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WTO复习资料
WTO考试知识点整理(第一本)
世界三大组织:联合国(UN)、世界银行(WB)、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银行(WB)、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贸总协定宗旨:缔约方各国政府,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方面,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实际收入及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歧视待遇,并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关贸总协定基本原则(8条):非歧视原则、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公平贸易原则、豁免和紧急行动原则、磋商调解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特殊优惠原则、透明度原则。
“肯尼迪回合”谈判核心内容:确定了削减关税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在成员之间,工业品一律削减35%的关税,涉及贸易额400多亿美元对出口产品较集中、单一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做出了特殊安排;对17个发展中国家,根据特殊的、非互惠的优惠待遇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对其给予优惠关税待遇;41个最不发达国家缔约方可以按最惠国待遇原则享受其他国家削减关税的利益,但其本身不对其他国家降低关税。“东京回合”谈判核心内容:
1、采用一般原则指导关税谈判,以达到减让、约束和消除壁垒的目的。
2、减少、消除非关税壁垒,或减少、消除这类壁垒对贸易的限制及不良影响,并将此壁垒置于更有效的国际控制下。
3、检查多边贸易保障制度体系,尤其是对关贸总协定第19条的引用。
4、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方法、特点和步骤。
5、对热带产品予以优先考虑并给予优惠待遇。
6、对某些“部类”的所有贸易保障予以减除。
世界贸易组织宗旨:全体成员国在发展贸易和经济关系方面应当按照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生产和商品交易以及服务贸易,并为着持续发展的目的而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并根据他们各自需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积极采取各种相应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为实现以上目标,有必要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安排,达到切实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在国际贸易关系上消除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机构:部长会议、理事会、秘书处。
国民待遇原则中”不低于“的含义:其他成员方应享有进口成员方同一领域的同等待遇。若进口成员给予出口成员方更高的待遇,并不违背国民待遇原则。货物贸易国民待遇的例外规定:
1、政府采购的例外。
2、差别运费的例外
3、特殊别贴的例外
4、对国外电影片放映数量的规定
5、世贸组织协议生效起的5年之内,允许发展中国家间对使用国内产品进行补贴。对于最不发达国家,这一期限延长至自协议生效之日起的8年。
国民待遇的原产地规则:国民待遇仅适用于原产于多边协议成员方境内的产品。因此,原产于非成员方境内的产品,即使是经某一成员方加工或改装,到没有达到原产地规则要求的产品,仍属于非成员方的产品,不能享受国民待遇。相反,原产于某一成员方境内的产品,即使通过非成员方进入另一成员方境内,也应当享受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原则中产品的解释:国民待遇不仅适用于”相同产品“,而且也适用于”直接竞争产品或替代产品“。
最惠国待遇: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优惠、豁免或特权应立即无条件地、无补偿地、自动地适用于对方。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已经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优惠、豁免或特权是有条件的,缔约国另一方必须提供同样的补偿才能享有这种优惠、豁免和特权。区别:授予的优惠或豁免、特权是否有条件以及受惠方享有优惠、豁免和特权是否需要提供某种条件。最惠国原产地规定的衡量标准:
1、加工标准:一般规定原料或零件的税目和利用这些原材料和零件加工后的商品税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是经过了高度加工,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2、增至标准:以最后一个出口国增加该产品一定百分比的价值为标准。倾销:将以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在国外销售。补贴:商品生产或出口时所直接或间接接受的任何奖金和补贴。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条件:
1、倾销或补贴的的存在
2、损害或威胁事实存在
3、损害或威胁与补贴间存在因果关系
贸易自由化原则:限制和取消一切妨碍和阻止国际间贸易开展与进行的所有障碍,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等。
豁免原则: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成员方可经过成员方的批准免除WTO规定的某项义务 紧急行动原则:当某一产品进口突然大量增加,导致国内同类工业受到严重损害,造成严重的利润下降、开工不足或倒闭的危险时,进口国可采取临时性的紧急行动,实行数量限制或中断关税减让。
关税: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该国政府凭借主权设置在关境的专门机构,向其经营商所征收的税收。
关境: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海关所管辖、执行有关海关各项法令和规章的区域。从价税:以货物的价格为计征标准而计算征收的税。从量税:以货物的计量单位为计征标准而计算征收的税。
混合税:对同一种进口货物采取从价、从量两种标准课征的一种关税。
选择税:在税则中对同一税目规定从价和从量两种税率,在征税时由海关选择其中一种计征。进口附加税:对某些输出国、生产国的进口货物,因某种原因和经济方面的需要等,使用比正常税率高的税率所征收的关税。
反倾销税:进口国海关对被认定构成出口倾销,并对其国内相关工业构成损害的进口产品所征收的一种临时附加税。
反补贴税:对于直接或间接接受任何津贴和补贴的外国商品在进口时做征收的附加关税。差价税: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关税。
特惠税:对有特殊关系的国家,单方面或相互间按协定采用特别低的进口税率,甚至免税的一种关税。
普遍优惠制: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
非关税壁垒的13种形式:通关环节壁垒、对进口产品歧视性征收国内税费、进口禁令、进口许可、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贸易救济措施、政府采购中对进口产品的歧视,出口限制,补贴,服务贸易方面的壁垒、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措施、其他壁垒。进口配额制: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规定的限额。在规定的限额以内商品可以进口,超过限额就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的关税和罚款。
关税配额: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
自动出口配额制: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在某一时期内某种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配额,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进口许可证制:一国海关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口必须申领许可证,没有许可证海关不予进口的的制度。
外汇管制: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外汇的收支、结算、买卖和使用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海关估价制度:海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申报进口的的商品价格进行审核,以确定或估定其完税价格。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利用技术细节构筑贸易壁垒。TBT的3个环节:
1、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2、在实施本国的法规和标准时,对外国产品的进口和销售设置各种障碍。
3、3、用不透明的、隐蔽的方式公布技术法规和标准,给外国出口商了解和执行有关的法规和标准增添困难。
绿色壁垒: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制定一系列苛刻的标准,限制国外产品和服务进口。
绿箱政策:对国内支持条款中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可以免除减让承诺 黄箱政策:对国内支持条款中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
反倾销的调查程序:申请的提出、进口国当局立案审查和公告、反倾销调查过程、裁决、行政复审
出口补贴:向国内出口商提供的支持其扩大出口的补贴。
生产补贴:向国内出口商提供的提高其增值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的补贴。中国入世在货物方面的承诺:
1、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
2、逐步取消配额限制
3、执行海关估价协议
特保条款:试用期12年,实施条件对产业影响的认定是“市场扰乱”,并只针对我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
非市场经济条款:适用期15年,在倾销价格的确定上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运用替代国价格,即选定一个进口国,与该非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水平上相似的市场经济国家作为替代,以该替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作为确定“正常价格”的基础。
服务贸易:从一成员的国境向另一成员的国境提供服务;从一成员的国境向另一成员的消费者提供服务;通过一成员的法人在另一成员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由一成员的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跨境提供:从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外消费:在成员方境内向任何来自其他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商业存在: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商业提供服务。自然人存在: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自然人提供服务。知识产权:民事主体所享有支配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商业标志,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
注:以上内容为根据录音整理的第一本书知识点,仅供参考。
第二篇:WTO问题
1.TRIPS协定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WTO的前身是GATT即关贸总协定。GATT中直接提及知识产权的条款和内容主要有:原产地标志(第九条),要求缔约方制止滥用原产地标志的行为;为收支平衡目的使用配额不得违反知识产权法律(第十二条、第十八条);一般例外规定,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应当是非歧视的(第二十条)。可见GATT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非常有限,远未形成统一的规则。1973年9月到1979年7月GATT的东京谈判中,假冒商品问题开始进入谈判议题。在那次谈判中,美国与欧共体代表联合起草了《阻止冒牌货进口措施的建议》,但遭到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反对,未能形成最终生效协议。随后美国以扭转“新贸易保护主义”为由,积极倡导知识产权保护。1986年9月15 日,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发起的第八轮谈判中,瑞士等20个国家提出议案,要求把“服务贸易”、“投资保护”和“知识产权”作为三个新议题纳入谈判范围。美国代表甚至提出,如果不把知识产权等问题作为新议题纳入,美国代表将拒绝参加第八轮谈判。这样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同意将知识产权问题纳入国际贸易中来,甚至发达国家内部也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但贸易大国之间的共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到1990年底,在乌拉圭回合的布鲁塞尔部长级会议上,把知识产权纳入关贸总协定已成定局。
2.乌拉圭回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议题的提出及谈判过程中各方的立场及观点如何?
议题:(1)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与有关的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适用性;(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实用性、范围以及使用确定标准和原则性条款;(3)拟定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效条款时,应考虑到各国的法律制度;(4)关于迅速而有效的防止和解决政府间争端的程序及有关条款(包括关贸总协定程序的适用性);(5)为在最大范围内落实谈判成果而作的过渡安排。
观点立场:
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日本、欧共体和瑞士等提出,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对知识产权提供“充分有效”保护的最低标准,以便使其企业的垄断地位不受挑战,并提出最低标准和实施规则要与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谈制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效力有限,实施程序和争端解决机制不充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阻碍贸易发展的壁垒,要求在关贸总协定的框架内消除这些壁垒。在具体建议上,瑞士主张在关贸总协定内建立一套又总协定程序实施的一般规范性原则。
⑴缔约方有义务避免因对知识产权的过渡、不充分或缺乏保护而导致贸易扭曲;⑵缔约方保证不给与外国产品较低待遇并且不再缔约方之间实行差别待遇;⑶缔约方应对知识产权进行适当保护。瑞士还提出了详细说明知识产全过度、不充分和缺乏保护的明细表。美国和
日本提出了各国国内立法应遵循的知识产权保护准则附录。美国认为出了应对专利、商标、版权、商标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保护外,还应包含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欧共体则认为,判的目的不在于使各国国内立法完全一致,而在于对应当得到所有各方尊重的实质性标准的原则达成协议。在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方面,欧共体则提出保护原产地名称、计算机程序的要求。此外,欧共体、日本、瑞士还要求把关贸总协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移植到知识产权协议中。
发展中国家
以印度、巴西、埃及、阿根廷和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所持的总的观点是:关贸总协定所管辖的对象是商品贸易的自由化,而不是制定关于保护和实施知识产权的新的实质性的规则和纪律,后者属于知识产权组织的职权范围。基于这一看法,关贸总协定关于知识产权谈判的主要任务是澄清关贸总协定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则和条款,并依具体情况制定之再减少对国际贸易扭曲和障碍的新规则和纪律。发展中国家担心,保护知识产权会构成对合法贸易的障碍;强化知识产权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垄断、提高药品和食品的价格,从而对公众的福利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目前对诸如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和生物技术等知识产权新领域应采取哪一种保护方式最合适,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过高保护标准并不合适,更重要的事会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的财政和行政负担。
3.请分析发展中国家接受TRIPS协定的主要愿因?
