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人的抗生素题库6
省人的抗生素题库6 301、可用于治疗中枢性感染的药物是(E)
A.青霉素 B.磺胺嘧啶 C.氯霉素 D.氨苄西林 E.以上都是 302、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干扰叶酸代谢无关的是(E)。A.甲氨蝶呤 B.乙胺嘧啶 C.磺胺类 D.甲氧苄啶 E.四环素 303、对大多数厌氧菌有良好抗菌作用的药物是(B)。A.头孢唑啉 B.克林霉素 C.青霉素G D.链霉素 304、对军团菌感染疗效较好的药物是(D)。A.环丙沙星 B.红霉素 C.阿奇霉素 D.以上都是 305、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的特点是(E)。
A.抗菌谱广 B.抗菌活性强 C.口服方便 D.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 E.以上都是 306、下列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药物是(E)。
A.磺胺嘧啶银 B.氧氟沙星C.环丙沙星 D.妥布霉素 E.以上都是 307、下列哪些情况下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E)
A.妊娠妇女 B.未发育完全的儿童 C.有癫痫病史者 D.服用抗酸药 E.以上都是 308、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E)
A.肾脏损害 B.肝脏损害 C.溶血性贫血和粒C减少 D.变态反应 E.以上都是 309、在确定给药时间间隔时,不需参考的药物参数有(B)。A.药物半衰期;B.抗菌谱;C.PD/PK值;D.抗菌后效应。
310、容易引起二重感染的药物是(D)。
A.四环素; B.克林霉素; C.氯霉素; D.以上都是。
311、对大多数厌氧菌有良好抗菌作用的药物是(E)。
A.头孢西丁; B.克林霉素; C.碳青霉烯类; D.甲硝唑; E.以上都是。
312、对军团菌感染疗效较好的药物是(D)。A.加替沙星; B.红霉素; C.阿奇霉素; D.以上都是。
313、下列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药物是(E)。
A.头孢他啶; B.阿米卡星; C.环丙沙星; 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E以上都是.。
314、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方案正确的是(E)。
A.剂量足、疗程足、联合用药;B.抗假单胞菌的青霉素或头孢+阿米卡星;C.亚胺培南+阿米卡星;D.溶解其生物被膜,可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E以上都是
315、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E)。
A.肌腱炎;B.中枢神经系统兴奋;C.QT间期延长;D.影响糖代谢;E.以上都是。
316、导致围手术期感染(SSI)的危险因素(E)。
A.营养不良;B.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过长;C.术中手术野没有足够抗菌药物浓度;D.糖尿病、年龄>70岁等;E.以上都是。
317.下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最易产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是A A.环丙沙星B.诺氟沙星C.培氟沙星D.氟罗沙星E.依诺沙星
318.下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最不易产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是E A.环丙沙星B.诺氟沙星C.培氟沙星D.氟罗沙星E.依诺沙星
319、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E)。
A.Ⅱ类、Ⅲ类切口;B.手术创伤大;C.手术时间长;D.术中污染重;E.以上都是。320、为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采取的抗菌药物治疗策略包括(E)。
A.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B.策略性定期更换抗生素; C.轮换抗菌药物治疗; D.联合抗生素治疗; E.以上都是 321.下列有关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方法错误的是C A.接受清洁手术者(Ⅰ类切口),术前
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B.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加剂量)。
C.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48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72小时。
D.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322、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C)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323.下列哪类手术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E A.门体静脉分流术B.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C.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D.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E.以上都是 324.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A A.葡萄球菌B.革兰阴性菌C.厌氧菌D.真菌
325.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一般首选以下哪类作为预防用药B A.甲硝唑B.第一代头孢菌素C.万古霉素D.第二代头孢菌素
326、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体内分布较广,一般从肾脏排泄 B.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C.对Gˉ菌作用大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D.对绿脓杆菌无效
327.手术需要预防使用万古霉素,应在术前多长时间给药C A.0.5小时B.1小时C.2小时D.以上都不对 328.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中不应该包括(C)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合并病毒感染者
D.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3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口服不吸收药物可以用于胃肠外感染的治疗 B.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等时分次给药
C.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都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抗菌作用
D.治疗哺乳期妇女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330氟喹诺酮类药对厌氧菌均呈天然耐药性,但属例外的是:(B)A.氧氟沙星 B.左氧氟沙星 C.环丙沙星 D.诺氟沙星
331、青霉素类药物中,对绿脓杆菌无效的药物是:(A)A.阿莫西林 B.羧苄西林 C.呋苄西林 D.替卡西林
332、男性,40岁,嗜酒,因胆囊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恰朋友来探望,小酌后有明显的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头痛,血压降低,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药物有关:(D)A.四环素 B.氨苄西林 C.青霉素 D.头孢孟多
333、下列关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叙述错误的是:(B)A.PAE较短
