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时间:2019-05-14 14:0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篇: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郓城一中 王建国

从2004年秋季山东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到2010年高考结束,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二轮实验,并实现了新旧高考方案的顺利对接和平稳过渡。回顾六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较大转变,实施新课程的条件和措施不断得到完善。六年来,在省、市教研室的关心支持下,在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强化措施,大力推进,广大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进展较为顺利,态势良好,成绩也较显著。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走进新课程,认识新课程 2004年,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山东省开展,我们一起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大潮之中,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为此我们参加了一系列省市以及学校统一组织的培训,进行新课标解读、新课程教学评价、建构主义学说、多元智能理论及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本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初步具备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认识到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力图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总之,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强调构建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面对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课改实践中探索前进 课改实验运作几年以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下面是我们在新课改中使用化学教材的一些做法,以资共勉!<一>课堂教学的”七性”。

1、目标性

新教材要求给了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评价方式多样化、习题类型多样化、获取资源的方式多样化等,为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化学课程标准》,通过研究课标、学习教材、精选习题、调查学情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2、趣味性

古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学生是否学好这一科的关键,因此,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学习内容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尝试性

实行新课标,教新教材,无论对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创新,跳出教材用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研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勇于尝试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敢于尝试新的课堂形式,等等,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大胆地去尝试,我们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我们才能做到老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4、探究性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也逐渐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认为:新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鲜明的特色。例如,教材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方法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科学探究”对于重点的探究活动给予问题解决策略和一般思路的提示、进行科学过程方法的教育等。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5、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愿思考问题,或者说跟本不去思考问题,总想让老师讲的细致全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运用孔子他老人家的做法“提出话题——学生讨论——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然后让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且,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比一比哪个小组总结的更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在竞争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学习知识!

6、生成性

有人说:学生会的不用讲。那么,哪些是学生会的呢?哪些是我们需要讲的呢?在课前通过了解学情,我们可以知道我们需要讲什么,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全面,甚至回答错,课下,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生成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7、达成性

在每一节的最后5~10分钟,是我们巩固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最佳时刻,所以我们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限时定量地给一些当堂达标训练,使学生在巩固本节内容的同时,体验成功!

<二>业务活动集体备课 以本单位为例。集体备课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的集体备课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发言人;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三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

备课组长按照教材内容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选定备课内容和该内容的主备人,排出下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发给相关任课教师,使其明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提高备课质量。每位主备人要提前一周将自己负责的备课内容的初稿拿出来,并做好课件。其他不负责本节内容的教师同样要仔细研读《课标》和本课内容。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经过备课组的集体讨论后,主备人在初稿上进行修改形成上课的课件共享。在保证主干结构和主题思想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班级教学实际,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备课,形成个性化教案。当然,所有工作的有效完成,都离不开学校教务处的督察。根据教导处安排的学习时间(每周二、周五晚上),进行研讨,由备课组长主持,确保活动时间和活动实效,做好活动记录,记录每一课时的共性内容,讨论课题。期末交教务处存档,并保存给下一年度同年级的备课组参考。

新课程改革下,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备课这一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同行们所认可和采纳,它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衷心希望集体备课能够为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三>学案编写

1、学案及其特点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新课程标准、考纲要求,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的作用。

学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问题探究是关键,知识整理是重点,阅读思考是特色,巩固练习是着力点。

2、规范编制学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学校在各年级所有学科中推行学案制,旨在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科资源的建设,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学案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⑴.主体性原则: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例,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备课时,不仅要备大纲、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设计等,还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⑵.探索性原则: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尽可能在“最近发展区”中着力。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⑶.基础性原则:学案编制要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双基必要的也是充分的材料,非毕业班要保证九成以上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毕业班更要严格按照考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制。

⑷.有效性原则:学案编制要突出重点与难点,内容选择要符合教学实际,题目搭配要合理,杜绝科学性错误。要讲求实效,能够切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案内容应针对学生和教材实际,不偏不怪,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学案内容应体现分层要求,以适应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⑸.最优化原则:学案各环节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最优化原则,有利于师生在课堂上充分展开互动;排版要有利于学生答题规范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订正与反思,有利于学生保管与装订。

