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去阅读要比上语文课更有用
让学生去阅读要比上语文课更有用
说到语文和阅读的关系,今天和大家回顾一下一篇很著名的演讲。本文来自北京名校校长兼语文老师——李希贵先生——给语文老师做的演讲,他坦率地告诉语文教师同仁:如果语文教学还是老一套,无论是在提高语文成绩、写作水平,还是在提高整体素质上,让学生去阅读要比上语文课有用。
还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
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就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将近一个学期,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
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
在座的各位老师都知道,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
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就讲了这封信,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为了统一老师的思想,也统一社会、家长的思想,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
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的阅读。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提出、购买和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而且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
当买的书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他们的名字。
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
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
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
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
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
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我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次在河南开封,开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我提供了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故事: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用的是下学期,快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及换了,只好把试卷中的文言文题目去掉了。
阅卷出来以后,他儿子的考试成绩是98分,只差两分满分。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自己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档案记录最高成绩。
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的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满分,于是就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完后一阅卷成绩为93分。
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还是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让我们反思的事件,2006年《中国教育报》曾经在‚读书栏目‛报道了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阅读的愉快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不断请假、不断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让我们语文老师感到很辛酸的案例,但是却带给这个孩子四百多部名著的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
在潍坊的时候,我曾经对学生搞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中学的语文学习期间,对你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在41份问卷里面,有好多学生谈到了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学校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坚持看《读者》,收集好文章做剪报,写周记,一次迎奥运征文获奖的鼓舞,利用班级图书角进行读书,等等。
但是在所有的答案里边,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讲得好,这个问题特别耐人寻味,特别值得我们研究。我们好多课堂确实是因为大量的、繁琐的一些环节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
我随便找了过去的一个课堂实录,这是一个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开始的几分钟.师:‚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 同学们就读:‚春。‛
老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 学生就说:‚朱自清。‛
老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 学生就看注释。
老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就这样一路问下来,搞得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好像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好多好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就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阅读时间就搞得没有了。
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
基于上述的现实状况,所以我们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这样一个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通过分享、通过诵读、通过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
但是对一个学校来说、对一个老师来说,选择这样一些能够让学生去阅读的图书还是有困难的,于是我们这个团队就开发了适合特定学生、特定年级和特定单元学习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个阅读量看上去确实很大,而且我们要求是课内阅读,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阅读完全是可以通过课堂完成的。
有这么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
但是这个规定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
我们国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中小学生应该有多少阅读量?
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都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你像张光斗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柳斌主任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那么说这样一些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给不同年龄的学生 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说法,可以说明不同年龄读不同书的重要性。三岁孩子眼中的爸爸:‚哇!爸爸太伟大了,他什么都知道。他不仅认识‘一’,还认识‘二’,他连‘四’都会写呢。‛
这个两三岁、三四岁孩子眼中的爸爸太高大。但对不起,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就有感觉了,他说:‚爸爸好像有时候也不对。‛
到了二十岁,甚至感觉到他爸爸简直太迂腐了,没有办法和他对话。
到了三十岁就有点骄傲:‚如果老头子当年和我一样老练的话,他该赚到多少钱啊?‛
但是一过四十岁,就开始感觉到:‚也许爸爸说的话有一点道理,当初可能需要听听他的意见。‛
过了六十岁对爸爸就非常崇拜了:‚爸爸太了不起了,我当初要是听他的话该多好!‛
我们过了四十五岁的人,都特别愿意、越来越愿意和爸爸妈妈多待一会儿,多聊一会儿,多坐一会儿,跟二三十岁的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种规律同样适合我们的阅读,就是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能有不同的理解,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