B.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峰浓度
C.最佳给药方案是小剂量持续给药
D.血药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抑菌作用不随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高
334、关于SSI的细菌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B.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C.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阳性菌。D.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335、万古霉素的抗菌特点没有下列哪项:(D)A.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B.细菌对万古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
C.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D.对G-杆菌有效
336、不属于二线管理的抗菌药物(E)A.头孢米诺 B.头孢地嗪
C.氨曲南针
D.夫西地酸
E.头孢他定
337.下列哪种抗生素属于第四代头孢菌素B A.头孢唑肟B.头孢吡肟C.头孢曲松D.头孢哌酮 338.关于青霉素下列哪项不正确A A.青霉素盐不易溶于水
B.青霉素本身为一元酸,可与钾、钙、钠、镁、铝和铵等化合成盐类 C.医药上常用钾盐和钠盐
D.青霉素游离酸或盐类的水溶液不稳定,很易失去抗菌效力 339.下列哪个药物属于棘白菌素B A.伏立康唑B.卡泊芬净C.氟胞嘧啶D.两性霉素B 340.侵入性真菌感染中,下列哪种真菌最常见:B A.曲霉菌B.念珠菌C.隐球菌D.毛霉菌 341.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是:A A.磺胺药B.氯霉素C.土霉素D.青霉素E.四环素 342.控制深部真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是C A.制霉菌素B.酮康唑C.两性霉素B D.灰黄霉素E.氟康哇 343.最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是:(B)
A.青霉素B.氨基糖昔类C.大环内枉酯D.磺胺药 E.磷霉素 344.脑膜炎双球菌感染首选:(A)
A.大剂量青霉素B.小剂量青霉素C.四环素D.磺胺药 E.氯霉素 34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是:(A)
A.确立病原学诊断B.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 C.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状态选药D.某些情况下须严格控制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 E.确定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
346.在抗微生物药中,肾毒性最常见于:(D)
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B.磺胺类抗生素C.内酞胺类抗生素D.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E.万古霉素 347.抗菌药物中,最易引起皮疹的是:(A)
A.氨苄西林B.磺胺药 C.碳青酶烯类(如亚胺培南)D.磷霉素 E.氯霉素 348.肝功能受损时避免使用下列药物,应除外:(D)
A.四环素B.氯霉素 C.两性霉素B D.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 E.磺胺类药物 349.有关抗菌药物排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A.通过粪便排泄的抗生素主要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利福平,口服使用的氨基糖苷类和 万古霉素B.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可经血液透析消除一部分,故透析后须加1次剂量或半 量C.氨基糖昔类在碱性尿中作用较强,四环素类在酸性尿中作用较强 D.头孢哌酮、头抱曲松、哌拉西林在胆汁中浓度较低,故不宜用于胆道感染的治疗E.大多数药物自肾排泄,仅两性霉
素在尿中浓度较低 350.两性霉素B:(B)
A.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C.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D.影响细菌核酸的代谢 E.影响细菌叶酸的代谢
第二篇:抗生素相关知识
抗生素
1.抗生素: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2.抗生素滥用: 医学界流行一句话说,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买抗生素却很难。而中国正好相反。世界军医会议召开期间,美国陆军卫生部长问我国的一位博士,听说第三代头孢在中国谁都可以买,到处可以开,是这样吗?在美国这是不可能的。美国对抗菌药物控制很严格,定期考核医生的抗菌药知识,不及格者将停止其处方权。
目前,中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5%。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专家说,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
3.抗生素滥用后果: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信息,我国成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 危害一: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是对儿童听力。据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透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而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只有0.9%。
② 危害二: 抗生素用多了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甚至无效。③
危害三:抗生素用得过多过滥,会大量杀灭体内正常细菌,让致病菌乘虚而入,可以造成人的死亡。
④.现在抗生素滥用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当患者感冒时,不管它是什么类型的感冒,全都用抗生素类的药物,像什么阿莫西林、菌必治、欧意、新罗达、罗红霉素等等,有的是医生开的,有的则是自己买的。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比如“全身乏力,流清鼻涕、嗓子不舒服”是病毒性感冒的典型症状,实际上90%的感冒都是病毒性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杀病菌的,不杀病毒。
4.抗生素滥用在偏远山区的情况偏远山区的情况
一、抗生素在中国创造了三个奇迹:
1、抗生素的产量,世界第一。
2、抗生素的应用率,世界上先进国家是30%左右,中国占80%,我调查的很多医院,达到80-90%。
3、中国的很多老百姓尤其在偏远地区,把抗生素当作万能的退热药。
5.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
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6、抗生素的失效率30年前是5%,现在是50%,不久的将来就是80%。中央电视台2010年4月1日报导:“卫生部门最新的一项监测数据表明,在我国的部分省份,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超过了50%”
“最近北京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因为常期滥用抗生素,身体对抗生素产生了滥药性导致无药可医,尽管使用了多种抗生素仍然没能挽回其生命,今年来一些医院发现,部分妇女妊娠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生素药品,致使刚出生的婴儿就产生抗药性。
7.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服用抗生素时你该注意哪些才能避免抗药性的发生?