⑹.创造性原则:学案编制除了一些基本内容外,要灵活安排,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内容;要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科技、文化、生活,体现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原则上以课时为单位,必要时可以跨课时编排。

3、规范编制学案的模式要求

各科学案的模式原则上可分成五个部分:学习目标——预习检查——问题探究——思维训练——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纲拟定的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应用。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预习检查:依据学生能自主学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检测题,让学生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学效果,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问题探究:本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的讨论题,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解疑,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突破。

思维训练:教师精心设计或挑选具有一定思考容量的问题让学生当堂训练,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课后巩固: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布置相关问题及时巩固已学知识,适当拓宽学习领域,及时提升学习层次。

<四>同步作业

同步作业分为二部分,一是课堂练习,二是课下练习;课堂练习要求当堂完成,做到学一节会一节节节落实;课下练习,要求作业内容分开不同的档次,使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吃得饱”,及时交上,老师批改,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节节评价。

<五>时间安排

结合我省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周六,周日要求学生上自习,或者开展一些活动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由于和新教材所对应的教辅资料大多不能令人满意,而教材上的练习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课后练习的需求,所以课后作业的合理布置就变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花了不少精力为学生编写了每一课时的学案,编制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作业思考题,以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对课堂知识的及时复习。同时为了便于老师对作业的及时批改,我们还统一印制了作业纸。当然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对学生作业要求限时、分层次完成。在评价作业的方式上,一改以往的那种生硬的评语。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语言,如:“再仔细一些吧”“这个问题想的好”“正确、整洁”“你的作业做的越来越好”等,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四、经验与教训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50多个),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当然,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存在很多教训,比如:

1.相关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尚不明朗。新高考方案改革的力度不大,如何处理新课改与高考应试教育的关系,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不够的矛盾。每周化学安排2课时。教材内容多、教参和教辅良莠不齐,有些练习题偏难偏深,课标、教材、教参、教辅标高不一,有的教辅资料质量低劣,使师生无所适从;

3.家长和社会对高中课改了解不足,关注不够。教师头脑中有新的理念,但有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打折扣。学校和教师摆脱不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必然会出现一手抓课改一手抓应试的现象,这样不仅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而且有悖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4.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

五、目前面临的问题

1、时间紧,任务重 每周只有两节化学课,本学期共有22周,现在已经过了4周,因为军训等原因,我们才上了两个课时,根据教参上的要求,化学1至少要36课时,我们算足才有18周,既36个课时,如果除去十一放假、元旦放假、期终考试等因素,我们的课时跟本不够用。

2、课时少,间隔长

课时少,间隔长。这使学生对知识的连接造成困难,上节课学的,到上下一节时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如何让学生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能把知识连起来,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在问题。

3、带班多,作业难以全批全改

我们每人带6个班,虽然课不是太多,每周才12节课,但是作业的批改问题却很难解决330多份作业,如何去改,这是令我头痛的问题。

4、高中教育现实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还有相当距离,有些差距非一朝一夕可以弥合,这是我们最感突出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丰富多彩的,尽管改革的发展还不平衡,课程改革还任重道远,但我们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坚定了改革的方向,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认真真地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彻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逐步提高,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第二篇: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教师观念转变、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作出初浅的论述。

【关键词】 化学 课程改革 认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 “终身学习意识”,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究相应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先进与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现根据自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解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转变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无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 “满堂灌”的状况。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一名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一)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探求”转变。现代创新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主阵地。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互动的实质在于强调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1—

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多元互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师生彼此分享经验、知识,启迪思维,获得新的发现。

