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象作文训练法
四象作文训练法
摘要:写作训练难是所有老师学生家长的共识。有一些学生写作时总是感到无话可说,难以下笔。有一些学生写作时东拼西凑.胡编乱造,难以成篇。有一些学生作文平淡得像流水账,直白得像白开水。写作就是表达作者所思所想所感。可写作训练为什么这么难,这是许多老师家长学生想追问的。
关键字:作文 训练 四象
作文在我跟一些写作高手进行了深入交流后,发现他们写作能力提高的秘诀竞然都是多看.多读.多写。这条秘诀其实也是很多老师强调的,可许多同学确实也按照这种方法做了,并坚持了好长一段时间,可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结果放弃了。同学们困惑了,难道多看.多读.多写不是写作能力训练的秘诀。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确实是写作能力提高的秘诀,只不过由于写作能力强的人语言天赋比一般人强,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完成了你所不知道的感知能力训练,即对文章结构章法和语言技巧的感知能力训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什么是语言信息的感知能力。文字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呢?是象。怎样通过感知能力训练来提高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只要我们在学习中完成两个过程,达成四个学习能力目标,我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一.两个过程
我认为我们的学习应该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象到意的过程,一个是意到象的过程.什么是象呢?什么是意呢?我们看一看我们是怎么学习语言的,坐卧行走这些词汇都对应着一个行为动作,当这些语言词汇所表达的象被固定下来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符号传递信息了。二.四个能力目标
1.象的感知和转化能力训练:
象的记忆的基础就是感知,我们最直接的感知器官是眼睛.舌头.耳朵.皮肤。
视觉:颜色.形状.构造.特点在 听觉:声音.声息
味觉:酸.甜.苦.辣.咸 触觉:冷热.干湿.软硬等
直接的感知帮助我们完成语言信息符号象最基本的固化,是我们学习的基础。
象的转化就是将语言转化为图像在大脑中呈现的一个过程。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特别喜欢看电视,每当看完一部电视剧后,总要滔滔不绝的将剧情讲给父母听,应该说她是一个记忆力很强的人。但是,老师要求她背诵课文时,反复诵读的好长时间却总背不下来。我认为她就是缺少了将语言转化为情景图像的一种能力。看电视是右脑直接参与的潜意识记忆,图像在记忆的过程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我们根据小女孩的能力特点去训练她,她一定能够成为一个记忆天才.2.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训练
象的理解就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象在大脑中进行呈现的一个过程。象的理解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象的直接呈现,象的维度和层次的清晰与模糊是衡量我们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层次就是象的关系的呈现。探寻象的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分析的过程。3.象的表达与描述能力训练
表达是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感知,描述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表达强调自我意识,描述则强调物质形态.表达是主观,描述是客观。主观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强调的是人对世界的以及自我的认识。客观是指人认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强调的是外对内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4象的谋篇与布局能力训练
象的谋篇与布局是在对象的关系的认知.以及对写作文体的认知的基础上的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给文章谋篇布局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主题
我们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去进行扩展或联想性思考,把所要表达的象与主题所对应的象的关系搞清楚,再确定一下用什么样的章法结构去写文章,文章的框架结构就算建立起来了。
2)材料
写一篇文章需要提供一些材料,要搞清楚材料所表达的象与主题所对应的象的关系,理清思路后就会明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
3)文体
不同的文体对文章的主体与具体材料的选取要求不一样,我们不能忽视它。有一个成语‘胸有成竹’,我们应该对不同文体的象有一个脉络性的认识,只有熟练后我们才会运用自如。三,总结
四象作文训练法是以培养象的感知能力.象的表达能力.象的思维能力.象的分析能力为目标的一个训练方法。这个方法的训练,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还为我们其它学课的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小时候我们学数数,为什么拿着棍子数。这就是要建立一个从像到象的联系。当有一天我们明白了这些数字的递增规律,一千一万一亿,我们都能数了。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象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只有从作者的写作环境写作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学会了的象思维,就是学会了辨证思维。象的思维是一把思维的宝剑,让我们更轻松自如,更加游刃有余的解决我们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二篇:灵动作文训练法初探
“灵动作文”训练法初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邓婷婷)
【摘要】:“灵动作文”是一种作文训练方式的新构想。本文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多种弊病进行了深入的现象和原因探究,进而提出“灵动作文”这一新的作文训练法,并具体阐述了“灵动作文”训练法的训练目标与原则。“灵动作文”训练法主要从丰富课堂内容、拓宽训练途径、改革评价机制、关注学段差异四个方面确定了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灵动作文;目标;原则;实施策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广大的教研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理念支撑、训练策略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各种新的作文教学及训练方式层出不穷,诸如作文“双轨”教学、三级作文训练、能力分类作文训练、开放式作文、快乐作文、快速作文、“放胆文”等等,它们在提出之初,都能令人耳目一新,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改革都有所启示。然而,现今中小学作文教学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的说来,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新课程的实施背景下,本人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试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以找到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1.“灵动作文”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强劲的东风,使得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渐渐呈现出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地探索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应该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到底该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深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呢?
