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及少年福利法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096700 號令制定公布全文 75 條
(註:「兒童福利法」及「少年福利法」合併修正為本法)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七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700053471 號令修正公布第 30、58 條條文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六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700147761 號令修正公布第 20 條條文
第 一 章 總則
第 1 條第 2 條第 3 條第 4 條第 5 條第 6 條為促進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全發展,保障其權益,增進其福利,特制定本法。
兒童及少年福利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本法所稱兒童及少年,指未滿十八歲之人;所稱兒童,指未滿十二歲之人;
所稱少年,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父母或監護人對兒童及少年應負保護、教養之責任。對於主管機關、目的事
業主管機關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依本法所為之各項措施,應配合及協助。政府及公私立機構、團體應協助兒童及少年之父母或監護人,維護兒童及少年健康,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對於需要保護、救助、輔導、治療、早期療
育、身心障礙重建及其他特殊協助之兒童及少年,應提供所需服務及措施。政府及公私立機構、團體處理兒童及少年相關事務時,應以兒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有關其保護及救助,並應優先處理。
兒童及少年之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政府應予適當之協助及保護。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
(市)政府。
前項主管機關在中央應設兒童及少年局;在直轄市及縣(巿)政府應設兒童
第 7 條第 8 條及少年福利專責單位。
下列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掌理。但涉及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依法應由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掌理者,從其規定:
一、全國性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法規與方案之規劃、釐定及宣導事項。
二、對直轄市、縣(市)政府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之監督及協調事項。
三、中央兒童及少年福利經費之分配及補助事項。
四、兒童及少年福利事業之策劃、獎助及評鑑之規劃事項。
五、兒童及少年福利專業人員訓練之規劃事項。
六、國際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之聯繫、交流及合作事項。
七、兒童及少年保護業務之規劃事項。
八、中央或全國性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設立、監督及輔導事項。
九、其他全國性兒童及少年福利之策劃及督導事項。
下列事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掌理。但涉及各地方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依法應由各地方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掌理者,從其規定:
一、直轄市、縣(市)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自治法規與方案之規劃、釐定、宣導及執行事項。
二、中央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法規及方案之執行事項。
三、兒童及少年福利專業人員訓練之執行事項。
四、兒童及少年保護業務之執行事項。
第 9 條
五、直轄市、縣(市)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設立、監督及輔導事項。
六、其他直轄市、縣(市)兒童及少年福利之策劃及督導事項。
本法所定事項,主管機關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就其權責範圍,針對兒童及少年之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差異,主動規劃所需福利,對涉及相關機關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應全力配合之。
主管機關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劃分如下:
一、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政策、福利工作、福利事業、專業人員訓練、兒童及少年保護、親職教育、福利機構設置等相關事宜。
二、衛生主管機關:主管婦幼衛生、優生保健、發展遲緩兒童早期醫療、兒童及少年心理保健、醫療、復健及健康保險等相關事宜。
三、教育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教育及其經費之補助、特殊教育、幼稚
教育、兒童及少年就學、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等相關事宜。
四、勞工主管機關:主管年滿十五歲少年之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勞動條件之維護等相關事宜。
五、建設、工務、消防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建築物管理、公共設施、公共安全、建築物環境、消防安全管理、遊樂設施等相關事宜。
六、警政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人身安全之維護、失蹤兒童及少年之協尋等相關事宜。
七、交通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交通安全、幼童專用車檢驗等相關事宜。
八、新聞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閱聽權益之維護、媒體分級等相關事宜之規劃與辦理。
九、戶政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身分資料及戶籍相關事宜。
一○、財政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稅捐之減免等相關事宜。一
一、其他兒童及少年福利措施由各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職權辦理。主管機關為協調、研究、審議、諮詢及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應設諮詢性質之委員會。
第 10 條
前項委員會以行政首長為主任委員,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代表之比例不得低於委員人數之二分之一。委員會每年至少應開會四次。
政府及公私立機構、團體應培養兒童及少年福利專業人員,並應定期舉辦職第 11 條
前訓練及在職訓練。
兒童及少年福利經費之來源如下:
一、各級政府年度預算及社會福利基金。
第 12 條
二、私人或團體捐贈。
三、依本法所處之罰鍰。
四、其他相關收入。
第 二 章 身分權益
第 13 條
胎兒出生後七日內,接生人應將其出生之相關資料通報戶政及衛生主管機關 備查。
接生人無法取得完整資料以填報出生通報者,仍應為前項之通報。戶政主管機關應於接獲通報後,依相關規定辦理;必要時,得請求主管機關、警政及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協助。
出生通報表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法院認可兒童及少年收養事件,應基於兒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斟酌收養人之人格、經濟能力、家庭狀況及以往照顧或監護其他兒童及少年之紀錄決定之。
滿七歲之兒童及少年被收養時,兒童及少年之意願應受尊重。兒童及少年不同意時,非確信認可被收養,乃符合其最佳利益,法院應不予認可。法院認可兒童及少年之收養前,得准收養人與兒童及少年先行共同生活一段期間,供法院決定認可之參考;共同生活期間,對於兒童及少年權利義務之第 14 條
行使或負擔,由收養人為之。
法院認可兒童及少年之收養前,應命主管機關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進行 訪視,提出調查報告及建議。收養人或收養事件之利害關係人亦得提出相 關資料或證據,供法院斟酌。前項主管機關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進行前項訪視,應調查出養之必要性,並給予必要之協助。其無出養之必要者,應建議法院不為收養之認可。法院對被遺棄兒童及少年為收養認可前,應命主管機關調查其身分資料。父母對於兒童及少年出養之意見不一致,或一方所在不明時,父母之一方仍可向法院聲請認可。經法院調查認為收養乃符合兒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時,應予認可。法院認可或駁回兒童及少年收養之聲請時,應以書面通知主管機關,主管機關應為必要之訪視或其他處置,並作成報告。收養兒童及少年經法院認可者,收養關係溯及於收養書面契約成立時發生 效力;無書面契約者,以向法院聲請時為收養關係成立之時;有試行收養 之情形者,收養關係溯及於開始共同生活時發生效力。
第 15 條
聲請認可收養後,法院裁定前,兒童及少年死亡者,聲請程序終結。收養
人死亡者,法院應命主管機關或其委託機構為調查,並提出報告及建議,法院認收養於兒童及少年有利益時,仍得為認可收養之裁定,其效力依前 項之規定。
養父母對養子女有下列之行為,養子女、利害關係人或主管機關得向法院
聲請宣告終止其收養關係:
第 16 條
一、有第三十條各款所定行為之一。
二、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或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定,情節重大者。中央主管機關應自行或委託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立收養資訊中心,保存 出養人、收養人及被收養兒童及少年之身分、健康等相關資訊之檔案。
第 17 條
收養資訊中心、所屬人員或其他辦理收出養業務之人員,對前項資訊,應
妥善維護當事人之隱私並負專業上保密之責,未經當事人同意或依法律規 定者,不得對外提供。
第一項資訊之範圍、來源、管理及使用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父母或監護人因故無法對其兒童及少年盡扶養義務時,於聲請法院認可收 養前,得委託有收出養服務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代覓適當之收養人。
前項機構應於接受委託後,先為出養必要性之訪視調查;評估有其出養必
第 18 條
要後,始為寄養、試養或其他適當之安置、輔導與協助。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從事收出養服務項目之許可、管理、撤銷及收出養媒 介程序等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三 章 福利措施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鼓勵、輔導、委託民間或自行辦理下列兒童及 少年福利措施:
一、建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通報系統,並提供早期療育服務。
二、辦理兒童托育服務。
三、對兒童及少年及其家庭提供諮詢輔導服務。
第 19 條
四、對兒童及少年及其父母辦理親職教育。
五、對於無力撫育其未滿十二歲之子女或被監護人者,予以家庭生活扶助
或醫療補助。
六、對於無謀生能力或在學之少年,無扶養義務人或扶養義務人無力維持
其生活者,予以生活扶助或醫療補助。
七、早產兒、重病兒童及少年與發展遲緩兒童之扶養義務人無力支付醫療
費用之補助。
八、對於不適宜在家庭內教養或逃家之兒童及少年,提供適當之安置。
九、對於無依兒童及少年,予以適當之安置。
一○、對於未婚懷孕或分娩而遭遇困境之婦嬰,予以適當之安置及協助。一
一、提供兒童及少年適當之休閒、娛樂及文化活動。
一
二、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
一
三、其他兒童及少年及其家庭之福利服務。
前項第九款無依兒童及少年之通報、協尋、安置方式、要件、追蹤之處理 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第十二款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得由直轄市、縣(市)政府指定所 屬國民小學辦理,其辦理方式、人員資格等相關事項標準,由教育部會同 內政部定之。
政府應規劃實施未滿十八歲兒童及少年之醫療照顧措施,必要時並得視其
第 20 條
家庭經濟條件補助其費用。前項費用之補助對象、項目、金額及其程序等之
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及少年之父母或監護人,得申請警政主 第 21 條
管機關建立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及少年之指紋資料。各類兒童及少年福利、教育及醫療機構,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
第 22 條
障礙兒童及少年,應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將接獲資料,建立檔案管理,並視其需要提供、轉介適當之服 務。
政府對發展遲緩兒童,應按其需要,給予早期療育、醫療、就學方面之特 殊照顧。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應配合前項政府對發展遲緩兒童
第 23 條
所提供之各項特殊照顧。
早期療育所需之篩檢、通報、評估、治療、教育等各項服務之銜接及協調 機制,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衛生、教育主管機關規劃辦理。
兒童及孕婦應優先獲得照顧。
第 24 條
交通及醫療等公、民營事業應提供兒童及孕婦優先照顧措施。
少年年滿十五歲有進修或就業意願者,教育、勞工主管機關應視其性向及
志願,輔導其進修、接受職業訓練或就業。
第 25 條
雇主對年滿十五歲之少年員工應提供教育進修機會,其辦理績效良好者,勞工主管機關應予獎勵。
第 四 章 保護措施
兒童及少年不得為下列行為:
一、吸菸、飲酒、嚼檳榔。
第 26 條
二、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
三、觀看、閱覽、收聽或使用足以妨害其身心健康之暴力、色情、猥褻、賭博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錄音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
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四、在道路上競駛、競技或以蛇行等危險方式駕車或參與其行為。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為前項 各款行為。
任何人均不得供應第一項之物質、物品予兒童及少年。
出版品、電腦軟體、電腦網路應予分級;其他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 物品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應予分級者,亦同。
第 27 條
前項物品列為限制級者,禁止對兒童及少年為租售、散布、播送或公然陳
列。
第一項物品之分級辦法,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兒童及少年不得出入酒家、特種咖啡茶室、限制級電子遊戲場及其他涉及 賭博、色情、暴力等經主管機關認定足以危害其身心健康之場所。
第 28 條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出入前
項場所。
第一項場所之負責人及從業人員應拒絕兒童及少年進入。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充當前
第 29 條
條第一項場所之侍應或從事危險、不正當或其他足以危害或影響其身心發