其主要的考虑使乌拉圭回合协议作为一揽子协议,包括了发展中国家所希望得到的一些东西,例如纺织品协议回归,服务贸易协议,更强化的争端解决机制等,因而接受知识产权协议是一种交换;面对压力,担心美国国会将因为没有知识产权协议而不批准一揽子协议。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从80年代开始大量引进外资,也需要对知识产权加强保护,同时发达国家同意给发展中国家更长的过渡期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4.TRIPS协定要求WTO成员方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重申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国民待遇原则
(2)保护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公众健康原则
(3)对权利合理限制原则
(4)权利的地域性独立原则
(5)专利、商标申请的优先权原则
(6)版权自动保护原则
新提出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最惠国待遇原则(Most Favoured Nation Treatment)
(2)透明度原则
(3)争端解决原则
(4)对行政终局决定的司法审查和复审原则
(5)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的原则
5.请简述TRIPS协定关于知识产权的效力、范围及使用标准的规定。
1.版权与有关权: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字、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有关权(邻接权)是指与作品的传播有关的权利,即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及广播组织许可或禁止对其作品复制的权利。范围包括:
(1)伯尔尼公约所指的“文学艺术”: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作品,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任何,例如书籍、演讲、戏剧、舞蹈、配词、电影、图画、摄影作品、地图等。
(2)计算机程序与数据的汇编。
(3)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及广播组织权利。
(4)保护期:不低于50年。
2.商标:任何能够将一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的标记或标记组合。这些标记应能够作为商标获得注册。注册商标所有人享有专有权,以防止任何第三方未经许可而在贸易活动中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记,去标示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
保护期:商标的首期注册及各次续展注册的保护期,均不得少于7年。商标的续展注册次数应系无限次。
3.地理标志:地理标志系指下列标志: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
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各成员应对地理标志提供保护,防止公众对商品的真正来源产生误解。
TRIPS特别提到了对葡萄酒和白酒地理标志的保护。
4.工业品外观设计: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产品的色彩与形状、图案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受保护的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所有人,有权制止第三方未经许可而为商业目的制造、销售或进口带有或体现有受保护设计的复制品或实质性复制品之物品。保护期应不少于10年。
5.专利:一切技术领域中的任何发明,不论是产品发明还是方法发明,只要其新颖、含创造性并可付诸工业应用,均可获得专利。
专利所有人享有的专有权。对于产品,应有权制止第三方未经许可制造、使用、提供销售、销售,或为上述目的而进口该产品;对于方法,应有权制止第三方未经许可使用该方法的行为,以及使 用、提供销售、销售或为上述目的进口依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专利保护期不少于20年。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拓扑图Topographies)。集成电路是指一种产品,在它的最终形态或中间形态,是将多个元件,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有源元件,和部分或全部互联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之中,以执行某种电子功能。布图设计(拓扑图)是指集成电路中的多个元件,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有源元件,和其部分或全部集成电路互连的三维配置,或者是指为集成电路制造而准备的这样的三维配置。
各成员应禁止未经权利持有人许可的下列行为:为商业目的进口、销售或以其他方式发行受保护的布图设计,为商业目的进口、销售或以其他方式发行含有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或为商业目的进口、销售或以其他方式发行含有上述集成电路的物
保护期为10年,从注册或首次付诸商业利用起计算。
7.未披露过的信息的保护。未披露过的信息属于秘密,并非通常从事有关该信息工作之领域的人们所普遍了解或容易获得;具有商业价值;为保密已采取合理措施。合法控制该信息的人有权防止他人未经许可而以违背诚实商业行为的方式,披露、获得或使用该信息。
8.协议许可证中对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许可证中限制竞争的行为包括独占性返授条件、禁止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异议的条件或强迫性的一揽子许可证。这些条件可能
对贸易具有 消极影响,并可能阻碍技术的转让与传播。各成员应采取适当措施 防止或控制这些行为。
6.知识产权的法律实施包括哪些内容?其具体规定如何?
一是推动将实践证明可行的打击侵权假冒伪劣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规定,应该说这几年有一些这方面的司法解释。
二是研究刑法修改,完善刑事法律制度,科学描述犯罪行为罪状,增强威慑力。也就是说要使法律法规在实践操作中更有操作性。
三是提高罚款的数额,原则上将固定罚款数额修改为按侵权产品或者服务价值的一定倍数设定罚款数额。
四是完善民事证据的规则,切实解决权利人在一些领域举证难的问题。
五是研究在打击侵权假冒伪劣的领域加大损害赔偿的力度。
六是研究刑法相关规定中的数额巨大、造成严重后果、情节特别严重等情节适用条件,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
7.TRIPS协定规定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维持应符合哪些程序要求? 获得:办理专利申请应当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并按规定缴纳费用。专利申请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或者电子申请的形式办理。不能用口头说明或者提供样品或模型的方法,来代替或省略书面申请文件。在专利审批程序中只有书面文件才具有法律效力。各种手续文件都应当按规定签章,签章应当与请求书中填写的姓名或者名称完全一致。签章不得复印。涉及权利转移的手续,应当有全体申请人签章,其他手续可以由申请人的代表人签章办理,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由专利代理机构签章办理。办理的手续要附具证明文件或者附件的,证明文件与附件应当使用原件或者副本,不得使用复印件。如原件只有一份的,可以使用复印件,但
同时需要附有公证机关出具的复印件与原件一致的证明。
第三篇:WTO典型案例
要求市场经济待遇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概述
