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文化的作文素材
我编的…
1、作为古老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习俗已熔铸进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如同我们观字念游龙,赏舞思惊鸿,吟诗即李杜,饮酒忆杜康。些许习惯已不单单用“好坏”来衡量。同为见面礼仪,中式的抱拳作揖不同于西式的贴面拥抱;同为迎新,中式的人声鼎沸不同于西式的静默祈祷;同处聊天场,中式的寒暄问暖不同于西式的隐私保护;同对赞美词,中式的谦恭礼让不同于西式的致谢认同……有时无法分辨孰优孰劣,只是扎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适用于不同背景的社会环境,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性格生长的土壤相去甚远,加之国情、历史、意识形态等等诸多领域的不同,造就了中华文明独行天下这支奇葩。
2、这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有时常遭人诟病的劣根,但更有绵延千年仍生生不息的精华。中华民族犹如一条存活甚久的巨龙,它的每一丝血脉都打上了历史深深的烙印。甚至华夏子女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都有究其根源的必要性。因此,许多落后文化与观念都根深蒂固,将其清除也并非一日之功。我们没有举国信奉一教似西方人那般,却也在天灾人祸面前虔诚“拜佛烧香”,在诸多大事件时“求神庇佑”。在对各路“神佛”的以来中,自己动手造福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避免地减退;在过分蒙昧中,对科学的少贡献显得尤为明显。
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五千年的历史,衍生出了多少文明,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于人为的淬炼的。一路走至今天,是多少朝代无法磨灭,多少次文化专制无法遮掩,多少回文明掠夺无法占有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但没有消失殆尽,反而在沧海桑田百转千回后仍历久弥新,焕发无与伦比的光芒。诸如虚怀若谷的个人品行,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和谐有礼的社会秩序,心怀天下的君子之志,是中华文化削刻出这厚重而美好的概念。
来自网站…
3、在儒家中庸思想熏陶下,中华民族在待人处世时,很推崇“中和”的处世原则,认为人生修养达到了“中和”的境界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了保持群体和谐,避免发生争执和冲突,人们往往克己守道,循规蹈矩,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和为贵、忍为上,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谦让、谨慎、中和的民族性格。
4、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人们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为内圣之功。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既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含蓄、内向、忍让的民族性格,又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5、可做结尾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直接或间接地深深地、默默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发展,一个民族性格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该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使得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有一个良性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作文素材 文化
文化
|网评:让“燃文化”成为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
一段时期以来,在拜金主义、娱乐至上等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冲击下,我们的文化中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文化趣味中,难免会沾染一些灰色、消极、沮丧、迷茫的文化流行样式和态度,诸如什么“葛优躺”“蓝瘦香菇”等。与此同时,“燃文化”也开始兴起。所谓燃文化,是指流行于年轻人中间的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它所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我们希望能够用“燃文化”的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点燃年轻人生活的热情,每一个人都“燃”起来,并且相互“传燃”,进而以正能量星火燎原,触发和推进社会文化的进阶。
|学生佳作:《实质与厚度——文化所需》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上从不稀缺文学人才,真正缺少的,是新意与想法。”作为“燃文化”代表的《战狼2》可以在华语电影丛中杀出重围,走向世界,但以文学天才著称的郭敬明却连续创作出难以被认可的电影作品。一优一劣,本质源于文学作品的实质与厚度。
实质,即褪去华丽辞藻装饰的作品的本源思想和在传播中的真谛。厚度,即作为文化的实体其所承载的知识和艺术的成分。科技的创新与金钱的诱惑使新时代的艺术作品为谋利求财的载体。真正的好的作品,应有潮流的代表,更嵌含了有意的本质和丰满的厚度。
《捉妖记2》赢了票房输了口碑„„…《夏至未至》有流量无质量„„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拾起优秀文化之本质,积攒社会效应之厚度,再加之文饰,文学作品和其内置的文化色彩也必可以“燃起来”。