(二)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创造,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体现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体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 “SO2的化学性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2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现代科学素养,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职业技能。作为化学教师要使自身的智能结构得到有效的拓宽,一是要有厚实的基础知识。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是教师执教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化学发展趋势、最新科研成果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是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生物等,熟悉这些学科有关内容与化学教材中相结合的知识点,并能加以延伸、应用。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上灵活主动、触类旁通,体现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反应热与物理学中的能量,喷泉实验与物理学中的压强等等。三是要掌握生活、生产、环境、能源、材料等社会性知识。只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知识,才能在有关教学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社会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的兴趣,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①学习“铝”,引入厨房里使用铝制的锅等容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很亮,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就会变暗,有些人用钢丝球打磨这样做对吗?②学习“铁”,引入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生锈,如何防护等问题;③学习“酸、碱、盐”,引

—2—

入胃酸病人用药调查,水垢的成分及除垢方法,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

三、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有时甚至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变“满堂灌”为恰当地引导、点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更要注重帮助、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知识,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更要有选择地“讲”。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小组讨论后教师代讲,学生实验后教师说出实验现象和结论等做法都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真正让“讲”成为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的磁石,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跨越自主探究障碍的推动力,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振奋学生精神的兴奋剂。

(二)变“满堂看”为阅读、观察、感悟、表达的过程。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和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确定讲授哪些知识点,知识的主线是什么,各个知识点中又有哪些小的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递进关系。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能提高快速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寻找“思”的切入点,突破“思”的关键点,整合“思”的各种渠道和信息资源。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节,在认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推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是最外层电子,即元素的性质是由其结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呈现方式,将结论、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迁移,以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三)变“满堂问”为以“问”为线,以“答”助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唤醒学习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在新课引入时这样提问:门捷列夫依据什么预测出有“类铝”存在?在中间知识过渡环节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可以利用核外电子排布的递变性来推理预测,那么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分析是否也可以借助这种分析的方法?在—3—

内容的最后整合提升阶段问:如何把元素原子的位置、结构、性质三者结合起来,怎样找到并预测它的性质?如何预测未来将发现的新元素的性质?这样首尾呼应,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开阔,让他们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变“满堂乱”为动而有序,活而不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情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内容空洞。活动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做到这样几点:教师遥控,组长实控,学生自控。教师遥控——教师的问题线,内容的知识线。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中修正自己的看法,还要培养学生活动探究的意识。组长实控——建立小组长负责制,发挥带头作用,保证讨论内容不会跑题。组员自控——要求做到人人有主张,个个发言,个个做记录,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讨论、概括和总结。

四、教师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如果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一)是要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随着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是要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采用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使化学知识、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许多化学反应历程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如:在讲授NaCl的形成过程时,可用动画演示Na+和Cl-的微观形成过程,并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的收获各有不同,视角多样——分别涉及离子的形成及种类、离子与原子的比较等知识内容,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归纳整

—4—

理,便能轻松突破难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不断完善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在《高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有实质性的教学评价,主要还是纸笔测试,通过不同水平的考试,不仅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且还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显然不符合当前课改指导思想,甚至阻碍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还必须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加强传统纸笔测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查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倡导活动表现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开发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和策略发生积极的改变,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达成。当然实施过程会有多种困难,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活动表现评价手段来完善高中化学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总之,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和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相互交流、讨论、切磋,切实理解和领会并自觉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做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真正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多重切换》,左舒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版(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8、11期

—5—

第三篇: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辰熙

现行小学教育课程的要求已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不能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的培养与未来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教育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协调。所以,国家才进行第八次政府指令性课程改革。它的实施将实现我国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新课程的认识,我们有三点浅见:

一、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在课程性质方面,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则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阐述显然要比大纲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它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在课程理念方面,大纲没有专门的阐述,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论述了这样四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从这四方面讲,新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从文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致力于教学方式的创新,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3.课程目标方面,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总目标分十个方面,渗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比大纲观念更新、内容更明确。它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一致。三个维度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我们的挑战是深刻的,全方位的,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呼唤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关心每一个学生。

1.实现教师角色转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只注重个别学生的发展向重视全体学生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转化为学生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为此我们要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共同探讨如何达到所制定的目标;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教师应该有亲自实践的经验,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我们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从学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好动的主人。

三、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理解是:

(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包括以下三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实践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只要教师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反复,也会有迷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可以说,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不是学习的机器。有思想、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和大脑,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的方面。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寻找方法和途径转化差异。

