注那个遇到竞争就稍微退后的人,有些男子不是因为胆怯,或者爱你不深,而是内心有一种善意,把选择权还给你,让你可以自由抉择。这样的男人是块宝,失之交臂太可惜。

最后申明,六篇童话故事的编写部分来自《时尚娇点》杂志社。

第二篇:童话另类解读《白雪公主》等(李子勋)

童话另类解读3 《白雪公主》

童话爱模式另类解读3

李子勋

《白雪公主》来源于18世纪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而编著成的著名《格林童话》,是一个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百年来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有一位皮肤像雪一样白,脸颊像苹果一样红润的白雪公主,她美丽善良,纯洁可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她的继母——恶毒的皇后则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巫师。当她从魔镜中得知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是白雪公主后,她妒火中烧,指使猎人将白雪公主暗中除掉。猎人不忍心,偷偷放了白雪公主,把猪心带回皇宫交差。住在森林深处的七个善良的小矮人收留了白雪公主,她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有延续多久,坏皇后得知以后,化装成老太婆骗白雪公主吃下了有毒的苹果。白雪公主倒地不醒,而坏皇后也在七个小矮人的追赶下摔死在悬崖下。就在小矮人们悲痛欲绝时,白雪公主的白马王子出现了。王子深深的一吻破除了魔法,白雪公主得救了。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解读:

《白雪公主》的象征意义应该是失足少女。本身高雅的女子因为颠沛的命运流落街头,被黑势力控制,虽然有好心人帮助她几渡危机,最后还是遭遇邪恶陷害,深陷困境。白雪公主的昏睡象征着善良的心已经死了。这也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爱情,白马王子深情的一吻(爱情与联姻)可以帮助一个美丽的女子重获新生。当然,把邪恶的巫婆看成后妈的无情亦无不可,但在当今的世界被父母操纵的婚姻已经很少。

和这样的少女恋爱,你一定要多读《白雪公主》,这样可以增加你们爱情的美感,也能帮助女孩重塑自我,寻得信心。不过,那个男人不要老以白马王子自居,因为这个吻一旦吻了,你们就平等了,不能老提对方吃毒苹果的事。爱情中最忌讳的不信任,或翻成年旧事,以为人犯错误会一犯再犯,这样的思维模式可能把爱情搞得冰冷。让那个善良的女孩刚出狼窝(困境)又入虎口(婚姻),她已经非常脆弱的心这次更是被深深伤害,被自己喜欢的人伤害,不仅心死,恐怕连灵魂也没了。勉强活着的她只能幻想新的白马王子,开始新的漫长等待。结果你成为黑势力继续压制她自由生活的延续,拯救了她却害死了她。

解读的说明:所有的解读都会故意的曲解作品的原意,把故事从原有的文化定义与逻辑下解构与释放,这是心理学的改译。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视觉下表达不同的意义。所以,对忠实于原作品真实,或内心不能容忍不真实的人,我要说声抱歉!

童话另类解读2 小人鱼的故事

童话另类解读2

李子勋

小人鱼的故事,出自丹麦著名作家和诗人安徒生在19世纪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

在美丽的海洋深处,人鱼国王的小女儿爱丽儿十分向往人类的生活,在一次暴风雨中,纯洁善良的爱丽儿救起了遇难落水的英俊王子,从此便爱上了他。为了和心爱的王子生活在一切,爱丽儿向丑陋的巫婆乌苏拉求助,希望能够变成人类,但不怀好意的乌苏拉,野心勃勃地想夺取国王所统治的海洋世界,所以与爱丽儿约定:用爱丽儿动听的声音交换成为人类的条件,但是上岸后的第三天太阳下山前,得到王子的真爱之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否则她的灵魂将永远属于巫婆。而在这唯美伤痛的爱情童话中,小人鱼为成全王子和另一位公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化为泡沫的躯体为心上人的快乐而祝福。

解读:

《美人鱼》用最悲情的笔调描写最纯情女子,注定要走的一种悲惨结局,对爱情的执着奉献无异于一种自虐。不过,这样的自虐是存在一种心理需求的,常常发生于自我意义的丧失者,希望通过对一个人无私的爱,换来一些关注和喜欢,因此获得存在的价值。有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有一种苛求色彩,把爱情中保持边界并寻找获益的女子看成是对爱不纯洁的人。其实,这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价值的否定,正如性自由是男性倡导而来,爱情的纯粹论也是帮助男人可以胡作非为的工具。把美人鱼这个角色换成一只可爱的公鱼试试,你会觉得很滑稽,故事不仅不美,而且觉得那个男人只是痴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就是明证。