|名言事例
精神的消亡远比肉体的摧毁更能驱使一个人走向死亡。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培根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电影《红海行动》)今年春节档,火出史上最强的票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凭借口碑实现“逆袭”,票房已经突破14亿元,更加证明了主旋律圈粉有“精”才有“戏”。
好题材是灵魂。作为同样爆红的军事题材影片,《战狼2》和《红海行动》虽角度不一样,但题材均选自“海外撤侨”这一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他们都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敢于反映时代风采,这就成功了一半。爱国主义作为永恒的主旋律,不仅仅是要重温历史,更要反映真实的历史、记录当下的现实。当一个时代的风貌被搬上荧屏,与之同频共振的观众看到、感受到的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伟大。这样的好题材,对于观众而言最有吸引力。
好作品是保障。题材好固然成功了一半,但真正的好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战狼2》中对英雄主义的无畏演绎,还是《红海行动》中对中国军人风采的真切展示,在艺术表达上没有高下之分。对于观众而言,他们都是一样的精彩、一样的感人。二者在创作上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充分展现了电影人为追求高质量影片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正是这样的甘于寂寞和敢于拼搏,才让作品一鸣惊人,完成逆袭。
好观众是基石。一部优秀的影片如果无人问津,即便再优秀也是有遗憾的。《红海行动》虽然是在春节档上映,但并未影响观众的观景热度。相反,影片的高质量让更多观众自愿成为它的粉丝,口口相传、个个点赞,在春节这一全家欢的节日里,上演了一出“红海”逆袭的精品大戏。可以说,红海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一批成熟理性且富有时代正义感的中国观众,观众的鉴赏力和审美水准的提高是催生好作品的重要因素。
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来源于真正踏实的文化自信。《红海行动》当中所呈现的、也门撤侨行动中所发生的、电影和现实里所体现表达出来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无不让我们为国家的强大、中国军人的优秀感到无比自豪。而文化自信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能真正通过优秀的文化作品,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第三篇:诚信文化素材
山东金乡县是诚信文化的发源地。诚信美德就在金乡人身上代代相传。鸡黍之约,是山阳(今金乡县鸡黍镇)人范式与汝南张劭诚信相交,杀鸡煮黍以待的历史典故。被视为讲诚信、重承诺的典范。
《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信,诚也”。就是诚实、守信,反对隐瞒欺诈、伪劣假冒和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企业都是靠诚信经营做大做强的金乡人的诚信与道德水准交相辉映,无形中为招商引资注入了新内涵。
近些年来,金乡大力开展全民诚信教育活动,提高全民诚信意识,展示作为“中国诚信之乡”的良好风范。正如金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金礼所说,诚信名片亮出来,就能释放内在的经济元素,使企业快速成长、做大做强,就能为招商引资铺路搭桥。
诚信文化是金乡文化的主流和精髓。为弘扬金乡诚信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擦亮“诚信金乡”品牌,我县开展了诚信文化理论研究、诚信文化弘扬推广、诚信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在诚信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条块结合、点面结合,把诚信建设和全县其他工作有机结合,把诚信理念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做到工作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经济学家说,一流企业拼文化,三流企业才拼资金。在金乡,以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诚信经营、打造精品为标志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独具特色的诚信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企业克难攻坚的不竭动力。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伦理的最基本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
诚信于个人乃立身之本,于国家乃立国之基。个人失去信用,人际关系丧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社会失去信用,尔欺我诈成为一盘散沙。政府失去信用,权威扫地政令瘫痪,国家失去信用,将被世界抛弃。所以说,诚信是人类社会里,个人、政府、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粘合剂。对此,在今天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在今天饱受各方失信的种种痛苦之后,我们算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诚信的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