3.学生是独立的人。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的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

替。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无疑解决了一些课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新课程改革也不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实施上,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一谈到课程改革,我们不能认为新课程都是好的,而旧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新课程改革是在旧课程基础上调整和改进的,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新课程是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否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改革就会失败。

其次,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当然是正确的,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是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再者,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表面上是改革教材,实质上是改革人,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才能在课程改革中获得新生。

第四篇: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定稿)

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华蓥中学苟坤德

化学教学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课改如何改?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从事高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大问题。通过这几天对新课改的学习,最深的感触是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有过思考,通过学习,研究,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突出面向全体学生

新教材共8个模块:必修的《化学1》和《化学2》是面向全体的,另6个选修模块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不再跑族;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打开新教科书,书本的颜色更丰富了,不再是旧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逼真生动,色彩鲜艳,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

二、突出面向学生情感教育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化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在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中国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中国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到钢铁的锈蚀时,讲到原电池时,讲到石油和煤内容时,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教材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双边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只有通过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传统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忘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研究教材和教法,很少去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学习方法,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传授和接受的形式。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

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启发和实验探究等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考,多活动,多表现,体味成功的愉快,使学生想学和会学。

四、突出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教材在概念原理知识有些新的处理: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注重核心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淡化枝节旁叶的内容,降低死记硬背的学习要求。注重层次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的概念原理学习。新教科书的功能性栏目的种类和数量上都比旧教材丰富,内容更新颖,要求也更细化。例如:交流·研讨,身边的化学,化学前沿,拓展视野等专栏从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学生已有的经验,将要经历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等。再如:设置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与探究,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栏目的设置,主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

五、突出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的考核也由对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考查转向“探究性”综合实验题的考查,而不是对课本上实验结论的简单记忆、重复应用。大多数高考实验题的选材来源于对教材实验的改进和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在新教科书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第五篇: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姓名:唐梦环 专业:化学教育 学号:201208024111

化学教学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化学教师的预备队伍,了解、熟悉并深入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的重要任务,通过这几天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初步阅读和思考,我最深的感触是新教材对于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核心的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对新教材的初步认识

因为在我高中时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旧教材,所以在对比新旧教材之后,我觉得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不仅提供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和“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还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和“科学史话”等阅读内容,而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其次,化学课程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可以体现出它的层次性。另外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还体现出了多样性,其表现为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八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必修

1、必修2,这是两个必修模块,然后六个选修模块。这样的话学生具有选择性,每个学生兴趣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

二.对教学设计的新认识

在初步阅读新课标之后,可以认识到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初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高层次的科学素养教育,同时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必修课程的这两个任务决定了必修模块的内容需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化学必修模块中有大量的关于化学观念和方法的内容,其中有些是直接用文字写出来,还有一些是隐含在知识内容之中。我觉得对于教育者来说,怎样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是必修化学教学的重要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化学观念和方法。其次,我们需要以化学观念和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方案时,必须以化学观念和方法教育为核心来整合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地教知识。每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会这些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方法。

三、对教学组织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的下降,或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因为学生只接受过一年的化学启蒙教育,还有许多化学知识没有接触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太少而否定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因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就会妨碍知识的获得。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比较好的教学策略是既重视学生的活动,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导。例如,我们可以在实验探究课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在理论讲授课中注意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精心策划一些学生活动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下载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体会

    经过这一个暑假期间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通过讲座讨论、研讨互动、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不仅让我对新教材的各个模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也让我......

    我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 东岳中学石教国 摘 要:新课改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关心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课堂......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摘要:一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摘要: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

    我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含5篇)

    我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语文课程改革是牵动基础教育的面改革,作为一名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

    对高一物理新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对高一物理新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整体认识 与老课程比,新课程高中物理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高中物理新教材重视情景展现,注重过程探究,强调以社会生活为原型的......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课改培训心得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课改新理念”培训心得 在2012年暑期教师全员培训中,“课改新理念”也这次培训的主题之一,通过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及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技能又有......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上传: 杨丽琴 更新时间:2012-5-22 20:46:50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