1.使用每种药物都必须按照医生处方服用,如果是每六个小时服用一次的药物,通常药袋外会注明一天四次,三餐饭后加上睡前,千万不要擅自改变服药时间,以免因为时间间隔太近造成药物在血中浓度太浓,易造成肠胃不适等的副作用,时间间隔太远,则血中药物浓度不够,使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让细菌有机会反扑。
2.抗生素最忌讳断断续续的吃,有些人今天有症状今天吃,明天好了或是忙了忘记吃就不吃,这样最容易产生抗药性,不但吃下去的药对细菌没有作用,还可能会帮助细菌的转型与变性,等日后再用同等的药已经无法产生作用了。
3.抗生素最少连续吃满四天,即使症状都消除了,还是要继续吃,如果能吃满七天是最保险的做法,才可以完全确定此波的细菌已经完全被消灭。但现在因为健保的关系一般的感冒、发炎一次最多开三天的药,不过通常医师也会预约下次看诊的日期,主要是确定愈后的状况;可是一般的人常常因为不到两天病就好了,自然就忽略了返诊,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为细菌没有被完全扑杀,它只是被短暂的药物压制住,等到下次再有细菌感染时,同样的药物可能就无法对它产生作用了。
4.在任何细菌感染还未就医以前,宁可不服药,都千万不要自行到药房买药或配药。因为如果你事先在药房买了抗生素吃了未见起色再去看医生,医生因为不知道你之前所服用的抗生素是属于第几代的(通常医生都不会问、民众自己也不知道),就在这种情形下前一种抗生素还没把细菌杀完全又服用另一种抗生素,可能日后对这两种抗生素都会产生抗药性。
5.如果你有自信一般的感冒、喉咙痛、只要靠多休息与多喝水就可以对抗,就不要服用任何抗生素,即使你只吃一两颗可能都会冒着日后产生抗药性的的危险
1.抗生素。定义,全球抗生素滥用状况,我国抗生素滥用状况,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危害。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记得谈到世界卫生组织和这些偏远山区的情况。要求尽量语言简洁和通俗易懂。
第三篇:食品抗生素
食品抗生素的滥用问题
我国国民基本具备健康素养的只有6.48%;去年全国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多达84万例;中国的抗生素滥用已引来世界卫生组织数次警告:如果中国不控制抗生素滥用问题,将害了全世界!在昨日的讲坛现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生素滥用已成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昨天的讲坛现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我国滥用药物的情况比较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因此而多次警告中国,如果再不遏制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将不仅是中国的灾难,可能引发全人类的灾难。如果抗生素的滥用造成细菌的耐药性,而细菌是不分国界的,当人类面临传染病的时候,可能出现无药可用的危险状况。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如首先要做细菌培养,然后再做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然后才能确定是否用抗生素。
为了遏止抗生素滥用现象,我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严格落实抗菌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医师抗菌药处方权限资格管理,对抗生素开得多的医生处方进行点评。同时,加强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很多家庭不了解就随意用药
虽然家家户户都有小药箱,但很多人没有掌握正确的用药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年,卫生部选择六个省份对家庭用药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很多家庭孩子或大人生病时,家人常常在不完全了解药物的情况下开始用药。
“孩子一发烧,马上就用退烧药”,这是许多家庭最自然的反应。毛群安说,其实,一般发烧是人体一种抗病反应,人体通过体温的升高来杀死细菌病毒。如果不恰当地使用退烧药,可能令孩子的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从而导致孩子动不动就发烧,一发烧体温就特别高,发烧的度数和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有的应该遵医嘱长期服用的,感觉症状减轻后就自行停药;有的没有咨询医生就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这些常见的用药误区都可能导致药物伤害。
中国人急需提高“健商”
“健康素养”,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在毛群安眼里,“健康素养”相当于“健商”,和情商、智商类似,是一种关于健康方面的能力。在针对全国六省市8万人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健商”并不高,掌握最基本健康素养的人还不到7%。中国人提高 “健商”,路漫漫其修远兮。
毛群安表示,不要小看这个“健商”,它可是世界卫生组织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其重要程度不输给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的死亡率,婴儿的死亡率等综合健康指标。
健康素养1/10和用药相关
针对公民健康素养的情况,中国在2008年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共有66条。有意思的是,其中提到安全合理用药的超过十分之一。
毛群安现场向观众展示了这些用药健康素养,他们包括“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能口服尽量不输液”,“存放药物一定不要让孩子接触”,“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等成瘾的药物”,“看得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昨天现场,不少观众奋笔疾书,记下来准备带给家人分享。
毛群安说,现在有很多老百姓感到困惑,因为一些关于药物使用的信息是混乱的,他呼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术团体要向公众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药物使用信息,错误的信息只会误导公众,造成更大的用药危险。他特别赞扬了解放健康讲坛,认为这是大众传媒和专业机构结合的非常有效的方式。解放健康讲坛为公众搭建一个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把用药方面的原则,核心的健康信息广泛地向公众传播,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这些知识。
去年全国“药毒危害”报告达84万例