诚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几乎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表述。孔子《论语》中,关于“信”字,据人统计,出现过38次,高于“善”、“义”、“勇”等。可见,中国古代儒家文化里对“信”还是很看重的。
福山认为,如果缺乏这类以诚信为责任的社会中间组织,一边是强大的政府,另一边是原子化的个人,这种状态对于经济发展很不利。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私营企业内部那种靠血缘凝聚的信任,已经不够用了,当私营企业超越家族性的血缘关系的桎梏,走向非血缘关系的广阔天地时候,信任就是其中的粘合剂。没有信任,经济繁荣就是一句空话。经济的市场诚信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要组织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制定“信用行为规范”,开展“社会信用承诺”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和完善企业纳税信誉的等级平顶制度、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研究表明,商业信誉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商业信誉度越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指出过这种正相关关系,之后的学者也专门论证过斯密的假说,国内的张维迎等学者就曾对我国进行过实证分析,发现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 社会信任度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
另一方面,商业信誉度的提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交易成本的降低。在一个高信任度的商业社会里,首先,交易之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甄别成本相对较低。如果你处在一个彼此信任的社会里,你会对你的交易对手更加放心,你会更加相信他提供给你的信息。其次,交易后的 监督成本和履约成本也较低,你会相信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即便在事后失败的情景中,也会去履行自己事先的承诺,尽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成本的降低,自然就提高了经济效率。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来是讲求商业信誉的。孔子所提倡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信”列其中。中国商业史上著名的徽商、晋商等,都是以诚信为本的。中国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血液里浸染着儒家 文化的色彩,骨髓里深藏着诚信文化的基因。所以,中国不是没有诚信文化的历史,也不是没有诚信文化的土壤和根基。
企业一旦失信,后果无法弥补:双汇瘦肉精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积攒声誉、创立品牌可谓千辛万苦、呕心沥血,需要多年乃至数十年之功,可稍有松懈、管理不善便可能土崩瓦解,且只需数天时间。从三鹿到双汇,其自我拆台、自我毁灭的发展之道,难免让人“哀其不幸”。
诚信之源,蒜都水乡
金乡区位优越,北望泰山,东依微山湖,西连菏泽,南接徐州。105国道、济徐高速纵穿南北,日东高速、济广高速和建设中的环省高速、京沪高速铁路傍区而过,内河航道与微山湖、京杭运河直接相连,距济宁曲阜机场20公里。金乡总面积886平方公里,人口63万,隶属山东省济宁市。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中国圆葱之乡”、“中国金谷之乡”和“中国诚信之乡”。
金乡文化底蕴丰厚,诚信文化、军事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融。始建于汉代的“二贤祠”、唐代的文峰塔、山阳书院、明代的奎星楼、李白手书壮观碑等人文景观,见证着金乡的岁月沧桑。金乡名人辈出,西汉名将彭越、兵书《三十六计》始作者南朝宋将檀道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就出生在这里。金乡是诚信文化的发源地,东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鸡黍之约”的故事被载入《汉书》,金乡人范式成为我国古代讲诚信、重情谊的典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金乡人。刘邓大军为千里跃进大别山而在这儿发动的著名的羊山战役,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夺取全国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被载入新中国的光辉史册。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睿智卓识的金乡人科学谋划,运筹帷幄,确立了“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大手笔、高起点规划出“五大板块”,加快发展“七大产业”,迎来了金乡迅猛发展的良好契机,金乡大地活力迸射,处处充满勃勃生机。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把大蒜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打造金乡大蒜“金字品牌”。积极占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大蒜出口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年创汇2亿多美元,大蒜及其制品出口创汇十年增长了230多倍。金乡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蒜价格形成中心、大蒜产业科研中心和大蒜集散、流通、加工中心。金乡大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获欧盟地理标识认可,取得进军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面对当今国内外绿色农产品新的发展理念,金乡超前谋划,转型发展有机大蒜产业,严格按照有机标准规范种植,打造世界最大有机大蒜种植基地,引领中国大蒜由传统种植模式向有机大蒜种植的全面转型。