首先,要提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式就必须深入剖析和反思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对症下药方有奇效。“灵动作文”训练法就是以深掘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并分析其深层原因为其体系见够的前提的。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重阅读轻作文的倾向,又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及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影响,我国当前作文教学仍局面堪忧。总观当前作文教学现状,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弊病依然明显。
1.1当前作文教学中的弊病 1.1.1作文情感态度——消极被动
大多数语文教师片面强调作文的题材性,习惯于要求学生写命题作文,而且命题常由教师来给定,在指导审题时又往往制造暗示,学生则在选取题材时有意识地跟随、配合教师的意旨。由于学生在生活经历、情感志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限定了的题材范围难以与学生的自我生活体验形成映射,造成学生在习作态度上被动消极、畏难情绪严重。再者,教师往往对于学生在参与作文活动时的情感态度缺乏引导,学生意识不到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从没感到作文是一种心理需求。教师把作文当成训练语言能力的工具,学生则把作文当成作业去完成。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便因为长期受压抑而难以调动。
1.1.2 作文思想内容——共性模仿
几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一直非常注重文章所传达的思想道德倾向,强调文章的思想教化功能,这必然在无形中给作文教学施加了影响。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往往将思想性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要求习作中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情感须健康积极,只欣赏没有瑕疵的心灵,凡是稍有负面情感因素或叛逆倾向的文章都被批判、否定。久而久之,学生手中的笔变得异常“听话”,他们努力地效仿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思想,一些个人的独到思考和精辟见解及本真的心灵逐渐处于受压抑被禁锢的状态,学生不是脱离实际编造一些虚假的东西,就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了无生趣,呈现出共性作文的一体化模式,缺乏生命的灵动与鲜活色彩。
1.1.3作文言辞表达——呆板生硬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过分强调作文的模式和技巧,教师喜欢摆出范文当作学生作文的镜子,热衷于为学生炮制种种写作方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思想感情和观点。学生规规矩矩地机械模仿、依样画葫芦。虽然仿写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学生在参照范文而习作时没有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所以不能真正领会范文中的妙处并学为己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总显得矫情造作、呆板生硬、不流畅。
1.1.4作文训练体系——封闭狭窄
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一般实行封闭式的作文训练,仅把作文训练的空间、时间限定在作文课上。在作文教学目标上,仅将作文教学作为训练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段,忽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听”与“写”的能力不能同步平衡发展;在教学过程上通常就是命题——立意——选材——写作,显得呆板、模式化,学生被动参与,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亦步亦趋、小心谨慎地完成习作;在训练内容上,仅限定于教材上所提供的作文材料;在写作体裁上也有所限制,学生没有自由写自己更想写的东西,不能任意发挥;在教学评价上,由教师课后进行逐一评改,不过问学生的创作心理,凭感觉下笔定论,按自己的想法修改学生作文,严格地挑剔其中的问题和错误,给出的评语难以对学生有所启发。学生往往也只关注自己的作文,与同学之间交流很少,仅有呈封闭状态的自我体验。在这个单向、封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学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馈,不能对自己的习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1.2当前作文教学弊病的原因探究
我国的作文教学普遍呈现出如上所述的弊病,必然有其普遍的深层原因,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对其内在根源进行深刻反思并以此来指导作文教学改革,这将会是最科学有效的。寻根究底,我认为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2.1对学生写作心理特征的忽视
学生的写作心理特征,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的本质情况和一般趋势。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体有心理需求、情感态度、思维运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从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来看,作文是对他们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记录,他们在作文中更倾向于描绘自我世界、抒写
个人心灵。作文的本质是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展示的是学生心灵活动的轨迹。当前教师多把作文作为学习任务强加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心理需求,不注重在作文前进行巧妙的、贴近学生心灵的引导,学生的表达欲望没有被调动起来,故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动性不强,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没有广泛响应,所以学生参与的作文活动不能回归本质,其作文能力难以提高。
从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来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参与作文活动的最佳情感态度应是乐于写作,兴趣浓厚,能够轻松自然地进入到作文活动中去并自觉地坚持练笔。当前教师普遍不太关注学生的作文情感,如果学生原本对自己的作文能力没有信心,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甚至对写作感到厌恶头痛,把作文当成负担,而教师又忽视了这一点,未针对这种心理进行积极引导,那么,学生的作文状况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根本丧失对作文的参与积极性,根本丧失作文的内在驱动力。
从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思维运作情况来看,写作活动是一种思维的艺术,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思维是由思维触发引起原始感受开始的,只有当原始感受被触发,写作思维才能顺利启动并运行。而灵感思维作为写作思维的一种特殊状态,在写作活动中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是写作的支点,是写作思维的动力臂,应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也加以利用。但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并没有注重触发学生写作时 5 的原始感受和灵感思维,学生写作思维状态相对滞缓,思维不活跃、敏捷,也就难以拢聚材料,不能有感而发、流畅行文。
1.2.2对学生作文能力发展规律的忽视
学生的作文能力发展规律也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的规律是经常被忽视的:
首先是素材积累随学龄增长的规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逐渐增多,他们能运用到作文中的素材也相应积累。学生的素材积累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出什么程度的作文。当前教师往往一味地对学生的作文作硬性规定,忽视学生自身的素材积累,不去过问他们有无话写,不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丰富自身的感受与体验、积累作文素材,所以,学生的习作也就难免内容空洞、情感贫乏、表达生硬。
