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人高考政治第五章练习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第一部分 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A.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看法 B.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观点 C.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
D.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2.下列关于历史观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历史观包括世界观
C.不包含历史观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 D.不从属于世界观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
3.下列关于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B.指导与基础的关系 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5.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不包括()。A.国家政权 B.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6.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权
7.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不包括()。A.社会意识形态 B.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心理 D.人口因素
第1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8.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是()。A.社会心理 B.生产方式 C.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意识形式
9.下列关于历史观的表述错误的是()。A.唯心史观也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B.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C.英雄史观属于唯物史观 D.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
10.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相信英雄人物的作用 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认劳动创造人
D.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反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1.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不包括()。
A.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特殊性、复杂性是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B.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根源
C.剥削阶级控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 D.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发展速度迟缓是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
12.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
A.启蒙时代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探索与批判 B.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而充分的发展 C.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贡献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 B.政治经济学 C.历史唯物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14.关于地理环境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B.地理环境的特点制约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地理环境的特点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D.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15.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第2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A.人口因素直接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B.人口因素的状况直接制约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口因素的状况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D.一定的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1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它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统一
17.生产力范畴反映了物质资料生产中()。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8.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不包括()。A.劳动者 B.科学技术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19.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能动性要素是()。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20.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不包括()。A.劳动资料 B.科学技术 C.教育 D.管理
21.生产关系不包括()。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B.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2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A.经济关系、物质关系 B.经济关系、文化关系
第3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C.经济关系、思想关系 D.经济关系、政治关系
23.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所有制关系 B.地位关系 C.分配关系 D.物质关系
24.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分配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力
25.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将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分为的基本类型是()。A.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B.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 C.公有制和私有制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26.社会经济结构就是()。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方式的总和 B.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总和 D.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7.社会经济结构即社会经济制度,其性质是由()。A.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力的性质决定 B.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 C.全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 D.全部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
28.我国的经济制度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决于()。A.我国的生产关系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我国彻底消灭了私有制
C.我国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我国经济制度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占主体地位
29.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A.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B.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C.社会的上层建筑 D.社会的政治机构
第4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30.社会政治结构亦称社会政治制度,其核心是()。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 C.政治制度 D.国家政权
31.关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A.政府机关、法律部门属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机构与设施 B.政治制度、法律条文属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制度与规范 C.政治理论、法律科学属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 D.政治、法律都属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
32.下列关于国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现象 B.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3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本质与职能的关系
34.社会的精神生活亦称社会意识,从结构上可以分为()。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B.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5.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是()。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 C.政治制度 D.国家政权
3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政治学、法学、艺术 B.伦理学、哲学、神学 C.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 D.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
37.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第5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A.数学、物理学、化学 B.文学、史学、哲学
C.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 D.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
38.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政治是根本,政治决定一切
B.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C.经济与政治决定着文化,文化反映着经济和政治,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D.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9.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社会存在依赖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二、辨析题。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
2.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3.哲学里有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个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4.要保护好环境,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经济的发展,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5.人口过剩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三、简答题
1.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据。
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4.简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5.简述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简述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6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8.简述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2.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3.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786】 2.【正确答案】 B 【答疑编号3787】 3.【正确答案】 C 【答疑编号3788】 4.【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789】 5.【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790】 6.【正确答案】 C 【答疑编号3791】 7.【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792】 8.【正确答案】 C 【答疑编号3793】 9.【正确答案】 C 【答疑编号3794】 10.【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795】