大力发展林果、瓜菜、畜牧养殖等产业,金谷、圆葱、白梨瓜、棉花等农产品在国内外享誉盛名。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蒜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68家,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域和空间。
按照“扬古城文化神韵、展现代城市理念、造运河和谐水乡”的总体城市规划要求,构建“一城四区,四河绕城,六湖映城,一轴三心”的城市框架,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28.3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着力打造城水相依、亲水休闲、生态宜居的活力金乡、魅力金乡、人文金乡。
“五大板块”、“七大产业”,规划出金乡发展的宏伟蓝图。以资源优势带动产业优势,用国际化理念规划产业、规划园区,建设大工业管理体制下的重点项目。
入轨就与国际接轨,起步就与世界同步。由上海化工研究院设计,建设世界一流的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充分利用金桥、花园、霄云寺三个煤矿丰富的煤炭资源,实施高端创新、低碳循环产业发展战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目前,总投资36.3亿元的济矿民生焦化、投资5.38亿元阳光颜料、投资3亿元的焦炉煤气热电联产等重点项目已落户投产。逐步形成煤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创建我国煤化工产业现代化创新型绿色生态示范区。
以大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以特色食品产业链为目标,高标准建设济宁食品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广东蒜酥、苏州稻香村等12家投资过亿元项目已相继入驻园区。坚持规模化、优质化、保健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循环型食品工业园区。
金乡经济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面积66平方公里。重点培植壮大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等产业集群,金曼克、邦赛车业、金贵酒业、金樱纺织、金江彩印、聚亿管业等一批资本聚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迅速崛起,金乡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为实现物流大县总体目标,聘请中国物流策划研究院高标准规划建设鲁西南商贸物流园区。依托产业优势,坚持商贸物流并重,打造领军济宁、舞动山东的产业市场,形成以金乡为中心、辐射苏鲁豫皖边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
三十六计羊山,七十二铺古镇。以羊山特有的山水景观、古镇和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全新打造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景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总投资12.4亿元。游客在这里游古镇古村,进行生态观光、军事训练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领略汉文化的厚重底蕴。金乡人民正以淳厚质朴、诚信好客的热情,敞开大门,迎接八方宾朋。创新、跨越、腾飞!金乡的发展之路,浓缩了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思想精华。金乡,被评为达沃斯?魅力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县”。
金乡是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金乡确立了“放开比开放更重要,开明比精明更重要,服务比扶持更重要,诚信比承诺更重要”的招商理念,你发展,我铺路;你有难,我帮助;你赚钱,我保护!在土地优惠、税收奖励、规费优惠、服务保障等方面,提供最为优惠的政策。实行“一费制”管理,做到“一门受理,一厅办公,一口收费,一次办结”,无论从软件服务,还是从硬件建设上,都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信心保证。金乡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情怀真诚守望着创业者的到来!
第四篇:荆楚文化素材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十大系列: 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荆楚文化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
荆楚文化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荆楚文化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荆楚文化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荆楚文化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荆楚文化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荆州花鼓戏,声腔优美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荆楚文化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县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荆楚文化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荆楚文化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标志,形