你看,在没有进行课改之前,我们一年级的小学教材,我随便想起一篇——《小八路》。
‚他是谁?你看他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原来他是个小八路。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真是个勇敢的小八路。‛
这是给六岁孩子学的课文,这个六岁孩子看了这个课文之后他会怎么想呢?首先,小八路是什么?有没有小七路?有没有小六路?这个路跟狗熊一样不一样?也就是他没法理解。昨天下午我曾经讲到过一个课例,一个老师跟学生一起学苏教版的《小池塘》(一年级),他说‚这些池塘边的芦苇像睫毛一样‛。
我就问旁边四个孩子什么是睫毛?一个孩子说睫毛就是眉毛,这个孩子最接近这个说法。一个孩子说睫毛就是芦苇。另外两个孩子说不知道。我们不要高估孩子,正像我们不能低估孩子一样。
还有一课选了《王二小》。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着八路军放哨,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小二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什么是儿童团员?什么叫放哨?谁是敌人?扫荡是怎么回事? 能把这几个概念搞清楚,学生基本上就糊涂了。小孩子,特别是低段,一到三年级的时间,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活,他才会阅读。包括现在我们的教材里边一些文字也是值得商榷。
我知道苏教版相对编得还比较好,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你看小学一年级就有一篇文章叫做《春到梅花山》,这个课文就太南京化了。这个梅花山,就只有南京有,能够看到梅花的孩子就太少了。
我想我什么时候见过梅花,我可能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见过梅花。但是梅花山,那就更是渴望不可及了,孩子们就没法理解。
还有就是《草原的早晨》。我们这边一年级的尽是这样一些课文,你看台湾一年级的课文是什么,它就是《天亮了》、《上课了》、《我的一家》,就是这样一些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不是说我们只能学身边的,而是特别的年龄阶段,他特定的认识水平需要从身边的开始。
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们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这样就是愚蠢的。像我们把《匆匆》、《春》这样的朱自清的名篇,我们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本来就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你问一问小学生,他会喜欢《春》吗?他会喜欢《匆匆》吗?我曾经对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每一次调查都是‚排倒数第一、第二、第三‛ 这么一个位置。
为什么?
他这个年龄,他喜欢故事,你非要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我觉得他没办法学好。
什么时候他会喜欢范文呢?他会泛读的时候,他就真的喜欢范文了。你看小学生他会泛读吗?他一开头就跑,你让他泛读难死他了、烦死他了。但是有一天到初二了,他开始学会泛读了,他也喜欢范文的情调了,《读者》也会成为他们首选的读物,这个时候大量泛读的阅读期就开始了。
所以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童话,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九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这是我们成人的视角,我们认为很重要,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去学习。
所以就包括我们订画报、订儿童杂志的时候也要留心。两岁之前,有一本叫《婴儿画报》,两到三岁,有一个叫《娃娃画报》,三到五岁叫《幼儿画报》,五到十岁还有《儿童画报》,然后是《连环画报》。
好多家长和我说,你们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
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我们家长现在带着孩子到书店去,一买就买提高成绩的书、马上见效的书、他不喜欢的书。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是不喜欢家长给他推荐的书。
现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
一个误区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编成学生读的连环画,或者有一套书把四大名著,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
叫小学生读《红楼梦》,他能学到什么呢?你是害了《红楼梦》。为什么?就是他再也不读这个玩意儿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是不好的,结果到了成年他也不读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们选了十位学生,就是我们问他‚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
十位学生,有七位学生说喜欢《红楼梦》,这七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四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在高二,一个在高一暑假,一个是初四暑假,一个是高一至高二上学期。
还有三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我调查一下,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红楼梦》,从此他就不喜欢这玩意儿了,你再让他读就很困难,就伤了他的胃口。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
其次,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并不适合孩子读。
我想引用费孝通一句话,他说:‚我小的时候,还没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说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
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这个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它里边好多容易迷惑孩子的,假的,那种义气,那种杀杀砍砍很容易养成孩子模仿的习惯。
再一个,好多名著是挺好,但是不是孩子的名著。还有呢,有人心非常好,觉得孩子们读名著这么厚读不了,所以就把它缩写了。这一缩写可坏了,情节一删减,这人物也不丰满,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
书店里有好多这种的书籍,特别危险,一定不要读这种缩写的书。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只有极其个别的作家,那些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他不仅写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好的作家,才能够缩写出来。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去读。
还有,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我举一个例子,这是《科学家爷爷谈科学》给小学生读的书,其中我举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这肯定是给孩子读的书。但是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你看,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它说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坏了么?这不越搞越糊涂么。
所以,就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那么,语文主题学习就有一个专家团队,专门给孩子来挑选适合他们读的文章和图书。
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我记得,2006年我到太原去,太原的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一个叫他很不安的例子,主人公是他的外甥女,因为一旅游,她妈妈就让她写游记,所以从此就不喜欢旅游了。
阅读也是这样,有好多家长,一阅读就让孩子写读后感,一阅读就让孩子干什么事儿,就要写作,所以搞得孩子也不愿阅读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量,你不让他写,他也忍不住。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搞教材的时候,我们特别希望快出成绩。我们改了半年了,怎么成绩没有提高,甚至还要下降,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它是一个长线的改革,这个改革,在第一个学期甚至要以牺牲基础知识的成绩为代价。但是不要紧,只要你坚持两个学期以上,他就会突飞猛进地提高。
所以我们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诉所有参加改革和旁观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了。
今年春天,我外甥到老家潍坊,他刚刚一岁半,还没有学会叫姥姥,结果一到潍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这批人特别渴望这个一岁多的孩子能够喊一声姥姥,所以每天就一批人围着他教他说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