展之工作。
任何人不得利用、僱用或誘迫兒童及少年從事前項之工作。任何人對於兒童及少年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遺棄。
二、身心虐待。
三、利用兒童及少年從事有害健康等危害性活動或欺騙之行為。
四、利用身心障礙或特殊形體兒童及少年供人參觀。
五、利用兒童及少年行乞。
六、剝奪或妨礙兒童及少年接受國民教育之機會。
七、強迫兒童及少年婚嫁。
八、拐騙、綁架、買賣、質押兒童及少年,或以兒童及少年為擔保之行為
第 30 條。
九、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猥褻行為或性交。
十、供應兒童及少年刀械、槍、彈藥或其他危險物品。
十一、利用兒童及少年拍攝或錄製暴力、猥褻、色情或其他有害兒童及少
年身心發展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錄音帶、影片、光碟、磁片
、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十二、違反媒體分級辦法,對兒童及少年提供或播送有害其身心發展之出
版品、圖畫、錄影帶、影片、光碟、電子訊號、網際網路或其他物
品。
十三、帶領或誘使兒童及少年進入有礙其身心健康之場所。
十四、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自殺行為。
十五、其他對兒童及少年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為不正當之行為。孕婦不得吸菸、酗酒、嚼檳榔、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為其他有
第 31 條
害胎兒發育之行為。
任何人不得強迫、引誘或以其他方式使孕婦為有害胎兒發育之行為。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不得使兒童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
第 32 條
害之環境;對於六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不得使其獨
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
兒童及少年有下列情事之一,宜由相關機構協助、輔導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之申請 或經其同意,協調適當之機構協助、輔導或安置之:
一、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或從事第二十九條第
一項禁止從事之工作,經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 第 33 條
之人盡力禁止而無效果。
二、有品行不端、暴力等偏差行為,情形嚴重,經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
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盡力矯正而無效果。
前項機構協助、輔導或安置所必要之生活費、衛生保健費、學雜各費及其 他相關費用,由扶養義務人負擔。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 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知悉兒童及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立 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一、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
二、充當第二十八條第一項場所之侍應。
三、遭受第三十條各款之行為。
四、有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之情形。
第 34 條
五、遭受其他傷害之情形。
其他任何人知悉兒童及少年有前項各款之情形者,得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知悉或接獲通報前二項案件時,應立即處理,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其承辦人員並應於受理案件後四日內提出調 查報告。
第一項及第二項通報及處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及第二項通報人之身分資料,應予保密。
兒童及少年罹患性病或有酒癮、藥物濫用情形者,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
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協助就醫,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會 第 35 條
同衛生主管機關配合協助就醫;必要時,得請求警察主管機關協助。
前項治療所需之費用,由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負擔。但屬全民健康 保險給付範圍或依法補助者,不在此限。
兒童及少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非立即給予保護、安置或為其他處置,其生命、身體或自由有立即之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直轄市、縣(市)主 管機關應予緊急保護、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一、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
二、兒童及少年有立即接受診治之必要,而未就醫者。
三、兒童及少年遭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
第 36 條
當之行為或工作者。
四、兒童及少年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者。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前項緊急保護、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時,得請求檢察官或當地警察機關協助之。
第一項兒童及少年之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交付適當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條規定緊急安置時,應即通報當地地方法 院及警察機關,並通知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但其無父母、監護人
或通知顯有困難時,得不通知之。
第 37 條
緊急安置不得超過七十二小時,非七十二小時以上之安置不足以保護兒童
及少年者,得聲請法院裁定繼續安置。繼續安置以三個月為限;必要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延長之。
繼續安置之聲請,得以電訊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為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父母、監護人、受安置兒童及少年對於前條 第二項裁定有不服者,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提起抗告。對於抗告法院之 裁定不得再抗告。
聲請及抗告期間,原安置機關、機構或寄養家庭得繼續安置。
第 38 條
安置期間因情事變更或無依原裁定繼續安置之必要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父母、原監護人、受安置兒童及少年得向法院聲請變更或撤銷 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安置期間期滿或依前項撤銷安置之兒童及 少年,應續予追蹤輔導一年。
安置期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受其交付安置之機構或寄養家庭 在保護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 義務。
法院裁定得繼續安置兒童及少年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受其交
第 39 條
付安置之機構或寄養家庭,應選任其成員一人執行監護事務,並負與親權
人相同之注意義務。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陳報法院執行監護事務 之人,並應按個案進展作成報告備查。
安置期間,兒童及少年之父母、原監護人、親友、師長經主管機關許可,得依其指示時間、地點及方式,探視兒童及少年。不遵守指示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禁止之。
主管機關為前項許可時,應尊重兒童及少年之意願。
安置期間,非為貫徹保護兒童及少年之目的,不得使其接受訪談、偵訊、訊問或身體檢查。
第 40 條
兒童及少年接受訪談、偵訊、訊問或身體檢查,應由社會工作人員陪同,並保護其隱私。
兒童及少年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致無法正常生活於其家庭者,其父母、監護人、利害關係人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得申請直轄市、縣(市)主 管機關安置或輔助。
前項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交付適當之兒童 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寄養家庭或機構負責人依第一項規定,在
第 41 條
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
第一項之家庭情況改善者,被安置之兒童及少年仍得返回其家庭,並由主 管機關續予追蹤輔導一年。
第二項及第三十六條第三項之家庭寄養,其寄養條件、程序與受寄養家庭 之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之辦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定之。
第 42 條
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三項或前條第二項對兒童及少 年為安置時,因受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提供兒童及少年必要服務所需之生 活費、衛生保健費、學雜各費及其他與安置有關之費用,得向扶養義務人 收取;其收費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兒童及少年有第三十條或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情事,或屬目睹家庭暴力 之兒童及少年,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列為保護個案者,該主管機 關應提出兒童及少年家庭處遇計畫;必要時,得委託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 或團體辦理。
第 43 條
前項處遇計畫得包括家庭功能評估、兒童少年安全與安置評估、親職教育、心理輔導、精神治療、戒癮治療或其他與維護兒童及少年或其他家庭正 常功能有關之扶助及福利服務方案。
處遇計畫之實施,兒童及少年本人、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 之人或其他有關之人應予配合。
依本法保護、安置、訪視、調查、評估、輔導、處遇兒童及少年或其家庭,應建立個案資料,並定期追蹤評估。
第 44 條
因職務上所知悉之秘密或隱私及所製作或持有之文書,應予保密,非有正
當理由,不得洩漏或公開。
對於依少年事件處理法所轉介或交付安置輔導之兒童及少年及其家庭,當
第 45 條
地主管機關應予以追蹤輔導,並提供必要之福利服務。
前項追蹤輔導及福利服務,得委託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為之。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載遭受第 三十條或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行為兒童及少年之姓名或其他足以識別身 分之資訊。兒童及少年有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
康之物質之情事者,亦同。
第 46 條
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所製作必須公開之文書,不得揭露足以識別前項兒童
及少年身分之資訊。
除前二項以外之任何人亦不得於媒體、資訊或以其他公示方式揭示有關第 一項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及其他足以識別身分之資訊。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就本法規定事項,必要時,得自行或委託兒童 及少年福利機構、團體進行訪視、調查及處遇。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受其委託之機構或團體進行訪視、調查及處
第 47 條
遇時,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師長、雇
主、醫事人員及其他有關之人應予配合並提供相關資料;必要時,該主管 機關並得請求警政、戶政、財政、教育或其他相關機關或機構協助,被請 求之機關或機構應予配合。
父母或監護人對兒童及少年疏於保護、照顧情節嚴重,或有第三十條、第
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行為,或未禁止兒童及少年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 第 48 條
藥品者,兒童及少年或其最近尊親屬、主管機關、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
其他利害關係人,得聲請法院宣告停止其親權或監護權之全部或一部,或 另行選定或改定監護人;對於養父母,並得聲請法院宣告終止其收養關係。
法院依前項規定選定或改定監護人時,得指定主管機關、兒童及少年福利 機構之負責人或其他適當之人為兒童及少年之監護人,並得指定監護方法、命其父母、原監護人或其他扶養義務人交付子女、支付選定或改定監護 人相當之扶養費用及報酬、命為其他必要處分或訂定必要事項。
前項裁定,得為執行名義。
有事實足以認定兒童及少年之財產權益有遭受侵害之虞者,主管機關得請 求法院就兒童及少年財產之管理、使用、收益或處分,指定或改定社政主
第 49 條
管機關或其他適當之人任監護人或指定監護之方法,並得指定或改定受託
人管理財產之全部或一部。
前項裁定確定前,主管機關得代為保管兒童及少年之財產。
第 五 章 福利機構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分類如下:
一、托育機構。
二、早期療育機構。
第 50 條
三、安置及教養機構。
四、心理輔導或家庭諮詢機構。
五、其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
前項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及業務範圍等事 項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各級主管機關應鼓勵、委託民間或自行創辦 ;其所屬公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業務,必要時,並得委託民間辦理。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業務,應遴用專業人員辦理;其專業人員之類別、第 51 條
資格、訓練及課程等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私人或團體辦理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應向當地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 其有對外勸募行為且享受租稅減免者,應於設立許可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 財團法人登記。
第 52 條
未於前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之許可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撤銷與廢止許可、督 導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不得利用其事業為任何不當之宣傳;其接受捐贈者,應公開徵信,並不得利用捐贈為設立目的以外之行為。
第 53 條