武昌起义 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建筑与历史
武汉三镇
烟波江上——黄鹤楼
石破天惊一辛亥革命第一枪
长春真人——长春观
云梦遗迹——东湖
国之重宝——湖北省博物馆
五百罗汉——归元寺
历历汉阳树——晴川阁
汉口开埠——江汉关
艺术与文学
楚辞大家——屈原
知音难求——俞伯牙与钟子期
风流天下闻——孟浩然
科学与工艺
蔡侯纸——蔡伦
活字印刷——毕升
茶圣——陆羽
本草纲目——李时珍
生活与传统
百年老街——江汉路
汉口正街——汉正街
饮食文化
三无不成席——鄂菜 户部巷——鄂小吃
原标题:烟波江上
现在的黄鹤楼,非崔颢登临的黄鹤楼。旧址离此还有千米之距。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果不其然,眼下此楼的非凡气势,足够说明登临者的慧眼。
浩然长江,劈开巴山群峰,携潇湘云水,在三楚之地与汉水汇合,造就了隔水而视的武汉三镇。我脚下的黄鹤楼,位于武汉市的蛇山黄鹤矶头,楼五层,气势浩然。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毅然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不改旧时容颜,坚挺依旧。
当年,我独自徘徊于长桥上,寻寻觅觅,然黄鹤楼不见了踪影,只好走到古琴台,凭吊了事。现在,武汉三镇漂浮在一片烟雨里,似一艘从远古缓驶而来的捕鱼船,临了,泊靠于江边,悬起了它千岁风灯。猛然有一种冲动从心底腾起,似乎那一位艄公就在我眼前,左手握橹右手持酒,微笑着与我寒暄。他不就是黄鹤楼吗?一身的蓑衣,滴着千古辛酸,滴滴含有说不尽的沧桑故事。
当年的诗人崔颢有无与我同样的感觉,我说不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站在黄鹤楼上的那种苍茫而游动的悲壮心态与我是相似的。他一口气吟尽心中的块垒,才得以解脱,甩袖而去。一个真正的诗人,必具备心怀天地的大胸怀,不然他的文字不会感天撼地。这里需要大“我”而非小“我”。我们再来读一遍他的七律《黄鹤楼》吧:“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真是千古绝唱,不可再复制。连诗仙李白登得此楼,见有崔颢题诗,他连连赞叹不敢题写,只好幽默地写了两句打油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是我们古人的修养和谦和心态,不能不叫人心服。不像如今的某些头头脑脑和所谓的文化名人,胆大妄为,不自量力,挥笔便涂鸦,毫无愧疚之心。
古时行路难,少小离家老大回者,十有八九。所以楼头远眺的崔颢,只好对江兴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了。古人感情沉静,少有浮躁心态,怀乡之情似一条无形的丝线,把游子和故土联结在一起。而我们则方便了许多,譬如我站在烟雨蒙蒙的黄鹤楼头,打开手机喊,“喂!听得见吗?我现在已经登上黄鹤楼了,武汉三镇均在一览之中啊”。的确,我比崔颢优越了许多,乡关万里一日可达。然而,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因为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利而失去了一些什么?又有谁,会为远去的黄鹤而黯然神伤呢?倒是有一位壮年男子登楼后对他的同行者说,有名的黄鹤楼也就这样,登上来了又怎么样?还不如早早回去灌一肚子清凉啤酒,再来一个足底按摩为好。闻罢此言,心中流出一股很苦的滋味,霎时,无颜面对这一座千年古楼。好在崔颢、李白、王维、白居易、陆游们早已远去,不然他们会作何感想呢?
黄鹤楼初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之后,屡建屡毁,风雨飘摇。1955年,因兴建跨越武汉的长江大桥而遭拆除。三十年之后,再度复建于武昌,以至于今。虽然形貌似古,但已是钢筋水泥的现代结构,亦实非旧观,但它的“神”依然存在,可见精神力量之永恒。黄鹤楼,因崔颢的一首诗而名扬遐迩,千古不朽,诚如清代诗人赵瓯北所说“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了。
老天也有一付柔肠,刚才登楼时大雨瓢泼,我们撑伞而登,鞋子与裤腿全淋湿了,因登楼艰难,浑身汗水淋淋,而当我们登到顶层时雨小了,变成了蒙松雨,继而云走天晴,周遭之高楼大厦,脚下的长江大桥,晴川与芳草皆显出了本色。江上的烟雨,更富柔情和诗意。来往的船只,都是流动的画面,静静的、幽幽的,何来何往?云天没有答案。怨不得登高远眺的崔颢如斯感叹。
举目,龟蛇二山依然静卧,长发披肩。龟蛇锁大江,是诗人毛泽东当时的感受,是心情使然。在我看来,龟山和蛇山,像两个护江的壮士,枕戈待旦,在保一江的平安和畅通。然而,烟波江上的历史沿革,依然延续,崔颢的愁绪并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因为此愁不仅仅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人生之愁,天地之愁。愁不一定都是坏事,愁有时使人多思、使人清醒,也使人生情和远虑,在这般亘古恒定的烟波江上,尤其如斯。
查干,蒙古族,生于内蒙古扎鲁特旗。曾任内蒙古乌盟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司级专职编委、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中国朱鹮代言人。中国第二、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终评委。著有《灵魂家园》等多部诗集。散文、评论,散见于全国报刊。部分作品被译美、英、法、日、朝、匈牙利、波兰文,介绍国外。二十次荣获国家、自治区文学大奖。
黄鹤楼: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最为出名,并称“中国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登楼一游,或际会四方之客,或酬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情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皆可乘兴而来,尽兴而去。故中国历代名楼皆有名诗佳作千古传唱。三大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序”、崔颢的“黄鹤楼”在成为千古绝唱的同时,三大文化名楼的盛名也就随之而来了。