我一听这事儿着急了,你们赶快回来,再过一个月这个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没有成就感,天天在挫败感中,他还是学不会。为什么?再有两个月,你不教他就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慢慢去滋养他。
要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
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他创造一些精彩,给他鼓舞。比如说,和课外互补一下,我们先读个什么,再去读课文的时候,读了和不读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就体会到成就感。
最近一个学生特别喜欢一个电视剧、动画片或者是电影,那么你就选择一些和那个有关系、能够帮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让他看,然后他再去看电视,再去看电影,再去看动画片,就特别有成就感。
当然,开一些家庭的读书报告会、班级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等,这都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在这一方面,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非常好的方法,我也听到了一些,看到了一些。
在集体中引导孩子阅读
像在中国台湾、在新加坡,你经常会在教室里、走廊上、一些活动空间,看到阅读数。一个学期他们要读20本书,其中读过的用红色苹果代表,没读过的用绿色苹果代表。以此让学生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互相分享。
比如给孩子出一些书,出一些孩子的专集、书函,放到图书馆作为孩子们的阅读资源,那么这些都会对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现在好多学校做的也非常好。
最后我想用一个哲学家,他曾经回答提问的时候说的话,他说: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选择干什么?‛ 他说‚阅读‛。
又问他:‚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 他说‚阅读‛。
又问他:‚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 他还是说‚阅读‛。
我也想起了美国一个著名的成功学家,有人问他的几个话题时他的回答。问他:
如果你的事业失败了,你干什么? 他说:阅读吧。
又问他:如果你失业了,你干什么? 他说:提升自己,阅读吧。
又请教他说:如果我失恋了,我怎么办? 他说:你阅读吧。
第二篇: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
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就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将近一个学期,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
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
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初一孩子能答高三语文卷
奥秘就在从小阅读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
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就讲了这封信,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为了统一老师的思想,也统一社会、家长的思想,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
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
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阅读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
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提出、购买和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买的书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他们的名字。
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
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
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
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
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中学毕业前阅读量
应突破千万字
有这么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
我们国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也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你像张光斗,他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柳斌主任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这样一些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并非名著就必读,因为未必适合孩子
好多家长和我说,你们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
我们家长现在带着孩子到书店去,一买就买提高成绩的书、马上见效的书、他不喜欢的书,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是不喜欢家长给他推荐的书。
现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一个误区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编成学生读的连环画,或者有一套书,把四大名著,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
叫小学生读《红楼梦》,他能学到什么呢?你是害了《红楼梦》。为什么?就是他再也不读这个玩意儿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是不好的,结果到了成年,他也不读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们选了十位学生,问他们,“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
十位学生,有七位学生说喜欢《红楼梦》,这七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四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在高二,一个在高一暑假,一个是初四暑假,一个是高一至高二上学期。
还有三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我调查一下,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红楼梦》,从此他就不喜欢这玩意儿了,你再让他读就很困难,就伤了他的胃口。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
其次,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并不适合孩子读。我想引用费孝通一句话,他说:“我小的时候,还没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说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
但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这个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它里边好多容易迷惑孩子的,假的,那种义气,那种杀杀砍砍,很容易养成孩子模仿的习惯。
再一个,好多名著是挺好,但不是孩子的名著。有些人,心非常好,觉得孩子们读名著,这么厚读不了,所以就把它缩写了。这一缩写可坏了,情节一删减,这人物也不丰满,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
书店里有好多这种的书籍,特别危险,一定不要读这种缩写的书。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只有极其个别的作家,那些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他不仅写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好的作家,才能够缩写出来。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去读。
还有,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本给小学生读的科普书,是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但是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
比如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说“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坏了么?这不越搞越糊涂么?
