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德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树德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成都市树德中学
毛道生
四川省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两年,成果显著,但在一线教师中还普遍存在着心理冲突:即一方面接受和认可先进的教育理念,愿意进行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另一方面又在沿袭陈旧的教育观念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这已成为推进新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瓶颈。如何走出迷茫,跨越障碍,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已成为各所中学的紧迫任务。
一、文化引领推动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土壤和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需要构建的三大学校文化:崇尚一流,追求卓越;育人为本,发展为上;团结协作,大气包容。为此,教师要树立四大教育观念以突破认识误区。
1、教育改革是常态,新课程改革不是空降兵 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指出,“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9)所以,与时俱进的变革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固步自封是教育所唾弃的。新课改其实并不是革命性的“改革”,应该是发展性的“改良”,也就是讲,新课改是总结以往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基础上汲取国外好的教育教学形式,如课程选修、研究性学习等而提出的新的课程方案,它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和发展,而不是推倒重来的。有鉴于此,树德中学早在2000年就开始准备新课程改革,当时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发活动课为突破口,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直到现在树德中学已坚持了十年,形成了《在研究中学习》和《在研究中教学》两本专著,开发了数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上百门活动课,确保了树德中学近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
2、课程改革是好事,教育改革不能只说不练
艰苦琐碎而具体的工作过程常常容易使人忘却工作开始时的初衷、忘却事情本身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育人,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更好培养人是所以教育人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新课程提倡的理念和实施的方案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幸福。所以,学校和教师要认真推进新课改,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的开设上。研究性学习目的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关心社会,走向社会,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得出很有价值的成果,学生认真参与就是最大的成果。选修课目的让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而不是成为必修课的延伸,所以基础强化班之类的可以有但不宜多。我们平时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教学,要真正地去思考“三维目标”的落实上,立足于学生品德和情感、思维和习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3、教育改革需合力,新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 有专家断言“老师是教改的天然反对者”,虽然有些武断和片面,但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认识程度、支持程度和落实程度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不是专家而是一线的教师,教师也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活跃的推进者,甚至是发起者。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其实相当一部分有责任、有远见的一线教师从未停止过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尝试和实践教学改革,并对教育改革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和真知灼见的主张,如魏书生、李吉林、于漪等,只是他们自己囿于教育视野和教育领域的限制而未从宏观层面做出系统性的探索而已。所以,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天然的引领者和开创者,把老师置于天然的对立面和落后者,而是要充分地尊重并大力地激励老师们的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一线教师也不要妄自菲薄和消极推诿,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担当教育改革的先锋队和主力 军。
4、教育改革是系统,新课程实施不冲击高考
新课改和高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如果说发生冲突是源于新课改反对用功利化手段去谋求高考的“高质量”,如过度教学、高强度考试、大运动量训练、过早文理分科、为求进度而满堂灌等等。北京二中充分利用新课改契机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该校的高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尽管高考升学率变化不大,但在高端学生的优势更大,体现在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和申请国外名校等方面的比例更大。树德中学提出,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教师而言,分数就不是教育唯一的目标,唯分数抓分数是抓不起分数,必须将视野更多的转向学生的品行、思维、能力、习惯、人格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学生成绩增长的基础、保障和力量。以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为例来分析,在2012年高考中,尽管光华校区文科和理科参考人数均是最多的,文科参考人数249人,本科率高达91.2%,列成都市第一;理科参考人数798人,本科率高达94.9%,列成都市第二。这么辉煌的成绩的取得不是靠加班加点打时间仗,不是靠题海战术打疲劳仗,而是树德教师“爱学生,敬家长”,爱岗敬业,以及科学的管理取得的。例如,树德中学高三坚持出早操和课间操,坚持每周3节体育课,坚持停课自主复习,坚持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坚持晚上11:00熄灯就寝等等,甚至在6月8日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还要举行隆重热烈的毕业典礼。
二、校本研修推动
树德中学有两点认识: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必须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同伴引领的作用;二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埋着头蒙着脸蛮干,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体验和运用新课程理念。因此,必须积极参加校本研修,处于研究状态下“且行且思”。所以,学校营造好“彼此尊重、取长补短、求真务实、开放大气”的研究氛围很重要。
1、课题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问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和灵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特点。树德中学实行“五级课题制”(即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和个人级),鼓励教师以小课题制去研究并解决在推进新课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小课题制”包括以备课组为单位或3-5位教师为团队申报的校级课题,也可以是个人申报的个人级课题。“小课题”研究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真实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出发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定位,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为主要目标。
树德中学在研课题介绍: *省级课题:1 *市级课题:13 *校级课题:16 *个人课题:116
2、新课程沙龙
树德中学坚持举办“新课程沙龙”,以学科教学为研讨主题,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校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剖析。目前,所有学科都举行了2次以上专家引领的“新课程沙龙”。
