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4 12:0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第一篇:2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的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等环节,让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感受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领会诗歌的意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古诗词背景资料。2.学生准备:搜集整理三位诗人的资料。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乡村美

1.教师导学: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刚刚欣赏到了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2.“四月”是什么时节?(江南农村初夏时节)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4.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3.指名读。教师指导七言律诗节奏朗读。

4.教师检查生字“蚕”“桑”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指导“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意思讲的时候,就读liǎo。

5.学生反复诵读全诗。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全诗。

4.教师引问: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1.教师引问:读过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绿原、白川、子规、烟雨)2.教师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1)教师引问: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屋前屋后、小溪边„„)(方法:想画面)(2)教师引读: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字和一个“遍”字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景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3)教师导学:满眼的绿色让人感到单调,四月的乡村让你感到乏味吗?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白满川)要是觉得只有绿色会显得单调的话,那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会让你失望了。

3.教师导学:读了这两句,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不停地叫着)4.教师导学:“雨如烟”是什么感觉?看图片,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5.教师导学: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6.教师指导朗读: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读出一动一静的美感。7.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体,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在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通过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1.教师引问: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这里的景美,人怎样?(忙)2.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的忙碌?(才、又)3.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把农民的繁忙读出来。

4.教师导学:读到这,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5.教师引问: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 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

过渡:在忙忙碌碌中,五月过去了,六月、七月过去了。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

(出示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教师引学:在感悟诗的意境时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教师引读: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导学: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什么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小结: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没有具体写人们是怎样劳作的,只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就把乡村四月的繁忙景象勾勒了出来。

2.引读古诗。

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那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再读读这两句诗。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引问:我们刚学了一首田园诗《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2.教师导学:田园诗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3.读诗题,解题意。

(1)教师指生来读诗题,读准字音“兴”,读出诗题的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兴”是什么意思?(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四时”又指什么?(四季)(3)指生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再读诗题。4.了解诗人。

师生交流范成大的资料。(交流时,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5.小结: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才能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相机点拨朗读节奏。3.教师检查生字“昼”“耘”“绩”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4.学生再自由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6.学生根据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学。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1)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学生练说这首诗的意思。(3)根据练说情况,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并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表达的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指名说,同桌互相说说。

(4)学生再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设计意图: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精读全诗,领悟意境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1.想一想,你觉得诗里哪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教师导学: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孩子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天真、勤劳、可爱)(2)你们喜欢这些孩子吗?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读出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3)教师引问:我们今天要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先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又跟谁学种瓜呢?(引出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3.相机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教师导学: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2)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建设美好的家园„„)(3)教师小结:正是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而来,不禁感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齐读)设计意图: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四、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进行总结,使学生再次感受田园的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并在诵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五、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拓展阅读:教师出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作品和其他诗人写的田园诗。2.教师导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积累,多去阅读名篇佳作。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教师导学: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词有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词每句的字数有长有短。)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指导“子”的读音。

过渡: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设计意图:本册教材第一课《忆江南》就是一首词,教学时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

二、初读诗词,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指名朗读。这里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并给这两个音各组一个词?(“塞”sài,还读sāi和sè)

3.教师出示:“白鹭、箬笠、蓑衣”三个带生字的词语。范写“鹭”字,提醒学生“鹭”字上部表音,下部表形。“箬笠”两个字都是竹字头,指的是头上戴的用竹制成的帽子。“蓑衣”的“蓑”是草字头,因为“蓑衣”是用草编织的。

4.教师导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们还要试着读出节奏。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标出节奏,试试读出韵味儿来。(生自由练读标节奏)5.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

6.教师导学:谁能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翁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捕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我们学的这首词,词牌名是——渔歌子,词的内容也是写渔夫的。作者是唐朝词人张志和。

设计意图: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

三、品析词句,读出意境(一)感受山水之美

1.学生自由读词,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前两行描写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①是呀,(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美景多么和谐,天上的白鹭与水中的鳜鱼相映成趣。

②那白鹭是怎样飞呢?图片出示,观察后用“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说话。③小结:青山,白鸟,红花,绿水,色彩多么丰富!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看上去真像一幅活的画呀!男女生比赛美美地来朗诵前两行。

