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2:0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篇: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

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

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老师们积极、大胆地投入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音乐学科将在这场课改中不断成长起来。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首要的基本教学理念。但长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即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造就了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思维、运用知识、探索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需要,所以教育必须改革。切合我个人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教育改革首先要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更是如此。

一、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作为音乐教师,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带入美的旋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但是同时,我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接触面相对狭窄,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缺乏一定的来源。在对学生音乐教学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些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大胆想象、创造,哪怕是教师根本无法预料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都各不相同。我还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们在活动中互相模仿、合作创编,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模仿力和想象创造力。

二、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领悟音乐美,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综合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感受音乐美的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更何况音乐、美术等这些学科并不追求“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在“新课标”中提出“音乐的关键在于听,听是一切培养的开始。”柯达伊理论也主张“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放在感性上。”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感受,从而让学生去领悟,自己学会学习,自己去探求新知识。

三、学会利用课程资源,以情传知,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教育是一个大课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教学重要的是去“做”,怎样做?就是要让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而不要把目光盯在道路尽头——教学结果上,要引导学生如何前进。作为年青教师的我,必须在课改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到这场改革中属于自己的舞台!

第二篇: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上传: 杨丽琴 更新时间:2012-5-22 20:46:50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这意味着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总之,要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由此可见,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第三篇: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内容: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甚至割裂了学生的整体性。一方面,传统课程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就此,新课程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三 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变化 1 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也是新课程新的地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生观是: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育。

3.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国家的未来是要靠这些学生来支撑,需要他们来继承和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要做到关注全体。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教师要对学生有热切的情感,热爱自己的职业。使得教育事业成为自己的乐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是“游戏”。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的形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倡导各种道德因素,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4.要认真负责得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不能指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变化

1.教师要从过去的“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过去的“中心地位”变成主导地位,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获得知识;成为学生心理、品德的促进者,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有用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2.教师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

3.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才能够让课程符合适应学生的特点。

4.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成长发展的伴随者,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程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扮演上面说的几个角色。

四 从理念看,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现代学习方式有:

1.自主性学习

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2.探索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3.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分为四至六人若干小组,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性

其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让学习变成学生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2.独立性

其表现为“我能学”、“我一定行”。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4.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交流,达到共识。

5.问题性 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6.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交互性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7.生成性

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灌输而言的。注重学生基于原有经验背景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建构生成。

第四篇:1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音乐课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音乐课探讨

创新中学李栋新2008年3月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教育者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但是,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很难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再加上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今天的初中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加强初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经成为现在教育者的一个重要的、紧迫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的重点就在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往的音乐教学侧重强调辅德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以往的那种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以往的只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注重音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也更为全面,更加科学。

一、新课程的音乐基本理念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的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感情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四年多采用新教材进行音乐教学与实践,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我们看到了音乐课发展的广阔天地和美好前景,并对新时期的初中音乐课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1、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是在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新课程音乐教材在这一原则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也便于教师去体现这种理念。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轻歌曼舞”中的演唱曲目《难忘今宵》,让学生能够用圆润、流畅的声音来演唱,让他们感受这首歌曲旋律的优美、婉转,颇具抒情

色彩。总之,一首好的歌曲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涵着一个美好的寓意,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

2、音乐教育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把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新教材特别注意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材中还增加了许多手的活动,如:在欣赏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蓝色的探戈》一曲中,首先是抓住学生的爱好,让他们欣赏一些出名的交谊舞,如拉丁、探戈、桑巴等交谊舞,在欣赏几次以后,他们就会发现这些舞蹈非常好看,然后就是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舞步、动作,最后就是让他们能够在优美的音乐中随着旋律的跳动投入地、尽情的跳舞。经过长期这样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学生每次都能怀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更让他们学会了“学海无涯‘乐’做舟”。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3、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

在音乐课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应当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除了在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探究性、创造性活动外,也需要增加一些音乐创作教学的内容。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而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殊功能,这是因为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有专家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在学生的表演和欣赏过程中,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有专家提出音乐不需要谋求统一答案,因为学生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欣赏都有他个人独特的理解。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春之声”中,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创造性作品《春晓》。在这个音乐小编辑练习中,要求学生在欣赏完这首由《春晓》的诗歌编成的歌曲以后,说出各乐句中用不同的器乐声或者是其他的模仿声所造成不同的效果。例如“流水声、鸟鸣声、风声、夜里梆子声、狂风声、青蛙叫声、石头落水声”等,慢慢地使学生意识到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声音就有不同的效果,就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意识的充分挖掘。

2新教材还安排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灵活的渗透性的内容,如:探索某个问题、发挥想象力、收集信息等;也有专题创造的内容,如:“用声音编织故事”、“为故事、诗歌选配音乐”、“音乐剧”、“创编旋律”等,把创造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