其次是从仿写到创作的规律。这也是一个缓慢的过渡。学生在作文能力发展之初,需要借助一定材料的帮助,通过教师的引路指导进行再造性作文即仿写的训练,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逐渐过渡到创造性作文即个人独立创作。但当前不少教师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先扶后放”的原则,一开始就对学生的作文提出过高要求,致使学生信心不足,畏难情绪严重。
总之,作文是一种自我精神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注重激励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表现自我、融入自我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写出灵动多彩的文章来。
1.3“灵动作文”概述
在对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本人尝试着提出了“灵动作文”这一新的作文训练理念与方式。
1.3.1“灵动作文”的涵义
首先,对“灵动”二字的涵义来作一番表述:一是作为名词,“灵”即心灵,是思维的灵光,体现着学生的作文活动参与意识发源于心灵的需要,以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为写作思维的泉流;“动”是生命的律动,体现着学生参与作文活动时的主动性及思维过程中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二是作为动词,“灵动”即在灵感的激发下开动写作思维、动笔行文,这是对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的动态思维特征的一种描述。三是作为形容词,“灵动”是一种作文的特色,也是一种作文的评价标准,即“灵活巧妙的思想情感,加以生动机智的文字表述”。
1.3.2 “灵动作文”的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遵循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规律,广开课程资源与空间,促成学生作文与生活的两相融合,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内在驱动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倾向。
1.3.3 “灵动作文”的主要特点
将作文活动分为课外作文和课内作文两大训练平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练能力。注重让作文活动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作文更具有实践性。注重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作文活动中去,使其自 7
然处于高度活跃、灵敏的思维状态,让学生作文展现出生命的灵性动感和心灵的真我。
2.“灵动作文”训练法的目标与原则
“灵动作文”训练法所体现的作文训练理念可作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2.1训练目标
2.1.1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教学也应该调动学生潜在的需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促其乐于作文,学生方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进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那么,激发作文兴趣、调动作文的积极性其实是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灵动作文”在这一问题上确定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的作文亲近生活、回归生活,使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并养成深入生活、留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善于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创作灵感,让写作成为表达心志、抒写心灵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2.1.2变共性仿效为个性创造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针对中小学生作文惯于仿效,只会写模式化的共性作文的缺点,“灵动作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
征,致力于学生作文时个体心灵的本真呈现,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由表达,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使学生的心灵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飞翔,更多地产生新鲜的作文灵感和自发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浓郁的主体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2.1.3变呆板生硬为灵巧机动
这是“灵动作文”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目标。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借助于文字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意的能力。“灵动作文”从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通过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避免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着力于让学生进入“情动而辞发”的作文状态,使学生的文字表达充满生命的鲜活色彩而显得活跃灵巧。在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机动灵活地加以运用而不是机械地照搬。
2.1.4变狭窄封闭为宽松开放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也是如此,因此,作文教学不应只是课堂上的事。“灵动作文”将作文训练向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维度开放,具体做到开放教学目标、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评价等,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习作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作文活动,使他们打开心灵之扉、毫不拘束地展露个人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灵悟在宽松的心境中迸发如泉涌。另外,作文教学不应只是书面作文的教学。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有助于学生的选材、构思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基于此,“灵
动作文”训练法对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予以重视,注重书面训练和口头训练相结合,使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兼有发展。这样,“灵动作文”的训练平台就不仅仅局限于纸笔之上,而是向“说”与“写”两方面开放、拓展。
2.2 训练原则
2.2.1民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把作文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实现作文教学民主化,让作文活动充满和谐民主的氛围,为学生作文灵感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涌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2.2合作原则:加强师生合作互动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作文活动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进行多元体验,在交流中促发灵感,更多地增长兴趣、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推动学生作文能力集体协同发展。
2.2.3实践原则:活化作文教学,拓展作文活动空间,让学生把作文带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活跃感官与思维,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激活作文灵感和创新火花,让作文因实践而灵动、精彩。教师也应亲历亲为地和学生一起实践作文活动的全过程。