3、主题教研
树德中学学科教研组除了坚持开展好日常教研活动外,还坚持联动三校区的教研组进行“头脑风暴”,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4、承办学术会议
承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可以请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同行来进行头脑风暴,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实地观摩学习。
2012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专 家有:刘正平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书记),王磊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2012年5月27日上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
三、课程建设推动
新课程改革特别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上。树德中学早在2000年就开始准备新课程改革,当时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发校本选修课为突破口,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直到现在树德中学已坚持了十年,形成了《在研究中学习》和《在研究中教学》两本专著,开发了数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上百门活动课,确保了树德中学近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如化学教师宋京美开设韩语入门,语文教师陈婵开设JA经济学,化学教师蔡春燕开设手工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张艳开设“开心农场”,化学教师王生龙开设桥牌与思维等等。2011年,树德中学以“卓越教育”为引领,构建“卓越教育课程图谱”,追求“三高”(高立意、高互动、高探究)和“三宽”(宽基础、宽视野、宽人才),包括四大类型(学习力课程、实践力课程、创造力课程、领秀力课程)。
在教师指导下,树德中学光华校区高一年级学生开发出126个课题,内容涵盖时政、社会热点、文化、交通、商业、民风民俗、娱乐等各个领域。如《“360与腾讯之战”引发的思考》、《“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反思》、《成都之“堵”》、《性格与命运》、《公众人物和虚拟人物对课改后的影响》等等
四、聚焦课堂推动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行为,否则就是“新瓶装旧酒”,必然被淘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学校通过聚焦课堂来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树德中学提出“开门办学,推门听课”的口号,实行课堂完全开放,随时开放,实行“交流课制”来加强课堂教学,每周五各教研组推出1-2节随堂课,由教务处公布出来并引导大家观摩和研讨。“交流课制”的基础是是教研组或备课组规划好研究话题去准备“原生态”的观摩课,关键是课后的评课议课质量。我曾在上学期集中听了50节课,写了10000多字的《新课程背景下听课札记》,在给教师个别交流、备课组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还给全校教师做了一次集体反馈,效果很好
树德中学观课议课体系:*名师研究课 *青年教师优质课 *青年教师汇报课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主题教研研究课 *交流课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专业发展推动
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天然主体,但是必须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师由任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由天然主体落脚为现实主体,由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 发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名师讲坛报告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5-116)所以,如何让教师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职业的尊严是学校激发教师教育改革热情的关键点。
对教师而言,将面临“大淘汰”的挑战。新课程之所以新,其本质不是教材新,不是教学组织形式新,教学手段新,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让老师,特别是有一定教龄的老师改变固有的观念和惯常的方式,的确比较难。但是,当老师善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整自己,勇于发展自我,乐于教育创新,那么他将赢来“脱胎换骨”式地发展。树德中学把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提出“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的口号,引导教师通过新课程改革契机,促进自己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优化教育艺术,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走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努力方向:你是否可以开发一门有特色的选修课?你是否可以对某个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有独特的理解?你是否可以在教好本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对某个版块有独特的认识?如果能够,你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因此,新课程改革也意味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飞跃,它特别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光华校区化学组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 蔡春燕:全国赛课特等奖 许兴旺:全国赛课一等奖 刘艳梅:全省性研究课
第二篇:--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县**中学
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几年来,**中学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紧紧围绕“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一任务,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我校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积极、稳妥、务实的态度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不小变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现在,将我校新课程实施开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一些成绩、存在的困难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立高级中学,2007年8月建成。学校现有教学班28个,学生1323名,教职工112名。学校占地总面积34286平方米。
(二)学校发展现状
一是推进素质教育,内化办学思想。**中学塑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秉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办学理念,恪守“路就在脚下”的校训,树立“文明守纪、惜时博学”的校风,实践“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教风,努力培养“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兼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兼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兼容,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兼具”的中学生。
二是**中学在追求中发展,在拼搏中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逐
年提高。2007年以前高考上线率不足70 %,2014年高考上线率达95.8%,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
三是上级党政关心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在2007年学校建设初具规模后,国家先后又投资1000余万元,为**中学建设了食堂、男女生宿舍、科技楼和厕所、洗浴综合小楼等项目。2011年在上海人民的大力援建下,投资300余万元,为**中学建设了塑胶运动场和观礼台,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观。