这个故事对纯洁美丽的少女是一剂可卡因,让那些年轻的生命在这种虚幻的美好中化为水泡,女孩子们一定要引此为鉴。如果我们去找文化象征,故事中美人鱼美妙的歌声象征少女的贞洁,正是美人鱼情结让很多善良的少女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对爱的牺牲,一旦失去美妙的歌喉(童贞),爱情仿佛就变轻了,像水泡一样。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那么看重贞洁了,歌喉也不再具有交换的价值。

爱只是一种心理需求,不是生命的全部。率先爱自己,珍惜自己,心疼自己的女子,才能得到男友的爱、珍惜、心疼。一个善良的男子和美人鱼这样的女子恋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游戏,因为这样的奉献游戏让每个人都有沉重负担,爱情不再是一种轻松、娱悦、欢快的事。即便结成婚姻,日子可能也不好过。一个把自己看得不重要的人做一切事情只为了对方,生活也全凭对方决定,性事自然不会有自己的主张。但爱情是需要彼此取悦的,如果你不能取悦你的爱人的同时取悦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取悦自己,你的婚姻能有多幸福呢?

童话故事的另类解读4《小红帽与大灰狼》

童话故事的另类解读4

李子勋

《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也来源于18世纪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而编著成的著名《格林童话》。

天真活泼的小红帽在妈妈的嘱咐之下去看望生病的奶奶,半路上贪玩摘野花,遭遇了阴险狡猾的大灰狼。大灰狼从小红帽口中骗得了她此行的目的,决定吃掉小红帽和她的奶奶。它先偷偷地跑到奶奶家把奶奶吃掉了,然后穿上奶奶的衣服假扮成奶奶在床上等待小红帽。小红帽见对“奶奶”的种种迹象感到蹊跷,大灰狼眼见伪装败露,跳起来要吃掉小红帽,小红帽夺门而逃,追赶的过程中遇到了善良勇敢的猎人,猎人杀掉了大灰狼,救出了奶奶。从此,小红帽再也不敢在路上贪玩了。

一个好玩的女子邂逅大灰狼的故事,几经艰难终于跳出升天,从此安分守己。解读这个大灰狼是唐璜那样的花花公子还不够,还必须是个老男人。老男人具有七十二变的本身,能说会道,爱情技术炉火纯青,很能迷惑小姑娘。很多年轻女子涉世不深,不能识破这样的男人屁股下的狼尾巴,错把他当成一个好人。不过,这样的解读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比较接受夫妻同庚这样的观念,甚至还认为女人可以少大一点。而反观西方世界,年龄跟爱情无关,真正的爱情是没有年龄的价值取向的,是可以跨越一切的。

那么,还能怎样来解读呢?我的脑海跳出恋父这个精神分析的词。一个刚出茅庐的少女很可能得到一些大人的关爱,由于恋父情结的影响,无意识想在关系中获得一种亲情(投射所致)。由于想继续拥有这样的感觉,少女会把对对方的依恋看成是爱或误解是爱,当然也不排除成人的诱导。不过,这样的爱很多只是试图维持关系,没有来自内心的激情。等到自己真正性成熟,并真正的需要激情时,才明白与大灰狼的依恋不是自己需要的爱。

如果一个纯真的女子遇到一个好心的老男人,问题还不大,那人会保持一种道德边界,让少女在关系中得到的只是亲情和信任。遇到一个坏唐璜可能就不那么简单。这样的人会利用少女的无知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过,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大灰狼似的老男人也是文化标定而已,是一些小男人的愤愤不平。也许,跟这样的成熟男人你更能得到性爱的成长,更能积攒可以用于周旋、应付复杂情爱关系的能力,甚至更易到达性爱中的涅磐境界。也许,与大灰狼经历有时候是让人犹如从茧中挣脱,像美丽的蝴蝶,展开劫后重生的翅膀,在自由天空中飞翔得更快、更高。

第三篇:另类解读穆斯林的葬礼

另类解读穆斯林的葬礼

最近拜读了茅盾文学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感触颇深,继而在网上搜寻读后感,惊奇地发现没有人跟我的解读角度相同,于是便萌生了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感想文章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想法。