主管機關應辦理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
前項評鑑對象、項目、方式及獎勵方式等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 六 章 罰則
第 54 條
接生人違反第十三條規定者,由衛生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 以下罰鍰。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 定情節嚴重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供應菸、酒或檳榔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 罰鍰。
第 55 條
供應毒品、非法供應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供應有關暴力、猥褻或色情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影片、光碟、電子 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物品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 以下罰鍰。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
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第 56 條
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三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
公告場所負責人姓名。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一項規 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
第 57 條
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公告行為人及場所負責人之姓名,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仍不改善者,除 情節嚴重,由主管機關移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令其歇業者外,令其停業一 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違反第三十條規定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
姓名。
第 58 條
違反第三十條第十二款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勒令停業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第 59 條
違反第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第 60 條
違反第三十二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而無正當理由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 第 61 條
以下罰鍰。違反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十四條第五項、第四十四條第二項、第四十六
第 62 條
條第三項而無正當理由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違反第四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者,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對其負責人及行為人
第 63 條,得各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第四十六條第一
項規定之物品。
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師長、雇主、醫
事人員及其他有關之人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而無正當理由者,處新 第 64 條
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至其配合或提供相關資
料為止。
第 65 條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令其接受八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並收取必要之費用;其收費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一、對於兒童及少年所為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行為,未依同條第二項
規定予以禁止。
二、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三十條或第三十二條
規定,情節嚴重。
三、有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情事之一者。
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令其接受前項親職教育輔導,有正當理由無 法如期參加者,得申請延期。
拒不接受第一項親職教育輔導或時數不足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 千元以下罰鍰;經再通知仍不接受者,得按次連續處罰,至其參加為止。違反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者,由設立許可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 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並命其限期申辦設立許可,屆期仍不辦 理者,得按次處罰。
經設立許可主管機關依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令其立即停止對外勸募之行
第 66 條
為,而不遵令者,由設立許可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 罰鍰並限期改善;屆期仍不改善者,得按次處罰並公告其名稱,並得令其 停辦一日以上一個月以下。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設立許可主管機關應通知其 限期改善;屆期仍不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一、虐待或妨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者。
二、違反法令或捐助章程者。
三、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不符者。
四、財務收支未取具合法之憑證、捐款未公開徵信或會計紀錄未完備者。
五、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輔導、檢查、監督者。
六、對各項工作業務報告申報不實者。
七、擴充、遷移、停業未依規定辦理者。
八、供給不衛生之餐飲,經衛生主管機關查明屬實者。
九、提供不安全之設施設備者。
一○、發現兒童及少年受虐事實未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者。一
一、依第五十二條第一項須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未登記者,其有對外募
捐行為時。
一
二、有其他重大情事,足以影響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者。
依前二項規定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 罰鍰。經處罰鍰,仍拒不停辦者,設立許可主管機關應廢止其設立許可。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停辦、停業、解散、撤銷許可或經廢止許可時,設立 許可主管機關對於該機構收容之兒童及少年應即予適當之安置。兒童及少 年福利機構應予配合;不予配合者,強制實施之,並處以新臺幣六萬元以 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依本法應受處罰者,除依本法處罰外,其有犯罪嫌疑者,應移送司法機關
第 67 條
處理。第 68 條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仍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第 七 章 附則
第 69 條
十八歲以上未滿二十歲之人,於緊急安置等保護措施,準用本法之規定。
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故意對其
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各該罪就被害人係兒童及少年已定有特 第 70 條
別處罰規定者,不在此限。
對於兒童及少年犯罪者,主管機關得獨立告訴。
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領取本法相關補助或獎勵費用者,主管機關應撤
第 71 條
銷原處分並以書面限期命其返還,屆期未返還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其
涉及刑事責任者,移送司法機關辦理。
扶養義務人不依本法規定支付相關費用者,如為保護兒童及少年之必要,第 72 條
由主管機關於兒童及少年福利經費中先行支付。
本法修正施行前已許可立案之兒童福利機構及少年福利機構,於本法修正
第 73 條
公布施行後,其設立要件與本法及所授權辦法規定不相符合者,應於中央
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期限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依本法規定處理。第 74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75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第二篇:儿童福利思想观点
德兰修女曾说过,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爱心的饥饿。对儿童需求的关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是否健康、物质上的丰盈与否,还应有心理的健康、情感的慰藉、发展需求的满足。
然而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在人性化方面还先得不足。首先,在儿童福利政策制定的理念上 ,我国多以政府、机关与行政部门官员们的主观认识为主 ,缺乏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全面考察和系统研究 ,致使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在法规政策的制定上 ,有关儿童政策的条款散见于党和政府有关文化教育、婚姻家庭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和违法犯罪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文件、通知中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儿童福利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内容主要针对儿童的一些基本权利的保障 ,还没有像国外的儿童福利政策那样涉及儿童生活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再次,在儿童福利事业的定位上 ,我国儿童福利的重点主要是解决处于特殊困境下的儿童问题 ,儿童福利的对象仅局限在对孤儿和弃婴等的收养、康复和教育上 ,儿童福利覆盖面窄 ,很少涉及正常儿童及其家庭的福利。最后,在儿童福利的方式上 ,我国针对不幸及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的福利方式较单一 ,社会福利事业性质的儿童福利院成为孤残儿童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
很显然,我国的儿童福利政策还只停留在人道主义救助的边缘,急需逐渐地向人文关怀的性质转变。
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学里面,儿童阶段有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和勤奋对自卑冲突。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比如在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所以,儿童的发展除了要满足基本的物资需要以外,身处的环境和照顾者的关怀直接影响这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甚至关系到儿童以后的发展。
因此,对于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 ,建立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1)支持传统观念中家庭的核心功能
家庭是满足儿童各种需要和问题的最适合的提供者。家庭成员、政府及雇主应共同努力,支持与协助家庭核心功能。建立完整的儿童照顾网络,提供家庭信息服务。首先在政策和立法上,政府应制定家庭政策、有效回应父母表达的对亲执行的意愿和需求;通过立法建立制度,使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假期给予儿童适度的照顾。
(2)对弱势家庭儿童补充福利服务
首先是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更容易面临经济不安全、社会压力、心理挫败社交与人际关系等负面影响的困境。政府和社会可以提供政策协助和服务,例如:收入维持、单亲子女照顾就业服务、医疗照顾服务等。其次是低收入家庭。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给以经济支持,家庭补助,使儿童尽可能的达到较好的发展。政府、社区或再就业组织也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状况提供相应的咨询与辅导等支持性服务,以增强父母履行其角色能力。再次对抚养有特殊困难儿童的家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3)加强儿童福利服务的专业体系和专业队伍
儿童社会福利的根本手段是福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福利服务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准。特别是儿童在心理和情绪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儿童社会工作涉及到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社会环境建设、儿童工作技巧、群体和个体关系、发展偏向矫治等一系列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迫在眉睫。
(4)积极扶持社会性儿童福利机构,并给予指导和规范
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投身公益活动,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社会性儿童福利机构在儿童福利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非政府儿童福利服务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非政府福利服务机构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时,它们开展活动时可能会得不到社会的理解、支持,法律法规应赋予其合适的地位。此外,非政府福利机构在发展的同时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相关部门的指导。慈善组织在资金的募集和使用、组织运行上仍不规范,目前阶段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第三篇: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本研究主要成员:王振耀、尚晓援、高华俊、徐 佳、曹意文、朱照