四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2007年学校教师84人,在校生人数800余名。截止目前,教职工112名,在校生1323名,较2007年教师增加30名,学生增加400余名。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师徒结对和业务培训等活动,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五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学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的思想,开展了对办学模式、课程改革、学校德育体系、教材教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大力开展了“观摩课”“公开课”“同课异构”“调研课”等教研活动,举办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听评课”“如何撰写教研论文”等讲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了教师的教研经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果
(一)以科学办学理念为引领,营造优良育人氛围
1、以“路就在脚下”为指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始终坚持 “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所有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把握学生的思
想脉搏,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立足于、服务于、指向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传授知识,培养品行不是包办,而是要给学生指引方向,授以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走。培养的学生才是独立自主的学生,才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只有是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的学生才是有前途的学生,也正是国家的需要。
2、以“文明守纪,惜时博学”为目标,创造育人环境 我们办学的理念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才的首要标准就应该是文明守纪,而后才是广博的学识。也只有培养这样的学生才能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成为我们国家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在不遗余力的时时处处教导学生做文明守纪人,惜时博学者。也只有在校园内形成这样的共识,这种氛围才能够感染每个人。
3、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目的,创良好校风育人 学校工作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工作无闲人,人人育人。每位教师都应明确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完善素质,恪尽职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才能使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威力。我们的话才会有说服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富实效。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知识上的老师,更要做道德上的楷模。
情感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注重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切实做到关爱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情感上、学业上的困难。
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的人品,工作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管理与教育寓于其中,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学生多些“关爱”,少点“淡漠”;多些“宽容”,少点“说教”;多些“倾听”,少点“厌烦”;多些“激励”,少点“刺激”。才能形成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良好而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培训网络。一是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理念培训班。二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由先学一步的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援疆专家作辅导讲座,主要是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具体学科领域进行专题研讨。三是集体学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由教务处、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研究方向进行自学。到目前为止,我校参加国培计划的共有9人;参加上海对口骨干教师培训有9人;参加自治区级及地区级培训的教师共有17人。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对教师进行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坚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我校已连续三年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促研,以研促教,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大批青年教师收益于这一活动,走向了喀什地区教学大赛的舞台,快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3、坚持开展青年教师高考真题模拟演练
每年高三毕业班的教师在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业务水平检测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35岁以下的教师,每月至少要做一套高考试题,每人不得少于10套,并且做出卷面分析。这种活动的开展避免了教师在各级各类的业务水平考试中不及格的现象发生,从而促使了青年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营造了浓郁的研究氛围。
4、实施“青蓝工程”与示范课制度
学校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传、帮、带”手把手给青年教师传授。开展“青蓝工程”,加快了我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批优秀教师担任示范课教师,利用教研周上示范课起到了很好的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我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已涌现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1名,地区教学能手5名,地区级课堂优秀教师11人。
5、重视交流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推进“充电工程”,抓住一切机会,让教师到疆内外进修学习,继续“充电”。我校在疆内与叶城二中四中、麦盖提二中、疏附二中、伽师二中、四十五团中学建立了友好协作学校,共享了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疆外,和天津杨柳青一中,上海市蒲行中学结成了“友好兄弟学校”互通教研成果。这些活动使我校教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1、改革教学方式,强力推行高效课堂
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改革总是要打破传统,总会遇到重重阻力,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不再是“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倾听者、引导者和高级合作伙伴;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听任别人往里装东西。简言之,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还课堂给学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来。
2、认真开展公开课
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得“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成为老师们新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活方式,培养一批学者型教师。具体来说,一要充分利用导师制,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老师的传、帮、带作用;二要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组织校内示范课、教育论文比赛等活动。高级教师的示范课扎实有效地推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改变,教学方式有新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公开课之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每位评课教师认真提出优点和不足,大家共同研究,好的做法共享,共同提高。