2.2.4灵动原则:作文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心智活动,“灵动作文”训练体系则特别强调这一点,把“灵动”作为原则之一贯穿作文训练整个过程,让学生在作文活动中灵动地体验、灵动地思维、灵动地表达、灵动地交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灵动的指导,与学 10
生建立起灵动的师生双边活动机制,从而让整个作文教学活动充满灵动的生命色彩。
3.“灵动作文”训练法的实施策略
“灵动作文”训练法打破课堂习作这一限制时空的作文教学常规,让学生在课堂外、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去作文,以切实地拉近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距离,实现没有围城的作文训练。课堂内则以写作知识技巧的教学、优秀作文示范、作文互动评改等为主要内容,设计出了作文课堂六种课型。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两相结合、浑然一体,使学生由单一的课堂步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好地写生活中的“灵动”的作文。
3.1丰富课堂内容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得以完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切实设计好作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此,“灵动作文”设计了以下六种课型,让作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轻松愉悦,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3.1.1优秀作品欣赏课——“美文大舞台”
在课堂上展示优秀作文、作品,给学生以美文的示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激起作文兴趣。美文的来源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或者是他人的优秀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在爱看的书刊杂志上广泛地搜集,这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而且学生在搜求美文的过程中也能受到启发并产生自己作文的愿望。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美文所提供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评议美文的优点、妙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给学生以自由,鼓励其发言,并让学生作好课堂笔记。这一课型其实也可以向阅读教学渗透。
3.1.2知识技巧教学课——“学为己用”
从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实际出发,在作文课上对学生所需的作文知识技巧进行专门的分类、有序的教学。如审题、选材、组织篇章结构、编写提纲、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与结尾的写作技法等等。这需要结合相应的范文或材料,重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笔进行适当的相应练习,使他们能够灵活、能动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3.1.3感官思维活动课——“灵感来了”
“快乐作文”教学法的倡导者李白坚先生说:写作教学应着力于文章生成前的思维激发和情感激荡。可知学生作文生成前的灵感激发与情感铺垫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课型的实施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活跃学生的感官与思维。具体可进行事物观察活动、情节表演活动、生活体验活动、影片观赏活动、现场查访活动等等。每设计一次活动应有既定的目标,如一次事物观察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以形成写作素材用于之后的写景状物类习作,又如生活体验活动则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体验某种特别的生活内容,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独特感受以写入记事类习作中去。总之,感官思维活动课就是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活动中获得丰 12
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产生写作的灵感与冲动,为动笔行文作有效的铺垫。
3.1.4问题作文评改课——“作文诊疗中心”
即集中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作文,最好是典型“病例”,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的有针对性的评改。可以把问题作文作为材料发放给每一位同学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以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在收集了各小组的评改意见之后,教师应给予评判,提取出最合理的评改意见,然后交给学生进行修改。学生完成修改后,可以在他们修改后的作文中找出最成功的例子,授以“最高超作文医生”的称号。
3.1.5学生作文互评课——“自行评改”
在这一课型中,要求学生小组内或组间两两交换习作,认真加以评改,评改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共同商讨,先找出他人的优长,再发现作文中的缺点和问题,然后着手进行修改,也可交还作者自己修改。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教师应交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与原则,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基本的评判依据。通过互评互改,学生就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逐渐养成自觉修改润色自己文章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作文修改能力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3.1.6当堂作文竞赛课——“作文小擂台”
学生习作空间在课堂之外,为避免学生因过于放任自由而形成作文构思太慢、行文散漫无规矩的不良习惯,特设计了这一课型。当堂
作文竞赛其实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强化训练,可以每三个星期进行一次。作文竞赛应尽量避免教师命题,可以在竞赛之前在学生中征求题目,采取举手投票的方式选出学生最乐意写的一个或几个作文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开展限时的“作文小擂台”学生完成的习作可交由小组内评议,评价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体现“灵动”这一特点。每小组推荐一至两篇优秀作品再交由学生全班评议,最后选出最佳作文五到六篇,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并将每一次的优秀作文编录在册,以供同学们随时赏阅。
3.2拓宽训练途径
“灵动作文”训练法并不限制学生在课堂内完成作文,而是把学生的作文训练主阵地放置于他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更易于找到作文的素材、启动作文的欲望、捕捉作文的灵感。具体有以下几个实施办法:
第一,成立创作小组。一般六到七人为一小组,随机安排,每组尽量平均分配各水平层次的学生,并设一小组长负责组内相关事宜。每小组准备一个创作专用本,组内成员共同使用。另外,每位同学也准备一个创作专用本,个人使用。
第二,每位同学每周至少写一篇习作。可以小组内商议确定作文题,课外自由完成。写作过程中可相互交流心得、相互探讨遇到的问题,完成之后统一交由教师审阅,教师先不对学生作文进行细致评改,但要精心阅读,挑出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并作详细记录,以备课内之用。
第三,小组内轮流写小作文。小作文内容题材不限,可以是观察日记,可以是事件日记,也可以是感受日记。小组长负责安排本组创作本的传递,每位组员每周轮流写一篇小作文,循环进行,不能间断,小组之间也可以互换创作本,这样每位同学都能看到组内其他人或是其他组组员的创作,可以更多地为自己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激励自己弥补不足,更努力地写好每一次的小作文。教师应及时地关注每一本创作本,为每篇小作文写上鼓励性的评语,表扬精彩之处,必要时可以推介给全班同学一起欣赏交流。
3.3改革评价机制