南
报告主要执笔人:尚晓援
本报告系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共同对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系统跟进与评估,并于2011“儿童福利活动周”正式发布。本报告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特此致谢!我们非常欢迎来自您的任何形式的评论和建议。与本报告有关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cw@bnu1.org)。
2010年,中国GDP实现397983亿元,较2009年增长10.3%,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突破4000美元,中等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稳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自1998年以来其首次超过城市,国家财政收入、外汇储备、粮食产量和工业生产值等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儿童福利事业在良好的经济形势下迎来了新的进展与突破,2010年中国第一项儿童福利津贴制度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在儿童福利理念和认识上的重要转变,政府第一次面向全体孤儿承担起养育的主要经济责任,对民生方面的重视和投入进一步增加。中国儿童福利服务至此开始了在四大方面的重要转型,主要表现在:儿童福利的理念转变、服务对象范围扩大、服务项目增加和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转型。本报告分别以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儿童养育和照料、儿童医疗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儿童教育福利、儿童保护以及非政府儿童福利组织参与等七大方面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中央与地方层面的政策与实践举措,对2010中国儿童福利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分析与判断。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在取得进展与突破的同时,仍然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与长期存在的贫富差距,青少年人口比重降低与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环境与资源限制对粗放式发展模式的终结,共同构成了我国未来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宏观挑战。从积累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中国构建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从儿童福利开始。第二,中国在残疾儿童康复就学、儿童学前教育,以及儿童保护和安全等方面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加之,社会提供儿童福利服务的机构发展不足,政府缺乏对儿童发展性及其家庭的支持,已成为当前儿童福利的重要缺口,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第三,中国与儿童福利相关的政策法规,尽管涵盖范围较为广泛,但相对分散,未能形成全国统一、自成体系、目标明确的国家儿童福利系统,缺乏完备的国家儿童福利系统所应当包括的:独立的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完善统一的立法以及专门的儿童福利预算等。如何突破体制缺陷,是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儿童福利体系的巨大挑战。鉴于儿童多方面发展需要对社会福利体系提出的要求,以及中国已迈入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事实,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儿童福利制度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2011正值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大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将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未来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形势紧迫、任务繁重,应当立即从儿童福利观念、儿童福利规划设计及其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着手: 儿童福利观念方面,倡导政府儿童福利理念的转变,强调政府主导角色的发挥,首先为困境儿童承担起提供福利服务的责任;将把儿童福利视为“单纯支出”的观念转变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投资”,并予以高度重视;解决所有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之上,必须树立“全面实现儿童权利”的决心与魄力。儿童福利规划设计方面,中国应当立足于“十二五”规划,2011年立即从儿童大病、残疾和学前教育入手,优先构建三大儿童福利制度,即:全国普及的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残疾儿童福利津贴制度以及儿童学前教育津贴制度。尽快使我国儿童优先受益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时期的阶段性成果。儿童福利支持保障体系方面,严格将儿童福利制度的确立与实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为福利项目落实提供经费保障;从构建专业化的儿童福利工作人才队伍和儿童友好型的设施设备着手,启动儿童福利软硬件配套体系建设;在整合当前儿童福利相关政策、健全服务体系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进中国儿童福利的立法建设,保障儿童福利的提供有法可依;努力设立专门的国家儿童福利局,对全国儿童福利事业进行统一管理,为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行政支持,加速推进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进步与挑战....................1 进展与突破..............................................2 面临的挑战..............................................6 第二部分 中国的儿童、弱势儿童及其福利状况................11 儿童基本生活保障......................................14 儿童养育与照料.......................................16 儿童医疗保障..........................................18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23 儿童教育福利..........................................26 儿童保护.............................................30 非政府儿童福利组织参与...............................34 第三部分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推进与构建.................37 重塑儿童福利观念,全面促进儿童福利体系的转型..........38 立足规划,优先从儿童大病、残疾和学前教育着手儿童福利体系设计...................................................39 尽快构建儿童福利的支持保障体系...................................................41 附录一 中国儿童福利大事记(2011).....................44 附录二 中国部分省市孤儿基本生活津贴实施标准............52 附录三 中国主要经济与民生指标........................53 1 第一部分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进步与挑战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2 2010年,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儿童福利元年”。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孤儿基本生活的保障真正从(福利)院内扩大到院外,从以实物救助为主转向以现金救助为主。在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历史上,院内福利向院外福利的扩展,是现代意义上社会福利制度的标志。此后,中国政府部门在儿童福利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的努力以及公民社会对儿童福利问题的关注都在持续跟进。2011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于弱势儿童群体的议案提案数量刷新记录。按照这种发展趋势,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必将大大提速。当然,乐观的预期并不能代替艰苦的工作。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儿童福利制度,仍然面临着来自各个层面的挑战,考验着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国社会福利学界的理念、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的能力。
一、进展与突破
(一)从孤儿保障开始,儿童福利政策取得重大突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3号)于2010年11月出台,国家第一次直接通过现金补贴的形式为福利机构内外的孤儿提供制度性保障,标志着中国在儿童福利政策方面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于儿童福利的观念和认识发生重要转变。从福利理念上看,这反映出儿童生活保障不再仅仅是家庭和扩展家庭的责任,国家同样有责任和能力接替扩展家庭,为失去父母养育的儿童提供生活保障。也就是说,当核心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生活保障时,国家将接替家庭的责任,为这些儿童提供有保障的生活。2010年,中国在儿童大病医疗和早期教育等方面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留守儿童服务纳入民政部的工作范围,体现出政府在儿童福利领域承担更多责任的趋向。
综合看来,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基本生活和医疗卫生等方面为广大儿童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福利。但就儿童其他方面的福利服务而言,仍然处于前现代型和补缺型的政策阶段,相关部门的儿童福利政策目标
第一部分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进步与挑战 3 和福利服务的具体对象主要针对孤残儿童和部分困境儿童。公民社会参与儿童福利政策的决策过程,积极为儿童代言,参与服务供给,这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现象。在2010到2011年间,儿童福利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国的公民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并通过现行的决策系统,提出有关儿童福利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建议。2011年的两会期间,有关儿童福利的提案至少有19个。为了落实(或部分落实)这些提案,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需要大大向前推进一步。因此,可以说,公民社会的努力,在儿童福利领域,已经有效地影响了有关儿童福利的很多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仅仅是有限的成功,对公民社会参与儿童福利的制度建设,已经是极大的鼓励,这个趋势还会继续。我们预计,明年的两会期间,有关儿童福利的提案数量还会大大增加。公民社会的参与,正在有效地改变儿童没有政治声音的现状。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继续壮大和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儿童福利的制度建设必将走上更加积极的发展轨道。
(二)经济形势向好,政府承担的社会福利责任持续增加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97983亿元,比2009年增长10.3%,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突破4000美元,中等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稳固。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了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达到5919元,实现了10.9%的实际增长,自1998年以来其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国家财政收入、外汇储备、粮食产量和工业生产值等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良好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在民生方面的重视和投入进一步增加。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等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数减少四分之一;卫生技术人员达584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437张,尤其在社区层面,社区服务中心(站)数量比2009年增长28.6%。“十一五”期间,中国民生建设迈出较大步伐,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了重要突破。全国普遍实现了九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4 年义务教育,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前达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结构性转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许多地方启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等等,中国通过发展社会福利以增进社会和谐的政策方向基本确立。从多元福利的理论框架看,社会福利的提供主体包括亲属、雇主、社区、市场、社会组织和政府六类。我国特有的单位制度,属于雇主福利类型,但根据雇主的性质不同,介于市场和国家之间。我国儿童社会福利服务提供的主体主要是亲属、集体、单位、市场、社会组织以及政府六类。在我国,家庭在儿童福利提供的领域内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养育、照料、医疗、学前教育和高中以上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义务教育方面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但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医疗、早期教育和高中以上教育方面,国家的作用减少,市场的作用增加。最近两年,这个趋势得以逆转。国家在儿童的医疗保障方面,开始承担起主导作用。在孤儿养育方面,国家第一次正式接替了扩展家庭,承担起主要的经济责任,照料的责任还是由扩展家庭承担。国家在儿童福利方面承担起更多的作用,是目前新的政策发展趋势。在当前虽然比较有限但正逐步扩展的儿童公共福利政策领域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继续加大力度与强度。
