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小古文
鹬蚌yù bàng相争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谓:对„„说。舍:放弃。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禽:通“擒”,捕捉。恐:担心。为:替,给。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辩:争。
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以:认为。始:刚刚,才。去:离;距离。日中:正午。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揠苗助长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愚人食盐
朝代:南北朝 作者:僧伽斯那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吃的,很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经过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注释 食:食物。2 闻已:听罢。3 更:再次。4 益:增加。5 既:已经。6 空:空口。7 口爽:口味败坏。8 所以:„„的原因。9 复:再。10爽:差、败坏。11智:智慧。12故:缘故。13反:反而。14患:祸患。
画蛇添足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注释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乃左手持卮:古代饮酒用器具 赐其舍人卮酒,夺其卮曰:一杯酒。相谓:互相商议。
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将要
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你。安能:怎能;哪能。为:给;替。遂:于是;就。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画脚。
终:最终、最后。引:拿起。成:完成。余:剩余。足:(画)脚。亡:丢失,失去。为:给,替。乃左手持卮:然后
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遂饮其酒:他的,指示代词 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谓:对......说。
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终亡其酒:失去
寓意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杨氏之子
朝代:南北朝 作者:刘义庆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未:没有
人有亡斧者
朝代:先秦 作者:吕不韦 撰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注释
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谷:山谷,地窑。其:指代邻人之子。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他日:另一天。复:再,又。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俄:一会儿,不久。视:看。皆:都。
行动:走路的姿势。颜色:表情。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父善游
朝代:先秦 作者:吕不韦 撰 《吕氏春秋》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译文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注释
1.善:擅长 2.岂:难道 3.这:的人
4.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5.遽急:立即。
6.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7.悖:违反。
8.过于江上:经过江边。9.引:带着,抱着。10.之:代词,指婴儿。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世无良猫
朝代:清代 作者:乐钧 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译文
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注释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4)厌:满足。(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
(7)罽:(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
(8)且:并且。(9)率:大都。(10)故:缘故。(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13)遂:于是;就。(14)逐:驱逐,赶走。(15)蓄:养。(16)以为:认为。
道理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他是个只会说猫不好,却不会反思自己错在哪里的人。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截竿入城
朝代:魏晋 作者:邯郸淳 撰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注释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入:进去;进入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俄:一会儿,不久 至:来到这里 吾:我 矣:了,承接 遂:于是,就
计:计谋,办法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之:代词。此处代长竿 但:只,仅,但是 以:用
道理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第二篇:小古文教案
虎与刺猬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隋朝笑话集《启颜录》,是一则幽默讽刺的寓言小故事。全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这个寓言故事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次事情吓得乱了阵脚。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其实很普遍。因此,这篇寓言故事虽然简短,所能折射的却是很大的道理,值得人们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次事情吓得乱了阵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难点:体会老虎的心情及动作。
一、活动导入,揭示文题 1.热身运动.2.根据词语做动作
张牙舞爪 摇头摆尾 欢天喜地
3.古时候老虎叫什么?长虫是什么?老虫是什么?小虫是什么?
二、初读古文,了解文意 1.看图,观察刺猬和橡斗。2.我读你演
强调“走”“肉脔”“而”“也” “乃”“云”在古文中的意思。3.重点讲解“贤尊”
(1)对别人的父亲敬称为“贤尊”,那对别人家人的敬称还有哪些呢?(2)另外,文言文中对自己家人的谦称: 我---鄙人,在下 本人父亲---家翁、家尊 本人母亲---家慈、家母 本人妻子---拙荆、内人 本人儿子---小儿、犬子 本人女儿---息女、小女
三、探讨笑话的笑点
1.你觉得本篇笑话中,哪几个地方引人发笑? 2.探讨中读文
笑点一:将刺猬看成肉丸子
预设1:老虎将刺猬看成是肉丸子,此时心情如何?试读 笑点二:如丧家之犬,狂奔不停。
预设2:此时的老虎哪还有威风凛凛之时,他是怎样呀?再读 笑点三:将橡树的果实看成是刺猬的儿子,对其彬彬有礼。
预设3:出示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可为何老虎将橡斗认成是刺猬的儿子呢?这让我们想起一句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此时的老虎再也没有以往森林之王的威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他呀?(神态、动作、语言)试读
这样的老虎,你想送他哪些成语?(卑躬屈膝、低三下
四、颤颤巍巍……)3.老虎的这番沮丧,还曾经出现在哪些故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遇事不够冷静、惊慌失措,失去了自信,从而失去了判断力。)
4.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忙中出乱的事情呢?