除了赫赫有名的“三大文化名楼”外,我国的名楼还有:位于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广西容县境内的“真武阁”、安徽马鞍山的“太白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四川成都的“望江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等等。(21CN旅游)
第五篇:文化强国素材
是海纳百川、兼容四方的气魄。所谓的汉唐气魄就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汲取一切先 进文化的创新精神。汉朝的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欧洲、亚洲、非洲第一次文化交流,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开明、开拓、开放的精 神。西汉文化的精华是多国、多地区、多民族文化艺术撞击和融汇、排斥与吸收的结果,是在自己的传统基础上将东西方文化熔为一体,进行独特创造的产物。它不仅能兼容 并蓄地接纳各地区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慷慨地向外输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和 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的开 放。张骞出使西域既是政治交流,也是经济、文化交流。与汉朝相比,唐王朝更是一个 高度发达的开放国家,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最文明的国家之 一,以其健康向上、进取自信、乐观豪迈的气派风范对周边各国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亚、非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商人和法僧纷至沓来,学习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从而在中国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汉文化圈。同时,唐也特别注意学习别国的先进文 化,派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学习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文化,并通过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 和外来使者,大量吸收异域文化。唐朝不仅是亚洲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成为亚非的经济、文化中心。
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主流文化导向。汉朝根据建立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需要,废黜百 家,独尊儒术,虽然这项政策有它的消极作用,但它从思想上加强了统一,确立了儒学 在中国文化上的主流地位。唐王朝为了展示帝国风范,文化上实行了开放政策。儒、佛、道“三教”并立,其实质就是一种宽容和借鉴相统一的文化政策。唐儒学继承了隋代 的南学、北学的成果,形成了唐的主体文化政策——《五经义疏》。对于佛学,唐统治 者非常支持,广建寺院,广度僧尼,广写佛经,广交僧侣,广做佛事,并赐予高僧以爵 位。对于道教亦然,唐高宗曾去终南山谒老子庙,唐太宗在位时修过兖州和亳州的老君 庙。儒、佛、道三家的共同发展,唐代才有了李白(近于道)、杜甫(近于儒)、王维(近于佛)等伟大的诗人,才有了辉煌的大唐文明。
三是任人唯贤的知识分子政策。汉代实行以儒经取士的制度,实行了察举、征召和博 士制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儒学士宦制度,从而激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热情。唐朝时则 基本上完善了科举制度,特别是唐太宗按“才行”取人的思想,打破了从强宗望族中取 士的狭小圈子。武则天的“反阀阅制度”,唐玄宗的选相求治思想,开阔了人们对社会 人才潜力的认识眼界。在这种政策感召下,人们精神振奋,希望为国家的强盛,为时代 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豪迈的时代风尚集中反映在唐诗的进取乐观、雄浑开阔和 宏伟明朗的艺术境界之中。李白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杜甫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天下思想就是这种文化主旋律的强音。
(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这种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 要标志。汉唐文化,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客观上代 表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利益,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文化促使统治者政治清明。社会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带动政治文化的清明。汉唐王朝刑法宽松,政治开明。汉初统治者十分重视以德治国,他们先后废止宫刑和 肉刑,废除了诽谤妖言罪,减轻笞法,使被笞者可以保全性命。文帝统治时期,全国一 年的案件不到四百起。唐贞观十一年制定的《唐律》,仅死刑罪名比隋代的《开皇律》 就减少了160多条。贞观四年,“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汉武帝、唐太宗都善纳谏 言,任人唯贤。汉武帝强调“在御论”和“器用论”思想。他在位54年,先后下达了4 个用人诏,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人才推荐活动,为国家招纳了天文、历数、文学、艺 术、工艺、建筑、纺织等各个门类的人才。