第7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11.【正确答案】 B 【答疑编号3796】 12.【正确答案】 B 【答疑编号3797】 13.【正确答案】 C 【答疑编号3798】 14.【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799】 15.【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00】 16.【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01】 17.【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02】 18.【正确答案】 B 【答疑编号3803】 19.【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04】 20.【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05】 21.【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806】 22.【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07】 23.【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08】 24.【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809】 25.【正确答案】 C
第8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答疑编号3810】 26.【正确答案】 B 【答疑编号3811】 27.【正确答案】 B 【答疑编号3812】 28.【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813】 29.【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14】 30.【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815】 31.【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816】 32.【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817】 33.【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18】 34.【正确答案】 B 【答疑编号3819】 35.【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20】 36.【正确答案】 C 【答疑编号3821】 37.【正确答案】 B 【答疑编号3822】 38.【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23】 39.【正确答案】 A 【答疑编号3824】
第9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40.【正确答案】 D 【答疑编号3825】
二、辨析题。1.【正确答案】 正确。
(1)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史观的一统天下,虽然有过个别接近唯物史观的观点,但从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唯物史观。无论在自然观上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都陷入唯心史观。
(2)之所以如此,除受社会发展水平与剥削阶级立场的局限外,还与社会历史领域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即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人意识活动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除社会历史条件成熟外,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及科学利用以往思想家们的思想材料也是重要条件。(3)所以,恩格斯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答疑编号3826】 2.【正确答案】 正确。(1)唯物史观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论,也坚持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2)唯物史观是唯物论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因而也必然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答疑编号3827】 3.【正确答案】 错误。
(1)哲学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除此之外并无别的哲学基本问题。(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并不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之外或与之并列的另一个问题。【答疑编号3828】 4.【正确答案】 错误。
(1)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能离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去孤立地、静止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更能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事实上,离开人,离开人类福祉,离开社会发展,环境及环境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既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毫无顾忌地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也反对走向另一个极端,诅咒技术、放弃发展。我们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我们特别反对少数发达国家,在本国以抢先掠夺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得到发展后,反过来剥夺发展中国家人民谋求发展的权利。我们也特别反对少数发达国家一方面借口产业结构调整,将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为本国留下蓝天碧水,一方面又指责发展中国家破坏环境,要求其承担不合理的责任。【答疑编号3829】 5.【正确答案】 错误。
(1)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深刻分析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才能正确认识中国贫穷落后的最终根源。
第10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2)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应该是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的。因此,所谓人口过剩只是人口生产相对于物质资料生产而言的相对过剩,离开物质资料生产去孤立地谈论人口是否过剩问题,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事物都是复杂的,中国较多的人口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人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占有率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大量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人口问题,只看到不利的一面,不看到有利的一面,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答疑编号3830】
三、简答题 1.【正确答案】(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根据是:第一,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四,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答疑编号3831】 2.【正确答案】(1)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也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的独立性及其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第四,不同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答疑编号3832】 3.【正确答案】(1)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唯心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一般都会贬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少数的英雄、帝王、统治者是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所以也称英雄史观。
(2)列宁指出,唯心史观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条件的变更。”这就是说,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第一,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3)唯心史观这两个根本缺陷是相互联系的:既然他们将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
第11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定力量,也就必然认为其控制着社会上层建筑,特别是将少数统治者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既然他们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也就必然否认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疑编号3833】 4.【正确答案】(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指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才是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所以也称群众史观。
(2)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它使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二,它使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它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第四,它使无产阶级及其改造世界的奋斗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答疑编号3834】 5.【正确答案】(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矿物等,亦称自然环境。
(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第二,地理环境的特点直接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制约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3)地理环境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第二,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答疑编号3835】 6.【正确答案】(1)人口因素是指作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主体的人们的总合,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分布、增减、迁徙等。
(2)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定的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第二,人口因素的状况直接制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3)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口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第二,人口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答疑编号3836】 7.【正确答案】(1)所谓社会结构,亦称社会制度,即一定社会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大体可区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三个基本领域,相应地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三种基本关系,规范化、制度化后形成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等三层基本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的重要工具与方法。
(2)所谓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亦称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的性质。
(3)所谓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的政治上层建筑,亦称社会的政治制度。其中,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4)所谓社会的意识结构就是指由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观念体系。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答疑编号3837】