四、拓展研读
出示《启颜录》中的《卖羊》
五、总结
第三篇:小古文教案
《小小少年大智慧》教学设计
课型:小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小古文。
2、阅读两篇小古文,理解其意思。
3、积累古文中常用字的意思。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两则小古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两则小古文的意思。
2、诵读两则小古文。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两则小古文的原文和注释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背小古文《杨氏之子》。
师:这篇小古文,寥寥数字,就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孩子的形象。小古文就是这样短短的,浅浅的,内容丰富,越读越有味。
二、学习第一篇小古文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小古文,这两则小古文中的少年也都很有智慧,请同学们读课题“小小少年大智慧”。
2、听故事,进行听力测试。问题:故事中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的父亲是谁?
3、学生自由读小古文,揣摩小古文的意思,并思考:故事中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4、对照课下注释再读小古文。
5、指生说说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读懂的句子。
6、指生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句子。
7、检查学生对古文意思的理解。
8、思考:恪续其下曰:“。”这里应该填写什么?
9、指生回答,并说说理由。10、11、12、13、14、你认为诸葛恪加的两个字妙在何处? 诸葛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导学生诵读小古文。对照图片提示,试背小古文。去掉提示,再背小古文。
三、学习第二篇小古文。
1、自由读《道边苦李》。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小古文意思。
3、同位互相说说小古文的意思。
4、指生交流小古文的意思。
5、指导学生诵读小古文。
6、试背小古文。
7、如果你是王戎的朋友,在尝过李子之后,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老师给你开个头。取之,信然,儿曰:“。”你可以用小古文的语言写,也可以用现代文来写。
四、总结,推荐读物。
小古文中,还有很多介绍古代智慧少年的故事,如“破瓮救友、曹冲称象、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等。学习小古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也很有帮助,所以,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小学生小古文100篇》。
第四篇:小古文菊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古文大意。2. 诵读古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内容。诵读古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语:小朋友们,先给你们猜个谜“菊花:瓣儿弯弯像卷发, 寒风冷雨它不怕.百花凋谢它开花, 中秋时节到万家。——猜一植物”
2、真聪明,你从哪猜出是菊花的?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说。
你们猜的正确,理由充分,秦老师特意奖励大家几张图片。看,这就是菊花,你们觉得菊花怎样? 用一个字说美
两个字 漂亮 好看 美丽
四个字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五彩斑斓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3、揭题:菊花这么美,难怪古人也非常喜欢,还为它写下了诗词和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其中的一篇——《菊》,板题,齐读。二.学习
1、出示小古文:这篇小古文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听老师来给大家读一读。(1)范读。
(2)数数几句话。4句
(3)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读准确。(4)分句指导读正确读流畅。
领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读第三句。领读第四句。(3)齐读。
2、精读古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我们与古文的距离近了,读着读着,古文的意思也越来越明白了。请你们再仔细读读全文,想一想,古文中的四句话分别写了菊花的哪些方面?(香味、形状、颜色、品性。)
概括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细细读文,品品菊花。(1)“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A 谁来读写菊花香味的句子。
B 你读懂了什么?(菊花很多,味道很香。)
这儿的“溢”是什么意思呢?(散发出。)你怎么知道的?(借助古文后面的注释理解意思,你真会学习古文)
C 能读好这句话吗?谁来试试?读出香味很浓,传得很远。
香味真浓,如果读得慢一些,香味就飘得更远了。D 男女生赛读。比一比,谁能让清香飘满教室。
真香。真是香飘十里啊。
E 短短的八个字,大家读得韵味十足,香气四溢,真了不起。(2)“其瓣如丝,如爪。”
A 菊花的花瓣又有什么特点呢?(像丝、像脚爪)
看图,这就是如丝如爪。
B 你能看图,学着古人的样子也来说说菊花的样子吗?
其瓣如丝,如爪,如(),如()。如钩、如盘、如泉、如线、如球、如团。C 大家想象真丰富,经你们这么一说,形态各异的菊花仿佛盛开在眼前。(3)“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A 菊花的颜色也很特别,有哪些颜色呢?用笔圈一圈。(黄、白、赭、红)
B 这个赭色老师没见过,你们知道赭是什么颜色吗?(红褐色)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学习小古文真重要啊)
C 菊花只有这四种颜色吗?(种类繁多)正如你们所说,五彩缤纷,五颜六色。E 你能用朗读给大家带来绚丽多彩的菊花吗? 四大组赛读,看看哪个大组带来的菊花最美。
(老师看到了五彩缤纷的花朵。色彩绚丽。你们都是美丽的菊花。色色俱全。)(4)“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A 菊花除了味香、形异、色多,还有一个最受大家喜爱的特点,知道是什么吗?(品性耐寒不怕寒冷不畏严寒)一起读读写品性的那句话。
B你们能用结合注释、多读几遍或者同桌讨论的方法,自己说说这句的意思吗? 菊花天生不怕寒冷,厉害的霜冻已经降下,百花都凋谢掉落,只有菊花独自盛开。C出示《看菊花》片段,和古文《菊》比较,找共同处。
一年级时,我们学了《看菊花》,你能从《看菊花》中找出两句和这句古文意思一样的句子吗?