唐太宗能够广泛地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任 用官吏“不私于党”,按照“才行取人”、“施恩御人”和“用人于谏”的思想,使人 人“咸尽其才”。汉唐王朝初年都大力提倡节俭自律。史载,露台之建因为所耗约相当 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便被汉文帝取消。唐太宗严禁大兴土木,为了防止子孙的厚葬 浪费,生前就把自己陵墓安排好,“因山为陵,容棺而已”。在他的感召下,贞观时期 上下都以节俭为荣。最后,两朝都注意轻徭薄赋,节省民力。如汉文帝曾11年不收田租,景帝则只收一半。文帝将人口税和徭役都减到原先制定的1/3,景帝则规定,诸侯王 葬,“治坟无过三百人毕事”。唐太宗也曾13次减免田租。二是先进文化促使了汉唐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 的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汉唐王朝完善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相互制约、分工明确的官僚体系,完善和强化 了军事、法律、监察等制度,建立了包括培养、选拔、任用、考核、升迁、罢免、奖惩 等内容的官吏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奠定并巩固了我国封建社 会的政治基础,对后来影响很大。两个朝代国强民富,在其统治的大部分时段里,做到 了国泰民安,出现了千古盛赞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先进文 化增强了汉唐王朝的军事和外交实力,两朝疆域空前辽阔,均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强大帝国,唐时更是万方来朝。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两朝民风淳,社风正。百姓“人 人自爱而重犯法”,“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唐时妇女有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
三是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汉、唐王朝都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比较繁荣 的时期。汉、唐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也广泛地吸收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从而形成了 良好的文化发展互动态势,为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民族大融 合和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变化。从文化结构到宗教哲学和衣食住行,少数民族及外来的文化文学艺术、生活器具、服饰打扮等都给唐朝宫廷及民间以很大 的影响。)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的本质。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二)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挑战不止于此。
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中国文化发展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题——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我国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足;一面是中国在经济、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一面是西方世界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
(三)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我们身处的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经济时代,是经过近200年风云变幻、比马克思预言的秩序更繁琐、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复杂、机遇更隐晦的国际市场:
——制定规则的人已经占领制高点,而且仍然想重复经济全球化时代惯用的手段,将我们的文化生产压制到全球链条的最低端。
——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但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商业运作却是西方的强项。
——在文化的自由市场,与文化产品逆差同时而来的,还有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
兵临城下。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关系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强大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讲述“中国故事”的各种题材。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社会主义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造就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这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但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在改革创新中,将这些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文化较量中的主动位势,转化为软实力竞争中的现实优势?