第12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8.【正确答案】(1)所谓经济,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其内容主要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包括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等方面。经济生活是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唯一途径,是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2)所谓政治,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维护国家、组织、个人及其他权利主体的社会权益,其内容主要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规范权利主体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现象、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体制等方面。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3)所谓文化,就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称。其目的是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其内容主要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包括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关系、文化体制等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与政治一起决定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反映着经济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答疑编号3838】
四、论述题。1.【正确答案】(1)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一旦社会存在有了发展、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也会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社会存在中出现了阶级现象,必然反映为社会意识中出现阶级意识。
(2)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那么一方面要懂得社会经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社会精神生活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关注贫困的物质生活导致贫困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重视良好的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良性的社会经济济秩序、富足稳定的物质生活对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正面作用与积极影响,关注经济生活、物质生活中不健康、不合理、不公平的丑恶现象对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负面作用与消极影响。第二,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那么一方面要重视改革推动下,我国经济长时间持续高速增长对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和发展机遇,关注由于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滞后带来的整个社会生活失衡,另一方面要重视开放过程中,外来经济因素的进入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给我国精神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关注人们的精神家园与核心价值观,兴利除弊。第三,既然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那么就应该懂得,我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经济领域中完整意义上的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不复存在,但剥削阶级的残余还长期存在,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消失,再加上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类似劳动光荣还是不劳而获这样不同阶级意识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还会长期存在,不能高枕无忧。【答疑编号3839】 2.【正确答案】(1)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第四,不同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第13页 成人高考网上辅导
政
治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平衡、完全同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三,既然每一种社会意识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答疑编号3840】 3.【正确答案】(1)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2)唯物史观认为,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这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一定方式的生产劳动不仅把动物改造成了人,还让人结成了社会。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人类生存所需要所有生活资料都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生产劳动才能产生出来。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一种社会制度的变化,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最终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第五,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3)唯物史观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必须充分重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必然遇到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再加上几十年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可以说比任何国家都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所以党中央提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根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是及时、正确的。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不能离开发展去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甚至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与发展对立起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要科学地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不发展,甚至敌视发展。【答疑编号3841】
第14页
第二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练习范文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练习五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论的说法,其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础润而雨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叉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
6.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A.只看到人的思想动机的作用,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宣扬英雄史观
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定进化论
D.不了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
7.历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所参与的活动。由此()
A.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C.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不同
D.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8.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阔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
A.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刨造一切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人的意志绝对自由D.完全摆脱了必然的制约
9.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B.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
10.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旧民主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性质D.封建主义性质
11.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四大D.******一大
12.1930年1月,毛泽东写的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和概括农村包围城市问题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3.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制定的打败蒋介石的军事原则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C.诱敌深入
D.避其主力,打其虚弱
14.中国共产党初步提出自己的统一战线方针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
1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
A.工农联盟B.民主集中制C.人民政协D.人民代表大会
16.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B.两党制
C.多党制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载人的文献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论联合政府》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8.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的重要讲话是()
A.《不要四面出击》B.《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十大关系》
19.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是()
A.组织建设B.思想建设C.作风建设D.政治建设
20.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国家和新中国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
A.初步形成阶段B.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的阶段
C.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阶段D.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阶段
22.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
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l、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D.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24.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A.1980年B.1982年C.1987年D.1992年
25.中国共产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讲话中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党的十二大报告中
D.当的十三大报告中
26.中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
A.构建和谐社会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富裕的社会D.构建民主的社会
2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B.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8.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由于()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B.吸引外资的需要
C.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D.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29.社会保障是()
A.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产物B.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D.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B.人民群众当家作主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31.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A.党风建设B.文化建设C.思想道德建设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3.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的各种形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
A.对外贸易B.对外技术交流C.对外资金交流D.承包国外工程
34.1995年******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
A.两套方案B.四项原则C.六点建议D.八项主张
35.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A.作风建设B.组织建设C.反对****D.思想建设
(36~40题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2、共同富裕就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44.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有哪些?