所以,要谨慎为孩子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和图书。
呵护孩子的成就感 强化阅读的仪式感
我们搞教材的时候,有一个情况,就是我们特别希望快出成绩。我们改了半年了,怎么成绩没有提高?甚至还要下降……但因为它是一个长线的改革,这个改革,在第一个学期甚至要以牺牲基础知识的成绩为代价。
但是不要紧,只要你坚持两个学期以上,孩子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地提高。所以,我们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诉所有参加改革和旁观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了。
今年春天,我外甥到老家潍坊,他刚刚一岁半,还没有学会叫姥姥,结果一到潍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这批人特别渴望这个一岁多的孩子能够喊一声姥姥。结果到一个地方,每天就一批人围着他,教他说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
我一听这事儿着急了,说,你们赶快回来,再过一个月,这个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没有成就感,天天在挫败感中,他还是学不会。再有两个月,你不教他就会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我们一定要慢慢去滋养。
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他创造一些精彩,给他有一个鼓舞。比如说,和课外互补一下,我们先读个什么,再去读课文的时候,读了和不读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就体会到成就感。
最近,一个学生特别喜欢一个电视剧、动画片或者是电影,那么,你就选择一些和那个有关系、能够帮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然后,他再去看电视,再去看电影,再去看舞蹈,这样,他就特别有成就感。
当然,开一些家庭的读书报告会、班级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等,这都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你像在中国台湾、在新加坡,你经常会在教室里、走廊上、一些活动空间,看到阅读数——在这个学期,要读的20本书,每本书是一个“苹果”,读过的“苹果”是红色,没读过的“苹果”是绿色或者是白色,让学生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互相分享。
或者给孩子出一些书,出一些孩子的专集、书函,放到图书馆,作为孩子们的阅读资源,这些都对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现在好多学校做的也非常好。
最后,我想引用一下一个哲学家在回答阅读相关的提问时所说的话。
有人问他:“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选择干什么?”他说,“阅读。”
又有人问他:“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
再有人问他:“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
我也想起了美国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在回答类似问题时的类似回答。
有人问他:“如果事业失败了,该干什么?”他说:“你阅读吧。”
又有人问他:“如果失业了,该干什么?”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
又有人请教他说:“如果我失恋了,我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
以这两位成功人士的回答和各位共勉,谢谢大家!
第三篇:让语文课更精彩
让语文课更精彩
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先生建议语文老师上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要积极走进新课改。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中的老师是导演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导语不能太长,要不露痕迹的吸引学生,要不费吹灰之力把学生领进文本。
3、讲课不能脱离文本,还要深入文本,课堂不能花哨。脱离文本、虚而不实、脱离语言谈感受的语文课学生能学到多少“语文”!好语文课要紧扣文本,回归文本!好语文课要突出语言的教学!
4、语文课堂要有激励性表扬,要避免廉价表扬!
5、课堂上要多读多背书,重视学生的积累,不能走过场,要实事求是,要有实效性。
6、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深情“品读”。“品读”即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余伟老师范读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赢得了全体师生的雷鸣般的掌声,就说明:深深的品读能给语文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长,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定信念,积极探索,让我的语文课堂更精彩!