在我国,每年能监测收集到几十万份的药品不良反应,2011年高达84万例,其中,抗生素和中成药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在昨天的讲坛上,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中国药学会理事、药物流行病学专委会委员杜文民博士做了《“药毒危害”和家庭用药误区》的演讲,提醒市民“是药三分毒,用药需谨慎”。
“海豹肢畸形”引发全球监测
作为一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专业工作者,在昨天演讲的开场白中,杜文民博士表示,药物是把双刃剑,用药需谨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药品不良反应,有的药品不良反应甚至还相当严重!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躯干和身体都正常,但四肢不全„„在昨天的讲坛现场上,杜文民博士向观众展示了这样一张惊人的图片,在座每一位听众都唏嘘不已。杜文民博士解释说,在医学上,这种畸形叫作“海豹肢畸形”。全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也正是从这一场“反应停”引发的灾难开始的。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很多国家,不少孕妇为了治疗早孕反应,开始服用这种号称能治早孕反应的“反应停”药物,没想到的是,用药结果是在世界上诞生了一万两千多例这样的“海豹肢畸形”婴儿。起初,大家都感到非常恐慌。一位澳大利亚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病人,并了解到这位孕妇在怀孕时吃过这种药物,由此怀疑“海豹肢畸形”婴儿的诞生可能和服用这种药有关。后来,这位医生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病例报告,并报告整个事件的经历,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为此,上世纪60年代,世卫组织就要求建立一个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我国近2/3聋人是“药毒”所害
什么是不良反应?杜文民博士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药三分毒”!它是药物与生俱来的属性。药品不良反应应该与药物的质量区别开,它和假药、劣药对市民造成的伤害也是不一样的。此外,药品不良反应更应与用药错误区分开来。
其实,药品不良反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就是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我国近三分之二的聋人是由此造成的,致残率非常高。另外一个则是四环素,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四环素是最好的抗菌药,不少这个年代的人因使用了这一药物后留下“四环素牙”。
另外,像“康泰克”事件,当时作为非处方药的感冒药康泰克中的苯丙醇胺成分有严重不良反应。苯丙醇胺这一成分会使脑中风的发病率达正常人的16倍。当时这一感冒药在市场的占有率达30%,在改换过成分后,现在新康泰克感冒药里已没有这一成分了。此外,罗格列酮在长期使用后会引起心血管损害,西布曲明在长期使用后会引起心脏损害,这些不良反应事件都历历在目。除了西药,中药也有诸多不良反应。在我国也有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在上海就是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收集、评价、报告,然后发出相关的警示,保证市民的用药安全。
西药不良反应抗生素占一半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非常普遍。在住院病人中,约30%的人都会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每年几十万份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化学药品,也就是平时说的 “西药”,占86%。此外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占13.8%。在西药中,抗感染药,即通常所说的抗生素,这类药品不良反应占到所有西药的53%,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占7.8%,镇痛药占6.9%。抗菌药始终在药品不良反应中“居首”,在抗菌药中的前三位分别是常用的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而在中药里,最多的则是中成药。虽然饮片的监测目前来说还相对比较薄弱,但这并不代表饮片的不良反应就少。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中,最主要的是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
降压治疗用药不求最好求合理
当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白领涌入高血压门诊,忧心忡忡地询问“哪种降压药最好”,却不知降压疗效的另一把密钥在自己手中。在昨天的第七届解放健康讲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药学会会员、中国高血压联盟会员陈绍行教
授做了 《降压治疗用药不求最好求合理》的演讲,并向市民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宜从孩子幼时起开始培养,如从小口味淡些,培养锻炼的兴趣和习惯。陈绍行说,瑞金医院高血压科每天都要诊治很多病人。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 “医生你一定要给我吃最好的药”。其实,降压治疗用药不求最好、但求合理。
选择“合理的药”关键看3点
怎样才是 “合理的”降压用药?《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三点:第一是个体化治疗,高血压药物有很多种类,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都可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但它们对不同高血压患者的适应症并不相同,还有着各自的不良反应、禁忌症。第二是要联合用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以一种降压药物作为起始治疗,若因血压没有得到控制而一味加大剂量,可能疗效增强不多,却使不良反应增多,合理且有效的降压药物之间的搭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并减轻各自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有的降压药物会加快心率,随着药物剂量增加,令患者感到心悸。如果合用有减慢心率作用的降压药物,就能提高疗效并抵消不良反应。现在,已有一种固定剂量的复方片剂,就是在单片药物中包含两种降压药物。第三是要减少血压波动,应尽可能选择具有长效作用的降压药物,有利于平稳且持续地控制血压,也有益于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血压控制不要急进要平缓