读完《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直觉就想到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虽然两者文笔构思迥乎不同,但在我看来两本书所写的家族灭亡史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百年孤独》里布恩迪亚家族第六代因为乱伦而生出来一个长着猪尾巴最后被蚂蚁吃掉的小男孩怪物来,而《穆斯林的葬礼》里也因为违背社会伦理生出了韩新月,罪孽的制造者韩子奇、梁冰玉最后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新月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作者之所以把韩新月塑造成一个聪明伶俐、冰清玉洁、善良美好的知识女性正是为了跟她的身世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多人从爱情的角度剖析韩新月和楚雁潮的感情悲剧,认为他们最终不能结合的原因是回回不能和汉人通婚的家族信仰规矩。然而,在我看来,这个原因只是梁君璧阻碍他们在一起的障眼法而已,真正的原因是乱伦的报应,韩新月的死是必然。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文明发展,正是严格秉承了社会伦理道德。如果违背了伦理道德,那么人类岂不是跟动物没有区别?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纯粹美好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伦理观念以及信仰正是对责任感和良知的鞭策和约束。一个没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没有信仰的人就像是脱离土壤的植物,游离水的鱼,会像幽灵一样,只剩下身躯血肉,多可怕!

谈到《穆斯林的葬礼》,很多人都说看完后会痛心甚至会痛哭很久。然而对我而言,拜读完霍达的这本巨著后留下的只有淡淡的愤怒。长幼有序、孝悌伦理是社会得以进步发展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道德准则都没有了,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人类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人这么多,为什么非得爱上自己的亲戚呢?一旦违背了人类和自然的法则,必然会遭到应有的报应的。即便不是本人受罚,也会连累子子孙孙的。

作者笔下的爱情是美好的,无论是韩子奇和梁冰玉,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是韩新月和楚雁潮。爱情越美好,结局越凄苦。只有凄苦的结局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说韩新月和楚雁潮会因为民族信仰的因素而牵绊,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一方面韩新月身体内流着梁冰玉的血液,遗传的强大力量会让韩新月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当年梁冰玉和韩子奇走到一起正是梁冰玉受到英国追求者奥利弗一句话:“你,我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有权利爱。”的启发。梁冰玉能如此刚烈,作为她的女儿,韩新月也定会如此。另一方面,韩新月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会比较开放,绝不会因为民族信仰的问题而葬送自己极力维护的爱情。

《穆斯林的葬礼》和《百年孤独》的确是不同的。《穆斯林的葬礼》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文章从民国初年写起,娓娓道来,一路写到了改革开放。小说最后道出了韩子奇的汉人身份,讲出汉回奇缘、民族一家亲的道理。与其说这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不如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缩影。《百年孤独》则具有浓厚的荒诞性和魔幻性,甚至连马孔多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小村子。开篇的看冰块和结尾的长有猪尾巴被蚂蚁咬死的小男孩都能看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幽默。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确名不虚传:小说构思巧妙,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方式,从玉和月两条线索引出全文,既展现了奇珍斋的兴衰史,又演绎了凄美的爱情史。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运用了象征、映射等多种写作手法贯穿全文。玉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月是纯洁、善良、明净的代表。小说中多次提及的梁祝,自然是韩楚爱情悲剧的映射,小说最后以梁祝结尾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惋惜和无奈。

也许我的角度和看法比较犀利和偏激,但是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深刻的印象。

第四篇:另类解读思考与对策

另类解读思考与对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一、课堂实录

生甲:从“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感觉到了血,杨万里和林子方的感情血血相融(大概是来自《大江保卫战》,原文是“水水相融”),他们就像兄弟,好像他们身上的血都一样的。

生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映日荷花”都是不同的物体,代表了一个是杨万里,一个是林子方,“无穷碧”和“别样红”,写出了“浓”,写出了杨万里和林子方的友情很深,林子方走了,杨万里依依不舍。

生丙:只有把莲叶和天一起看,才会显得更加绿,把太阳和荷花一起看才会显得更加红,杨万里与林子方也是这样只有在一起看,才能显得天衣无缝。

生丁:红色与绿色非常鲜艳,就表达了作者和林子方的感情很深。无穷碧形容他们的友谊,是无穷的,本来荷花已经很红了,而“别样红”能突出友谊更上一层楼。朋友走而不舍得。

„„

(这是课堂中学生解读最为特殊的四部分,原话照录,未作修改)