45.简述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参考答案
1.B2.D3.D4.C5.C6.A7.D8.B9,Al0.C11.B12.Dl3.Al4.Bl5.C16.Dl7.Bl8.Al9.B20.D21,A22.C23.A24.A25.D26.B27.C28.C29.D30.C31.A32.C33.A34.D35.D
二、41.错误。
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第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2.错误。
它违背了共同富裕与部分先富的辩证关系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原则,而共同富裕绝不等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于:①它是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它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③它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必然结果;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部分先富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一部分先富,它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帮助作用,帮助人们走向共同富裕。
因此,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而题目中的说法只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它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三、43.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它们的对立表现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其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又是辩证的统一。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则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4.第一,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党诞生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中国时间很短;马列主义著作中说到中国的事情不多;党成立后立即投入实际斗争,无暇系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不能及时总结斗争经验。
第二,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比较严重。一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极多的国家,他们占绝大多数,对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妨碍极大。另一是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比较严重。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它的思想对党的侵蚀和影响比较严重。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何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如何处理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如何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肌体的侵蚀,维护党自身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必须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第四,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也给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党的建设是在同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进行的。
45.(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我们的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四、46.(1)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第三篇:成人高考政治
1.简述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答:(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2.为什么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答: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因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基本的群众,也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压迫榨取的主要对象。如果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中国的民主革命,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同盟军,单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是一句空话。在同盟军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且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工农联盟的形成,就成为无产阶级实现其领导权,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敌人的首要条件。
(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且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问题,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获得最广大的人力物力支援。
3.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答:(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问题,其次也是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实现;和平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地壮大,才有可能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避免世昂大战。在这两者之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
4.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
5.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的长期探索的基础上。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路线规定: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这是总路线的核心;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6.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2)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构造结构优化和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3)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7.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就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线。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
8.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答: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部。投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因此没有进行和平斗争的可能性。
(2)中国革命的敌人相当残忍,不许人民有丝毫的反抗,要革命,只能武装起来。
(3)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相当强大,而革命的力量相对弱小,只有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革命力量才能逐渐壮大。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夺取国家政权,这也决定了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9.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的阶段。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拨乱反正的政治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并在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的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理论。并在“十三大”上系统论述了初级阶段理论和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
(3)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阶段。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等系列问题,“十四大”则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4)“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重大。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11.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种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崭新的革命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1)关于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革命的动力,明确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
(3)关于革命的对象,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用经济条件决定政治态度的科学方法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此确定了中围革命的对象不是~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
(4)关于革命的领导权,充分强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并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领导权的问题,认为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5)关于革命的道路,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关于革命的步骤,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它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7)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答:(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它的具体内容是党的“十三大”首先提出的,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2)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4)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两个基本点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3.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
答:(1)无论是个人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是非常复杂的,总起来讲可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①主观条件是指个人的机体素质和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的意志、品质等。
②客观条件是指个人所处的客观的社会环境和机遇。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需要和社会所能提供给人们去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各种条件和手段。机遇是指个人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某种有利的偶然性。尽管这种偶然性也是受必然性所制约的,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却是一种机遇。
(2)个人价值实现的惟一途径是社会实践。个人价值在实现以前只是潜在的价值,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把可能转化为现实,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一个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是什么价值也实现不了的。14.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如何正确处理资产阶级的关系?