《语文教育新论》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语文课程最终没有比较科学的评价,语文课程改革就会落空。”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建立相应的作文评价机制作文训练体系才会完整。“灵动作文”的评价机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也以民主原则、合作原则、实践原则、灵动原则为指导,形成开放、灵活、动态的作文评价体系。
3.3.1作文水平评价标准
知识与能力层面:基本达到本学段对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要求,能灵动地运用学国的语言知识和积累的语言素材进行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要求作文具有“灵动”的表现力,并能在作文中突出较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层面:能有意识地在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能灵动地发现写作素材,能在灵感的激发下自在主动地构思作文,在构思的过
程中能灵动地融入个人的个性生命体验,在行文表达时能灵动地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实现个性化的表达。有积极主动修改润色习作的习惯,在作文活动中善于灵动地与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自觉轻松地投入到作文活动去,视作文为自由表达和交流的一种心灵需要,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无拘束地写入作文,表达、展示心灵的真我。
3.3.2作文能力评定办法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每个月开展作文能力的自评和他评活动,让学生根据月内自己的作文情况对自己的作文能力给出自我评价,记录在自己的创作本中。小组间开展交互评价,让组员根据月内所看到的他人的作文情况对其他组员的作文能力一一给出评价,记录在本组的创作本上。教师在月末对每位同学的个人创作本进行审查,并以学生月内在作文活动中的表现为依据,给出阶段性的评价,记录在该学生的创作本中。这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也就能够保证很好的实现多向的信息传播与反馈。
历史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教师既要对学生以往和当前的作文能力给出确定的评价,又要预见学生的作文能力发展趋向,给学生以指正和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强调学生过去与现状的比较,还能让学生切实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提供导向。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作文活动中的发展动态,对他们在作文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多元评价,尽量发现并肯定每
位同学的点滴进步。在最后评定时,要对学生在整个作文活动过程中某一方面的优点进行放大,形成一种机动灵活的作文能力评定机制。
3.4关注学段差异
由于中小学生各个学龄阶段在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作文训练中绝不能笼统地一以贯之,而是应该针对各年龄阶段的不同特征指定作文训练的序,按新课程标准对各年龄阶段的要求进行有重点、循序渐进的训练。
3.4.1小学段
小学作文训练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阶段的作文基本功训练和后阶段的命题作文能力的训练。
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内部语言发展还不充分,语言的积累很有限,思维的形象性占主导地位,还不具备写命题作文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多指导他们进行造句、看图说话写话等训练。而且,要由说而写,由述而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作文意识,为以后作文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说”的训练中要贯穿“灵动”这一准绳,让学生灵动地说。
对于第二、三学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内部语言渐趋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命题作文训练了,但也要注意降低对他们作文的要求,应向他们倡导“以我手写我心”,进行无拘束的表达,不对作文的思想性、逻辑性作过多要求,只要能写出流畅的表现本真心灵的文字就该予以肯定。在作文课堂的六种课型中,17
应多安排“优秀作品欣赏课”与“感官思维活动课”,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启动灵感与表达欲。
3.4.2中学段
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小学生而言,有了质与量的飞跃,而且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加强,渴望交流和被理解的愿望也较强。所以在作文训练中,应启发学生更多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和见解,耐心倾听他们心灵的呼唤,鼓励他们在作文中表达真实感受。同时,中学生凭已有的语言积累其学习语言的能力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正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黄金时期,所以应稍对中学生加强作文知识技法方面的训练。因此,在“灵动作文”六种课型中,应多安排“知识技巧教学课”及“问题作文评改课”,而“感官思维活动课”仍是重中之重。
至此,“灵动作文”训练法已成其体系,但还有待于接受实践的检验,期待将其应用于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去,对改善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发挥其效能。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何永康.写作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3]段建军,李伟.写作思维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蒋蓉.语文教育新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陈国英.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J].湖南教育,2001.15 [9]钟霞梅.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出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 [10]郭晓宏.作文,让心灵自由飞翔[J].湖南教育,2003.13
第三篇:自行车训练法
a.忍受这一切
HOW(怎样做):首先是15分钟的热身,接着是5*30s的冲刺和2分钟的全速骑行,接下来是2*(6*30s)的全速骑行中间混合30s的恢复时间,是每组之间保持5分钟的快速骑行,最后则是5*1分钟的全速稳定骑行同时每组间夹着1分钟的休息时间。最后是好好休息。
WHY(为什么):这些训练可以提高你乳酸堆积阀值。这可以减缓你的肌肉疲劳,而且,这一训练还在心理上对你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这一训练的时候,请集中注意力!WHEN(什么时候):在进行计时赛比赛之前,训练三周,每周两次。b.力量训练
HOW:三个小时的山区骑行:包括坐式的10*1min的大尺比骑行,3*2min陡坡摇车训练,还有1*5min的快速爬坡练习。
WHY:骑行中,腿部力量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对于只拥有有限力量的新手,我会建议你先参加训练房的力量训练,之后再进行上述训练以防止受伤。这项训练中,很显然你会面对长时间的高阻力的骑行,这会很艰苦,但是如果你在训练中受伤了,马上停下并好好休息,把伤养彻底好了再进行这项训练。WHEN:在赛季开始前,每周两次。c.冲刺训练
HOW:先进行15min的热身,紧接着10*10s的全速冲刺,接着进行5*3min的非常艰苦的全力骑行,做5min的恢复性训练,最后休息15分钟,结束训练。
WHY:“公认的在耐力表现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VO2 MAX(最大吸氧量),这个指标主要和遗传有关,所以你需要做很多的练习才能提升这个指标。所以专注地在每组三分钟的全力骑行中用尽你的全力吧。” WHEN:在赛季初期或是之前每周两次 d.峰值训练
HOW:首先是15min的热身训练,接着进行5*15s的冲刺训练,然后在峰值输出功率进行3*(6*10s)的训练,每小组间隔2min的恢复时间,每大组间隔5min的休息。最后是进行15min的休息,然后结束训练。
WHY:在长距离比赛中你能维持的功率将会随着你峰值功率的提高而得到强化,在这一阶段,你需要尽可能地让自己更快。你不必有心率表,你只需要拼尽全力就行!WHEN:计时赛之前每周一次,持续三周 e.为胜利飞驰!
