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23:3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第一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摘要: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反思,不断积累新的科学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

反思

学生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三、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评价观念 教材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光强调课程的调整和教材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

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对过去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不完全加以否定,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科技万能”的倾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力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向社会延伸,学校在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社会体验和经历的同时,也承担着影响、推动、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五、在新课程学习中的反思

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1、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2、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3、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引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和指导的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网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第二篇: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教师观念转变、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作出初浅的论述。

【关键词】 化学 课程改革 认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 “终身学习意识”,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究相应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先进与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现根据自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解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转变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无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 “满堂灌”的状况。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一名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一)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探求”转变。现代创新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主阵地。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互动的实质在于强调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1—

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多元互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师生彼此分享经验、知识,启迪思维,获得新的发现。

(二)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创造,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体现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体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 “SO2的化学性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2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现代科学素养,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职业技能。作为化学教师要使自身的智能结构得到有效的拓宽,一是要有厚实的基础知识。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是教师执教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化学发展趋势、最新科研成果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是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生物等,熟悉这些学科有关内容与化学教材中相结合的知识点,并能加以延伸、应用。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上灵活主动、触类旁通,体现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反应热与物理学中的能量,喷泉实验与物理学中的压强等等。三是要掌握生活、生产、环境、能源、材料等社会性知识。只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知识,才能在有关教学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社会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的兴趣,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①学习“铝”,引入厨房里使用铝制的锅等容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很亮,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就会变暗,有些人用钢丝球打磨这样做对吗?②学习“铁”,引入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生锈,如何防护等问题;③学习“酸、碱、盐”,引

—2—

入胃酸病人用药调查,水垢的成分及除垢方法,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

三、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有时甚至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变“满堂灌”为恰当地引导、点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更要注重帮助、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知识,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更要有选择地“讲”。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小组讨论后教师代讲,学生实验后教师说出实验现象和结论等做法都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真正让“讲”成为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的磁石,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跨越自主探究障碍的推动力,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振奋学生精神的兴奋剂。

(二)变“满堂看”为阅读、观察、感悟、表达的过程。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和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确定讲授哪些知识点,知识的主线是什么,各个知识点中又有哪些小的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递进关系。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能提高快速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寻找“思”的切入点,突破“思”的关键点,整合“思”的各种渠道和信息资源。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节,在认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推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是最外层电子,即元素的性质是由其结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呈现方式,将结论、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迁移,以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三)变“满堂问”为以“问”为线,以“答”助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唤醒学习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在新课引入时这样提问:门捷列夫依据什么预测出有“类铝”存在?在中间知识过渡环节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可以利用核外电子排布的递变性来推理预测,那么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分析是否也可以借助这种分析的方法?在—3—

内容的最后整合提升阶段问:如何把元素原子的位置、结构、性质三者结合起来,怎样找到并预测它的性质?如何预测未来将发现的新元素的性质?这样首尾呼应,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开阔,让他们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变“满堂乱”为动而有序,活而不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情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内容空洞。活动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做到这样几点:教师遥控,组长实控,学生自控。教师遥控——教师的问题线,内容的知识线。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中修正自己的看法,还要培养学生活动探究的意识。组长实控——建立小组长负责制,发挥带头作用,保证讨论内容不会跑题。组员自控——要求做到人人有主张,个个发言,个个做记录,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讨论、概括和总结。

四、教师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如果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一)是要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随着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是要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采用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使化学知识、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许多化学反应历程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如:在讲授NaCl的形成过程时,可用动画演示Na+和Cl-的微观形成过程,并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的收获各有不同,视角多样——分别涉及离子的形成及种类、离子与原子的比较等知识内容,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归纳整

—4—

理,便能轻松突破难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不断完善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在《高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有实质性的教学评价,主要还是纸笔测试,通过不同水平的考试,不仅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且还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显然不符合当前课改指导思想,甚至阻碍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还必须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加强传统纸笔测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查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倡导活动表现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开发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和策略发生积极的改变,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达成。当然实施过程会有多种困难,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活动表现评价手段来完善高中化学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总之,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和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相互交流、讨论、切磋,切实理解和领会并自觉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做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真正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多重切换》,左舒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版(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8、11期

—5—

第三篇: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辰熙

现行小学教育课程的要求已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不能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的培养与未来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教育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协调。所以,国家才进行第八次政府指令性课程改革。它的实施将实现我国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新课程的认识,我们有三点浅见:

一、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在课程性质方面,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则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阐述显然要比大纲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它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在课程理念方面,大纲没有专门的阐述,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论述了这样四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从这四方面讲,新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从文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致力于教学方式的创新,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3.课程目标方面,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总目标分十个方面,渗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比大纲观念更新、内容更明确。它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一致。三个维度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我们的挑战是深刻的,全方位的,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呼唤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关心每一个学生。

1.实现教师角色转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只注重个别学生的发展向重视全体学生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转化为学生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为此我们要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共同探讨如何达到所制定的目标;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教师应该有亲自实践的经验,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我们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从学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好动的主人。

三、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理解是:

(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包括以下三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实践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只要教师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反复,也会有迷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可以说,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不是学习的机器。有思想、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和大脑,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的方面。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寻找方法和途径转化差异。

3.学生是独立的人。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的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

替。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无疑解决了一些课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新课程改革也不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实施上,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一谈到课程改革,我们不能认为新课程都是好的,而旧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新课程改革是在旧课程基础上调整和改进的,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新课程是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否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改革就会失败。

其次,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当然是正确的,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是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再者,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表面上是改革教材,实质上是改革人,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才能在课程改革中获得新生。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总结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总结与反思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下发了课程改革条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学校都迅速遵照执行。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实际,抓特色,求实效为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课堂调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学校发展。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种培训,每个学期语数老师都参加了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组织教师看专家教学实录,并对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经常性的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我校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与论课活动,强调合作交流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在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校选拔了语文教研组长,数学教研组长。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制定好该组教研计划,写好教研活动记录,学期末做好教研工作总结。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都要讲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我校举行了教研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效果。本学期教师均在各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高素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范读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教学语言流畅,板书美观工整、新颖,教态大方,驾驭课堂能力强。部分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很好,运用自如。

本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20节,主任听课不少于30节,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让老师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实际,重实效

1、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积极参与一课多研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4、注意总结经验。在这一学期里,我校的教师能按要求做好教学反思,能积极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有意识的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成文章。

五、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校是一所边远的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年龄偏老,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上,他们速度较慢,感觉很吃力,跟不上步伐。

2、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还有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隔代监管不得力。

3、有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家长要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监管。还有少部分家长自己都不懂,不可能指导学生。

以上情况给我校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大阻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大对老师的课改培训力度;二是要求老师在校多利用早、午自习时间给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培养;三是要求学生在校或在家要有一个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总之,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

小东学校 2011.11

第五篇: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上传: 杨丽琴 更新时间:2012-5-22 20:46:50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这意味着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总之,要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由此可见,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下载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郓城一中 王建国 从2004年秋季山东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到2010年高考结束,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二轮实验,并实现了新旧高考方......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吴比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根据课改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就谈谈在课改实践......

    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根据课改的要求,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就......

    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反思

    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反思 我市自2002年秋季开始,一年级数学就全部起动进入了新课程的实验之中,在这一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大量培训、调研工作......

    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5则范文

    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老师们积极、大胆地投入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音乐学科将在这场课改中不断成长起来。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

    我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 东岳中学石教国 摘 要:新课改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关心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课堂......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总结与反思(5篇材料)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瞩目新课改,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