这段让人看得几乎晕过去的另类解读,是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学生的发言。当时,我已经按常规流程,与学生一起经过了完成了“知诗人,明诗意”而步入“悟诗情,入诗境”之时。我提了一个问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景色描写如诗如画,仿佛将西湖的美景历历呈现在眼前,在离别的时候,作者将这首诗送给好朋友林子方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网上对这首诗的解读,大致两种:其一,表达离情。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婉转地表达;其二,委婉劝告。林子方外放赴福州任职,自以为仕途升迁,甚是高兴。杨万里并不认同,写下此诗,委婉劝告: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前途光明。第二种解读更为合理。但让学生理解到这一层次,比较困难。事实上,教参上未采用这一种说法。

课前也曾想过,将感悟诗意环节省略,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感悟西湖的风光秀美。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拿出来问一问学生。没想到的是却引出这样一大段让我哭笑不得的另类解读。因为不是公开课,也就不那么在乎学生“胡说”,看得学生兴致勃勃的解读,个个为自己那“惊人”的发言而兴味盎然的神情,终于将所有纠正学生的想法忍住了。为了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特地表扬了一下他们想法“新颖”。为了保留原版实录,未带录音笔的我,要求学生将这些发言记录下来,交给我。

二、问题分析

为什么课堂之中会出现这样的解读呢?除了学生年龄因素,思维水平有待提高的之外,有两方面的原因有二:

一.前车之辙

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在苏教版中,这首诗是排在苏东坡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之后教的。两首诗都描写西湖的美景,选材有共同之处。此课教学时,我特地将苏东坡因为与朝廷当权者政见不合,被贬官降职来到了杭州,作为背景讲述给学生听,学生能够将这一事件与诗中内容相联系。讲出了风雨来得快与猛,暗示政治打击来得快,来得猛。而苏东坡并不因为政治上受到打击而一蹶不振,“忽吹散”“水如天”展现出心境迅速平静。学生对“情景交融”方法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这堂课中也就顺理成章地使用了这种思维方式。

二.设计之误

课堂出现问题,需要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分析本课问题设计,老师在问题的叙述中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西湖之美;

2、离别之际;

3、朋友之情。容易引发学生这三方面牵强附会的联想。

三、解决策略

解决策略无非是两招,第一招:防,课前预防;第二是治,当堂处理。

1、防

先谈“防”,“防患于未然”,这是解决问题首要思考。如何让学生讲到点子上,而不至于变成让人哭笑不得、过于另类的自由解读。关键在两点:

一、目标明确。明确目标关键在于“取舍”。即我们教师在课前应该明确我们教学时,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进行理解。从这首诗来说,到底是引导学生从“表达眷恋”的角度进行解读呢?还是从“委婉劝告”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首先应该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相对来说“委婉劝告”更符合思维逻辑。

二、问题准确。设计问题关键是对问题作用的“认识”。教学问题是引导学生去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特别要做到指向明确,层次清晰。

基于“委婉劝告”这一角度,我重新设计了以下问题的组合:(1)介绍背景,引发思考。

语境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古诗文,如果离开了当时人所在的时代背景是很难准确地把握当时人物真正的内心情怀。(当然,现代也强调从读者角度进行解读。)

幻灯片出示:林子方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一同切磋诗词文艺,志同道合、视为知己。此时林子方将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很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在送别之时,杨万里特地写下了这首诗。

教师质疑:是不是别有一番深意呢?(2)引读强调,呈现材料。

这里所指的材料呈现是指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材料的呈现,是教师经过对材料取舍之后的呈现。教师帮助学生从诗句找出可以用来思维的材料,既能明确思维指向,也提供了思维的基础,降低了学生思维难度,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教师引读全诗,特别有意识地强调“不与四时同”、“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之后再次质疑:诗中强调西湖的美景,却点出了两个字“接天”、“映日”。有什么特殊的意思吗?