不少患者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后非常紧张,抱着“降压越快越好”、“疗程越短越好”的想法,往往不停地更换降压药物,把自己变成不同降压药的“试药者”,还有些患者会重复、过度服用一些降压药,不知道药物之间会相互影响。
如此带来的结果是 “欲速则不达”,降压过快带来的不良反应之一即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率、缩短心脏舒张期时间,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欲速则不安全”,这是因为盲目重复就医、过多过频更换降压药,会使医生和患者都无法观察降压疗效,也没机会来调整合适剂量,导致过度治疗,从而增加用药的不安全因素——对老年患者尤其不安全。
陈绍行表示,血压控制应平缓进行。《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数周内”至“数月内”将血压“逐渐地”降低至目标水平。“每位医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调整病人的降压用药,每位患者要做好长期服药的准备——可能是一周、一月、一年甚至直至终生。
降压药物、生活方式“两手抓”
陈绍行表示,若把高血压治疗比作一架天平,降压药物和健康生活方式就是两端的砝码,不可偏废。许多高血压患者一边吃药、一边深陷以车代步、胡吃海喝、吞云吐雾的生活误区,尽管吃了很多降压药,但血压始终得不到控制,还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相伴。在一些青少年甚至儿童中,高血压发病近年来也在增加。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大腹便便,这种肥胖在医学上又叫作“腹型肥胖”。造成“腹型肥胖”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吃,高热量的快餐、油炸食品、重口味的高钠食品如火锅、鸭脖子等都难辞其咎;其次是少动,现在大量中小学生除了上课就是补课,很少有运动、玩耍的机会,久而久之腰围增粗、体重增加。有调查显示,腰围粗细与儿童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
陈绍行提醒,高血压患者不要过于依赖医生、依赖药物,而应优化生活方式,把降压疗效和安全的另一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健康生活方式是投入最低、效益最高的,何乐而不为呢?”她说,烟一定要戒,可订个计划,从每天少吸1支开始。盐一定要限,对高血压 的病人而言,限盐是提高降压药物疗效的好方法,吃了多种降压药物血压还没控制好的患者,不妨试试把口味调淡一点。陈绍行强调,清淡的口味要自幼培养,她倡议生产源头要降低钠钾的比例。体重一定要控制,提倡全家老小一起动起来,自幼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零散时间也可利用,如送孩子去上课,不妨骑着自行车去送,路程远的可以乘一段车,提早两三站下来,走走路、晒晒太阳、出出汗,既锻炼身体、调整心情,又增加了感情交流。
“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容易的,改变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也很艰难,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终将获益。”陈绍行说道。
孩子感冒咳嗽,先别急着用药
孩子一直咳嗽会转成慢性支气管炎吗?体温一直不退,医生你就给我们宝宝开三天盐水吧?明明是鼻炎,医生你为什么要给我孩子开止咳药?幼儿园老师说我们是流行性感冒,不让我孩子去幼儿园,真的是吗?这些,都是儿科临床医生三天两头听到的家长困惑。有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感冒咳嗽,先自行买药给孩子吃,等吃了几天没效果,再去医院看医生。在昨天的解放健康讲坛现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秘书、上海儿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张晓波提醒家长:感冒咳嗽,先别急着给孩子吃药。
幼儿比成人更易得鼻塞中耳炎
“要破除幼儿用药误区,首先要明白孩子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张晓波博士给观众们展示了儿童的呼吸道结构,和成人一样的,儿童呼吸道也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最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的感染就是一个总称,包括急性鼻咽炎也就是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可孩子的呼吸道也有特殊之处,婴幼儿的鼻腔比较短,没有鼻毛,比较容易出现鼻塞;
儿童上呼吸道的结构里面有一个咽鼓管,对于孩子来说是短宽,直水平,孩子感冒后容易形成中耳炎;扁桃体是在一岁以后才发育的,所以一岁以内的孩子不会得扁桃体炎。
五大原因导致“最揪心的病”
要问眼下最令家长揪心的是什么病,占比例最大的无疑是慢性咳嗽。咳嗽时间在4周以上就属于慢性咳嗽。虽然是小小的咳嗽,但是长期剧烈的咳嗽会转成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喉损伤,气管破裂等。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很多种,张医生列举了最主要五大原因。首先是哮喘,孩子往往表现为咳嗽和喘息,在夜间和清晨比较明显。之后是上气道咳嗽综合症和小婴儿的反复肺吸入性疾病等。
“医生,为什么我的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就反复感冒,反复咳嗽?”不少家长都会向儿科医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张医生说,这是因为儿童的抵抗力比较差,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以后,反复交叉感染,导致频繁反复性的支气管炎;一些病毒不能及时清除,某些病毒会导致持续感染或者感染后的咳嗽,这也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最后一个是心因性的咳嗽,孩子在开心的时候咳嗽就会明显减少,这类孩子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儿童用药不可依“减半原则”
小孩咳嗽不是什么大事,药房里买瓶药,根据“成人减半”的原则给孩子服用,这是不少家庭存在的现象。在昨天的讲坛现场,张晓波医生指出,儿童用药不可随意根据 “成人减半原则”实施,否则可能令孩子陷入药物中毒的危险。孩子因为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一些抗菌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慎重,使用不得当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处于动态发育中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孩子的服药并不是“大人吃一片,孩子吃半片”,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体重和体表面积进行测算。
感冒咳嗽最易重复用药
张医生提醒,家长们要注意药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重复用药。