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机制不活,在挑战与竞争中暴露的中国文化发展困境,表面看,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质看,是传统的体制机制窒息了文化的内在活力。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造就了社会主义中国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今天,在文化这个具有意识形态深刻属性的敏感领域,能否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体制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5年之后,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崭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宏远的战略眼光。
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开创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由此开启。
(四)毫无疑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生死成败。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不是群众需求和市场导向,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在文化领域,本属公益的,公益属性模糊;本属市场的,市场属性不明。结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和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缺乏闯荡市场的实力和能力。
理论的创新,让局面豁然开朗。
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径分外清晰——中心目标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不是要将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场大潮,留归政府的,就要确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能再让所有文化都赖在政府怀里,推向市场的,就要明确其“经营性”,让市场优胜劣汰文化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分类改革,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转变职能。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改革的决心和勇气:8年间,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吃惯“皇粮”的事业单位,终于在市场的洗礼中搏击风浪;习惯“一手抓”的文化管理部门,开始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五)2003—2011。
从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3000多个披荆斩棘的日日夜夜,中国文化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这是一番让人感慨的景象。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政府近8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五大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文化产品的供给前所未有的大,广大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年出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专家评价,中国文化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这是一串令人兴奋的数字。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文化产业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多个省市区提出“文化大省”战略,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双百亿”的文化企业成为领军力量。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逆市上扬,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8个百分点„„学者分析:中国文化出现了“发展里程碑”。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有所扭转,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舆论感叹:中国文化呈现了“复兴曙光”。
“黄金发展期”,“发展里程碑”,“复兴曙光”,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文化生产力空前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增大,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8年奋斗与探索,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才有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
(六)文化体制改革收获的不仅是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业,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党和政府对文化的认识,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可贵探索。
从理论层面看,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了人们对于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从实践层面讲,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创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理顺了政府、市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这些探索与成就,关系到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挑战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以什么样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担心文化进入市场后,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引起思想的混乱。
然而,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把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通过市场进行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让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作为文化发展的标准。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最本质的要求吗?
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合格市场主体,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占领文化市场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市场份额越大,服务的群众就越多,正确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吗?
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以市场倒逼民族文化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赢得市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赢得话语权、赢得主动权。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对的挑战吗?
事实证明,在市场条件下,那些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喜爱。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普通百姓自主创造文化的积极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的形象、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加深远。
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看,文化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新世纪的深化和升华,是我们国家整个改革开放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8年探索,3000多个日日夜夜,困难与挑战成就中国文化砥砺向前的茁壮身影,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
如何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清晰思路,将文化产品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中解放出来。兼具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经济属性,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涉精神纽带与民生福祉,对文化的认识由此上升到新高度。如何把握文化的规律与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两种属性”与“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文化与科技的关系,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造就新型人才的关系。
这“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要“两手抓两手硬”;“两种属性”、“两个效益”,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到首位;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些结论,凝聚着对改革发展实践的精辟总结,反映了我们对文化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发展思路、发展格局的深刻认识,是文化领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文化建设由此进入了新境界。
文化要大发展,思想要大解放。没有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升华的理论总结,就没有十六大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8年锐意创新的改革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展现了一条迈向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八)回望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关键。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之路,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识论上的成熟与提升。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在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也留下了不同于任何民族的历史课题——古老文化如何中兴?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然而,走入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之日,也是古老的中华文化迎来全球化挑战之时。此后百余年间,在中华民族沉沦、奋争与崛起的伟大历程中,中华文化同样经历着艰难的蜕变与新生。
从乾嘉时代的“训诂考据”走向道咸年间“通经致用”的近代新学,从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启蒙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从传统社会观念的式微到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转型,在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漫漫征程上,文化领域风雷激荡。“中华文化如何振兴”这个问题,伴随国运的沉浮,回荡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头。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近代的百年史时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只有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根本解决了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基础上,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唤起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伟大觉醒,最终突破“三千年之未有变局”,亿万人民复兴之梦日渐清晰,中华文化的振兴终于有了现实可能。
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再到胡锦涛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我们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与时俱进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自觉。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勾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蓝图,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觉、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铿锵誓言,它让我们重温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 “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九)十八世纪,欧洲文明发现了遥远东方“异质”的中国。当时的书籍,留下了西方对孔子的想象:有着东方面孔的基督教神甫。在很长时期内,东方文化只是异国情调的装饰物,尘封在西方的历史记忆中。
几个世纪过去,纽约时代广场上“至圣先师”为原型的孔子动画,与北京奥运会绚烂的“大脚印”、上海世博会鲜红的“东方之冠”以及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起,构成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图景,为世界重新书写中华文化的印象。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弘扬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振兴13亿人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新的征程再次开启,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