3、加强集体备课,我校在推行新课改的同时狠抓教师的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扩张过快,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强化集体备课制度是快速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坚持“集体备
课,资源共享”的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程度地优化现有教师资源,共同提高,形成合力。我校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在每一章讲课之前,首先由备课组长根据大纲考纲的要求,将这一章的知识要点、考点、重难点知识体系、注意事项等向本学科教师进行讲解,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拿出讲课方案,付诸教学。第二,高三复习过程中,由备课组长牵头实行集体备课。第三,每一节公开课由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指导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行集体备课效率很好。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新教师培养过程中,实行以老带新,一帮一活动。
(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
1、抓住关键环节,迸一步强化教学日常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校级领导全部实行年级承包制,全员实行问责制。
2、认真落实“抓高
三、促高
二、稳高一”的思想,把高中毕业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铸造学校的形象品牌。通过狠抓高
一、高二年级的基础教学工作,提高早读和晚自习辅导效益,积极发扬团队精神,切实抓好高三复习备考工作,坚持月考制度,认真做好成绩分析,强化高三学生理想前途教育,激励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3、加强课题研究,切实推动教育教学科研化
我校教师除每年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以外,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1年以来,我校有27名班主任参与了题为《提升班主任工作智慧的策略研究》的县级德育课题研究,已于2011年底结题;我
们有23位老师参与了《建立**中学教研活动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县级课题研究,已于2011年底结题,并结集了11万字的《课例研究集》,老师们在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领域里进行研究,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13年,**中学有23人次,教学和德育论文发表在疆内和疆外的刊物上。
(五)建立课程评价机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分制是高中课改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最大变化。按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个学生必须修满144学分,方可毕业。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初步建立了多元评价管理机制,为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我们一是成立了学分认定领导小组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制定了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使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规范化。二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系列化。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改革是艰辛的,但唯有改革,学校才会发展。在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事业发展方面
1、学校经费短缺,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中学费相对偏低,办学困难。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办学成本急速增大,而我校
自2013年秋季至今,实行高中免费教育,高中按每生每学期600元划拨,住校生每生200元每学期由县财政解决,与自治区2007年制定收费标准:高中学费每生每学期600元,计划外生学费每生每学期2300元,住宿费每生每学期300元的标准相较,学校计划外学生费用没有收取,加之县财政解决住校生费用存在困难,实行免费高中教育后,学校收取的经费不增加反而下降,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加之学校连年进行必须的附属设施建设,学校始终没有闲余资金,学校自身再无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方面,在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情况下,每年学校教师还有外派学习、生病生育、内派管理等情况,导致教学工作结构性缺员,按财经制度,超课时费又不能发放,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得不到回报,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同时,我校的后勤、宿舍工作量大,需要聘请临时工,财务制度不能支付临时工工资,学校聘请临时工困难,学校后勤工作无法保障。
2、办学条件投入不足,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势。目前学校的经费只能满足学校基本运转,在改善学校办学设备和办公条件上显得能力不足,如我校图书室缺口很大。一是无书架等设施。二是藏书缺口极大。仅学生藏书量,以每生35本计,我校应有45000册,现实际藏书不足10000册。实验室实验器材及药品严重短缺,只能部分完成演示实验。没有配备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没有办公网络系统及校园广播设施,等等。这些极大的阻碍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不了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3、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人
居环境不占优势,教师待遇又低,不易留住人才,出现高中教师跳槽、辞职的现象,导致连年招聘,还缺老师的问题。况且我校有多名教师工资是县财政发放,出现一校两资的现象,从面导致教师思想有波动、有情绪,这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体制机制方面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与高考的冲突,还没有完全转变育人理念,无论是学生、社会对高考总是特别重视的,而高考是重视分数的,是需要讲究应试的,这和新课程对于素质教育的追求在事实上是有矛盾的。面对我校学生实际状况,我校努力挖掘学生音乐、美术、体育特长,并在近几年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能探索出一条完全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成才之路。
(三)教育管理方面
学校规范性建设管理需进一步加强。要继续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学校的有些工作做了,理念也新,思路也对,但没有坚持到底。
(四)课改方面
新课程理念与现实规章的冲突。例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要走出课堂与社会、自然接触。但现实的有关安全责任等规定却使学校难以实行。
部分老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老教师由于年龄因素、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缺乏职业紧迫感、危机感和压力感,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研究不到位,未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开拓创新精神欠缺,课改步子迈得不大。
四、对策建议
1、加强薄弱高中建设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着力增加优质义务教育的同时,与加强薄弱普通高中学校的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尽量缩小校际差距,跟上时代发展,最终达到各校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的规范化。希望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中学的发展,能为**中学进一步提供援建。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高中师资结构。在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关键所在,要推进高中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落后地区教师待遇,解决教师进编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高中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的制度,优化师资结构,确保高中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核定教师配臵比例,统一标准调配,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及其学科结构教师,以解决教师队伍超编,部分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调配一些艺术、体育以及实验课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教具,以确保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3、在学生人才培养机制上,学校应制订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战略,改革机制,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4、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更要加大工作的执行力度,要把“亮点”培植、放大,形成学校的工作特色,全面实施“人本+制度”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5、进一步革新教师教学理念,重视教职工综合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工作。