孩子感冒咳嗽,不少家长都习惯买一瓶感冒药,买一瓶止咳药,像惠菲宁,有时还会自己当医生,再配一支鼻减充血剂,感觉“对症下药”了。其实,惠菲宁这种复方止咳药物中既有鼻减充血剂,也有中枢性镇咳药,还有抗组胺药,已经出现了重复用药,如果因为叠加用药导致孩子摄入过多中枢性镇咳药,对孩子的中枢神经也不太安全,容易导致成瘾。
第四篇:抗生素工作总结
x环发〔2011〕69号
xx环境保护局
关于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
专项检查的总结报告
市环保局:
按照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及处臵专项检查的通知》(环办〔2009〕80号)文件精神及省、市环保部门的要求,我局相关人员从8月20日起,用时三周时间对全县的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及处臵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精心安排部署
(一)、在接到通知后当天,我们就及时召开了局班子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机关各股室、基层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抗生素药渣等危险
废物专项检查领导小组,确定了检查的重点范围和领域。随后,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依照省、市的相关安排,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我局制定下发了《xx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及处臵专项检查实施方案》,从而明确要求,责任到人,确保检查工作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进行。
(二)、及时做好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无污染处理的宣传工作。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没有制药企业,能产生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的只是全县的二十几家医疗机构,所以于8月24日,我们召开了全县医疗机构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理。确保处理设备正常运行;要加强各这方面的自查工作,确保产生的危险废物全部处理。以保证环境安全。
二、检查情况:
(一)、今年8月26日后,我局监察大队对全县的医疗机构进行了检查,结合我县情况,由于各医疗机构所能产生的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量比较少,而且其基本上都集中在xx医院、xx妇幼保健院这两个大医院里。所以我们把这次检查的重点放在了这几家大的医院,并且对其它14个乡镇的医院也进行了检查。检查出动执法人员50多人次,检查医院达到22个。从检查情况来看,我县各相关单位对抗生素等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良好。
(二)、扎实做好抗生素等危险废物处理的监管工作。从这次检查的情况来看,各大医院都能较好的处理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
1、xx医院建立了规范、科学、严密的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的收集、移交、处理制度,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各科室收集记录与处理记录相符,处臵记录完善,废物处臵情况良好,并且污水处理系统24小时运行。
2、xx妇幼保健院能按要求及时收集贮存,贮存点卫生状况良好,但该医院没有医疗废物焚烧炉,一切医疗废物都是送到xx医院经行处理。
3、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于就医人员少,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量更少。他们的医疗废物全部送到县医院处理。
4、其他乡镇医疗卫生院因规模小,就医人数少,基本都医疗废物都采取焚烧处理,其中三个有医疗焚烧炉的乡镇医院采用焚烧炉焚烧处理,他们的收集、处臵记录也较为详细,制度较健全;其它乡镇医疗卫生院都送到xx医院集中处理,但收集、处理记录不够齐全。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
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发现我县在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的处臵情况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小的医疗机构收集、处臵记录不够齐全;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包括医疗机构自身还没有认识到抗生素等危险废物安全处臵的重要性。三是我们与卫生相关部门的协调不足,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都采取了以下两点具体的整改措施,第一对医疗废物处臵登记制度不健全,记录不详细的医疗机构,下发了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细致准确的做好医疗废物处臵登记。第二对自行焚烧处理医疗废物医疗机构,要求其将医疗废物送至xx医院焚烧炉集中焚烧处理,并做好收集、处臵记录。
通过本次专项检查行动,提高了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对抗生素等危险废物处臵、处理的重视,更加规范了自己的医疗废物处臵。另外我们还确立了监察人员定期检查与医疗机构自查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我县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与处臵情况达标的制度。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
第五篇:正确认识抗生素
正确认识抗生素
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始于二战之后,当时对这种抗菌利器,许多人认为是能够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经过几十年的应用,特别是不必要的使用和低剂量的使用,使得耐药性问题渐渐严重起来。其实早在抗生素大规模使用之前,就有人预见会出现耐药性问题,此人正是抗生素的鼻祖、发现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1945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就警告会出现耐药性。这个预言很快成为现实,每一种新的抗生素出现后没有多久,就会出现针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细菌。
面对这种形式,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抗生素?