此案是1988年5月26日由美国帽子协会提出起诉,内容是中国企业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向美国出口缝制帽类,对美国帽子制造业造成了损害。我驻美使馆和被诉外贸公司很快将信息反馈外经贸部。外经贸部组织有关方面对案件进行了认真客观的分析,一致认为,198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有了实质性发展,我外贸总分公司已经脱钩并实行了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外汇调剂中心已经建立,国家已出台了破产法,帽子出口生产企业多为合资合营企业,生产方式多为来料加工方式,因此原料价格多由市场决定,工人应聘解除和工资水平多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且当时,被诉企业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和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是国家外贸试点企业。为此,中国明确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应视帽子行业为市场机制的一部分,帽子反倾销案要按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来计算倾销幅度,对我国不同的出口企业要根据他们自己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分别裁定倾销税,统一税率是极为不公平的。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致电美国商务部,要求在审理此案时要考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的事实。
我驻美国大使馆及时帮助聘请了资深律师事务所。在整个案件中,我应诉企业表现出色,以理据争,出庭抗辩,积极配合律师提供材料,积极配合美国商务部的国内实地调查。商务部也派送高级官员到中国向外经贸部了解外贸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中美之间在各个方面都能以积极态度配合调查。历经一年的反倾销审理和抗辩,美商务部终于接受了我方要求,第一次按应诉企业分别调查,对八个出口企业分别裁定了倾销幅度。最后,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中国帽子对美出口不构成对本国帽子产业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的威胁,以我方胜诉而结束此案。以下结合帽子反倾销案的审理程序,进一步阐述美国审理反倾销案件的分析方式和法律依据。
二、审理程序
1988年5月26日,由美国帽子协会提出起诉,商务部受理立案调查。1988年7月11日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损害初裁肯定。1988年11月2日,商务部的倾销初裁肯定,中国对美出口帽子存在低价倾销行为,被指控产品的进口要按倾销幅度缴纳进口保证金。1988年3月17日商务部以肯定性终裁对八个出口企业分别裁定了倾销幅度。在商务部初裁阶段,我应诉企业利用了延长60天的法律规定,使初裁到终裁从75天延至135天,以便商务部有更充分的时间到中国实地核证。1989年4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否定,美国帽子行业没有因中国低于公平价值的出口而遭受损害,我方胜诉。
三、美国商务部的终裁理由
(1)市场经济裁定的主要理由
商务部两次派人到中国,一次是对有关企业进行实地考核,一次是派商务部的高级官员对我外贸改革和市场经济问题进行考察。笔者随同调查人员和我方聘用律师到广东等地对十几家生产和外贸企业从1985年至1988年的生产情况和出口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尤其对购买原料和销售成本定价的方式、劳资关系等做了十分详细的了解和取证。我方企业在律师的指导下,也不失时机地向调查人员介绍了帽子行业的生产情况以及市场销售知识和产品,销售和经营不受政府干预的事实。商务部的结论是:尽管中国经济已呈现出市场经济趋势,子行业所表现的市场经济因素很多,但是仍不是以说服商务部按市场经济国家计算倾销幅度的要求,而是使用了《综合贸易法》规定的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方式计算公平价值。
商务部没有按市场经济待遇计算倾销幅度的主要理由是:
a.从政府对生产资料拥有程度来看,应诉的八个外贸公司均是国有企业。在26个所涉及的生产企业中,4个是国有企业、16个是合营企业、6个是外商独资企业。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外贸分公司与总公司脱钩,分公司是企业独立法人,帽子生产没有国家计划控制,企业再投入在很大程度上由经济状况决定而不受国家控制,国家颁布了《破产法》。
但商务部认为,政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仍然没有权力出售企业的财产和更换企业所有权。
b.从政府对生产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来看,帽子的原料投入主要是棉布和化纤。棉花的生产是受政府计划控制,50%的棉布消费者是政府购买行为。虽然帽子是来料加工形式,大多数棉织品是计划外购买,价格也由供需双方决定,但商务部认为政府对棉花的生产和价格具有影响力,生产企业也没有充分证据说明生产所需的棉布价格是由市场定价。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企业可以自定工资、奖金、聘用和解雇工人。但专业人员仍然不能随意流动,其工资是由政府劳动部门设立的。
总之,商务部认为,政府对生产要素投入的控制程度是比较复杂的。虽然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有市场经济迹象,但政府控制程度仍然很高。
c.从在政府对产出的控制程度方面来看,帽子出口没有发现出口目标控制,生产企业与外贸公司可以通过谈判自行定价和交易,外贸出口可以自由谈判订立价格。但是商务部认为,由于对外贸易是由国家垄断的,所以帽子出口也是受政府影响的。
d.从政府对本国货币可自由兑换和对国际贸易的控制程度方面来看,人民币仍不是自由可兑换货币,外贸公司虽然可以到外汇调剂市场将剩余外汇兑换,但大部分外汇收入要按政府官定汇率上缴国家。生产企业虽然也将可以自行进出口,但现在还是由外贸公司代理出口。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商务部承认外贸企业已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但政府对外贸垄断程度仍很强,但这不是构成国家垄断经济的必要条件。
综上四点,商务部认为,中国的外贸体制正在转轨期,许多方面已表现出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但由于外汇留成计划,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政府对棉花市场的控制和人民币可兑换程度等问题,商务部裁定帽子行业仍属国家控制的经济组成部分。
(2)美国价格的确定
因为本案被调查产品是出售给与生产企业无关联的购买者,所以美国价格使用的是出
口价格,即生产商卖给外贸公司的价格。商务部在出口价格CFR或CIF基础上,扣除了运费、保险费等,对价格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出口退税部分未包括在美国价格中,理由是材料不充足无法审查,这样结果使出口价格低,倾销容易成立和幅度偏高。
(3)公平价值的确定
本案是按《综合贸易法》中的生产要素计算方法来确定公平价值的。商务部根据问卷和实地调查所掌握的资料,用我生产企业的投入数量,主要包括原料、能源、劳动工时,和替代国菲律宾的生产资料的投入价格计算生产成本。但对于棉花的价格则选用了美国海关提供的埃及对美出口的价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规定的10%管理费和8%的合理利润来计算公平价值。这是乌拉圭回合反倾销协定之前的计算方法,结果使公平价值过高,过高的公平价值和过低的出口价格,是使本案倾销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4)紧急措施
此案审理中投诉方要求商务部采取紧急措施,中止在调查期内中国对美继续出口。但商务部认为没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原因是在调查期间并未发现中国对美出口有迅速增长的趋势,所以也没有必要考虑帽子有否倾销的历史。
(5)分别税率
起诉方坚持,由于中国政府控制外贸和外贸企业,所以只能给中国审定一个倾销幅度,最多也只能两个,一个是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一个是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但商务部明确表示不同意。
因为调查已证明,总分公司已脱钩,每个应诉企业可自行对外定价和对外签约,帽子出口没有统一价格,也没有协调价格。所以商务部对八个应诉企业分别裁定了八个倾销税率,从5.30%~32.6%不等,其他税率为21.37%。
(6)中止清关
商务部初裁肯定之后,海关从1988年11月8日起对所有进口的中国帽子中止进关和清关,如果要进关或从仓库中提货,则要现金抵押或交纳进口保证金。
四、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理由