(2)教师导学:学习后两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教师引问:后两行又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描述这幅美景图吗?(一个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一点儿也不想回去。)②教师引问:外面下着雨,这渔翁头上戴的是什么呀?(箬笠)什么材料编制的?(竹篾和箬叶)身上披的这蓑衣又是用什么制成的呢?(草或棕)(二)走近张志和 1.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猜猜图中的这位渔翁会是谁呢?(生:张志和)(1)教师引读:这样的美景摆在眼前,张志和怎么舍得回去呀?所以他写道:(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教师引问:不须归,在这儿是不愿归哪儿?(不回家)这“不须归”仅仅是不想回家吗?读诗歌,只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相信会有更深的理解,大家对张志和又有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师补充:张志和博学多才,早在16岁就深受皇帝赏识,“志和”这个名字是皇帝御赐的,可这样一个本该前途无量的才子,却遭诬陷贬官,从此远离官场,过起隐居垂钓的生活。)(1)教师引问:现在你还认为他“不须归”只是不愿回家吗?(不愿做官)(2)教师引读:做官穿的是绫罗绸缎,而现在他头上戴的是——(青箬笠),身上穿的是——(绿蓑衣),是什么使得张志和选择了箬笠、蓑衣,而舍弃了华丽的官帽、官服?请你读后两行,读出张志和对大自然的迷恋。

(3)教师引读:让我们跟着张志和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斜风细雨吧!齐读这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教师导学: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设鱼饵的,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悠然自得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4.教师小结:渔翁之意不在钓,在于山水之乐,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是张志和“不须归”的真正理由啊。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旦重返大自然,获得了自由,那该是多畅快的一件事啊!离开了浑浊的官场,享受着自由,张志和又是多么欣喜啊,此时的他,不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吗?于是,他挥笔写下这首(师读):西塞山前白鹭飞„„(师生对接)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教师围绕景色优美、悠闲自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全面感知词的内容;抓住白鹭飞、鳜鱼肥等江南特有的美景让学生感悟词的意境。以“斜风细雨不须归”为悟情的出发点,通过教师共享相关词人的生活背景资源,加深学生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更进一步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中所蕴含的韵味;同时,在引读中领略词的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情趣,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景美人醉不须归,同样寄情于田园风光的诗人还有孟浩然。(出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教师导学:自己读读这首诗,用刚才“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张志和钓的并非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孟浩然饮的是美酒,是一种恬淡亲切的农家情。)3.教师小结:看来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啊!设计意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把课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诵读、吟咏积累 1.背诵古诗词。

2.课后搜集一些山水田园诗词去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积累诗词,为今后的写作与交际作铺垫,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诗、背诗虽是重点但已不是难点。教学的关键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应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本课教学,以朗读、想象、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体会感情,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词,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工作,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第二篇:《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牧童》)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3.熟读成诵。

第三篇: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设计时,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表现出来的情趣也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首先,让学生预习,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利用生字表,读通诗句;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利用注释和字典初步了解诗句中字、词的含义。然后,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深入理解古诗词内容,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最后练笔延伸,把其中一首诗词改写成优美的短文,学以致用。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查找三位作者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读三首古诗词,自学生字词。(2)查找三位诗人的资料,了解词牌名。(3)搜集描写儿童的古诗句。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听《童年》。美妙的歌声唱响童年的快乐,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童年生活的,让我们跟随诗人再次去品味童年的幸福,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吧!请打开书22页,自由读《古诗词三首》,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用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振奋情绪,由“童年”引入,巧妙地与本课三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词衔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原有的知识储备,又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

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2.指读三首古诗词,相机指导读正确。提示“乐”“亡”“剥”的读音。对比读一读,并对学生的质疑做出简要的解释。“亡”是古汉语中的读法,同今“无”。

比较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快乐——清平乐;剥落——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3.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篙、棹、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注意“蓑”字的写法。

4.再读古诗,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5.小组互相解疑,重点理解以下字词: 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6.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下提示来思考:(1)三首诗词中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诗中提到的?(2)诗词中的孩子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句诗中知道的? 7.交流对上面问题的思考。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以读为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解诗词大意。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设疑、提醒、解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朗读诗文,展现画面 1.练读三首诗词。

2.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词。

3.在《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4.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此处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为深入理解古诗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打基础。

四、作业布置,感情延伸 1.熟读诗词,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搜集一些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将本节课的知识和情感都延伸至课后,丰富积累,培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养学生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导入

指名背诵《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然后说一说这三首诗你最喜欢哪首,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古诗词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深入理解古诗词做铺垫。

二、品读诗文,理解体会

1.朗读古诗,小组内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1)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难点,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3)学生进行质疑,预设:

①“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②“怪生”是什么意思呢?