(3)进行比较,呈现问题。

比较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同中求异,一种是异中求同。让学生从比较中进行思考,更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正确进行解读。

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诗中没有直接表达朋友之间深情厚谊,没有抒发惜别之时依依深情。好朋友自以为前途一片光明,杨万里这样想吗?为好朋友的前途着想,杨万里的诗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

在层层铺垫之后,经过深思,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感悟到这是杨万里借诗句劝告林子方,不要离开皇帝身边,这样才可能更有作为,更有前途。基本实现了课前预设。

2、治

课前的设计即使非常完美,也难保不发生意外,如果一旦意外发生如何及时有效处理呢?我觉得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指出错误,肯定思维。”

指出错误很容易,绝大部分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一味的表扬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误区,纠正错误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也认识到指出错误的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保护一般局限在表扬学生态度的积极,鼓励学生发言的勇气方面。但是这种肯定学生的方式,不适于经常使用,容易让学生觉得教师在虚以应付,产生类似“审美疲劳”的“表扬疲劳”。因此,我觉得指出学生错误非常重要,但指出错误的同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答案中的闪光之处。

毫无疑问,从整体上来看,以上学生的解读牵强附会,是完全错误的。但仔细分析,错误的答案中也有着思维的亮点:

(1)对情景交融手法的简单理解。如:“无穷碧和别样红,写出了“浓”,写出了杨万里和林子方的友情很深,林子方走了,杨万里依依不舍。”

(2)对反衬手法的初步意识。如:“只有把莲叶和天一起看,才会显得更加绿,把太阳和荷花一起看才会显得更加红。”

(3)好词好句的简单化用。如:“水水相融”转化成“血血相融”。

这些无疑是学生思维的亮点,这完全可以充分肯定,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形成准确的思维方式。

总之,面对课堂中学生的解读“出乎意料”,甚至“匪夷所思”。教师应该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姓名:金因来

工作单位: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合欢路21号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邮编:213023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yinlaij@163.com

第五篇: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

《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

马豫星

语文教学重要的凭借是课文,而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更是以言语教学为特征的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媒介;立足言语分析去把握典范作品的主题,然后又借助主题去领会学习作品的言语,对于语文的“教”与“学”都有务实的积极意义。

本文以语用学之合作原则为理论工具,去重新审视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之主题,以体现立足言语把握主题学习言语教授言语这一语文科之根本手段。

一、疑问提出:

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主题在中学课本里历来是这样叙述的: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之中,夹杂着不满黑暗现实但无法超脱的哀愁。这正是那个黑暗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但如此主题,怎能统摄全文?

(1)为什么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妻子?开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与开篇的“我”“颇不宁静”地“在院子里坐着乘凉”难道不是一种对照?历尽心海波澜的朱先生回家后,为什么用“妻已睡熟好久了”收束全篇?而只字不提儿子呢?

(2)为什么文中大量地叙写回忆六朝采莲时“妖童媛女”之间的爱情?

二、疑问解答: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一篇散文,散文是表达真情实意的,就是说,自清先生是“为情造文”,不吐不快,其间无零星虚假情意;换用语用学说法,朱先生遵守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里的质量准则,向读者传达真实情意的信息。自然,自清先生只会说出与表达自身思想感情有关的话。根据表达情意的需要选择言语;也就是遵循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不说与话题无关的。

第三,作为散文大家的朱自清先生,绝对知晓“惜墨如金、用墨如泼”的笔法,绝对不会出现冗写恰当表述之外的多余话语;即恪遵合作原则里的数量准则,向读者提供绝对适量的信息,正所谓“增之则多,减之则少。”

中国为文传统自古就有“微言大义”之法,不喜直陈其情,尤其有讳忌,避讳而采曲笔之法。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迥异于《春》、《绿》、《匆匆》以及《给亡妇》等等佳作,这是为什么?难道真是黑暗压抑之反映?但这又如何理解《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前的大屠杀》,尤其“宁可饿死”的冲天豪气?

显然,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是有意采用了隐曲的手法,有意违反了合作原则里方式准则,从而来宣泄难言之情。

到此,我们就可以回到前文提出的两个问题了。

立足《荷塘月色》中的言语,对其主题作如下概括:这是一篇向往美满和谐家庭生活的美文,是家庭生活的折光。

首先从合作原则里的数量准则来分析。

《荷塘月色》共九个自然段,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只有四五六三个自然段,只占三分之一;这于数量准则上是大为不符的,但这也绝不是赘笔。违反肯定是有意的,借助违量向读者传递某种信息:写景之举并非我之全部,景之外才为吾真意。真意是什么呢?真意自然就在其余段落之中。