国际贸易委员会一致认为,美国制帽行业没有因中国不公平竞争的进口而遭受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的威胁。理由如下:
(1)实质性损害
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美国制帽产业发展正常。美国制帽行业从1985年至1988年的三年调查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国内产业状况良好,生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帽子消费数量和价格都有明显的提高。消费数量从1985年的1920万打上升到1987年的2260万打,上升幅度16%,1988年2230万打,下降很小。而且销售价格在三年内全面上升,上升幅度为23%。市场占有率按余额计算,1985年为8%、1986年为8.2%、1987年为13.4%、1988年为14%,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从1985年的880万打上升到1987年的910万打,1988年下降为900万打。产量波动也很小,1985年620万打、1986年590万打、1987年上升到610万打。劳动力也有明显增加,1985年至1986年间雇员有小量下降,1987年至1988年则有明显回升,固定工人上升5%,临时工上升5.7%。同样,净销售增长稳定,1985年为1.55亿美元、1986年为1.62亿美元、1987年为1.74亿美元。营业收入也稳定增长。
所以,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国内生产稳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雇员和利润均处于上升状态。没有理由和迹象表明国内同行业受到实质性损害,也没有必要决定实质性损害是由于低于公平价值的进口所造成的。
(2)实质性损害的威胁
国际贸易委员会决定被诉产品是否对国内制帽行业构成实质性威胁时,还要具体考虑以下因素:
a.进口国是否有能力提高生产能力,增加生产,导致向美国出口增加的能力;
b.进口对国内的渗透能力以致达到损害程度的可能性;
c.进口价格对国内价格上涨的抑制能力的可能性;
d.进口库存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
e.生产转向的潜在能力。
通过调查和听证会,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损害威胁必须是事实上存在的威胁,但此案没有这种感觉。并且中国进口帽子受到多边纺织纤维协定(MFA)的限制,扩大出口可能性不大。在调查期间,进口价格虽然低,但国内价格依然上升,说明进口价格并未对国内价格上涨产生抑制作用。
国际贸易委员会还认为,帽子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着生产能力扩大的可能性,但在进口配额管制下,中国没有理由去扩大生产向美国出口。另外,中国对美国出口帽子的数量己在下降,中国已在开拓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
所以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结论是,国内帽子行业没有因低于公平价值的进口而遭到实质性损害的威胁。
(3)国际贸易委员会其他主要理由分析
国际贸易委员会还从弹性角度、销售渠道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进一步对低于公平价值的进口没有对本国制帽产业构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的威胁进行了定性分析。主要理由如下:
a.供给价格弹性。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在调查期间,美国国内生产能力相对稳定,劳动力短缺限制了生产能力的增长。美国生产商没有向国外出口被调查产品,因此不存在由于价格提高而使生产能力转向国内的问题。当然,生产能力会随价格增加而提高,但出于生产能力使用率已相当高,又缺乏劳动力和出口市场,所以帽子供给价格弹性属于供给缺乏价格弹性。
b.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主要取决于被诉产品的产品特性。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进口帽子的用途仅限于特定场合的消费,如球赛、旅游等,进口价格相当便宜,而国内同类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均比进口产品高得多。由于此产品占消费者预算比重很小,消费者不会因价格便宜而改变其消费偏好。帽子样式、颜色和价格范围广泛,互为替代程度很低,这就限制了中国产品以低价取代美国产品市场的可能性。所以认为需求对价格变化不敏感,需求缺乏弹性。
c.替代弹性。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最终用户不同,价格差异非常大,进口产品的名义价格比国内产品低,购买者愿意支付很高的价格去购买本国高档次的产品,消费者不会因价格因素而改变嗜好。所以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被调查产品的替代弹性属中等。
五、评述
缝制帽子(SEWN CLOTH HEADWEAR)反倾销案件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向美国政府提出按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来审理和裁定我国反倾销案件的要求。缝制帽子反倾销案的裁决具有时代意义。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在当时就己认识到对抗反倾销不仅是企业行为,而且是政府行为,政府应积极争取双边公平待遇,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希望通过此案的调查和审理,能进一步取证了解中国改革的实质性变化。
总之,这个案子打出了水平,打出了气势和风格。
依法维权积极应对 — 我国浓缩苹果汁应对美国反倾销案启示录
2003年3月21日,从大洋彼岸 — 美国传来佳音: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对原针对中国的浓缩苹果汁反倾销一案下发了第二次表决意见。意见中,美法院确认了美国商务部在2002年11月对我国山东中鲁、烟台源通等5家浓缩苹果汁上诉企业“零税率”的再次核算。这一意见表明,我国浓缩苹果汁企业自1999年应对美国反倾销案以来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不论案件在即将结束的终裁结果如何,我国10家积极参与应诉的企业中的6家(含在美商务部一审裁决中就获得“零税率”的烟台安得利企业)已稳操胜券地获得了“零税率”。这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行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最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回顾以往的事件可以看到:1998年,美国苹果汁生产商对从中国进口的浓缩苹果汁提起反倾销诉讼。他们认为:中国1995年到1998年间,浓缩苹果汁对美出口量增加了997%,平均价格下降了53%。
1998年10月,国内11家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在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团结一致,聘请律师决定拿起法律武器奋起应诉。
1999年5月6日,美国苹果汁相关企业向美国商务部递交了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浓缩苹果汁征收91.84%的反倾销关税。我11家企业在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率领下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应诉工作。
2000年7月4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终裁结果:中国应诉企业被裁定的反倾销税率平均为14.88%;未应诉的企业的税率为51.74%。这是我国自1984年以来农产品行业在美国商务部反倾销应诉中在税率裁决方面取得的最好结果。
2000年7月,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组织9家应诉企业(除去一家为零关税和一家中途退出)正式针对美国商务部不公正裁决向美国联邦国际贸易法院提交上诉状。
2002年6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做出裁决,支持中国浓缩苹果汁上诉企业5个主要辩点,认为美国商务部的裁决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或与法律规定不符,要求美国商务部对原审终裁进行重新修正。