(三)儿童福利服务面临四大转型
当前,我国儿童福利服务事业正在发生四个方面的重大转型,包括儿童福利理念的变化、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服务项目增加和儿童福利机构的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福利概念从条块分割到系统综合的转变趋势较为明显。
一是儿童福利理念的转变。就我们关于儿童福利的基本理念来说,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根本上说,与儿童福利制度紧密相关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人口的增加,以及相关的对儿童的各种福利支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随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
第一部分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进步与挑战 5 动力成本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力资本的增值提速。我们每天都在感觉到这个变化。儿童是中国未来发展最重要、最宝贵、但是又最稀缺的资源,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儿童福利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国家必须在这个对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方面进行投资。没有对儿童的投资就没有中国的未来,这是我国从现在开始的儿童福利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就服务对象而言,我国狭义的儿童福利服务,服务对象已经开始扩大,逐渐从只覆盖少数由国家监护的儿童,向社会上的弱势儿童扩大。这个转变不仅仅是覆盖的人数增加了,而且覆盖的人群也发生变化,从过去只覆盖福利机构内养育的孤儿,现在开始拓展到所有孤儿,包括散居在亲友家的孤儿。同时,服刑人员家中无人照料的未成年子女、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流浪未成年人以及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大病儿童和留守儿童等,也都纳入了社会福利服务关注的范围。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也纳入了民政部服务的范围,意味着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正在转向为所有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服务。三是服务项目的增加。就福利服务的项目而言,当前儿童福利服务正经历着从一般的养育和照料,向养育、照料、康复、和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方面转变。这是儿童福利制度的重大转型。同时,服务的周期向青年时代延展,孤残儿童向成年过渡和就业安置正在成为儿童福利系统服务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帮助福利机构中的大龄孤儿和残疾儿童健康地从童年、青少年时代向成人过渡,真正融入社会,得到正常的人生,是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在提供养育服务基础上急需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是儿童福利机构的转型。就服务提供者来说,我国的国有儿童福利机构正在经历着和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和功能改造。从以抚育无人照料的儿童为中心工作,向基于社区的多功能儿童福利的资源中心转变。这样的转变必然导致儿童福利机构的扩大、预算和人员的增加,社区儿童福利机构的设立以及一个全新的、覆盖全国的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面对儿童福利工作的重大转型,我国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6 儿童福利组织功能必须重新定位,儿童福利工作体制必须转变。
二、面临的挑战
(一)宏观挑战: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形势紧迫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使得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形势十分紧迫,任务依然艰巨。第一,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社会建设亟待加强。如何最为有效地缓解贫富差距,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当前一个相当紧迫的社会挑战。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政府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将其进一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二五”规划坚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脚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明确要求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展以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教育和住房福利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型社会福利制度。大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将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变化,将深刻地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和儿童福利制度紧密相关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人口增加对经济发展有负面的影响,相关的对儿童的各种福利支出,是私人领域的问题,所以尽量应该由家庭承担。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力资本的增值加速,劳动力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要素。2010年以来,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感觉到这一个变化。在未来,儿童是中国发展最重要、最宝贵、但是又最稀缺的资源,这一点已经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福利不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国家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第三,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及资源瓶颈的限制。环境和资源瓶颈的限制意味着中国过去三十年多中外延扩大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只有转
第一部分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进步与挑战 7 变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才可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培养和积累。因此,作为人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方面,儿童福利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的一环。国家必须在这个对国家未来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方面投资。没有对儿童的投资就没有中国的未来。这是我国从现在开始的儿童福利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制度缺失: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任务繁重
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2010年有了重大突破,社会散居孤儿和失去父母、主要照料者缺失的儿童,得到了国家的儿童福利津贴。但是,通过逐项进行制度分析(具体内容参见本报告第二部分),我们发现,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制度缺口,导致儿童权利不能完全实现,儿童发展受到阻碍。这些缺口,需要政府和公民社会共同努力,进行制度建设,完善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以下是几个影响最大、需要尽快解决、且国家完全有力量解决的重大制度问题。第一,学前教育的缺口。中国学前教育的过度市场化和私有化,在很多城市造成了入托难、学前教育昂贵的情况。在当前的世界上。儿童的早期教育在发达国家日益成为国家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部分。早期教育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国家转移。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中国前一时期主导的政策取向是国家把早期教育的财务责任陆续向家庭转移,把服务提供的责任向市场转移。这个私有化的政策取向在儿童早期教育的服务供给方面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对中国的未来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中断目前放任早期教育私有化的倾向,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制定新的早期教育政策,对儿童福利进行战略性投入,向儿童早期教育(即国家的未来)发展倾斜。
第二,在残疾儿童康复和三类残疾儿童之外的残疾儿童就学方面,目前的制度有重要的缺口。目前主导的残疾儿童治疗和康复思路还是医学模式。服务提供和家长的要求都是重治疗,轻康复。同时,残疾儿童迫切需要的治疗和康复服务都是主要由市场提供,家长买单。家长投入首先向治疗倾斜。在家长无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8 力负担时,对儿童一生有重大影响的治疗和康复被推迟或放弃,结果是残疾儿童需要一生依靠家长和国家的支持。这对家庭和国家都是重要的损失。
第三,在儿童安全方面,缺少整套的制度安排。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道路事故已经是中国儿童的最大杀手。据报道,意外伤害是中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每年有超过20万0-14岁的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死亡率为67.13/10万),即每三位死亡的儿童中就有一位是意外伤害所导致。中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总费用,约占到中国GDP的2个百分点。中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发生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1。在发达国家,关于儿童的道路安全,有整套的制度安排,包括家长和儿童的道路安全教育、学校附近的道路标志设计,上下学期间在学校附近安排的安全员,立法对儿童在汽车内的座位规定,以及对家长的监护要求(如14岁以下儿童没有成人监护不能单独外出)等等。第四,儿童保护的制度缺口。除各种意外伤害之外,人为暴力伤害也不容忽视,如校园暴力、网络伤害以及其他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的伤害等等。尤其在2010年3月以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校园杀童事件,更是引起全社会的警醒。在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中国目前的制度安排是家长几乎有完全的自由。在家庭中打骂儿童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家庭中针对儿童的暴力和恶性虐待事件时有发生,中国目前虽然有相关的禁止虐待儿童法律,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尚有难度。国家公权在恶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往往袖手旁观。儿童保护制度空白的现象亟须改变。第五,提供儿童福利服务的机构发展不足。目前,国家在儿童福利服务领域中,已经不作为主要服务提供者发挥作用。这个领域的服务提供,亟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来补充。因此,鼓励非政府儿童福利服务组织的发展,规范服务市场,是政府的责任,也是这个领域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六,缺乏对儿童发展性支持和家庭支持。儿童发展性福利需求以所有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界定标准,倾向于广义的儿童福利概念,使政府的儿童福利政 1 引自:
“
全
球
儿
童
安
全
网
络
”,http://,2011年2月20日 第一部分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进步与挑战 9 策适度惠及全体儿童,采取避免儿童陷入困境的预防性干预模式,保障所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从需求的迫切程度来看,现阶段中国儿童发展性福利应当首先侧重于从孤儿,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入手,改变造成大量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政策,推动留守儿童和父母团聚,支持弱势儿童家庭等。同时,鼓励开展社区服务、社区看护、早期项目以及各种家庭支持,最终惠及全体儿童。
(三)体制缺陷: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需要系统设计