首先,要肯定抗生素的伟大成就和正面意义。
自从抗生素问世后,人类得以控制了很多细菌性传染病,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在没有抗生素以前,破个口子就有可能丧命,战争中的死亡主要是因为伤口感染而死。到现在,医院里死个人都可能招来医闹。从不死算幸运,到死了被怀疑出了事故,这个巨大的变化,抗生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仅不能回到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而且抗生素该用还要用。前几天看到华西医院新药申报通知,只有很少几种抗生素新增品种,这并不是解决抗生素滥用的正确办法。对于抗生素,并不是简单的少用,而是正确使用。不该用的不要用,该用的不仅要用,而且要全力以赴。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使用抗生素要用完整个疗程,不要因为感觉病好了,甚至症状真的消失了,也要完成疗程。所谓除恶务尽,要么不要,要么雷霆手段。实际上,耐药性的问题的相当大的部分是因为顾忌到抗生素滥用,在使用时没有全力以赴,没有将存在的细菌彻底消灭,给了少数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
像江苏省那样,取消门诊输液,就是一个好的措施。输液要住院,说明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反证很多病无需输液。杜绝滥用抗生素,并非不用、不敢用、不让用抗生素,在很多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是救命之举,在这些时候,不能束手束脚。
抗生素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享受的伟大科学成就之一,这一点并没有因为耐药性的问题而受到丝毫质疑。
其次,提高抗生素的认识关键在于医学工作者。
看了这次的宣传材料,一张说:“只有在卫生专业人员开具处方时才能使用抗生素”;另一张讲:“始终按完整的处方服药,即使您感觉好转”。说得好,但有个关键词:处方。有一个前提:处方要开得正确。
再看另一张,“(中国)高达75%的病人被开具抗生素药方,这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小于30%)的两倍”。就是说,中国的卫生专业人员开具的抗生素处方有一半以上是没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患者按处方吃完,又如何能解决抗生素滥用?
很多医学工作者自身知识结构有问题,不清楚不同的抗生素的适用范围、对抗生素盲目崇拜、或者不知道耐药性的严重性;还有一些医学工作者有所谓的“维生素Z”情节,迫于病人的请求将抗生素作为安慰剂让病人服用。因此,提高医学工作者对抗生素的认识,才能真正有效地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医学工作者是抗生素滥用的主要源头,只有从源头上治理才可能见效,医学院的教育、继续教育都应该加强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内容。医生们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毫无用处,目前人们所患的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幼儿所患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病毒性疾病。少来“我是医生还是你是医生”,少来临床经验不得了到猴屁股摸不得,在对抗生素的认识上,好好自查一下吧。
之三,理解细菌及其耐药性
有人问:细菌耐药性是只影响滥用抗生素的那些人?还是影响所有的人?
正确理解抗生素,先要理解细菌是怎样获得耐药性的。
对细菌耐药性的普遍认识,是因为抗生素大规模滥用、抗生素低剂量使用等原因,筛选出具有耐药基因的细菌,不耐药的细菌都被杀死了,使得耐药性细菌具备生存优势。这种认识过于肤浅,因为如果仅仅如此,细菌耐药性问题并不会如此严重。
耐药性的深层原因之一是细菌本身的变异率。细菌基因变异比例大约是3%,这是微生物这种低级生物在基因合成时出现的错误,其中大部分变异对细菌没有好处、或者对细菌有害,因此没有保存下来,但大约0.5%的基因变异对于细菌来说是有益的,因而保存下来,它们可以增强其生存和适应能力,其中很多是耐药性基因变异,使得细菌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毒性。
0.5%的比例虽然很低,但细菌繁殖周期太短,在12小时内,一个细菌就会导致2亿3千万个基因变异,其中150万个变异有可能对细菌的生存和适应有益,只要有少数几个保存下来,就有可能使得这种细菌获得某种耐药能力。
耐药性的深层原因之二是细菌不仅能够在同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换,还能在同属之间、同科之间、同目之间、同纲之间甚至同门之间进行基因交换,也就说天下细菌之间都能够进行交换。
对于人类来说,基因交换只能通过生殖,而且局限于同类,和同科的猩猩之间都不可能有基因交换以衍生半人半猩猩,更不要说和同目的猴子了。与同纲动物之间,老虎、老鼠、鲸鱼等,哪一个都是不可想象,也只有细菌这种低级生物才能进行如此广泛的基因交换。
这种大范围的基因交换,使得很多细菌获得耐药性的主要途径并不是靠自己的基因变异,而是通过交换基因而获得的。一旦某种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界存在,就可能通过基因交换而广泛存在,这才是耐药性细菌最可怕之处。