2002年11月1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原审的重审结果,继一审安得利获得“零税率”,又有山东中鲁、烟台源通等5家企业获得“零税率”。
2003年3月21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下发了第二次表决意见。意见中,美法院确认了美国商务部在2002年11月对我国山东中鲁、烟台源通等5家浓缩苹果汁上诉企业“零税率”的再次核算。
历经几年的中国浓缩苹果汁企业应对美国反倾销案至此已是大获全胜。透析这起作为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行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最成功的典型案例,有着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启示一:面对“洋官司”,必须勇于应对,依法维权。
在这次浓缩果汁反倾销官司起初,我国30多家浓缩果汁生产企业,报名应诉的只有15家,交钱的11家,最后真正应诉的只有10家。为什么其他企业不应诉呢?记者在采访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苹果汁分会会长李中柯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现在国内企业打官司有‘三怕’,一是‘怕输’— 中国的官司都赢不了,别说国际官司了;第二是‘怕难’— 不懂国际贸易法规,要请国际律师;第三是‘怕痛’— 要出钱。”正是有了这“三怕”,才导致了三分之二的不应诉果汁企业被迫接受最终51.04%高税率的苦果,被迫退出美国这个中国果汁最大的进口国。
同样令人痛心和遗憾的还有:日前赢得我国加入WTO后首起应对美国反倾销胜诉案的“输美球轴承倾销案”。在这起胜诉案中有53家应诉企业被以“零税率”方式结案,背后却有200家国内轴承企业因拒绝应诉,而被美征收59.3%的高反倾销税,继而痛失美国市场。以上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勇于应对、以法维权”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面对国际贸易纠纷以及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我们的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和逃避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实践证明,唯一能够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必须要勇于面对,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地奋起应诉,以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只能是接受沉痛的惨败。
启示二:充分认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1999年6月,在美国第一轮反倾销调查之初,美国苹果汁生产企业向美国商务部递交申请,要求对中国输美苹果汁征收91.84%的反倾销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立即召集行业内企业商讨对策,并审视度势地说服大家决定将出口美国的浓缩苹果汁价格每吨上调60美元。此举使美方不得不推迟立案时间,并主动降低了反倾销税率。此后,商会还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律师小组,为国内的应诉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经过商会和山东中鲁等一批龙头企业的艰苦应诉,最终取得了6家企业“零税率”的好成绩。通过浓缩果汁反倾销应诉案,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可以说,综观这次中国浓缩苹果汁反倾销应诉案,如果没有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企业不可能取得如此令人满意的成绩。为打赢这场官司,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从一开始就积极发挥自己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组织企业准备应诉材料,到帮助企业聘请国际律师,以至为维护行业秩序每年制定的最低出口限价等等不遗余力、脚踏实地的艰苦工作,都为反倾销官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启示三:“非市场经济地位”影响我国应对反倾销,政府要发挥应有的“支持和影响”作用。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出口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面临国外反倾销的困扰,尤其是世贸组织成员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我国在反倾销时更加困难。在浓缩果汁反倾销一案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美国商务部对我国企业进行立案调查时,由于美国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选用印度作为第三替代国确定我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由于第三替代国劳动力等成本远高于我国,导致我国企业在初裁时被课以高额临时税。
近年来,经过我国政府长期不懈的交涉,欧盟1998年修订了反倾销法,对中国应诉企业在个案基础上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然而,该修订案及其实施表明,绝大多数的中国应诉企业并不能从此修正案中获益。迄今因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用本企业正常价格比较出口价格,从而确定倾销幅度和反倾销税率的案例十分有限。美国在浓缩汁反倾销一案中,对无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企业,拒不适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本国企业的正常价格,进一部削弱了98年修正案中对我国企业的实施效果。
随着国际贸易争端和反倾销案件的不断增多,我国反倾销法律法规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快与国际接轨,增强可操作性,政府的“支持和影响”力度相信也会越来越大。
启示四:要切实加强行业自率,实行有序竞争。
一起反倾销案子涉及的问题很多,反倾销调查的原因也很复杂,综观浓缩苹果汁这个案子,应该说,与国内企业缺乏大局观念,无序竞争、低价出口有着重要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浓缩苹果汁加工业发展迅猛,从1999年的18万吨到2002年30万吨,3年间增长了67%。国内不少企业为了争夺出口市场,竞相压价。有些企业认为,现在市场经济了,企业出多少价是自己的事情。尽管行业协会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但实施中效果不是太理想。国内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很容易被国外利用,从而实施反倾销。苹果汁反倾销一案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很多中国企业没有成为国外重要客户的直接供应商,多数情况下都是中间商,甚至是二道、三道中间商在从事销售,这也是导致国内企业利润降低、出口价格偏低,诱发国外反倾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果汁反倾销案,业内人士呼吁:行业内企业一定要高瞻远瞩,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和打造中国的对外出口市场。
启示五:要“知彼知己”,尽早建立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
案例表明,在对反倾销作应对时,应首先充分了解反倾销方的情况,如反倾销幅度的计算方法、市场数量与销售价格、反倾销起诉方公司的销售价格、数量和策略以及竞争方的销售情况等,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各自的应对方法。
同时,我国企业需要抓紧建立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管理人才,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这也是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取胜的重要保证。