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
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爸爸说:“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欢它。”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找到: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
D 大家真聪明,对照学过的文章理解古文,也是我们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E 同学们,深秋时节,当寒霜降临时,小草(),当北风呼呼吹过时,树叶(),天地间一片萧瑟,唯一能看到的一抹亮色,就是()。F 在这种情况下,菊花开得怎样?(茂盛、多、美。)这就是——唯菊独盛。
菊花不仅美而香,而且一点儿也不怕冷。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让我们用朗读来夸夸它。谁愿意来试试?真是一株不怕冷的菊花,真勇敢。
真是一朵傲然霜雪的菊花,真坚强。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菊花的品性。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不怕冷的菊花情有独钟。就像陈毅元帅,也写了一首诗歌《秋菊》,跟老师来读一读。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陈毅对菊花不怕寒冷这种品性的赞美)你真会读诗,你说出了陈毅的心里话。难怪陈毅这样赞美菊花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5)陈毅的《秋菊》赞美了菊花的品性。古文《菊》还介绍了香味,形状、颜色,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美美地读一读。
(6)经典的古文不仅可以读出感情,还能读出韵律呢?想试试吗? 举起双手,和同桌一起拍手诵读。先自己试试。全班齐拍手诵读。真有节奏。
(7)菊花,香气宜人、形态各异、颜色多样、不畏严寒,同学们,你最喜欢菊花的哪个方面,能把那句话记住吗?
哪个小朋友能把自己喜欢的话背给大家听。交流。(送菊花书签)(8)再多读几遍古文,能把整篇文章背出来吗?
(9)谁有勇气,第一个站到台上来,背给大家听听吗?(送菊花书签)
你真勇敢。
你背诵得真有感情。
我们一起背一背。
(10)优美的古文,如同一首歌曲,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菊,秋日盛开、清香四溢、绚丽多姿、傲霜斗雪,让我们用歌声赞一赞坚强勇敢的秋菊吧。先听老师唱,你们学一学。
想唱吗?我们一起试试。闭上眼睛,我们都是一株株挺立在寒风中的菊,身姿摇曳,香气扑鼻,正迎着深秋的寒风怒放呢!
(11)大家的歌声仿佛天籁,带来了那一株株耐寒迎风而立,笑傲霜雪的菊花。
三. 拓展延伸:
1.孩子们,学了古文《菊》,读了诗歌《秋菊》,老师也爱上了菊花,还写了一篇古文呢。想看看吗? 秋之君子
秋之君子,谓(wâi)之菊。菊,十月开花,大者如盘(pán),小者如珠。凌寒而不凋(diāo),傲(ào)霜而独立。铮(zhēng)铮如铁,袅(niǎo)袅如缕(lǚ)。嗟(jiē)乎,君子之名诚不欺(qī)人也。余(yú)独爱菊也。(13)你读懂老师的意思了吗?
真会读文。你读出了老师的心声。大家都是我的知音啊!