通过对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已经在儿童福利提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儿童福利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基本的服务项目。现存的儿童福利政策虽然项目、规范(或标准)较多,涵盖范围也十分广泛,但相对分散和混乱,未能形成全国统一、自成体系、目标明确的国家儿童福利系统。独立的国家儿童福利系统应该包括独立的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完善统一的立法以及专门的儿童福利预算等等。行政管理机构方面,我国缺少国家一级的主管儿童福利事务的机构。目前我国与儿童福利与服务相关的管理机构,分散于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妇女儿童青少年室,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各部委相应的儿童工作部门如民政部儿童福利处、文化部未成年人文化处、卫生部妇幼保健司,全国青联和共青团组织少年部,妇联组织设有儿童部,全国及各省市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等,缺乏独立统一的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过去一年的进展在于,民政部的儿童福利处增加了两个编制,规模扩大了一倍。同时,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建立了儿童福利信息系统。立法方面,我国还缺乏一部统一的《儿童福利法》。许多国际社会和地区在早期就已建立了针对儿童福利的立法,如英国1946年就通过《家庭补助法》,为多子女家庭提供津贴,1948年就出台了专门的《儿童法案》,并不断修订;日本1947年就通过了《儿童福利法》;瑞典1960通过了《儿童及少年福利法》;挪威1992年通过了《儿童福利法》。我国香港地区则于1951年开始实行《保护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10 儿童及少年条例》;台湾地区1973年即通过了专门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我国应该借鉴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儿童福利法》的出台,以更好地保证我国儿童福利的具体实施有法可依。相应地,没有单独的儿童福利立法,也不会有专门的儿童福利财政预算体系。基于上述对中国儿童福利发展总体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本报告认为: 第一,中国儿童福利的制度突破已经开始,这个突破是从孤儿的生活保障开始的。但是,在孤儿乃至所有弱势儿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考虑到儿童多方面发展需要对社会福利服务提出的要求,鉴于中国已进入中等经济发展水平这一事实,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儿童福利制度必然地被提上议事日程。第二,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破冰,是在政府部门、公民社会组织和学术界共同努力下实现的。它的未来发展,也不会是政府垄断下的福利供给,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呈现出一种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国未来的儿童福利制度,最可能是一个新的、多方参与的混合福利制度,国家将在供给资金、制定规则、监督实施、倡导动员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在直接提供福利服务方面的作用将逐步减弱。构建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必将从儿童福利开始。第三,中国儿童福利的制度设计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具有最高紧迫性。当前正是新的儿童福利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即将面临的中国最大挑战,既不是资金短缺,也不是缺少政治决心,更不是缺少社会的关注和儿童的代言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上述条件基本具备。当前,最重要的挑战来自儿童福利学界自身,来自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制度创新能力和我们的政策设计能力。11 第二部分 中国的儿童、弱势儿童及其福利状况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12 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的总数是2.78亿人,占中国人口总体的20.93%2。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国0至14岁的儿童中有34.9%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儿童比例分别为33.0%和32.2%,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但是,在少年儿童扶养比方面,儿童数量相对较少的西部地区,抚养比却高达29.0%,意味着每100个14至65岁的人口就需要扶养29名0-14岁儿童,而东部地区这一比例仅为19.25%(见表2-1)。将儿童人口分布与中、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来看,不难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低的地区,少年儿童抚养比反而越高,说明中国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越需要改善。
表2-1 中国地区儿童分布与经济状况 地 区
0-14岁儿童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抚养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中 部 32.95 23.54 16435.1 东 部 34.86 19.25 40539.1 西 部 32.19 29.01 15124.3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第95、99页相关数据计算 中国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群体,包括孤儿、残疾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和虐待儿童,以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3等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类弱势儿童数量不断扩大。并且,如果中国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极有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出新的弱势儿童群体。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计算 3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指: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或者儿童本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儿童(尚晓援 2008)第二部分 中国的儿童、弱势儿童及其福利状况 13 表2-2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数量 儿童类别 群体描述 孤 儿
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孤儿人数已经从2005年的57.4万上升至2010年的71.2万4,五年间增长约24% 残疾儿童
0-17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共计5,043,000,大约占残疾人总数的6.08%,其中0-14岁的残疾儿童有386.78万,占到0-14岁儿童总数的4.66%5,截止2010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14.5万人6 留守儿童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其中五周岁以下的幼童大约1566万人,占全部留守儿童的27%7 受暴力侵害和虐待的儿童
中国受到家长打骂的儿童,人数当以亿计。其中多数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打骂程度严重,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虐待”的,仍然有5%以上,照此推算,中国受到虐待的儿童数,可以千万计8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
估计2010年底,约有49.6-89.4万在中国的儿童成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其中2-2.7万儿童因艾滋病失去父母双方9 2010年,中国政府在积极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之余,开始重视儿童学前教育福利的建设,将于2011年财政投入30亿,并在五年内持续增加财政投入,计划到2015年实现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学率85%,学前三年教育达到60%。2011年2月,中国收养中心正式更名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将业务领域拓展到孤儿教育、困境儿童保护和儿童养育等方面,逐步实现战略转型。“十二五”期间,民政部将计划在保障孤儿群体生活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受 4 由民政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 5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相关数据计算 6 《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 第二部分 中国的儿童、弱势儿童及其福利状况 31 少。中国于2007年12月出台了《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国办发〔2007〕69号),提出健全反拐工作协调与保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合作,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被拐卖妇女儿童遭受的身心伤害。自该行动计划出台后,河南、陕西等地开始积极予以贯彻实施,云南等地还开展了专项试点,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初,通过网络发起的“微博打拐”行动,借助互联网再次将打击拐卖儿童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动员公众自发参与到打拐行动中,成为备受瞩目的公共事件。2011年1月1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出了《关于限令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人员投案自首的通告》,试图对累积的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做出清算,以便更严厉地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现象,并从买方入手,根绝拐卖儿童的市场。在2011年3月8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对流浪乞讨儿童救助问题做出积极回应,指出绝大部分流浪乞讨儿童来自于被拐卖儿童,对此民政部门将从源头治理、分类施策、完善设施、完善法规与动员社会参与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问题家庭,特别是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要做好工作,依法保证儿童权益;对于利用、胁迫、拐卖甚至残害儿童从事流浪乞讨或者犯罪活动的,将配合公安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因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的,加大救助力度;救助流浪儿童还需要完善相关法规,推动救助管理立法工作;要动员社会参与。公安部自2011年4月起,将组织开展为期6个月的来历不明儿童集中摸排行动,并计划6月1日前在全国建立实施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当前,对拐卖儿童的问题逐步在家长、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达成了普遍共识,从立法、执法到公民监督等方面,已经打开了协同努力的局面。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32
(二)儿童安全保障
儿童安全保障是中国儿童福利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反映在下述事实中:意外伤害是中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每年有超过20万0-14岁的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死亡率为67.13/10万),即每三位死亡的儿童中就有一位是意外伤害所导致。中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总费用,约占中国GDP的2个百分点。中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发生率是美国的2.5倍,是韩国的1.5倍22。除了各种意外伤害之外,人为暴力伤害也不容忽视,如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网络伤害以及其他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的伤害等等。2010年3月以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校园杀童事件,更是引起全社会的震惊与警醒。中国近年来在儿童安全保障问题上,通过大力宣传、开展专题教育等形式进行了大量预防工作,意外伤害保险等补救性措施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中国儿童保护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任重而道远。2010年,我国从儿童交通安全和儿童安全应急等方面着手,展开儿童安全保障方面的积极干预。此外,在儿童安全设施方面,我国自2010年起计划出台《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将对儿童安全座椅本身的安全性,以及车辆如何正确安装儿童座椅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推荐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专用接口,该项法规如果顺利出台将是我国首次从乘车设施的角度对儿童安全实施标准化的保障。
除了政府的努力,公民社会也在儿童安全方面开展行动。由联邦快递和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于1999年在美国联合发起的“儿童安全步行”主题教育项目,于2004年4月引入中国,致力于儿童安全步行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截止2010年,项目先后于北京、上海、广州和山西等地通过各种活动方式为240万余名儿童和家长提供了步行安全教育。在安全应急方面,2010年5月底,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助的中国首家“儿童安全应急体验中心”正式启动,中心通过多媒体演示、情景互动等体验式教育的形式,让儿童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应急知识,提高儿童的安全应急素质;在启动首个安全 22 引自“
全
球
儿
童
安
全
网
络
”,http://,2011年2月20日 第二部分 中国的儿童、弱势儿童及其福利状况 33 应急体验中心的同时,中国儿基会向成都等地捐建“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安全应急体验馆”等,促进我国全面迈开重视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培养的步伐。
(三)留守儿童关注