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历来当作文眼来处理,而“不宁静”的原因我理解为朱自清先生也许与妻子有过的冲突摩擦而引起的。否则,怎么一人屋外而另一人屋内拍闰儿?怎么会家外的“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否则,怎么会在收束全文之处只用“妻已睡熟好久了”而只字不提闰儿? 由夫妻冲突摩擦而引起的“颇不宁静”同样也可解释只回忆采莲盛事。与莲有关有旧文旧事很多,而选择采莲盛事不可能与心情无关;在量上,即有介绍式的语句,“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又有对梁元帝《采莲赋》的直接引述,可谓极尽传递内心之真意:现实的家庭生活太让人失望了,连旧时都不如。

其次还可以从合作原则里的关联准则来分析。文中一三七八九等段落在表面上与写景的部分没有很大的关联,似乎可以删去或做最简略化的处理;但透出表层的松散的关联,我们可以窥视朱自清先生的匠心:使景有了落脚点。为什么荷塘之景无论何种景物,它们之间总是那么和谐,风来也美丽和谐,“淡淡的云”遮住朗月也恰到好处,不均匀的月色也有和谐的旋律„„?这些难道不是“颇不宁静”之中的作者对和谐美满追求的深层反映?

家庭生活夫妻之间,是个人的隐私,当然不好直陈铺写,采用隐曲的方式来表达自然情理之中。

至此,我们运用合作原则的理论分析了《荷塘月色》里违反数量、关联、方式准则的情况,这是一种有意的违反,从而弄清了这篇散文的真实意图,把握了其中的会话含义:对幸福美满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而不是所谓黑暗现实的折光。

三、教学启示:

在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范文本身,运用言语分析去领悟课文,才能把握范文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离开课文的架空分析,才能使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掌握包括语用学在内的言语科学知识,如此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荷塘月色》“闲愁”说

我以前在与人谈话中,就已经非常注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成熟的语言技巧,认为它比《春》带有过多整饬的语言更娴熟老练。我曾想,如果就《春》中某一“图画”作展开描述,其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因为文学艺术毕竟是时间的艺术,而空间的铺排手段却不是其专长的所在,虽然我们古有赋法与赋体的创作经验。在《荷塘月色》中,语言显然经过精微的锤炼而蕴涵着更精细的表意,它有着自古以来历代文人所惯用了的思维方式与写作模式,也就是说《荷塘月色》更像是一篇带着传统意味的散文。那么,朱自清先生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极为传统的文士了。

评论界对《荷塘月色》的语言已有太多的评述,本文将不作赘述。引起本文强烈的兴趣的是这篇文章的构思与情感,和作者的由显而隐的心灵过程。

我还记得在以前的一次听课中,曾发奇想,以为《荷塘月色》的后半部分实在大成问题,并想当然的认为凡文皆“虎头蛇尾”,大者如曹雪芹大师的《红楼梦》,小者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而广而言之,其他的创作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书法作品结尾的地方,其气色与运笔绝不能与开头浓酣的情感与腕力相比。我记得当初的印象是把《荷塘月色》作为纯粹的美文来赏析的。如果这样的话,那后半部分的追想南朝“采莲”旧事便纯属多余了。于是这种力主删削的观点竟很长时间地占住着我的思维。

但在后来的备课中,我较详细地考察了与这篇文章相关的评述,发现了其中有很多的引发争议之处。比如,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些文章似乎欲罢不能的离开文本而引证朱自清先生《那里走》和《一封信》的内容,总认为作者为当前发生的国共事件而生苦闷之情,因而徘徊于月下,或者认为他感叹于在国共之间如何艰难的寻找另一条道路的问题;而对于文中已有的暗示则置若罔闻,如“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着是个自由的人”。这是明显的不涉及文本特征的政治式的图解方式,好像有些学者比较擅长此道。从客观角度看,这也只是一种臆断式的陈说,并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谈到朱自清先生夜游月下荷塘的那三节有名的文字时,许多人都着眼于欣赏,而忽视了这三节文字在文中的结构位置及其功能。这是其较为凸出的弱点所在。欣赏固然必要,若离开了文本与作者当时的特定的心境,这三节文字与寻常的记游文字又有何分别呢?这就是我以前所作的关于后半部分尽可删的类似看法。现在看来,当然大有问题。在作了一番较为详细的考校之后,我以为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自有其套路可言,有一些较为显示的地方往往暗含着一篇的机关的所在。一般的术语叫着“文眼”。(但不是“切入点”)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的父亲所写的一封信当视为全篇的一个关键点。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曾编写了一个口诀道:“睹信涌起思父情,预感诀别抒真情。二虚二实父背影,四感四哭泪盈盈。”(《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3期)在本文中,切入点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不是“文眼”。真正的“文眼”是行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文字是这样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为什么课文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课文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作者在后半部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段中找到答案或线索。比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伏线在“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里。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字也有暗暗关涉下文的意思。这段内心独白虚虚实实,给人摇曳不尽之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熔材》中所谓的“居一篇之要”。