第四篇:如何让语文课教学更有趣
如何让语文课教学更有趣?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那么如何做到让学生喜欢语文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喜欢教语文的你。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句话告诉我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意味着教师要有一种亲和力,一种感染力。学生喜欢老师了,自然就会爱听我们的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我辅导过一个学生,他特别坦言语文课,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语文老师身上有一个很刺鼻的香水味,还画很浓的蓝色眼线,蓝色是他最喜欢的颜色,就觉得他所喜欢的颜色被老师糟蹋了,后来只要是那个老师的课,他就故意跟语文老师作对,从来不听语文课了。由此可以看出,特别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这也是一门学问。
最基本的是穿着,一个老师的穿着要得体,符合作为老师的要求。
其次要学会交流。老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俯下身去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短短的评语„„,这寄寓着教师用心传递的关爱,常常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是美国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夕用昂贵的金泊纸折了一个空盒子送给她的父亲,作为圣诞节的礼物。父亲拿到盒子,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地训了女儿一顿:“难道你不知道送给别人的盒子不能是空的,必须装满东西的吗?”无端受训的女儿眼泪汪汪,轻声解释说:“爸爸,这盒子不是空的,我在里面装满了我的吻,还有对爸爸的爱。”这个故事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与孩子的思维有太大的距离,因为这段距离,我们与孩子在情感的交流方面有太多的不和谐。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世俗,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一天下午,一位学生家长来找我交流孩子的情况,我实事求是地告诉她孩子在哪些方面的进步并告诉家长我越来越喜欢这孩子了。家长说了许多感谢的话,最后提了一个要求,说是孩子单独坐一个课桌快两年了,在小学的最后两个月他想有个同桌,孩子在家已经哭了好几回了。听了家长的话,我才意识到我的做法已经伤害到孩子。在孩子四年级的时候,他很调皮,上课管不住自己,爱做小动作,惹得同桌听不好课,所以我找来一张小单桌,让他坐在最前边,此后,他的课堂表现越来越好,我也就心安理得了。在我的心里,那是个普通的座位,并没有歧视他的意思,可在孩子心里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是个不听话孩子的专座,对他来说那是一种惩罚。我的心一下紧张起来,我知道我对他的伤害有多深,我忽略了一个孩子的的自尊,忽略了他是个孩子,需要朋友,我更忽略了作为老师的责任。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了教室,为他选择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座位。
我有个亲戚的女儿性格特别内向,胆子特别小,但是内心又特别敏感,渴望被肯定被赞赏。有一天放学,她突然兴高采烈地问她妈妈:“妈妈,你猜,我这次能不能当英语组长?”我那亲戚有点惊讶,她怎么突然对官位感兴趣了。她不动声色地说:“恐怕很难!”她很不服气:“切,这次我一定能当英语组长的,走着瞧。”这激起我那亲戚的好奇,忍不住问:“凭什么?”她满脸兴奋,说:“今天我们英语老师走到我身边,摸了摸我的头,说‘你是个很文静很听话的孩子,很适合当组长,希望下次评组长时你能推荐自己。”接下来的时间她特别期待上英语课,因为据说英语老师说了,接下来的时间谁要是上课时得的星星多,谁就可以自己推荐自己当组长。你看,就是这么一个随意的动作,却把孩子内心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所以作为老师,千万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内心的冷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一言一行。
再次要学会幽默。据调查,学生最喜欢老师的首先是风趣幽默,其次才是学识渊博。不少学生说特别喜欢听我讲话,因为我好象有点幽默,经常会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我想,不仅是学生,谁都喜欢幽默的人。我喜欢时不时开开学生的玩笑,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是有笑声。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有张有弛的学习环境,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说:又怕我,又喜欢我。例如有一次,一个男同学面对着窗外发呆,我就对他说:“对面的男孩看过来,黑板上的内容更精彩!”又例如到了最后一节了,同学们都很想回家吃饭,我就对他们说:“再坚持四十分钟,就可以去做我们最想做的事了!”再例如有一次我点到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底下一片哄笑。我就假装一本正经地说:“看来我们每位同学都是一位名人。因为在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声声的喝彩。”
孩子需要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体的和心灵的,如果他们缺乏关爱、支持和心理安慰,心里不安的土壤就会萌发出恐惧和畏缩,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重则形成极端的性格。有位专家说:“其实孩子就像一只小乌龟,当他们有安全感时,才肯伸出头来,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一切,否则,他们就会把头缩进壳里,刀枪不入。”作为老师,要留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当你上公开课时,向一个回答不出问题羞红了脸的孩子投去埋怨的目光时,你给了孩子安全感了吗?当你把不满意的作业、不及格的考卷摔在孩子瘦弱的身上时,你可曾想到他们的心灵比身体更脆弱?当知道你是带着微笑同他站在一起时,他就会心情舒畅,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就会把自己的的心灵向你敞开。小学阶段,老师完全是学生心中崇拜的偶像,你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和积极性。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抚摸或是无意的一句表扬,都会给他带来莫大的动力,调动他所有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反之,你无心的一句批评或一个眼神,都会使他的积极性大挫,甚至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反感。
第二、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你拿着课本走向教室,在教室门口听到学生说:“太好了,这节是语文课!”那你的心情一定无比快乐,一定会觉得当一名语文师的感觉真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那么,你会听到更多的学生说喜欢上语文课。
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被你所吸引,将目光集中在你教的课上?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健所在。我们在讲台上,习惯当主角。其实,孩子是天生的演员,只要有机会,他们都可以成为最佳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四十分钟,除了正规的教学外,我常把那个被老师们认为是很神圣的讲台让出来,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我让他们上来朗读,让他们上来演讲,让他们上来讲故事„„有时候,有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让他们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宴子使楚》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里面讲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我就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小故事,自由组合,上台表演。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不但一字不漏地把主人公的话说出来,还能创造性地即兴表演,惟妙惟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整节课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他们已经牢牢地记住了课文的内容。这比我们在课堂上的满堂灌,效果要好很多。我们教的轻松,他们学得也轻松。