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问题,截至2010年我国尚未出台中央层面上制度性的救助保护政策,部分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分布等实际情况,通过下发意见、组织活动和进行项目建设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予以关注。2010年4月,安徽下发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2009〕32号),从强化家庭、社会、学校三方职责,改善基础条件,优化成长环境和加强经费保障出发,结合实际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辽宁省朝阳市自2007年下发《关于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安排意见》以来,在全市农村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校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进行道德实践搭建平台。截至2010年3月,甘肃省已经完成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百分百覆盖行动”,迄今已建成留守儿童之家1037所,并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丰富“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内容。重庆市则自2010年7月起,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九大行动计划”培养照顾好全市130余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部分省市通过举办“代理家长”等活动,将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中付出的不可避免的代价,但不应完全由农民工和留守儿童自身来承担,至少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国家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尽力弥补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的缺失环节。2011年4月初,据民政部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准备大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工作,并明确由民政部门承担此项工作。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 34
七、非政府儿童福利组织参与
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供给能力有限,不能为所有的困境儿童提供完善的福利服务和救助,很多困境儿童如:孤儿、流浪儿童、残疾儿童、大病儿童、贫困儿童等需要国有儿童福利机构之外的力量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起,境外的非政府组织逐渐进入中国,开展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在此后的二十几年里,境外和本土的儿童救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日益深入地介入到困境儿童救助的各个领域中来。
(一)儿童福利非政府组织现状
由于中国儿童福利非政府机构的注册登记情况比较混乱,难以统计其确切的数量。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注册情况主要分为民政注册、工商注册和未注册三类。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将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⑴ 服务所有弱势儿童类:例如项目覆盖中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英国儿童救助会,关注流浪儿童、残疾儿童和被拐卖儿童;⑵ 服务孤儿、流浪儿童等无人抚养的儿童类;⑶ 服务服刑人员子女类:该类非政府组织主要的救助对象是服刑人员无人抚养的子女,例如警官张淑琴于1996年创办了第一个“太阳村”,无偿救助服刑人员无人照顾的未成年子女,截至2010年,太阳村已在全国发展到7个,遍布北京、河南、江西、青海等省市,抚养的孩子超过4000人;⑷ 服务有生理缺陷的儿童类:这类非政府组织为儿童家长提供有关咨询和家庭训练指导服务,为教育人员养护缺陷儿童提供行为技巧培训,例如慧灵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等;⑸ 服务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类:这类组织主要是由于目前中国艾滋病人的数量日益上升而出现的一类组织,例如东珍艾滋孤儿学校、东珍纳兰儿童心理研究所等;⑹ 服务权益被侵害儿童类,例如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为所有权利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帮助。第二部分 中国的儿童、弱势儿童及其福利状况 35
(二)儿童福利非政府组织面对的挑战
非政府组织的成立大多是基于一种强烈的公益、慈善价值或使命感,很多儿童福利非政府组织是由一些热心公益、关注儿童发展的个人或团体成立的,有些是特殊儿童的家长自发成立,他们将对待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更多社会成员身上,这样的力量是可以推动和改变社会的力量。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和理念的支持,儿童福利非政府组织大多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为困境儿童服务,切实站在弱势儿童的立场行事,采用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能够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且大多
第四篇: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的基本要求、人员要求、机构管理要求、儿童管理要求、环境与设施设备要求、安全要求和服务内容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与管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9 标志用公共信息符号 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建标145-2010 儿童福利院建设标准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儿童福利机构 child welfare institution
政府批准,为孤、弃等特殊儿童提供养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安置等服务,并服务于社会儿童的社会福利服务组织。
3.2
被接收儿童 accepted children
收养人 adopter
依法领养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的中国公民、外国人。
3.9
被收养人 adoptee
由收养人依法收养、不满14周岁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
3.10
孤残
儿
童
护
理员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care workers
从事孤残儿童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并协助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康复、教育、保健服务的人员。基本要求
4.1 应具有独立法人的资质。
4.2 应具有相对独立、固定、专用的场所。
4.3 建筑及设施的设计与设置应符合建标145-2010相关要求。
4.4 人力资源配置应满足儿童福利机构服务的需要,工作人员与儿童的比例应为1:1。
4.5 有条件的机构宜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并取得相应资质。人员要求
5.1 机构的管理层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并经行业培训合格,获得相关资质证书。
5.2 专业技术人员应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资格证书。
5.3 孤残儿童护理员应持有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7.3.2 机构应定期对寄养家庭培训、考核、评估,探访寄养儿童。
7.3.3 机构应建立被寄养儿童和寄养家庭的档案,内容包括文字、照片、影像资料等。
7.4 助养管理
机构应审核助养个人、社会组织的有效证件,审核合格后,确定助养形式、对象,签订助养协议。
7.5 死亡管理
7.5.1 儿童死亡应由机构内医生或社会医疗机构确认,并出具死亡证明。
7.5.2 遗体应按相关规定处理,注销户口。
7.6 儿童成长档案管理
儿童成长档案应1人1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捡拾证明、弃婴(儿)证明和随身携带的物品;
a)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和相关资料;
b)登记表、体检表、观察期记录、照片和寻亲公告复印件;
c)养育、医疗保健、康复和教育等文字、照片和影像记录资料;
d)转出资料或死亡证明。环境与设施设备要求
8.1 环境
8.1.1 房屋建筑面积应符合建标145-2010第4章的要求。
8.1.2 室外环境应符合建标145的要求。儿童室外活动场所应按4 ㎡~5 ㎡/床核定;地面应设置塑胶地坪和防护设施,配置各种游戏、娱乐设施。有条件的可建造多功能运动场以及儿童戏水池。
灭火器材标志清楚、完好、有效。
9.2 活动室(场所)地面应采用防滑、防水材料,墙壁边角处应做钝化处理。
9.3 玩具、器具及家具应符合环保要求,定期清洁、消毒,安全防护措施齐备。
9.4 特种设备应定期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9.5 应按操作规范安全使用轮椅、约束带、假肢、矫形支具等辅助器具,应定期消毒、维护和更换。
9.6 食品的采购、加工、储存、运送应符合相关食品安全规定。
9.7 医疗护理过程中,应执行巡视、查对制度,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置。
9.8 院内感染控制按10.2.5执行。
9.9 异物吸入、烫伤、摔伤、交通等意外伤害发生时,应启动应急预案。
9.10 水、电、气、暖设备应标识清楚,规范操作。
9.11 易燃易爆、化学品的使用和存放应符合安全规定,警示标识清楚。服务内容与要求
10.1 生活照料
10.1.1 卫生照料
10.1.1.1 沐浴:
a)新生儿应每日1次;
b)冬季应每周1次~2次,春秋季应每周2次~3次,夏季应每日1次;
c)污染后应及时沐浴。
洁,铺被、脱衣和整理衣物;
d)应为不能自理儿童做睡前清洁,换尿布,铺被、脱衣、整理衣物和盖被;
e)应为特殊身体功能障碍儿童整理收拾辅具。
10.1.3 睡眠照料
10.1.3.1 就寝前应有人陪护,宜讲故事或放轻缓音乐。
10.1.3.2 应拉好床栏,为有癫痫史的儿童加装床档,对兴奋躁动儿童采取保护性措施。
10.1.3.3 应定时巡视,观察儿童身体、睡眠状况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不良睡姿,如有身体不适儿童,应报告医生,遵医嘱处理。
10.1.3.4 应定时叫醒儿童入厕,及时更换尿布。
10.1.4 进食照料
10.1.4.1 配餐应营养均衡,按儿童生长阶段添加辅食,进食定时、保量。
10.1.4.2 餐具应1人1碗(瓶)1勺(筷)1巾。
10.1.4.3 进食前后应提醒或协助儿童洗手,餐后应清洁口腔。
10.1.4.4 喂奶时应抬高婴儿头部,喂奶后将婴儿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宜采用侧卧位。
10.1.4.5 喂食速度宜慢,提醒儿童细嚼慢咽。
10.1.5 饮水照料
10.1.5.1 应按年龄及个体需求提供水量和次数。
10.1.5.2 饮水具应1人1杯(瓶)1巾。
10.1.6 排泄照料
10.1.6.1 应培养幼儿定时坐盆排便习惯,指导女童生理期
10.2.4 护理
10.2.4.1 儿科疾病护理应按儿科专科护理常规执行。
10.2.4.2 手术患儿应补充营养,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伤口情况,应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10.2.5 院内感染控制
10.2.5.1 应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定期对空气、物品、人员进行采样和检测。
10.2.5.2 应根据传染病类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10.2.5.3 应根据需求选择使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定期消毒。
10.3 康复
10.3.1 脑瘫儿童宜采用引导式教育、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认知治疗和感觉统合等康复训练。
10.3.2 智障儿童宜采用早期启蒙教育、作业治疗、认知治疗、语言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教育,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主。
10.3.3 自闭症儿童宜采用感觉统合训练、音乐疗法、行为治疗和特殊教学等方法。
10.3.4 听力残疾儿童宜早期佩戴辅助器具开发听力、触摸感觉等。应通过佩戴人工耳蜗、助听器,语言训练,掌握发音技巧。
10.3.5 应对唇颚裂术后儿童进行疤痕按摩和早期语言康复训练。
10.3.6 盲童宜采用认知和智力训练为主。
10.3.7 其他残疾或复合残疾儿童,应有与之相对应的康复
第五篇:儿童福利概念回顾及其启示
【摘要】当代中国儿童福利概念十分复杂,学界和政府文献均未能达成共识,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文章通过对这众多概念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孤残儿童”等几个核心儿童福利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了某种普遍性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核心概念的流行和演变,显示了当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也预示了未来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创新发展的希望之路。
【关键词】儿童福利 孤残儿童 弱势儿童 困境儿童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中国儿童福利概念十分复杂,学界和政府文献均未能达成共识,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这种复杂性最直观地表现为各种刊物和文献中,各类儿童福利概念纷繁复杂,很多概念内涵重叠,界限不明。导致儿童福利概念混乱、不一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儿童问题和问题儿童等概念的认识、理解上存在分歧所致。但主要原因则是中国当代儿童福利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差异性所导致的。当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念,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机制的时代性,也是造成儿童福利概念历史变迁的重要原因。纵观当代中国儿童福利的发展历史,儿童福利概念的核心内涵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孤残儿童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全世界针对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的保障政策和照顾计划迅速发展。但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整体经济规模较小、社会资源相对贫乏,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缓慢。儿童福利事业只是在社会救济的层面上对某一部分特殊儿童进行帮扶。即国家主导收容“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三无”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①根据在cnki上学术趋势的搜索结果显示,那个时期的儿童福利研究也大多集中在这三大儿童群体中。因此,“孤残儿童”成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儿童福利的核心概念。