答: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就要实行叉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1)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叉斗争的政策。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易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对这种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又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另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革命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消极的作用。这也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他们进行联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斗争。
(2)在特殊情况下,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某一些派别也会结成统一战线。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各种不同的联合与斗争。
(3)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要采取叉联合叉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差别的。同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而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其中某一集团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间接的暂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15.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答:“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这是因为:
(1)“一国两制”符合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符合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与大陆实现统一。但是,由于这些地区长期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与大陆的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实行“一国两制”,既能实现祖国统一,叉保留它们的差别,所以它是一种最佳方案。
(2)解决港、澳'厶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必然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涉及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涉及有关英国、葡萄牙、美周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因此,要使这些地区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有一个被几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又不损害英、葡、美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3)“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大陆和港、澳、台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而且,它更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4)“一国两制”符合大陆的历史和现实。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实行“一国两制”,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所以,“一国两制”不仅考虑到了港、澳、台地区的现实,而且更考虑到了大陆的现实。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也是祖国统一的基础。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叉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16.简述系统及主要特征。
答:(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按~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主要特征有:
①整体性,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的最本质的特征;
②结构的有序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
③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和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第四篇:成人高考政治
政治题型:
一、选择题:人品加背功
二、辨析题:
步骤一:判断对错
步骤二:题中各个出现的名词用相关原理解释
步骤三:与题目结合,应用之前相关原理解释为什么做此判断 步骤四:总结陈词:综上,+(题中原句)+是+(对的/错的)
三、简答题:
1、题型一:名词解释
步骤一:直接解释+觉得相关的原理也可以多写几句
2、题型二:两个名词的关系或者区别:
步骤一:对于名词一的解释 步骤二:对于名词二的解释
步骤三:两个名词的关系(常常会有2~3句话(不同的方面))
四、论述题:
做题思想:逐字逐句解释,题目较短时,将每一小点分开多论述几句废话。步骤一:表态度
步骤二:题中各个出现的名词用相关原理解释(所有题中出现名词)
步骤三:与问题结合,应用之前相关原理解释(所有题中出现名词对应题中的解释)步骤四:总结陈词:综上,重复步骤一的论述
五、万用句:
1、遇到马哲题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当遇到不会的名词说明关系时,可用三点论述,再加点自己的话或者之前背过2的一些相关的话:(1)两者相互对立(2)两者互相联系(两者相互渗透)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识点1:哲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单选)
知识点2:世界观的基本概念: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
知识点3:方法论的基本概念: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更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普遍的方法。
知识点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唯物主义哲学的含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哲学的含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
知识点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题型解释:两个名词区别辨析,先解释两个名词,再分析两者之间关系)
形而上学含义: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与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
两者的根本区别:其
一、辩证法强调用矛盾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其
二、辩证法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因素。其
三、辩证法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形而上学的本性则在于他的非批判性。
知识点6: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理论意义为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否反映以及怎样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其理论意义为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知识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当时社会发展,科学发展以及哲学理论发展的产物。
知识点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的论证了实践的意义与作用,并把实践范畴看作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和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
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服务的,是有阶级性的。
3)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在理论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而且在逻辑形式上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具有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4)创新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放新,批判性和革命性)。
4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其中实践性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特征,阶级性、科学性和创新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又是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知识点9: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此题答案不确定,自己解的)
得分点:
1、世界观的含义
2、方法论的含义
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含义
4、马克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与题目结合,应用1、2、3、4原理进行解释+万用句
6、综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答: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得分点1)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更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普遍的方法。(得分点2)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在科学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真正揭示了各管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在理论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而且在逻辑形式上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具有真正科学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科学性正是满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点,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综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补充知识点10:(简答题)如何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的、普遍的方法,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或理论,即方法论。
世界观不等于方法论。一方面,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有区别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普遍的方法。另一方面,世界观与方法论又密切关联,他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方法论是世界观在特定对象上的具体运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把哲学仅仅看作世界观,或者仅仅看作方法论,都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误解。
第二课:物质和意识
知识点11:物质的基本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真正成为彻底、完备的哲学理论。
知识点12:意识的基本概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一,意识知道活动的目的和计划;其二,意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三,意识通过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知识点13: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社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知识点14:规律的基本概念: 规律是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知识点15:理解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关系题)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社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知识点16: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平衡或稳定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首先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绝对运动离不开相对相对静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歪曲成绝对静止,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动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把物质的运动歪曲成瞬息万变,无法捉摸的东西,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知识点17: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知识点1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客观规律是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知识点1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首先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的统一整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其次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或根源于物质。最后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意义: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有物质所引起的,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这种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地址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
知识点20:如何掌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必然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互为基石互为条件。要做到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就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理论品质。首先于是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包含的深刻哲学基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包含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第三课: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知识点21:联系的基本概念:
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间接的、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次要的联系)。
知识点22:发展的基本概念: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知识点23:矛盾的基本概念及其属性:
矛盾的基本概念: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揭示的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属性:矛盾的同一属性成为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为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团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合作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反对等。两个属性互为相反,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识点24:量变、质量的关系:
量变的概念: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的概念: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两者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必然发生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必然出现新的量变。
知识点25:否定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为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辩证的否定观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视线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抛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知识点2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解释: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间接的、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次要的联系)。
联系的作用: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发展的解释: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特征:普遍性和永恒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但与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也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构成一个系统。
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静止只是暂时的。对于特定的个别事物来说,发展有其起点和终点,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但是从物质世界的整体来看,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无始无终的,世界永远也不会到达发展的终点。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不可分割。联系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事物最复杂,最深刻的联系。
知识点27: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部分常用来做论述题,需要切实明白)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个普遍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波浪式前进的发展道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
知识点28: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包括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这些基本范畴是对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的反应和概括,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指导就好,这段小字不用背)
1、现象与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二者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体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2、形式与内容:
内容是指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是指构成内容的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事物的内容必然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形式也肯定是某种内容的表现。第一,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又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在发展中达到统一。
3、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构成因果关系的条件,1先后顺序关系2先后有必然的联系。
4、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客观的联系。在哲学史上,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必然性,另一种错误倾向则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前一种观点看不到事物发展有稳定的规律,后一种观点不承认偶然现象的存在。
5、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可能与现实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确定的区别。第二,可能与现实又紧密相连。第三,可能与现实又是相互转化的。
知识点29: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把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运用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形成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可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着手叙述问题。——不用背)
第四课:实践和认识
知识点30: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概念。
实践的概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质性生活,或者说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知识点31:主体与客体的基本概念。
主体的概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发起者、组织者和承担者。
客体的概念: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它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知识点3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基本概念:
感性认识的概念: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教条主义(唯理论):过分强调理性认识在认识活动的地位和作用。经验主义(经验论):过分强调感性认识在认识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知识点可直接用于论述题中)
知识点3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知识点3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都离不开实践。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知识点35: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需经过二次飞跃。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二从理性认识到回到实践中。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识点36: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以承认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客体为前提的。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含义:其一,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承认。其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是一元的,“真理只有一个”,即在反映同一对象的许多认识中,唯有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
第五课: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知识点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知识点38: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物质生活的嘴重要条件和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四类要素构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知识点39:国家的基本概念:
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国家的形成是原始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有3个特征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知识点40:国体和政体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概念: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国体和政体是不同的,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
和阶级内容,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次,国体和政体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即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另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
我国是以工农联名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知识点41: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唯心史观有两个根本性缺陷:第一,它只看到了导致社会历史运动的精神动因,把社会历史活动当事人的目的,动机,意识等社会意识当成了历史运动变化的决定力量,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在精神动因背后的社会物质根源。第二,它把历史看成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无视或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知识点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知识点43: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
(像这类题,要先讲题目意思具体话,再回答问题,显得完整)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和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知识点44: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破天荒地第一次系统的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第二,唯物历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整个关于社会历史的科学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南。
第六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知识点45: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基本概念: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三个基本要素,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层层决定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为中心,代表先进生产力。层层反作用,党建的重要性,反腐败力度加强的重要性,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知识点4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
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体现的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体现的是社会的思想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就是社会形态。他们的辩证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服务商。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包括上层建筑总是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知识点47: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一,在各个阶级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二,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也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识点48:社会革命的基本概念:
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第二,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知识点49:社会改革的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或革新。
作用: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注意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这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知识点50:社会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不同点:第一,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 10
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有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是由下而上发动的,社会改革是由上而下发动。第三,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来说,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知识点51:人民群众的基本概念: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52:历史人物的基本概念
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实践的当事人和策划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的影响,有的 甚至导致社会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曲折跳跃。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能首先把历史进程所形成的新的历史任务揭示出来,并提出解决历史任务的可行性方案。
知识点5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知识点54: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第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我党的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知识点55: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知识点56: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知识点57: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第二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知识点58: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概念,进而总结出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从而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到抗日战争时期,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争、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从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形成解决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它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
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知识点59:准确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知识点60: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重要方针;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建设——党是革命的领导主体