抗生素耐药菌一开始在在医院内存在,现在已经开始在健康人群中出现。由于细菌可以在自然界中生存,雨水会把耐药菌冲到湿地,和生存在那里的细菌进行基因交换,使得很多自然存在的细菌也具备了抗生素耐药性。如果其中有对人类致命的细菌的话,就会成为一种很凶险的潜在危险。如果有人感染上,由于细菌已经具备了耐药性,很可能无药可治。除了这种自然界的细菌耐药性基因交换外,还有人体内的基因交换,因为人的肠道中生存着各种细菌。婴儿出生后,要花2到3年形成自己的肠道菌群。如果过度使用抗生素,儿童的肠道中就会存在耐药性细菌,并可能通过基因交换而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这些细菌对人体是无害的,但当致病菌进入肠道后,如有可能和耐药性肠道菌群进行基因交换,进而在人体内形成致病性耐药性细菌。
另一个来源是家畜,家畜家禽被喂了大量的抗生素,导致耐药菌出现,家畜家禽居住条件很拥挤,使得耐药基因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其中有些耐药菌可以使人类得病。这些耐药菌或者通过接触,或者通过动物粪便而传给人,这也是为什么施农家肥的有机食品更不安全的原因之一。
饲养业过度使用抗生素加重了抗生素耐药性,为了利润而受到大吹捧有机农业成为动物源耐药菌进入人类的一个途径,使得抗生素耐药性的形势更为严峻。
因此,控制抗生素耐药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如果耐药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每一个人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之四,控制抗生素是医患双方的责任
前几天有人问家庭药箱应该放些什么,很多人家会常备抗生素。自购自用抗生素是一种极不可取的行为。如果真需要患者自己使用抗生素了,这类情况早就该去医院,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唯一可能的情况是去卫生条件很不好的地区,为了防止细菌导致的腹泻,可以考虑服用抗生素。
在抗生素问题上,有医生的责任。国外的一项调查发现49%的医生每周至少有一次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开抗生素处方、70%的医生在不确定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开抗生素处方。同时,这个问题也有患者的责任,同一项调查发现90%的感受到病人要求开抗生素的压力。
医生的问题一部分在于知识陈旧和不正确,例如很大比例的医生认为,病毒性感染后继发性细菌感染很普遍,所以应该使用抗生素。或者认为不容易区别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是一种保险的做法。
就拿普通感冒来说,继发性细菌感染确实很普遍,但这种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因为呼吸道的表层细胞被病毒损伤后对存在于呼吸道的细菌敏感,而并非外来的致病菌。这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引起感染的,在患普通感冒之后,这些细菌会感染受伤害的细胞并杀死这些表层细胞。除此之外不会造成其他伤害,与病毒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使用抗生素尽管能够杀死这些正常情况下无害的细菌,但对于疾病的症状和进程毫无影响。只有对于年幼和年老者,这些继发性细菌感染有时可能会比较严重,甚至感染到肺深部细胞,出现细菌性肺炎等情况,只有出现这种时候时,才应该使用抗生素。
在不能区分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时,不应该优先考虑是细菌性感染,而是应该优先考虑是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往往进程较慢,这种不容易区分的情况观察两天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
虽然在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上医生的责任很大,病人的责任同样大。很多医生明知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但考虑到病人的情绪、顾忌医院暴力等等,违心地开出抗生素处方。
宏观上每个人都可能受到耐药菌的威胁,对于这种可能许多人不以为然。其实除了促进细菌耐药性之外,抗生素滥用对于个人也有影响。最大的影响是伤害了存在于口腔和消化道中的菌群,因为抗生素不问青红皂白地杀死所有细菌。存在于口腔和消化道的菌群中有很多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经常使用抗生素会改变这些菌群的结构。例如研究发现,经常使用抗生素,会使得口腔菌群出现耐药性,并把耐药基因转给肠道菌群。
根据美国的资料,给儿童服用的半数以上的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病毒性感染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使得这些儿童对耐药性细菌更敏感。以艰难梭菌为例,每年全美出现14000例儿童艰难梭菌腹泻死亡病例。艰难梭菌感染的儿童患者的71%在感染之前的12周服用过抗生素。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靠硬性规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要靠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医生不到必要时候不开抗生素处方,这样很多对抗生素认识不足的病人就会少了许多抗生素滥用的机会。病人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对抗生素说不,不要求医生开不必要的抗生素,这样医生就会减少很多违心开抗生素处方的机会。双方一起努力,才能真正解决抗生素滥用这样严重的医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