4、以广泛的素材为内容

新教材在内容标准上,强调音乐与社会及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新教材在欣赏、歌唱、演奏中所选用的曲目包括了民族音乐、传统艺术、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国外经典音乐,如国内:河北民歌《茉莉花》,京剧《沙家浜》的“斗智”选段,《花木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黄梅戏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等;国外的《寂静之声》《毕业生之歌》等等。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大众、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内容宽广,教材丰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总之,新时期的初中音乐课需要各位工作者的不断探讨与研究,逐步完善,用创造性的劳动和出色的成绩,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

3.《体验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

第五篇: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教师观念转变、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作出初浅的论述。

【关键词】 化学 课程改革 认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 “终身学习意识”,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究相应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先进与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现根据自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解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转变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无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 “满堂灌”的状况。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一名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一)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探求”转变。现代创新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主阵地。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互动的实质在于强调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1—

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多元互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师生彼此分享经验、知识,启迪思维,获得新的发现。

(二)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创造,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体现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体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 “SO2的化学性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2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现代科学素养,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职业技能。作为化学教师要使自身的智能结构得到有效的拓宽,一是要有厚实的基础知识。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是教师执教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化学发展趋势、最新科研成果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是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生物等,熟悉这些学科有关内容与化学教材中相结合的知识点,并能加以延伸、应用。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上灵活主动、触类旁通,体现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反应热与物理学中的能量,喷泉实验与物理学中的压强等等。三是要掌握生活、生产、环境、能源、材料等社会性知识。只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知识,才能在有关教学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社会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的兴趣,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①学习“铝”,引入厨房里使用铝制的锅等容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很亮,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就会变暗,有些人用钢丝球打磨这样做对吗?②学习“铁”,引入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生锈,如何防护等问题;③学习“酸、碱、盐”,引

—2—

入胃酸病人用药调查,水垢的成分及除垢方法,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

三、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有时甚至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变“满堂灌”为恰当地引导、点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更要注重帮助、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知识,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更要有选择地“讲”。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小组讨论后教师代讲,学生实验后教师说出实验现象和结论等做法都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真正让“讲”成为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的磁石,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跨越自主探究障碍的推动力,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振奋学生精神的兴奋剂。

(二)变“满堂看”为阅读、观察、感悟、表达的过程。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和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确定讲授哪些知识点,知识的主线是什么,各个知识点中又有哪些小的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递进关系。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能提高快速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寻找“思”的切入点,突破“思”的关键点,整合“思”的各种渠道和信息资源。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节,在认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推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是最外层电子,即元素的性质是由其结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呈现方式,将结论、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迁移,以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三)变“满堂问”为以“问”为线,以“答”助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唤醒学习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在新课引入时这样提问:门捷列夫依据什么预测出有“类铝”存在?在中间知识过渡环节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可以利用核外电子排布的递变性来推理预测,那么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分析是否也可以借助这种分析的方法?在—3—

内容的最后整合提升阶段问:如何把元素原子的位置、结构、性质三者结合起来,怎样找到并预测它的性质?如何预测未来将发现的新元素的性质?这样首尾呼应,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开阔,让他们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变“满堂乱”为动而有序,活而不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情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内容空洞。活动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做到这样几点:教师遥控,组长实控,学生自控。教师遥控——教师的问题线,内容的知识线。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中修正自己的看法,还要培养学生活动探究的意识。组长实控——建立小组长负责制,发挥带头作用,保证讨论内容不会跑题。组员自控——要求做到人人有主张,个个发言,个个做记录,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讨论、概括和总结。

四、教师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如果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一)是要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随着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是要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采用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使化学知识、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许多化学反应历程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如:在讲授NaCl的形成过程时,可用动画演示Na+和Cl-的微观形成过程,并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的收获各有不同,视角多样——分别涉及离子的形成及种类、离子与原子的比较等知识内容,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归纳整

—4—

理,便能轻松突破难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不断完善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在《高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有实质性的教学评价,主要还是纸笔测试,通过不同水平的考试,不仅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且还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显然不符合当前课改指导思想,甚至阻碍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还必须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加强传统纸笔测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查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倡导活动表现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开发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和策略发生积极的改变,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达成。当然实施过程会有多种困难,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活动表现评价手段来完善高中化学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总之,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和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相互交流、讨论、切磋,切实理解和领会并自觉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做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真正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多重切换》,左舒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版(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8、11期

—5—

下载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辰熙 现行小学教育课程的要求已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不能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的培养与未来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

    对音乐课的认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通过这......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摘要: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

    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郓城一中 王建国 从2004年秋季山东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到2010年高考结束,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二轮实验,并实现了新旧高考方......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一、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

    谈谈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

    谈谈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 高中新课改培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让我收获很大。陈旭远教授主编的《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准确、明晰的剖析,让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全面......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