课 程 简 介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审议并全票通过中国入世,时至今日已经两年多了,从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与入世前人们的设想、分析和预测有者相当大差异,这一情况必须给予解释,并对未来予以新的思考。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大部分:
一、WTO基本目标的回顾,入世后过渡时期在运行层面出现的问题、预计与实际,入世带来的最大冲击,以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二、倾销与反倾销的理论、法律定义、经济条件、WTO的认定标准、案例分析、以及应对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的条款、应用及案例,补贴与反补贴的定义、应用,及案例分析。(即“两反一保”内容)
三、入世后的中国经济与产业。
第四篇:WTO案例分析
WTO案例分析
在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与民事诉讼制度相分离,行政诉讼制度及程序规则不同于民事诉讼,而且两大诉讼分别适用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我国有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但并没有象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那样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行政诉讼案件与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一样,统一由人民法院(普通法院)行使审判权,具体则由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庭负责案件的审理工作。
中国入世后必须履行其承诺的义务,而承诺义务的履行须借助于一个实现承诺的机制,在承诺机制上其重点就是独立“司法审查”制度之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2条“司法审查”第1款的规定:“中国应设立或指定并维持审查庭、联络点和程序,以便迅速审查所有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可见,中国至少应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领域建立专门的法庭。尽管“议定书”对这种法庭在体制性质上没有作出必须是司法(或行政)的要求,但它必须独立于一般行政机关。由于我国行政复议机关是原行政行为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因而现行行政复议体制不应承担也无力承担此类审查任务。那么,我们是考虑另行建立一类专门的行政机关来进行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全部行政行为的审查呢?还是考虑寻求司法体制呢?“议定书”第2条第2款规定:“审查程序应包括给予受须经审查的任何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企业进行上诉的机会,且不因上诉而受到处罚。
关于上诉的决定应通知上诉人,作出该决定的理由应以书面形式提供。上诉人还应被告知可进一步上诉的任何权利。“该条的规定表明,如果是由行政机关承担对行政行为的审查任务,则当事人还应有向司法机关寻求救济的权利,并且在司法程序中还有上诉的权利。即对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全部行政行为的审查,一般都要经历三个程序阶段:行政复审、行政起诉、行政上诉。出于降低法律实施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简化程序的考虑,让当事人直接寻求司法救济较之先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审,更具有合理性,也更符合”议定书“与有关WTO规则要求的”
综合内外诸因素,考虑到中国司法体制的现状,可以在最高人民法院之下的各地方设立类似于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的若干专门行政法院,以区别于普通法院,而普通法院则不再审查行政行为。在专门行政法院的内部可针对现实或未来的要求,设立如一般行政审查庭、与WTO有关的行政审查庭及违宪审查庭等。
我国行政诉讼的核心原则是“合法性审查原则”,即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该原则犹如一根主线贯穿于我国行政审判活动的始终,指导和规范着案件的受理、审理和判决等环节。该原则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审查对象为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只是现行行政诉讼的审查原则,为了实现从行政诉讼向完整司法审查的跨越,可以在现有原则的基础上对该原则予以充实、补充,扩大审查的依据与范围,从而既弥补合法性审查原则的欠缺,又因应WTO的要求。
受案范围的限制,实质上是对公民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予以限制并进而限制到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权利或利益。原则上说,公民的诉权不应受到限制。只要公民受到行政行为的不利影响,皆可向法院起诉。针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现状,具体来说,应打破若干限制:
其一,从具体行政行为扩大到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在内的全部行政行为。今天,我们甚至可以说“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二,从行政终局行为演进至司法终局行为。
其三,权力性行为与非权力性行为皆应受到司法审查。
其四,从影响特定人权益的行为到公益行为。
其五,从政府的行政行为到授权的非政府团体的行为。;
第五篇:wto的发展方向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是世贸组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它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安全和预报起着中心作用,基本上保障了世贸组织成员方已得到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世贸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我国已加入WTO,贸易争端也在大幅度上升。深入研究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并得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简称DSM)是以关贸总协定(简称GATT)四十多年争端解决实践为基础,经过发展和创新确立起来的一系列较为完整、严格的审理程序和监督机制,它是WTO法的精髓所在,被誉为“WTO皇冠上的明珠”。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支柱,在WTO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它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一种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也是WTO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多边贸易机制的支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颇具特色。它具有统一性、效率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具有自己的原则、机构和解决程序。加人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与其外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摩擦的产生不可避免。而且由于意识形态、历史原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是世界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最为严重的国家,许多国家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数量限制等手段,使我国的出口贸易频遭严重的打击。所以充分了解贸易争端的解决方法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格外重要。