第五篇:信息技术让语文课更精彩
信息技术,因为有你语文课更精彩
[关键词] 激发情趣 创设情景
[摘 要]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问题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信息技术开阔了语文教师的知识空间。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知识的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想象,突破训练思维,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语感,激发美感。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内容摘要: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问题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信息技术开阔了语文教师的知识空间。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知识的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想象,突破训练思维,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语感,激发美感。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拓宽教学空间、激发情趣、创设情景、培养语感、提高效率 正文: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我谈谈自己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一点体会。一.信息技术开阔了语文教师的知识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有很多知识教师并不是完全掌握。教师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比如《恐龙的灭绝》一课,我们仅仅听说过恐龙,但是它们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我们也无从知晓。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恐龙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恐龙的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恐龙,有什么特点。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1.运用信息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比如《将相和》一课,其中一词“负荆请罪”让学生去说,学生很难理解。当看过画面之后,他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轻而易举的就说出来了。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因为我们不了解外国风情,所以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在教学中可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威尼斯小艇的美丽。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丰富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黄继光》一课,教师放映一段电影录象,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教师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完录象后,老师让学生根据画面中黄继光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黄继光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意志。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突破训练思维
《葡萄沟》一课,作者围绕葡萄沟主要写了葡萄的颜色、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二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是什么颜色的,先用彩笔画一画。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4、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提高朗读能力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为了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感情,在朗读时,自己充分利用多媒体画面,指导学生朗读。再如我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我先让学生仔细体会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地读一读,最后听听画面中的配音,将自己的语气和配音进行比较之后,教师再指导、鼓励学生个别读、跟读、小组赛读等,多读几遍之后,学生进入了情境,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课文内容不同,运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同。在写景、写情的文章中,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一段适合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桂林山水的壮观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加上范读时慢时快、时轻时重的节奏,让学生从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之中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范读后,鼓励学生—谁读得好就给谁配音。学生听了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培养语感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表象为材料进行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直觉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普罗米修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能深刻的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可见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激发美感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象、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因为通过审美感知,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理智、改善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教材,如《趵突泉》、《鸟的天堂》、《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录音、录象、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 1.运用网络资源可主动获取知识
在识字教学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识字》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在计算机上为这课的11个生字建立了资料库,每个生字都设置按钮,有字音、笔顺、字义、词语、趣味识字等内容。学生只要按住按钮,就可以自学到相关的知识。比如,当学生按“茫”字趣味识字的按钮时,画面上就出现了“茫茫的草原”、“茫茫的雪地”、“茫茫的云海”等画面,学生借助画面就可以理解到“茫”就是广大而无边际的意思。
2.借助网络资源可以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
如《望庐山瀑布》一课中,学完正文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一首写景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