所谓“文眼”的提法,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界说,因而不具有客观的评价性。如果“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那么我们透过它看到什么呢?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才有月下荷塘的美色?因为“不平静”才想起南朝采莲的旧事?这样看来,似乎有所谓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在里面。其实,“不平静”只是背景与导因,本文要抒发的是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行暂的人生的自由感,以及由此对人生的某种较深层次的感悟与体认。正因为如此,才有月下荷塘的荷、香、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才有其朦胧绰约的风情,才有其雅淡与狰狞交织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在显示层面上,似乎很得力于作品作融情入景的渲染描摹。其清新的美丽景象,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那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无不让人倾心与玩摩之不已。那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展示。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荷塘月色无疑就是作者心灵的一种外化。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毫无尘世的羁绊,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在这里,一切无不与他的心境相契合。他沉静在这样的气氛里,他感到了行暂的静默的喜悦,并使作品流溢着一种婉约中和的“温柔敦厚”的情韵。这也让我们也与他一道分享到了他体验到的那种内心的喜悦,以及他心灵深处那缕缕微妙的律动。

而在隐示层次上,那种“融情入景的渲染描摹”也许并非行文的目的所在。进而言之,如果懂得这种在沉静于荷香之中体悟到的自然生命的情韵越深,则达到的或独悟到的人生经验或体验就越丰富,那么所达成的人生层次与境界就越高。而在修为的层次上,在主体与客体的互视与交流中,这份体验却必须作无尽的更新,从而在每一个外物着眼点与人的心灵感应区之间重新架构一座桥梁,也从而在这种互对的交融中显示主体精神与意念的充溢与生气来。那么,反观来路,如果有沉沉或渺渺的隔膜横亘于面前,就自然会觉着这月下之梦的沉迷与梦醒的空幻。在行文中,作者写到:“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也强化了作者月下的远离尘嚣世界的幽静与默谧之感。然而梦醒时分应当是微苦的。的确,作者感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种微苦或者说新的“不宁静”,我想,就是那独处的境界与不自由的人生之间的矛盾。而月下荷塘式的行暂之美与对南朝“采莲”旧事的追想就显得分外的醒目而令人一声轻叹了。这是一种对人生缺憾的感伤,表现出来的就如同古代诗词中“闲愁”的感伤心态。

台湾学者孙康宜在《说愁?论愁的词境与美感》一文中说,有一种词境最能捕捉愁的许多面貌,一种是令人难以自拔的“哀愁”,一种是令人惆怅的“闲愁”。前者是词人以赤子之心的情怀,在遭遇大苦难之后,把人生乃至于无限痴情的态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全情”的倾注。后者则是在感叹人世无常的悲哀之余,以一种言情礼物的态度,把不幸视为客观的玩物,并以一种理性的思索及观察所表达出来的美感叙说。前者可以李后主为代表,如王国维所说,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血书者也。而所谓闲愁,就是对人生瞬息性的感伤,也是对过去欢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诗人一方面感叹人世无常的空幻感,一方面又把品味之余的苦涩转化成美丽的诗歌,就因为人生是瞬息性的,每一刻的生命经验才可能有永恒的价值。(《中国文化史研究通讯》1995年,转引自《新华文摘》1996年)很显然,《荷塘月色》并非“全情”倾注式的“哀愁”,在行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以一种言情礼物的态度,把不幸视为客观的玩物,并以一种理性的思索及观察所表达出来的美感叙说”的“闲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淡淡的哀愁”。但这种界说还略显得笼统。