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的课程改革实现了常态、可持续、有内涵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实施带来的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我们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强化管理,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拼搏进取,全面和谐发展,为开创我校发展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县**中学 2015年4月13日
第三篇: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
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
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四篇:集贤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
集贤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初中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我校教师将尽一切做好教材的实验工作。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二、课改组织机
课改组长:丁
辉
副组长:任鹏辉
胡养兵
成 员: 王德富
武志毅
李小生
张
澜
张兆武
田耀斌
孙芒果
李捍卫
蔺桢
李伟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集贤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改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的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县局教研室汇报结题。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具体落实过程 为把本次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我校首先从思想上引领教师接受新理念,以思想指导行动。根据课改组的指导思想,我校先确定四个课改实验班,期中七年级两个班,八年级两个班,在这四个班试点先行,课改组全程跟踪研讨学习,及时发现和整改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使本次课改有效化,实用化,科学化,符合我校实际,打造我校特色。在课改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再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和推广,在全校实施新课改,引导教师逐步将新课程理念演变为个体的个性化理念。从而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六、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改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 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集贤中学
第五篇: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从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谈起
李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从新课标2001 年颁布以来,在理想与现实、标准与教材的碰撞与融合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走过了八个年头。新课标作为语文课改理念的集中体现,全方位反映了语文课改的取向。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语文课改的实施状况,文章由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现状谈起,分别从新课标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对语文课改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作文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显然,当代课程并不缺乏改革,但决然并不是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成功的、令人满意的结果。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2001 年颁布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历了九个年头,在这九年里,语文新课改在实践中取得了那些成绩,又遇到了那些问题,笔者从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现状浅谈一下课改的实践,并进行一定的反思。
一、新课标中渗透的新理念
新课标的制定与颁布,是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层次的集中展示,全方位反映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取向。新课标比照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及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了一些重大的突破。
(一)课程观新理念,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它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二)学习观新理念,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观新理念,强调三维目标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从教学过程,新课标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很好得体现了课标对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这同时也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
(四)学生观新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就是“学生本位论”的体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课标就指出,写作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都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写作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洞察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尤其是近年来,作文更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其优劣直接关乎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在 新课标的指导下,中学作文教学经历了那些改革,现状如何,可以间接地反应语文课程改革
在实践中的状况。
(一)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但是除了教师对作文本身价值的理解外,教师对作文与考试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在更多教师追求为应试而作文的前提下,单纯注重技能激发训练的教师也就远远多于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培养的。这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目标有了一定的背离。
(二)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情况
作文指导内容范围狭窄,缺乏对学生作文的全程指导。目前作文教学指导的内容,往往集中在写前指导,忽视了写中、写后指导。且对于写前指导也仅围绕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指导上,而对于“为什么写”这一写作的出发点关注甚少,不明确“为什么写”的写作是无目的、无对象的写作。这种写作无个性、无情感就像一个人自言自语一样难以实现作文交流情感的目的,这无疑又未能很好的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三)作文训练途径与方式