③“醉里”是说谁醉了?是作者还是老夫妻? „„

(4)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弄”字给人的情趣感。

2.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全班交流。

(《牧童》: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舟过安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一座小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3.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1)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能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3)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朗读提示:《牧童》重在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前两行要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上的美好。后两行要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

《舟过安仁》重点要读出两个小孩子行为的有趣。

《清平乐·村居》要读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生活及人们平静的心态和最小的孩子的无忧无虑。

4.背诵三首古诗词。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自学理解古诗词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读思结合,熟读成诵。

三、对比阅读,感悟意境

1.比较三首诗词中的人物,谈谈自己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说出喜欢的理由。2.全班赛读诗词,读出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3.《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读过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书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比较诗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设计意图:此处的设计意在通过对比教学,结合插图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重点处稍加点拨,注重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课后延伸,丰富积累 1.背诵古诗词。

2.搜集表现童年生活的古诗,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背诵和搜集古诗,都是为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服务,丰富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第三课时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指名背诵三首古诗词。

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

3.谈话: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古代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词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呢?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谈话激趣,在学生对词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表达,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二、启发想象,自编故事

1.启发学生对所学的三首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情景(或景物)进行想象,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反复读,练习自编一个故事。

2.小组内交流自己编的故事,讲给他人听,听取他人的意见,口头修改。3.激发写作兴趣,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4.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5.在班级交流修改后的故事,师生评议。预设(一):《牧童》改写

晚风吹拂着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原野,伴随轻柔的晚风,飘来了牧童的笛声。听!近了,更近了,那笛声是那样婉转悠扬。原来是牧童在放牛。瞧,牛儿哞哞叫着,神情是那样满足;看,牧童神采飞扬,笑容是多么的灿烂!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牧童吃过晚饭,手握短笛,跑出家门。他一路跑着,笑着,眨眼的工夫,就来到了草场。不知何时,月亮已悄悄爬上了树梢。宁静的夜色里,嫩绿的小草不时地对着风儿点头,皎洁的月光洒在绿草上,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给大地增添了无数生机。周围那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像一列列卫兵一样,守卫着这片草地。牧童顾不上脱去蓑衣,就躺在了草丛里。他竖起耳朵仔细听着:风的沙沙声,虫儿的叫声,鸟儿的歌声„„好美妙的音乐会啊!连月亮和星星也在静静地倾听着。牧童仿佛也加入了这场音乐会,这和谐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的音乐在草地上空飘荡着,飘荡着„„一直飘进了牧童的梦乡,原来牧童闭上眼睛睡得正香呢。

预设(二):《舟过安仁》改写

在鸟语花香的季节里,宋代诗人杨万里来到了美丽的小城安仁,寻找创作灵感。一天他坐在大船里,望着碧绿的小河出神,乡村小河的美景陶醉了他。忽然他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古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桨,船不动了。杨万里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在干什么,难道是遇到了困难?刚要询问是何缘故,忽然发现另一个小孩撑起了油纸伞。杨大诗人更惊奇了,这大晴天的,他们撑伞干什么呢?遮阳吗?百思不得其解之余,便高喊着问他们:“你们张伞干什么呀?”小孩回答:“我们想省点力气,让风吹着伞,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杨万里这才恍然大悟,曰:“妙哉!”兴至高处,随口便作下了这首《舟过安仁》。

预设(三):《清平乐·村居》改写

午后的阳光暖暖的,我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知不觉,眼前出现了一座小茅屋,虽然茅屋又低又小,但却阻挡不住那种特有的农村泥土气息,宁静而又和谐。