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是使争端得到积极有效的解决。争端各方可通过磋商,寻求均可接受并与WTO有关协定或协议相一致的解决办法。在未能达成各方满意的解决办法时,争端解决机制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成员撤销被认定违反WTO有关协定或协议的措施。如该措施暂时未能撤销,应申诉方要求,被诉方应与之进行补偿谈判,但补偿只能作为一项临时性措施施加以援用。如在规定时间内未能达成满意的补偿方案,经争端解决机构授权,申诉方可采取报复措施。
迅速解决争端是《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为此,对争端解决程序的各个环节都规定了严格的、明确的时间表。它有利于及时纠正成员违反WTO协定或协议的行为,使受害方得到及时的救济,也有利于增强成员对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信心。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引入了“反向协商一致”的决策原则。在争端解决机构审议专家组报告或上诉机构报告时,只要不是所有的参加方都反对,则视为通过,从而排除了受诉方单方面阻挠报告通过的可能。
总的来讲,在运用具体程序方面,应以协商为主,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次之;在争端解决结果方面,应以达成相互满意的解决办法为主,要求授权报复次之:在整个争端解决过程中,应严肃认真地准备,妥善充分地参与,谨慎节制地援用报复,力争迅速有效地解决争端。具体表现为以下个方面:
(1)、全面性。研究与争端有关的事实和法律问题,不仅要对WTO所涉贸易争端的每一个具体问题和细节进行研究和辩及时更新信息和资料,掌握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还要根据争端解决各阶段的规则及程序,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计划,制定各种不同的谈判或其他争端解决战略,促使争端的解决朝着对我国更有利的方向发展。(2)、慎用报复和避免被报复。解决争端时应充分利用磋商、调解、调停等自愿性的争端解决方法,以积极的态度考虑对方的利益补偿方案,尽可能提出我方的利益补偿方案,力争实现双方满意的结果,避免使争端陷入僵持状态,只能将报复作为一种不得已而要求授权采取的最后办法。(3)、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着力与发展中国家加强集体联合,争取在争端解决中赢得多方面的支持。如欧盟成员国在“香蕉案”中凭借贸易集团的力量阻截美国的单边报复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巴西、委内瑞拉共同投诉美国实施歧视性汽油标准并获得胜利,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WTO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的挑战
WTO自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以来,在完善和实施乌拉圭回合协议,建立和健全新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以及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实质上只是各成员利益妥协和分配的结果,不可能将其建设成真正强有力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机构。在全球贸易趋向自由化的同时,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WTO从成立伊始就面临着一系列较为严峻的挑战。
1期限过长按照《谅解》规定的各项时间推算,从争端程序的启动到获得最终的救济办法,需要大约2月的时间。且争端解8个决程序的启动通常有一段时期的滞后,再加上起诉国的反应时间,当最终的救济 手段(如撤销被投诉的措施、偿或报补复)以落实时,得这种长时的延 误往往已使有关国家的出口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而对那些经济规模弱小、口结构单一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问题造成的影响更为突出。
6第三方当事人权利的缺失.
关于wro争端解决程序中的第三方当事人的权利问题
是《谅解》规定中较为模糊和有限的一项内容,明示的权利极少。从时间上考虑,第三方当事人除非提起新的争端解决程序,否则其权利的行使止于专家组第一次会议提出书面陈述之时从其权利的内容上虑,限于提出书面陈述。此外,仅不得上诉亦是对其权利进行的限制。(1)西方贸易大国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决策进程的现象仍然存在并很严重。发达国家成员方不断提出新的贸易自由化要求,或将其感兴趣领域的自由化超前实施,或有选择地扩大自由化的新领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坚持下,一些与贸易无直接关系的所谓“新议题”被纳入多边贸易谈判领域(2)多边贸易体制覆盖的范围存在局限性。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截至2005年12月11日,WTO成员只有149个,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被排除在外。包括俄罗斯、越南等在内的30余个观察员正处于申请加入之中。一个没有各国广泛参与的多边贸易体制,是不能称其为完整的全球性贸易体制的。
我国应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策略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对争端解决协议和程序的研究工作。为扩大和方便培训和宣传,请国内外专家编著有关WTO争端解决的书籍,并编辑GATT和WTO解决争端的典型案例集。注意培养争端解决的专门法律人才。
(二。根据WTO的各项规则,对现行法律及相关政策进行清理和修订,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使之尽量符合WTO的规则要求和我对外承诺,并增强我国涉外法律法规的透明度,维护涉外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尽量避免或减少各种潜在贸易争端的发生。一旦发生争端,我应积极应诉,通过司法手段保护我国内市场和产业。
(四)成立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争端解决和防止的法律法规,规定投诉程序,建立国内有关争端解决的完善机制。由于争端解决是法律性很强的机制,因此,该机构应主要有法律人员组成。争端解决机构主要负责与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联系工作,参与争端解决程序,代表我国政府进行磋商、起诉和应诉,与国内有关部门和企业等密切联系、配合、协调,做好争端解决和预防的各项工作。
五.结语
WTO争端解决机制能否最终确实成为保证中国加入WTO协议的各项规定贯彻落实的有效法律手段,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且有赖于我国有关法律、政策及机构的必要改革与调整。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争端法律体系,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争端解决机制。
在作为WTO多边贸易体系核心的争端解决机制正经历制度革新的重要时刻,中国应以一个世界贸易大国的胆略和气魄,清醒认识双边和多边的利益格局,在推进WTO争端解决机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应充分利用机制中对我国有利的规则,寻求最佳利益结合点,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争端解法律体系,更加有效的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希冀为我国有效利用WT O争端解决机制提供比较科学、合理和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提供法律依据,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入世利益,进一步推动WT O多边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