HOW:在骑行台或者风洞中,热身10min,接着进行5次启动到最大踏频的训练,10*1min的训练中间隔1min的恢复时间(5*1min 120转/分,3*1min 在最后10秒能提升到140+转/分的踏频,1*1min在最后15s能提升到140+转/分的踏频,最后训练一组坚持20s,140+转/分的踏频)最后,休息10分钟后结束训练。
WHY:良好的踏频是提供理想动力输出的关键,它能为你提供经济并且接近峰值的动力输出。这一训练你应该专注于提升更快的踏频而使得你拥有更加经济的动力输出。WHEN:在个人计时赛之前每周1-2次 5. 点燃你心中的烈火
有些骑手使用能量棒来在比赛中给他们自己撑面子,可对于10-25英里的计时赛,蒂姆•罗森(运动营养公司的专家)建议在比赛前一晚吃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和意大利面,但是别吃的太多了—200g左右就足够了,避免摄入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在早上,重点应该又是碳水化合物。“塞满水果的吐司将是很好的食物。”赛蒙•罗森说道,“如果你更喜欢燕麦,请确它是低脂的。”
在去比赛的路上,稍微喝一点运动饮料吧,并且补充高达200mg的咖啡因吧,罗森建议。“在你整个热身的过程中都喝点以补充丢失的能量并且在热身结束时候吃点富含咖啡因的布丁吧。”
6.有信心的操控
以肘部向中间收缩的姿势骑行的时候因为你的手远离刹车,这可能会让你觉得很吓人。“刚开始尝试团身的骑行姿势时,你可能会觉得很难操控你的计时赛自行车,特别是在使用封闭轮或是刀轮的时候,”罗利队的专业车手马特•琼斯这样说道,“但是你骑TT车骑得越多,你就会感觉更加的自然并且对你的操控更加的有信心。”
他建议每次练习的时候收缩一只手臂,这样万一突遇强风或是压到深坑的话仍然可以让你控制住你的车。“如果你仍然担心在空气动力学姿势下骑行,那先在风洞里面练习下骑行吧,接着找一个安静的道路来练习。一旦你觉得有信心了,去干掉当地的TT骑手吧!” 7. 步伐
在计时赛中,传统观点认为,聪明的骑手是骑在计时赛车上,在全赛段做稳定但是艰苦的功率输出的人。但是最新的研究建议这点需要改变。“在山上或者风中骑地更努力可能会让你更快,”赛蒙•乔布森说,“并且一个功率牙盘可以变得非常有价值。”但即使你没有功率牙盘或是心率表,你仍可以学着找到自己的节奏。
“ 用比赛的距离来练习将你变得更快的好方法,”格雷格•怀特说道。“如果你的步伐在终点前慢了下来,那说明你在之前骑得太快了。如果你感觉仍然轻松,只能说你没有拼尽全力。继续练习吧,直到你知道在比赛中多努力才是艰苦的并且可以维持的动力输出。” 8. 准备好骑行
如果你在起点前没有热身,那你之前努力训练出的成果将无法完全展现。“很多骑手并不努力热身,”乔布森提醒道。“一些努力而基础的热身技巧可以让身体进入到高功率输出的工作状态中。”乔布森推荐的一个热身策略就是轻松地骑行15分钟,接着进行3*10s的非全力冲刺骑行,每小组间隔2min的恢复时间。“我不会在冲刺中用尽全力,”他说,“但是我会是在冲刺。我更愿意称这个热身为爆炸,而不是冲刺。整个热身活动必须持续至少20min甚至长达40min。” 9.快速的思考
你可能认为在赛前做好精神上的准备是拥有精彩表现的关键。但是,罗伯•哈雷斯——一个耐力赛专业骑手,也是世界场地锦标赛骑手不同意这一点,他说道:“保持放松,这种平静的心情有助于你在比赛前就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有助于提升你参赛的心态。”
“注意你的器材,”哈雷斯说。“如果你有几种深度的碳刀可以选,那么如果比赛当日风比较大,你就应该选更浅的那个刀轮。因为你如果对你车的操控性不满意,你将损失时间。” 哈雷斯补充说,不要在计时赛中表现的太过具有进攻性,即使是个很短的比赛。“即使在一个10英里的比赛中,你也不应该跑得太快。控制你的努力程度吧,如果在计时赛中骑得太快,你将没有任何时间恢复。” 10.全方位的侦查
在赛前熟悉赛道将是件非常有帮助的事情。你通常会在赛前的4-5天收到路线图,如果你不想等到比赛开始那天再去,将代码输入到一个搜索引擎里面,很快你就能找到对这个赛段的描述。
即使在经过细心准备的路线,有时候骑手都会在比赛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错弯,所以,从最基础的地方来说,在比赛之前骑行一次或者开车浏览一遍比赛的路程,这样你才能了解你正在骑向何处。一个路线侦查还会告诉你在什么地方是最艰难的