知识点61: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殊性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就是把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通过合作化的方式实现的。党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的过度的形式。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资本家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这种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的。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严格区别官僚主义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社会动荡。(2)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到高的逐步过度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把私有制企业改造公有制企业的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任,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第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六,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其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课: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知识点62: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指导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二,从生 13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第三,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从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目标实现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四,为我们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经验。
知识点63:准确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触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正政策。
知识点64: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我国的基本路线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知识点65: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制定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内容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点66: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即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事先准备必要条件。
知识点67: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直,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四课: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知识点68: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历程和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是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重单选):
1、历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成就: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探索。
2、历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发展。
成就: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历程:1984年党的十二大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成就: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
4、历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5、历程: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历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知识点69: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的意义(重单选):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适应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快速发展的新趋势。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的经济体制。
改革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原因(重简答):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第三,改革必然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改革的标准(重单选):满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般简答):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三个方面: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第一,转变 15
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五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知识点70: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暴扣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知识点71:深刻理解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原则。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原因是: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第三,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其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7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因为: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说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知识点73:深刻理解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先富”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但不是两极分化。“共富”不是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在竞争中所实现的共同富裕。
(2)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允许“先富”,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使得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勤奋程度的不同,必然体现在劳动报酬的差别上,即使劳动报酬相同,但由于家庭负担不同,也会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
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规律、机制的作用,也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四、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共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大原则。“先富”帮助“后富”、“先进”帮助“落后”是一种义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先富”是达到“共富”的捷径。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中,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这是不能模糊的。
(4)“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离开“先富”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离开“共富”谈“先富”,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知识点74:深刻理解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一建立创新型国家,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统筹区域发展。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知识点75:深刻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知识点76:准确掌握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运作模式及其优势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优势在于: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状况。第二,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知识点77:深刻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三,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第四,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知识点58:深刻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一直,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直发原则。
基本要求:第一,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第二,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第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知识点58:深刻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当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第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第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自我管理的制度。
重要意义(优势):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保持富哦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七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点58:准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知识点58: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八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识点58:了解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想
知识点58:准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知识点58:深刻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第九课: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知识点58: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
知识点58:准确掌握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知识点58:深刻理解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课:“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知识点58: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知识点58:结合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理解以“一国两制”构想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
第十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知识点58: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知识点58:准确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知识点58:深刻理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
第五篇: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与科技、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
D.发展生产力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D.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A.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改革开放不动摇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4.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的根本要求是()
A.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 B.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指()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C.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D.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走信息化发展道路
6.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次深刻革命,这是因为它()
A.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B.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
C.承认了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
D.肯定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7.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B.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社会成员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
8.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A.供求机制 B.竞争机制 C.约束机制 D.价格机制
9.计划和市场是()
A.划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 B.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C.都是调节经济发展的手段 D.两种互相对立的经济制度
1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C.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D.友好往来,增进了解
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案] B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党的基本路线。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答案]D
4.[解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际」:就是达到新的实事求是。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求实和创新相结合。
[答案]c
5.[解析]这是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
(答案)B
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是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三大机制,其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答案]D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汁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答察]c