关于“闲愁”,张仲谋先生在《论唐宋的“闲愁”主题》一文中对此作了很精细的界定,极有助于我们理解《荷塘月色》的风格与特色:其一,它与一般具体著实的愁苦不同,它无关生理的痛苦或物质生活的需要。第二,在于它那轻淡飘渺的表现形态。它不是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那种嘶心裂肺的痛苦,也不是感士不遇、志不获聘那种唾壶击缺的郁怒。第三,它往往具有无端而来、不期而至的特点。它不像现实的愁苦具有直接的背景原因,而是如游丝浮萍,无根而生。(《文学遗产》1996年6期)应当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等字面都在暗示着作者的“心里不宁静”并非由生活所起,而作品没有背景或者说有意地淡化背景因素,那么意在关涉对人生的一种“情”的观照就非常地明显了。

“闲愁”是一种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层次的东西。英国诗人济慈说:“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中”。这是“以一个美丽凄幻的形象来传达心灵的某种境界”。(《论唐宋的“闲愁”主题》)于是感叹人生的空幻感或孤独感,与品味之余的由苦涩转化而成的美丽的追想,就更能引起那些有相同或类似经历或深谙传统审美心理的读者的心灵深处的强烈的共鸣意识。“自然,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人间的美丽和痛苦,体验到了人生的短暂与永恒。”(《说愁?论愁的词境与美感》)下面看看行文作者心灵的变化。

其实作者的内心的情感的变化也有一个微妙的波动过程。“这几天新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可以见出他内心难以释怀的某种郁结之深。继而在幽僻的环境中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感觉是个“自由的人”,此可见其内心的不宁静乃是人生束缚与思想上的不自由。他在这样的境遇中不觉“自失”起来了,行文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自失”的情趣。但蝉声和蛙声又使他感到无形的孤独和寂寞,于是他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而在前文中他却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而“热闹”与“群居”之乐却是他“现在无福消受的”,所以牵延旧梦,感怀往事,内心到底又不宁静了。真所谓: “华章写尽池塘色,暂得逍遥悲辛眠。多情无奈延旧梦,荷月如何却尘心。” 的确,群居与热闹当然非个人独狎的生活空间。实际上小梦可做──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笼罩着轻纱似的梦,小睡,荷塘上的氤氲夜气──但酣眠难为,作者神往于江南采莲,似乎是一个不能企及的梦想。这或许含着当时笼罩在知识分子心头的时代气氛所致的因素。但月下荷塘的一番漫游,并不能解决作者的心灵“不宁”的问题。而心灵的孤寂与微苦恐怕是处于**年代士人心中共有的一种心态。这一点,我们从魏晋六朝以来就看得非常明显了。

下载童话另类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童话另类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俄罗斯精神的另类解读讲稿

    俄罗斯精神的另类解读讲稿 王康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与去年在中国所举行的俄罗斯年相呼应,两国人民之间通过这样的活动,应该对彼此有着更深的了解。其实一直以来,中国对于俄罗......

    弟子规 的另类解读(共5篇)

    弟子规 的另类解读 姚文嚼字 天涯论坛 2014-04-16 最新发现,《弟子规》原来是一部初入宦海的启蒙读本 听说,前一段时间著名学者钱文忠到某省监狱为犯人做《弟子规》讲座,并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另类解读

    郑毓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另类解读  作者: 来源: 时间:2013-4-17 8:29:00 阅读次 【大 中 小】  自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众多专家都从......

    中国EMBA的另类解读(5篇)

    20年前,接受管理教育对于中国的大多数管理人员而言还是天方夜谭,但今天,中国成了全世界攻读高管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最热门的地方。2012年英国《金融时报》EMBA排行榜中,中国有......

    《经济学的另类解读》读后感[五篇]

    《经济学的另类解读》读后感原创: 喻凯 数豆子的人们从11月上国会集训归来,沉淀了半月有余,对财会工作和财会人的未来有了多一些的思考。在准则、制度、流程日趋完善和智能化的......

    用数学的思维解读童话

    用数学的思维解读童话 笛卡儿有句名言:“一切问题都可以化为数学问题。”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过分,但是对数学家而言。却是其认知心得与情感体验的表露。“有什么样的眼光,就......

    另类广告词

    龙源期刊网 .cn 另类广告语作者:来源:《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2年第09期 1 猴子进了玉米地,右手掰下一个,夹在左腋下,又发现了个更好的,于是左手再掰一个夹在右腋下,如此反复,......

    另类自我介绍

    本人素来脸皮极厚,自信心超强,插科打诨不在话下,但有实干精神; 行为处事石破天惊,匪夷所思,但在情理之中;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不拘小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杀人; 虽不畏强权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