第四篇:发声训练法
呼吸
1、吸气练习:(1)心里状态:“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
(2)身体状态:基本要领:扩展两肋、吸气要深、小腹内收。(3)训练方法: 以衣襟中间的纽扣为标记,把气缓缓息到最下面的一颗纽扣的位置。
坐在椅子前沿,上身略向前倾,沿着后背将气缓缓吸入体内,容易获得两肋打开的实际感觉。闻花香。抬起重物。
“半打”哈欠。
2、呼气练习:
(1)呼气要求:呼气控制是整个呼吸控制的重点。呼气的具体要求是:
稳定地呼,呼气时要将体内的气流拉住,均匀、平稳地呼出,并能根据感情的变化,自如地变换呼气状态。
要有控制,呼气时,呼气肌肉群体工作的同时,吸气肌肉群体仍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工作,并且要控制住腹肌向丹田收缩的力量,这样呼气就能持久。要有变化,随着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调节呼气的强弱、快慢。(2)训练方法:
缓慢持续地发“si”的声音。
均匀、缓慢地吹去桌面上的尘土。以每秒一个的速度数数儿。发出有“hei”音的“狗喘气” 弹发练习,“hei”、“ha”、“hou”。调节能力训练,如喊人。
呼吸控制的练习:
学好声韵辨四声,阴阳上去要分明。部位方法要找准,开齐合撮属口型。双唇班报必百波,舌面积结教坚精。翘舌主争真知照,平舌资则早在增; 擦音发翻飞分复,送气查柴产彻称。合口呼午枯胡古,开口高坡歌安争; 撮口虚学寻徐剧,齐齿忆依摇曳英。前鼻恩因烟弯稳,后鼻昂迎中拥声。咬紧字头归字尾,阴阳上去记变声; 循序渐进坚持练,不难达到纯和清。
口腔
1、唇舌灵活,力量集中: 口部操:(1)唇的练习:
喷—双唇紧闭,阻住气流,突然放开爆发出b和p音。
撮—双唇紧闭,撮起(用力撅嘴)和嘴角后拉交替进行;唇撅起用力向左、向右歪,交替进行。
绕—双唇紧闭,撮起左转360、右转360,交替进行。
把嘴唇尽量拢园,再努力向两边展开,如发“i”状,反复练习。双唇紧闭,再分开,先慢后快。
下唇向上齿迅速靠拢,再分开,由慢到快。(2)舌的练习:
刮—舌尖抵下齿背,舌中纵线用力,用上门齿刮舌尖、舌面。
弹—力量集中于舌尖,抵住上齿龈,阻住气流,突然打开,爆发出“t”音.咬—咧唇,舌根抵软硬腭交界处,阻住气流,突然打开,爆发出g、k音。顶—闭唇,用舌尖顶左右内颊,交替进行。绕—闭唇,舌尖在唇齿间左右环绕,交替进行。立—整个舌体左右翻立,交替进行。
2、打开口腔:要求:口腔的前后都应打开,上腭上抬,下颏放松,通过“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四个方面来实现。
共鸣
胸腔共鸣能使声音浑厚、洪亮。口腔共鸣能使声音结实、明亮。鼻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丽、高亢。要求以“口腔为主、三腔共鸣”。这样发出的声音,既圆润丰满,洪亮浑厚,又朴实自然,清晰真切。
1、口腔共鸣训练:
(1)从容地发复韵母ai、ei、ao、ou,读时注意体会声束沿上腭中线前滑,挂在前腭的感觉。
(2)调节颈部姿态,竖起后咽部,发单韵母a、o、e、i、u,读时注意体会上下贯通的共鸣感觉。
2、胸腔共鸣训练:
(1)音高练习:选一句话,在本人音域范围,由低到高,再由高到底,体会胸腔共鸣的加强。
(2)加强胸部响点的练习:用较低的声音弹发ha音,感觉声音像从胸部发出,体会胸部的响点。由低到高一声声地弹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体会胸部响点的上移和下移。
3、头腔共鸣训练:
交替发口音a和鼻音ma.a-ma.发口音时软腭上挺,堵住鼻腔通路,体会口腔共鸣;发鼻音时,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路,体会头腔共鸣。反复练习,体会软腭上挺或下垂的不同感觉。
4、“三腔”共鸣综合训练:
(1)拔音练习:由本人的最低音拔向最高音发a、i、u,体会共鸣状态的变化。(2)绕音练习:上绕音由低到高螺旋形向上发a、i、u;下绕音由高到低螺旋形向下发a、i、u体会共鸣状态的变化。
(3)夸张四声练习:选择韵母音素较多的成语或词句,运用共鸣技能做夸张四声的训练。山—明—水—秀,黑—白—分—明,融—会—贯—通。(4)大声呼唤练习:假设一个目标在80——100米处。
老——王——等——一——等。苗——苗——早——点——回—家。小明,快——回——来——!