1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答案]A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2)1.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的文章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反对本本主义)
C《反对党八股)D.《整顿党的作风》
2.中国共产党同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是()
A.有理有利有节 D.独立自主
C.武装对抗 D.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3.共产党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
A.惩办主义 B.残酷斗争
C.无情打击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改革开放的理论
5.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南方谈话 D.党的十四大
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独立自主,B.自力更生理论联系实际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民主集中制
7.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
C.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D.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8.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
A.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
9.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 B.政治运动 C.改革 D.阶级斗争
10.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没有关系 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 D.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的著作。考生应该对毛泽东的主要著作内容有所了解,毛泽东的主要著作内容可参考模拟题一17题的解析。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同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中国共产党同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答察]A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答案]D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汗尔,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史实。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c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答案]D
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答案] B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生产力的途径。在社会主义阶段,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答案]c
1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案]D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3)1.在社会结构中居基础地位的是()
A.阶级结构 B.政治结构 C.经济结构 D.观念结构
2.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资本的组织形式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商品的交换形式 D.产品的分配形式
3.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A.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
C.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D.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4.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学习和时局》
5.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
A.实现对军队的领导 B.实现对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B.实现对农民的领导 D.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B.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行自我批评
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D.。实事求是、根据地建设、群众路线
7.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观点的著作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反对本本主义)
8.毛泽东全面论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成熟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政策》
9.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一切为了群众
C.一切依靠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0.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在社会结构中居基础地位。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生产关系的理解。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完全以上述两项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阶级产生的前提。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是阶级产生的前提。
[答案] D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史实。毛泽东在1941年5月初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古语做了科学的权威的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对农民的领导。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案] c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的著作。考生应该对毛泽东的主要著作内容有所了解,毛泽东的主要著作内容可参考模拟题-17题的解析。
[答案]D
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的著作。考生应该对毛泽东的主要著作内容有所了解,毛泽东的主要著作内容可参考模拟题一17题的解析。(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思想中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标志。
[答案] A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答案]D
1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答案] c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4)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物质世界的一切对象 B.人类的全部社会历史
C.自然界及其发展史 D.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结束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C.结束了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D.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裂 B.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相分裂
4.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实践第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7.矛盾的基本屑性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共性和个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8.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
9.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
A.精神生产活动 B.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C.阶级斗争活动 D.科学研究活动
10.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B.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
C人类有意识恬动,动物无意识活动
D.人类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
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将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认为扩大,导致认识和实践的分离。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唯心主义的意识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否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理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B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答案] A
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两次-芭跃。认况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答案]c
9.[解析]本画考查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答案]B
1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人类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答案] D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5)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论的说法,其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础润而雨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叉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6.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A.只看到人的思想动机的作用,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宣扬英雄史观
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定进化论
D.不了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
7.历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所参与的活动。由此()
A.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C.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不同
D.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8.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阔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
A.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刨造一切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人的意志绝对自由 D.完全摆脱了必然的制约
9.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
10.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旧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性质 D.封建主义性质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C
6.A 7.D 8.B 9.A l0.C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6)1.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四大 D.国 民 党一大
2.1930年1月,毛泽东写的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和概括农村包围城市问题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制定的打败蒋介石的军事原则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C.诱敌深入
D.避其主力,打其虚弱
4.中国共产党初步提出自己的统一战线方针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
A.工农联盟 B.民主集中制 C.人民政协 D.人民代表大会
6.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两党制
C.多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载人的文献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论联合政府》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8.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的重要讲话是()
A.《不要四面出击》 B.《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十大关系》
9.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是()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作风建设 D.政治建设
10.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国家和新中国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1.B 2.D 3.A 4.B 5.C
6.D 7.B 8.A 9.B 10.D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7)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
A.初步形成阶段 B.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的阶段
C.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D.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阶段
2.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
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l、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4.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A.198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5.中国共产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讲话中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党的十二大报告中
D.当的十三大报告中
6.中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
A.构建和谐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富裕的社会 D.构建民主的社会
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8.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由于()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吸引外资的需要
C.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 D.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9.社会保障是()
A.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产物 B.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1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B.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D
2.B 7.C 8.C 9.D 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