所谓“孤残儿童”,主要包括父母双亡的孤儿、被父母遗弃的弃儿以及患有各种残疾的缺陷儿童(张吉吉,2003年)。对孤残儿童群体的界定主要依据有三:第一,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第二,父母亡故或丧失实际的抚养机会,失去家庭的支持;第三,身体病残导致了生活陷入极端困难之中。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孤残儿童数量已多达600万之多。②
改革开放以前,孤残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主要是在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建成和完善。很长一段时间内,孤残儿童福利机构主要由政府创办的儿童福利院和社会福利院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孤儿学校和sos儿童村等。对孤残儿童的照顾,主要也还是依靠儿童福利机构的收容和救济,辅之以亲戚、朋友的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福利保障经费也主要依赖政府的拨款,并融纳在“五保”制度中,用以支持孤残儿童的衣、食、住、行、就医、上学等,满足他们“养、治、教”方面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弱势儿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形式的好转,各项民生问题的改革、发展和重建工作方兴未艾,儿童福利问题逐渐从婚姻家庭和妇女问题的“附庸”中凸显出来,逐渐成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热度”在1990年达到了一个新的“沸点”。这一年联合国世界儿童首脑会议在纽约召开,并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纲领。随后几年里国外的一些关注儿童福利的组织和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作为发展中国家典型的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儿童福利事业的深入发展。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伴随着儿童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儿童福利的概念却非常混乱、复杂。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整体呈现出“混沌、混杂和边界不清”、“缺乏共识的初始状态”。③导致这种混乱的原因固然与当时学界简单照搬模仿西方话语体系相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儿童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很多学者认识到以“三无”儿童为核心的“孤残儿童”概念已经无法涵括儿童福利研究的诸多领域。根据《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孤儿由2006年的600多万减少至54.9万人。其中住进福利院的集中供养孤儿仅有9.4万。即便是在以“孤残儿童”为主体的儿童福利院,“孤儿”和“残疾儿童”的类型也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孤残儿童”都进福利院,那些往往不进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父母关爱。另一方面,即便是住进儿童福利院的“孤儿”并非全是失去了父母的依靠,很多的是父母在服刑、未婚生产等原因导致无力承担抚养责任。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儿童、家暴儿童、童工、被拐儿童、艾滋病致残儿童、留守儿童、特殊需求儿童、儿童犯罪等问题日益增多,这也导致了儿童福利概念的再一次发展和深化。
纵观20世纪90年代的儿童福利研究,学界对儿童福利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从生理、生活的维度,很多学者提出了“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概念。这个概念是基于“狭义的儿童福利”理论基础之上的。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种支持、保护和补偿性服务。④“有特殊需求”儿童的产生主要源自生理、生活方面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正当的满足,或者说超出了家庭的负担能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概念是“孤残儿童”概念的扩大化结果。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个更明确的概念,即“失依儿童”。所谓“失依儿童”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抑或是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的照顾,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机构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⑤
第二,从心理、精神的维度,很多学者提出了“问题儿童”概念。这个概念是基于儿童需求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陆士桢就认为儿童福利除了满足儿童的生理、生活需要之外,还应该更多的关注他们生存所面临的更多的需要。这就包括了儿童对母爱、家庭温暖等心理、情绪、精神层面上的发展型需求。因此,陆士桢主张对单亲儿童、被遗弃儿童(尤其是女童)等群体以更多的关注。⑥刘继同从“教养取向发展”角度,也呼吁应当扩大儿童福利的服务对象,加大对不幸儿童、危机儿童、问题儿童、困境儿童和边缘少年等的帮助。⑦“问题儿童”概念逐渐成为儿童福利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国务院发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问题儿童”群体有一个集中的表述:“包括农村独生子女、女童、残疾儿童、离异家庭的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流浪儿童、孤残儿童、贫困家庭的儿童和其他儿童。”⑧“问题儿童”概念的提出凸显了儿童福利研究的某种时代、社会共性问题。时人将当时儿童群体出现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等)、处于不幸(如家暴儿童、受虐待等)、陷入困境(如童工等)、日益边缘化(如流浪儿童等)等问题的原因不仅仅归结于个人、家庭,更多地认识到了社会转型期的时代共性原因。正是从时代、社会这个大的角度,儿童福利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第三,从时代、社会的大维度,学者们相继提出了一个更加综合、宽泛的概念,即“弱势儿童”概念。其实,在刘继同对不幸儿童、危机儿童、问题儿童、困境儿童等的混合论述中,“弱势群体”概念已经呼之欲出。尚晓援就明确指出中国有特殊需求儿童群体就是“弱势儿童”,这一群体包括了孤儿、残疾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受暴力侵害和虐待儿童,以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⑨夏学銮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分类比较具有代表性,他将弱势儿童划分为五大类:身体弱势儿童(残疾儿童)、心理弱势儿童(智障儿童)、社会弱势儿童(被遗弃儿童)、孤独儿童和暴露在危险处境下的弱势儿童。⑩学界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大多集中在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而特殊需求儿童、儿童犯罪等涵盖在了“弱势儿童”这个大概念之中。
困境儿童
2000年以来,儿童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焦点话题。其标志就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 关注儿童问题》,其中涉及了如消除儿童的极度贫困和饥饿、普及全球初等教育、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降低婴儿死亡率,以及与艾滋病、疟疾等疾病作斗争,保障儿童健康、教育、平等权等。伴随着这种国际大趋势,中国政府也有意识地将儿童福利问题作为改善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并纳入到了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蓝图之中。这个意图在2010年以后表现得非常突出。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的制度意见》之后,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纷纷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了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其共同目标在于满足更大多数儿童的需求。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将这个共同目标表述的更加明确:“建设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拓展儿童福利范围、提升儿童福利水平”。这样一来,以“建设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为目标当代中国儿童福利,必然突破以往那种基于狭义儿童福利的概念框架束缚。很多人在研究过程中,就意识到以往所采用的“孤残儿童”、“失依儿童”、“弱势儿童”和“问题儿童”等在法理上已经不能完全涵括“普惠型儿童福利”。因此,急需重新建构起一个新的儿童福利的核心概念。
最早进行尝试的是以张齐安、王素英和陈鲁南等为代表的政府官员。他们在对“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群体细致划分过程中,借鉴了一个对应的西方儿童福利政策术语,即“困境儿童”。并从外延上对“困境儿童”进行了归纳、划分。陈鲁南认为“困境儿童”应该包括:孤儿(含弃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儿童、受暴力侵害儿童、残疾儿童、艾滋病感染儿童、患重病或罕见病的儿童等群体。在此基础上,王琪基于有无抚养权和监护权,将“困境儿童”分成了四大类:无父母监护(孤儿、弃婴、重病和流浪儿童、父母死亡等)、父母无力监护(父母重度残疾或重病、父母在外服刑、留守儿童等)、父母不愿监护(离异后任何一方不愿收留等)和父母不适合监护(家庭暴力、破碎和离异家庭、家庭缺少关爱等)。然而,虽然“困境儿童”概念作为政策术语率先流行,其外延也基本确定,但无论是在政府文件还是学界论文中,它的本质内涵一直以来都没有权威的界定。
对“困境儿童”的本质内涵进行学术梳理和学理建设的代表要属尚晓援、虞婕等人。根据世界银行对“困境儿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和划分,尚晓援等对“困境儿童”概念在中国的流传、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梳理。在此基础上她们尝试性建构了三级“困境儿童”概念体系:一级概念―困境儿童;二级概念―生理性、社会性、多重性困境儿童;三级概念―残疾儿童、大病儿童、脱离家庭环境的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这个全新的概念体系建构无疑对促进困境儿童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方便管理和协调对“困境儿童”照顾,2000年以后,国家相继完善和修订了婚姻家庭、收养寄养、义务教育、社区保护和职业教育等法律条规中有关儿童福利的相关条文。2008年,国务院首次增设“儿童福利处”。2009年,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建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并先后在云南、新疆、山西、河南和四川5省启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该项目是目前构建困境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探索性实践服务项目。在5省12个县中挑选了120个村,着重建立村级儿童福利服务的递送体系,为困境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积累诸多宝贵的经验。
纵观当代中国儿童福利概念的发展演变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儿童福利事业曲折发展的清晰脉络。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政府对“孤残儿童”的照顾主要是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儿童福利还隐伏在“政治―伦理化”阶段。而改革开放以后的近30年,国家对“失依儿童”、“问题儿童”、“弱势儿童”的照料则主要基于社会创新管理的必要,儿童福利已逐渐进入到了“政治―法治化”阶段。但2000年以来,社会各界对“问题儿童”重视则完全是基于人权保障的必然,儿童福利开始真正转入“普世化”的全新时期。中国儿童福利理论创新、实物调查研究、政策保障体系、专门福利机构等已逐渐面对更大多数儿童的实际需求。因此,中国儿童福利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突破狭义的儿童福利理论,进入到广义的儿童领域。但是,我们也不难发展,中国现阶段的儿童福利理论、政策体系、福利保障方式,仍然是基于一部分儿童群体,虽然这些儿童群体的数量、范围、类型等日益膨胀和扩大,但实际情况仍无法实现“普惠型儿童福利”的终极目标。因而,未来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重心必然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政治学院;本文系2013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xsh034)
【注释】
①成海军:“中国当代的儿童福利”,《社会福利》,2004年第1期。
②仇雨临:“我国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研究”,《社会社会保障研究》,2007年第2期。
③刘继同:“中国特色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与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构”,《人文杂志》,2012年第5期。
④杨生勇,冯小平:“中国儿童福利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⑤王彦斌等:《失依儿童与家庭寄养及其“昆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⑥陆士桢:“中国儿童社会福利需求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⑦刘继同:“儿童福利的四种典范与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的选择“,《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⑧国务院:《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⑨尚晓援:“儿童福利发展瓶颈及其突破”,《人民论坛》,2011年第10期。
⑩张长伟:“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我国农村弱势儿童福利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千年发展目标 关注儿童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
陈鲁南:“‘困境儿童’的概念及‘困境儿童’的保障原则”,《社会福利》,2012年第7期。
王琪:“困境儿童”的救助―以《儿童福利法》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9期。
尚晓援,虞婕:“建构“困境儿童”的概念体系”,《社会福利》,2014年第6期。
黄晓燕,许文青:“区域性贫困地区儿童福利服务的思路与实践―以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为例”,《社会工作》,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