在写作能力的提高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多读多写以及写作实践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导下,仍有部分教师还局限于靠传授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忽视了写作技能必须靠“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对于新课标提倡的注重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大多数教师已经逐渐开始保护学生有个性的表达,这也是新课标在教学中的成效体现。
(四)作文评改现状
在作文评改中,教师依然是评价的主体。对于评价的内容,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学生作文本身的结果及作文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对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否获得了真实的写作素材及是否做到独立构思关注的非常少。这也就很难实现新课标倡导的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综上,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大都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也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只是目前作文教学更多的似乎还是维持原来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的步伐并未并驾齐驱。这也就涉及到了新课程理念与旧教学观念的冲突,从表象上来看,人们接受“新理念”似乎容易些,也可以很快通过培训掌握“新理念”,甚至可以用新理念进行科学研究来成为“研究型教师”。但是认识上的进步并不等于实践的改变,而实践也绝不像理论描述的那样简单。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标准与教材之间,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背离。
三、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的反思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瓶颈,笔者主要从新课标与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对新课改进行一定的思考。
(一)对于新课标的一些反思
1、新课标欠缺“课程内容”的描述与规定
李海林教授指出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课程内容”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语文课程标准专设“前言”讨论“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问题,专设“课程目标”描述课程所指向的学生的行为结果,专设“实施建议”提供关于“教学”“评价”“教科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的帮助,但就是没有“课程内容”的描述与规定。
2、新课标是基于课程规律对语文课程理想化的设计
新课标大量地借鉴了国内外语文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前沿成果,同时也大量地吸收了哲
学、社会科学领域等方面的成果,使语文课程带有理想色彩和全新的面貌。尤其是西方相关前沿成果的引入,诸如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哲学等,使语文课程自身所蕴含的创造性体现了理想主义色彩。在新课标中确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精神培养的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原理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等,也是回归理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带有理想化的目标要求。从而给在不断发展中获得改变的基础教育提添加了理想化的色彩。
既然是理想化的设计,那么必然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与盲从,课程标准的理论陈述远离了教师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论陈述不十分清晰,需要大量的“解读”,教师才能知其一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标准与教师之间存在距离。因此,作为一种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施的课程标准,必须按教师普遍的理解方式来清晰明确地表述其基本的课程本质观、价值观、知识观等方面的理论命题,而不应是为了建构理论体系而制定课程标准。这也就体现了课标由理论标准向功能标准过渡的要求。
3、新课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实际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条件,诸如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图书资料、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以及其他的相关要求,我国各地的教育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设 施差别很大,教育“贫困”的地方很多,语文课标的要求在这些区域也很难落实。城市与乡镇学校有差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也有差别,而且城市中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乡镇中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同样差别明显。如果按照一个标准落实新课标,一些经济基础差、师资水平低、生源差的学校根本无法施行。
(二)对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反思
1、教学理念欠缺语文“人本”观念。
在语文学习中,只有聚焦语文的现象,透视语文的规律,汲取语文的营养,追求本真的自我、开阔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才可以算作语文的“真人”。今天,“人”的理念还是粘贴在僵死的教条上,生命的道理还是依附在两考的分数上,教师的快乐还是遥控在升学的方格里。如此,语文实践同新课标最最要紧的语文“人本”又怎能没有距离?从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就足以看出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一连串的应试技巧,升学的沉重压力对于教师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理念的践行。
2、教学过程欠缺学习“主体”观念。
从新课标下中学作文教学来看,语文课堂总的呈现学习目标统一化,学习方法媒体化,探究姿态表象化,思维图式一元化,学习评价模式化。这样,个人主体性就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规范,从而直接导致教学实践远离了新课标。这种忽视主体的课堂,久而久之,便会使主体走向肤浅的泥坑。而当前无数的教学实践中,仍旧是教师一刀切,整个课堂毫无闲暇,学生埋头做题记笔记,这又怎样体现新课标中的“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呢?
3、教学实践欠缺语文“评价”实施。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但是,评价应该衡量出真正的价值。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仍然在“甄别和选拔功能”的羊肠小道上艰难行进,就是那些“示范性学校”也没有跳出这个圈子。从中学作文评价就可以看出,大多数还停留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在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力度上相当欠缺。
以上是笔者从新课标本身的制定以及教学实践的两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反思。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新课标的研制者、教研员和教师都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做些必要的反思性研究,设法增强课程标准的功能,使课程标准由“理论标准”走向“功能标准”,增强课程意识、学生发展至上的主体意识和价值意识,教师与新课标之间的距离才能渐趋消解,新课程改革才能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与融合中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史绍典,郭元祥,洪镇涛,秦训刚,刘建琼.高中语文新课标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语文教学通讯,2005(12).
[3] 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前瞻.语文建设(京),2006(6).
[4]杨泉良.语文课程标准的超前性以及在实施中的调整.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008(12).
[5]戴正兴.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与融合中奋力前行——语文课程改革七年历练小结.新课程研究,2009(1).
[6]栾贻爱,顾东臣.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王松泉.试探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语文教学通讯,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