呼唤时,注意控制气息,并注意延长音节,体会“三腔”共鸣。
第五篇:表象训练法2010
高职足球教学中对表象训练的适用性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分组实验法,在高职足球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实验结果显示在足球教学中正确运用表象训练法,有利于学生通过心理训练,使身体运动与大脑思维活动有机结合,以达到强化和加快足球各项技能的准确形成,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表象训练;高职;足球教学
1.前言
表象训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训练方法,它充分注意到了表象对技能形成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了心理功能对技能的调节和支配作用,因而是促进技能形成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此,在足球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可使学生加速和完善技术动作,并能使其注意力集中,增强了本体与客体的方位知觉和运动时间的节奏感,促进其足球技术的掌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动表象的建立是在对运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对自身感知到的运动形象及情景的再现。对运动动作及运动情景的再现包括视觉、听觉、动感甚至情绪方面的信息。一般说来,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是运动表象的主要部分。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
2.1.1在等组对比实验前进行预实验,采用单组实验。预实验对象用随机抽取天津滨海职业学院2009级一个自然班的男生,运用“表象训练”教学,以验证“表象训练”教学方法在足球教学中的可行性。预实验时间为两周。由实验结果可知,研究对象学习足球技能情况良好,对所学习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平均值为8.42±0.73,教学效果良好。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看,该教学方法适用于足球普修课教学。
2.1.2主体实验对象随机抽取天津滨海职业学院2009级男生共60人。将研究对象均分为两个教学班——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足球教学;实验班采用表象训练进行足球教学。两组均控制在规定的教学内容、时数的同一水平上以及其它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实验。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得到相关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设计实验方法。2.2.2教学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组间对比的教学实验,实验组采用“表象训练教学法”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
2.2.2.1实验目的、时间、地点及内容
实验目的:在前人此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严谨的实验,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因此设计了足球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实际检验其教学效果,为促进足球教学改革,丰富足球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同时验证既有研究中所证明的“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和训练方法”的结论。
实验时间:2009年9月—2009年12月,授课14周,每周2学时,共28学时。实验内容:高职足球教学大纲规定的足球普修课内容。2.2.2.2实验处理模式(见表1)
表1实验处理模式 组别 预实验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处理模式
诊断性评价 前测 前测 前测
实验因素 表象训练教学 表象训练教学 传统教学
终结性评价 末测 末测 末测
2.2.2.3其实验步骤
(1)学习足球各项技术动作前先观看完整技术动作的示范,结合技术图解,重点讲解动作要领、规格,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2)学生闭眼回忆之前示范动作的全过程,然后在教师语言的暗示下,进行模仿动作练习,有意识的感知整个足球动作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动作细节。
(3)想象技术动作,并在教师的提示下体会在冰上足球的感觉。
(4)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对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办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2.3问卷调查法
在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率为100%。
2.2.4数理统计法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足球各项技术动作进行考核,并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来检验该实验差别是否有显著意义。
2.2.5逻辑分析法
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方法在整体和宏观上对研究结果进行演绎、归纳、分析、综合,以保证本文思维的缜密。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3.1.1实验前
为了检验实验效果的有效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由考核组成员(具有较高轮滑技术和理论水平的教师组成)在教学实验前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轮滑基本技术的测试,测试结果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础水平基本相同,样本是合理有效的。3.1.2实验后结果
通过表象训练教学实验后之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颠球、运球过杆、头顶球、踢准等技术动作的技术评定进行测试与考核,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后对照组、实验组5项考核成绩平均数(M)、标准差(SD)及T值检验 项目 颠球(个)运球过杆射门(s)头顶球(m)GRO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N 30 30 30 30 30
Mean 23.8846 28.2400 10.5808 9.7120 9.8231
Std.Deviation Std.Error.Mean 标准差 7.0218 6.8330 1.4792 1.3163 1.6371
平均数标准误
1.3771 1.3666.2901.2633.3211
人数平均数
T值-2.244* 2.213*-2.769** 实验组
踢准(分)对照组 实验组 30 30
11.2560 1.0769 1.4720
2.0433.5202.6380
.4087.1020.1276
-2.428* *P<0.05;**P<0.01;***P<0.001 表2统计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都比对照组成绩高,颠球、运球过杆射门和踢准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而头顶球的成绩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769**,P<0.01)。说明表象教学比传统教学法更能加快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更能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掌握运动技术、战术。
3.1.3学生对进行表象训练的喜好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在高职足球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究其原因,足球教学中实施表象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足球技术动作的积极性、自觉性,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运用表象法,自觉地建立、巩固和回忆动作表象,用表象指导练习。此外,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性的知识传授形式——学生对教师示范、讲解的被动接受,在足球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使其直观感和思维分析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表3学生对教学方法欢迎程度统计(%)组别 实验班 对照班 3.2实验结果分析
3.2.1运用表象训练符合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学生足球动作技能的形成的规律,要求学生对所学足球技术动作的要领和动作的结构进行思考、分析、理解、消化和进行一定的练习次数,最后才能达到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运用表象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充分发挥学生足球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动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运用表象训练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当学生明确了练习的重点和难点,则在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帮助的过程,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3.2.2运用表象训练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足球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是在重视教师教的同时注意开发和重视学生“学”的因素,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通过表象训练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表象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兴趣是提高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十分欢迎 55.8 23.7
比较欢迎 36.6 31.3
不欢迎 7.6 45 3.2.4运用表象训练符合学生心理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的迅捷学生从各方面接受着新的知识和理论,思维普遍比较活跃,体现出思维结构和独立认识能力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运用表象训练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状况,并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思维和认识水平,发挥其潜在能力。
表象训练是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新的经验,用表象指导练习,也就是有意识地运用表象活动促进技能的形成。这样可以避免和防止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巩固和完善技术动作达到运用自如。
4.结论
(一)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无论从考核成绩、技评还是达标成绩都明显好于对照组,教学效果更显著,表象训练法运用到足球教学中优于传统教学法。
(二)在高职足球教学中正确运用表象训练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思维分析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和好奇心,有助于提高足球动作技能,形成正确技术的动力定型,提高学习效果。
(三)运用表象训练法教学,能够突破原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以声像并茂的形式传输给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尝试与积极“想”“练”有机的结合,使学生的智力、体力和技术水平三者得到同步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四)足球运用表象训练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它在教学中心、教学目标、教学观念等方面都有变化,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时代在发展,学生的观念在不断变化,高职冬季体育安排冰上足球课的教学时,其教学方法、手段都就本着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面进行设计和完善。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季浏.当代运动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李年红,章建成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4] 袁玉涛,周卫忠.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