茅屋的前面是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快乐、自由地游玩嬉戏。小溪里,几朵盛开的莲花,在初成的莲蓬和碧绿荷叶的映衬下,显得别样的美丽。溪边长满了青青绿草,更衬托出这茅屋的低小。

就在这和谐静谧之中,却突然传来两个人说话取笑的声音,尤为清晰。循声细听,居然是从茅屋里传出来的。透过窗户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一对鹤发童颜的老夫妻。也许是因为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吧,两个人正在兴致很浓的边喝着自家酿制的米酒,边用当地的语言热烈地交谈着,红扑扑的脸上带着笑容,那种幸福、快乐、满足的神情,让人羡慕。

与屋内的祥和相比,屋外早已是另外一番景象。三个儿子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大儿子显然已经成人,戴着一顶大大的草帽,穿着短裤,正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看起来也已经懂事,蹲在院子里,专心致志地编织着鸡笼子;最小的儿子,年龄还不大,正是贪玩的时候,也正是可爱的时候,此时,他正在用手剥着刚刚从溪中采来的几只莲蓬。他卧在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还不住地摇着小脚丫,真是可爱极了!

设计意图:在熟读和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改写小短文,既检测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训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练学生的表达和习作能力。

三、丰富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2.组织办一期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手抄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是为了将本节课的知识和情感都延伸至课后,达到“课虽终,趣犹在”的目的,通过背诵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视野。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比教学,读中感悟,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理解。朗读、想象、感悟、读写结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对比阅读,结合图画,具体形象地再现古诗词的意境,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⑴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⑵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

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

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

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

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

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

注意读准畔声母是 p,帐的翘舌音 zh。

3、说说: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第五篇:古诗词三首(精选)

《古诗词三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课前预习:

1、我要将古诗多读几次,并了解这些字的正确读音。

一水间()

数重山()

照我还()

2、我认识了诗人王安石:

3、我要将本课的生字多写几次。并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探究:

1、我来解题:《泊船瓜洲》

2、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关系吗?

3、诗人所在的瓜洲与他的故乡钟山是近还是远?为什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4、你怎么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字说明了什么?

5、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检测反馈:

1、解释词语意思:

一水间:

数重山:

照我还:

2、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更让我们想象到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我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秋思》,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我能通过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课前预习:

1、我要将古诗多读几次,并了解这些字的正确读音。

意万重(zhòng chóng)

行(xíng háng)人

临(líng lín)发(fā fà)

2、我认识了诗人张籍:

3、我要将本课的生字多写几次。并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探究:

1、我来解题:《秋思》

2、你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吗?

3、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揣摩表达情感的方式。

(1)想一想诗人在洛阳城里还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景象?(2)他要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他会写些什么呢?(3)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三、检测反馈:

1、细细地品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王安石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抄一抄。

3、《秋思》一诗,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描写,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请你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内

容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字正腔圆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我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了解古典诗词的特殊韵味。

3、我能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学习重、难点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念之情。

一、课前预习:

1、我能正确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课前先知道:

《长相思》是一首词。词是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quâ)。词的调子名称叫作“词牌”,“长相思”就是词牌名。

二、合作探究:

1、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2、朗读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3、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巧妙地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三、检测反馈:

1、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读读背背想想,完成下列作业。(1)《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2)《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3)《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2、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事物引发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

下载2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三首

    23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耕田、箬笠”等词语。 2、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我要读课文,体会诗词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

    1 古诗词三首 1、《望洞庭》一诗中,刘禹锡用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迷人山水:“潭面无风镜未磨”把 比作 ,写出了 ;“白银盘里一青螺”把 比作 ,把 比作 ,写出了......

    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泊船瓜洲》 一、导入: 我们一定从小就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古往今来,游子思乡,叶落归根,人们写下了多少动人的诗篇。今天我们再......

    古诗词三首

    年 月日 做完总共用了分钟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 A.老奶奶告诫我说:"摘(zai)桃容易栽(zhāi)桃难啊!" B.他似(sì)乎没有听见,仍像个木偶......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四个生字,注意畔的发音和帐的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古诗,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能通过注释、相关资料、边读......

    5古诗词三首

    5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

    八册古诗词三首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东营区第一中学 执笔人:郑超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 《新课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