4、送以菊花为主题的自制明信片。
菊花傲霜而开,素洁高雅;菊花不畏严寒,令人敬佩,我们二(?)班的小朋友最爱菊花,大家把对菊的喜爱、敬佩都融入了自己的绘画中,请你们拿出课前自制的菊花明信片,老师请一个同学来介绍一下你画的菊花。
真美。
在座的各位老师都特别喜欢菊花,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作品送给后面的老师,愿意把你们对菊花的喜爱与大家分享吗? 四.作业:
这节课,我们品读了菊花,爱上了菊花。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菊花,可以像平时写话那样写,也可以仿写古文。五.板书:
菊
香味 清香四溢
形状 如丝如爪
颜色 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品性 耐寒
第五篇:小古文教案
1.程门立雪
教学内容:《程门立雪》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通过小古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3.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淀,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小古文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准备讲解、表演。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小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古文《程门立雪》ppt。2.小老师示范朗读。
3.小老师引领下面同学逐句朗读小古文,注意读准生僻字字音。4.学生自由练读。
5.小组汇报朗读,小老师评议。
二、讲一讲。
1.小老师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理解词义。2.学生质疑,小老师释疑解惑。3.学生分组讲讲小古文内容。
4.分组汇报交流,小老师相机点拨。5.出示小古文翻译,学生自由读一读。
6.小老师介绍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等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三、演一演。
1.小老师示范表演小古文《程门立雪》。2.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小老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表演,评议。
四、议一议。
小老师:学了这篇小古文,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后该怎么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虚心好学。
五、教师总结。
小老师准备充分,讲解准确,指导到位,表演精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2.兄弟争雁
教学内容:《兄弟争雁》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fán)宜。”竞斗而讼(sòng)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译文】
从前有个看见大雁在空中飞翔的人,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得到了雁就煮了吃。”他的弟弟争论说:“在地上舒缓走动的雁煮着吃好,飞翔的雁还是烤着吃好。”两人争吵到社伯那儿,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让他们把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过后兄弟两人再寻找大雁时,那雁早就凌空飞远了。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兄弟争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通过小古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3.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淀,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小古文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准备讲解、表演。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小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古文《兄弟争雁》ppt。
2.小老师示范朗读。
3.小老师引领下面同学逐句朗读小古文,注意读准生僻字字音。4.学生自由练读。
5.小组汇报朗读,小老师评议。
二、讲一讲。
1.小老师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理解词义。2.学生质疑,小老师释疑解惑。3.学生分组讲讲小古文内容。
4.分组汇报交流,小老师相机点拨。5.出示小古文翻译,学生自由读一读。
6.小老师介绍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等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三、演一演。
1.小老师示范表演小古文《兄弟争雁》。2.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小老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表演,评议。
四、议一议。
小老师:学了这篇小古文,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后该怎么做?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做事应当机立断,不要作无谓的争论,以致坐失良机。
五、教师总结。
小老师准备充分,讲解准确,指导到位,表演精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3.郑人买履
教学内容:《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郑人买履》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通过小古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3.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淀,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小古文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准备讲解、表演。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小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古文《郑人买履》ppt。2.小老师示范朗读。
3.小老师引领下面同学逐句朗读小古文,注意读准生僻字字音。4.学生自由练读。
5.小组汇报朗读,小老师评议。
二、讲一讲。
1.小老师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理解词义。2.学生质疑,小老师释疑解惑。3.学生分组讲讲小古文内容。
4.分组汇报交流,小老师相机点拨。5.出示小古文翻译,学生自由读一读。
6.小老师介绍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等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三、演一演。
1.小老师示范表演小古文《郑人买履》。2.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小老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表演,评议。
四、议一议。小老师:学了这篇小古文,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做事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五、教师总结。
小老师准备充分,讲解准确,指导到位,表演精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4.截竿入城
教学内容:《截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截竿入城》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通过小古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3.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淀,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小古文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准备讲解、表演。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小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古文《截竿入城》ppt。2.小老师示范朗读。
3.小老师引领下面同学逐句朗读小古文,注意读准生僻字字音。4.学生自由练读。
5.小组汇报朗读,小老师评议。
二、讲一讲。
1.小老师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理解词义。2.学生质疑,小老师释疑解惑。3.学生分组讲讲小古文内容。
4.分组汇报交流,小老师相机点拨。5.出示小古文翻译,学生自由读一读。
6.小老师介绍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等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三、演一演。
1.小老师示范表演小古文《截竿入城》。2.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小老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表演,评议。
四、议一议。
小老师:学了这篇小古文,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不要自作聪明。
五、教师总结。
小老师准备充分,讲解准确,指导到位,表演精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教学内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lǒng)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jiē)乎,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
【译文】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通过小古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3.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淀,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小古文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准备讲解、表演。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小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古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ppt。2.小老师示范朗读。
3.小老师引领下面同学逐句朗读小古文,注意读准生僻字字音。4.学生自由练读。
5.小组汇报朗读,小老师评议。
二、讲一讲。
1.小老师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理解词义。2.学生质疑,小老师释疑解惑。3.学生分组讲讲小古文内容。
4.分组汇报交流,小老师相机点拨。5.出示小古文翻译,学生自由读一读。
6.小老师介绍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等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三、演一演。
1.小老师示范表演小古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小老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表演,评议。
四、议一议。
小老师:学了这篇小古文,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要有远大理想与抱负。
五、教师总结。
小老师准备充分,讲解准确,指导到位,表演精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